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搬到大兴后,母亲和父亲回过牛街几次,去看老同事老邻居。因路途太远,折腾一次得大半天,再加上父亲老年痴呆的病情越来越重,后来就不再回去了,只是偶尔给那些老邻居打上一会儿电话。时空让他们和老邻居渐渐疏远了,后来电话也少了。
回牛街的路,母亲是认得的,换了三次车,母亲在中午时分,终于来到了牛街。牛街和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高楼林立,那条街也比以前宽阔了许多。门脸也阔绰亮堂了许多。
母亲不知不觉,又来到了牛街小学校门前,正是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朗朗的读书声一如从前。母亲听着孩子们的读书声,似乎又回到了从前,这是她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学校。操场上那棵槐树还在,还有旗杆上升起的国旗,母亲慌怔,恍然,如同梦里一样。
母亲慢慢游走在大街上,一切让她熟悉又陌生。走进一条胡同口,马家包子铺引起了她的注意,牛街改造了,这家在胡同里的包子铺还没变,依旧是那个门脸。蓝色的幌子依旧在风中飘舞。
马家包子铺,承载了父母太多的记忆,三个孩子每天中午都要到这里吃包子,几个牛肉包子,一碗粉丝汤,这是孩子们的午饭,一直吃到他们上中学。
母亲看到马家包子铺,眼里突然湿润起来,她似乎看到三个孩子又回到了童年,脖子上系着红领巾,向她跑来。
母亲擦了下眼睛,她下定决心,中午要在这里吃几个包子再回去。她向包子铺走去,就当她一只脚跨进包子铺时,她回了一次头,慢慢转回身,她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站在不远处,也向包子铺里望着。母亲眼里突然涌出泪水,她擦了下眼睛,再定睛去看,那个人仍站在不远处。
母亲叫了一声:张伯祥。
母亲奔过去,眼前的老人,正是母亲牵肠挂肚了多日的老伴张伯祥。此时的张伯祥还是离家时的那身衣服,白衬衣已经脏得不成样子了,但依旧扎在腰间。父亲的头发长了,胡子也长了,脸是黑灰的,只有那双痴怔的眼睛依旧。
母亲上前一把抓住父亲的胳膊,似乎怕一不留神又让他失踪了。母亲这时才发现,父亲手里提个塑料袋,袋子里装了几个露馅少皮的包子,还有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一双一次性的筷子。
母亲打量着父亲,带着哭音道:老头子,你怎么跑这儿来了?
父亲把手里装着包子的口袋藏在身后,喃喃道:包子,给孩子们留的。
母亲哭了,拽着父亲向前走去,因用力大了些,父亲踉跄了一下。
母亲走到街上,伸手叫了辆出租车。
母亲狠狠地把父亲拖到车里,冲司机说:师傅,去大兴。
然后死死抓住父亲的手。
作者简介:
石钟山,男,1964年生,1981年入伍,在空军及总后等单位服役16年。1984年开始发表小说,迄今为止发表长篇小说8部,中篇小说50余部,短篇小说100多篇。曾获《十月》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上海文学》奖、《小说月报》百花奖和解放军“文艺新作品奖”等。据其《父亲进城》系列小说改编而成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曾红遍大江南北。现为武警政治部创作室创作员。
责任编辑 白连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