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说话心经-老狐狸说话体态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狐狸说

    体态就是肢体语言,这是一种无声语言,是一种比有声语言更能表现一个人的情感和个性欲望的语言。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柯尔在他的《肢体语言》一书中说:“肢体语言所显示的意义要比有声语言多得多,而且深刻很多。”

    肢体语言的类型

    每个人说话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肢体语言风格,但都不外乎3种类型,即情感型、示意型、陈述型。这3种肢体语言类型在具体运用中互相协调、互相联系。

    ★情感型

    这是表示思想感情机能的身体语言,它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不欢迎的意思。比如,有两个人在一块儿说话,你也走过去和他们在一起,如果他们只是很平淡地看了你一眼,那就说明他们对你的到来不感兴趣,你最好主动离开。第二种是欢迎的意思。比如两个人坐在桌旁,他们的姿势很自然地互相对称,这表明其中一人对另一人十分感兴趣。

    另外,有时几个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势力圈,而对圈内的人来说,则是一个整体。这说明情感型肢体语言具有对立统一的特点。

    ★示意型

    肢体语言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意思的语言。如迎接客人时“请”的姿势就是典型。这种肢体语言在身体各个部位都有所表现。例如腿部:你在酒吧等人,但等了很久都没有人来,这时你的腿开始抖动,甚至还出现频频顿足的动作,而头部也频繁地朝门口扭动,眼睛不时地往来人的方向张望或看手表,这一系列姿态,就把你焦躁不安的心态暴露无遗。

    还有腰部。弯腰是表示某种“谦逊”或“尊敬”的态度。经常挺直腰板站立、行走或坐下的人,表示其较强的自信心和自制力,也可能表示其性格过于古板。

    其他部位都有不少这类肢体语言。挺起胸部,手臂抬高交叉脑后,表示自信、有把握或有优越感;挺起腹部,意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威慑对方。反之,抑腹蜷缩则表现出不安、消沉和沮丧。

    ★陈述型

    这是对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进行补充和说明的肢体语言类型。首先,它有助于增强反馈效应。例如美国人交谈时,头部的动作很频繁。如果想等待答复,他总是动头,每次说完话后也是动头,意思是说自己的话完了,请对方接着说。如果自己以陈述语气继续讲话,那么他就不会动头,并且保持同样的语调。

    其次,陈述型肢体语言有助于强化语义。例如一个人面对一群人演讲,当讲到特别重要的内容时,便不由自主地站立起来,甚至上身还向听众倾斜,目的是要强调所讲内容的重要性。

    另外,陈述型肢体语言还有助于提高听众的理解,有助于你说话顺利流畅,有助于提醒听众的注意。所以说,陈述型肢体语言是善于言谈者的拿手本领。

    肢体语言的功能

    电影表演大师卓别林早年出演的无声电影之所以在全世界受到广泛的欢迎,就在于卓别林准确夸张的肢体语言的配合。这种配合显示了肢体语言的强大功能。

    肢体语言在人与人之间传达出“无言的沟通”,它的功能有以下4点:

    ★替代功能

    《晋书?阮籍传》记载,魏晋时代被誉为“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善为青白眼。所谓“青”,就是黑的意思。“青眼”即人喜悦时眼睛正视,黑珠在中间,是相对于“白眼”(眼睛向上或向旁,现出白眼)而言的。阮籍常用“青眼”表示赞许和喜悦;用“白眼”表示厌恶和蔑视。他见到雅士,便作“青眼”;见到俗人,即以“白眼”对之。阮籍居丧期间,嵇喜前往吊唁,他白眼冷对,嵇喜十分难堪,只好不怿而退。嵇喜的弟弟嵇康听说后,便提着个大酒壶,挟着把琴也来吊丧,阮籍立即投之以青眼,表示欢迎。今天我们常用的“青睐”、“垂青“等词,也就是由此而来。心理学家阿盖尔认为,诸如承认、爱欲、挑衅、拒绝、寻衅、优越感、屈从、谦恭、满足、妥协、害怕、悲伤、欢乐、痛苦、哀愁等情绪,通常都可以由肢体语言直接替代加以表达。

    ★表露功能

    有时,千言万语难以表达的思想感情,或一时说不出口的心底的话,采用肢体语言巧妙地加以表露,就容易使对方心领神会。

    ★辅助功能

    在社交场合讲话要生动有力,给人以深刻印象,那更是少不了肢体语言来辅助。辅助手段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加强语势,并能取得较好的信息沟通效果。

    ★调节功能

    有人来访,你正在忙这忙那,当对方还在滔滔不绝地漫谈时,你会用看看手表或坐立不安等的肢体语言,来暗示对方“废话少说,无事快走”。当教师讲解不清时,学生的脸上会出现困惑不解的神色,有的可能摇头以示不悦,这时许多教师会及时理解学生向自己发来的调节信号,并迅速做出积极反应。

    肢体语言的上述4种功能,显露了不可低估的“无言的沟通”之意义。如果一个人不会正确破译肢体语言,不善于发挥它在人际交往与沟通中的作用,那就可以说他成功的大门还没有真正打开。

    站着说话时的礼仪

    立姿也可以叫站姿,立姿语就是通过站立的姿态传递信息的语言。从一个人的站姿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状态,有很多人站立时喜欢用一只腿做支撑,是一种十分放松的状态,有的人喜欢倚靠在什么东西上,这些都不是可以在正式场合运用的站姿,让人感觉松懈、不礼貌,我们一定要注意挺身直立,脊背挺直,目光平视,表现出愉悦、自信的感觉。

    站立是人们生活、工作及交往中最基本的举止之一。正确的站姿是站得端正、稳重、自然、亲切。上身正直,头正目平,面带微笑,微收下颌,肩平胸挺,直腰收腹,两臂自然下垂,两腿相靠直立,两脚靠拢,脚尖呈“V”字型。女性两脚可并拢,肌肉略有收缩感。如果站立过久,可以将左脚或右脚交替后撤一步,但上身仍须挺直,伸出的脚不可伸得太远,双腿不可叉开过大,变换也不能过于频繁。站立时,如有全身不够端正、双脚叉开过大、双脚随意乱动、无精打采、自由散漫的姿势,都会被看作不雅或失礼。

    可以把立姿分为庄重严肃型、恭谨谦虚型、傲慢自负型和无礼粗鄙型。在这四种不同的形态中,傲慢自负(一般是双手交叉在胸前,两脚向外分开,斜倚式站着,目光睥睨)和无礼粗鄙(通常表现为歪斜着身子,一腿在前,一腿在后,或交叠着双膝站着,抖动着脚尖),对于一个有教养、有身份、善于交际的人来讲,都是要尽量避免的。不管对方的态度如何,也不管交际是否顺利,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不能失礼。

    行走时的说话礼仪

    步姿语或者说是走姿语,就是通过行走的步态传递信息的语言。与坐姿语和立姿语不同,步姿语是动态的,所以要放到动态中来研究。

    经理在礼堂作年终总结报告,宣布年终奖励名单,念到了一个职员的名字,这时,大家催促他上台领奖。从座位上走出到领到奖品,这个过程大概需要变化运用三种步姿,由最初的稳健自得型到自如轻松型,再到庄重礼仪型,正是这种步姿的变化,适应了交际需要,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

    简要介绍一下上面提到的三种步姿的类型。所谓稳健自得型就是行走的时候,步履稳健,昂首挺胸,仰视阔步,步伐较缓,步幅较大。这种步姿的含义就是“愉快、自得、有骄傲感”。自如轻松型是指行走时心情轻松,步子的幅度适中,步速不紧不慢,上身直立,两眼平视,两手摆动自然。这种步姿的含义就是“自如轻松,比较平静”。再有庄重礼仪型是指行走的时候,上身挺直,步伐矫健,双膝弯曲度小,步姿幅度和速度都适中,步伐和手的摆动有强烈的节奏感,眼睛正视前方。这种步姿的含义就是“庄重、热情、有礼”。另外还要介绍一种沉思踱步型的步姿。行走的时候,步子速度时快时慢,快的时候,步子比较急促,慢的时候,低视地面,缓缓徐行,或者偶尔抬起头来看一下。

    一般情况下,只是要求人们行走稳健自如,步子不可迈得太大,双臂的摆动要与脚步相协调。每一步都要抬起脚来,鞋不要在地板上拖拖拉拉。女性的行姿要在稳重大方中略带矜持,切忌扭捏作态和矫揉造作。做到这些就是基本礼貌了。

    坐着说话时的礼仪

    坐姿语就是通过各种坐的姿势来传递信息的语言。我国古代就非常讲究,所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

    坐姿包括就座和坐定的姿势。入座时要轻而缓,走到座位面前转身,轻稳地坐下,不应发出嘈杂的声音。女士应用手把裙子向前拢一下。坐下后,上身保持挺直,头部端正,目光平视前方或交谈对象。腰背稍靠椅背,在正式场合,或有尊者在座,不能坐满座位,一般只占座位的2/3。两手掌心向下,叠放在两腿之上,两腿自然弯曲,小腿与地面基本垂直,两脚平落地面,两膝间的距离,男子以松开一拳或二拳为宜,女子则不松开为好。非正式场合,允许坐定后双腿叠放或斜放,交叉叠放时,力求做到膝部以上并拢。

    无论哪一种坐姿,都要自然放松,面带微笑。在社交场合,不可仰头靠在座位背上或低着头注视地面;身体不可前俯后仰,或歪向一侧;双手不应有多余的动作;双腿不宜分开过大,也不要把小腿搁在大腿上,更不要把两腿直伸开去,或反复不断地抖动。这些都是缺乏教养和傲慢的表现。

    在交流中,选用什么样的坐姿,要受语境的限制,我们要根据场合选用适当的坐姿。运用正确得体的姿势语言可以配合有声语言更加有效、生动地传递信息,运用得好可以增强有声语言的表达效果,甚至在不便说、不愿说的情况下,巧妙运用体态语言可以收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一个人的坐姿是他的修养和个性的体现。得体的坐姿可以塑造说话者的良好形象,否则就会让人反感。从这一点看,也可以说是“坐如其人”。

    说话时的手势礼仪

    手势语也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体态语言,是传情达意的有力手段之一。手势语就是通过人的上肢特别是手来传递信息,是表现力极强的一种体态语,能弥补口头语言和表情语表达的不足,手势语的适当运用能帮助表达特殊的情感。手势绝不能不分时间、地点、场合而滥用。手势语要优美大方,使用手势语的幅度、姿态、频率要与口头语言、表情语言和谐配合。如果下意识地滥用打手势,会使对方曲解你的意思,甚至会被认为缺乏教养而引起反感。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手势语言的运用范围也是相当广泛的,频率也相当高。譬如:我们在街上“打的”时,手一招,司机就知道你的意思了;在开大会征求意见的时候,举手就表示赞同或者是支持;当不能满足对方要求的时候,搓手表示很为难;还有双手交叉表示自信心和优越感;摊手表示坦诚或者无可奈何。

    在欧洲,人们见面时习惯用“摆摆手”来打招呼。其具体作法是:向前伸出胳膊,手心向外,但胳膊不动,只是用手指上下摆动。如果欧洲人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不”、“不对”、“不同意”或“没有”。美国人打招呼时总是摆整只手。而在世界许多地方,摆手表示让人走开。在希腊和尼日利亚,在别人面前摆动整只手意味着极大的侮辱,距离越近侮辱性越大。在秘鲁,前后摆动整只手则表示“到这儿来”。

    可见手势语不能是滥用的,必须要在合适的语境恰当地运用。

    说话时的手指语

    手指语是手势语的一种,是指通过手指的各种动作来传递信息。这种体态语言自古以来就被广泛使用。在韩愈的一篇墓志铭中有“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一句。其中“指天日”是强化表达“誓死”的不变心愿。另外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手指语还有替代功能。此外,手指语还有一种社会、民族约定俗成的传递信息的功能,这给交际带来了方便。

    “向上伸小指”这一手势在中国表示“小”、“微不足道”、“最差”、“最末名”、“倒数第一”,并且引申而来表示“轻蔑”;在日本则表示“女人”、“女孩”、“恋人”;在韩国表示“妻”、“妾”、“女朋友”;在菲律宾表示“小个子”、“年少者”、“无足轻重之人”;在美国表示“懦弱的男人”或“打赌”;尼日利亚人伸出小手指,含“打赌”之意;在泰国和沙特阿拉伯,向对方伸出小手指,表示彼此是“朋友”,或者愿意“交朋友”;在缅甸和印度,这一手势表示“想去厕所”。

    同样,手指语的运用也有一些原则。首先,要看语境。在合适的场合使用特定的手指语,不然会闹出笑话。其次,不要滥用手指语。在与别人交谈的过程中,做出不友好的手势,会发生意料不到的后果。最后,要注意手指使用的频率、摆动幅度。如果频率过多,幅度过大,轻则给人缺乏修养的印象,重则会给人张牙舞爪的感觉。

    在我国最为常用的手指语为向上伸大拇指,表示“第一”、“很棒”。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手指法可以让交谈变得更简单、亲切。

    说话时的握手礼仪

    我们都知道握手是用来表示友善的方法,其实握手能够表达的情感要复杂微妙得多。先讲一些握手的具体礼仪。

    握手一定要用右手握手,要紧握对方的手,时间一般以1~3秒为宜。当然,过紧地握手,或是只用手指部分漫不经心地接触对方的手都是不礼貌的。被介绍之后,最好不要立即主动伸手。年轻者、职务低者被介绍给年长者、职务高者时,应根据年长者、职务高者的反应行事,即当年长者、职务高者用点头致意代替握手时,年轻者、职务低者也应随之点头致意。和年轻女性或异国女性握手,一般男士不要先伸手。握手时,年轻者对年长者、职务低者对职务高者都应稍稍欠身相握。有时为表示特别尊敬,可用双手迎握。男士与女士握手时,一般只宜轻轻握女士手指部位。男士握手时应脱帽,切忌戴手套握手。握手时双目应注视对方,微笑致意或问好,与多人同时握手时应顺序进行,切忌交叉握手。在任何情况下拒绝对方主动要求握手的举动都是无礼的,但手上有水或不干净时,应谢绝握手,同时必须解释并致歉。握手的力度要因人而异。初次见面,彼此不大熟悉的人握手,不宜用力。如双方是熟人,又是偶尔相见,可适当用力或延长相握时间;不管生熟与否,都不宜用力过大。握手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同外宾握手,应该照顾到对方的风俗习惯,同时又要热情、友好、大方、不卑不亢。

    握手的作用有很多,如表示友情、诚意、祝愿、谅解、合作、期待、鼓励、欢迎、告别、热情、充满信心、达成协议、消除误会等等。

    说话时的鼓掌礼仪

    看到这个题目,大家可能会说,鼓掌还不简单吗?双掌一拍就是可以了。其实鼓掌也有一定的学问,在此就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鼓掌语就是交际者通过双掌相拍发出声响传递信息的体态语言。它在交际中也经常用到的。鼓掌语有三个特点:第一,它的表意相对来说显得单纯些,不如握手那么复杂。一般要传递两种信息:一种是正面的,表示欢迎、感谢、支持、称赞等;另外一种是反面的,表示不满、喝倒彩、鼓倒掌,当然这些用法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不文明的。第二,鼓掌一般用来代替口头语言、传达信息,代替功能显得很突出。一般在鼓掌的时候不说话,鼓掌本身就是表态。第三,鼓掌语言在更多的时候是用在大庭广众之中,表示全体的意志和态度。这时候不需要每个人都说一番话,限于人多,也没有条件让每个人都说话。

    运用鼓掌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情况不同,运用不同程度的鼓掌。一般来说,有三种程度的鼓掌:第一种是应酬式的,动作不大,声音也较轻,时间不长,仅仅是一种礼貌的表现;第二种是比较激动的,这种发自内心的掌声,一般动作比较大,声音也很响亮,感觉比较热烈;第三种是比较狂热的,心情难以抑止。要看当时的情况,区别运用。第二,要把握时机,在该鼓掌的时候鼓掌。第三,要根据场合和对象,决定鼓掌还是不鼓掌。鼓掌既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道德风尚。在观看比赛的时候,对双方都要尊重,要报以同样的掌声,给观众和客方都留下良好的印象。

    说话时的挥手礼仪

    举起或挥动手臂来传情达意,我们称之为挥手语。在电影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在战场上,要冲锋的时候,指挥员通常会右手一挥,开始冲锋陷阵。它不仅是动作指令,也鼓舞了士气。一般来说,挥手的作用有以下几种:

    1.表示正确的决断、坚定的信心和一往无前的勇气。上面提到的即是挥手语的这种用法。

    2.表示依依惜别,即我们通常所谓的挥手道别。挥手道别是人际交往中的常规手势,采用这一手势的正确做法是:

    (1)身体站直,不要摇晃和走动。

    (2)目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眼看别处。

    (3)可用右手,也可双手并用,不要只用左手挥动。

    (4)手臂尽力向上前伸,不要伸得太低或过分弯曲。

    (5)掌心向外,指尖朝上,手臂向左右挥动;用双手道别,两手同时由外侧向内侧挥动,不要上下摇动或举而不动。

    3.激发听众的情绪,让听众获得巨大的鼓舞。这一点通常运用在演讲当中。

    4.就是举手致意。有时看见相熟的同事、朋友,而自己正在忙碌,无暇分身相迎,常会举手致意。举手致意既可伴以相关的言词,也可代以手势表示。举手致意的正确做法是:

    (1)全身直立,面带微笑,目视对方,略略点头。

    (2)手臂轻缓地由下而上,向侧上方伸出,手臂可全部伸直,也可稍有弯曲。

    (3)致意时伸开手掌,掌心向外对着对方,指尖指向上方。

    (4)手臂不要向左右两侧来回摆动。

    挥手语也是一种很有表现力的体态语言,但是它使用的频率不宜太高。运用要根据具体情况和表情达意的需要。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