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交际与实用口才-注意说话方式,找出原则说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有效的说服,不在于自己是如何的正确,而在于对方是否理解、关心你所说的话。这就要求在说服别人之前要了解对方的“心结”所在,这样才能将话说到对方的心里,才会产生良好的说服效果。

    1.绕弯说话,循序渐进

    说服别人,有时需要绕道而行,说些别人爱听的话,不要过早的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然后再按照预定方案实施自己的计划,这在说服别人时是比较容易成功的。倘若上来就与对方展开唇枪舌战,简单直白的说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往往会遭到他人的反感。

    伟大的革命领袖列宁就非常懂得“绕道而行”的说话技巧。

    俄国十月革命刚刚胜利的时候,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被革命军队攻占了。当时,俄国的农民们打着火把嚷着要点燃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将皇宫付之一炬,以解他们对沙皇的仇恨。一些有知识的革命工作人员出来劝说,但无济于事。

    列宁同志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现场。面对义愤填膺的农民,列宁同志很恳切地说:“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点燃它之前,我有几句话要说,你们愿意听吗?”

    农民们见列宁同志并不反对他们烧皇宫,于是立即允诺道:“您尽管说。”

    列宁同志问:“请问这座房子原来住的是谁?”

    “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回答。

    列宁同志又问:“那它又是谁修建起来的?”

    农民们坚定地说:“是我们人民群众。”

    “那么,既然是我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我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可不可以呀?”

    农民们点点头。

    列宁同志再问:“那还要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答道。

    就这样,列宁同志用几句话保住了皇宫。

    掩盖意图,在对方不设防的情况下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样会更容易让人接受。

    小华在一所学校做老师,她的住处与该校副校长老李正好门对门。老李待人热情诚恳,只是在生活上比较马虎,不怎么注重仪表。夏天的时候,他常光着膀子、穿条短裤走东串西。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知识女性,小华看不惯老李的这种打扮,但又觉得直接跟他提这件事不合适,毕竟还没有人提起过。

    后来在一个双休日,老李邀小华的丈夫去另一个同事家下棋。小华觉得这正是提醒老李的好时机,于是故意装着一副生气的样子对丈夫说:“把衬衫穿上,到别人家去总得有个样子。把拖鞋脱了,换双凉鞋。”

    老李听小华这么一说,接过话头便说:“等一下,我也去穿件衬衫、换双凉鞋。”

    小华见老李已经有所顿悟,于是说出了憋在心里很久的话:“李校长,您这个人很热情,也很随和,可我觉得你在穿着上太不讲究了,有时让人受不了。”

    待老李穿戴整齐后再来到小华家时,小华赞扬道:“这一身多神气啊!李校长,其实您很上镜的。”

    老李听后觉得很舒服,以后在出门时总是穿得整整齐齐。

    小华借题发挥,巧妙的将老李穿着上的问题传达出去,没有引起老李的反感,还起到了良好的效果。试想如果小华很直接地告诉老李,“你着装实在是太不讲究了,真没有一个校长应有的端庄……”会引起怎样的后果呢?人人都有自尊心、虚荣心,一旦直接对人的外表进行批判,那么结果肯定会不欢而散。所以人们在劝阻别人或者和别人闲谈的时候,一定要学会实话要巧说的说话技巧。以下这则小例子中的老马说话就非常有技巧。

    在一次事故中,主管生产的副厂长老马左手指受伤,被送往医院治疗。厂长老丁在去病房看望他时,谈到了车间里的小吴和小齐。老丁说这两个年轻人技术水平较强,但组织纪律观念较差,想把他们裁掉。老马当时没有表态,只是突然捧着手“哎哟哎哟”大叫。

    老丁忙问:“疼了吧。”

    老马说:“可不是,实在太疼了,干脆把手锯掉算了。”

    老丁一听忙说:“老马,你是不是疼糊涂了,手指受了伤没必要锯手啊。”

    老马说:“你说得很有道理。有时候,我们看问题会因注重了一方面而忽视了另一方面。老丁,我这手受了伤需要治疗,那小吴和小齐……”

    老丁一下子听出了老马的“弦外之音”,忙说:“老马,谢谢你开导我,我知道该如何处理小吴和小齐的事了。”

    出于种种需要,在某些时候不得不给人建议或者说服别人,所以人们需要掌握恰当的说话方式,婉转的将自己的意思传达出去,让人别人在接受的情况下又不会感到不舒服。

    2.分析事实,说服不难

    说服别人时,应该把事情的利与弊给对方分析清楚,把道理摆在对方面前,相信无论什么人都会仔细考虑一番再做决定的。通常情况下,人们在道理面前,在权衡利与弊之后,都会心悦诚服地接受别人的意见。

    据《孟子》记载,齐宣王喜欢狩猎。为了寻欢作乐,他曾在临淄城郊修建了一个方圆40里的猎场,专门畜养珍禽异兽,以供狩猎之用。在当时的诸侯国中,这个猎场的面积遥居首位。然而齐宣王并不满足,还是嫌猎场小,试图扩建,遭到了百姓的强烈反对。

    孟子刚到齐国,就听说了齐宣王修建猎场、严禁百姓入场等事,决定入宫进谏,结果正逢齐宣王召见他。

    齐宣王问孟子:“当年,周文王的猎场有方圆70里之阔,有这事吗?”

    孟子立即答道:“听说是有的。”

    齐王听罢,进一步问道:“果真如此,那他的猎场算不算大?”

    “很大,但百姓还认为它太小!”

    齐宣王一听,马上说:“然而,我的猎场虽然仅方圆40里,但百姓却嫌它太大。这是什么道理?”

    孟子见齐宣王满腹牢骚,乘机进言道:“文王的猎场虽方圆70里,但他却能够与民同猎。百姓嫌它太小,不是正常的吗?我刚到齐国就听说你建有方圆40里的猎场,并规定倘若有人捕杀其中的猎物,罪同杀人。所以,虽说这个猎场只有40里,却像一口深深的陷阱立于国中。百姓认为它大,不也是正常现象吗?”

    此后,齐宣王不再觉得猎场小,也不再禁止百姓入场捕猎。

    看到此处,有些人可能错误的认为,说服他人就是会说,具备“能把死人说活”的本事就可以了。这种想法当然存在偏差,说服他人的确需要会说话,但是这话不是空穴来风的胡说,而是有凭有据的剖析事情的利弊,在有利或者无害的基础上,相信没有人会不动心。

    李萍在一家工厂人力资源部做主管的时候,厂领导为了使工厂迅速发展,重新安排了在岗人员。其中一位女职工因此闹情绪,说厂长有意整人,还要求厂长立即给她办病休手续,说要吃劳保。厂长给她讲道理,她一句也听不进去。这天,她又来找厂长闹,李萍叫住了她:“大姐,咱姐妹关系不错,来,到我那儿坐坐,有几句贴心话我想和你唠唠。”

    这位女职工一落座,就如数家珍地将她的“理”抖了一遍。话中只有一个意思,厂长将她由传达室调到车间是在有意整她。

    听完这位女职工的话后,李萍开导她说:“大姐啊,你说厂长整你,我看可能是你多心了。厂长初来乍到,和咱无冤无仇,咋会整你呢?这次精简,机关下去20多人,你们传达室也下去了3个人,不只你一个。我看厂长决不是和哪一个人过不去。要说呢,这些年你在传达室工作轻车熟路,乍一下到车间劳动,肯定比在传达室要累。可话说回来,累也不是光咱一个。就说新厂长吧,已经50多岁了,比你还大几岁,不也照样下车间去干活?他图啥?再说,精简后,传达室由5个人减少到2个人,2个人干5个人的活儿,肯定也不像以前那么轻松了。你说是不?咱下到车间后,干活虽然累点,可是多干多得,这不比在传达室里拿那几个死工资强吗?”

    李萍一边说一边观察着这位女职工,发现她脸上的阴云已经逐渐消失了。李萍继续说道:“大姐啊,如果你因一时生气而吃劳保,那就太不合算啦!你今年48岁,差两年就要退休了。如果你现在吃劳保,那退休后的工资只能拿70%,这不吃了大亏吗?你想想,咱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就差这么几天就熬不下来了?常言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我看你不如把这个尾巴续好,给大家留个好想头儿,自己也不吃亏!大姐你思谋思谋,我说得对不?”

    这位女职工的脸上当即露出了笑模样,拉住李萍的手激动地说:“你算把你傻大姐给说醒了!人在事中迷,就怕没人提。我这最后一步差点迈砸了!我听你的,明天就下车间!”

    在说服过程中,咄咄逼人的语言气势,清晰透彻的利弊分析,往往可以使说服者变被动为主动。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单凭那三寸不烂之舌,已不足以说服他人了,在说服过程中,还应加入事实作为论证依据。

    现代人,感性化的占少数,多数人都比较理智,在对自身利益不利的情况下,是不会被说服的。所以,这就要求说服者在规劝别人时,一定要用事实说话,以道理来使他人信服。

    3.说话抓住时机

    在说服他人的时候,要把话说的在情在理,而且是对其有利而无害,这样才能够打动人心。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们抓住适合的时机,说话要谨慎。特别是在和皇上说话时,更应注意这点,否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南唐初期,由于苛捐杂税繁重,百姓食不果腹。许多大臣纷纷向烈祖进谏,希望能够减轻百姓负担,结果均无功而返。

    一天,国内四处皆下大雨,而京城内仍然阳光四射。烈祖问群臣:“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唯独京城不下雨呢?”

    大臣申渐高一听,觉得进谏的机会到了,于是张口说道:“因为雨怕收税,所以不敢入京城。”

    烈祖听后,当即明白了申渐高的言外之意,大笑一阵后,降旨减税。

    《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触龙在游说赵太后的过程可谓言语精妙,谏言无可反驳。也是一个很好成功进谏的例子。

    赵太后刚刚掌权,秦国便大举进攻赵国。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把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作为人质,否则拒绝救援。赵太后不肯答应齐国的要求,尽管大臣们纷纷劝谏。见大臣们没完没了地前来劝谏,赵太后干脆明确地说:“谁再来劝我把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我就把唾沫吐在他的脸上。”左师触龙听闻此事后,希望面见太后,太后气鼓鼓地等着他的到来。

    触龙一路小跑来到太后跟前,谢罪道:“老臣脚上有病,不能快步行走。已经好久没有见您了,担心您的身体欠安,所以想来看看您。”太后道:“我的身体状况是不好,要借助车子才能行走。”触龙继续问:“饮食没有减少吧?”太后道:“只吃些稀饭罢了。”触龙说:“我最近特别不想吃东西,于是每天勉强散散步,走上三、四里路,这才勉强增加了些食欲,身体也逐渐有了起色。”太后说:“我不行啊。”此时,太后的怒色已经减缓了许多。

    触龙又说:“我的小儿子舒祺,年龄最小,很不成器。我已经老了,很是疼爱他,希望他能当一名保卫王宫的卫士。我冒死把他托付给您了。”太后答道:“好吧。他多大了?”触龙道:“15岁了。虽然他还小,但是我希望在临死前把他托付给您,这样我死也瞑目了。”太后问道:“男人也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女人爱的程度更深啊!”太后说:“其实女人也十分疼爱小儿子。”触龙说:“我自认为您对燕后的爱,要超过对长安君的爱。”太后道:“你错了,我对燕后的爱赶不上对长安君的爱。”触龙道:“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就要为他的长远利益考虑。燕后远嫁他方时,您抱着她的脚跟,哭泣着为她送行,认为她嫁得比较远,悲痛难耐,那情景非常伤感。燕后走后,您还时常惦念着她。祭祀时必为她祈祷祝福,希望她不要回来。这难道不是为她的长远利益考虑吗?难道不是希望她的子孙能继承王位吗?”太后答道:“的确是这样的。”

    触龙又说:“从现在的赵王上推三代,在此期间,有没有哪位子嗣继承被封为侯的父亲的爵位的?”太后道:“没有。”触龙接着问:“其它诸侯国有这种情况发生吗?”太后道:“至目前为止,我尚未听说过。”触龙说道:“看近一点,祸患会落到自己身上;而看远一点,灾祸将会牵连到子孙后代。难道是因为这些人的子孙后代没有能力吗?不。是因为他们虽然有尊贵的地位,但对国家却没有功劳;所拿的俸禄颇多,却毫无建树。现在您给了长安君尊贵的地位,又把最肥沃的土地和许多珍奇宝物赐给他,但却不让他为国家做点贡献。有朝一日您不在了,长安君凭借什么在赵国立身呢?老臣以为,您为长安君设想得过于短浅了,所以您对他的爱比不上对燕后的爱啊!”太后道:“好吧,你看着办吧。”于是,长安君在触龙的安排下到齐国作人质,换来了赵国的安定。

    其实在说服别人的时候,话不在多而在精,只要能够找准时机,越是简单精炼的话越能够引起他人的共鸣,这样进谏目的就越容易达到。

    4.言语犀利,滴水不漏

    在说理过程中,不单单要语言犀利而且还要灵活,争取把话说的滴水不漏。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人们有严密推理能力,谨慎的说话方式。特别是在说服别人时,更应注意这点,以免别人在你所陈述的道理中发现漏洞,影响说服效果。

    《史记》中记载了“鲁仲连义不帝秦”的故事,鲁仲连凭借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犀利的口才、严密的逻辑推理,达到了说服目的。

    战国末期,秦将白起在长平之战中攻破赵国四十万大军后,依照秦昭王的命令率兵包围赵国国都邯郸城。魏安厘王派兵援助赵国,不料援军畏于秦军兵势,在与赵国接壤的地方停步不前。魏安厘王无奈,只好派遣在国内担任将军一职的梁人辛垣衍潜入邯郸城,劝说赵孝成王向秦国称帝。

    辛垣衍到了赵国后,让平原君带话给赵王:“秦国之所以加紧对赵国的围攻,是因为以前齐国与秦国竞争称帝,两国都取消了帝号。如今齐国实力渐衰,只有秦国可以称霸天下。秦国的志向并不在吞掉一个小小的邯郸城,而是想借此称帝。如果赵国能够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尊秦昭王为帝,秦昭王一定会在高兴之余撤兵。”平原君听后犹豫不决。

    当时,鲁仲连正好在赵国暂住,先是遇到了秦军围攻邯郸城,后又听说魏国有意劝赵国向秦称臣,于是前去参见平原君,向其询问情况。平原君说:“以赵国现在的情况,怎么还敢谈论战事呢?不久前,赵国的四十万大军亡于邯郸城外,如今邯郸城内又遭围困。魏王派客将军辛垣衍劝说赵王向秦王称臣,此人现在就在邯郸,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鲁仲连说:“我原以为您是天底下最贤明的贵公子,如今我才知道自己看错了人。梁人辛垣衍在哪里?请让我替您出面把他斥责一顿,把他赶回魏国。”

    在平原君的引荐下,鲁仲连见到了辛垣衍。辛垣衍见到鲁仲连后便说:“据我观察,凡是被围困在这个城池里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但从鲁先生的仪容上根本看不出先生有求于平原君。不知先生为何还要长久留在这个围城之中呢?”

    鲁仲连说:“世人都认为周朝隐士鲍焦是因为不能自我宽恕而死,其实则不然。鲍焦选择死亡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抗议当时的社会。秦王抛弃礼仪,野心勃勃,用权术驾驭士人,像对待奴隶一样指使百姓。如果他肆无忌惮地称帝,残酷地统治天下,很多人将会像鲍焦那样赴东海而死,我同样不忍做他的子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是因为我想帮助赵国。”

    辛垣衍问道:“先生怎样帮助赵国呢?”

    鲁仲连说:“我先想办法使魏国和燕国发兵营救赵国,此后,齐国、楚国自然会向赵国伸出援手。”辛垣衍说燕国帮助赵国还倒有可能,但他本人就在魏国,想听听鲁仲连如何说服魏人援助赵国。鲁仲连说魏人还没有看到秦国称帝后的危害,如果能够使魏人看到危害,他们必会出兵相救,新垣衍表示愿意洗耳恭听。

    鲁仲连说:“以前,齐威王曾施行仁政,带领天下诸侯去朝见周朝天子。当时周朝国贫势微,各诸侯都不愿意去朝拜,只有齐国独自前往。后来周烈王死后,各诸侯纷纷派遣使者前去吊丧,齐国使者最后赶到。刚即位的周显王大怒,派人告诉齐王说:‘天子驾崩,各诸侯国都去吊唁,齐国最后赶到,应当处以斩刑。’齐威王勃然大怒:‘呸!你妈也不过是个奴婢罢了。’后来,这成了天下的笑柄。周烈王活着的时候,齐威王去朝拜他。等他死后,齐威王却要唾骂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齐威王受不了周室那些过分的要求。然而,作为天子,已经习以为常,根本不能体会到诸侯国的难处。”

    辛垣衍说:“先生难道没有见过奴仆吗?十几个人服侍一个人,难道是因为他们的力量和智商不如他们的主人吗?不是,那是因为他们害怕主人。”

    鲁仲连问:“照此说来,秦国和魏国的关系就是主仆关系了?”

    辛垣衍说:“是的。”

    鲁仲连接着说:“既然是这样,我就可以说服秦王把魏王煮熟后剁成肉酱。”

    辛垣衍流露出不悦之情:“咳!先生的话是不是说大了?您怎么能让秦王烹醢魏王呢?”

    鲁仲连说:“当然可以,听我说给你听。以前,九侯、鄂侯、文王三人都是纣王分封的诸侯。九侯将自己漂亮的女儿献给纣王,纣王却认为该女相貌丑陋,于是把九侯剁成了肉酱。鄂侯为替鬼侯说了几句话,言辞稍微有些激烈,结果被纣王制成了肉干。文王听说后,长叹一声,结果被纣王关了百日,还差点丧命。为什么这些称王的人会有如此悲惨的下场呢?”辛垣衍回答说是因为他们是仆人,而魏国向秦国称臣实属无奈。

    鲁仲连继续说:“齐愍王要去鲁国,夷维子随行。到了鲁国后,夷维子问鲁国人:‘你们准备用什么样的礼节招待我们国君呢?’鲁国人说:‘我们准备用十太牢的规格来招待他。’夷维子生气地说:‘你们怎么能用这样的方式招待我王呢?我王巡游各诸侯国,其它诸侯都将寝宫让给我王居住,还要交出钥匙,然后带着衣服、捧着几案,在堂下伺候我王。我王吃完饭后,各诸侯才能退去处理其它政务。’鲁国人听完夷维子这番话后,立刻关上了大门。齐王没能进入鲁国,于是打算去薛国,途中假道邹国,正逢邹国国君死,于是准备前去吊唁。夷维子令邹国以对待天子的礼仪来接受齐愍王的吊唁,邹国上下都不同意,并表示一定要如此,必将伏剑自杀。于是,齐愍王不敢入邹。邹、鲁两国的大臣虽然在活着的时候领不到俸禄、死后也得不到很好的安葬,但坚决不以天子的礼仪接待齐愍王。如今秦国是万乘之国,魏国也是万乘之国,都有王的名分。如今见秦国仅打了一次胜仗,便要尊其为帝。由此看来,赵、韩、魏三国的大臣还不如邹、鲁二国的臣子啊!再说秦王一旦称帝,势必会变更各诸侯国的臣子,将他认为没有能力的人和憎恶的人换下去,扶持他认为有才能的人和亲近的人。这些得势的臣子将把他们的女儿和小妾许配给各诸侯充当妃姬。当她们日夜在魏王面前谗毁,魏王的皇宫里怎能安静下来?而将军您又用什么来维持自己的地位呢?”

    听了鲁仲连的这番话后,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施礼,并说道:“起初我认为先生只是一个平凡人,现在我才发现先生足智多谋、目光深远啊!请允许我离去,此后我再也不提尊秦为帝的事了。”秦将听说这件事后退兵五十里,后因魏国公子率兵前来营救而引兵离去。

    鲁仲连一番宏论使辛垣衍佩服的五体投地,即破坏了秦国称帝的阴谋,也劝退了魏国的说客,可谓一举两得。

    由鲁仲连劝说辛垣衍这一过程来看,不难看出鲁仲连所使用的说服方式。用其他诸侯国和大臣的具体实例,推及魏国与秦国间的关系,藉以唤醒那些投降派们的斗志和勇气。在推理过程中,言辞激昂,逻辑缜密,把所有的事实都摆在了辛垣衍的面前。在大量事实的前提下,辛垣衍再也无话可说,对鲁仲连即钦佩又感激。

    古人在说服他人这方面的经验,足以使现代人咋舌。推理说服、用事实说话,只是说服别人的方法之一。要想使自己的口才更进一步,还应该向古人学习,将说服他人的方法琢磨透彻。

    5.机巧语言,引对方上钩

    说服别人最重要的是让对方接受自己的意见,毕竟改变别人的看法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因为大多数人都不喜欢把别人的意愿嫁接到自己的行为之上,这就需要巧妙的设置语言,用顺藤摸瓜的方法引对方上钩,让对方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是自己改变的想法,而非他人所致。

    著名教育家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他们的论辩技巧高人一筹。尤其是孟子的《齐桓晋文之事》充分显现了圣人的论辩风格。

    当齐宣王要求他讲述关于齐桓公和晋文公称霸诸侯的事情时,他却说孔子的弟子没有记述过这些事情,所以后来就没有传述下来。就这样很自然的搪塞过去了,还迅速地将话题转移到了王道上来,将话语的主动权抢先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当齐宣王问他品德达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才可以成王时,他简洁、干脆而又有力地回答:“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他很清楚这一次谈话的中心,这时也使齐宣王有了和他进一步谈话的兴致,马上就又问道:“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孟子只用了一个字“可”来回答,这又进一步撩拨了齐宣王认识王道的兴致。

    齐宣王问“何由知吾可也?”孟子很清楚齐宣王的心理,于是通过齐宣王亲身经历的一件事情来打开话题。

    在讲述齐宣王用羊易牛这件事情时,他不断夸耀齐宣王的仁慈之心,所以齐宣王马上高兴起来,认为他和孟子有共同语言。由此看来,孟子的话一出就在齐宣王心里掀起了几丝波澜,所以他主动询问孟子不忍心和王道二者之间的关系。

    当时孟子没有就此作出回答,他只是机智地将话移开,讲述了“不能”和“不为”两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空洞的说教,只是运用比喻,将齐宣王未推恩给百姓比作力足举百钧而不能举一羽,明察秋毫之后却未见舆薪,让他不得不承认自己不是“不能”而是“不为”。

    当齐宣王想要彻底地搞清楚“不能”和“不为”到底有什么样区别的时候,孟子再次运用了比喻,将“挟泰山以超北海”比作“不能”,将不能“为长者折枝”比作“不为”。

    语言很简单,但是意思很明白,并且说理还很透彻清楚。这个时候齐宣王多少应该明白不忍之心和王道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应该知道“不忍之心”也是推行王道的一个很重要的条件。

    当齐宣王继续思索的时候,孟子又一次转移了话题,他询问了齐宣王:“难道大兴战争,危害士臣,在诸侯间结怨就是为了能够满足心里的快活吗?”这样的问话,逼着齐宣王说出他并不是为了内心的快活而是为了追求自己最想要的东西。

    孟子还是穷问下去:“大欲”是什么。当齐宣王笑着而不说什么的时候,孟子就运用了排比的句式进行一连串的发问,当齐宣王全部否认了以后,孟子便一针见血地道明了他的“大欲”——称霸中原、称霸天下,让其他诸侯国和边夷俯首称臣。

    说过之后,他马上又运用了一个比喻,把此举比作缘木求鱼,忠告齐宣王这样的野心是很难得逞的,而且后果也是很严重的。齐宣王听了以后内心特别紧张,所以就急着问究竟会有什么样的恶果。

    孟子在这里又运用了类比的手法,举出了邹与楚战的例子向他来阐明后果,并劝导齐宣王推行王道,还向他展示一幅美丽的画面:天下贤士都归于他,耕者,商贾,旅行者都来靠近他,天下的百姓都归附他。在这里他运用了排比和修辞手法,齐宣王听后感到非常欣慰,心里不禁泛起一丝漪涟。

    齐宣王最后还是非常高兴的,等他醒悟过来后,还主动地请求孟子告诉他如何具体地推行王道。

    孟子怀着一颗对百姓的赤诚之心,提出一些制民之心并认真推行学校教育,并且向老百姓反复讲述孝悌之义的建议,这样他也再次为社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天下太平,百姓讲求礼仪,衣食无忧。孟子运用自己的口才成功机智地完成了向齐宣王游说推行王道的任务。

    孟子在规劝齐宣王施行王道时,并没有直截了当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而是通过其他方法,以其他话题引诱齐宣王,使齐宣王自己明白实施王道的好处,这时,孟子引诱齐宣王的目的就达到了。但是,他并没有直接回答齐宣王的问题,而是运用比喻、类比的方式为齐宣王阐明道理,以提高齐宣王的求知欲望,然后,趁机说出自己的主张,并为齐宣王描摹出一幅美丽的天下归顺图,使齐宣王心甘情愿的接受了他的想法,最终为老百姓谋了福利。

    说服别人时,利用一些方法吸引对方的注意力,使对方对你的提议产生兴趣,这是一种最好的劝说方式。

    6.移花接木,妙语激将

    说服别人需要具备精妙的语言表达能力,所谓精妙的语言就是能够根据人的不同性格而采取不同说话方式加以说服,有时可能采用温婉的语言劝说,有时会采取激烈的语言激怒,激怒对方的说话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激将法”,它虽然不能让枯木逢春、至少可以提高说服的胜算率。

    人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这是一个普遍的心理现象。人的自尊心一旦受到打击,必然会产生愤怒、消极、亢奋等情绪,在这种情况下,人处于不理智状态,思维容易被人控制,所以,此时是说服别人最好的时机。当然,这种方法的使用要因人而异。

    那么如何才能灵活运用这种方法呢?

    (1)正确掌握对方的性格

    一般来说,自尊心强、性格外向、感情浓厚、自制力低的人比较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对这样的人使用激将法一般情况下不会失败。而对那些心思细腻、思维逻辑严谨、谨小慎微、性格内向、比较理智的人,不宜运用此法。因为这些人比较敏感,他们很可能把这种反面激励的话当作一种讽刺和嘲笑,内心深处会产生抵触心理,对你严加防范。这对成功说服没有任何好处。

    (2)不要表现出自己的意图

    使用激将法最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表露自己的想法,否则容易使别人产生被利用的感觉。最好的办法就是说些对对方有利或者能使对方的才华显露出来的话,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预定目的。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说服周瑜贯彻“联吴抗曹”的战略时,运用的就是激将法,使周瑜心甘情愿的接受了诸葛亮的要求。

    诸葛亮在鲁肃的引领下来见周瑜,出于礼貌周瑜出门而迎,双方寒暄过后,分宾主就坐。此时,鲁肃率先打开了话题,他对周瑜说:“目前曹操率领大军南侵。我们是与曹操讲和还是应战?我们主公尚未决定下来,说要听将军您的意见,不知道将军您作何打算呢?”周瑜答着说:“曹操自命为天子,他的军队实力不可小视。我们决不能轻敌啊。如果出军应战,失败是必然结果,投靠曹操才能得到安稳。我意己决,来日见到主公,便当遣使纳降。”周瑜表面上说要向曹操投降,实际上是在挑拨诸葛亮,希望诸葛亮来求他,以显示他的威严。因此故意说些欺诈性的反话,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鲁肃性格憨厚,没有听出周瑜的弦外音,大为惊异地说:“这种说法欠妥,江东的基业,已经历了三世,怎么能这么轻易的就被毁了呢?伯符临终之前,把军务大事托付给将军您。如今出兵抗曹,正是维护江山社稷的时候,将军怎么能背信弃义呢?”

    周瑜诡辩地说:“江东大郡,有无数百姓;如果发起了战争,百姓必然会埋怨我,所以,我才决定投降的。”听到周瑜这样说鲁肃更着急了,争辩说:“将军所言不对,凭借将军的英雄气概和东吴的险固,即使曹操的势力再大,也未必能称心如意。”此时,诸葛亮将他们二人的争辩全部听在耳里,已胸有成竹。

    周瑜见状,笑着问诸葛亮:“孔明先生笑什么?”诸葛亮说:“我不笑别人,只是笑子敬不识时务。”这句话,把老实憨厚的鲁肃搞得稀里糊涂,不知所云,问:“先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笑我不识时务?”诸葛亮说:“周瑜打算向曹操投降,是非常合理的。”鲁肃用疑惑的眼光看着诸葛亮。诸葛亮继续说:“曹操善用兵,天下没有人能阻挡他。以前只有吕布、袁绍、袁术、刘表敢与他对抗。可现如今这些人都已经被曹操争取过去了,所以,天下就再也没有人是曹操的对手了。也惟有刘备不识时务,硬要与曹操抗衡,如今落得孤军奋战,生死存亡还是个未知数。将军此计不但可以确保妻子老小安全无恙,还可以过衣食无忧的富裕生活,至于国家的兴衰存亡,就听天由命了,这有什么值得顾惜呢?”

    诸葛亮的言外之意是在贬损周瑜,说他不敢与曹操对抗,不能称得上是真英雄,只是个贪图虚荣、安逸,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来满足自己私欲的小人。周瑜听到诸葛亮这番话后,气得难以忍受,自觉颜面无光。但诸葛亮认为这么做还不够,又接着说:“我有一条妙计,不用带着酒、印,也不必献上金银珠宝,只派两个使者过江,曹操看见此二人后,便能体会到你的投降之意,百万之众自然会卸甲卷旗而退。”

    周瑜听到这里,不禁问道:“谁有如此大的本事,能使曹操退兵?”诸葛亮说:“我曾经听说曹操在漳河造了一个铜雀台,非常的美丽壮观,希望用天下的美女将其充实起来,曹操原本就是一个好色之徒,早就听说江东乔公有两个女儿,大的叫大乔,小的叫小乔,有惊天绝世的容貌。曹操曾就此发誓:‘生平一定要实现两个愿望,一是统一四海,成就大业;二是得到江东二乔,放在铜雀台,以供晚年享乐。’现在,曹操的百万大军,在江南虎视眈眈,其目的就是为了得到‘二乔’罢了。将军为什么不去找乔公,重金买下这两位美女,派人将她们送给曹操呢?曹操一旦得到这两位美人,必然心满意足、班师回朝。这可是范蠡献西施的计策,为什么不赶快效仿照办呢?”

    周瑜问:“你所说的话可有证据?”

    诸葛亮继续说:“曹操的小儿子曹植文才出众,妙笔生花。曹操曾经命他为铜雀台做赋,赋中的意思是说,他的父亲乃是天子,发誓要迎娶二乔。这首赋文辞华美,其中有几句是:‘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风。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与之共。……愿斯台之永圆兮,乐终古而未央!’”

    周瑜听到此,勃然大怒,站起身指着北方大骂道:“老贼欺人太甚!”诸葛亮见状连忙起身劝慰道:“以前单于频频入侵疆界,汉天子为了求和曾用和亲的方式寻求和解,特将公主嫁了过去,现如今仅两个女子,将军又何必动怒呢?”

    周瑜说:“你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的妻子,而小乔就是我周瑜的妻子呀。”

    诸葛亮故意装做吃惊地说:“我实不知情,信口胡说,该死该死!”周瑜说:“我与老贼誓不两立!”

    诸葛亮假意劝说:“将军可要三思而后行啊,免得做让自己后悔的事。”

    在诸葛亮的智激下,周瑜意志坚定,朗声发誓:“我已经接受了孙伯符的委托,怎么能屈身投降于曹操呢?我早有北伐之心,即使是刀斧架在头上,也不会改变志向。希望你能助我一臂之力,共同完成讨伐曹贼的大业。”

    至此,诸葛亮的移花接木、妙语激将法已经发挥了效用。他假借诗中“二桥”的谐音,把曹操的意图划在“二乔”身上,使得周瑜勃然大怒,从而达到了此行的目的。

    移花接木、妙语激将法是说服别人的一种良好方法。但是并不适用于每个人。这种方法在使用过程中要因人、因事、因特定的环境而定。

    7.用荒谬的语言点醒对方

    任何人都不喜欢受到别人地质问,尤其是生硬的质问更容易引起他人反感。这样不但事与愿违,还可能把事情搞得一团糟。还不如往质问里加点友善的因素,这样才能达到说服的目的。

    借用对方所说的话或者承认对方的话来反击对方,这样在说服别人或者和别人辩论的时候更能发挥“以敌制敌”的效果。借言反驳通常情况下有两种,一是可以借用对方原来所讲过的话来进行反驳;二是当场借言。

    古时候,有位王爷一向严肃,因吝于言辞而很少称赞他人。为此,有人主动求取他的称赞。

    这位王爷府中有位名厨,特别擅长做烤鸭。府中的人吃了他做的烤鸭后,都会举起大拇指表示称赞。惟独作为一府之主的王爷在吃完名厨做的烤鸭后,从来没有做出任何带有称赞性的表情,更不用说带有称赞性的言语了。

    名厨很生气,但又不敢质问王爷。于是,他总在琢磨着如何让王爷“开窍”。

    一天,王府中来了贵客。为了款待贵客,王爷令厨房准备一桌好菜,这位名厨的烤鸭自然是少不了的。

    饭菜烧好后,王爷和贵客随后入席。王爷坐定后,立即给客人挟了一条鸭腿,随后想把另一条鸭腿“据为己有”,然而在翻遍整盘烤鸭后却找不到另一条鸭腿。他心中有些不悦,小声问站在身后的名厨:“怎么只有一条腿呢?”

    名厨低声回答:“不瞒王爷,府中的鸭子全都是一条腿。”

    王爷不再追问,继续吃饭。饭后,王爷把名厨带到后院,想让厨师看看鸭子到底是几条腿,然后批评他一番。

    他们来到后院时,鸭子正躺在地上休憩,刚好露出一条腿。

    名厨说:“王爷您看,鸭子都是一条腿啊!”

    王爷没有理睬名厨,使劲拍起巴掌来,结果鸭子都站了起来。王爷反问道:

    “你看,鸭子到底是一条腿还是两条腿啊?”名厨接过话头:“鸭子本来是一条腿,在您鼓掌之后才变成两条腿的!”

    这位名厨为了得到王爷的称赞,他运用荒谬的说辞——鸭子只有一条腿,当然任何人都不会相信,名厨的聪明之处就在于此,他借助这一荒谬的话题来说出自己心中的不平,为了真的在告诉王爷应该适时地夸耀一下自己的厨艺,结果,名厨的表现得到了王府中所有人的认可,包括王爷在内。这种说服别人的方法非常奏效而且适用于大多数人,所以聪明的人擅长运用这种说服的方法。

    春秋末期,齐国国君齐景公酷爱狩猎,在宫中养了许多猎犬和猎鹰。一次,负责饲养猎鹰的人无意放走了一只猎鹰。齐景公知道后非常生气,要治养鹰者死罪。当时,晏子正在一旁。为了能够阻止齐景公,他赶紧说道:“一定不能轻饶此人,他至少犯了三条大罪,希望大王能够听我慢慢道来,以便能够让众人信服。”齐景公听后很惊奇,让晏子快快说是犯了哪三条大罪。

    接着,晏子开始罗列养鹰者的罪过:“首先,此人没有尽其职责,结果弄丢了一只猎鹰,妨碍了大王狩猎;其次,大王一向爱民如子,而此人却将鸟弄丢,使得大王要治人死罪;再次,大王治人死罪后,必然会引起各诸侯嘲笑大王将人命看得比鸟还轻。仅这三条大罪,就足以治其死罪。”

    听完晏子的话后,齐景公马上放了养鹰者。

    在论辩中或说服的过程中,将事、情和理融于一体,然后再采用切实可行的说话方式,语言技巧,达到预期的目的。

    8.发挥“高帽子”的作用

    恭维、奉承的话,大多数人都爱听,在“高帽子”面前,许多事情都显得由难而易了。聪明人都清楚给别人戴“高帽子”的好处,也经常把这一方式运用到说话中。当对方虚荣心得到满足时,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那么,“高帽子”究竟该如何戴,比较适宜或效果较佳呢?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

    (1)把握给人戴“高帽”的机会

    冯小民是一家杂志社的编辑,他能轻松地使那些大牌作家为他写文章。不论那些人如何繁忙,面对他的请求都无法拒绝。据他所说,每当他去拜见一位作家时,开场白都会说这样几句话:

    “您好!我知道您目前非常忙,可正是因此,我才来请您写文章的,那些过于空闲的作家,写出来的作品根本不入流,与您的作品简直无法相比。所以,我特地前来拜访您,请您无论如何都要帮这个忙。”无论哪个作家,听到这样的开场白,可能都会无法拒绝他的请求。因为没等拒绝的话说出口,他手中的“高帽子”就戴到了自己的头上,再拒绝别人显然有些失礼,也显示出自己的小气。

    一般来说,当对方不想帮忙时,拒绝的理由往往非常充分,要想改变别人的想法,使其接受你的请求是十分困难的。但若把握住说话的主动权,先给对方戴个“高帽子”,不让对方有机会说出拒绝的话,这样谈话是很容易成功的。

    (2)多使用钦佩性语言

    钦佩性语言容易使人产生优越感,更能满足人们的心理,这对推销有很大帮助。

    (3)“高帽子”戴得要恰如其分

    恭维的话人人爱听。对别人说恭维话,如果说得恰如其分,恰得其人,对方一定十分高兴,对说话者产生好感。

    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越喜爱受人恭维。然而,在有的时候,一些人说自己不受恭维,愿意接受批评,但这是他的门面话,如果信以为真,毫不客气地直言批评,那么对方心里一定很不高兴,表面上未必有所表示,但内心却是十分不悦的,说话者在听话者心目中的印象,也会有所降低。

    世人都喜欢被恭维,只要恭维的话恰如其分,不流于谄媚低俗,不损人格,一定能获得对方的欢心。

    被抬高的感觉,能使人心旷神怡,大多数人都希望自己的观点被认同。所以,在推销过程中,一定要抓住顾客的这一心理,及时地把“高帽子”恰当地戴到对方头上,这样岂有不成功之理?

    9.以理服人,灵活说话

    在沟通交流时,既要说服对方,又要坚持自己的原则,这的确很难,但是只要你采取正确的说话方式,这也不是不可能。

    讲道理时,要善于用商量的语气来引发听者思考,使别人感到你不是强迫他接受你的意见,只是在共同探讨、解决问题而已。

    用道理说服人,不要反反复复,唠叨不停。否则,一定会让人听了厌烦,甚至听不进去,也不会达到说服的效果,点到即可。

    美国著名政治家富兰克林有一段经验之谈,他说:“我立下一条规矩,我在说服他人时,绝不正面反对别人的意见,也不准太武断,我甚至不允许自己在文字和语言上措辞太肯定。我将“当然”、“一定”、“无疑”改用“我想、假设说”,一件事该这样或那样,或者“目前我认为如果……”。当别人陈述我不以为然的事时,我不会打断他,也不会立即驳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错误。我在回答的时候,先表达他的意见在某些条件下没有错,再说出目前稍有不同,等等。这样,谈话的气氛就会很融洽。以谦虚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意见,不但容易被接受,更减少一些冲突,这样即使我有错也不会有难堪的场面。而如果我是对的,别人也较容易赞同我。”

    富兰克林的口才很好,很会说服他人。他说服别人的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富兰克林说服法,被推销人员广泛地运用到推销中去。那么,什么是富兰克林推销法呢?先看一则这样的故事。

    有一位女子结婚不久,便回家向父母诉说丈夫的缺点。她父亲边听边微笑,等姑娘说完后,拿出纸笔说:“你想想你丈夫有一个缺点你就在纸上点一个点。”闺女点呀点呀,点了很多点,说这些都是丈夫的缺点。父亲问:“除了上面的点之外,你还看到了什么?”闺女说纸上没有别的东西了。父亲说:“你换一个角度再看看。”这时候女儿明白了,上面除了点之外,还有那张纸上的所有空白——除了点之外,更多的是什么,更多的是空白呀。父亲说:“那个空白的地方正代表着你丈夫的好处,比比看,是点多还是空白多呢?”受到父亲的启发,女儿果然想到丈夫还有许多优点。

    在故事当中,这位父亲就是用富兰克林法劝慰并说服女儿的想法。很多时候,当某个人做错事时,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说对方错误的话,对方都会有一种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意识,从而进行自我辩护或固执己见,而不接受你的说法。

    有一患者的姐姐来到办公室,想请求护士长特许妹妹使用自备的微波炉:“护士长,我妹妹病得好可怜,她想吃点热饭热菜,我把微波炉带来了,请您允许我使用!”

    护士长说:“我也很同情你妹妹,但病房是不允许使用电器的!很容易发生事故。你看,我办公室用的微波炉也需用电许可证才能使用,这样吧,你妹妹的饭菜拿到我办公室来热,这样也可以吧?”

    患者的姐姐:“我已经把微波炉带来了,你就允许吧!”

    护士长:“不好意思,我真的不能违反原则!”

    患者的姐姐:“那就麻烦你了!”

    护士长:“没关系!应该的!”

    护士长在说服患者家属时,通过与其交流,既说服对方遵守规章制度,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解决了患者的实际困难。

    从这些例子来看:在说服人时,除了技巧外,还需要以理服人。以事喻理,用事实说话,用事例佐证,避免说大话、空话,小中见大。讲理要注意层次的高低和深浅,不可跨越别人的思想范畴,不着边际地大话连篇。

    在说服他们时,如果我们以平静的心态,以事喻理,共同探讨的方式去沟通,别人才会心悦诚服地接受你的看法。

    10.说话靠嘴巴,说服靠技巧

    说服别人不能靠势力、权利去强压人,更不能靠投机、欺骗手段,否则,别人虽然口服但心却不服,就不会达到说服的目的。说服别人先要说服自己,说服别人必须要有高姿态,这样才能够达到说服的目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你在与别人争论某个问题时,分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但就是不能说服对方,有时还会被对方“驳”得哑口无言。这是什么原因呢?心理学家认为,要争取别人赞同自己的观点,仅观点正确还不够,还要掌握一些说话的技巧。所以在日常交谈中,掌握说服别人的技巧是至关重要的,是你迈向成功的必备条件。

    伽利略年轻时就下定决心要在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并希望得到父亲的支持与赞许。然而,他的父亲是一位很有原则的人,并不希望他献身于科学。为此,伽利略试图说服父亲。

    一天,他对父亲说:“父亲,我想向您请教一件事。是什么原因使您和母亲走到了一起?”

    父亲简单地说:“我看上她了。”

    伽利略又说:“母亲是您的第一位妻子吗?”

    父亲说:“是的,孩子,我向老天发誓。那时候,家里人要我娶一位富有的太太,可是我对你妈妈情有独钟,不愿意与其它女人结婚。你妈妈在年轻的时候,是一位姿色动人的姑娘。”

    伽利略继续说:“这是事实,你之所以不愿意娶别的女人,是因为你爱的是她。可是,父亲,我现在也陷入了同样的处境。我只喜欢科学,除了科学以外,我不可能选择别的职业。我认为,其它职业对我来说没有任何意义,难道父亲要我去追求那些虚无的财富与荣誉吗?科学是我今生最为热爱的行业,也是我惟一的追求,我对它的爱胜过其它所有行业。每个人都向往结婚生子,哪怕是最穷的人都想过自己的婚事,可我却将那个想法转移到科学上去了。我不曾与人相爱,我想今后也不会。别人追求的是一位相貌标致的姑娘,或是一座漂亮高雅的别墅,或是一辆高档的汽车,而我只愿与科学为伴。当人们提及婚姻方面的事情时,我就感到羞臊。”

    父亲没有说些什么,只是认真思索着伽利略的话。

    伽利略继续说:“亲爱的父亲,我有才华,能够在科学领域上有所建树,为什么不让我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呢?我相信自己能成为一名杰出的学者,并获得教授身份。我相信如果我以此为生,一定会比别人活得更幸福。”

    父亲说:“可是我没有足够的金钱供你上学。”

    伽利略绘声绘色地说:“父亲,您听我说,许多家境条件不好的学生,都是靠领取奖学金来读书的,而奖学金是公爵宫廷给的。为什么我不能去领一份呢?您在佛罗伦萨有那么多朋友,他们对您也是十分尊敬的。如果去请他们帮助,我想一定能实现我的愿望的。如果您能够到宫廷去为我办这件事,他们只需要去问一问公爵的老师奥斯蒂罗·利希,就可以了解我的能力了。”

    父亲被伽利略的话说动了:“嗯,我认为你是正确的,我会尽力的。”

    伽利略抓住父亲的手说:“我求求您,您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我将会非常感激您的。我以人格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的,并以此来报答您。”

    最终,伽利略成功地说服了父亲,并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位令世人瞩目的科学家。

    说服别人没有必要用生硬的态度去强迫别人,只要能够恰到好处的把话说头,取得对方的理解,这样说服别人就不是一件难事。

    与人相处时,如果遇到要说服他人的情况,首先要做的就是动脑子,管住嘴,选择最好的说服方式、语言去解决问题。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