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白话全译-走为上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典全师避敌。左次无咎,未失常也。

    译文以退为进,待机破败,这是不违背正常法则的。为了保全军事力量,避免自己的灭亡,退却就是一种明智的举动。虽然退居次位,但免遭灾祸,这也是一种常见的用兵之法。

    解读“走为上”的意思,并不是说此计在三十六计中是最高明的计谋,而是说当处于劣势时不要硬拼,及时撤退,寻找时机再战才是上策。这种“走”和“逃”是不能相提并论的。“走”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保存实力,主动撤退。“逃”则是胆小怯懦,稍遇挫折便丧失斗志,望风而逃。

    而“走”之所以是良策,是因为在寡不敌众时,往往只有几种选择:或求和,或降服,或死搏,或撤退。而这些方案中,求和必然要妥协;降服势必丧失节操;死搏注定牺牲;唯有撤退可以保全自己,保证日后可以卷土重来,这是最佳选择。因此古人说,“走为上”。

    无论哪一种战斗,文也好,武也罢,谁都不会常有必胜的把握。在战斗过程中的小胜小败、若隐若晦状态以及瞬息万变之势,不机警便无以应对,不变通就不能达权。众人皆知,战争中要争取的并非一时的得失,而是最终的胜利。而最终的胜利往往属于能坚持到底的人。所以,“不走”并非英雄,“走”也并非懦夫。

    而我们在运用此计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千万别拿鸡蛋和石头碰。敌人实力强大而我方实力虚弱时,敌我双方的较量就如同石头碰鸡蛋。如果死拼,我们必然会弄得头破血流,而敌人则不会受太大的损失。既然如此,我们何苦要损兵折将、一败涂地呢?不如一走了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妨索性来个大撤退,留住实力,以备东山再起。

    二、要知难而退,不可一味莽撞。这里的知难而退,不是主张消极应对,不是让我们一遇到困难就缩手缩脚,前怕狼后怕虎。而是一旦发现事情实在做不成,就不要硬着头皮去做,要见机而动,及早放弃,不白白浪费时间和精力。即“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也就是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可不顾实际情况,一气乱闯。

    三、要把握时机,急流勇退。在与敌人作战时,要善于观察战机,做到进退自如。战场如此,官场亦如此。然而,要做到急流勇退并非易事。它不但要求我们要果断行事,还要葆有勇气和魄力。更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克服自身的弱点,割舍得掉既得的利益。而后选择适当的时机,从容“走”掉,让敌人捕捉不到我们的踪迹。

    四、要分散敌人的力量,以退为进,各个击破。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撤退并不是最终的目的,退却着实是在为下一轮的进攻做准备。这里的“走”通常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如前面所述,我方没有能力与敌人对抗,以“走”避之,保存实力。而另一种情况,主要并不是因为力不可支,而是出于引诱和调动敌人考虑,以迂为直。通过伪装的退却,诱敌深入我们事先设计好的包围圈,然后各个击破,最终以少胜多。因此,这种退却是制造一种惧怕敌人的假象,迷惑敌人,进而将其麻痹。

    当然,如果敌人对我们施用此计,我们也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加以应对。

    一、对敌人严加看管,以防其逃脱。对敌方警惕,我们决不能有丝毫懈怠,一丁点儿的麻痹大意都很可能会留下祸患。而对已到手的敌人,我们要立即就地处决,不留他任何喘息的机会,更不能让其从我们的地盘逃走。

    二、堵截敌人,切断其退路。如果不小心,让狡猾的敌人溜走了,不要急于在后面追赶。可以赶到前面,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进行堵截。如果只是跟在敌人的后方追,就只会始终处于被动。此时,即使我们实力很强,也会受制于人。

    敌人可能会在撤退的路上设下埋伏,将我们拖垮,也可能转入对其有利的环境中,还可能同他们的援军会合起来,这样,我们就是自取灭亡。

    三、放纵敌人,任其天马行空,最后来个“大扫荡”。一旦发现阻截已迟,追也追不上,干脆让敌人大肆逃跑好了。因为他逃跑后必然会心存侥幸,直至麻痹大意、放松警惕,这时我们再来个“大扫荡”,可谓事半功倍。因此,任敌人逃跑并不是彻底放弃,而是选择良机,将其一举擒获。

    智慧典例

    敦刻尔克大撤退

    希特勒占领波兰之后,并不像英法所希望的那样,立刻去进攻苏联,而是加紧准备向英法的欧洲地盘夺取生存空间。为了迷惑英法,以达到突然袭击的目的,希特勒故伎重演,表面上向世界各国一再呼吁“和平”,暗地里却加紧了对英法的战争准备。

    1940年5月,希特勒集中了136个师、3 000辆坦克和几千架轰炸机,迅速将英法联军压到了法国北部一个名叫敦刻尔克的小海港。

    5月24日,美国驻英国大使肯尼迪给罗斯福总统发去了一封电报:“一切都已经不可挽回了,只有奇迹才能拯救英国远征军免于全军覆灭。”罗斯福总统看着这份电报,许久沉默不语。

    这天,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能做的事情也只是用力咬住自己的烟斗,以掩饰内心巨大的沮丧。

    而此时,德军坦克部队突然在离敦刻尔克只有20英里的地方停了下来,因为他们接到了最高统帅部就地待命的命令。

    丘吉尔一时捉摸不透希特勒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不过有一件事,他还是很快便反应过来了。那就是立刻通知海军部,马上征集起全国的舰只,将联军火速运过英吉利海峡。

    于是,5月26日这一天,全英国都接到了同一道来自海军部的命令:执行发电机计划。这是联军从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代号。

    夜幕中,英国云集在敦刻尔克的船只已经多达810艘,从巡洋舰、驱逐舰到各种帆船、划艇,从皇家豪华艇到肮脏的垃圾船,大小不一,种类繁多。总之,英国所有能在海上漂浮的承载物,全部都被派去了敦刻尔克。

    刚开始,德国人对英法联军的撤走计划一无所知。后来当他们有所察觉时,便派出德国空军前去实施干扰。但是,英吉利海峡一直被浓云笼罩,根本无法投弹。看来,连上帝都明显地站在了英国人这边。

    6月3日深夜,德军开始从陆地进攻敦刻尔克。可此时,联军已撤走35万人,在海滩上抵抗的只剩下4万法国士兵。

    6月4日,丘吉尔自信地在下议院发表演说:“我们将把战斗进行到底。我们会在海滩上战斗,农田上战斗,街道上战斗。我们决不投降。我相信,今天敦刻尔克的成功撤退,将是联军明天胜利的开始。”

    事实证明,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一次著名的撤退,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撤退,而是一次伟大的撤“走”。因为这一撤,撤出了整个英国的未来。

    敦刻尔克大撤退是成功的,它保存了盟军仅有的生力军,许多法国飞行员及时弥补了随后的英德空战中英军飞行员数量的不足,与英国人民携手对德军予以了抗击。在1944年6月开辟第二战场时,也正是这30余万盟军士兵,成为了诺曼底登陆的主力军,为扭转战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而这次撤退之所以会有这么奇妙的作用,就在于丘吉尔深刻认识到了人在战争中所具有的绝对优势。在己方强攻无力而又固守不能的形势下,做出了有计划的组织撤退抉择,牢牢抓住了不可多得的有利时机,保全了力量,为日后的卷土重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新力公司该走不走

    古人云:为人要懂取舍,该取时毫不犹豫地取,该舍时也必要断然地舍掉。这是一种既明智而又痛苦的策略及选择。如不懂舍弃,一味抱残守缺,甚至是无半点眼光,只图眼前那么丁点小利,那就很可能会丢失更大的利益。

    在台湾,录像机市场两大系统之一的BETA,就曾因极要面子而不肯适时放弃,而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BETA系统由善于开发电子新技术的新力公司发明,其竞争对手是JVC公司的VHS系统。

    BETA系统虽然是录像机产品商品化的开创者,在品质上和技术上都领先于VHS,可它在一开始就犯下了行销战略上的一大错误:想垄断录像机的全部市场,而不肯将技术与其他电子公司共同分享。

    由于新力公司的固执,其他的电子产品公司被迫开始与JVC公司一起协力开发新的规格系VHS。由于JVC公司是以公开技术的方式与各大电子公司合作,并开诚布公地与其分享开发成果,因此,在世界各地采用VHS系统的牌号越来越多。

    而新力公司在初期虽然达到了鹤立鸡群、一枝独秀的效果,但在市场上却陷入了孤军奋战的艰难境地。

    随后,采用VHS系统牌号的多家公司极力围攻原本是新力所独占的市场,先是蚕食,最后则是鲸吞。结果,新力公司BETA系统的市场占有率逐渐萎缩,而VHS由于人多势众,声势则越来越大,市场占有率也后来居上。

    新力公司虽然了解到这种趋势对它极为不利,但却不甘心在这场世纪大战中败下阵来,因此,它极力地抗拒。

    由于不肯割舍并放弃早已无利可图、无力挽回的市场劣势,新力公司又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改良技术和加强广告攻势。事实上,这样做无疑违反了行销的原则,试图以公司的声誉和消费者的需求对抗。结局不但是吃力不讨好,而且注定要失败。

    1988年春天,新力公司首次正式公开承认BETA在性能上不如VHS系统,并决定开始转向VHS系统的生产。而从1980年到1988年将近10年的时间里,新力公司不知耗费了多少的人力和财力,来进行一场没有希望的奋战。这10年中所投入的一切,若用于开发新的产品,那又不知将是一番何等光景呢?

    新力公司当初的坚持,固然是为了它的商业声誉,是该公司一贯坚持的信心。然而,市场是残酷的,消费者也是现实的。战略性的“走”,在商战中还是极其重要的!

    斯巴达克斯以一胜三

    “走为上”,其实也是人们所共同推崇的一种以退为进的制胜谋略。

    在古罗马一场惊险的群体角斗比赛中,沦为角斗士的斯巴达克斯所在的群体只剩下了他一个人,而对方还有三人。三对一,尽管斯巴达克斯个人武艺非凡,但对方仍占有了绝对的优势。如果三强敌共同进攻,他就无疑将有战败丧命的危险。

    此时,观看角斗的人们都不禁为斯巴达克斯捏了把汗。突然,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只见斯巴达克斯瞅准了个空子,撒腿就跑,而对方三位斗士都立刻转身在后边紧追不舍。

    由于所处的位置不同,心理准备不同,跑的速度也不同,四个人很快便拉开了距离。这就造成了让斯巴达克斯一个一个收拾对手的有利局势。人们看到斯巴达克斯迅速返身战斗,一下子便打倒了第一个追上来的对手,接着是第二个、第三个。

    瞬间的巨大变化,让那些以观看杀伤斗死为乐趣的罗马贵族观众,一个个目瞪口呆了,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喝彩起来。

    其实,斯巴达克斯在这里使用的就是“走为上”的策略。他的“走”,让三个对手的优势起不了作用,反而转变成了劣势;而他最初以一对三的劣势,通过这一“走”,加上他个人超群的武艺,反而转变成了不可多得的优势。两相转变,最终让斯巴达克斯赢得了绝对的胜利。

    处世中的退避

    现代社会中,“走”的形式多种多样。夫妻之间争吵时,如果一方能在适当的时候“走”出去,对于缓解双方的矛盾就会有很大的帮助;邻里之间争执,如果能有一方“走”开,那么,事情也就很有可能不了了之。这些都是另一种形式的“走”,都不失为上策之计。

    与他人发生争执时,最好尽量保持沉默,实在忍不住,就三十六计走为上。尤其是发现别人盛气凌人、气势汹汹时,“走”更应该有相当的速度和力度。一般来说,人们对咄咄逼人之势是退让的,而这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反应,这并不意味着怯懦、畏缩、胆小怕事。

    因为,即便是枪对枪、杆对杆地硬干,也未必会得利有益。不论对方的气势有多强,只要适当拉大相互之间的距离,那么其攻击力就会减弱很多。所以,暂时的退避,是一种弹性的保护方法。

    名教练适时而退

    运用“走为上”计时,要把适时的“退”,当做取胜的正常决策原则。古人云:“盖善师者不必战,以守为战,亦成也。善者不必进,以退为进也。”军争也好,商战也好,职场也罢,“退”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必要的。人们应当实事求是去看待它,接受它。绝不能在决策之时、决策之初、决策之前,将“退”看做败。

    1990年,安德斯·通斯特罗姆被瑞典乒乓球队聘为主教练。因为通斯特罗姆平时对自己的队员指导有方,加上其战略战术比较高明,瑞典乒乓球队连年凯歌高奏。

    在1991年的世乒赛上,通斯特罗姆率领的瑞典男队赢得了所有项目的冠军。1992年的夏季奥运会上,他们又一举夺得了男子单打的金牌,而这块金牌成为了瑞典在这届奥运会上获得的唯一一枚金牌。

    然而,就在瑞典国民对通斯特罗姆寄予了更热切的期望时,他却突然向外界宣布,自己将于1993年5月世乒赛结束后辞去瑞典乒乓球队主教练一职。通斯特罗姆的业绩如此耀眼,瑞典乒乓球联合会也已向他表示“非常愿意”延长其雇用合同,那么,他为什么要在如此春风得意的时候突然提出辞职呢?许多人对此迷惑不解。

    其实,正是通斯特罗姆这些年辉煌的成就,促使他做出了辞职的决定。通斯特罗姆说:“自从我担任主教练以来,瑞典乒乓球队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但是,现在我已经分明感觉到很难再激发我自己和我的队员去争取新的更加引人注目的胜利。瑞典乒乓球队需要更新,它需要一个新人来领导。”

    不难看出,主教练通斯特罗姆在这里用的正是“走为上”的计策。在体育赛场上,不可能有永不败的常胜将军。因此,通斯特罗姆在感到很难再去“争取更新的胜利”之时,果断地退下来,无疑是一种明智之举。这样,既可以保住自己在体坛的声望,又能让瑞典队得以更新。如果等到瑞典队大败而归再退下来,留给通斯特罗姆的恐怕就只能是一束残花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