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聪明的人总是能够主动用方法去解决问题,因而容易获得成功。所以,成功的人善于用脑筋思考问题,用智慧解决问题,而不会像懒惰者那样用借口去逃避困难,用回避掩盖失败。
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这是所有成功者具备的做事态度,只有抱着不找借口的态度,一切问题才能够得以解决。
成功的人找方法,懒惰的人找借口
有时,面对困难,我们常常退缩,理由是困难太大;面对竞争,我们常常逃避,理由是对手太强;面对责任,我们常常推卸,理由是担子太重;面对坎坷,我们常常……不错,人生给我们的太多太多,而我们用以逃避的理由也同样太多太多。
工作不顺利时,我们常常会找种种借口,认为是领导故意刁难,把不可能完成的工作交给自己;认为最近健康状况欠佳,才导致效率不高……心想偷懒,还把偷懒理由正当化,总认为期限还有三天,明天、后天再拼,今天不妨放松一下。
不要为你的放弃找借口,最关键的是你还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比如说,你没有机会,没有人帮助你,没有人吹捧你,没有人拉你一把,没人让你变得重要,没人告诉你出路。如果你有潜力,如果你真的称职,你就会在找不到路的时候开创出一条路来。
找借口是执行力不够的表现,如果内心里不想做某件事,就会以种种借口来应付。当我们用借口来应对一件本可以轻而易举地完成的事,而成功也就被借口阻挡在了门外或者更迟了一步。
成功者做事从来不找借口。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都会努力做到,如果遇到困难则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如果自己力不从心的事,也不会去刻意勉强自己,而是直接表示自己无能为力。无论是能做到的事还是不能做到的事,他们都不会找借口作为挡箭牌。所以,成功的人善于遇到问题找方法,而只有懒惰的人、不喜欢动脑筋和动手做事的人才会找各种借口和理由。
1. 不给自己找借口
罗杰是一位体育界的成功人士,他曾获奥林匹克运动会400米银牌和世界锦标赛400米接力赛的金牌。然而,他的出色和优秀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让人感动的是,他所有的成绩都是在他患心脏病的情况下取得的,而他在每一次比赛时从来没有把患病当做自己的借口。
除了家人、医生和一些朋友,没有人知道他的病情,他也没向外界公布任何消息。当他第一次获得银牌之后,他对自己并不是很满意。如果他如实地告诉人们他是在患病的状态下参赛的,即使他在运动生涯中半途而废,也同样会获得人们的理解和体谅,可罗杰并没有这样做。他说:“我不想小题大做地强调我的疾病,即使我失败了,也不想以此为借口。”
成功的人不见得有超人的能力,却有着超凡的心态。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创造机遇,而不是拿自己的客观因素作为借口,来逃避困难,回避问题。如果我们经常给自己找借口,就不能完成任何事情,这对我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是极为不利的。
2. 少一个借口,多一分进取
美国职业篮球协会1994—1995赛季最佳新秀杰森?基德在谈到自己成功的历程时说:“小时候,父母常常带我去打保龄球,我打得不好,每一次总是找借口解释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使自己打不好,而不是诚心地去找没打好的原因。父亲就对我说:‘小子,别再找借口了,这不是理由,你保龄球打得不好是因为你不练习。如果不努力练习,以后你有再多的借口你仍打不好。’他的话使我清醒了,现在我一发现自己的缺点便努力改正,决不找借口搪塞,这才是对己有益的。”达拉斯小牛队每次练完球,人们总会看到有个球员在球场内奔跑不辍一小时,一再练习投篮,那就是杰森?基德,因为他是一个不为自己寻找理由的人。
每一个成功者都是那些清楚地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的人,他们懂得如何去寻找,而不是整天为自己找理由开脱。
对责任的态度:没有任何借口
没有任何借口是一种对责任的态度。在企业中,优秀的员工从来不找任何借口,他们会养成寻找方法而不惧怕困难的习惯,凡事力求做到最好。在优秀者看来,不存在困难这样的字眼,他们相信任何事情一定有解决的方法,即使看似极其困难的事,只要用心寻找方法,就会攻克难关。
可见,不是有的事情难以做到,而是我们缺乏足够的责任心而不愿意寻找制胜的方法。
优秀的人在困难面前总能表现出创新的精神和活跃的思维,而不会在还没有努力之前就想好了应付的借口,他们会想方法完成工作上的任务,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一种方法失败了,立即换一种方法继续尝试,直到问题解决。所以,优秀的员工在任何企业都是倍受欢迎的,因为能自动自发地解决问题和困难的人必定是个负责的人,不管把他们派往哪里,交付任何工作,他们都不会置困难于不顾,而是尽职尽责地做好它。
优秀的人只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在重大的责任面前,更是没有任何借口而言。
遇到事情是否喜欢寻找借口已成为企业衡量优秀员工的标准之一。优秀的员工凡事主动找方法解决困难,而平庸者总是极力用借口来掩饰自己,原谅自己,并以种种理由来换取别人的同情。所以,借口是造成两者是卓越还是平凡的原因。
真正的成功人并不需要编造借口,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能力目标,他们能够勇于承担起责任,担负起个人的职责。他们或许头脑并不是特别的聪明,也不具备超凡的能力,也并不比别人有着更高的待遇或便利的条件,他们只凭借凡事不找任何借口这一大优点就完全可以胜人一筹,获得支持,获得成功。
1. 执行没有借口
雷老板是个雷厉风行的人,做任何工作都尽最大的努力,从来不找借口。老员工们已经习惯了雷老板的作风,并不自觉地在工作中也从来不找借口,努力去完成每项工作。新员工刚开始会为没有完成的工作找借口,但是经过一段时间后,便与公司的其他员工一样,只讲努力,不找借口。
几年的时间内,雷老板所领导的公司在行业中崭露头角,市场占有率提高的很快,当同行的朋友们问到他们为什么业绩提高得这么快时,每个员工都会告诉他:“执行没有借口”。
执行没有借口要成为团队中执行过程中的原则之一,要让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将这句话牢记,并在每一次执行中去实践它。
2. 把不找任何借口当做习惯
美国一位小型企业的经理有过这样的经历。有一次,一位会计人员送给他一份关于内部控制方式的请示,但他忙得一个多月也没有看。当会计第三次询问他的时候,他对会计说:“我可能永远也不会有时间,你自己先分析一下,提出个措施来吧。”结果,会计第二天就把问题解决了。从此,这个经理有了个主意:把每天的工作分成两类,一类是本来该自己做的,另一类是员工“分配”给他的工作。对于后者,他不论自己有没有时间,都是请员工想好解决办法以后再来汇报。结果,这家公司的整体效率一下子就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执行前不想失败了找什么样的借口来给领导汇报,尽量将思维的重点放在如何能执行成功上。如果失败了,不要找借口,而要找真正的原因,是自己努力不够,还是客观条件准备不够充分等。如果每次执行都这样做,坚持一段时间,为执行找借口的习惯就变成了执行没有借口的习惯,而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态度。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在所有的借口中,有一种借口常常被人们所利用,以此借口来表现自己不愿意做看来很难办或难做的事情。通常人们会这么说:“这个问题很难办,我无能为力。”“我以前没做过这个。”“这个不归我管。”“我不会做……”等等。喜欢拿这些作为借口的人,一半都是比较因循守旧的类型,这些人在工作上缺少自动自发的精神,不会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和困难,更谈不上创新。借口会让这些人停止在以往的经验和思维惯性中,很难有所突破。
实际上,有的问题看上去很难办,有的事情看似复杂,一旦着手解决或做起来,就会发现并不像人们形容的那样难。甚至在有些经验丰富的高手看来,这些难题还称不上是难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会者不难”。
而“难者不会”除了少数部分人经验不够或知识水平欠缺,使他们面对困难时果真很头疼外,大部分人并不是完全不会,而是不想做、不愿意插手或不愿意负责。这些人在寻找借口时,常常用“不”“不会”“不知道”“不想”“不擅长”等否定词,以此表示自己“不会做”,不愿意承担责任。而一个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也不可能获得其他人的信任和支持,也不会赢得领导的尊重和欣赏。
如果有人说“我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来完成某个工作”,这种说法其实是在为自己的能力水平而造成的失误找借口,这样的借口并不能获得对方的同情和谅解,反而会让人认为此人难以重任。
1. 给自己定个期限完成任务
某公司的销售员小范给每天的工作制定了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去完成,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做完某件事才能下班。经理十分看好这名认真做事的销售员,小范也没有辜负经理对他的信任,出色地完成了每一项工作。
其实,小范在刚进公司时并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而且在同时进入公司的同事中也不算是能力最强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范的业绩上来了,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拜访5个客户,从开始到现在从来没有哪一天拜访的客户少于5个。小范认为,每天的工作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只有给自己限定期限,才不会滋生偷懒的行为,也不会因为各种借口为自己开脱,因为那样不但会耽误工作,自己的业绩不可能提高这么快。
很多人在工作中取得成绩并非他的天资多么聪颖,运气有多么好,只是在于各人的自制力有多强。能管住自己的人,对自己约束力较强的人,会在一定的期限内完成任务甚至超额完成,而爱找借口的人即使有期限约束,也会在借口的掩饰下“违规”。
2. 把方法练熟,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香港长江实业、和记黄埔董事长、在《福布斯》杂志公布的世界富豪榜中一路靠前的亚洲首富李嘉诚,是一个创造时间的人。他为了不耽误开会,不失约于人,他对时间有个十分严谨的态度。在创业初期,李嘉诚每天工作18个小时,后来每天也要工作12个小时左右。他处事果断、老练,决不拖泥带水,曾经以不足17个小时的时间谈妥了一笔29亿港元的交易。随即,他又致电汇丰银行,在2分钟之内就安排好了一笔1.9亿港元的货款。
李嘉诚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早上的事下午必须有决定或答复;假如下午发生的事非常繁复,则在24小时内一定答复。
李嘉诚因为拥有这样的态度,而创立了一套有效利用时间的方法,既工作有序,又生活从容。
高效率的基础是熟能生巧,将技术方法运用得游刃有余,处事才能拥有一份洒脱和从容,在面对问题的时候才会镇定自若,信心百倍。
现在不想做的,以后就会更不想做
“我会尽快去做的”“最近我很忙”“过几天再说吧,现在我手头有事。”等等借口,最容易养成拖延的不良习惯。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你把一件任务派给他并且要求立即就做时,对方却说:“先放着吧,我现在不想做。”或者“我现在不想做这个,先做别的吧,最后再做这个。”而实际上的结果却是,最初你不想做的事,到最后还是不想去做。
所以,不要把开始没做好的事指望以后做得更好,其中的理由和借口只能让你越来越不想做,这样反不如把每一件接到手的任务在最初阶段就做好做完善,而不是日后集中修补。
优秀的员工是不需要在工作中找任何借口的,能力平平的人会以勤补拙,来获得超额完成任务;技能不足的人会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来体现自己的工作价值;如果在时间上经常产生冲突的人,为了更合理地利用时间办最多的事情,他也不会说“我真是太忙了”“我没时间现在做”等借口,而是尽量在最快的时间内完成他人所需,哪怕是占用了自己的一点点个人时间。所以,优秀的员工从来都不会把事情放到最后去做,也不会说“现在不想”之类的理由托词。他们总是采取积极的行动,出色地完成交付给自己手上的工作,即使再忙得不可开交也不会置任务于不顾。
1. 别在起点上耽误
小王和小刘都是很有梦想并富有创造力的人,他们同时进了一家集团公司,分在不同的分公司工作。然而一年后,进行工作总结时,两人却受到了不同的待遇。小刘因为成绩突出得到了高度的表扬和奖励,小王却因为业绩平平受到了批评。
刚进公司时,小王给大家的印象更好一些,因为他脑子比小刘更活,思维也更开阔,但为什么结果却做得不如小刘好呢?
人事部的领导对两位员工进行了研究分析后发现:一年来,两人都想把自己的创造性贡献给公司,也都很努力。两人唯一的区别是,小刘有了一个好想法就会立即行动起来,即使要实现这一想法的条件不具备、会遇到困难,他也不会找借口,而是毫不犹豫地去做。而小王尽管脑子里有很多想法,但总是停留在构思阶段,或者当想法不符合现实条件的需求时,他就会放弃。这样虽然好想法不少,却没有一个付诸实践,并且还以种种理由抹杀了一些好的想法。
之所以有很多人不成功,是因为他们把时间耽误在了起点上。比如“现在不想做”,“过段时间再说”等理由,这样在想法上徘徊得时间越长,以后就有越不想做的心理。很多事情都没有行动或没有结果的原因就是在起点上耽误的时间过长,而滋生了以后不愿意做或者不做的惰性。
2. 加快执行速度,加大执行力度
某集团的CEO坐在自己的办公室苦思冥想,一脸疲惫。已经很晚了,公司其他的人早已下班回家,只有他还在思索:为什么自己伟大的战略最终会归于失败?为什么自己拥有行业中最出色的团队还是会失败?为什么各种准备很齐全却无法成功?董事会已经不会再信任我了,该怎么办呢?
几个星期后,这名CEO被董事会解雇。他在就职之初,由于具有颇高的天分,董事会寄予厚望,他也做出了最好的计划和远景规划,提出的战略也被董事会看好,却最终得到了黯然离开的结果。然而,最大的问题不是它提出的战略,而是他没有将自己的战略很好的执行,没有做到一个优秀的执行者。
计划多么周密详尽,也只能占到失败的一小部分,关键在于执行。工作是否做到位,是否将工作落实到实处,优秀的团队是否在执行者的指挥下发挥了作用,这些都是检验执行力度的标准。
只要结果,不要借口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们总是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不受到别人的指责,但是这样的结果往往会让人看到自己的不负责任。
无数的人与成功失之交臂,重要的一点是为自己找到了自欺的理由。像什么“如果每天不堵车,我就不会经常迟到了;现在竞争太激烈了,要是早几年我也会成为行业的精英;如果我有的学历,我早就成为这方面的杰出人才了……”等等。这些借口都是自欺欺人的。在你每找一个借口的同时,你也不经意间失去了一次机会。
成功人士与那些没有什么作为的人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只要结果,不要借口。只要稍加留意你就会发现,那些没有任何作为,也不曾计划要有番作为的人,经常会有一箩筐的理由来解释:为什么他没有做到,为什么他不做,为什么他不能做,为什么他不是那样做的。失败者在没有获得结果后的第一个举动,就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出各种理由。而成功的人,从不为自己找借口,他们注重的是怎么才能更快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标。
1. 不为失败找理由
日本松下集团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是一个从不找借口的人,他对自己如此,对员工也是同样的要求。他不允许下属为工作上的失误找各种理由,要他们承认自己的错误,发现工作上的问题。他认为一个只会为自己的失误和错误找借口的人是不负责任的人,这样的人很难在自己的事业上有所成就,他把自己用来找借口的时间都用在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中,因为他很清楚自己再多的借口都没有一个解决方法实惠。这样做使得整个松下集团从上到下都很少有找借口拖延的风气,所以他们成为日本的精英企业并不为奇。
经常为失败找理由,失败就成了一种习惯,找借口也成了一种理所当然的行为;反之,不给失败找理由,就将失败当成了教训和收获,促使我们不断进取。
2. 不为自己找借口
在多哈亚运会上,中国女排以3比0击败越南女排,卫冕冠军,顺利地迎来开门红。中国女排主教练陈忠和赛后表示,中国女排的目标就是卫冕,我们比赛是为了这个冠军而来的,伤病不是借口。虽然中国女排在征战世锦赛回来后一天也没有休息,队伍的伤病情况暂时也得不到有效的改善,但面对亚洲队伍,这些都不是借口。“打亚洲队伍,伤病不应该是借口,我们也不想找任何借口。”这就是中国女排的精神支柱,也是她们之所以一直在世界女排比赛中连续卫冕的原因——我们要的是冠军,不是借口。
不为自己找借口,哪怕是看似合理的借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强化完成任何一项工作的理念。不为自己找借口,实际上是自己向自己挑战,是为自己寻找走向成功的阶梯。
善于寻找方法有有更多机会
善于寻找方法去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和困难,是我们决胜的根本,更是一个企业保持旺盛竞争力的保障。无论在什么时候,善于找方法的人比遇到问题就逃避的人有着更多的机会,也更赢得人们的欢迎。
每个人都会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没有任何问题的理想状态是根本不存在的,所以,面对问题和困难,我们完全不必担忧和逃避,只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
问题容易发现,解决办法却难找,成了人们不喜欢解决问题、一见到困难就想躲的理由和接口。每个人对待问题的态度是不同的。善于发现问题的人,也常常喜欢想各种应对的方案和办法,而不善于发现问题的人,更不会主动去想问题该怎么解决。当别人发现了问题想与之共同解决时,得到的回应却是借口。
方法永远都比困难多,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只要用对方法,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方法用得对不对,是做事的关键。
每一个问题都有它的特点和难点,所以我们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积极的寻找解决方案,并不是随意地乱用方法或强加套用照搬模仿都是不可取的。碰到容易更改方法和可以反复实验的事情,或许多尝试几种办法也未尝不可,然而一旦关系到整体全局的利益或重大决策的实施时,就不能轻易地替换方案,而应在采用之前慎重商讨和修改。
1. 遇到困难想方法
一个国王看上了平时以笨出名的平民阿笨的未婚妻,就把阿笨请来,要他完成一项任务:在一个同时只能烙两张饼的锅中,三分钟内烙好三张饼,并且每张饼必须烙两面,每面烙一分钟。
阿笨并不笨,而且还开过烙饼连锁店,被业内人士称为高效率人士。
按照国王的要求,这最少需要四分钟的时间,可是阿笨却用了一个笨方法实现了要求。第一分钟,他先烙两张饼。第二分钟,把一张翻烙,另一张取出,换烙第三张。第三分钟,把烙好的一张取出,另一张翻烙,并把第一次取出的那张放回锅里翻烙。结果,他用了三分钟时间烙好了三张饼。
改进方法离不开向高效率人士的学习,既要学习有敢于与众不同的勇气,还要有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思维,突破旧有的思维模式,也就找到了解决困难的方法。
2. 集思广益,寻求最佳解决方案
在公关公司从事策划工作的丁小姐,每次开会都会坐得笔直,面带微笑,在升任办公室副主任之前,丁小姐就知道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尽可能利用会议,而会议只有在五种情况下才具有召开的价值:第一种,必须依靠集思广益才能解决问题;第二种,按照常规步骤来不及做出决定;第三种,必须就某个问题做出决定;第四种,发生重大变革或者需要实行新方法;第五种,会议对与会者具有训练价值和激励作用,或与会者容易在会议上接受决定。她知道,在沟通双方对身体语言的领悟与口头交谈同等重要的时候,需要召开面对面的会议;在沟通双方素未谋面的情况下,可以召开面对面的会议;在自己需要参考某些文件或者使用资料的时候,可以召开会议。
这种职场会议胜利法,能够大大提高会议的效率和作用,同时通过集思广益,为解决问题提供了许多有参考意义和价值的方案方法,不仅有利于会议决策者在短时间做出决定,也激发了与会者的思维潜能和工作热情。
3. 选对方法做对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美洲刚刚开始得到开发的时期,一群社会学家在路易斯安娜州买下了几百亩土地,开始为实现一个理想而工作。他们拟定了一套制度,让每个人都去从事他最喜爱的工作,或者从事拥有最佳装备的工作。他们拥有自己的牧场和制砖工厂,还有一个印刷厂出版自己的报纸。
一位来自明尼苏达州的瑞典移民也加入了这个组织。根据他自己提出的请求,他马上就被分配到印刷厂工作。但没过多久,他却开始抱怨,说自己并不喜欢这项工作。于是,他被调到农场工作,负责驾驶一台拖拉机。但是,他对这项工作只忍耐了两天,就觉得再也受不了了。于是,他又申请调职,而被派到牛奶厂工作。结果,他和那些温顺的奶牛也相处不好。就这样,他一一尝试过每一种工作,但没有一样是他所喜欢的。
正当他要退出这个组织的时候,有人突然想到,有一个工作是他尚未尝试过的——就是在制砖工厂中工作。于是,他领到一辆独轮手推车,负责把制好的砖头从砖窑里运送到砖场上码成堆。一个星期过去了,没有人听到他的抱怨声。有人问他是否喜欢这项工作,没想到他十分开心地说:“这正是我所喜欢的工作。”
从此,这个瑞典人就一直独自承担这项任务,虽然在别人眼里枯燥无比,但他的工作效率却奇高。
并不是同样的方法在所有的人那里都产生相同的效率和结果,适合于一个人的方法在另外的人看来也许是最笨的,但是喜欢用这种方法做事的人却运用自如,将问题解决得很棒。因此,遇到问题要具体分析,要选对方法才能做对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