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说话、懂得礼仪-学会机智地说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如何假装糊涂

    生活中,常表面装糊涂,以“假痴”来麻痹敌人,然后反守为攻,克敌制胜。

    美国第九届总统威廉·哈里逊,小时候家里很穷,他沉默寡言,人们甚至认为他是个傻孩子,他家乡的人常常拿他开玩笑。

    比如拿一枚五分的硬币和一枚一角的硬币放在他面前,然后告诉他只准拿其中的一枚。每次,哈里逊都是拿那枚五分的,而不拿一角的。

    一次,一位妇女看他那样可怜,就问他:“孩子,你难道真的不知道哪个更值钱吗?”

    哈里逊回答说:“当然知道,夫人,可要是我拿了一枚一角的银币,他们就再不会把硬币摆在我面前,那么,我就连五分也拿不到。”

    看得出来,哈里逊表面“傻”,可“傻”里面蕴含着上等的智慧。

    大智若愚运用在辩论中,是指对对方的谬论,假装不明白,没能发现他的本意,故作曲解,谬释其意,讽言刺人。

    例如:在某机场售票厅里,旅客们正在排队买票,突然,一位绅士粗暴地挤到售票窗口指责售票员工作效率太慢,当人们要他排队时,他又嚷道:“你们叫什么?不知道我是谁?”

    对此,售票员平静地向旅客说:“各位,这位绅士有些健忘,已经不知道自己是谁了,不然,我想他不会做出有失身份的举动的。谁能帮助他回忆一下,他是谁呢?”

    售票员的话引来了阵阵笑声,绅士羞得满脸通红,悻悻地走了。

    售票员面对绅士的不文明,假装不知,实则机智幽默,大智若愚。

    大智若愚是曲线型思维的结果,即采用拐弯抹角的进攻方式。因此,运用此法可以产生强大的嘲讽和幽默效果,是辩论家常用的雄辩技巧。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位小伙子在三岔路口迷路了,向一位老农漫不经心地问:“喂!到李家庄走哪条路,还有多远?”

    老农对小伙子粗声大气很不满意,好久才说:“走大路一万丈,走小路七八千。”

    小伙子感到奇怪:“怎么这儿论丈不论里?”

    老农笑着说:“小伙子,原来你也会讲‘里’(礼)?”

    小伙子感到自己失礼,立即向老农道歉。

    老农故作愚昧,以“丈”论路程,而正是这种貌似愚蠢的话。表现了他过人的智慧和辩论天才。

    二、如何内方外圆

    棉里藏针,用一句明白易懂的话说,就是软中带硬。软就是说话时的语气和态度都比较和缓;硬就是其中表达的内容有比较强硬的成分。

    春秋时期,秦国准备袭击郑国,这个消息被郑国的商人弦高知道了。弦高原打算去秦国做买卖,但他不忍心自己的国家蒙受损失,便打算劝秦国主将改变主意。

    弦高知道,如果以硬对硬,肯定会适得其反。于是,他带着4张熟牛皮为礼物,又赶了12头牛去犒赏秦军。

    他故作恭敬地说:“我国国君听说您将行军经过敝国。特地派我来犒劳你的随从。”

    他这番话说得颇客气,真是像棉花一样软,但棉花中藏的针却很硬。其弦外之意是:你们偷袭郑国的消息已经走漏出去了,郑国已有了防备。由于秦强郑弱,郑国才派出使者慰劳秦军,以尽礼节。如果秦国不识相,那么只好兵刃相见了。

    弦高棉里藏针的说服方法果然使秦军主将改变了主意,顺势收兵了。

    使用棉里藏针的方法,关键在于你的“针”既要硬,又要扎得准,真正击中对方的要害,使其有所顾忌,便会知难而退。

    春节期间,火车上十分拥挤。一位年轻姑娘中途上车,见两张对面座席上坐着三个年轻人,边座空着,就走了过去问:“同志,这儿没人吧?”

    对方说:“没有。”

    年轻姑娘于是放下东西,准备就座。不料,一个男青年竟突然把腿放到了座席上。姑娘一愣,问:“你这是为什么?”

    “因为你不会说话。”

    “那么,请问该怎么说?”

    对方眯起眼睛装腔作势地说:“看来你是井里的青蛙,没见过多大的天地。让大哥告诉你,你得这样说:‘大哥。这有人吗?小妹我坐这可以吗?”哈哈哈哈……说完,肆无忌惮地狂笑起来。

    姑娘脸上一阵发烧,真想上去抓破他的大饼子脸。但转念一想:“不妥,有道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你耍滑嘴,我难道没口才不成?”

    于是姑娘说:“听你这一说,我确实没有见过你们这种独特的‘礼貌’方式。不过,你们既然见过世面,又有自己独特的‘礼貌’方式,见了我,就应按你们‘礼貌’方式办事才对。”

    “你说怎么办?”

    “那还不容易?看见我来了,就该起身肃立,躬身致礼,说:‘大姐,这儿没人,小弟请你赏脸,坐这可以吗?’咳,可惜呀,你连自己的‘礼貌’信条都做不到,还想教训别人,真是土里的蚯蚓,一点蓝天都没见过!”

    姑娘的话,逗笑了周围的乘客。只见那青年的脸一白一红,尴尬极了。他的一个同伙忙圆场说:“快请小姐坐下吧,咱惹不起。”

    耍小聪明的青年忙说:“小姐请坐,为了奖赏你的口才,我决定下站就下车,把这整张座席都奖给你。”

    姑娘冷着脸说:“这是人民的列车,您无权把座位奖给别人,我也决无霸占座席之意,一席之地,足矣!”说着,大大方方坐下了。

    这位女青年,面对嬉戏,既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被戏弄而羞赧结舌,而是采取了“棉里藏针”的方法,挫败了对方。

    一天,有位外交官偶然看见美国总统林肯在擦自己的靴子,他问:“总统先生,你经常擦你自己的靴子吗?”

    林肯笑了笑道:“是,你经常是擦谁的靴子呢?”

    这答话非常有力。表面上很温和,不失礼貌,但话中有话,使对方很狼狈。

    使用这种技巧时,要注意动用敬词、委婉语,以“棉”争取人心,又要适当使用反问句等,阐明自己的观点,不忘“藏针”。

    三、如何巧用幽默

    下面我们先看看生活中的辩论。

    对上帝是不是万能这个问题,在古代就长期争论不休。本世纪的神学家曾宣称:上帝是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世界就是由这个全知、全能、全善的上帝创造出来的,对此,有个哲学家反驳说:

    “上帝能否举起一个连自己也举不起的石头?”

    这位哲学家运用两难法巧妙地使“上帝”陷入进退两难的维谷、无论是回答“能”或“否”都不能自圆其说。

    辩论是一门艺术,有很多运用的方法,但无论是请君入瓮也好,还是暗度陈仓也好,以及旁敲侧击,以守为攻等等,都包含着幽默的东西在其中。

    有一次,阿凡提去集市买毛驴,卖驴的地方挤满了乡下来的农民。其中有个衣冠楚楚的人经过这里,说道:“这个地方不是农民,就是毛驴。”

    阿凡提听了,上去问那人道:

    “先生,您是农民?”

    “不,我不是农民。”

    “那是什么呢?”

    “……”

    面对衣冠楚楚者的表达,阿凡提巧妙运用“非此即彼”的方式让其回答,几声追问,让对方窘态百出。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俭朴、常常戴顶破旧的帽子在街上游逛。

    有个家伙嘲笑他说:“你脑袋上边的玩意儿是什么东西,能算顶帽子吗?”

    安徒生回答说:“你帽子下边的玩意儿是个什么东西,能算个脑袋吗?”

    安徒生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如法炮制,还以颜色,令那嘲讽者半天回不过神来。

    在赛场辩论时,幽默更是一种威力巨大的武器。能巧妙地表达观点,控制场上气氛,给对方造成心理压力。比如,在第二届亚洲大专辩论关于“儒家思想可以抑制西方歪风”的辩论中。反方复旦大学队有这么一段辩问:

    “在孔子时代也有歪风,正所谓歪风代代都有,只是变化不同。孔子做鲁国司寇时,齐国送来了一队舞女,鲁国的李桓子马上‘三日不朝’。而对这股纵欲主义的歪风,孔子抵御了没有呢?没有,他带着他的学生人才外流去了。”

    这段辩词巧妙地古今连用,运用典故,切题新颖。“人才外流”一语更是神来之笔,因而取得了极好的辩论效果。

    幽默以其巨大的力量被辩论家们称为“幽默炸弹”,“幽默炸弹”在赛场上轰炸,往往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为了驳斥剑桥队的“温饱决定论”,复旦队对裴多菲的诗稍做改动:“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温饱故,两者皆可抛。”很有说服力。又如,在辩论艾滋病问题时,复旦队又风趣地说:“如果哪个人给艾滋病(爱)上的话,恐怕是‘此恨绵绵无绝期’吧!”

    辩论时,幽默要能切时切境,天衣无缝。一般借用一些人名、地名、诗句、对联表达情义。如:

    “我们多次问对方,善花里如何结出恶果,对方说要浇水,要施肥呀。那我就不懂了,大家都承蒙这个阳光雨露,为何有那么多的罪恶横行这个世界呢?难道这个水,那个肥还情有独钟吗!为何不跟罪恶做一个潇洒的‘吻别’呢?”

    辩论中运用幽默手法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制胜术,它能直接体现辩手知识水平、思想素质、语言表达能力的高下。运用幽默来阐述或批改对方观点,会产生极好的辩论效果。

    四、如何将错就错

    人民教育家陶行之说话十分幽默风趣。有一次,一位小先生急匆匆地到他面前说:“陶先生,我有一件要紧的事告诉您,有些人把恋爱当饭吃,必须整顿才好。”

    陶先生一听,略作沉思,一字一顿地说:“恋爱当饭吃,这不错,好得很嘛!我不反对。”

    那小先生听了一愣,说:“先生,您不是在说笑话吧?”

    “不,我不说笑话,我说的是老实话。”陶先生坚持着,“您一天吃几餐饭?每餐吃几分钟?”

    “3餐,每餐10分钟。”

    “3餐饭总计花多久?”

    “30分钟。”

    “吃饱了饭,求学做事不是格外有力量吗?”

    “那是当然的啦。”

    “好,假如一个青年人每天只花30分钟在恋爱上面,求学做事又格外有力量,那不是成了一个很有希望的青年吗?恋爱当饭吃有什么不好呢?”

    小先生申辩说:“他们不是像您说的那样,这几个人一天到晚谈恋爱,什么工作也不高兴干,这怎么得了呢?”

    陶先生听完,笑着念了一首打油诗:“吃饭睡觉不高兴,读书做事不起劲,千劝万劝不肯听,一封情书救了命!”

    那小先生和周围的人听了哈哈大笑。在笑声中,陶先生缓缓地问道:“您说的那些人是不是这样?……啊,是这样!我说,这种人自命为恋爱至上,其实他们是把恋爱当大烟抽。在我们的队伍里,把恋爱当大烟抽的人是没有地位的。”

    陶先生在这一席话中成功地运用了“将错就错,巧换概念”的技巧。

    “将错就错”,就是顺着对方说的内容错误的话,肯定其错误是“对的”,说出一句表面看来“大谬特谬”的话,令听者大吃一惊。“巧换概念”,是把对方说的错话或批评的错事的原意换掉,巧妙地换成字面相同,理解结果不同的另一种意思。这样说话,即创设悬念,使人先感到茫然不解,然后一语点破,使人顿时明白,风趣幽默,又很有说服力。

    运用“将错就错,巧换概念”的幽默技巧,应注意三点:

    (1)找准错话。错误应当是确实的、明显的,错误是常识范围内十分清楚的,是人人一看就明白的。这样,当你“将错就错”时,才能使人大吃一惊。

    (2)肯定错误。要不动声色地把明显错误的话作肯定,形成强烈的反差。这是形成幽默关键一步。

    (3)反戈一击。通过“巧换概念”,把错误彻底否定,得出正面结论,与前面的“将错就错”遥相呼应。

    五、如何一语双关

    辩论中,运用语言文字上的同音或同义关系,使字词或句式同时涉及两件事,表面上言此,实际上说彼,这是使用频率很高的双关法。双关能使表达生动活泼,委婉含蓄,耐人咀嚼,余味无穷。

    西莫多·冯卡门是现代著名的航空大师,在他八旬高龄时,美国政府授予他美国第一枚“国家科学勋章”。

    当授勋仪式结束后冯卡门走下台阶时,他因患严重的关节炎,显得步履艰难,美国总统急忙上去搀扶他。冯卡门在向他示意感激之后,轻轻地推开总统的手,说:“总统先生,下坡而行者,毋需搀扶,唯独举足攀登者,方求一臂之力。”

    冯卡门在这里借用语境,巧设双关,表面上是说下坡、上坡之事,实则暗指希望总统平时多多关注在困难的条件下向科学高峰辛勤攀登的科研工作者,含意深刻,表达得体。

    双关法作为辩论技巧,由“字面直言意义体”和“深层含义意义体”构成。前者主要是借助语义或语音的联系而产生,后者则要借助句子、环境、甚至全篇论述才能产生双关效果。后者含义一般是隐含在前者之中,正是这种含而不露、饶有兴趣的表达能给人以意外之感。

    从前,有位县官带着随员骑马到王庄去处理公务。走到一个岔路口,不知如何走,正巧遇见一农夫,县官大声问道:“喂,老头,到王庄怎么走?”那农夫不睬不理,只是赶路。县官大声要他停下。农夫说:“我没时间,我要去刘庄看一件古怪的事。”县官问:“什么古怪的事?”农夫一板一眼地说:“刘庄有匹马下了一头牛。”“真的?马怎么会下牛呢?应该下马才对啊!”县官感到莫名其妙,农夫煞有介事地回答:“世上的怪事多着哩,我怎么知道那畜牲不下马呢?”

    面对无礼的县官,直言相劝相骂当然于事无补,农夫机智地运用语义双关的手法给予斥责和讽刺,借字面的“畜牲”,斥责连做人常礼都不懂的县官,手法高明得很。

    双关是一种绝妙的辩论武器,运用时要坚持文明表达,以理服人的原则,格调高尚文雅,内容纯净正派,要以德胜人,以理服人,切忌粗俗低级,更不能像泼妇骂街。

    六、如何机巧应答

    在辩论中,有时对方往往提一些古怪的难题或无理的刁问,直接地如实地对待容易上当,走入死胡同,这时,最好的方式是以谬制谬,指东说西,答非所问。

    1935年在巴黎大学的博士论文答辩会上,法国主考人向年轻的中国留学生陆侃如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孔雀东南飞》这首诗里为什么不说‘孔雀西北飞’呢?”陆侃如应声答道:“西北有高楼。”陆引用了我国古诗19首中的名句“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孔雀自然飞不过去,只好向东南飞了。真是问的奇怪,答得巧妙,众人捧腹叫绝。

    我们再举一例:

    1928年2月,由于叛徒的告密,年仅28岁的共产党员夏明翰不幸被捕,敌人用尽种种刑法,都不能使他屈服。国民党在对他进行最后审讯时,他用谬答术回答了愚蠢而疯狂的敌人:

    “你姓什么?”

    “姓冬。”

    “胡说,你明明姓夏,为什么姓冬?”

    “你们把黑说成白,把天说成地,把杀人说成慈悲,把卖国说成爱国,我姓夏,当然应该说成姓‘冬’!”

    “多少岁?”

    “共产党万万岁!”

    “籍贯?”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们的籍贯是全世界!”

    面对拷问,英雄故意谬答,有力地嘲弄了敌人,也表现了革命志士的言辩智慧。

    辩论中,应答是一种难度较大、要求较高的口才形态,机巧应答,则堪称应答场合中短兵相接的利器。

    七、如何回环曲折

    古代有位宰相,请理发师来给他理发修面。那理发师给宰相修面修到一半,忽然停下刮刀,两眼直愣愣地看着宰相的肚皮。

    宰相见他这样,心里纳闷:这肚皮有什么好看的呢?就问道:

    “你不修面,却光看我的肚皮,这是为什么呀?”

    “人们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我看您大人的肚皮并不大,怎么能撑船呢?”

    宰相一听,哈哈大笑。

    “那是说宰相的气量最大,对一些小事,能容忍、不计较。”

    理发师听到这话,“扑通”一声,跪倒在地上,哭着说:“小的该死!方才修面时不小心,将您大人的眉毛刮掉了,您大人气量大,千万请恕罪!”

    宰相听说他的眉毛给刮了,不禁勃然大怒,正想发作,转眼一想:自己刚才讲宰相气量最大,我怎能为这些事就给他治罪呢?于是,只好说:“不防,去把笔拿来,把眉毛画上去算了!”

    聪明的理发师运用回环曲折的说话技巧,保全了自己,免除了一场大灾祸。

    理发师的话绕了这样一个大圈子:“宰相肚子为什么大”,引宰相说出自己气量最大;我不小心刮了您的眉毛,请气量最大的宰相恕罪。

    可以想见,假如理发师直愣愣地一下子说出把眉毛刮了的事,结果必定不堪设想。这种回环曲折的说话方式,诱使对方说出自己需要的话,让他感到不能自己否定自己,最后顺利达到谈话的目的。

    回环曲折的说话,一般由套问和直陈其事两部分组成。

    上述例子中,理发师的第一问题便属于套问,“套”出他需要宰相说出的话;后面跪倒在地说的话,便是直陈其事。

    又如,有位小学生问爸爸:“偶然的疏忽,能原谅吗?”

    爸爸回答说:“什么人都会有偶然的疏忽,当然应该原谅。”

    小孩立即哭丧着脸说:“昨天,我不小心把您最心爱的大花瓶打碎了!”

    爸爸刚想发作,但想到自己说出口的话,只能说:“算了,以后要小心!”

    这孩子的话也分两部分:套问和直陈其事。

    经常有意识的学习、训练回环曲折的说话技巧,将会对你的交际、处事很有用处。

    八、如何灵巧仿接

    辩论中,可以巧妙地仿照对方的言语结构,架构出一个与对方语意相反的句式,产生同构意悖的效果,运用此法往往能置敌手于窘境,使其自食其果、哑口无言。

    古希腊曾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位年轻的演讲家,凭借其伶牙俐齿,到处发表演讲,雄心勃勃地猎取功名利禄。

    有一天,他父亲告诫他:

    “孩子,这样下去不会有好结果的。说真话吧,富人会恨死你;说假话吧,贫民不会拥护你。无论你说话真假,要么是会遭到富人的憎恨,要么是遭到平民的反对啊!”

    儿子听后,笑着反击说:

    “您错了。我会有好结果的,如果我说真话,贫民会赞颂我;如果我说假话,富翁会赞颂我。无论说什么,我都会受到人们的赞颂。”

    这位演讲家顺引父亲言语表达的结构,轻巧反击,即破坏了论敌的阵势,使自己的论点得以成立。

    运用此法,关键在于接话快捷,且结构一样,意义相悖。我们再看下面这则故事:

    一位财主刁钻刻薄。一次,一位长工不小心踩死了他家的一只公鸡,他便乘机敲诈,对长工说:“你踩死了我一只能生蛋的公鸡,限你三天之内赔我同样一只能生蛋的公鸡,否则,扣发你的工钱。”

    长工回到家闷闷不乐,妻子问明原因,要他不要着急,她自有办法。

    第三天,长工妻来到财主家。财主问道:“你的丈夫呢?他怎么不来?”

    长工妻答道:“他不能来,他正在家生孩子!”

    财主吼道:“胡说,男人生什么孩子?”

    长工妻反驳道:“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哪有公鸡能下蛋咧?

    财主哑口无言,无言以对。

    这种方法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且可收到极佳的表达效果。教育人们、批评丑恶、警示后人。如上面等场合更是可收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下例:

    甲:“你在造纸厂,有的是纸,为什么不给我带点,真没意思!”

    乙:“你在银行,有的是钱,为什么不拿点给我。”

    灵巧仿接是一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妙法。它一般分为两种形式:一是仿用对方的言语来还击对方;二是仿用对方用过的方法、技巧来还击对方。在使用时,首先要听出对方话语的实质和目的;其次要分析对方攻击的理由和根据;最后巧借对方的话或用过的攻击方法进行反击。

    在运用此法时还要注意场合和对象,在友好的场合对友好的对象忌用此法。否则容易造成气氛不协调,伤了和气。

    九、如何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是一种运用实际上的意思跟表面的意思正好相反的话进行辩论的方法。比如使用否定的语言表达肯定,用责怪的语言表达感激,用贬抑的语言表示赞扬等等。正话反说,表面是肯定,实际是否定,形褒实贬,形成大起大落的语言变化,透示出诙谐之乐趣。这种言此意彼的言语方式广泛运用于生活之中。如:“他啊!真是太了不起啊!”这句话,如果句末用曲折调表示,即为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在辩论中,作用很大。

    1.它可以鞭挞丑恶,讽刺落后。

    古代庄宗爱好打猎。一天,他率大批人马外出打猎,踩倒了很多庄稼。当地县官出面制止,惹庄宗大怒,县官不服。这时,一个叫敬新磨的优伶站出来,捋袖摩拳地痛骂道:

    “你身为县官,难道不知道我们天子喜欢打猎吗?你为什么要唆使老百姓种田而向皇上交租税呢?你难道不会让老百姓都饿死,而使这里的田地都空出来,供给我们皇上驰骋打猎用吗?”敬新磨说完,请求庄宗立即将县官处死。庄宗明白其用意,放了县官。敬新磨正话反说,表面是训县官,实际是说庄宗,使庄宗认识错误,迷途知返。

    2.它可以蕴含幽默,充满情趣。

    一位顾客在饭馆吃饭,米饭中沙子很多,顾客把沙子吐出来一一放在桌上,服务员见此情景很不安,抱歉地问:“净是沙子吗?”顾客摇摇头微笑着说:“不,也有米饭。”

    一句幽默、风趣的反语,一句善意、巧妙的批评,化解了矛盾,增加了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3.它可以便于表达,利于体现。

    如小陈去某商场买布料,她选中了一块灰色大方格布料。但她发现布口是斜的,不是沿方格走的,于是便要求售货员把斜口裁正以后再扯。售货员不耐烦地说:“你这人真自私,怎么不替别人想想?”

    小陈听后很恼火,回答道:“我自私,我当然要自私。布是给我扯的,不是给你扯的,不是给别人扯的。你不自私,把好好的料子扯斜了,你多会替别人着想啊!”几句话说得售货员哑口无言。

    小陈抓住对方的话把,运用正话反说,在“自私”和“替别人着想”这两个词上做文章,反驳非常有力。正话反说,使小陈的话具有很强的讽刺味道,比泼口骂人要体面得多。

    正话反说,可提高辩论语言的战斗力,是反击敌手的有力武器,但要注意场合,不可滥用,因为它具有很大的攻击性。

    十、如何出其不意

    一位年过半百的贵妇问肖伯纳:“您看我多大年纪?”

    “看您晶莹的牙齿,像18岁;看您蓬松的卷发,有19岁;看您扭捏的腰肢,顶多14岁。肖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妇高兴地笑了起来:“您能否准确地说出我的年龄来?”

    “请把我刚才说的3个数字加起来。”

    掌握出其不意的表达方式,在各种交际场合特别需要。

    日常生活及特定的处境中,有些出其不意表达的语言,是非常精彩的。

    有一个音乐家在监牢里仍然经常拉小提琴。到了执行死刑的前一天,狱卒问他:“你明天就死了,今天你还拉它干什么呢?”

    音乐家说:“明天就要死了,今天我不拉,还等什么时候拉呢?”

    出其不意,即行动抢在对方思想的前面。论辩借此法,就是指辩言要在论辩对方思想之前,意料之外。

    作家刘绍棠一次到南开大学讲演,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他都给予直率的答复。

    一位学生递上一张纸条问道:“既然是真实的,就是存在着的,存在着的,应该给予表现,这就意味着文学作品什么都可以写。”

    刘绍棠拿着纸条问是哪位同学写的,台下站起来一位女同学。刘绍棠见是个女孩子,就开玩笑说:“你把学生证给我看看好吗?”

    这个女同学大惑不解。刘绍棠说:“我要看看你的学生证是不是贴着脸长疮的照片。我想是肯定不会的!”

    刘绍棠接着说:“你不在长疮时拍照片,更不会把长疮的照片贴上学生证,这说明你对自己是看本质的。因为你是漂亮的,长疮时的不漂亮是暂时的,它不是你最真实的面目。共产党的某些缺点是需要批评的,但有些事情是有其特殊原因的,是涉及到许多方面问题的,应由党内采取措施解决。可你非要把它揭露出来不可,这岂不是要共产党把长疮的照片贴在共产党的工作证上吗?”

    这段答辩,充分体现了“出其不意”这种技巧。

    要看学生的学生证,对话、答辩与学生证有什么关系,许多人一定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等到刘绍棠一席话说完,大家才恍然大悟。这种技巧出其不意,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十一、如何模糊应对

    在一些特殊场合,往往碰到一些不便直接回答但又不能不回答、一时无法回答但又必须回答的问题。这时如果运用精确的语言往往表达不了我们的思想感情,此时模糊应对便派上了大用场。

    南齐时,有个著名书法家王僧虔,是晋代王羲之的四世族孙,他的行书楷书继承祖法,造诣颇深。

    当时南齐太祖萧道成也擅长书法,而且自命不凡,不乐意自己的书法逊于臣子。

    一天齐太祖提出要与王僧虔比试书法。写毕,齐太祖傲然问王僧虔:“你说说,谁第一?谁第二?”

    王僧虔既不愿压低自己,又不愿得罪皇帝,他眉头一皱,说:“臣的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的书法,皇帝中第一。”

    太祖听了,只好笑笑了之。

    面对皇上的刁问,王僧虔模糊应对,妙在其答所不能答,使自己脱离进退两难之窘境。

    模糊应对变通性强、收缩性大、攻击力大,是一种常用的舌战技巧,广泛用于外交谈判、生活口辩。

    1.它可以化解矛盾,摆脱困境。

    1945年,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后,美国新闻界一个突出的话题是猜测苏联有没有原子弹以及有多少颗。当时苏联外长莫洛托夫率一代表团访问美国时,在下榻的旅馆门前被一群美国记者所包围,有记者问莫洛托夫:“苏联有多少原子弹?”莫洛托夫绷着脸仅用了一个英语单词回答:“足够!”

    “足够”这个模糊概念,既可以回避有多少原子弹这个当时不便公开的秘密,又表达了前苏联人民的自尊和力量,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2.可以应付刁难,控制主动。

    1982秋天,我国作家蒋子龙到美国洛杉矶参加一个中美作家会议。在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蒋子龙解个谜:把一只五千克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千克水的瓶子里,用什么方法能把它拿出来?

    蒋子龙不假思索,答:“你用什么方法放进去,我就用什么方法拿出来。”

    金斯伯格赞扬蒋子龙才思敏捷,因为他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的人。

    3.可以制服强硬,为难恶人。

    阿凡提当理发师,大阿訇来剃头,总是不给钱,阿凡提想找机会整治他一下。

    有天,大阿訇又来理发。阿凡提先给他剃光了头,在刮脸的时候,问道:“阿訇,您要眉毛吗?”

    “要,当然要!”

    “好,您要我就给您。”阿凡提说着,“嚓嚓嚓”几刀,就把阿訇的两条眉毛刮了下来,递到他手里,阿訇气得说不出话来。

    “阿訇,胡子要吧?”阿凡提又说。阿訇连忙改口说:“不要!不要!”阿凡提连声说好,又是几刀,把阿訇的胡子全部剃了下来,扔到地上。

    阿凡提利用“要”的多义施展计谋,故意误用,逗得阿訇左右为难,连连上当。

    十二、如何旁敲侧击

    旁敲侧击是指从旁边敲打,从侧面攻击。作为一种辩论技巧,是指在正面攻击难收成果的时候,而采取的侧面攻击法。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心直口快,直来直去,批评别人无所顾忌,火药味很浓,既得罪了人,又达不到目的。其实,人人都有自尊心,只要运用得当,含蓄隐晦的妙语也可激起其心底的良知。

    有一人应友人之邀参加家宴,友人很吝啬,仅仅招待了他几滴白酒。这人临走时对友人说:“劳驾你,请在我们左右腮帮上各打一记耳光吧。”友人问什么原因,这人说:“这样的话,我脸上通红,老婆才知道我在你家吃饱喝足了,否则,不好交待呀!”

    这位吝啬的友人也觉得不好意思,便拿出一个很大的酒杯,可倒酒时却反盖上杯底。这人便向友人要一把锯子,友人很奇怪,这个人回答说:“我是想把这杯子上无用的上半部锯掉。”

    这位先生面对友人的吝啬不好直说,转弯抹角,几句妙语实在值得玩味。既表达了自己的不满,也讥讽了友人的小气。

    同样是曲意嘲讽主人吝啬,下面这个幽默故事似乎更高一筹。

    有一客人见主人招待他没有菜肴,便跟主人要来副眼镜,说视力不好,戴上眼镜后,大谢主人,称赞主人太破费,弄这么多菜。主人道:“没什么菜呀?怎么说太破费?”客人说:“满桌都是,为何还说没有?”主人说:“菜在哪里?”客指盘内:“这不是菜,难道是肉不成?……”

    此则笑话一波三折,客人嘲讽主人,手段高明,令人叫绝。

    旁敲侧击运用在生活中,一般有“含笑骂人,点化迷津”的功效。前几年,流行喇叭裤。有一小伙子的喇叭裤又长又大,一天,他母亲给他洗裤子,要他拿把剪刀来,他不解,问母亲拿剪刀干什么,母亲回答说:“你这‘扫把裤’用来扫地还不错,如果下面剪成条条,地板会扫得更干净。”小伙子听后笑了。旁敲侧击法作为辩论谋略,启发性大,往往是点到即止,不予说透,让对方去思考、领会。

    春秋战国时期,楚王一时高兴,把一张好弓送给鲁昭公。不久,他又后悔了。楚王手下一位大臣自告奋勇,愿到鲁国去取回那把弓。楚臣拜见昭公,昭公跟他谈及这张弓的事,他赶忙下拜祝贺。

    鲁昭公奇怪地问:“为什么要祝贺?”

    楚臣回答说:“齐晋越三国早就想要这张弓,楚王都没有给他们,现在却给了您。君王您有了这件宝物,就可以防备三个邻国,岂敢不贺?”

    楚臣此话一出,鲁昭公害怕了,他知道区区小国之君竟得了三个强国想得到而没有得到的良弓,势必遭到嫉恨,引来三个强国的进攻。他连忙将弓送还了楚王。

    将弓送予别人,直接要回当然不妥。楚臣采取旁敲侧击之法,兜着圈子,间接提醒,假意祝贺,话中有话。鲁昭公终于知晓个中含义,忙将弓送还楚王。

    十三、如何移花接木

    社交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言对的发问。对这样的语势“锋芒”,采取断然回避的消极方法固然不行,“巷子里横扛木头”也不足取。而“意在言外”可以说是一种较高的语言境界。

    表面上答非所问,实际上是以退为进,因此可以说“避锋”是为了“藏锋”,“藏锋”是为了更好的“露锋”。

    当你遇到难答的问题时,如果不想正面回答,可以绕开这个问题而谈与其有关的问题,即“移花接木”。

    日本一位著名的电影演员到上海参加艺术活动时,中国朋友十分关心这位30岁还未结婚的电影艺术家。有人问她准备什么时候结婚,这位演员微笑着说:“如果我结婚,就到中国来度蜜月。”

    这一回答十分巧妙,把“在何时结婚?”的问题变成了“在何地结婚度蜜月”的问题,避开了她不想公开正面回答的问题,使人不好再问下去。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访问我国期间,曾去上海复旦大学与学生见面,有一学生问里根:“您在大学读书期间,是否期望有一天成为美国总统?”

    里根显然没有预料到学生会提这样的问题,但这位政治家颇能随机应变,只见他神态自若地答道:“我学的是经济学,我也是个球迷,可是我毕业时,美国的大学生约有1/4要失业,所以我只想先有个工作,于是当了体育新闻广播员,后来又在好莱坞当了演员,这是50年前的事了。但是,我今天能当上美国总统,我认为是早先学的专业帮了我的忙,体育锻炼帮了我的忙,当然,一个演员的素质也帮了我的忙。”

    里根的回答闪避了问题的实质,但又围绕提问而展开,较好地应付了对方的难题。

    南齐太祖肖道成提出要与当时著名的书法家王僧虔比试书法。君臣二人都认真地写了一幅楷书。当齐太祖问王僧虔“谁第一,谁第二”时,王回答说:“为臣之书法,人臣中第一;陛下之书法,皇帝中第一。”齐太祖听后,只好一笑了之。

    王僧虔的回答机智巧妙,既不失自己的尊严,又顾及了皇帝的面子,实际上是闪开对方提问的关键——两人中谁第一。答非所问,问者和答者都满意。

    具体的“回避”形式灵活多样,有时可直接说出连对方也不得不承认的“避答”理由,有理有节的推开话题。

    几年前,一些青年美术家在中央美术馆举办了一次反响较大的人体油画展。画展期间,有位外国记者采访一位青年女画家,先通过一些话使该画家做出“女模特儿具有为艺术献身的精神”之类的回答,接着话锋突转,将了一军:“假如让你当人体模特儿,你愿意吗?”

    这确实不好回答。说“愿意”吧,在现今的社会环境里,这么公开的表白,对于一个青年女性并非易事,说“不愿”吧,显然是自己打自己的嘴巴。

    于是,聪明的女画家说:“人体模特可不是谁都能当的。”这样便解脱了窘境,且自然而有道理。

    另有这样的情况:不是不愿回答,而是问题确实不好回答,这时可作一些含糊的回答,模棱两可,让对方去揣测。

    有个澳大利亚人问一中国留学生:“你爱澳大利亚吗?”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回答“爱与不爱”都是不合适的。于是,这位留学生回答说:“澳大利亚的袋鼠挺可爱。”

    至于对待那些荒唐强人所难的问题,完全不必硬着头皮去找“正确”答案,巧言以对,将“错”就“错”,也会取得好效果。

    十四、如何巧妙周旋

    河南大财主金泰来是个有名的刻薄鬼。袁世凯称帝时,他也想趁乱世之机,苛扣长工的工钱。

    某日,他摆了几桌酒席,把长工奴仆都叫来,说:“今儿请大家,只为袁大总统当了皇帝,咱们喜庆喜庆。”并说,“为了庆贺皇帝登基,我想赏在座各位每人二百两白银,只是有个条件,每人说一件我从来没听过的事就行。说对了有赏,说错了受罚,罚他一年的工钱。”

    大伙儿一听,心想,这哪是请客?分明软刀子杀人,想扣工钱啊!一个个只好皱着眉头想对策。

    一个小丫头说:“老爷,从前我家养了一只鸭,一天下7个蛋,3个‘双黄’的,4个……”没等小丫头说完,金泰来就一摆手说:“别说啦,我家的鸭子,一天下过10个蛋哟!哈哈哈……把工钱抹去!”

    一个长工说:“老爷,我见过一只狗,两只眼睛朝前,两只眼睛朝后,两只眼睛朝左,两只眼睛……”

    “唉!别说啦!这算啥,一边长6只眼睛的狗,我都见过呢!哈哈哈,把他的工钱抹掉!”

    金泰来一口一个“听说过”,把长工们的血汗钱都给吞了。这时,一个当奶妈的仆人站起来说:“老爷,我家姓赵,我家祖父说,他与你家曾祖父有八拜之交。论起来,你还得叫我姑奶奶呢。这事你一定听说过吧?”

    “胡说!”金泰来眼睛一瞪,吼道:“我怎么从来没听说过?”

    奶妈哈哈笑了起来,说:“老爷,既然你没有听说过,那就快拿二百两银子赏我吧。”

    金泰来半晌才转过弯来,众人面前,不好赖账,只好拿出二百两亮光光的白银给了奶妈。奶妈把银子分给大伙儿,大家算了算,比原来的工钱还多好几倍!

    一个靠剥削过活的财主,从心底里看不起劳动人民的,因此,一个长年侍候他的女仆怎么会成为他的姑奶奶呢?

    奶妈看穿了这一点,机智地将它作为进攻的基点。可以说,她已抓住了金泰来的弱处。但是,在当时金泰来不知羞耻克扣工钱的那种情况下,老财主是很有可能厚着脸皮“认”了的。于是,奶妈在陈述了那一段令金泰来自觉无地自容的关系后,没有正面问他:“你没听说过吗?”这种问话方式,前面长工、仆人们已用过几次,很容易引起财主的警觉。奶妈巧妙地转了一个弯:“你一定听说过吧?”因为与众不同,这样的提问给金泰来的感觉是奶妈想与他套关系或是想栽他的面子,瞬间的冲动,使他最终中计。很显然,是巧妙的周旋帮助奶妈的进攻一举而胜的。

    有时,对手的破绽也需论辩者主动创造。

    清朝的纪晓岚,很得乾隆皇帝的赏识,得到重用。一次,乾隆皇帝想开个玩笑,检验一下纪晓岚的辩才,便问:“纪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释?”

    纪晓岚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为孝。”

    乾隆立刻说:“那好,朕要你现在就去死。”

    “臣领旨!”

    “你打算怎么死法?”

    “跳河。”

    “好吧!”

    “好吧。”

    不一会儿,纪晓岚回到乾隆面前,乾隆道:“纪卿何以未死?”

    “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让我死。”

    “此话怎讲?”

    “我去到河边,正要往下跳时,屈原从水里向我走来,说:‘晓岚,你此法大错矣!想当年楚王昏庸,我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圣明,你应该回去先问问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说他跟当年楚王一样,是个昏君,你再死不迟啊!”乾隆听后,放声大笑,连连称赞道:“好一个如簧之舌,真不愧为当今雄辩之才,这下朕算是服了。”

    纪晓岚的辩才,全在于他有理、有利、有节地运用“旋尔再击”的技巧,在毫不损害乾隆的情况下,点出他的无理之处,一举折服了他。这里,纪晓岚赖以反攻的对手的破绽(令我去死是昏君之举)及其反攻时机,均由纪氏一手创造。因为很显然,乾隆是根据纪提出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忠”之论叫他去死的,此令顺理成章,纪晓岚临阵进退皆无道理。只有周旋,然后创造契机方能反败为胜。

    辩论实践中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对方有备而主动,己方无备而被动,此刻,进则受挫,退则必溃,进退维谷,腹背受敌,只有巧妙地周旋,才能摆脱困境。

    辩论周旋,一是阵容上的周旋,避开对方的咄咄逼人的主锋面,在周旋中将我之优势调动于正面,直逼对方弱点;二是时机上的周旋,一旦时机有利则变守为攻;三是力量上的周旋,在周旋中调整思路、论据、素材,变无备为有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