三十六计白话全译-釜底抽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典不敌其力,而消其势,兑下乾上之象。

    译文如果在力量上不能战胜敌人,就可以转而削弱其力量的源泉。这就是《易经》兑下乾上的“履”卦推崇的方法:尾随居下,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

    解读“釜底抽薪”,顾名思义是说水在釜中沸腾,就是因为柴火在釜底烧。从釜底把“薪”抽去,就自然止住了水的沸腾。这就是告诉人们,要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

    世间很多事物的初始与发展,与水沸釜中的形式是一样的。与对立势力的较量,也与制止水沸的道理相同。正面攻击,等于用热水止沸,劳而无功;而抽取沸水的能量来源,消除对立势力的生存根源,迫使对手丧失力量供给的来源和有利条件,使对手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由盛转衰,便可置其于死地。

    此计用在军事上,是一种“兜底战术”。在相互对垒、剑拔弩张,而又无法直接迎击敌人强大的正面力量时,就要消灭敌人强大力量借以生存或产生的根源。就是说从对方的幕后下功夫,侧面暗算,从根本上削弱它的战斗力,用以柔克刚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古今中外,不论是在战场、商场、职场或是在政治舞台上,运用釜底抽薪之法来解围取胜的例子不计其数。而在使用这一计时,关键要把握好两点:一是准确认清敌人的“釜底之薪”是什么。这是实行此计的必要前提。一般而言,凡是影响敌人后劲的力量,都可以作为“抽薪”的目标。二是要在以柔克刚的原则下运用正确的手段和方法。针对敌人“釜底之薪”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适宜的方式、方法,不可生搬硬套。

    而当对方采用釜底抽薪之计时,我们也应采取以下防范措施加以应对。

    一、备足柴草,应对不测。为防止被对方抽走釜底之薪后陷入尴尬,我们必须准备足够多的柴草,以保证釜底之火绵延不绝。否则,所备的积薪少,即使不被抽走,也会因柴草接济不上而无法补救,导致火势断绝。所以,足够的防备是为了让自己有足够的力量去应对复杂多变的形势,避免弹尽粮绝,自取灭亡。

    二、严守锅灶,防敌抽薪。首先,只有清楚地认识到锅下之火的重要性,才会对锅灶严加防守。只有严密看管,才可以在敌人动手抽薪之前,将其击退。或者至少可以在薪被抽走时,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另外,将锅盖盖紧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釜底之薪被抽走后,盖紧锅盖,保留水的余温,可以为己方赢得一定的时间进行补救。

    三、及时添柴,迎难而上。柴被对手抽出后,不能手足无措,消极等待。“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要及时拾起柴草,扭转被动局面。甚至在锅灶被毁后,都可以在别处另起锅灶,重振旗鼓。

    总之,运用此计与防备此计,都需要提高素质,增长见识,增加谋略,这是此计见效的关键,也是取胜的关键。

    智慧典例

    美军的“饥饿”战

    “釜底抽薪”,关键在洞察对方,识其根本所在,寻找并瞄准其生命线,稳、准、狠、快地出招,才能收到实效。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作为岛国,资源匮乏,很多物质都依赖从国外进口。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随着军事工业的扩大,日本战略物资和工业原料的进口额大幅度增加,海上交通线更成为日本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鉴于这样的形势,美军决定痛击日本要害,扼其生命线,一举将其制服。这次以“饥饿”为代号的战役,对于日本的经济潜力以及军事工业生产来说,无异于釜底抽薪。

    而美军行动一开始,便遇到了难题。由于日军在九州、四国和本州沿海水域布设了大量水雷障碍和防潜网,加上海岸防御炮火的威胁,美军潜艇和水面舰艇难以进入日本近海执行布雷使命。但让美军可喜的是,随着战略轰炸的展开,日军航空力量受到了严重削弱,日本近海地区的制空权已牢牢掌握在美军手中,使用飞机实施航空布雷的条件已经成熟。

    1945年1月,美军出动B-29轰炸机在越南金兰湾、西贡和新加坡海域布下593枚水雷。这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首次大规模实施航空布雷行动,也是为即将开始的对日大规模布雷而实施的一次实战演练。

    美军“饥饿”战役历时共四个半月,它的成功实施,几乎彻底摧毁了对日本至关重要的海上运输。1945年3~8月,下关海峡运输量下降98%;而濑户内海进口物资也骤降90%,因为只能通行机帆船之类的小型船只,维持战争所急需的石油、煤炭、粮食等战略物资供应近乎中断。除此之外,日方军工企业由于原料断绝,纷纷停产或关闭;日军大批飞机、舰艇由于燃料极度缺乏而被迫停飞、停航,直接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由于航运中断,250万吨大米堆积在朝鲜港口,无法转运。而日本国内的粮食供应极其困难,因为要优先保证军队需要,日本国民的粮食供应被降到最低限度,人们食不果腹,在饥饿线上苦苦挣扎。

    美军在实施此次战略性的攻势布雷时,准备充分,计划周密。海空兵力协同配合,投入兵力之集中,布雷海域之广阔,布雷强度之密集,堪称史无前例。尤其是在最后两个半月中,美军共出动飞机878架次,布雷7 288枚,收到了前所未有的显著效果,最终实现了全面、彻底封锁日本海上交通的战役企图,让日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极其沉重的打击,大大加速了日本的彻底溃败。

    “饥饿”战役可以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釜底抽薪”谋略运用规模最大、效果最显著的战例。美军这一招击中了日本的死穴,最终将日军送上了不归路。

    船王直击“釜底之薪”

    “釜底抽薪”之计,在军争中运用,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同样,商战中也可灵活运用而取奇效。20世纪50年代初,希腊船王奥纳西斯就是运用“釜底抽薪”的策略,差一点将沙特阿拉伯石油海运权拿到手,实现他做石油大王的美梦。

    当时,美国的阿美石油公司和它的股东们不仅垄断了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开采权,还用有形和无形的高墙严密地保护着他们的特权。企图染指这里的石油开采,简直就是异想天开。梦想做石油大王的奥纳西斯,仔细地研究了阿美石油公司的运行及阿美石油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国王所订的垄断开采石油的合同。按合同,每采出一吨石油,阿美公司就要付给沙特相当数目的特许开采费。石油采出后,再由阿美公司的船队运往世界各地。奥纳西斯还发现,石油如果不运出沙特,就无法获得它应有的市场价值。而当时,陆上运输费用过高,根本无法与海运的优势相比。

    因此,奥纳西斯得出结论:阿美石油公司势旺,就旺在海运权。只要设法垄断了沙特阿拉伯石油海运权,阿美石油公司的势力就会大大削弱,从而能够迫使它转让出公司的部分股份。这样,自己就可以实现直接插手石油业的夙愿了。总之,奥纳西斯决定一手抽掉阿美公司釜底下的“薪”。

    奥纳西斯在细心的研究中发现,沙特其实并不排斥拥有自己的油船队来从事石油运输。于是,他决定从这里下手,夺取沙特石油的海运权。奥纳西斯首先向沙特国王游说:“安拉把人间财富给了你,你应该设法把你的利润扩大一倍才对啊!阿美公司把你的石油开采出来,通过运输可以赚到两倍的钱。你为什么不自己买船运输呢?阿拉伯的石油应该由阿拉伯的油船来运输啊!”随后,奥纳西斯又向包括沙特反美运动的领袖、民族主义者查马尔·侯赛因在内的酋长们阐述极具反美色彩的主张:应当由挂阿拉伯旗的阿拉伯油船来运输阿拉伯的石油。然后,奥纳西斯又和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长谈了他的设想。最后,连原第三帝国的国家银行总裁雅马尔·沙赫特也表示愿意到沙特去说服国王采纳奥纳西斯的意见。

    1954年1月20日,原王储阿卜杜勒·阿齐兹登上了王位。他很快与奥纳西斯签订了震撼世界企业界的《吉达协定》。这一协定一旦全部实行,沙特阿拉伯和奥纳西斯都将得到各自想得到的利益,阿美石油公司却将遭到致命的打击。锅底燃烧正旺的柴薪——海运权被抽走了,锅里的水沸腾之势也会不复存在。

    虽然,在西方所有石油公司的联合进攻下,《吉达协定》最终被国王取消,但这个结局丝毫掩盖不了奥纳西斯“釜底抽薪”计谋的无比巧妙。他准确地找到了自己有实力进攻的对手弱点,借助别人的力量,有力地攻击了对手的生命线,并且几近成功。

    齐国智亡鲁国

    “釜底抽薪”一般用于对付比自己强大的对手。这正是原典中讲的“不敌其力”之时。政治斗争中,从侧面剪除强大对手所赖以生存的事物,让其失去存在的必需原件,它就会自行削弱或消亡。

    春秋时期,齐景公曾受过孔子一番奚落,从此耿耿于怀。加上贤相晏婴死后,自己后继无人,而鲁国此时重用孔子,国政大治,于是他有些惊慌起来,便对大夫黎弥说:“鲁国重用孔丘,对我威胁极大,将来其霸业发展,我国必首蒙其害,如何是好?”黎弥连忙献计:“饱暖思淫欲,贫穷起盗心。今日鲁国天下太平,鲁定公又是个好色之徒。如果选一群美女送给他,他定会照单全收。此后,自然日日夜夜在脂粉丛中打滚,久而久之,孔子一定会被气走。那时,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齐景公认为此计甚妙,便派出黎弥去挑选美女,教以歌舞,授以媚容。练成之后,又将120匹马特加修饰,金勒雕鞍,装扮似锦,载着众美女送往鲁国,说是献给鲁定公享受的。

    鲁国的另一位丞相季斯,听到这个消息后,即刻换了便服,坐车来到南门。齐国的美女正在表演舞蹈,舞态生风,一进一退,光华夺目。季斯不禁目瞪口呆,手软脚麻,意乱神迷,已然忘记了要入朝议事的事。知道鲁定公也好此道,季斯便乘机作向导,带他换了便服,再次来到南门。从此,君王果然不早朝了。

    孔子得闻此事,凄然长叹起来。子路在旁边说:“鲁君已陷入迷魂阵,把国事置于脑后了。老师,可以走了吧?”孔子说:“别急!郊祭的时候快到了,这是国家大事。如果君王还没有忘记的话,国家犹有可为。否则,再卷包袱也不迟!”

    转眼到了郊祭,鲁定公只是按照惯例去参祭了一番,却没有表现出一点诚心。草草祭完,便又回宫享乐去了,连肝肉都顾不得分给臣下。见鲁定公这个样子,孔子大失所望,便对子路说:“去通知各位同学,卷好包袱,明早启程离开这儿!”

    此后,孔子弃官不做,率领一班学生周游列国,过起了流浪的生活。鲁国没有了孔子的治理,很快便衰败了。

    鲁国繁盛,是因为有个孔子在主持大局。因此,要削弱鲁国,没有比赶走孔子更有效,也更简单的了。很明显,齐国用的就是“釜底抽薪”之计。没有无源之水,没有无本之木,任何一支政治力量都有其根源。从根源着手,必能得胜。

    领导如何“抽薪”

    职场中,某些领导者在遇到实力强大、锋芒毕露的下属时,不是从正面和他交手,而是采用各种“抽薪”的手段,削弱他的气势,用以柔克刚的方法制服他。这种胜战诡计,就叫做“釜底抽薪”。

    釜底抽薪,功夫全在一个“抽”字上。为了实现自己的企图,领导者“抽”得隐秘,“抽”得绝妙,“抽”得让对手有口难辩,无可奈何。

    常见的“抽薪”手段有:

    一、故意冷落傲气十足、锋芒毕露的下属。佯作忘记了他的“存在”:既不给他分配工作,也很少提及他。当别人提到他的时候,不做任何表情,嘴上也不置可否。长此以往,自然会有更多的下属仿效领导者的态度,逐渐疏远他,让他在心理上承受巨大的压力。过不了多久,他的傲气自然就会消退,锋芒也会消失。

    二、不给下属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表面上和和气气,对谁都一样,暗中却在大动手脚,故意将下属安置在无法展其所长的岗位上,让他干着急,无计可施。“任凭你本事再大,知识再渊博,我就是不给你用的机会!”领导采用这种手段,意在从根本上剥夺其下属傲慢无礼的“资本”,挫伤他的锐气,让其就范。

    三、创造不均等的知识扩充及才能增长机会,有意扶持某下属的竞争对手,使这位下属逐渐落后于别人。为了从根本上打击他的傲气,领导者还可以精心选择一两个可靠的力量,有意给他们开小灶,优先向他们提供各种有利机会。让他们在较短时间内,超过原来居于领先地位的某下属,让其甘拜下风,最终调整工作态度及处事原则。

    四、让某下属的才华和锐气磨灭在束缚他实力的恶劣环境之中。领导者通过制定有针对性的规章制度、指定专人与某下属合作,进而束缚他的手脚,耗散他的精力,让他整天疲于令人气恼的纠葛和内耗。在这种恶劣的氛围中,此下属再有天大的能力和锐气,也难逃自灭的厄运。

    五、切断下属的知识源、信息源、动力源等,让他陷于“断炊”的困境。领导者常以“条件所限”为借口,故意将某下属安排在一个封闭、保守、落后的小环境里,让他长期得不到外界的新知识、新信息、新动力,学不到真本事,从而知识老化,才能蜕化,失去骄傲的资本,最终接受领导者的摆布和操控。

    六、以动听的借口,阻止陷于困境的某下属摆脱厄运。当某下属不堪忍受上司对他的压制,向上级提出“更换环境”的请求时,领导会使出最后一招:用“工作需要”、“尽量照顾”、“领导器重你”、“坚决挽留”等动听言辞,极力阻止某下属向外单位、外部门流动。这时候的领导者,通常会采取硬卡或软硬兼施两种手腕来实现继续控制下属的企图。

    七、对于比自己强大的同级或上级,挑拨离间、搬弄是非,十分谨慎而秘密地切断他的动力源(群众的支持)、权力源(领导的信任),让其逐渐变弱,最终失去竞争实力。

    八、在“抽薪”过程中,如果无法“巧抽”、“暗抽”,只要主客观条件允许,领导者还会撕破脸面,“强抽”、“明抽”。

    因此,当觉察到领导对你“釜底抽薪”时,或许就是你应该考虑变换工作态度及为人处事准则的时候了。如果是领导无中生有,强行压制,那你就应该通过不断地加强实力来进行强有力的反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