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学习实践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是一位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生的伟人。

    周恩来出生于江苏淮安县城,12岁时随伯父到沈阳东关模范学校读书。他从小勤奋好学、善于思考。一次,他到同学家做客,随同学的爷爷到城外游玩,他见城墙上千疮百孔,感到很奇怪,就问那位爷爷为什么这里的城墙残缺不全。那位爷爷告诉他,那是沙皇俄国和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争夺中国的土地在这里打仗留下的枪炮子弹的痕迹。周恩来听了十分气愤,暗自立下发奋学习、振兴中华的决心。

    有一天,校长上修身课,当讲到“立命”这一段时,突然发问:“你们说说为什么而读书?”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为了学知识、懂道理”,有的说“可以做官”。有的说“可以记账”,有的说“为了发财”……老校长皱起眉头,他对这些答案都不满意,他将目光落到平时刻苦好学的周恩来身上。只见周恩来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年仅十来岁的少年竟有如此宏伟的志向,校长感到十分欣慰,连连称赞:“好哇,为中华之崛起!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同学们无不对周恩来产生敬佩之情。

    1917年,周恩来怀抱振兴祖国的宏图大志去留学。临行前他给一位同学题词:“志在四方,愿相会在中华腾飞世界时。”再次表达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志向。

    妈妈心语

    以民族振兴为自己的使命,把祖国的强盛作为自己的理想,如果我们人人都有周总理这样的志向,中国的崛起指日可待。

    爱书的伯尔

    星期一,老师宣布要在同学们中开展一项活动,要求每个同学都拿出几本课外书来,大家交换阅读。

    小伯尔这下可着急了,他自己连一本课外书也没有,到时,同学们都有书交出去,惟独他没有,那多丢脸啊!可他铁罐里存的那点儿钱还不够买一本书呢。怎么办呢?又不能向爸爸要钱。爸爸每天从早到晚地干活,挣来的钱只够一家十口人吃用,不可能再有多余的钱给他买书。如果每天能多存一点儿钱,那他很快就可以买到一本书了。这时,他想起爸爸每天给他的买早点的钱,对呀,何不把买面包的钱都省下来,这样,两三天后一本崭新的书就是他的了。

    接下来的几天晚上,他一躺到床上,便在心里默默计算已经有了多少钱,还要多少钱才能买本书,慢慢地,便进入了梦乡,而且做了一个很美的梦。在梦里,他有了很多很多的新书,他一会儿看看这本,一会儿又摸摸那本,不知道看哪一本才好。他在梦中想:“这么多的书,我怎么看得过来呢?让那些没书看的人都到这儿来看书吧。”于是,有很多的小朋友都到他这儿来看书。小朋友们拿着新书,很开心地笑了……

    上学路上,他又经过那个面包坊。一阵阵的面包香味儿直扑鼻孔,他使劲儿地咽着口水。

    面包坊的老板看见他走过来,亲切地招呼他:“小伯尔,今天想吃什么面包?我这里有奶油面包、火腿面包,还有新来的葡萄夹心面包。”

    小伯尔真想吃一个香喷喷的面包,但他喜爱的新书在向他招手呢。他慌忙撒了个谎:“谢谢,我已经吃过了。”说完,他拔脚就跑了起来。他想赶快离开那儿,逃离那阵阵香味儿带来的巨大诱惑。

    一天天过去,小伯尔真的攒够了买书的钱,他一大早就来到书店,当时书店还没有开门,伯尔又穿着单薄的衣服,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书店门前有一大排台阶,为了增加一点儿热量,他便一级一级地从台阶上跳下去又跳上来,慢慢地,身上感到暖和一点儿了。

    又过了好久,书店终于开门了,伯尔蹦跳着走进书店,他大声对书店里的店员说:“阿姨,我要买一本《格林童话》。”

    店员奇怪地看着他,说:“孩子,你有那么多钱吗?”

    “我有,阿姨你看。”说着,他把装钱的小铁罐高高地举了起来,摇了摇,铁罐里的硬币发出清脆的响声。

    “你哪来那么多钱呢?”店员不相信似的问他。

    “这是我省下来的面包钱。”

    卖书的阿姨笑了,她拿出了许多书,让这个爱书的孩子精心挑选。

    买了新书,小伯尔别提有多高兴了。他把新书紧紧地抱在胸前,生怕它逃走了似的,蹦蹦跳跳地回到家。

    长大以后,爱书的伯尔终于成了一个写书的人,还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妈妈心语

    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与书做朋友,我们将获益匪浅。小伯尔饿着肚子攒钱买书,与书结下了不解之缘,是值得每位小朋友学习的。

    读书时间表

    王若飞在赴法国勤工俭学期间,曾在一家钢铁厂做工,每天除8小时的繁重体力劳动外,还要挤出尽可能多的业余时间读书。一天只有24小时,总得要吃饭、休息,读书的时间怎么挤呢?请看王若飞当年的作息时间表:

    上午:

    5:00起床

    5:30到6:30读书

    6:30后吃咖啡入厂(由宿舍到厂须走一刻钟)

    7:00到11:30做工

    11:30到12:30午餐

    12:30到1:00读书

    下午:

    1:00入厂

    1:30到5:30做工

    5:30到6:00晚餐

    6:30到9:00读书

    9:30后睡觉

    从表上可以看出,王若飞每天除了用餐和睡眠以外,几乎把全部工余时间都用在读书上,真可谓争分夺秒。

    妈妈心语

    有时候真理不一定需要长篇大论,珍惜时间也不需要总是挂在嘴边,而是要制订计划,落实到行动上。

    著名棋手的两个学生

    有两个青年人想学下棋,他们听说奕秋是全国最有名的棋手,就相约着一起来到奕秋这里,拜奕秋为师学下棋。奕秋对这两个学生的讲授内容和要求是一样的。但是,由于这两个学下棋的青年人学习时用心程度不一样,最后学习的结果也就不一样。

    其中一个人学下棋时专心致志地听奕秋讲解下棋的基础理论与技巧,因为他听讲时思想集中,学得很快,懂得也越来越多,下棋的技艺也逐渐掌握了,后来成了一名出色的棋手;而另一个下棋的青年则不同,每次当奕秋讲下棋的技艺时,他虽然也坐在那里听,可是思想却开了小差,总觉得要有大天鹅飞过来,等到天鹅快要飞到眼前时就要准备好弓和箭了。他总是在想当天鹅飞近后该如何拿弓,如何搭箭,又要如何瞄准,然后再怎样放箭,才能射中最美丽的大天鹅。这个青年虽然也和前一个青年一样在学习下棋,但由于他老是思想不集中,而是沉浸在自己的遐想之中。结果可想而知,最后自然是一事无成,怏怏而归,这个青年比那个青年的资质差吗?当然不是。

    妈妈心语

    不管是学习还是干其他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如果心不在焉、三心二意,是什么事情也学不会、干不好的。

    两个爱画画儿的孩子

    莱格和比尔是两个爱画画儿的孩子。

    比尔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看。”

    莱格的妈妈给儿子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个纸篓。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

    3年以后,比尔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色彩鲜亮,构图完整,人人赞扬。

    莱格没法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头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10年以后,人们对比尔一墙一墙地展览的画已不感兴趣;莱格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了画坛。

    人们把比尔贴在墙上的画揭下来,扔进了纸篓;又将莱格扔在纸篓里的画拾出来,贴在墙上。

    妈妈心语

    功到自然成。学习要先打好基础,一步一个脚印,厚积薄发,才能取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难度超高的乐谱

    伍德是音乐系的学生,这一天,他走进练习室。在钢琴上,摆着一份全新的乐谱。

    “超高难度……”伍德翻动着乐谱,喃喃自语,感觉自己对弹奏钢琴的信心似乎跌到了谷底,消磨殆尽。

    已经三个月了!自从跟了这位新的指导教授之后,不知道,为什么教授要以这种方式整人。

    伍德勉强打起精神,他开始用手指奋战、奋战、奋战……琴音盖住了练习室外教授走来的脚步声。

    指导教授是个极有名的钢琴大师。授课第一天,他给自己的新学生一份乐谱。“试试看吧!”他说。

    乐谱难度颇高,伍德弹得生涩僵滞、错误百出。

    “还不熟,回去好好练习!”教授在下课时,这样叮嘱学生。

    伍德练了一个星期,第二周上课时正准备让教授测试。没想到,教授又给了他一份难度更高的乐谱,“试试看吧!”上星期的课,教授提也没提。

    伍德再次挣扎于更高难度的技巧挑战。

    第三周,更难的乐谱又出现了。

    同样的情形持续着,伍德每次在课堂上都被一份新的乐谱所困扰,然后把它带回去练习,接着再回到课堂上,重新面临两倍难度的乐谱,却怎么样都追不上进度,一点也没有因为上周的练习而有轻车驾熟的感觉。伍德感到越来越沮丧和气馁。

    教授走进练习室。

    伍德再也忍不住了。他必须向钢琴大师提出这几个月来自己承受的巨大压力。

    教授没开口,他抽出了最早的那份乐谱,交给伍德。“弹弹看!”他以坚定的目光望着学生。

    不可思议的结果发生了,连伍德自己都惊讶万分,他居然可以将这首曲子弹奏得如此美妙、如此精湛!教授又让伍德试了第二堂课的乐谱,学生依然呈现超高水准的表现……演奏结束,伍德怔怔地看着老师,说不出话来。

    “如果,我任由你表现最擅长的部分,可能你还在练习最早的那份乐谱,就不会有现在这样的程度……”钢琴大师缓缓地说。

    妈妈心语

    为了追求高深的学问、精湛的技术,在学习中,你必须承受压力,才能不断挖掘潜力,提高能力。

    芦苇做笔地做纸

    欧阳修从小就没了父亲,他的母亲带着他艰难地过生活。他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去学堂学习,就非常羡慕。他回家问他的母亲:

    “妈妈,我什么时候可以上学啊?”

    妈妈听了很高兴,但是也很伤心,因为家里没有钱交学费,怎么让小小的欧阳修去学堂学习啊!

    “孩子,你等一等吧,你还太小,等过几年吧。”

    “好吧。”欧阳修有些失望,他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去上学啊,听了母亲的话,他静静地走到一边不说话了。

    又过了一段时间,欧阳修又问母亲:

    “妈妈,我现在可以去上学了吗?”

    母亲的眼泪都要流出来了,怎么办,家里没有多余的钱啊!妈妈内疚地对欧阳修说:“我们交不起学费啊。怎么办?这样吧,妈妈教你写字好了。”

    “好啊。”欧阳修懂事地说,“妈妈教我,一定比学堂里的老师还要好,我一定好好学习。”

    于是,妈妈开始每天教欧阳修写字认字,欧阳修觉得学习真是很有意思,不同的笔画连在一起,就组成了不同的字,就代表不同的意思。

    可是,因为欧阳修学写字,家里又得多花一些钱买毛笔、纸还有墨水。妈妈很为难,有时候就背着欧阳修暗暗地流眼泪。可是,这可躲不过欧阳修的眼睛。有一天,欧阳修一天都没有学习,而且还不在家里,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跑到哪里去了?天都黑了,妈妈就外出寻找他。

    妈妈走到池塘边的时候,看到欧阳修正在池塘边的地上蹲着,正在专心地干着什么?妈妈很奇怪,这个孩子在干什么啊,这么认真。她没有喊欧阳修,悄悄地走到了他的后面,原来,欧阳修正在用芦苇的秆子在地上练字呢。

    妈妈很感动,这是个多么热爱学习而且懂事的孩子啊!欧阳修发现了妈妈站在身后,兴奋地对妈妈说:“我今天学会了好几个字,而且您看,我发明了这种芦苇笔,以后就不用再花钱买纸和笔了。”

    后来,欧阳修一直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政治家。

    妈妈心语

    物质的匮乏并不是放弃学习的借口,求知的愿望是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阻挡得了的。

    勤奋忘我的牛顿

    牛顿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在天文学方面,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牛顿正确解释了白光(即日光)是由有色光组成的,从而奠定了光谱学的基础。另外,他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通过它,我们可以看到木星的卫星。在数学上,牛顿创立了二项式定理和微积分学,推动了数学研究的发展。在力学上,牛顿解释了众多的力学现象,建立了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其中,“牛顿三定律”对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最大。

    总之,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在科学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牛顿在科学上能够取得这么多的重大成就,不是偶然的。这是他善于观察思考,勤奋刻苦钻研的结果。

    牛顿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勤奋,还特别喜欢做手工,家里给他的零用钱,他都用来购买木工工具。他做了许多精巧的风车、风筝、日晷漏壶等实用器械。牛顿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不管什么事都在心里问个为什么。一天傍晚,牛顿在苹果树下乘凉,忽然有一个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刚好落在他身边。牛顿看见后,觉得很奇怪,苹果为什么掉在地上,而不向天上飞去呢?经过专心思考和研究,牛顿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非常勤奋,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实验室度过的,有时一连6个星期都在实验室工作,不分白天和黑夜,直到把实验做完为止。

    有一天,他请一个朋友吃饭。可是朋友来了,他却还在实验室里工作。朋友饿急了,就自己到餐厅里把一只鸡吃了,鸡骨头留在了碗里。过了一会儿,牛顿来到餐厅,看到碗里有很多鸡骨头,不觉惊奇地说:“原来我已经吃过饭了。”于是,他又回到了实验室工作。

    牛顿虽然是位伟大的科学家,却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他谦虚地说:在科学的道路上,我只是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偶然拾到一块美丽的石子。至于真理的大海,我还没有发现呢!

    妈妈心语

    忘我地学习,使得牛顿获得了很多的知识。这就是他成为科学巨人的秘诀吧。

    王亚南睡三脚床

    王亚南,是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在王亚南小的时候,他就胸怀大志并且酷爱读书。

    在读中学时,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读书,王亚南想到了一个常人想不到的办法。

    一天,王亚南回到家中,拿出锯齿,把自己睡的木板床的一条腿锯短半尺,变成了一张三脚床。每天,当他读到深夜,疲劳便一阵阵袭来,这时他便躺到了那张奇怪的三脚床上,疲惫和困乏,让王亚南很快就进入了香甜的睡梦。可是,睡一觉后,迷糊中的王亚南一翻身,三脚床便很快地向短脚方向倾斜过去,他一下子就被惊醒了。只见他一骨碌翻起身,立刻下床,继续伏案夜读。

    王亚南就是这样,天天如此,夜夜如是,从未间断。结果他年年都取得优异的成绩,并被誉为班内的“三杰”之一。

    妈妈心语

    俗话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只有从小勤奋学习,抓住分分秒秒,才能为将来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绝妙的演奏

    莫扎特是18世纪的著名作曲家,由于他出色的音乐天赋,被世人誉为“音乐神童”,与同样著名的海顿、贝多芬并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三大作曲家。

    莫扎特还曾是海顿的学生,他们师生情谊深厚,共同执著地追求着乐曲演奏的至高境界。

    有一天,莫扎特与老师打赌说:“我能写一段曲子,老师您准弹不了!”

    世界上竟会有这种怪事?早已功成名就的老师海顿对此岂能轻易相信。莫扎特将曲谱交给了老师,海顿自信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来,过了一会儿,海顿就惊呼起来:“奇怪,在我的两只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的中间位置呢?”接下来海顿以他精湛的技巧又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他无奈地摇摇头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

    这时,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他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子轻轻地一点,便成功地演奏了那个音符。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

    妈妈心语

    莫扎特的这种打赌所表现出来的变通思维,在他的不朽作品中处处闪光。创新是进步的灵魂,是艺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囿于传统,止步不前,是艺术发展的大敌。

    无声的舞蹈

    200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上,21个聋哑演员表演的《千手观音》成为晚会上最受欢迎的节目。一夜之间,几乎全国人民都爱上了领舞的“观音姐姐”——邰丽华。

    邰丽华,湖北宜昌人,在她两岁时,由于一场高烧而失去了听力;7岁时,她和同龄孩子一起开始了学生生活,只不过,她进的是聋哑学校。

    聋哑学校里,有一门健全孩子完全陌生的课程——律动课。上课时,老师会踏响木地板下的象脚鼓,通过震动传达给站在地板上的学生,从而让孩子们懂得何为节奏。

    上课了,同学们为脚下变化无穷的震动兴奋不已时,邰丽华也全身匍匐在地板上,她眸子烁烁发亮,全身心地感受着地板发出的不同震动,异常开心。她突然发现,世界上竟有一种语言是属于她的!于是,她指着自己的胸口告诉老师:我喜欢!

    这是一节非同寻常的律动课,邰丽华由此而懂得: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属于她们的音韵和节奏。她把耳朵贴在录音机的喇叭上,全身心地感受着那奇妙非凡的震动——对于常人而言,这是一件很普通的事,而在邰丽华的世界里,她却要如此艰难地去倾听。她听到了树林里的鸟鸣,听到了山间的流水,听到士兵们整齐的踏步声,听到了世间万物对她的召唤……受到启发的邰丽华,开始憧憬电视里的舞蹈节目,她想:要是能在电视中展示自己的舞姿,那该多好呀。从那一刻起,她立下了志愿:我要学跳舞,我要让舞蹈成为自己的另一种语言。

    这是一个艰难的开端。因为她丧失了听力,而且15岁才开始进行正规的舞蹈训练已经太迟了,但在这个姑娘柔弱的外表下,却藏有一种坚强。她不顾一切地投入到这个新奇而充满感召力的世界里,听不到音乐,她就用自己的心去伴奏。几年里,脚上的伤疤结了又破,破了又结,脱了几层皮,身上总是青一块紫一块,伤痕累累。

    苦心人,天不负。终于在一次次比赛中,邰丽华在众多的舞者中脱颖而出,获得了一个个舞蹈大奖。好几次艺术比赛,若不是看见一旁用手语打着节拍的人,评委们也不会发现,眼前的舞者竟是一位聋哑姑娘。

    有一次,在意大利举办了一场“无国界文明”活动,在其中的大型舞蹈专场晚会上,汇聚了当今世界上现代舞、芭蕾舞的超级明星和著名舞蹈家,邰丽华作为惟一一个残疾人舞蹈家表演了极具东方情调的舞蹈“敦煌彩塑”。表演中,她身姿柔软,动作轻盈优美,仿佛把人们带入敦煌那个神奇的世界中,在整个表演过程中,观众们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掌声风暴”。

    对邰丽华而言,助听器带来的,只是类似于舞台音效的现场感,在她翩翩起舞的时候,她并不依赖这些外在的节奏,所有的旋律都在心里,所有的流畅动作的进行完全依凭台下的不知几千次几万次的勤学苦练。

    人生就是一场规模最大的舞蹈,在没有声音的地方也能挥洒自如,这是艺术之神对自己内心的召唤。

    妈妈心语

    邰丽华听不到音乐,但她依旧能翩翩起舞,在舞台上一次次演绎着让人难以忘怀的形象,内心的旋律通过肢体展现,同时也征服了一批又一批观众。舞蹈是表达艺术家内心世界最美丽的语言,艺术家靠着这种语言展示蓬勃的生命,勾勒人性的高洁,传达内心的声音,创造无声世界的美丽。

    练字的故事

    在北京的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幅约两米长的《苕溪诗卷》,这幅书法作品运笔潇洒,结构舒畅,不受前人约束,有其独特的艺术特色,看过的人都赞不绝口。这幅画就出自于宋代著名的书法家米芾之手。

    米芾小时候曾经跟村里的一个私塾先生学写字。学了三年,费了好多纸,却写得很平常,先生一气之下把他赶走了。

    一天,有个赶考的秀才从米芾的家乡路过。米芾听说他的字写得很好,就去求教。秀才说:“要我教你,就得用我的纸才行,我的纸五两纹银一张。”米芾听后,吓得目瞪口呆。

    秀才又说:“不买我的纸就算了。”

    米芾急了,忙说:“我找钱去。”母亲经不住米芾的苦苦哀求,只好把惟一的首饰当了五两纹银。秀才接过银子,把一张纸给了米芾,并嘱咐他要用心写字。

    这只不过是一张普通的纸,但米芾不敢轻易下笔,反复认真琢磨字帖。他用手指在书桌上画着,想着每个字的间架结构和笔锋,渐渐入了迷。

    半天过后,秀才找到米芾问:“怎么不写呢?”

    米芾一惊,笔掉在地上,说:“纸太贵,怕废了纸。”

    秀才笑道:“你琢磨了这么半天,写个字让我看看。”

    米芾写了个“永”字,几乎和字帖上的字一样,可又好像不一样,真是漂亮极了。

    秀才说:“写字不光要动笔,还要动心,你已经懂得用心了。”

    几天后,秀才要走了,临行前送给米芾一个布包,并叮嘱要在他走后再打开。米芾目送秀才远去,打开布包一看:原来是那五两纹银!米芾深受感动,差点掉下眼泪来。

    此后他一直把这五两纹银放在书桌上,时刻铭记那位苦心教他写字的秀才。天道酬勤。米芾珍惜每一张白纸,勤学苦练,终于成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书法家。

    妈妈心语

    许多小朋友在学习绘画或者书法的时候,觉得没有画好,就把画纸随手一撕,或者把绘画工具到处乱扔,这样做是很浪费的,要珍惜每一张纸、认真地写好每一个字、画好每一幅画,才能练出真正的本领。

    指挥音乐的失明女孩

    每个星期天的下午,一支乐队都要在附近的鲁勒尼公园举行露天音乐演奏会。天气好的日子里,会有很多观众,因为在那里听音乐,不但消磨了时光,而且乐队演奏的音乐观众们都喜爱。

    一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在观众中多了一个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大约十四五岁的样子,她坐在观众席的最前面,紧邻乐队指挥,在倾听音乐的时候,小女孩一直表现得很安静,直到那首初次在这里演奏的《蓝色多瑙河》响起。乐曲声中,小女孩激动地站起身来,她的小手和着音乐的节拍,手臂跟着乐队的指挥棒一起挥舞。

    越来越多的人把目光从乐队指挥身上转到了失明的女孩身上。很快地,指挥也意识到了身边发生的事。他是一个非常明智的人,当人群中有人取下帽子向他示意时,他慢慢离开了他的位置,向一边走去,以便让乐队队员能更清楚地看到女孩的指挥。当然,乐队队员对曲子很熟,演技也是娴熟的,绝对出不了什么差错。然而失明的女孩却指挥得那样自然、流利,其水准似乎一点也不比乐队指挥差。

    音乐会结束了,观众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当女孩坐下的时候,两行泪珠从她的脸上滚落下来。那天,绝不只失明的女孩一人哭了。

    妈妈心语

    双目失明的小女孩儿和正常人一样能够欣赏优美的音乐,一样能够感受世界的美好。或许她比我们感受得更深刻、更真切,因为她是用心灵的眼睛在看,用心灵的耳朵在听。

    令人着迷的琴声

    古时候有个善于弹琴的乐师名叫师襄,据说在他弹琴的时候,鸟儿能踏着节拍飞舞,鱼儿也会随着韵律跳跃。

    郑国的师文听说了这件事后,十分向往,于是离家出走,来到鲁国拜师襄为师。师襄手把手地教他调弦定音,可是他的手指十分僵硬,学了3年,竟弹不成一个乐章。师襄无法可想,只好说:“你太缺乏悟性,恐怕很难学会弹琴,你可以回家了。”

    师文放下琴后,叹了口气,说:“我并不是不能调好弦、定准音,也不是不会弹奏完整的乐章。然而我所关注的并非只是调弦,我所向往的也不仅仅是音调节律。我的真正追求是想用琴声来宣泄我内心复杂而难以表达的情感啊,在我尚不能准确地把握情感,并且用琴声与之相呼应的时候,我暂时还不敢放手去拨弄琴弦。因此,请老师再给我一些时日,看是否能有长进!”

    果然,在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师文又去拜见他的老师师襄。师襄问:“你的琴现在弹得怎样啦?”

    师文胸有成竹地说:“稍微摸到了一点门道,请让我试弹一曲吧。”

    于是,师文开始拨弄琴弦。他首先奏响了属于金音的商弦,使之发出代表8月的南吕乐律,只觉琴声挟着凉爽的秋风拂面,似乎草木都要成熟结果了。

    面对这金黄收获的秋色,他又拨动了属于木音的角弦,使之发出代表2月的夹钟乐律,随之又好像有温暖的春风在耳畔回荡,顿时引来花红柳绿,好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色。

    接着,师文奏响了属于水音的羽弦,使之发出代表11月的黄钟乐律,不一会儿,竟使人感到霜雪交加,江河封冻,一派肃杀景象如在眼前。

    再往下,他叩响了属于火音的徵弦,使之发出代表5月的蕤宾乐律,又使人仿佛见到了骄阳似火,坚冰消释。

    在乐曲将终之际,师文又奏响了五音之首的宫弦,使之与商、角、徵、羽田弦产生和鸣,顿时在四周便有南风轻拂,祥云缭绕,恰似甘露从天而降,清泉于地喷涌。

    这时,早已听得如痴如醉的师襄忍不住双手抚胸,兴奋异常,当面称赞师文说:“你的琴真是演奏得太美妙了!即使是晋国的师旷弹奏的清角之曲,齐国的邹衍吹奏的律管之音,也无法与你这令人着迷的琴声相媲美呀!他们如果能来此地,我想他们一定会带上自己的琴瑟管箫,跟在你的后面当学生的!”

    妈妈心语

    学习任何技艺,都不能只满足于简单操作和表面上的熟练,而要花大气力,下深功,精究其理,矢志不渝。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越国人学造车

    越国没有车,越国的人也一直都不懂得该如何造车。越人很希望学会造车的技术,好将车用在战场上,增强本国的军事力量。

    有一次,一个越人到晋国去游玩。野外空气新鲜、风景美丽,他一路走一路看,不知不觉到了晋国和楚国交界的郊野。忽然,不远处的一件东西将他的视线吸引过去。“咦,这不是一辆车吗?”这个越人马上联想起在晋国见到过的车。这东西确实是辆车,不过毁坏得很厉害,所以才被人弃置在这里,这车的辐条已经腐朽,轮子毁坏,车轴也折断了,车辕也毁了,上上下下没有一处完好的地方。但这个越人对车本来看得不真切,又一心想为没有车的家乡立一大功,就想办法把破车运了回去。

    回到越国,这个越人便到处夸耀:“去我家看车吧,我弄到一辆车,是一辆真正的车呢,可棒了,我好不容易才搞到的呢!”于是,到他家去看车的人络绎不绝,大家都想一睹为快。几乎每一个人都听信了这个越人的炫耀之词,纷纷议论说:“原来车就是这个样子的啊!”“看上去怕不能用吧,是不是损坏过呢?”“你不信先生的话吗?车一定就是这个样子的。”

    “对,我看也是。”这样,越人造起车来都模仿这个车的形状。

    后来,晋国和楚国的人见到越人造的车,都笑得直不起腰来,讥讽说:“越人实在太笨拙了,竟然将车都造成破车,哪里能用呢?”可是越人根本不理会晋人和楚人的讥讽,还是我行我素,造出了一辆辆的破车。

    终于有一天,战争爆发了,敌人大兵压境,就要侵入越国领土了。越人一点也不惊慌,从容应战,他们都觉得现在有车了,再没什么可怕的,越人驾着破车向敌军冲过去,才冲了没多远,破车就散了架,在地上滚得七零八落,越国士兵也纷纷从车上跌落下来。敌军趁乱杀将过来,把越人的阵形冲得乱七八糟。越人抵挡不住,死的死,逃的逃,投降的投降,兵败如山倒。

    可是直到最后,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是败在了车上。

    妈妈心语

    向别人学习的时候不能毫不动脑,简单地生吞活剥,刻板地模仿,而是一定要多动脑筋,善于甄别和选择,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齐国人学弹瑟

    古时候,有一种乐器叫做瑟,发出的声音非常悦耳动听。赵国有很多人都精通弹瑟,使得别的国家的人羡慕不已。

    有一个齐国人也非常欣赏赵国人弹瑟的技艺,特别希望自己也能有这样的好本领,于是就决心到赵国去拜师学弹瑟。

    这个齐国人拜了一位赵国的弹瑟能手做师傅,开始跟他学习。可是这个齐国人没学几天就厌烦了,上课的时候经常开小差,不是找借口迟到早退,就是偷偷琢磨自己的事情,不专心听讲,平时也总不愿意好好练习。

    学了一年多,这个齐国人仍弹不了成调的曲子,老师责备他,他自己也有点慌了,心里想:我到赵国来学了这么久的弹瑟,如果什么都没学到,就这样回去哪里有什么脸面见人呢?想虽这样想,可他还是不抓紧时间认真研习弹瑟的基本要领和技巧,一天到晚都只想着投机取巧。

    他注意到师傅每次弹瑟之前都要先调音,然后才能演奏出好听的曲子。

    于是,他琢磨开了:看来只要调好了音就能弹好瑟了。如果我把调音用的瑟弦上的那些小柱子在调好音后都用胶粘牢,固定起来,可不就能一劳永逸了吗?想到这里,他不禁为自己的“聪明”而暗自得意。

    于是,他请师傅为他调好了音,然后真的用胶把那些调好的小柱子都粘了起来,带着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回家以后,他逢人就夸耀说:“我学成回来了,现在已经是弹瑟的高手了!”大家信以为真,纷纷请求他弹一首曲子来听听,这个齐国人欣然答应,可是他哪里知道,他的瑟再也无法调音,是弹不出完整的曲子来的——他在家乡父老面前出了个大洋相。

    妈妈心语

    要想掌握真正的本领,必须脚踏实地,循序渐进。不能追求一劳永逸,也不能存有投机取巧的侥幸心理。否则,受害的只能是你自己。

    一心向国的钱学森

    钱学森1935年到美国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负责航空新技术的开发研究。他的学术成就十分辉煌,是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专家,在火箭研究上也有很大发展,他的生活待遇十分优厚,但他总是牵念着远方的祖国。

    1949年10月,新中国诞生的喜讯传到大洋彼岸,他按捺不住兴奋的心情,决定回国献出自己的智慧。钱学森找到主管他工作的美国海军次长,要求辞职回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可以放弃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弃祖国。我应该早日回到祖国去,为建设新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位次长感到非常震惊,恶狠狠地说:“钱学森有超人的才华,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我宁肯枪毙他,也决不放他回国。”果然,钱学森辞去工作,买好机票准备回国时,遭到美国移民局的阻挠。全部科学书籍和笔记本被扣留,不久他又遭到非法逮捕,关押在一个海岛的拘留所。虽然后来经过理工学院师生们的多方营救获释,但他的自由仍然受到限制,移民局常闯到他家中捣乱,他几乎是变相地被软禁着。

    1955年6月,钱学森千方百计同全国人大常委会取得联系。周恩来总理读到他的求救信后,立即指示中国驻波兰大使王炳南,在波兰华沙举行的中美大使级会议中设法营救这位科学家。当年10月钱学森终于回到了他阔别20年的伟大祖国,此后全身心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1991年,这位早在美国就被誉为“科学家银河中的一颗明星”的中国研制火箭技术的元勋,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光荣称号和一级英雄模范奖章。

    妈妈心语

    探求新知,留学海外,是许多学子的心愿,然而,学得满腹经纶作何之用,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选择。有人拿它换取异国的国籍,有人用它获得大量的金钱,像钱学森这样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人,却将它化成了祖国腾飞的翅膀。

    居里夫人小时候的故事

    几十年前,在遥远的波兰,有个叫玛妮雅的小姑娘,她天真可爱,学习非常专心。不管周围怎么吵闹,都分散不了她的注意力。

    一次,玛妮雅在做功课,她姐姐和同学在她面前唱歌、跳舞、做游戏。玛妮雅就像没看见一样,在一旁专心地看书。

    姐姐和同学想试探她一下。她们悄悄地在玛妮雅身后搭起几张凳子,只要玛妮雅一动,凳子就会倒下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玛妮雅读完了一本书,凳子仍然竖在那儿。

    从此姐姐和同学再也不逗她了,而且像玛妮雅一样专心读书,认真学习。

    玛妮雅长大以后,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她就是居里夫人。

    妈妈心语

    一切有成就的人,都是从珍惜时间、认真努力开始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