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不见
沈俭期
【原文】
卢家少妇①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②。谁知含愁独不见,使妾明月照流黄③。
【解析】
《乐府解题》说:“独不见,伤思而不得见也。”此题历来多写闺中伤离恨别之情。
本诗抒写闺中少妇思念征人长夜不寐的幽怨,她虽身居华堂,却孤独寂寞,羡慕海燕犹能双栖。丈夫久戍边地,音信不通,她的思情离绪不可断绝。
【注释】
①卢家少妇:梁武帝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此指长安少妇。②丹凤城:这里指唐京城长安。③流黄:杂色的丝娟,指所捣之衣。一说指流黄制的帷帐。五言绝句绝句,或称截句、断句、短句;或以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乐传唱。各家解释并不一致。五言四句而又合乎律诗规范的小诗,叫五言绝句。亦有仄起、平起二格。此体源于汉代乐府小诗,深受六朝民歌影响,到了唐代与近体律诗如孪生姊妹、并蒂双花,以其崭新的异彩出现在诗坛上。仅二十字,便能展现出一幅幅清新的画图,传达出一种种真切的意境。因小见大,以少总多,在短章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五言绝句的最大特色。
鹿砦①
王维
【原文】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②,复照青苔上。
【解析】
这是王维后期的山水诗代表作——五绝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中的第四首。鹿砦(zhài):是辋川的地名。
此诗以远处传来的人语声和夕熙在林中青苔上洒下的光影,来村托山林的空寂幽静,有声有色,色是运用“反差”(光与暗),声是以动衬静,疏淡自然。
竹里馆①
王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②,弹琴复长啸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
此首也是《辋川集》组诗之一。这首优美如画的诗,抒发了作者山居的闲适之情和淡泊之志。
【注释】
①竹里馆:辋川别墅胜景之一。②幽篁:幽深茂密的竹林。③啸:撮口发出悠长而清亮的声音。这里指吟咏、歌唱。
送别
王维
【原文】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①。春草年年绿②,王孙归不归?
【解析】
王维这首送别诗很有特色。它不是写与友人话别时的离情别绪,而是写送别之后,回到家里,仍然在想着别去的友人,明年此时,是否能够归来。诗中没有明写惜别,而盼其归来的深情溢于言外。
【注释】
①山中:指王维晚年隐居辋川别墅的所在地蓝田山。掩:关闭。柴扉:柴门,此指辋川别墅。②年年:一作“明年”。
相思
王维
【原文】
红豆生南国①,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②,此物最相思。
【解析】
唐朝绝句名篇经乐工谱曲而广为流传者为数甚多,王维的《相思》就是梨园弟子爱唱的歌词之一。据说天宝之乱后,著名歌者李龟年流落江南,经常为人演唱它,听者无不动容,此诗意在借红豆以寄托自己对远在岭南的友人的怀念。
【注释】
①红豆:别名相思子。题一作“相思子”。《古今诗话》:“相思子圆而红,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②撷(jié):摘取。
杂诗
王维
【原文】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①,寒梅著花未?
【解析】
此诗抒写思乡的情怀。诗中用家常絮语的方式向友人询问家乡的情况。开头两句的判断口气,传神地表达了这种心情。结尾两句问到窗前的寒梅,十分亲切而意味深长。
【注释】
①来曰:指从故乡动身起程的那天。绮窗:镂花的窗户。
送崔九
裴迪
【原文】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①。莫学武陵人②,暂游桃源里。
【解析】
崔九,即崔兴宗。当时裴迪与王维、崔兴宗同游。裴迪在这首送别诗中,劝友人归山以后,无论深浅远近,都要去饱览那丘壑之美,不要再出山来,要永远以山林为家。
【注释】
①须:应。尽:极,用作动词,这里是饱览、尽情地游赏的意思。②武陵人:即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渔人。
终南①望余雪
祖咏
【原文】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②,城中增暮寒。
【解析】
《终南望余雪》是祖咏于开元年间在长安应进士试的诗题。按唐制规定应试诗为五言六韵十二句,但他此诗却只作了二韵四句便交卷,问他为何不写完,他说:“意尽。”(见《唐诗纪事》)考官看了很赞赏,因此祖咏便录取了。此诗前二句破题,写得景色如画。后二句更好,上句写山林,下句写城里,都很切合题中的“望”字。望中所见所感,两个特点都写出来了。这后两句,还含有终南雪景虽美,但城中人却受到寒气威胁的深意。
【注释】
①终南:终南山,在今陕西省长安县南。②林表:林梢。霁(jì)色:雪后映射出来的晴光。
宿建德江①
孟浩然
【原文】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解析】
这是一首在艺术上极有特色的抒写羁旅之愁的诗篇。
诗的上半写泊舟洲边,暮烟笼罩,于是产生客旅愁思。
诗后二句写景色,堪称佳句:“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是一幅多么淡雅幽美的水墨画。
【注释】
①建德江:新安江流经浙江省建德县附近的一段江面。
春晓①
孟浩然
【原文】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解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
首句破题,写春睡的香甜,也流露着对朝阳明媚的喜爱。次句即景,写悦耳的鸟声,也交代了醒来的原因。三句转为写回忆,为后边作铺垫。末句又回到眼前,由喜春翻为惜春;爱极而惜,惜春即是爱春:那潇潇春雨也引起了诗人对花卉的担忧。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鸟啼花落的展现,都很富有情趣,能给人带来无穷兴味。这首诗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①春晓:春天的早晨。
静夜思
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①,低头思故乡。
【解析】
这诗写夜晚思念家乡的情怀。
前二句是床前的镜头,后二句写诗人再抬头一望,明月在天,此时才清楚知道自己身在外乡,因而触发起思念故乡的情怀。
【注释】
①举头:抬头。望明月:一作“望山月”。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
怨情
李白
【原文】
美人卷珠帘①,深坐颦峨眉②。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解析】
诗的开头两句,从卷帘远望到深坐颦眉的动态中,极写闺中美人相思之苦,怨情之深。第三句总写一笔,承上启下,从美人无言的泪痕中,抒发了她内心的痛苦。“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这种欲恨还怜的情态。更加楚楚动人。末句所谓“不知心恨谁”,其实,这对所恨者已作了充分的暗示,只是不把它点明,这就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像余地,也反映了美人的善良品德和优美情操。
【注释】
①卷珠帘:是指闺中女子在卷帘盼望所思念的人归来。②深坐:久坐。颦蛾眉:皱眉头。这句写久等不归的失望情态。
八阵图①
杜甫
【原文】
功盖三分国②,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③,遗恨失吞吴。
【解析】
这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诗的上半,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后半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第三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最后一句是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注释】
①八阵图:八种阵势的法度。八阵,指古代兵法中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图:法度,规模。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的沙洲上。②功盖:是说诸葛亮有盖世的功业。③石不转:指诸葛亮布石为阵的八阵图,江水冲不走。
登鹳雀楼①
王之涣
【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解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述:“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王之涣的这首五绝是“唐人留诗”中的不朽之作。
此诗前两句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写到当前实感,眼界更阔,立足更高,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千古传诵。
【注释】
①鹳(guàn)雀楼:又名鹳鹊楼,据清《一统志》记载,楼的旧址在山西蒲州(今永济县)西南,黄河中高阜处。楼有三层,时有鹳雀栖其上,遂名。
送灵澈①
刘长卿
【原文】
苍苍竹林寺②,杳杳钟声晚③。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解析】
诗题一作《送灵澈上人》。上人,对僧人的尊称。这首五绝,就是刘长卿送灵澈僧人归山的一首赠别诗。表现了诗人同僧人之间的密切交往和深厚友情。
此诗通篇写景,在疏落的晚钟声里,在那苍茫的暮色中,灵澈僧人的斗笠上带着斜阳独自返回,写景宛如图画,幽远疏淡。
【注释】
①灵澈:当时著名诗僧。②竹林寺:一称“鹤林寺”,在今江苏镇江市南黄鹤山上。③杳杳(yǎo):深暗的样子,此指天边的暮色。
弹琴
刘长卿
【原文】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解析】
诗题一作“听弹琴”(《刘随州集》)。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这诗借听弹琴声,慨叹世风日下,不弹古调,自己的爱好不合时宜。抒写诗人感到曲高和寡、世无知音的寂寞心情。
送方外上人
刘长卿
【原文】
孤云将野鹤①,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②,时人已知处。
【解析】
诗题中的“上人”,是诗人的友人灵澈诗僧。灵澈上人将欲归隐沃洲,诗人写诗送别。诗开头,从野鹤凌云飞去,比喻僧人归隐山中,贴切有味。后两句写他如真到冷寂的深山隐居修行,就不要到热闹的名胜(沃洲)去沽名钓誉。
【注释】
①孤云、野鹤:古人认为是超尘脱俗的事物,此喻指“上人”。②沃洲山: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道家列为第十二洞天福地。相传晋代名僧支遁曾在此地放鹤养马。
秋夜寄邱员外
韦应物
【原文】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诗题中的邱员外,名丹,韦应物寄这首诗时,丘丹已隐居于临平山中学道,故诗中又称他为“幽人”。
诗的开头写秋夜之景与怀君之情,三四句想像对方也在思念自己而长夜难寐,可见二人的情谊很深。其中“空山松子落”,绘出道士所居山林的幽寂,静中有动,极富韵味。
听筝
李端
【原文】
鸣筝金粟柱①,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②弦。
【解析】
筝是古代一种弹拨乐器,题为“听筝”,则谓听奏筝有感,就听者立题。从诗意看,则是写“鸣筝”即弹筝。这首小诗写一位弹筝女子为博取青睐而故意弹筝出错的情态,写得婉曲细腻,富有情趣。
【注释】
①筝:古乐器,形状似瑟,有十三弦。金粟柱:指筝上系弦的弦轴。金粟:形容筝柱的装饰华贵。③拂:这里是“拔”的意思。
新嫁娘
王建
【原文】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①,先遣小姑尝②。
【解析】
此诗是《新嫁娘词》组诗三首中的第一首。古代女子出嫁后第三天,俗称“过三朝”,依照习俗要下厨做菜。此诗就是写这种习俗。
此诗刻划封建社会新嫁娘的心理状态十分生动。但作者也可能借咏新嫁娘暗寓自己政治上不得意的感慨。
【注释】
①谙(án):熟悉。姑:这里指婆婆。②遣:叫,打发。小姑:指丈夫的妹妹。
玉台体
权德舆
【原文】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①,莫是藁砧归②。
【解析】
南朝徐陵曾把梁代以前的诗选作十卷,定名《玉台新咏》,其中大部分是艳体诗。所以,后人把艳体诗称为玉台体。此诗题目表示此诗是仿艳体诗之作。这诗写一少妇急盼丈夫还家的心情。诗前二句表示有夫妇相会的喜兆;昨夜是结腰系裙之带绾结松弛,今朝又见长脚蜘蛛飘舞若飞。“蟢”,喜也。后二句用倒叙法,意谓莫不是丈夫真的会归来,不可不装饰打扮一番了。思妇惊喜的情态可掬,描叙真切,清新自然,富有江南民歌的情趣和风味。
【注释】
①铅华:女子搽脸的白粉。②藁砧:六朝人对丈夫的俗称。藁砧是斩草用的垫具,因斩时用铁(铡刀),而铁与夫同音,故六朝人把藁砧作为代指丈夫的隐语。
江雪
柳宗元
【原文】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①。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②。
【解析】
这是一首押仄韵的五言绝句,是柳宗元的代表作之一。大约作于他谪居永州(今湖南零陵)期间。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压抑,于是,他就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发自己在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
【注释】
①径:路。踪:脚印。②独钓句:谓渔翁雪天独自在寒江中垂钓。
行宫
元稹
【原文】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解析】
此诗旨在抒发唐王朝的今昔盛衰之感。诗人选取了古行宫内白头宫女,面时寂寞红花,对坐闲谈的场景,突出对于往昔盛世的怀念,沧桑之感流露在字里行间。剪裁巧妙,以少总多,以乐景写哀情。
问刘十九
白居易
【原文】
绿蚁新醅酒①,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②?
【解析】
这是一首以诗代柬的短笺。内容是诗人请友人前来饮酒。但经作者点染,却是那样情趣盎然,另有一番境界。
诗前三句,写在一个天寒欲雪的傍晚,诗人把刚酿熟的美酒,暖在红泥砌的小火炉上。这着意的描绘,显示诗人准备的盛情。最后一句,不直接说请他来,而是用问他能否来的口吻,真是饶有生活情趣。显得情真意挚,余韵悠然。
【注释】
①绿蚁:米酒。未滤时米渣如蚁略呈绿色,故称。②无:用同“否”。
何满子
张祜
【原文】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①。
【解析】
何一作“河”,何满子,曲调名。据说它是开元中沧州一名歌手犯了死罪临刑时所献,声韵宛转,在宫廷内广泛流行。首句中“故国”,即故乡。“三千里”,极言其远。音讯难通,终身隔绝。次句中“二十年”,极言其久,也就是一辈子都被困深宫。后二句紧承自然,似此生涯,哪能不宛转歌唱,双泪自流。这不仅是怨愤,而且是血泪的控诉。由于它深切地反映了宫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愤感情,当时即已传唱宫中。
【注释】
①君:指皇帝。这里是指唐武宗。
登乐游原
李商隐
【原文】
向晚意不适①,驱车登古原②。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解析】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八里,汉唐时的名胜古迹。地势高且宽,可以登临远眺。据《长安志》载:每逢农历三月三日和重阳节,京城士女都来这里登赏祓禊。平时也是游览之区。
关键是对“夕阳”两句中的“只是”的解释,一般解成“只不过”、“但是”之义。周汝昌先生认为有“就是”、“正是”之意,意见颇新。你看,这无边无际、灿烂辉煌、把大地照耀得如同黄金世界的斜阳,才是真的伟大的美,而这种美,在将近黄昏这一时刻尤为令人惊叹和陶醉!
【注释】
①向晚:近晚,傍晚。意不适:心里不畅快。②驱车:赶车,即挥鞭赶马拉车快速前进。古原:指乐游原。
寻隐者①不遇
贾岛
【原文】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解析】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题目一作“访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师往何处去”省略了,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括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
【注释】
①寻:寻访。隐者:这里指隐居在山林中的友人。②童子:指隐者的小弟子。
渡汉江①
李频
【原文】
岭外②音书绝,经冬复立春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④。
【解析】
这首短诗,以自然朴素的语言和对故乡的亲切感情,反映了游子归来时,那临到家门前的心理变化和紧张情绪。诗开头两句,虽是写久客他乡、音书断绝的苦况,也已深深地包含着对故乡的怀念。后二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想问而又不敢问,这就把一个游子归来的喜悦而又畏怯的复杂心情,真实地表达了出来。
【注释】
①汉江:汉水,长江支流。②岭外:即五岭以外,亦即五岭以南。包括今广东、广西一带。③立:一作“历”,历春。④来人:这里指从家乡来的人。
春怨
金昌绪
【原文】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①。
【解析】
题一作《伊州歌》,民歌风味浓郁。这首诗构思独特,风貌新奇。
诗开头描写暮春里黄莺悦耳的鸣叫,可这位少妇却要将它打走赶跑,这不反常吗?后二句说原因:“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因为它惊扰了少妇的美梦,以致梦中“不得到辽西”和丈夫会见。这怨恨之情,自然一古脑儿泼到黄莺身上。这不仅表现了少妇纯真的情态,也表达了她对丈夫执着的深情。还显示了诗人对闺中思妇心理体会的细微深切,从而揭示春怨主题。
【注释】
①妾:女子自称。辽西:辽河以西。今辽宁省西部。
哥舒歌
西鄙人
【原文】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解析】
哥舒,即哥舒翰。他是哥舒部的后裔,入唐,曾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大破吐蕃,封西平郡王。后来叛降安禄山。此诗是他未叛之前,西鄙民间歌颂他忠勇守边的英姿。
乐府
长干行①二首
崔颢
【原文】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②,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解析】
长干行,一作“长干曲”。属乐府的《杂曲歌辞》,原为长江下游一带的民歌,内容多写船家妇女生活。崔颢原作四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一、二首。写江中行舟相遇,男女青年互相问答。
第一首写了船家女子的大胆而聪慧,可谓曲尽其妙。第二首,男的却只是如实回答。是一个朴实青年的形象。
【注释】
①长干,地名,叫长干里。旧址在今南京市南。②九江,泛指江河。非指江西省九江市。
玉阶怨
李白
【原文】
玉阶生白露①,夜久侵罗袜②。却下水精帘③,玲珑望秋月④。
【解析】
这首诗写幽居宫女的苦闷心情。它的艺术特色在于不正面“怨”,而把怨意从望幸的动作神情中体现出来。
【注释】
①玉阶:以玉石砌的台阶。代指宫女住处。②侵:打湿。罗袜:丝袜。③却下:放下。水精帘:即水晶帘、琉璃帘。④玲珑:形容明亮的月色。
塞下曲(四首)
卢纶
【原文】
鹫翎金仆姑,燕尾绣蝥弧①。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林暗草惊风②,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③。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野幕敞琼筵,羌戎贺劳旋。醉和金甲舞,雷鼓动山川。
【解析】
《塞下曲》全题是《和张仆射塞下曲》,共六首。是卢纶在浑瑊幕府中所作,这里选的是前四首。这四首诗,从多方面表现了边塞的军事生活,刻画出了一位军纪严肃、武艺高强、英勇善战、深受广大军民拥戴的将军形象。
第一首写将军动员出征的浩大声势。
第二首借李广射虎故事,写将军的威武勇健。
第三首写将军雪夜破敌的情景。
第四首写各族人民为将军凯旋祝捷的热烈景象。
江南曲
李益
【原文】
嫁得瞿塘贾①,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②,嫁与弄潮儿。
【解析】
这是一首闺怨诗。在唐代,以闺怨为题材的诗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思征夫词;一是怨商人语。唐代商业发达繁盛,这类题材常出现于诗中。此首主题思想,也是在于表现商人妇怨恨“商人重利轻别离”。
【注释】
①瞿塘,即瞿塘峡。②潮有信,潮水的—涨一落有定期。弄潮儿:懂得水性的人。儿(ní泥),唐音读(ní),叶韵。七言绝句七言四句,合乎律诗规范,亦有平起、仄起二格。此体为唐人所独创,常常作为歌辞,被之管弦。当时梨园子弟、旗亭歌女,以及社会上传唱的大多数是这种绝句诗。它的最大特点是音情并茂,意长味永,咏唱之间,使人神情融和,物我无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