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航母-发展航母有哪些制约条件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话虽这样说,可胆子够大,产量却不一定够高。很简单,口号代替不了政策,而政策代替不了行动,因为行动受制于客观条件的制约。早在1958年,新中国成立还不到10年的时候,国家百废待兴,工业化刚刚起步,我们就信誓旦旦地要“超英赶美”,提前实现共产主义。半个世纪过去了,我们人均GDP才达到四五千美元,可美国早已经超过了4万美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亲历者,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就是应该强调科学发展观,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不要超越客观事实去自说自话。

    汽车进入家庭以后,从零辆到1000万辆用了几十年,就数量而言,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汽车大国。1994年我去日内瓦,看到满大街都是奔驰、宝马等高级轿车,出租车、公共汽车居然也都是这些超级豪华车型;回到国内,满大街看到的却是夏利、大发、桑塔纳和破旧不堪的国产公交车。我们不是不知道奔驰、宝马这样的世界知名品牌总比夏利、大发、桑塔纳这些国产车型要好得多,但为什么我们不选择世界名牌?很显然,客观条件不允许,这就是发展中的困惑,因为限制条件太多,制约因素复杂。

    航空母舰是一项极其巨大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与决心大小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国家综合实力有无坚强的支撑。印度从20世纪80年代就吵着闹着要造航母,可直到2009年才铺设龙骨,当龙骨被顺利铺设之后,却突然发现没有钢材,这可真是开了一个国际大玩笑!万丈高楼平地起,奠基仪式刚刚举行完,却发现没有砖头瓦块,缺少钢筋水泥,早干什么去了?何况航空母舰就是钢铁堆砌成的巨舰,4万吨航母你就得准备4万吨钢材。系统工程,对于印度而言,才刚刚听说,正在实践,这就叫摸着石头过河,发展中国家正在发展着。

    中国,自行建造航母,我们准备好了吗?

    航空母舰的制约条件

    很多人都在问同一个问题,中国能不能建造航空母舰?我们很多专家学者和领导同志多次用坚定的口吻回答:“是的,我们能!”中国已经具备了建造航空母舰的所有条件!那么,建造航空母舰的所有条件是什么条件?哪些因素限制或者制约着一个国家航空母舰的发展?航空母舰和任何一种大型武器装备一样,它的发展、研制和建造要受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多方面的限制,只有在这些方面条件都完全具备或基本具备的时候,发展航空母舰才成为可能,任何一个条件不具备都会影响甚至阻碍航空母舰的发展。

    政治因素主要是指国家法律、国家战略、国家外交和国家政策是否允许发展航空母舰这样的大型武器装备。一般而言,作为一个独立主权国家,是否发展航空母舰属于本国的内政,别国无权干预和指责。当然,本国在是否发展航空母舰的问题上,要进行充分的论证研究,研究的重点是看发展航空母舰是否符合本国的战略方针和外交政策,在与其他武器装备相互比较权衡的过程中,航空母舰是否是最优选的方案。日本在“二战”中曾经建造过25艘中型航母,所以在战术、技术和经验方面不存在问题;其军费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达到500多亿美元,所以不存在钱的问题;在军事上,要保卫两个1000海里海上交通线,可见对航母的军事需求十分强烈。这是不是说明日本就可以建造航母了呢?不行,作为战败国,它必须受一系列国际条约的限制。日本海军从1952年起就秘密研究航母发展方案,至今仍未间断,但结果都没有获准建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政治和外交问题。日向号轻型航空母舰的建造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欺上瞒下的结果,如果大张旗鼓地发展航母是不会通过的。日本在经济和科技方面是个巨人,但在政治上它却是个侏儒,要听国际社会的,还要听美国人的,美国在日本有驻军,日本没有完全的国家主权,国际上还有许多条约限制它,国内宪法中也有不少条文进行这类限制,所以日本要想发展航母,必须突破上述一系列政治阻碍,否则,发展航空母舰是不可能的。同样的情况还有意大利,它虽然搞了一艘加里博迪号轻型航空母舰,但国内立法禁止海军舰艇携载固定翼飞机,所以在开始阶段只能装载直升机。后来修改了宪法中的条款,才得以携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并研制成功第二艘能够携载固定翼飞机的航空母舰凯沃尔号。

    经济因素是一个最容易理解的,也是最实际的因素和限制条件。航空母舰很好,很有用,为什么只有那么几个国家有而其他国家却没有?在拥有航空母舰的国家中,为什么有的国家发展10万吨级的核动力超级航母,有的却发展1万吨级的轻型航母,这其中当然有个军事需求的问题,但更重要的是看谁的经济实力雄厚,财大才能气粗,有钱才能发展巨型航母,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20世纪60年代建造1艘航空母舰只要4亿~5亿美元,70—80年代造1艘大型驱逐舰也就是3亿~4亿美元,可现在翻了几番呢?美国的宙斯盾驱逐舰10亿美元左右,日本的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则高达14亿美元,这是什么原因呢?物价上涨是一个原因,但重视负载则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舰载电子和武器占全舰造价的比例从70年代的30%、80年代的50%,激增到90年代的60%~70%,日本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首制舰耗资达14亿美元,其中主要经费花在了宙斯盾系统方面。

    就美国而言,9万吨级的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按照1982财年的预算,仅采购费就达37亿美元,如果按服役30年计算,航母维持费为111亿美元。每艘航母有90架舰载机,在30年中需要更新两代,这两代舰载机的采购和维持费就要198亿美元。航母是海上浮动平台,是携载飞机到远海作战的平台,所以光航母是没有用的,还必须给它配备巡洋舰和驱逐舰等护航舰艇,这些舰艇光采购费就得67亿美元,还有油水食品等补给费55亿美元。这样算下来,1艘尼米兹级航母在整个全寿命周期内的费用就高达431亿美元,要是按20%的通货膨胀率计算,到1996年约520亿美元,到2009年则要800多亿美元!如果按照上述的计算模式来计算2015年即将服役的福特号航空母舰,由于其造价就比1982财年尼米兹号的37亿美元高出3倍,达到110亿美元,那最终的全寿命周期费用可能要超过2500亿美元。这样的天文数字不要说第三世界国家,就是英国、法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难以承受,所以经济因素是个现实因素,没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要发展超级航母是不可能的。

    军事因素主要是看军事上是否需要,在这方面要论证清楚三个问题:军队现有的武器装备有哪些缺陷?准备发展的航空母舰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弥补这些固有的缺陷?准备发展的航空母舰有哪几种方案,这些方案是否可行?美国人常说的一句话叫做“需求牵引,技术推动”,所谓需求牵引就是指作战需求和军事需求。1941—1943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当时的美国就建造了数十艘攻击型航母并改装了100多艘护航航母,这就是军事需求的牵引效果,军队需要,战事紧急,国家就全面动员,不惜血本发展航母。战争结束了,没有明确和迫切的军事需求了,航母的数量就减少了,从20世纪60年代的50多艘,减到七八十年代的十几、二十艘。冷战结束、苏联解体、主要公海作战对象消除之后,没有强敌对抗了,美国又开始裁减,现在只有11艘。军事需求除牵引航母数量外,对航母质量也有极大的牵引作用。例如,美国海军的战略是“前沿存在,由海向陆”,要把自己的海军舰队经常摆到别国的门前去,除了管自己的事外,世界各地、全球各大洋它都要管,所以这种作战需求就牵引出了尼米兹这样的超级核动力航母,因为它吨位巨大,载机数量多,海上持续作战能力强,威慑力大。对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这样的近岸防御海军国家来说,你就是把这种航母白送给它,它也不敢要,不仅花不起维护费,最关键的是把这种航母摆在自己家门口没有用武之地。所以,一个国家确定发展什么样的航母,必须要论证清楚军事需求。

    最后一个限制条件是技术问题。有人认为,航空母舰和卫星、导弹、航天飞机一样,都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所以技术难度很大,一般国家很难掌握。实际上,通过上面的分析和回顾我们可以清楚地做出这样的结论:航空母舰经过近百年的发展,所有技术基本上已经成熟,没有或很少有难以攻克的高技术难题,一般发达国家和能够建造大型船舶的国家都具有航空母舰的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指出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不要把航母的作用和价值渲染得太过分,也不要把它的难度形容得太过分。有人可能反驳,像俄罗斯那样的常规起降飞机滑跃起飞技术,像英国那样的垂直/短距起降技术不都是高技术吗?是的,但那是飞机的技术而不是舰艇的技术,相反,如果这些技术能够实现,航母的建造将更加容易。我们迫切需要建立这样一个概念:什么是航母?它首先是一个飞机运载平台,是一个浮动的海上机场,它的作用是运载飞机和使飞机起飞和降落,没有太大必要把它建造成一个武器库和钢铁堡垒,更没有必要把那么多高技术用在航空母舰本身的建造上。英国人很聪明,它在新研制和建造的17000吨海洋号航空母舰上,破例采用了商船的建造标准,从而使费用大大减少。

    当然,用商船改装也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方案。英国新建造的航空母舰,则采取与法国联合建造的模式,这样不仅可以资源共享、技术互补,还可以节省经费。其实,发展航空母舰和制造汽车是一个道理,1934年美国底特律汽车城是全美趋之若鹜的城市,因为当时汽车刚刚进入家庭,每个人都梦想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可今天,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底特律成为全美最阴冷的城市,当初最火爆的通用汽车公司宣布破产保护,下属汽车行业破产重组。十几年前我们梦寐以求的奔驰、宝马、别克、凯迪拉克、丰田等几乎所有的世界名牌汽车都已在中国安家落户,汽车走入千家万户,它对平民百姓而言不再神秘,汽车制造技术也不再是高不可攀。尽管如此,我们仍然不敢妄言中国就掌握了汽车技术,因为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品牌,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汽车对于中国人还是个高科技行业。看完美国大片《变形金刚》之后,更让人感到汽车技术神秘莫测,机械化与信息化结合之后的汽车人擎天柱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它已经具备了人工智能,汽车人和人之间已经有情感的交流。所以,人的想象力有多大,技术创新的前景就有多广阔。航空母舰技术也是如此,三四万吨以下的常规航母没有多大难度,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都可以自行研制和制造。但是,要想制造出尼米兹级那样的重型航空母舰对一般国家而言是不可想象的,要想制造出福特号那样的信息化航空母舰则更是不可能。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对于从来没有建造过航空母舰的中国而言,还得要从头开始,慢慢来。

    航空母舰的发展途径

    发展武器装备途径很多,需要有创新思维,不能一条道儿走到黑,更不能跟在人家屁股后头亦步亦趋,看人家搞什么我也想搞什么,这样会落入别人的圈套,最后让人家给整死,就像苏联那样。我感觉发展中国家,一定要有这种独特的思路,你搞不搞航母那是另外一件事情,如果搞就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不能什么事老按美国的路子走。美国多少钱?乞丐佬跟龙王比宝怎么行?在发展航母问题上,很多国家常犯的一个通病,就是总跟美国攀比,搞航母,一说就是美国那种航空母舰,10万吨级的尼米兹成了标杆儿、典型、被学习和模仿的榜样。只有美国的尼米兹才叫航空母舰吗?那别人的航母就不叫航母啦?浮岛式航母不行吗?商船改装的航母不是也很好吗?看不上,嫌不好看,太土!要知道,美国在“二战”中护航航母建造了100多艘,发挥了巨大作用。护航航母基本上都是几个月就建造1艘,很多都是商船改装的。大和号和武藏号漂亮,排场,正规,但一炮都没有放就沉入海底了。武器装备不是做样子给人看的,是打仗用的,一定要从作战效能上考虑,千万不能搞中看不中用那种花拳绣腿式的东西。

    要看到美国搞超级航母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有作战需求。它要全球作战,今天在波斯湾有3艘航母,突然明天古巴、委内瑞拉出现了问题,它马上就要到加勒比海去,过了一段时间,印度洋、西太平洋又有事儿了,它又要过来,每天都是这么折腾,这就是全球霸权的需要。有些国家是近海防御,没有必要全世界到处跑,在作战需求上也就不能跟美国攀比。美国全球作战,为什么还要搞浮岛式航母呢?20世纪80年代以前,美国在海外有很多殖民地,同时也租用了很多海外军事基地,比如在菲律宾,当时它有克拉克空军基地和苏比克湾海军基地,那都是不沉的航空母舰。后来人家菲律宾要收回来,不出租了,美国失去了很多这样的陆地机场,所以对海上飞机起降平台的需求很迫切。随着海外基地越来越少,美国对于大型航母的依赖越来越大,航空母舰对美国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要全球作战,它没有这个玩意儿就没法投入力量,你说租用人家的空军基地,要打仗了,就得跟人家商量,人家要考虑国际关系和国家利益,如果为了保全自己不同意租借,或者不允许飞机起降,那你自己的飞机也飞不过去,这个时候就必须使用航空母舰,如果都是尼米兹级这样的航空母舰又花不起钱,所以这种浮岛式航母将会成为一种很好的选择。当然,究竟什么时候造,那要看美国的战略决策了,原来计划2020年前要造3~5艘。

    一个是技术上成熟,钱也有保障,有钱有技术,这就好办。美国发展航母有这个基础,而且有这个传统,过去90多年来,第一架舰载飞机是美国造的,真正的航空母舰也是美国建造出来的。美国有丰富的航空母舰作战经验,两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太平洋战争,都是航母对航母的作战,在这方面哪个国家都不如美国厉害,航母作战的经验很多,所以说美国不仅有这样的技术,而且有这样的作战经验,这方面别人比不了。

    奇思妙想和创新精神是武器装备发展过程中最可贵的精神。武器装备的最大效能不是看杀伤力有多大、技术有多么先进、投资强度有多么高,而是要看是否具有外人不可知的神秘特征。F-117A夜莺隐形战斗机在研制过程中始终处于绝密状态,试飞过程全部选择在偏远地区上空而且是在深夜和凌晨进行。即便这样,也难逃UFO爱好者的慧眼,他们收集了大量夜莺飞机的照片,向空军反映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不明飞行物”。的确,这种飞机样子怪异,有点像蝙蝠,而且隐形性能很好,雷达很难发现。就是这样的怪物,当突然出现在巴拿马和巴格达上空的时候,对方根本没有任何防备,因此以少胜多,取得显著战绩。杀手锏装备当玄机泄露之后就不再有战术优势,所以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第四天就被南联盟击落了一架,对美国造成重创。

    美国的军界、民间和军事爱好者,总是能够公开讨论和创新一些新的武器装备概念和理论,这为美军武器装备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使美军的武器装备总是能够领先世界,高人一筹。而其他国家则总是跟在美国后面进行仿造,亦步亦趋,人有我有,这样的思路永远难以跟上别人的步伐,更不用说超越别人了。军事威慑分两种:一种是理论威慑,另一种是武力威慑。武力威慑是美国的拿手好戏,但美国也非常重视理论威慑,国防部经常组织军事专家有计划地利用媒体制造一些军事理论,有针对性地抛出一些理论进行威慑,或者是一些别出心裁的武器装备研制方案。这样的威慑和诱骗是显而易见的,苏联在40年冷战中就吃尽了这方面的苦头。其实,理论威慑是最节省金钱的,花不了多少钱,只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多听听专家学者的意见,利用他们通过媒体发挥作用,就可对敌人实施心理震慑和舆论威慑。

    航空母舰的关键技术

    航空母舰历来是引发巨大争议的一个话题,在技术层面,通常的争论表现在两个方面。有人认为,航空母舰和卫星、导弹、航天飞机一样,都是高技术武器装备,所以技术难度很大,一般国家很难掌握。也有人认为,航空母舰并不是什么高技术武器装备,而是一种成熟技术综合集成的机械化装备,这种东西经过100多年的发展,所有技术基本上已经成熟,没有或很少有难以攻克的高技术难题,能够建造大型船舶的国家都具有航空母舰的建造能力和技术水平。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因为印度、巴西、意大利、西班牙、泰国的航母其实都是这种意义上的航母。从航母建造技术上来讲与其他大型战斗舰艇相比没有太大的区别,从航母舰载机来看与陆基常规起降飞机、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和直升机也没有太多的区分,航母真正是一个浮动的海上平台,只是运载陆基的飞机在海上起飞和降落而已。正是因为如此,才有很多人对发展航空母舰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在信息化战争的今天,远程精确制导武器、能够空中加油的隐形飞机和战术核武器对航空母舰构成巨大威胁,像航空母舰这样巨大的海上目标,机动速度很慢,很容易发现、跟踪和摧毁,生存能力很低。

    航空母舰究竟是一种什么装备?它的技术难度到底有多大?这是一个需要重新思考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1983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浪潮风起云涌,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航天、海洋、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一系列高技术群宣告信息时代的来临。六大高技术群迅速转化为军用高技术和高技术武器装备,对武器装备、军事理论、军事编制产生了重大影响。1993年,美国积极推动并发起了震撼世界的军事革命。军事革命的实质是军事技术革命,军事技术革命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和与之相关的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航天和生物技术等共用性、基础性高技术。这些高技术应用到军事领域之后,又产生了一系列特殊的、支柱性的军用高技术,如目标探测、精确制导、指挥控制、电子对抗、隐形反隐形、航天、核武器和先进防御技术等,这些军用高技术的作用是直接物化成军队所需要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所以,军事技术革命实际上是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以高技术和军用高技术为支撑的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军事技术的进步,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特别是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往往优先运用于军事,引起军事技术的变革。军事技术的发展必将首先物化为新型的武器装备,继而对军事思想、军事理论、战略战术、编制体制和军队建设等产生一系列重大影响,促使其产生一系列重大变革和革命。

    今天,我们置身于信息时代之中,认真反思三次浪潮的冲击及对我们所产生的影响,认真反思1993年以来军事革命的成果与得失;认真反思1999年以来美国发动的三场信息化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在对航空母舰技术问题的认识上应该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航空母舰不是高技术武器,但却是高技术作战平台;航空母舰不是信息化装备,但却是信息化综合集成的产物。

    在过去的日子里,我们曾经陷入了一些认识的盲区,总认为高技术主要表现在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海洋、航天和生物技术等六个方面,而军用高技术则主要表现在目标探测、精确制导、指挥控制、电子对抗、隐形反隐形、航天、核武器和先进防御技术等八个方面,航空母舰主要是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而这些传统技术在农业革命和工业革命中早已解决,所以是过时的技术、落后的技术,航空母舰的建造技术与信息时代的高技术和军用高技术相比属于普通技术、常规技术和平台技术,没有任何新意,因此,应把发展的重点放在高技术和军用高技术方面,不应在航空母舰建造技术上进行纠缠和投资。

    其实,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航母建造技术有了根本性的改进和发展。信息化的基础是标准化,得标准者得天下,率先制定信息化标准的国家必定占领信息化的制高点。美国不仅创新了大量信息化技术、研制了大量信息化设备,也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化的标准和规范。有了信息化标准规范,就可以签订网络协议,建造信息高速公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互联互通互操作。基于这样一个网络平台,新一代航母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模拟仿真技术等进行虚拟制造和柔性生产,在充分论证并获得经验之后,采用模块化制造方式,把航空母舰化整为零,切分成成千上万的模块或细化为数十万个零部件,通过网络系统进行分段制造,然后综合集成。过去建造一艘航母需要十几年,采用这种新型建造技术之后,建造时间可以节省1/3以上,而且十分精确,进程和质量随时可以得到监控。

    就航空母舰本身而言,其关键技术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方面是蒸汽弹射技术,另一方面是着舰阻拦技术。这两项关键技术是五六十年前英国发明的专利,后来被美国购买后应用至今。一项连续使用超过半个世纪的技术还能算什么高技术吗?显然不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美国福特号航空母舰将抛弃这种蒸汽弹射技术,转而采用一种创新的电磁弹射技术。电磁弹射技术并不是仅仅表现在弹射飞机的功能上,更重要的是用来驱动电磁弹射器的航母动力系统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强劲的动力输出不仅能够满足弹射飞机的需要,还能够为电磁炮、动能武器等新概念武器的装舰使用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由此可见,福特号航空母舰不再是传统航母的概念,而是一个应用了新型动力装置、新型弹射系统和新概念武器的高技术作战平台。航空母舰是一个庞然大物,满载排水量数万吨到十多万吨,如此巨型的钢铁巨舰,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都是工业化和机械化时代的典型标志。其实,这只是航空母舰的一种表象,就其实质而言,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美国福特号航母采用了新型的数据总线,数据链技术、网络栅格技术、数据库技术、信息处理和存储技术、信息对抗技术、隐形降噪技术、相控阵雷达技术、指挥控制技术等几乎所有的高新技术基本上全都进行了综合集成。这样的一艘航空母舰,虽然外形看上去与其他的航母没有太大的区别,实质上这样的航空母舰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机械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作战平台,已经成为信息化网络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和指挥中枢。

    从1983年冷战时期的技术革命,到1993年冷战结束后的军事革命,再到2003年信息化时代的伊拉克战争,我们看到美国的技术路线图非常明晰:从机械化走向信息化是一条主线,在这条主要的技术路线中,美国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高科技和军事高科技计划,一个一个地沿着各自的技术路线去创新和突破,成熟一个、鉴定一个、运用一个。美国没有抛弃机械化和机械化装备,相反,而是不遗余力地用信息化改造机械化,从而使机械化装备焕发青春,更有活力。这些经过大量实战考验和鉴定的技术,最终逐渐综合集成到机械化平台上去,先是在尼米兹级航母上进行改装、试验和鉴定,继而全面推广并综合集成到福特号航母上,最终打造出新一代信息化航空母舰。

    美国是军事强国、机械化强国、信息化强国,在发展航空母舰的问题上任何国家都不可能与之相提并论。但是,这并不是说美国的创新思路、创新理念和技术路线不可以借鉴。技术无国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国家在发展航空母舰的过程中也应该有所启迪、有所借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