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多次出国,与外国人接触较多,我发现中西文化的差异表现在很多方面。比如论证是否发展航空母舰这样一个课题,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世界发展趋势—国际战略形势—未来中国面临的威胁—中国国家战略、外交战略、军事战略—综合国力—军队装备发展战略—兵力结构—航母编成—最终落实到航空母舰本身。所以,中国人谈航母大都从国家的忧患意识、民族的复兴使命、国家的崛起需求等感性因素和国际战略环境、国家战略指导、军事战略方针的高度去谈,而且把航空母舰作为全国人民的共同谈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居然几十年长久不衰。这种现象,世界罕见。
美国、英国、俄罗斯发展航母的思维模式恰好相反,第一是技术创新。看在技术上有哪些突破,比如电磁弹射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导弹垂直发射技术、无人机起降技术等等。第二是概念创新。未来的航母是什么样子,与以前的航母相比有哪些不同,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比如武库舰、超级航母、潜水航母、浮岛式航母方案等等。第三是虚拟制造。航母三维模型的建立,虚拟现实技术的演示,把一个航母概念变为一个可以观察、思考、分析的动态模型。第四是模拟对抗。把未来建造的航母与护航舰艇、舰载机一起建模,构建一个未来航母战斗群。同时,把潜在作战对象未来的海上力量和作战编队也进行相应的建模,放在一个相同的战场环境下进行模拟对抗,加入战术、战役和谋略因素,对其作战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看看在作战能力上有哪些提升,还存在哪些风险和漏洞。第五进入研制程序。规划航母发展的路线图,设立航母发展的时间节点。
发展航母没有固定的模式,就像盖大楼没有固定的程序一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坐而论道不如身体力行,最关键的不是说些什么而是干些什么。世界上谁也没有听说过日本要造航母,可人家四年的时间就从无到有,顺利服役,生米煮成了熟饭。这样的速度、这样的行为方式不能不让人叹为观止!
从1985年开始,我们就在谈论中国是否应该发展航母,20多年过去了,今天还在争论同样的话题。对中国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发展什么样的航母,各界人士都有哪些技术创新和奇思妙想可供参照。恰恰是这些方面,我们无语!发展航母,从技术层面到思维模式,值得我们反思的东西太多。
思考,是深沉的!
发展航母的战略权衡
中国到底发不发展航空母舰?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许多年,其实,发不发展航母,主要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也就是说在军事上要有需求,在经济上要有钱支持,在技术上要能够实现,在政治和外交上要符合国家利益。国家战略决定军事战略,军事战略决定军事需求,军事需求牵引装备发展,所以航空母舰的发展必须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有些事情从军事上看很需要,但从政治外交和国家战略上考虑就不一定可行。航母是军事装备中的龙头老大。美国推行的是全球战略,没有大型航母显然难以成为“国际警察”;英国、法国等国家奉行的是区域防御战略,也只能发展中型航母;而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基本是在距离200海里的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内执行巡逻和作战任务,所以轻型航母应该说是能够满足其国家战略和军事需求的。所以,航空母舰的发展是一项极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科学发展。
一般来讲,国家确定是否发展航母要涉及三个关键性要素,即为什么发展航母?发展什么样的航母?怎样发展航母?第一个问题是讲需求的,就是要从国家战略、军事战略、海军战略的高度来权衡,看是否有必要发展航母。无论哪个国家,航母的发展大致如此。首先,军队要对未来进行威胁分析、态势设想、作战模拟和能力评估,最终确定有没有必要发展航母。如果认为有必要发展,就上报国家政府批准,政府机关则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在综合考虑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科技等重大因素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是否发展航空母舰。所以,航空母舰发展与否,不是哪个个人或部门能够确定的事情,它是事关国家利益的重大战略决策。
第二个问题是讲方案选择的,方案选择有两种方法可供使用,一种是先定任务和能力再寻找方案,另一种是先定经费再权衡方案。前一种方法实际上是为了获得强大的能力而不惜花费任何政治和经济代价的做法,1983年美国海军在对低威胁区内完成应付冲突、武力威慑、快速反应和力量存在这样的作战任务时,需要什么兵力最合适的多方案选优论证中,就曾采用过这种方法。当时提出上、中、下三种方案,分别列出各自的作用、优点和缺点,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估。结果确定上方案为重型航母,中方案为中型航母,下方案为远程岸基飞机和核潜艇。后一种方法是最实在的方法,就是先把经费盘子定死,然后在这个经费范围内再选择多种最优化方案。1982年美国海军确定了1008亿美元的最高限额,并做了三个不同的方案:第一方案是2艘航母、12艘护航舰艇和180架舰载机;第二方案是65架B-1B战略轰炸机;第三方案是76艘可垂直发射巡航导弹的攻击型核潜艇。经过对武器投射量、威慑力、机动力、生存力等因素进行比较论证后选择了第一方案。讲清楚这一点非常重要,就好比家庭开支要量入为出的道理一样。小别墅、小轿车和大屏幕彩电你都想要,确实也都需要,但你是工薪一族,只能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因此不得不放弃那些过高的奢求退而求其次,继续去住你的筒子楼、去挤你的公共汽车和看那很小屏幕的14寸彩电。
第三个问题是讲途径选择的。“条条大路通罗马。”要达到一个目的有多种途径。航空母舰作为最优化方案确定之后,如何发展将是一个策略问题,是改装、购买还是自行研制,这些都需要认真研究和论证。利用商船改装航空母舰历来是航母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二战”期间,各国用巡洋舰和商船改装了近200艘护航航母,马岛海战中英国也用商船紧急改装了飞机运载舰,马岛海战后英国还用28000吨的百眼巨人号集装箱船改装了航空训练舰,能携载18架飞机和直升机。购买几乎是穷国发展航母的唯一途径。“二战”结束时,英国和美国分别有70多艘和100多艘航空母舰,由于战后要裁军所以大部分航母都退役、拆除和处理了,澳大利亚、阿根廷、巴西、印度和西班牙等国趁机购买了一些航母,充实了本国的舰队,其中有些至今还在服役。此外,1986年印度还从英国购买了竞技神号航母。俄罗斯的基辅级和瓦良格号航母也已出售。自行研制是强国发展航母的一种主要途径,具有这种水平的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和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只能建造轻型航母。自行研制和建造航母能够显示国家的威力和科技实力,能够带动国防工业的发展,而且可以遏制外国势力的制裁和禁运,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大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有关中国航空母舰发展的问题,媒体炒得沸沸扬扬,很多都是些胡乱猜测,并没有科学依据。要知道,盖一栋房子之前需要考虑很多要素,必须进行充分的论证,要考虑这栋房子的周边环境,居住环境,水电条件,地质条件,环境污染情况,国家的房改政策,什么时候完工、房子的造价及市场价格等等,这些确定之后,才是房子本身的论证和设计。准备改成什么样子,房子内部如何布局,采用什么样的建筑材料,准备盖多高、多少平方米,这些确定之后,才是地基挖多深、钢筋选多粗、混凝土什么标号、施工队什么标准等等。修建一栋房子都要如此复杂,研制、设计、建造一艘航空母舰可想而知。为了让大家对航空母舰的复杂性有所了解,我们可以把美国舰艇研制的一般程序作为案例来参考借鉴,在此基础上发挥我们自己的想象力,看看中国航空母舰的发展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
武器装备发展战略
美国在发展一型航空母舰、驱逐舰、作战飞机等大型装备的时候,整个建造时间一般只有五六年,但论证研究、概念探索、可行性研究和方案研制却要花费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为什么美国人要用这么长的时间和精力来讨论一型新装备的发展呢?主要有两个主要原因:第一,这是美国人的性格所决定的。美国人在发展一型新装备的过程中,通常采取的策略是高层领导先煽风点火,说要打算发展什么新舰艇,有什么远景规划,以吸引人们的注意。然后,军事学术界开始讨论,专家学者,特别是那些身居高位的上将、中将,那些校官、尉官甚至普通士兵和军事爱好者们便开始冥思苦想,通过各种媒体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设想。官方在吸收学术营养的基础上,最后集中主要观点来进行概念探索、需求论证和方案设计。这种广泛深入的学术性探讨和研究,对于促进新型武器装备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我们有些同志往往不理解,认为美国人无密可保,一种新型舰艇还处在研究过程中就“严重泄密”,其实这正是最好的保密,因为真正的保密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封起来,该保密的保密,不该保密的就开放研究,否则,很难出现革命性的突破。第二,在探索性研究阶段就大张旗鼓地展开宣传攻势,也是一种信息战和威慑策略。美国的经验表明,前段研究阶段虽然花费时间较长、投入经费较少,但却对一型新装备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在方案确定之前可以争来争去,一旦方案确定,进入舰艇研制程序,就会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而不是个别领导人的指示精神来实施。船大难掉头,一艘航空母舰的发展需要十几年、投资上百亿美元、成千上万个部门参加,如果朝令夕改、出尔反尔,航空母舰永远都不会造出来。美国总统四年一届,政府阁员走马灯似的更迭,但很少有因此而影响航空母舰发展和建造的情况。
航空母舰是美国海军水面舰艇中的一个舰种,此外还有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两栖攻击舰、水雷战舰艇、攻击型核潜艇、弹道导弹核潜艇等等。那么,航空母舰与其他类别的舰艇是什么关系?每个时期有多少艘退役、多少艘服役?新型舰艇的发展如何考虑?重点发展什么类型、多大吨位、如何部署?完成什么任务?所有这些都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发展航母而发展航母。如何才能做到统筹兼顾,科学发展?首先要有一个统筹全盘的战略指导。其次要根据战略指导确定兵力规划,根据兵力规划调整兵力结构,根据兵力结构确定航空母舰或其他舰艇发展的类型和数量,然后再具体到某一个型号进行论证、研制和建造。这一切,统称为武器装备发展的前段研究。在美国,主要是兰德公司、海军分析中心、预先研究公司等民间智库和咨询公司组织研究,因为这些公司相对独立,比较超脱,研究结果比较公正客观。冷战结束之后,面对一个新的变化了的国际形势,美国开始研究论证21世纪武器装备发展战略,调整海军兵力结构,确定武器装备的发展方向及重点。近20年过去了,反思当初美国海军装备发展战略的构想,对于准确定位航空母舰在美国海军战略及兵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还是很有帮助的。
1991年世界上发生了三件大事:海湾战争结束;苏联和华约相继解体,东欧随之产生巨变,长达40多年的冷战宣告结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军事革命正在猛烈冲击着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要求军队必须尽快进行全面改革。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美国开始进行新的思考:过去的主要作战对象苏联不存在了,庞大的苏联海军舰队已经从大洋上消失,美国海军面临的是一个没有竞争对手的海洋,这种情况下继续在公海大洋进行海洋控制还有多大价值?谁将是未来的主要作战对象,未来的军事威胁来自何方?从1992年起,美国海军就开始进行海军战略研究,探讨军事革命条件下未来海军建设的方向和重点。
1992年,美国海军先推出一个“由海向陆”的临时性海军战略,经过两年试行后,于1994年正式确定为“前沿存在,由海向陆”的海军战略,并经海军部长多尔顿、作战部长布尔达上将和海军陆战队司令芒迪上将联合签署后执行。“该战略将指引冷战后的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进入21世纪。根据新战略,美国海军的战略重点发生了重大调整,美国海军原先强调以远洋作战为重点,而现在则以向近海地区进行兵力投送和兵力部署为重点。这些近海地区将处在海上部队的直接控制和攻击之下。”美国海军战略转变的实质表现在:作战对象从对付苏联转向第三世界国家;作战空间由公海大洋转向敌对国的近海沿岸;作战目标由争夺大洋海域控制权转变为夺取近海沿岸控制权;作战样式由传统的海上决战转变为支援岸上作战,由海上远洋作战转变为从海上实施的联合作战。战略转变的核心内容主要强调前沿存在概念。海军兵力由过去的前沿部署转变为前沿存在,平时不一定再在前沿海域、基地或盟国驻扎大量兵力,但必须在前沿海域保持相应的海上兵力,也就是前沿存在。强调和确立应急远征作战概念。平时,海军兵力不再进行传统的控制海洋的作战行动,而是要前沿存在。一旦发生危机,这些前沿存在的兵力就会立即作出反应。如果兵力不够,海军便调集其他兵力向危机海域提供支援,实施应急远征作战,确立支援地面作战和联合作战的概念。海军不仅要控制海洋,还要与其他军种协同,共同控制战区的空中、地面和电磁空间;不仅要提供舰炮火力支援,而且要使用巡航导弹、舰载机等远程火力对地面作战空间实施远程打击和纵深遮断袭击;不仅要支援和输送陆战队两栖登陆部队上陆,而且要与陆军、空军协同,直接参加地面作战。
冷战结束后,美国海军根据调整后的新战略研究制定了《未来海军兵力规划》和《2021年兵力规划》,描绘了未来海军建设的远景目标,重点是研究未来20~25年的作战需求、装备结构和规模,同时进行作战效能评估。总的趋势是:缩小规模,突出重点,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在此基础上,确定了《2001年的兵力规模和结构》,提出了未来5年内海军装备结构调整方案。
根据总体作战需求,海军的武器装备进行了一系列重大调整,包括战列舰、核动力巡洋舰在内的大型战斗舰艇已经全部退役,除提康德罗加级以外的常规型巡洋舰也将全部退役。未来水面主战舰艇的发展趋势有三个:一是取消护卫舰,改装驱逐舰。由于保卫海上交通线和大洋反潜的任务逐渐减轻和取消,佩里级护卫舰将逐步退役并转入预备役,长期内不打算继续发展护卫舰。
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中的12艘舰艇将改装战斧式巡航导弹和海麻雀舰空导弹,使之具备对地攻击和防空能力,然后继续服役到2010年。二是继续建造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宙斯盾舰艇集中在两个型号,到2007年,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将保持27艘,伯克级驱逐舰装备57艘,总共是84艘,占届时水面舰艇总数(110~116艘)的80%。三是发展SC-21系列舰艇。SC-21系列舰艇计划将发展一批5000吨~25000吨级的新型舰艇,其设计方案有四种:全新概念的武库舰;海上控制舰;新型船体战斗舰和兵力投送舰。
1997财年,海军舰艇由战后初期的2000多艘、50年代的1000多艘、80年代的600艘、90年代初期的540多艘缩减到357艘,到2000年缩减到340艘左右,潜艇和水面战斗舰艇削减幅度在42%~47%之间,海军年度军费也由80年代的1100亿美元降低到约74亿美元,军费和武器装备的数量均已降低到战后以来的最低水平。与1988年相比,2000年兵力结构中削减比率最大的分别为:舰艇总数削减42%~47%,海军人数削减24%,水面作战舰艇削减43%,作战支援舰船47%,攻击型核潜艇47%,弹道导弹核潜艇41%,两栖舰船33%,航母削减14%,航空联队削减26%。根据兵力结构调整的这些大方向,在舰种方面将有更具体的调整。
到2000年,美国海军兵力结构为:航母12艘,水面舰艇110~126艘,两栖舰船40艘,反水雷战舰艇20艘,战略导弹潜艇14艘,攻击型核潜艇45~55艘。到2020年,美国海军的兵力结构为:3艘浮岛式航母,10艘超级航母,12艘两栖舰船,100艘沿海超级舰,45艘攻击型核潜艇,共约200艘舰船。将以12艘CVX航空母舰为核心组成12个航母战斗群,以12艘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组成12个两栖戒备大队。护航兵力将产生重大变化,主要是隐形核潜艇、新型武库舰和SC-21新型战舰,舰载机主要是JSF隐形联合打击战斗机等。
武器装备型号论证
武器装备型号是依据装备发展规划计划、装备发展战略、兵力结构和军事战略等大的原则确定下来的。型号确定之后,还要围绕这个型号展开广泛深入的科学论证,主要是确定该型舰艇将来执行什么任务,应该具备的战术和技术性能,准备发展多少数量,分别在什么时间节点上进行建造和服役,总共花费多少钱,在技术上有没有难度,存在多大的风险等等。SC-21舰艇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为21世纪初期确定的一类舰艇,这是一个实际的舰艇研制案例,航空母舰、核潜艇和作战飞机的研制程序都是一样,以此为例进行分析,可以对了解和掌握航空母舰的研制和建造程序有所帮助。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海军作战重点从公海大洋反舰、反潜和舰队防空作战转向近海沿岸支援海军陆战队在世界各地的浅水水域登陆、为地面部队提供海上火力支援、控制作战空间并进行战区防空和反导等新的作战任务之后,海军开始加紧发展SC-21水面战舰、改进宙斯盾武器系统、研制海军型陆军战术导弹系统和战斧改进型舰载对地攻击巡航导弹等,以满足新的作战任务,为陆军和海军陆战队向岸上运动提供超视距攻击和近岸火力支援能力。
按照美国海军舰艇命名规则,CVN代表核动力航空母舰,BB代表战列舰,CG代表巡洋舰,DD代表驱逐舰,FF代表护卫舰,而SC则哪型舰都不代表,所以不能把它认为是一级新型舰艇或一个舰种。SC-21是“21世纪水面战斗舰艇”的英文缩写词,它不是一级新型舰艇的代号,更不是一级舰艇或首制舰的舷号,而是一组未来战斗舰艇的项目代号。SC-21战舰是海军未来水面舰队长期发展计划中的核心,它建成后将逐步取代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基德级导弹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宙斯盾导弹巡洋舰和佩里级护卫舰等许多类型的水面舰艇。海军现役31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和4艘基德级导弹驱逐舰将于2008—2019年退役,佩里级护卫舰将于2008—
2014年退役完毕。SC-21战舰应于2009年加入舰队服役,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和伯克级驱逐舰这两级宙斯盾舰艇一起编成。2029年以后,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退役,届时只有伯克级驱逐舰和SC-21作为海军水面战斗舰艇的核心。
SC-21战舰是冷战后按照新时期海军战略,在新军事革命背景下论证设计的第一型水面战斗舰艇,所以在作战思想、论证方法、设计原则和总体构想等方面都有重大突破,充分体现了信息时代新型武器装备发展的新特色。SC-21论证研究阶段进行的工作主要分两大类:第一类,明确作战需求,确定使命任务。宏观的总体作战需求是确定未来海军的兵力结构和规模,在其总体构想之下,再具体对SC-21舰艇进行需求论证,主要回答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要发展一型新舰,难道现有舰艇不能满足未来作战需求?建造这样一型新舰与现有舰艇相比有哪些革命性的变化,能够应付哪些威胁?该型舰艇将如何与其他舰艇编成作战,能够执行哪些作战任务?应该具有什么样的战术和技术性能、计划建造多少艘、建造批次如何确定、全寿命内需要多少费用等。该舰的任务需求评估主要由海军作战部进行分析和论证,最后提出《需求论证报告》呈送参谋长联席会议(军令系统)批准,最终交由国防部(军政系统)批准并在未来国防工业发展计划中安排。军方针对这艘舰提出的任务需求主要是考虑适应21世纪远征部队水面作战的需要,因此要求该舰具有多种任务能力,要能够控制作战空间,进行综合一体化作战,以及与其他友邻部队和盟军部队进行联合协同作战。特别要求能够在浅水作战,并向敌陆地纵深投送精确打击力量。海军提出的作战需求符合1993年9月28日《美国国防部1995—1999财年国防计划指南》中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因而1994年9月“联合需求评估委员会”顺利批准前期论证,并下达《任务需求书》,明确要求该舰应具备的能力包括:力量投送,作战空间控制,指挥控制和监视,联合部队持续作战,非战斗行动,生存和机动。
第二类,进行概念探索,确定选择方案。SC-21战舰是新军事革命成果的集中体现,在论证阶段,采用了计算机仿真和模拟方法,进行了充分的费效比分析,还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对方案进行先进技术验证,先在计算机上“建造”一艘舰艇,把它放到整个虚拟的作战空间和全球信息网络中去,看看作战效能、战术和技术性能如何,最后再确定是否建造和发展。所谓论证也被称为前期论证,许多准备发展的型号在这个阶段可以随便讨论,各抒己见,但《任务需求书》正式下达后,说明这个项目已经立项,而且有专门的经费支持,这时开始正式转入“概念探索和确定阶段”(0阶段)。1995年1月,经国防采购局批准,SC-21计划进入0阶段研究。这个阶段主要是由民间咨询机构和工业部门围绕如何满足军方提出的任务需求来进行论证和风险评估,核心是进行合同设计(初步设计)。这个阶段完成之后,将转入详细设计和建造阶段,从2003年开始,批准工程和建造计划,由海军与工业部门签订合同后进行详细设计和首舰建造,首舰计划在2008年交付。
在初级阶段,要进行SC-21战舰的“费用和作战效能分析”。费效比分析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由海军分析中心(民间咨询机构)负责,1996年中期完成,主要是从长远(2015—2025年)和宏观(全球安全状态下的兵力投送,海军舰艇建造预算和规模)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具体方法是:先设定一些作战设想,例如平时部署、前沿存在、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和应付各种冲突等,然后再在确定费用的前提下提出多种SC-21舰艇方案,以供决策人员选择。费效比分析的第二阶段从1996年8月开始,仍然由海军分析中心抓总,但海军水面战中心、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等一些机构也参加工作。主要是通过作战模拟和计算机仿真及作战设想来运行各种备选决策方案,在满足预定任务需求的前提下,比较各方案作战效能,优选出至少三个费效比最佳的备选方案,呈送海军作战部长办公室审批,以便为工业部门的研制、设计、建造等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在论证阶段,备选方案很多,有利用现有伯克级导弹驱逐舰进行改进的方案,有与6艘武库舰和现有的宙斯盾舰艇一起编成且适合于水面和水下反潜作战的“制海舰”方案,也有“全能舰”(或综合多用途)或“力量投送型舰”的方案。还有一种取消武库舰、发展“海上火力支援舰”的方案等等,论证的目的就是综合权衡,多方案选优。
21世纪水面主力战舰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单舰排水量增大,以提高携载新型武器和电子设备的能力,改善适航性与居住性,提高海上持续作战能力以及加大其现代化改装的潜力。二是综合多功能。军事技术革命使武器和电子等负载功能增多、重量减轻、体积减小、效能提高,这样就没有必要再建造单一功能的舰艇,一艘舰艇可执行多种作战任务,一艘驱逐舰携载的武器相当于过去十多艘舰艇所携的武器,从而使平台和舰种大大简化。
武器装备可行性研究
美国海军舰艇研制程序十分复杂,大约经过这么几个程序:首先是概念探索和可行性研究,就是先对未来发展一种什么样的舰艇有个基本的描述;其次是作战需求、战术和技术性能论证,就是要对未来威胁进行评估和判断,说明现在的舰艇存在哪些问题和弱点,提出发展新型舰艇的充分理由,最后证明必须要发展一型新舰艇。这些研究工作通常是由海军作战部牵头,海军分析中心等军内外科研单位为主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报告最终由国防部批准,如果最终确定要发展一型新舰艇,就要转入方案设计,有关造船厂和工业部门就开始搞方案,参与工程竞争,希望最终拿到项目。经过一番竞标之后,军方在费用和作战效能上进行综合评估,确定最终研制和生产厂家,由这家企业负责进行详细设计,然后签合同并逐步转入建造、海试、舾装,最后交付部队使用。
美国人认为,现在高新技术发展很快,像计算机这样的技术每18个月就更新一次,舰载武器和电子设备虽然不一定更新得这么快,但相对舰艇平台来说是快多了,一艘舰艇平台可以服役30年、40年,甚至50年以上,只要主机能转舰艇就能跑,所以更新很慢。舰载武器和电子设备则不然,两三年就要更新一次,所以舰艇经常需要现代化改装。因此,美国人在舰艇发展中有个原则,就是一定要先发展舰载武器和电子设备,把它做成标准模块或组件,然后再考虑舰艇平台的发展,这样只要把现成的模块拼接起来就行了,所以前期探索研究时间很长,后期建造时间却很短。传统落后的舰艇发展模式是先确定未来发展什么舰艇平台,然后才围绕这个平台去发展武器和设备,要是哪个设备过不了关,对不起,平台就得等,这种思路与信息时代和军事革命原则是不相符的。在10年的探索研究中,美国集中研究了隐形技术、导弹垂直发射装置、以“哥白尼”计划为核心的全球C4I系统、协同作战能力系统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和设备,到SC-21舰艇方案确定的时候,已经形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局面。
美国研制一种新装备时特别强调,在关键技术上要比作战对手超前10年以上,在武器装备上要大胆创新,在作战效能上要有革命性的突破,这是美国海军战后以来、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主要思路,不这样就无法抢占21世纪的制高点,就无法保持技术优势和军事优势。在SC-21舰艇进行艰难探索的10年中,发生了“二战”以来一系列重大的战略性变化。
首先是战略环境变化。美国海军战略由20世纪80年代的“海上战略”转变为“前沿存在,由海向陆”的战略,作战对象由过去的苏联海军转变为第三世界国家海军,作战海域由过去的公海大洋转变为近海沿岸,作战样式由过去海军独立作战转变为配合地面部队和空中力量协同作战,由过去大洋反舰、反潜和舰队防空作战转变为远程对地攻击,高、中空弹道导弹拦截和浅水沿岸作战。
其次是军费削减。在战略转变的牵引下,美国年度军费预算从20世纪80年代的3300亿美元一下子降到1997年的2400亿美元左右,虽说海军军费仍排在第一位,但比当时的1100亿美元已经有大幅度下降,只有700亿~800亿美元。一向财大气粗的美国海军不得不学会过苦日子。
最后是舰艇结构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美国海军水面舰艇结构主要分为三大类:以15艘航空母舰为核心编成15个航母战斗群;以4艘战列舰为核心编成4个水面战斗群;以数艘两栖攻击舰为核心组成多个两栖战大队。1997年的情况是:战列舰早已全部退役,核动力巡洋舰基本上也已全部退役,护卫舰也将全部退役,保留下来的舰艇只有12艘航空母舰、27艘提康德罗加级巡洋舰、31艘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4艘基德级驱逐舰和正在建造的数十艘伯克级驱逐舰。这些舰艇虽然具有很强的制海能力,但对地攻击和对岸火力支援能力却比较差,当年战列舰在役时,用406毫米大口径火炮对两栖战进行火力支援是非常有效的,可现在这些舰艇上装的火炮最大口径只有127毫米,威力不足,射程只有十几公里,因此很难适合海军战略转变和“由海向陆”进攻的作战需求。SC-21舰艇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航空母舰的综合集成
航空母舰建造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成千上万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分工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进行规划计划和综合集成,显然是一项难度相当大的管理工程。因此,要讲究科学发展观,要能够统筹兼顾。美国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后续舰的建造已经实现标准化、系列化,采用分段承包、最终合成的方式,由数百上千的工厂分段建造的航母各个功能部分,最终像积木一样拼装在一起,严丝合缝,按时按质交工,不存在任何质量上的缺陷,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福特号航母建造技术更加先进,全面采用模块化建造方式,根据标准化、系列化的技术总要求,预先绘制的图纸把一艘完整的航母切分成数千个模块,分工到数千个不同的企业和工厂进行制作,最后进行总装。2005年就签订了价值27亿美元的独立合同,进行预先准备。2008年8月就启动了福特号航母的建造准备工作,包括采购多种新设施。比如专门为福特号航母生产厚钢板并进行展平的设施,900吨龙门吊改装为起重能力达1050吨龙门吊工程等。该航母有1200多个结构性构件,其中有1/3在2008年以前就已经开始建造。合同的签订也与以前有所不同,过去是海军与造船公司潜艇建造合同,航母开工日期比较好确定,而现在所有工作都有条不紊地提前进行,真正到最后总装就比较简单了。福特号航母到2009年11月才铺设龙骨,但是在20世纪末,有关该航母的前段论证研究工作就早已展开。进入21世纪以后,某些关键技术、设备和设施的攻关合同也一个接一个地签订。尽管真正的建造合同在2009年年底之前还没有签署,但有1/3的分段承包合同却早已开始执行。到2008年年底,有273个构件已经完全完成。在经费预算方面,福特号航母由于是该级航母的首舰,所以造价相对批量建造的后续舰而言要高一些,主要是额外投入预先研究费用、航母建造设施费用和关键技术攻关费用等。美国先期投资30亿美元对航母进行技术攻关和预先研究。就航母造价而言,首舰总预算为110亿美元,如果在2015年建成服役之前的8年时间内,其建造成本上浮不超过10%,美国海军将承担超出的10亿美元费用。该级航母计划建造10艘,用来分期分批替换现役的尼米兹级航空母舰,建造计划安排到2058年。福特号航母2009年秋季铺设龙骨,2015年服役。该级第二艘航母2009年已经订货,计划4年后铺设龙骨,2019年服役。
美国航母建造的各个阶段全都公开透明、新闻发布,接受公众和媒体的监督,在向国会提交项目的时候,就明确提出建造的时间表和经费预算额度,虽然航母发展要跨越十几年的漫长时间,但什么时候开工、什么时候下水、什么时候试航、什么时候服役,基本上说到做到,十分精确。这一点很难得,其他国家没有一个能够做到。比如法国航母建造过程中经费不断攀升,时间一再后推,原来批准建造两艘航母的计划,最终只能落实一艘。
英国是最早发展航母的国家,在航母建造技术上向来独树一帜,曾经创造过许多辉煌。尽管如此,这个昔日的超级帝国在走向衰落以后,航母发展一再受挫。从大甲板攻击型航空母舰转向直通式甲板的轻型航空母舰,进入21世纪以后,又决定恢复建造大甲板重型航母,并为此做了大量预先研究工作。早在1998年,英国提出的两艘新型航母的建造计划,分别于2012年和2014年服役。结果,直到2007年7月25日,英国国防大臣德斯·布朗才在议会下院宣布了新航母的建造计划。两艘新航空母舰分别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单艘造价为39亿英镑,分别于2014年和2016年服役。满载排水量65000吨,可携载40架飞机,包括36架F-35型联合攻击战斗机和4架空中预警飞机。2008年12月,英国决定推迟建造两艘航空母舰,主要原因是造价持续增长,英国没有这么多钱来建造航母。2009年6月30日,英国国防部发表声明,指出航母的造价大幅度突破,由原来的近40亿英镑猛增到50亿英镑(约90亿美元),这对于身处经济危机之中、国防预算不断削减的英国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与此同时,陆军和空军也对英国海军耗巨资建造航母提出质疑,认为应该把有限的军费花在应对最紧要的军事威胁方面,而不应该搞航母、三叉戟核导弹等一些过度奢华的武器装备。
苏联时期航母研制和建造技术主要集中在乌克兰,俄罗斯在造船方面的特长主要是常规潜艇及核潜艇,在航空母舰方面不是很擅长。当前,乌克兰急于加入北约,具有航母建造传统的尼古拉耶夫黑海造船厂有可能为北约建造航母,但不太可能对俄罗斯建造航母提供支持。而急于发展航空母舰的俄罗斯不仅缺乏航母研制和建造技术,更缺乏航母建造设施、经验和技术,这样的现状将严重困扰俄罗斯航空母舰的发展和建造。俄罗斯经常是眼大肚子小,说到但做不到,关于建造航母的雄伟规划一再正式发布,但总是光打雷不下雨,最后有可能不了了之。
第三世界国家中率先使用、研制和建造航空母舰的是印度。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印度海军,在使用了两艘航母长达半个世纪的基础上,自以为对航母无所不知,结果在2004年拿到了一只烫手的山芋,俄罗斯戈尔什科夫号航母的转让合同使之成为世界航母发展史上最大的一个冤大头,34亿美元买了一艘几乎没有太大用处的老航母。在此基础上,印度于2009年年初已经开工建造蓝天卫士号新型航空母舰,这艘航母在造船技术上没有什么技术突破,只是建造一艘吨位更大些的战斗舰艇而已。在舰载机起飞方式上,几乎完全照抄照搬俄罗斯滑跃式起飞模式,也没有任何创新。印度之所以自行研制和建造航空母舰,完全是为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艘航母与其说是一艘战斗舰艇,倒不如说是一艘争气航母,争的是一口气,而不是像美国那样把航空母舰作为一个信息化作战平台去研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军事需求,发展什么样的航母不可强求统一,但在技术上应该有所追求、有所创新,否则,投巨资研制和建造出来的航空母舰会成为不合时宜的老古董。印度在航母改造和航母建造上交了不少学费,制造了许多故事,也为其他国家避免重蹈覆辙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印度建造航母在很多方面不靠谱儿,虽然全国上下一条心,没有人对是否发展航母提出异议,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有太多的不顺。全力以赴研制了十几年的轻型航母,在马上就要开工建造的时候高层却突然改变主意,转而发展中型航母。当中型航母开始研制的时候,突然决定从俄罗斯购买二手航母。从20世纪90年代就发布公告,声称印度自行研制和建造的航母在20世纪末就要服役,之后一再推迟到2002年、2004年、2008年,结果到2009年才铺设龙骨。欢天喜地地为航母开工剪了彩,才突然发现用来建造航母的钢铁还没有准备,这可真是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盖大楼奠基仪式举行完毕了,可用来盖房子的砖头水泥还没有着落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