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狐狸说话心经-老狐狸说话沉默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老狐狸说

    我们常说:“言多必失。”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就自然而然地会暴露出许多问题。言多必失,祸从口出。特别是人多的场合,你一不小心,一旦失言,你的话就可能中伤或伤害到某个人,这自然会让你招惹祸端。

    由于“言多必失”的教训很多,不少人将“三缄其口”作为处世的座右铭。那些成功的人,说话就会注意方式、把握分寸感,不管在什么场合都是落落大方,说话的时候,说得很充分,不该说的时候,一句话也不说。

    有的人口齿伶俐,在交际场合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这固然是不少人所向往的。但如果在人多的地方,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漏了嘴,也是很难补救的。所以在人多的场合尽量少讲话,并讲究“忌口”。否则,若因言行不慎而让别人下不了台,或把事情搞糟,那是最不划算的事。

    沉默是金

    人类文明发展几千年,向来对“沉默”这一语言形态所能发挥的力量和意义有诸多赞誉。

    哲学家说:沉默是一种成熟。思想家说:沉默是一种美德。教育家说:沉默一种智慧。艺术家说:沉默是一种魅力。科学家说:沉默是一种发明。

    实践证明,在人际交往当中,沉默不是不说话或不想说话、不屑说话,而是一种难得的心理素质和可贵的处世之道,。

    沉默是一种境界,需要各方面因素的配合,才会发挥其金子般的作用。

    具备优势的时候需要沉默。太阳不语自是一种光辉;高山不语,自是一种巍峨;蓝天不语,自是一种高远……人也一样。取得成绩的时候需要沉默。面对成绩和掌声,成功者报以深深的一鞠躬。这是无声的语言,是恰到好处的沉默。

    遭受挫折的时候需要沉默。在失败和厄运面前,拭去眼泪,咬紧牙关,默默地总结教训,然后再投入新的战斗,不失为上策。

    等待时机需要沉默。造化总是把机会赠送给有充分准备的人。怨天尤人无济于事,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才是可靠的。

    承担痛苦的时候需要沉默。如果亲友沉浸在不能自拔的悲伤之中,此刻,无论你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那就默默地陪他度过一段时光,默默地为他做一些事情。

    沟通心灵的时候需要沉默。不是随便打断他的话,要善于倾听。在倾听中汲取智慧,弥补纰漏,建立信任,产生满足。

    老狐狸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松鼠和鬣狗都是它的同伴,但松鼠经常在老狐狸面前说鬣狗的坏话,而鬣狗很少说过松鼠的不好。不管它们说什么,老狐狸从没有向任何人提到过这些琐碎的闲话,因此,它们三个至今相处得很好——可见,沉默得当可架起友谊的桥梁。

    总而言之,如果说不沉默需要说话的艺术,那么沉默则更需要说话的艺术。所以,我们应慎重地对待沉默。

    适时沉默是一种明智行为

    心理学家常常认为我们应该把自己的事情讲出来,告诉别人;老狐狸却逐渐发现,与别人交往中有时更需要忍耐和沉默。

    你必须认识到沉默与精心选择的词具有同样的表现力,就好像休止符与音乐符一样重要。沉默会产生更完美的和谐,更强烈的效果。

    在商业或私人交际中,无言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之一。

    一个印刷业主得知另一家公司打算购买他的一台旧印刷机,他感到非常高兴。经过仔细核算,他决定以25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并想好了理由。

    当他坐下来谈判时,内心深处仿佛有个声音在说:“沉住气。”终于,买主按捺不住,开始滔滔不绝地对机器进行褒贬。

    卖主依然一言不发。这时买主说:“我们可以付您350万美元,一个子也不能多给了。”不到一个小时,买卖成交了。

    在日常交往中,沉默往往会给你带来益处。在某些场合,沉默不语可以避免失言。许多人在缺乏自信或极力表现得礼貌时,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出不恰当的话而给自己带来麻烦。

    有时候说话不经思考,即使言者无心,也会产生严重后果。一天深夜,哈罗德回家时误入隔壁邻居家,他非常窘迫,便自我解嘲地说:“我好像听见里面在庆贺什么。”房间里顿时出现了一片尴尬的沉默。事后,哈罗德的妻子告诉他,邻居家的主妇刚刚小产。哈罗德说:“现在,即使是情况万分紧急,我也要静思慎言。”

    适时地保持沉默不仅是一种智慧,而且也有实际的好处。常言道:“沉默不会使人后悔。”一位女士的经验证明了这一点,她说:当我们第一个孩子出世时,我丈夫由于工作繁忙,对我和孩子疏远了,这样几周以后,我感到筋疲力尽,并想大发雷霆。

    一天我给他写了封充满怒气的信,然而不知为什么我没把信给他。第二天,丈夫提出要给婴儿换尿布,并且说:“我想我现在应该学会这些事了。”

    “尽管我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改变想法,但还是非常高兴地把信撕了,并暗自庆幸我给了他时间。一场争吵就这样避免了。此后,他一直对我很好。”

    人们往往不善于等待,而等待往往是适用于各种情况的一种策略。有时片刻的沉默会产生奇特的效果。

    圣诞节后大甩卖期间,玛丽安去退货。柜台前挤满了顾客。玛丽安要求退钱,售货员正忙得不可开交,告诉她衣服售出概不退换,然后就去为其他顾客服务了。玛丽安一声不响地拿着衣服在柜台前等候。

    10分钟后,售货员又走了过来,玛丽安面带微笑,依旧在等待。售货员也只顾在柜台前忙碌,玛丽安还是沉默不语。又是几分钟过去了。这时,售货员什么也没说,拿起衣服走了。大约3分钟后,她回来了,而且,还带着钱!玛丽安的耐心和温文尔雅的微笑得到了回报。如果她大吵大闹的话,也许什么也得不到。

    研究谈话节奏的学者们认识到,有张有弛的谈话在人际交往中至为重要。《谈话的艺术》的作者、心理教授格瑞德罗解释说:“沉默可以调节说话和听讲的节奏。沉默在谈话中的作用就相当于零在数学中的作用。尽管是‘零’,却很关键。没有沉默,一切交流都无法进行。”

    言多必失,言多坏事

    任何事物,不管是多么复杂的现象,多么深奥的思想,只需抓住它的核心,就相当于找到了一把钥匙,只要抓到它,就能提纲挈领,一通百通,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将会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古语说:兵不在多而在精。说话也应以“精”为好。《墨子闲话》中记下这样一个故事:

    子禽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墨子:“多言有好处吗?”

    墨子回答说:“青蛙日夜都在叫,弄得口干舌倦,却不为人们所爱听。而晨鸡黎明按时啼,天下不都被叫醒了!多言有什么好处?”事实正是如此。

    ★贺若弼的遭遇

    隋朝时贺若弼任大将军,但他常常为自己的官位比他人低而怨声不断,自认为当个宰相也是应该的。不久,还不如他的杨素做了尚书右仆射,而他仍为将军,未被提拔,他气不打一处来,不满的情绪和怨言便时常流露出来。

    后来一些话传到了皇帝耳朵里,贺若弼被逮捕下狱。隋文帝杨坚责备他说:“你这个人有三太猛:嫉妒心太猛;自以为是,自以为别人不是的心太猛;随口胡说目无长官的心太猛。”因为他有功,不久也就放了。他还不吸取教训,又对其他人夸耀他和皇太子之间的关系,说:“皇太子杨勇跟我之间,情谊亲切,连高度的机密,也都对我附耳相告,言无不尽。”

    后来杨勇在隋文帝那里失势,杨广取而代之为皇太子,贺若弼的处境可想而知。

    隋文帝得知他又在那里大放厥词,就把他召来说:“我用高颖、杨素为宰相,你多次在众人面前放肆地说‘这两个人只会吃饭,什么也不会干’,这是什么意思?言外之意是我这个皇帝也是废物不成?”贺若弼回答说:“高颖是我的老朋友,杨素是我舅舅的儿子,我了解他们,我也确实说过他们不适合担当宰相的话。”这时因他言语不慎,得罪了不少人,朝中一些公卿大臣们怕受株连,都揭发他过去说的那些对朝廷不满的话,并声称他罪当处死。

    隋文帝对贺若弼说:“大臣们对你都十分的厌烦,要求严格执行法度,你自己寻思可有活命的道理?”贺若弼辩解说:“我曾凭陛下神威,率八千兵马渡长江活捉了陈叔宝,希望能看在过去功劳的分上,给我留条活命吧!”隋文帝说:“你将出征陈国时,对高颖说:‘陈叔宝被削平,问题是我们这些功臣会不会飞鸟尽,良弓藏?’高颖对你说:‘我向你保证,皇上绝对不会这样。’是吧?等到消灭了陈叔宝,你就要求当内史,又要求当仆射。这一切功劳过去我已格外重赏了,何必再提呢?”贺若弼说:“我确实蒙受陛下格外的重赏,今天还希望格外的赏我活命。”此时他再也不攻击别人。隋文帝考虑了一些日子,念他劳苦功高,只将他贬职为民。

    贺若弼因言多而坏事,所以处世要忍那些不该讲的话,以免招致不必要的祸端。

    ★沉默是金

    古代印度有一位国王要考考他的一位大臣是否聪明。他给这位大臣高矮、大小、胖瘦、色泽全同的三个小金人,叫他辨明三“人”的各自特点。这大臣苦思冥想,心无旁骛,也不知所以。叫下边人看,个个搔首语塞。一个年轻人听说了,自告奋勇来辨认。他凝思片刻,要了三根草棍。他将第一根从小人左耳通入,从口中出来;将第二根通入小人右耳,从另一耳出来;将第三根通入小人之耳,草棍伸入肚中。然后他说:第一个“人”的嘴浅,听到什么便说出去,不受人欢迎;第二个“人”心不在焉,听了什么这耳进那耳出,他始终生活平庸;第三个“人”深沉,谨慎,听进什么藏在心中,不轻易表现自己,所以他容易成功。年轻人话音未落,满座为之叫绝。

    这“三个小金人”的故事表明为人应该谨慎说话。

    祸从口出而使人身败名裂,福自心生而使人添色增光。有时说话的人并无恶意,但对听者而言,却可能是伤及他的恶语。人们说话应谨慎,只说该说的话。

    话说得得体,则让人高兴;反之,只会让人伤心。一句话是同一个意思,出自两个人之口,听起来也有区别。你自己信口开河,根本意识不到会伤害人,但别人认为你是有意的,俗话说“口乃心之门”,你明显是故意伤害他。

    不爱多说话的人,他内心并不是糊涂得无话可说,而是他明白话说多了鲜有不败事的道理。

    当初,释迦牟尼佛在莲花池上,面对诸位得道弟子,突然拈花示众,众人不解其意,而只有迦叶尊者领悟了佛祖的意思,他会心一笑,于是就有了禅宗的起源。孔子观于后稷之庙,有三座金铸的人像,几次闭口不说话,只在它的背上铭刻了几句名言:“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无多言,无多事。多言多败,多事多害。”

    释迦牟尼佛无语拈花,孔子铭刻“无多言,无多事”,这两位东方的圣人的行为,寓意深刻。它劝诫人们:为人宁肯保持沉默寡言的态度,不骄不躁,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可以自作聪明,喜形于色,溢于言表。

    有一首诗写道:“缄口金人训,兢兢恐惧身。出言刀剑利,积怨鬼神嗔。简默应多福,吹嘘总是蠢。”善于把持自己,让他人觉得你深不可测,从而集中心思与力量来对付你。这便是“沉默是金”的道理。

    不到时候不开口

    范雎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位贤相。开始,他并没有那么幸运,而是费了很大周折才得到秦昭王的重用。一次,在大臣王稽的引见下,范雎进宫拜见昭王。昭王早就听说范雎的贤明,便把他引入密室,单独倾谈。凡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均能把虚与实、张与弛处理得恰到好处。秦昭王越是急切切地请教高见,范雎越是慢腾腾地故弄玄虚。秦昭王毕恭毕敬地问道:“先生以何教诲寡人?”范雎却一再“唯唯”连声,避而不答。最后,秦昭王深施大礼,苦苦祈求说:“先生难道终不愿赐教吗?”范雎见秦昭王心诚,这才婉言作答,但谈论的都是一些与治政无关的小事。等到昭王拜他为上卿,封之于应地后,范雎才拿出他的“远交近攻”的策略。

    范雎这样做是有原因的。当时的秦国,内有太后的专横,外有穰侯的跋扈,再加上高陵君、华阳君、泾阳君为虎作伥,以范雎一个卿客的身份是不敢轻举妄动,与昭王畅谈国事的。直到确立了自己的地位,时机成熟时,他才畅所欲言。因此,不是时候,不到时机,有些话是不能说的。说了,反而会惹上麻烦。

    “话不投机半句多”,要想达到目的,没有机会就更加困难了。韩非子在他的《说难》中谈到了多种劝谏的原则,堪称不朽的著作。而且,韩非子在每一个说话的原则后附加一则史实,用来证明说话之难。

    韩非子说:“大凡游说的要务,在于知道美化所说对象自认为得意的地方而掩盖他羞耻的地方。他有个人的急事,就一定要表示是合乎公理道义的,并且勉励他。他的心中有卑下的意念,然而不能克制,游说者应将之说成是美好的,并嗔怪他为什么不去做。他心中有过高的企求,而实际上达不到,游说者应为他举出这件事的缺陷,揭示它的坏处,称赞他不去做。有的君主想自夸智能,就为他举出同类的其他事情,以增加君主智慧的来源,使他借助于我的进言,而我却假装不知,以帮助他自逞智能。游说者想进献与人相安的话,就必须说些美好言辞,而又暗示这是合乎君主私利的。游说者想陈述有危险的事情,就要强调它会遭到非议,而且暗示他也会给君主个人带来祸患。游说者要赞誉其他与君主有同样行为的人,策划其他与君主考虑的相同的事。有人与君主有同样卑污的行为,就必须大力美化,说它没有什么害处;有人与君主遭遇同样的失败,就必须公开掩饰,说他没有过失。君主自夸有能力时,不要给他出难题,让他难堪;君主自以为勇于决断时,不要以他的过失激怒他;君主自以为计谋高明时,不要用他的失败让他窘迫。游说的内容对君主没有什么不合,言辞又没有什么抵触,然后就可以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智慧和辩才了。”

    虽然韩非子说的是古代辩士游说君王时所采取的策略,今天,我们为了说服朋友和周围的人,也用得上这些理论。只要利用时谨慎行事,没有不心服口服的。

    沉默有时比论理更有说服力

    在特定的环境中,沉默常常比论理更有说服力。我们说服人时,最头痛的是对方什么也不说。反过来,如果劝者什么也不说,对方的错误意见就找不到市场了。

    不同的沉默方式有不同的作用,运用时必须恰到好处。

    ★咄咄逼人的沉默能使人不攻自破

    有一个出生在有一定教养家庭的小学生,一天他拿了同学一件玩具,晚饭前回来,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同往常一样笑吟吟地说:

    “妈,我回来了!”沉默。

    “姐,我饿了。”沉默。

    “怎么了?”沉默。

    “我没做错事啊!”还是沉默。

    妈妈眼睛瞪着他,姐姐背对着他,全家都冷冰冰地对待他。他终于不攻自破了:“妈、姐,我错了……”

    ★平平淡淡的沉默能发人深省

    有些人态度很积极,但发表意见时不免有些偏颇,直截了当地驳回,又易挫伤其积极性,循循诱导又费时,精力也不允许,最好的办法便是平平淡淡地沉默。他说什么,你尽管听,“嗯”、“啊”……什么也不说,等他说够了,告辞了,再用适当的不带任何观点的中性词和他告别:“好吧!”或“你再想想。”别的什么也不说。如此,他回去后定然要竭思尽虑:“今天谈得对不对?对方为什么不表态?错在哪里?”也许他会向别人请教,或许自己悟出真谛。

    ★转移话题的沉默能使人乐而忘求

    对要回答的问题保持沉默,而选准时机谈大家的热门话题并引人入胜,使对方无法插入自己的话题,且从谈话中悟出道理,检讨自己。

    ★义无反顾的沉默能使人就范

    某领导有一次交代属下办一件较困难的任务,当然,他能胜任。交代之后,对方讲起了“价钱”。于是该领导义无反顾地保持沉默,连哼也不哼。困难如何大,条件如何差,时间如何紧……说着说着他就不说了,最后说了一句:“好,我一定完成。”

    沉默是金,有时沉默不语能够出奇制胜,如果滔滔不绝,反而有理说不清。

    林肯是一位勤勉好学的人,他通过自学,领得了律师营业执照。他在法庭诉讼中的能言善辩、机智灵活,赢得了人们普遍的赞誉。有一次,他竟一言不发而击破了原告律师,在诉讼中获胜。

    在法庭上,原告律师滔滔不绝,把一两个简单的论据反反复复地讲了两个小时,法官和听众都显得十分不耐烦,一片议论声。有的人竟打起瞌睡来。最后,原告律师终于说完了,林肯作为被告律师登上讲台,但他却一言不发。台下一片肃静,人们都感到很奇怪。

    过了一会儿,林肯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水杯喝口水,再把水放下,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脱外衣又喝水。如此重复了五六次,法官和听众被林肯的哑剧逗得哈哈大笑,而林肯却始终未发一言,在笑声中走下讲台,他的对手最终被“笑”输了。

    沉默是制胜的武器

    沉默不语是一种武器。在谈判中,如果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你对他所说的东西感到厌烦,最好是坐在那里,一言不发。

    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位谈判者在对别人的谈话感到乏味时,会拿起桌上的报纸或其他什么,随便翻阅起来。这是暗示对方,报纸虽然很乏味,也比他的话有意思。这种做法,无疑是让对方终止谈话。

    谈判中,恰到好处的沉默也是一种艺术,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一次,一位领导主持记者招待会,一位外国记者问:“中国有没有妓女?”回答:“有!”然后停了下来。此时全场哗然。几秒钟之后,那位领导接着说:“在中国的旧社会。”

    这一恰到好处的沉默,使后续的话语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英国作家赖白斯在一次演讲中,突然停顿,取出了表,站在讲台上一声不响地看着观众,时间长达72秒之久。正当听众迷惑不解之时,他说:“诸位刚才所感觉到的、局促不安的72秒长的时间,就是普通工人垒一块砖所用的时间。”

    赖白斯以默语(即话语中短暂的间隙,又称停顿)的方式来表现演讲内容,实属高超,这是吸引听众注意力的一种方法。

    谈判中默语所表达的意义是丰富多彩的。它既可以是无言的赞许,也可以是无声的抗议;既可以是欣然默认,也可以是保留己见;既可以是威严的震慑,也可以是心虚的流露;既可以是毫无主见、附和众议的表示,也可以是决心坚定、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标志。

    默语不仅可以增强语言的效果,也可以用来对付谈判对手。比如,你提出一个诚恳的建议,而对方却给了你一个不完全的回答。这时,你应该等下去。

    沉默,会使人感到不自在,会给对方造成一种僵持的感觉,使其觉得非得回答你的问题或提出新建议的方式来打破僵局不可。要注意的是,你提出问题并沉默后,不要继续提出其他问题或发表评论,以防把对方从僵持中解脱出来。否则,你的这一计策就无法奏效。

    用沉默来对付饶舌的对手,当然还有一个礼貌的问题。如果对方在热情地讲述着,你却表现得极不耐烦,或无动于衷,那都是不礼貌的。但如果你随声附和一两句话时,对方会误认为是对他的赞同,他说起来就会更起劲。

    你不妨采取这种方式的沉默:不时地端起茶来劝饮,或者不时地看看表。这样,多数人见到这种姿态就会终止谈话。

    当然,也有少部分人故意视而不见,非得讲完不可。这时,你可以做一些明显动作:如动一动身体,或故意上一趟厕所,或借故干点别的什么事。

    如果担心这些动作还是有不礼貌之嫌,你可以眼睛故意不看对方,而看身旁的某处。

    从道理上讲,听别人讲话时应当看对方眼睛才算有礼貌,通过双目交流,达到感情的互相沟通。但当你避开对方视线时,这种沟通就会受影响,而减弱对方的讲话兴致。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