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与孙子兵法-兵势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碬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译文

    孙子说:但凡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有效的,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结构、编制;指挥大军团作战就像指挥小部队作战一样得心应手,是依靠明确、高效的信号指挥系统;统帅三军兵士,能让他们一定敢于面对敌人而还处于不败的地位的话,关键在于灵活地交替运用正面交锋和出奇制胜的用兵方法:攻击敌军,如同用石头砸鸡蛋一样容易,关键在于以实击虚。

    大凡作战,都是以“正兵”作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去出奇制胜。所以善于出奇制胜的人,(战法的变化)像天地运行一样无穷无尽,(作战的方法)象江海一样永不枯竭。周而复始,日月运行就是这样;去了又来,四季更替就是这样。宫、商、角、徵、羽不过五音,然而五音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听不完;红、黄、蓝、白、黑不过五色,但五种色调的组合变化,永远看不完;酸、甜、苦、辣、咸不过五味,而五种味道的组合变化,永远也尝不完。战争中军事实力的运用不过“奇”“正”两种,而“奇”“正”的组合变化,永远无穷无尽。奇正相生、相互转化,就好比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湍急的流水所以能漂动大石,是因为它拥有产生巨大冲击力的势能;猛禽搏击雀鸟,一举可置对手骨折死亡,是因为它掌握了最有利于爆发冲击力的机会,节奏迅猛。因此善于作战的指挥者,他所造成的态势是险峻的,进攻的节奏是短促有力的。“势险”就如同满弓待发的弩那样蓄势,“节短”正如搏动弩机那样突然。旌旗纷纷,人马纭纭,双方混战的战场上事态万端,但自己的指挥、组织、阵脚不能乱;混混沌吨,迷迷蒙蒙,两军搅作一团,但是我方要保持阵势完整而不可露败象。双方交战,一方混乱,是因为对方治军更严整:一方怯懦,是因为对方更勇敢;一方弱小,是因为对方更强大。军队治理有序或者混乱,在于其组织编制;士兵勇敢或者胆怯,在于部队所营造的态势和声势;军力强大或者弱小,在于部队日常训练所造就的内在实力。

    因此,善于调动敌军的人,故意给对方以假的表象,敌人就必定会根据这个假像作出相应的错误举动;给敌人一点利益,敌人就一定来取。以小利来调动敌人,然后再以以严整的伏兵来等待敌人进入圈套。

    所以,善战者追求塑造有利己方的形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善于创造有利形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形势,善于指挥作战的人所造成的态势就像从千仞之高的山上滚下圆石一样。这便是兵法上的“势”。

    孙子兵法的智慧解析

    天下大“势”——真正的成功者都会任“势”而为

    古代行军打仗,再确定目标目标之前,首先要“识势”;在准备的时候,一定要善于“造势”;在前进的时候,一定要“抢势”;在占据优势的时候,要学会“恃势”;对于外界的帮助,要懂得“借势”;与敌人交锋的时候,要知道“凭势”夺取战利品和扩大战果的时候,最好能“顺势”。可以说,英雄都是“无势不起”,成大事者都懂得“任势而行”。在《孙子兵法》的“兵势篇”之中,孙子便着重介绍了关于“势”的各种问题。

    所谓“识势”,指的是要认清形势,不认清身边所处的环境形势的人,是难以成功的。诸葛亮在出山之前,就曾经和刘备分析过当时的天下时势,提出“三分天下”的概念。在分析形势之后,就要为自己造势。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将要造反,就先在半夜假装狐狸叫,大呼“大楚兴,陈胜王”,制造声势,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刘备自称“大汉皇叔”,以及很多军队在出征之前都会发出“檄文”,也都是为了为自己“造势”。

    “造势”之后,往往便要行军。在这个时候,军队一定要能够抢占优势。在古代战争之中,我们经常听见“咽喉要地”这样的说法,指的便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的位置,谁能抢到,谁就占据优势。因此,在电影和小说之中我们才会经常看见为了抢占一片高低而死伤无数的情况。同时,在交战的时候,也往往要学会“借势”。曾经在《三国演义》中,就有“孔明借东风”的说法,便是借“天时”,“关云长放水淹七军”,借的则是“地利”,宋朝时期,宋辽相争,金国借势而起,宋金相争,蒙古顺势而起,都是“借势”的例子。

    在占据了优势之后,就要好好地把握和利用优势。秦朝时期,秦国弓箭相对其他六国具有着强大的优势,因此秦国每战必先放箭;秦末项羽破釜沉舟之后,凭借着士兵气势如虹,九战九胜;这些都是“凭势”的例子。

    在战争之中,即使在取得胜利之后,往往也还可以“顺势”扩大战果,凭借自己一方锋芒正盛而善加利用。三十六计之中的“假虞灭虢”,就是“顺势”的典范。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guó)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

    “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虞国国君见到这两样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顺势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要学会“任势而为”。顺势者往往事半功倍,逆势而行则必然事倍功半,费力不讨好。

    想做成一件事,一个人的力量往往是势单力薄的。将军能够打胜仗,是因为他懂得借助军队里所有士兵的力量,一名老板能够成功,是因为他懂得借助所有员工的力量。任何人想要成功,必要能认清时势、运用形势、抢占优势、借助外势,不懂得这些,便一定在前进的路上步步艰难,寸步难行。

    在当今体育用品市场上,各大品牌竞争激烈,为了扩大广告影响不惜下重金血本,然而在这个问题上,“李宁”的“借势”宣传却取得了最好的效果。

    从CCTV体育频道主持人服装,到赞助西班牙和阿根廷男篮,从打造星光璀璨的“李宁代表团”到群星荟萃的“国际纵队”,直到李宁代表亿万华人点燃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圣火,将李宁的奥运营销推向巅峰。

    虽然李宁也赞助了大量的球队和代表团,但比起其他赞助商,李宁以极富创意的赞助策略,用小得多的代价,在奥运营销大战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全球瞩目之中,点燃奥运火炬。在北京奥运会闭幕一个月后,某市场调研公司公布了全球品牌此次北京奥运营销排行,李宁公司位列前5强——是其中唯一一个“非官方赞助商”,更是唯一的运动品牌。

    与强势媒体合作强化李宁品牌与奥运的关联是李宁借势的重点,李宁与CCTV-体育频道签订协议——2007~2008年播出的栏目及赛事节目的主持人和记者出镜时均需身着李宁牌服饰。此举意味着,在北京奥运期间,只要打开央视体育频道,李宁的Logo就会映入观众眼帘。由此可见,不断地借助“东风”来完成自己的宣传,这已经成为“李宁”品牌宣传的一大法宝。

    因此,欲谋事者必知势,只有多了解自身所处的形势,找好自身的定位,抓住形势之中所展现的机遇,并且尽可能地寻求“东风”的帮助。人说时势造英雄,其实英雄也会造就“时势”,这是因为真正的英雄总会把自己融入到时代的大势之中去,随风翻波,趁浪前行,让自己成为形势的一部分,自然也会对形势产生足够的影响!

    因此,我们可以说,真正能掌握形势的人,才能掌握时代,才有资格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奋斗路上的佼佼者。

    “势”不两立——学会运用和制造自己的优“势”

    在战争之中,所谓优势,永远是此消彼长的,因此想要胜过对方,就要不断寻找和利用我方的优势。在《孙子兵法》之中有“以迂为直,以患为利”的说法,指的就是在战争之中要详尽所有办法、尽一切可能去把己方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转劣势为优势。

    劣势转换为优势,关键在一个“换”字。当双方僵持,而我方处于劣势的时候,唯有“换”才能突破和改变现状。这种“换”,可以是改变交战时间、改变交战场地甚至改变作战计划等,总之要“以新换旧”,把对方的优势“换”掉,让我方的优势显现出来。

    战国时期,魏国出兵攻打韩国,韩国派使者去齐国求救。齐国国君以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派兵救韩。当时韩魏交战已久,齐军又按孙膑曾经在救赵国的时候用过的“围魏救赵”的计划,没有出兵韩国,而是直袭魏国首都大梁。

    庞涓闻讯,暴跳如雷,大骂孙膑狡猾,发誓与齐军决一死战,于是气冲冲率师迎战齐军。孙膑知庞涓兵来,认为庞涓怀忿怒、挟气势而来,若正面交锋,纵胜损失亦大,不如避其锋锐。

    庞涓提兵赶到魏国,齐军已撤离。庞涓决心与孙膑拼个你死我活,拼命追击。追击前,他派人去数齐军营垒中的灶迹,一听竟有十万之多,吃了一惊:“齐军人多,我们不可轻敌!”待追了一天,再数齐军遗下灶迹,只剩五万了。庞涓大喜:“齐兵厌战,更闻风丧胆,逃亡过半了!快追!”及第三天,齐军只有三万个灶了。庞涓再也抑制不住冲动,下令:“不顾一切,尽快赶过去,务必活捉孙膑!”自己更披甲执戈,亲自率二万轻骑,日夜兼程追击齐军。

    孙膑计算日程、地点后,在马陵道设下埋伏,又让人在道中一棵大树上刮下大片树皮,用墨写上六个大字“庞涓死此树下”,然后在附近安排五千弓弩手,命令:“只看树下火把点亮,就一齐放箭!”

    庞涓赶到马陵道,已黄昏时分,断树乱石堵住道路,旁边又有一棵大树,隐约见到树身有字迹。此时天色已黑,无星无月。庞涓令人点亮火把,亲自上前辨认树上之字。及看清,立刻大惊失色:“我中计了!”话音未落,一声锣响,万弩齐发,箭如骤雨,庞涓情知必败,自杀身亡。

    在这一战之中,如果孙膑直接派兵去救援韩国,齐军千里行军,而且要面对魏国强大的兵力,可以说占尽劣势。然而孙膑却巧施妙计,首先避实击虚,使得魏兵回援,这就使得本来齐兵长途跋涉,变成魏兵千里行军,可以说便自己的劣势为优势。紧接着,面对强大的魏兵,孙膑又使用“减灶计”,使得庞涓以为齐兵都已经溃逃,于是轻率地带了两万人就前去追击。本来孙膑率领的齐兵相对于庞涓手下的魏兵数量上占据着劣势,但是这一下庞涓只带着两万人,就变成了庞涓占据劣势,孙膑占据优势。接着孙膑又巧用伏兵,终于击败了庞涓。

    孙子的这种寻求主动,变劣势为优势的思想,在今天依然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如果在身处劣境的情况下还不知变通,不懂得寻求解决之道,最终只会慢慢被淘汰,被“吃掉”。想要发展,就要强大;想要打败对手,就要挽回劣势。因此,越是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越要学习突破,学会寻找自己的机会,挖掘自身的优势。

    上世纪80年代市场,冰箱和洗衣机市场都已趋于饱和。以洗衣机来说,当时许多当年生产洗衣机的小厂都已淘汰出局面,剩下的只是几家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如:荣士达、海尔、容声、小鸭等。几家家电厂商之间竞争激烈,面对这一局面,海尔发现自身并不具备超过其他厂商的绝对优势,很难以打破这一局面,有所突破。要知道,在当时的市场,可以说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海尔必须抓紧时间制造自己的优势。

    不久之后,海尔人发现,现在的洗衣机市场,春秋和冬季好销,夏季则是淡季。按理说,夏季人们经常洗澡,换衣服更勤,可是为什么夏季洗衣机反而淡销呢?原来现在饱和的洗衣机市场提供的产品基本是大容量、耗电量高的洗衣机,适用于清洗全家的床单、被罩之类大件。而夏天换下来的背心之类的小件,自己动手搓几下就完事,很少有人用洗衣机。这就是现实的生活,但多数厂家没有认真研究。

    于是,海尔先人一步,开发了容量只有1.5升,又特别省电的“小小神童”洗衣机,推出后20个月,就销售了100万台。

    在《孙子兵法》的“兵势篇”之中,孙子一再强调“正奇相生”的道理。其实不管是“正”还是“奇”,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让自己处于优势,都是为了“势”而服务的。正因为形势一直在变化,所以我们才要力求主动,一方面顺应形势采取行动,另一方面利用各种手段,使得形式能够向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一成不变只会成为一潭死水,只有灵活多变才能够生存!

    “势”如破竹——让“气势”变成“士气”

    一般来说,对于那些一直打胜仗的队伍,我们会说他们“风头正盛”,胜利的一方追击失败的一方,我们会称为“乘胜追击”。一般来说,经历过数场战争之后,即使都打了胜仗,自身实力还是会受到损失的,而且军队将士也容易疲倦,丧失一定优势,这都使得打过胜仗的队伍战斗力同样减弱才对,但是为什么实际情况之中,大多数胜利之师反而会士气上升,战斗力加强,甚至一场场硬仗一直打下去呢?是什么给了他们动力和力量呢?

    按照今天我们对《孙子兵法》德尔理解,“兵”“势”之间存在着一种其妙的联系,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势”盛可以提高士气,士气提升则可以增加军队的战斗力,战斗力强的一方会取得胜利。然而反过来,胜利的一方往往又会士气高涨,士气高涨又会无形之中增强队伍自身的优势。因此,真正好的将领,懂得“兵”“势”之间转换的道理,知道如何让自己的队伍占据优势取得胜利,再用胜利激发队伍的士气,以此培养自己的“常胜之师”。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蜀国,夺取魏国政权以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灭大计。多数人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举消灭它恐怕不易,不如有了足够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不同意多数人的看法,写了一道奏章给晋武帝。杜预认为,必须趁目前吴国衰弱,忙灭掉它,不然等它有了实力就很难打败它了。司马炎看了杜预的奏章,找自己的最信任的大臣张华征求意见。张华也劝司马炎快快攻打吴国,以免留下后患。于是司马炎就下了决心,任命杜预作征南大将军。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调动了二十多万兵马,分成六路水陆并进,攻打吴国,一路战鼓齐鸣,战旗飘扬,战士威武雄壮。第二年就攻占了江陵,斩了吴国一员大将,率领军队乘胜追击。在沅江、湘江以南的吴军听到风声吓破了胆,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司马炎下令让杜预从小路向吴国国都建业进发。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有利。杜预坚决反对退兵,他说:“现在趁士气高涨,斗志正旺,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势如破竹(像用快刀劈竹子一样,劈过几节后竹子就迎刃破裂),一举攻击吴国不会再费多大力气了!”晋朝大军在杜预率领下,直冲向吴都建业,不久就攻占建业灭了吴国。晋武帝统一了全国。

    在西晋灭吴的过程之中,西晋官兵因为一系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斗志,而吴国的军队则因为一系列的失败而士气低落,将帅胆寒,以士气如虹的一方进攻毫无信心的一方,也就可以预知了。当时如果西晋军队在取得胜利之后没有乘胜追击,那么自己一方的士气就会渐渐消落,而敌方也将会得到时间做防御准备,着手激励士气,那时候胜负情况就可能完全不同。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孙子的这种思想在生活之中一样可以对我们起到莫大的帮助作用。《孙子兵法》之中说:“久则钝兵挫锐。”有优势就要勇于出击,已经有所成就就要勇于扩大战果,已经夺取胜利就要敢于乘胜追击,这才是“势如破竹”的真正涵义。

    “势如破竹”,速度是关键因素。一旦达到了一个突破,速度就提供了保持和利用市场冲力的能力。德军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军事哲学就是在重点区域内开始同时进攻,并根据进攻的结果决定哪里暂缓、哪里要加强进攻力量。德军的增援部队不是被派往那些进攻受到阻碍的地点,而是被派往那些进攻已经取得突破的地点。这种做法使得他们可以向敌方领土推进得更深,切断反抗地区之间的联系,继续保持进攻的速度和冲力。然后,在敌方被彻底击溃之后,德军可以慢慢来消灭剩下的敌方阵地。

    同样的战略也适用于企业。举例来说,一公司向市场推出了两个新产品:一种表现很好而另一种很糟糕,哪种产品应得到更多的资源?

    管理者的反应常常会是给予表现不好的产品更多的支持。他们认为既然那一种产品已经表现得很好了,增加的资源就应当部署于那种不是那么成功的产品上。一次又一次这么做的结果是,那些在开始取得成功的产品在即将“腾飞”时却得不到关注和资源的投入。

    这么做绝对是错误的。你应该使成功的产品得到更多的资源,并且减少在失败产品上的投入,而不是增加在失败产品上的投入。当你有所突破时,就要好好利用它。当你发现竞争对手的产品线上有一个薄弱环节而你有个成功的产品时,要把你的资源倾注于它给予支持,保持这股冲力,并击败对手的反击。

    一家外地的饮料厂推出两种饮料,这两种饮料的研发费用都很高,但是在小范围做市场销售实验后,反响却很不一样。重视口感A产品获得极高的人气,重视保健的B产品却得到了不少差评。为此,该不该为B产品大做广告,向顾客群体重点介绍其保健功能呢?

    在经过一番讨论后,该饮料厂决定放弃B产品,而在上海的电台、电视台以及数家报纸上投人数十万元为A产品做广告,使上海人都知道市场上又出现了一种高级饮料。这种饮料,没有酸味,喝上去带有天然的雪梨、荔枝、芒果味。由于该厂做了大量的广告,饮料质量上乘,品味宜人,在很短的时间内,全市26家大食品商店都开始大量出售。许多企业大批量购买,一时间,A产品成了防暑降温的佳品。在一次订货会上,该饮料厂几天内就收到500万元的订单,取得了可喜的成功。

    由此可见,有时候,想要成功,需要的不适把努力均匀地分散开,而应是集中在一点做突破。只要能在一点上有所突破,后面的事情便会变得简单。锤子砸不进木板而钉子却能,就是这个道理。

    另外,以个人来说,一个人一旦有所成就,就要善于好好利用得之不易的机会,使得机会变成机遇,并用努力把机遇培养出成功的果实,最后把成功变成成就。这样的人,才真的能称得上是抓住了机会。

    孙子兵法的谋略分析

    治众如治寡:放权——学会“放”,才有“权”

    《孙子兵法》之中,有很多关于将领自身的品质、能力的论述。在将领的能力之中之中,最重要的一点可能就是领导力。如果一个将领不懂用人、没有威信、无法让军士信服,那么将领无论多么出众,相信都难以有什么作为。好的将领,指挥军队就像只会自己的手臂一样自如,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般呢?《孙子兵法》“兵势篇”提出一个观点:治众如治寡。

    领导者的用人艺术,具体来说,可以分为择人艺术和人才管理两个方面。择人艺术就是要“知人”。“知人”,首先要对所需、所用之人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在“知人”的基础上才有可供“选择”合适的人才,在某种程度上讲,“知人”即为“择人”。因而“知人”就成为领导者用人的第一要素和前提。当然,“知人”识才是为了“善任”,通过“善任”人才来获得企业持续的竞争力,才是用人艺术最终落脚点。

    要用好人才,就必须“择人任势”。一个人,不可能具备种种才能,胜任一切岗位,某一特定人才总有最适合于他的位子。这就需要管理者在“知人”的基础上,对人才的使用上给予恰当安排。形成人员配置的最佳组合机构,达成最佳组合。能知人,能择人,才能做到“知人善任”。

    为了做到“知人善任”,首先领导者要广泛地了解他人的长处。如果只关注人的短处,是很难发现所需的合适人才的,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也即这个道理了。一个人即使是“寸”也有“所长”的一面,领导者必须将其长处发掘出来并加以合理的运用,才算是艺术地“知人”和“择人”。其次,制定出人才的机制,伯乐虽然在“择人”的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毕竟个人精力有限,伯乐再尽心尽力,其相中的人也是有限的。因此,企业更需要的是制定出人才的机制。领导者建立一个公开、公平、公正的“择人”机制,让一匹匹千里马自己亮相也是非常重要的。古代科举、武举等,都是这方面的体现。

    等到找好了自己的人才,那么领导者就可以高枕无忧地把问题交出去了。真正的好领导者,懂得让下属替自己工作,而不是下属替自己工作。君主就应该运筹朝廷,元帅就应该坐镇指挥,先锋就应该冲锋陷阵,如果皇帝处处都抢着做先锋官的活,像什么话呢?又让先锋官去做什么呢?

    二战结束后不久,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出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副校长安排他听有关部门汇报,考虑到系主任一级人员太多,只安排其会见各学院的院长及相关学科的联合部主任,每天见两三位,每位谈半个小时。

    在听了其中十几个人的汇报后,艾森豪威尔把副校长找来,不耐烦地问他总共要听多少人的汇报,回答说总共有63位,艾氏大惊:“天哪,太多了,你知道我从前做盟军总司令,那是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一支军队,而我只需接见三位直接指挥的将军,他们的手下我完全不需过问,更不需要接见。想不到,做大学校长竟要接见63位主要首长。他们谈的,我大部分不懂,又不能不细心地听他们说下去,这实在是糟蹋了他们的宝贵时间,对学校也没有什么好处。您的那张日程表,我看是不是可以取消了!”

    艾氏后来当选美国总统,一次他正在打高尔夫球,白宫送来了急件要他批示,总统助理事先拟好了“赞成”与“否定”两个批示,只待他挑一个签名即可。谁知艾氏一时不能决定,便在两个批示后各签了个名,说道:“请狄克(即副总统尼克松)帮我挑一个吧。”然后,若无其事地去打球了。

    因此,领导者的责任就是知人、择人、任人。管理大师韦尔奇对用人艺术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挑选最好的人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职责,领导者的工作,就是每天把全世界各地最优秀的人才延揽过来。

    另外,对于人才管理,现代领导者首先必须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对人才有合理分配和调度。面对复杂化的环境,领导者只有广泛地汇集各方面的人才才是制胜之道。正所谓“集合众智,无往不利”,这是日本著名的松下集团老板松下幸之助先生的至理名言:“一个人的才干再高,也是有限的,且往往是长于某一方面,但是把众多有才能的人为我所用,把很多的‘偏才’融为一体,就能发挥出巨大的力量。”

    以正合,以奇胜:既走“康庄大道”,又要“出人意料”

    在《孙子兵法》的“兵势篇”之中,孙子提出又一对战争理论影响甚巨的论断:兵以正合,以奇胜。战争中以正兵即常规部队在正面迎敌,而以奇兵即特种部队从侧后包抄,才能取得胜利。可见,奇兵在战争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战争指挥者不但要运用奇兵出击,而且要不断变换花样。孙子又说:“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只有在奇兵的兵种、装备,出击的路线、方向,进攻的时间、速度等方面变化。

    同时,孙子的所说的“奇”又不仅仅是指奇兵,更指的是“奇谋”。行军打仗,先行粮草,前哨后备,安营扎寨,临阵对敌,这都是战争之中的“正谋”。瞒天过海、声东击西、围魏救赵等,这些则是战争之中的“奇谋”。“正谋”和“奇谋”的关系,就好比一个人的体格和武艺,空有强壮的体格不能算是武林高手,空有武艺但是体弱多病,站都站不起来,也无法战胜别人,只有身体强壮、武艺高强的人,才算的上是“武林高手”。

    唐宪宗元和九年闰八月,吴元济拥兵自立。唐宪宗决定对淮西用兵,讨伐吴元济。

    负责西路军的李愬抵达唐州后,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首先,他亲自巡视慰问将士,存恤安抚伤病员,以稳定军心。同时,又有意示弱,故作柔懦懈怠,御军松弛,以麻痹敌军。

    其次,为增强西线的军事力量,李愬又上表奏请朝廷,调来昭义、河中、鄜坊士卒步骑2000人。

    再次,为争取淮西民心,孤立、瓦解吴元济,李愬设县安置淮西百姓5000余户,并派兵予以保护。李愬还采取了优待俘虏,大胆重用降将的政策。

    准备充分后,十月初十,李愬利用风雪交加,敌军放松警戒,利于奇袭的天气,率九千人雪夜行军。军队的行动十分秘密,除个别将领外,全军上下均不知行军的目的地和部队的任务。李愬只下令说向东。东行30公里后,唐军在夜间抵达张柴村,乘守军不备,全歼包括负责烽燧报警士卒在内的守军。待全军稍事休整和进食后,李愬留500人守城栅,防备朗山方向之敌,另以500人切断通往洄曲和其他方向的桥梁,并下令全军立即开拔。诸将问军队开往何处,李愬才宣布说,入蔡州直取吴元济。诸将闻说皆大惊失色,以为此次必然死无葬身之地,但军令如山,众将只得率部向东南方向急进。此时夜深天寒,风雪大作,旌旗为之破裂,人马冻死者相望于道。张柴村以东的道路,唐军无人认识,夜半,雪愈下愈大,唐军强行军35公里,终于抵达蔡州。

    自从吴少诚抗拒朝命,唐军已有30余年未到蔡州城下,所以蔡州人毫无戒备,未发现唐军的行动。四更时,李愬军到达蔡州城下,守城者仍未发觉。李祐、李忠义在城墙上掘土为坎,身先士卒,登上外城城头,杀死熟睡中的守门士卒,只留下巡夜者,让他们照常击柝报更,以免惊动敌人,便打开城门,迎纳大唐军。接着,又依法袭取内城。鸡鸣时分,雪渐止,李愬已经进至吴元济外宅,吴元济这时候才反应过来有敌来袭,逃到牙城上,蔡州百姓争先恐后地负柴草助唐军焚烧牙城南门。黄昏时分,城门坏,吴元济投降。申、光二州及诸镇兵2万余人亦相继降唐,淮西遂平。

    在这场经典的千里奔袭战役之中,李愬可以说真正理解和诠释了“兵以正合,以奇胜”的概念。首先,他安抚军心、加强兵力,优待俘虏,因此巩固了自己一方的实力,使得自己立于不败之地,接着雪夜行军,千里奔袭,可以说是“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一举攻下了蔡州。

    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我们应该怎么看待“兵以正合,以奇胜”这句话呢?举个例子,众所周知,在饱和市场上同样存在着商机。当然各企业的产业性质不同,产品不同,所处内外环境也不同。所以不是去照搬别人的成功模式。重要的是这些企业的经营思路,他们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认为“事情只能是这样”,而是反问自己:“事情是不是可以不是这样?”从中便会出现新的思路,发现新的机遇。这就是“出奇”,而正是“出奇”会使企业看到希望。

    挑战固然严峻,但机遇同样无限,正可谓“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而要能看到这些新的机遇,前提条件是改变你的思想方式,从长期计划体制下形成的只会按上级指令行事到照别人的步子亦步亦趋地模仿,转变到真正独立进行思考,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去考虑问题、处理问题。这样你就会由原来一叶障目而变得豁然开朗,发现原来机遇就在眼前。

    日本索尼几十年前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公司,一跃成为日本屈指可数的大公司之一,其中不乏其本身雄厚的科技实力,但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在领导层提倡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并把它运用到商业领域中,由此而打开了产品的销路。

    索尼品牌创立之初,之所以能够打破“日本制造”在欧美市场不屑一顾的局面,赢得全球市场,究其原因不外乎始终坚持树立“守正”“用奇”的市场策略;拒绝成为其他品牌的附属品牌;将对品牌的任何伤害都看做是对整个企业的伤害;明确强调一个生产领域——电子;将创新产品迅速市场化的特殊技巧;形成了一个自由思考的环境,以利于创新;及早重视国际市场。其中,前两者为“守正”,后四者为“用奇”。

    索尼公司市场销售人员告诉记者,市场是瞬息万变的,经营者应依据市场变化灵活采取对策。50多年来,索尼正是应用《孙子兵法》“以正合,以奇胜”,既“守正”,又“出奇”,才能够打出一片天下。

    由上文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孙子兵法“守正”“用奇”的思想即使在今天依旧拥有极大的生命力。峭壁千仞,首先要有自己的基础,才不会倒塌。有了基础之上,才会塑造出各种鬼斧神工的奇景。我们做事也是一样的道理,首先要有自己的基础,有稳固的后盾,在这个基础之上才能去追求成功。没有奇谋,做事情就容易变得死板,犹如撞到南墙,不知回头;没有正道,做事情则会虚浮不踏实,做什么都好像枯木开花,难以长久。因此,无论做什么,都要有正有奇,互为奥援,方才能成功!

    奇正相生:转自己的“头脑”,让别人“摸不着”

    在《孙子兵法》的“兵势篇”中,孙子集中论述了如何用兵、用兵之势的问题,并提出了“奇正”的概念。对于军队的管理,无论人数多少,主要都是靠军队的编制和发号施令;而三军将士遭遇敌军的全面进攻却不会失败,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一样能够占据进攻优势,则靠的是兵法中的“奇正”战术的灵活运用。“正”兵与敌军交战,“奇”兵是取胜的主要力量。但在历次作战中,“奇”与“正”的运用又是灵活多变的,正如四季交替、五音变化、五色协调一样,是不可以穷尽的。“奇”与“正”如同圆环,无始无终,变化多样。

    因此,以大搏小为“正”,以弱胜强为“奇”,步步为营为“正”,千里奔袭为“奇”,防守多为“正”,进击多靠“奇”,“正”以造势,“奇”以用势,为“正”者可以确保自己不会失败,为“奇”者可以出其不意获得胜利。真正要懂得兵法,一定要明白“奇”“正”的运用,更要明白何时何地在“正”“奇”之间转换。

    春秋时期,吴楚争霸,孙武其时以兵法十三篇进献吴王,受到重用。楚国是南方大国,吴王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将吴军分为三支,轮番骚扰楚军达6年之久。楚军将士疲于奔命,斗志沮丧。

    公元前506年冬,吴王阖闾亲自挂帅,以孙武、伍子胥为大将,阖闾的胞弟夫概为先锋,倾全国3万水陆之师,乘坐战船,由淮河溯水而上,直趋蔡境,。进抵淮汭后,孙武突然决定舍舟登陆,由向西改为向南,并且挑选3500名精锐士卒为前锋,迅速地穿过楚北部的大隧、直辕、冥阨三关险隘,直趋汉水,深入楚腹地,不出数日,挺进到汉水东岸,达成对楚的战略奇袭。

    当吴军突然出现在汉水东岸时,让在水路忙着做准备的楚昭王慌了手脚,急派令尹子常、左司马沈尹戌、大夫史皇等,倾全国兵力近二十万大军,分路赶至汉水西岸,与吴军对峙。子常不待沈尹戌军到达,擅自率军渡过汉水攻击吴军。吴国君臣见楚军主动出击,遂采取后退疲敌、寻机决战的方针,主动由汉水东岸后撤。子常中计,挥军直追。吴军以逸待劳,在小别山至大别山间迎战楚军,三战三捷。

    公元前506年(周敬王十四年)农历11月18日,吴军在柏举与楚军对阵。大将夫概率领自己的5千前锋部队,直闯楚营。果然楚军一触即溃,阵势大乱。阖闾见夫概部突击得手,乘机以主力投入战斗,楚军很快便土崩瓦解。史皇战死,子常弃军逃往郑国。丧失主帅的楚军残部纷纷向西溃逃,吴军乘胜追击,渡过河的楚军逃到雍澨,正埋锅造饭,吴军先锋夫概部追至,楚军在溃逃中虽炊熟而不得食,仓皇逃走。吴军吃了楚军做的饭,继续追击,最终终于攻下了楚国的都城郢都,创造了春秋时期小国攻取大国都城的先例。

    孙武不愧是“兵家鼻祖”,在这一战之中,吴军灵活机动,因敌用兵,以迂回奔袭、后退疲敌、寻机决战、深远追击的战法而取胜,六战六捷,千里奔郢,已成为古代战争史上的经典战例。

    在这一战之中,孙子用兵“正奇相生”,既有步步为营,又有出乎意料,因而就造成了一种局势为我掌握的“优势”,这种“正奇相生”造成的优势,也正是“兵势篇”论述的重点所在。

    关于“势”,孙子在本篇中专门做了精辟的论述。水之所以能够冲走石头,完全是因为势的原因。中国的许多老话都说明了势的重要,比如:势不可挡、因势利导、势在必行、势所必然等等。势可由多种因素形成。如战争中由士气、斗志、勇敢、无畏等形成的气势;由兵力、火力速度等形成的优势;由地形、地貌形成的地势;由季节、天气、气候、温度等形成的天势等,这种势是压倒敌人的反抗,摧毁敌人斗志的必要条件。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做事一样要学会“正奇相生”。既要懂得合乎规矩,又要能够推陈出新,做到“踏实肯干”与“怪招跌出”并举,“实事求是”与“奇思妙想”齐飞。有了“怪招跌出”作为手段,实事求是的人才会变得更灵活、更能顺应时势创造和抓住机会;有了实事求是的精神,拥有“奇思妙想”的人方足以把梦想变成现实。因此,奇正相生,缺一不可。只有同时拥有着两种精神的人,才足以应付各种情况,根据自己的需要迅速调整策略,一步步走向成功。

    势如扩弩:养“精”蓄“锐”才有“精锐”

    在《孙子兵法》之中,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使用军队就如同转动圆木一样,指挥士兵攻击时候就如同瀑布流下,山洪暴发一般,能够顺势应时,借势用力。那么,势从何来,力由何发呢?

    我们知道,山洪暴发之所以力量磅礴,是因为汇集了无数雨水、无数溪流,是因为积累了“数量”;瀑布流下之所以有千钧之力,是因为居高临下,是因为积累了“高度”。因此,想要有巨大的力量,首先就一定要有所积累。只有把长久而广泛地积累的力量在一个点上迸发出来,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所以,力量的前提是积蓄,没有积蓄就没有力量。“兵势篇”之中说“势如扩弩”,指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孙子说战争史“国之大事”,必须提前做好准备,试想一个国家不经准备就贸然发动战争,及时赢得胜利,自身力量也已经用光了,必然变得疲惫无力,国疲民弱。也因为如此,古时候一个国家想要发动战争,往往要准备数年甚至几十年,更有甚者要经过数代人的准备,积攒了足够的力量之后,方才在一次战争之中爆发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势如扩弩”的关键,在于准备。打仗之前,要强大自身实力,要准备兵力、粮草、军饷;一场战争之前,要进行军事动员,要分析形势,制定计划;一场战役之前,要着手安排兵力,要考虑好对方的行动以及我方的应变。只有一切准备得当,蓄势待发,才能做到最有力的出击。

    1938年3月16日,为了策应了我第115师在晋西地区的作战行动,钳制了日军向黄河南岸和西岸的进攻,八路军第129师决定,以围打援敌的战法,准备在神头村地区伏击歼敌。

    为打好这一仗,部队进行了充分的政治动员和各项作战准备。

    3月15日21时,部队向伏击地区开进。16日2时,我第386旅首长接到侦察组报告,神头村南北的一段公路是在山岭上,不在山沟内(图上是在山沟内),神头岭上地形开阔,不便隐蔽,但公路两侧20米处有约宽百米的国民党军队过去修筑的工事,可以利用。

    据此,指挥部当即调整部署,以第771团主力埋伏在张庄、王家庄以东公路两侧,正面阻击敌人,并以一个营位于申家山,作为预备队;团特务连前伸至潞河村,向黎城方向警戒,并破坏赵店木桥,断敌交通,确保主力歼敌;以第772团主力埋伏在1187高地和神头村西侧,对敌实施主要突击,利用旧工事严密伪装隐蔽;以第3营(欠一个连)在李家庄以东,准备适时出击,断敌退路;以一个连伸至潞城东北1505高地袭扰潞城之敌,使敌不敢倾巢出援;另一个排在余庄,保障主力侧后安全;以补充团埋伏在薛家庄、安南岭以西地区,从公路东侧突击敌人,还派出便衣二十余人至潞城西南监视长治之敌。

    由于这次战役八路军方面计划周详,准备得当,所以取得了“一击必杀”的效果,至16时,神头岭伏击战胜利结束时,毙伤俘敌1500余人,毙伤和俘获骡马600余匹,缴获各种枪支300余件,击毁敌汽车百余辆,我伤亡240余人。可以说,如果没有周密的准备,这一次伏击战绝不可能成功。

    在神头岭伏击战中,我八路军指挥部充分了解敌我双方的情况,设身处地地计划每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将兵势如同绷紧的弓弦一样张开,因此才能够在日军到达伏击地的时候,给予最沉重和致命的打击。这一仗,八路军利用伏击优势,充分做到了《孙子兵法》之中所说的“势如扩弩”。

    那么,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我们应该怎么理解“势如扩弩”呢?古人曾经说“十年磨一剑”,无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忽视准备的作用。拳头后撤,积蓄力量,再打出去的时候才会有力气。因此,想做成一件事,要有周密的准备;想做一个成功的人,要有长远的打算;想要做英雄,则要有“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选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觉悟。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积累,就没有爆发;没有准备,就没有成功。

    1994年,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回到出生地沈阳,他决定指挥辽宁交响乐团上演《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

    乐团团长后来回忆说:“第一天,在排练完第四乐章快板后,小泽征尔的脸色骤然沉了下来,紧皱眉头,低沉地自语道:怎么会这样?这样的乐团怎么去演出?忽然,他将指挥棒重重地敲了一下乐谱架后说:从明天起,我们进行个人演奏过关训练。我当即懵了。这等于在说,每个人需要从基本功训练起。这绝不是大师级指挥家做的事。

    此后,每天训练6个钟头。到了第三天下午,小泽征尔实在太疲劳了。他先是蹲在地板上指挥,后来,干脆就跪在地板上指挥,脸上的汗水挥洒在乐谱和地板上,他一次次地纠正第一小提琴手,可还是难以过关。望着大师被汗水浸透了的头发,一脸的疲惫,第一小提琴手心中难受极了,先是流泪、抽泣,后是失声哭了起来:“大师,对不起,您另选他人吧,我不行。”在场的人都以为大师会发火。不料他却十分平静和悦地说:“你行,只差一点点。请再来一次。”当她拉完一遍,大师捋起头发:“谢谢,请再来一次好吗?”就这样,当第一小提琴手过关时,她已经泣不成声。大师大口喘息着接过毛巾笑着说:“你们都行,谁也没有理由泄气。”由于乐队超乎寻常的努力,最终这一场演奏会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除了天分,小泽征尔拥有更多的是勤奋。每天清晨四点钟,小泽征尔屋里就亮起了灯,他开始读总谱。原来,小泽征尔从青年时代就养成晨读的习惯,一直坚持到今天。“我是世界上起床最早的人之一,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我常常已经读了至少两个小时的总谱或书。”小泽征尔说。

    长听别人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下的“十年功”便是准备,便是“势如扩弩”。小泽征尔带领着乐团的人,一点点积累,一点点积蓄,最终用汗水拉开“弓弦”有了“势如扩弩”的准备,才有了别人望尘莫及的成功。

    同样,任何人如果想要让自己变得更有力量,都要懂得“势如扩弩”的道理。聪明的人,懂得把自己的力量一点点叠加起来,最后在一个点上爆发出去,因此才有学子的“十年苦读无人问,一朝金榜天下知”。在“一鸣惊人”这个成语典故之中,也曾经说过,三年不飞,才能一飞冲天,三年不鸣,才能一鸣惊人。想要一鸣惊人,必须先要懂得“势如扩弩”的道理,懂得“蓄势待发”的意义。不懂这些,就不能妄谈成功。

    节如发机:“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秘密

    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之中,孙子除了重视对战争的准备意外,更重视掌握主动攻击的时机。我们平常总会听到“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养兵千日”便是“蓄势”,是积蓄,把“千日”的力量积蓄在一起,在一时之间释放出去,其力量的强大就可以想象了,这便是“用在一时”的秘密,便是“节”。

    关于“节”的见解,是孙子兵法中的高妙之处。空中的雄鹰在天上翱翔,慢悠悠的飞翔,谁都看不出它摆出攻击的姿势,然而雄鹰一旦发动攻击,却迅疾无比,往往一击见效,让猎物猝不及防,这边是因为对“节”的掌握。在战争之中,进攻的时机掌握的不够恰当,便可能错过胜利的最好时机,甚至将胜利拱手让人;而如果能恰当掌握进攻的时机和节奏,则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般来说,在敌人士气衰弱的时候、队形混乱的时候、将领无法进行现场指挥的时候,都是进攻的好时机。

    周庄王十四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今山东曲阜北郊)。齐国由于上次战争的胜利,鲍叔牙的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鲁军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饬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弩手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的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仍攻不进阵内,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3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鲁军将士闻令,士气高昂,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当,把齐军打得七零八落,溃不成军,节节败退,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在这场“长勺之战”中,鲁军能够以少胜多,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掌握了进攻的最好时机和最佳节奏,趁着敌人最薄弱的时候,用我方最强大的力量予以突破,掌握了战斗的“节”。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所谓“节”,其实就是一种节奏,一种节制,一种收发由心、快慢得宜、轻重适当的举措,一种对机会的敏感预料和掌握。战争中,光靠猛冲猛打,一味死拼,有时是不能奏效的;相反,有时候以退为进,四两拨千斤,却往往能收到奇效。“节”是一种艺术,是一种合乎自然法则的行为,这在乒乓球的比赛中最为明显,有时候大力扣杀,不能致对方于死地,但有时只需小巧地放一个短球,却能大功告成。“节”是一种老辣的人生体验,初生牛犊不怕虎,赞誉了年轻人的勇和直、刚和劲。然而,年轻人却几乎不懂得节的作用。只有当他们在人生实践中酸苦尝尽,历尽磨难之后,他们才会懂得什么叫“节”。

    1983年,中国光大实业公司董事长王光英从多种渠道获取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在南美的智利,有一家铜矿即将倒闭。矿主在企业倒闭前订购了美国“道奇”、西德“奔驰”牌各种型号的大吨位载重车、翻斗车共计1500辆,全是新车。但是,这些车刚购进,矿山便倒闭了。为了偿还债务,矿主决定将这批新车折价拍卖。

    王光英清楚地知道:信息具有共享性,谁的速度快,谁就能将信息转化为财富。于是,他迅速派出验车小组调查这批车辆的质量,又迅速向国内汽车专家咨询,同时走访了汽车制造商,王光英请了一位行家——西德奔驰公司出口服务部驻京代表。他还迅速征求国内工矿、交通、商贸等急需大吨位运输车用户的意见,取得有关部门的具体帮助。

    在本人不能前往的情况下,他把拍板成交的大权交给赴现场验货的采购人员。他对采购员指示说:“只要质量好,价钱便宜,你们说了算。”由有关技术专家组成的采购小组乘机直抵智利,对所有汽车进行了现场验货。在确认质量满意后,经过一番紧张的议价磋商,以原价38%的低价买下了这批汽车。光大实业公司以“节如发机”的战略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战机,捷足先登,在这笔交易中,共节约2500万美元的外汇,公司实力因而也进一步壮大。

    弩的力量之所以大,是因为把所有的力量都能够积攒在一起,而箭的攻击力之所以强,是因为把弩所积攒的力量能够在恰当的时机一下子释放出去。所以,懂得积攒与准备,只能算是成功了一半;懂得释放与攻击,才算是完全的成功。

    力量用不到好的地方,就只会浪费,真正有智谋的人,总是能用自己最强的力量在最好的机会用最短的时间朝着对手最弱的地方下手,能懂得这一点,便算是懂得了“进攻”的真谛。

    斗乱而不可乱:掌握“节奏”的人掌握“结果”

    在《孙子兵法》“兵势篇”之中,孙子指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意思是说,在趁着敌方混乱而攻击的时候,己方一定要乱中有序,才能占据优势;两军搅作一团的时候,将领一定要心中有数,能够保证形势正朝着对己方有利的方向发展下去。这句话的关键,在于要求将领有着自己的良好的大局观和指挥能力。

    在战争之中,如果妄图趁着对方的混乱而进攻,但是自己一方却乱了阵脚,不但会使得优势尽失,而且会面临着被反噬的危险,更何况战场之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一个不能控制战斗节奏和战争形势的将领,是失败的将领。

    东晋时期,前秦苻坚先后灭掉代国、前燕、前凉,统一了北方,休整了十年时间后,公元383年,前秦出兵伐晋,双方在淝水交战。

    前秦兵紧靠着淝水列阵,晋兵不能渡河。谢玄派使者对苻坚的使者说:“你们孤军深入,却把阵势摆在淝水边,这是持久的打算,而不是想速战速决。如果把你们的阵势移动一下稍稍退却,让晋兵渡过淝水,我们来决一胜负,不是更好吗!”前秦的众位将领听了之后,都说:“我军人多他们人少,不如阻挡他们,使他们不能渡河,可以万无一失。”符坚却说:“兵法说‘兵半渡可击’,只须带兵稍稍后退,让他们渡到一半时,我们再去进攻,岂有不胜之理!”于是指挥军队稍稍退后。

    然而没想到,这一退,后面就有人大喊“秦军败了!秦军败了!”军士们自相惊疑,无心恋战,都开始退却,阵势一下子混乱不堪,无法停下来。谢玄、谢琰、桓伊等趁机率兵渡过淝水攻击前秦军。前秦将领符融骑马奔驰压阵,想以此阻挡退却的士兵,但马倒在地上,他被晋兵杀死,前秦军于是溃败。谢玄等人乘胜追击,追到青冈。秦兵大败,自相踩踏而死的士兵,躺满原野塞满河川。那些逃跑的士兵听到风吹的声音和鹤叫声,都以为晋兵就要追来,昼夜不敢停,在草丛里行军在野外住宿,再加上又冷又饿,死的人十分之七八。晋军缴获秦王符坚乘坐的云母车,又趁势攻下了寿阳,活捉淮南太守郭褒。

    在这一场战争之中,前秦统帅苻坚本想趁着晋军渡水的时候人马混乱而发起进攻,没想到乱了的反而是自己的兵马,苻坚也因为这一下混乱而打了败仗,最后被部下杀死。由此可见,孙子的“斗乱而不可乱”说的多么有先见之明。

    当然,战争之中也有很多把“斗乱而不乱”运用的很好的人,留下许多辉煌的战例。

    唐朝开元年间,契丹叛乱,并多次进犯唐朝。张守圭为幽州节度使,担负平定契丹叛乱的重任。契丹大将可突干数次攻打幽州,都不成功,他于是假意与唐军讲和。张守圭很明白可突干的意图,便将计就计,派下属王悔去契丹军营,以宣诏为名,借机探听他的虚实。

    王悔进入契丹军营,在酒宴上发现:可突干与部属之间的关系不是很融洽,表里不一。他又仔细打听到,可突干与分掌兵权的部将李过折长期以来就有矛盾,于是,王悔暗地里接触了李过折,得知他十分反对可突干的叛乱,王悔乘机劝和了李,让他脱离可突干、为唐朝廷出力、日后定有重赏。王悔完成任务后,回到幽州。次日,李过折突袭可突干的军营,把可突干斩于马下,忠于可突干的大将李礼,率部下与李过折展开激战,李过折死于乱战中。此时,契军营大乱,张守得知情报,率大军杀入契营,活捉李礼,大破契丹军。从而迅速地平定了叛乱。

    在这场战斗之中,唐军巧用“浑水摸鱼”的计谋,让叛军自相残杀,自己却保持镇定,等到双方斗得两败俱伤,再抓住时机出击,最终一举成功。

    那么,以今天的眼光看来,“斗乱而不可乱”这句话能够给我们什么警示呢?一般来说,为人处世,最重要的是心中有数。无论做什么事情,心中有数的人总不会受到大的损失,心里没有“谱”的人则往往容易上当受骗。

    一家粮油贸易公司刚刚成立,效益不太好。这时候,别人为其老板张某介绍来一位日本客户——一个精明强干的商人岛村。岛村是日本一家化工公司的业务经理,此次来华订购一批玉米,这也正是张某急需脱手的商品。

    岛村在与张某交谈数次后,又看了样品表示愿意成交,问张某以何价格售出。张报价每吨32美元,谁料岛村却一副惊讶的样子:“张经理,想不到你如此地没有诚意,这么高的要价,让人怎么受得了,我看这笔买卖就不要谈了。”说罢,离席而去。

    正在这时,张某接到大连某粮油公司的电话,询问岛村所购玉米的价格。

    放下电话,张某心中暗想,看来岛村是想另找合作伙伴了,于是立马决定,将玉米价格降低到31美元一顿。然而岛村还是不答应。

    在随后几天里,张某又接到了来自其他两家企业的电话,内容还是询问与岛村谈判玉米的价格。张某心想:看来这个岛村还真厉害,我一定要把这笔买卖做成!他下了最后决心,不管怎样也要守住每吨30美元的价格,这已经是价格最低点了。即以此价格成交,利润已经是微乎其微了。

    然而,岛村却表示,其他公司给出的价格都是29.5美元每吨,低于这个价格绝不能成交。最终,张某忍痛接受了这个价格。不想,第三天早上,岛村并没有如约来公司签订合同。

    事情过去了数月之后,张某在一次洽谈会上,结识了那家大连粮油公司的经理。谈起此事,方明白原来岛村在与张某周旋的同时,其助手正在大连粮油公司那里讨价还价一会告诉张某大连的公司提供了低价,一会告诉大连方面张某的公司提供了低价,最后坐收渔翁之利。

    在这个案例之中,张某因为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资料,没有形成更好的大局观,因此面对日方的压价,自己乱了阵脚,最终成了为他人做嫁衣裳。做任何事情,都是因为有了自己的“乱”,才有了别人的“趁乱而为”,有了别人的“有机可乘”。

    因此,真正做大事的人,一定要目光高远,意志坚定,有敏锐的觉察和果敢的决断,切不可被别人搅成浑水,被人“浑水摸鱼”。

    择人而任势:好钢用在刀“刃”上,方可游“刃”有余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个砍柴的人想要做好工作,首先就应该磨好斧子,让斧子锋利;想要让斧子锋利,就应该在斧刃上使用好钢。相反,那些边砍柴边抱怨斧子不够锋利的樵夫,是极其愚蠢的。孙子的“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即是说,善于打仗的人,总能很好地掌握形势,在合适的地方使用合适的人,而不会对士兵有所苛求,这样才能够打胜仗。这和樵夫磨斧子的道理是一样的。

    所谓“求之于势”,孙子所指是利用有利的态势,来确保战争的胜利。孙子把“势”建立在夺取战争的胜利,他这种思想既重视客观物质条件,又重视人的能动作用,是难能可贵的,是孙子重要的哲学观点之一。

    而“势”归根到底是要人来掌握的,因而对于选择适当的人才,利用好有利的态势是其思想中心。在战争史上,许多失败者的失利,大都是由于用人的错误,因用人而错,造成整个战局的失利。赵王撤掉能干的将军,错用名将之后的赵括就是史上最有名的用人之败。它的后果是被秦将王翦坑杀赵军40万,从此使赵国元气大伤。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精通天文地理,但是由于他的几次用人失误,使蜀国的北伐功亏一篑。而相反的例子也有很多,三国时吴国孙权起用书生陆逊,不仅打败了三国精英关羽,更是使吴国有了运筹帷幄的大将。从这些可以看出,善于指挥作战的君主和将军们,在关键时候选好了人才,有了好的地势,便会获得胜利;反之,用非其人,就会失败。

    “择人”就是选拔人才,在战争中要选拔优秀的指挥员和战斗员。孙子经常强调将帅在战争中的突出作用,指出“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兵无选锋曰北”。可见,战争中选择将帅和士兵的重要性。“任势”就是利用形势,如在战争中占领制高点,利用水流、风向,选择有利时机出击等。除了“任势”外,还要善于“造势”。孙子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即根据如何对己有利而采取适宜的措施,这对于夺取战争的胜利是十分重要的。

    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投奔了刘邦的军队,担任一名小官。当时,韩信多次和萧何谈天,萧何认为韩信与众不同。后来,韩信看自己不受重用,就打算逃跑。萧何知道了之后,来不及禀报刘邦就去追赶韩信,大家都以为萧何也逃跑了。

    过了一两天萧何拜见刘邦,刘邦又怒又喜,责问萧何:“你为什么要离开我?”萧何回答:“我怎么敢离开,我是去追要离开的人。”刘邦问:“你去追谁?”萧何答道:“韩信。”刘邦又问:“走了那么多人你都不去追,却去追韩信,为什么?”萧何说:“走的那些人都比较容易得到,但是韩信却找不到第二个,大王如果只是想长期汉中称王那可以不用韩信,如果想争夺天下,那除了韩信就没有能为大王解决的人了,这全都看大王你的打算来决定的。”刘邦于是答道:“我也想东进,怎么能一直呆在这个地方呢?”萧何回答:“大王如果想东进,能重用韩信,他就会留下来,不能重用他早晚会离开大王的。”刘邦便表示:“我让他做将军。”萧何却说:“如果只是让他做将军,韩信一定不会留下。”刘邦说:“那让他做大将。”萧何“这很好。”于是刘邦就想叫韩信来册封他,萧何又表示:“大王向来轻慢无礼,现在任命大将就像叫小孩一样,这就是韩信要离开的原因。大王想要任命他一定要选一个好日子,斋戒,设坛场等礼数都齐全了才可以。”刘邦同意了。到任命大将的这天,诸将都很高兴以为会任命自己做大将。等到知道新任命的大将是韩信,整个军队都很吃惊。

    后来,韩信为汉高祖立下汗马功劳,汉高祖曾经评价说:“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可见对他的重视。

    汉朝初年有“三杰”,刘邦认为,自己各方面都有不如这三人的地方,但是自己能重用人才,才能使得这“三杰”为自己打下天下。其实,即使在现在,也是一样的道理。

    许多知名的商业单位对于“择人”都有自己一套办法。日本一些商场在选择员工时,尽量通过多方面的考察,确定其是否具有为顾客着想的责任心。札幌啤酒公司在招聘员工的系列考试中,就有一项“为顾客服务知识”问答,还须撰写一篇立意为“顾客至上”的短文。应聘于东亚航空公司的大学生,首先要在最基层的顾客服务部门试用三个月。北京贵友大厦有限公司优先选择具有“六种能力”,即预见能力、开拓能力、决断能力、组织指挥能力、商业交往能力、反省能力的人担任领导职务。对干部每年全面考核一次,坚持“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原则。开业以来,选拔、培养出中层以上干部近百名,同时对十八名不称职的干部免职降职,有力地保证和促进了公司的持续发展。上海开开百货商店实行体制改革后,干部竞聘上岗,职工择优上岗,使商店的经济效益迅速提高,一年一个台阶。

    当然,有人说,在现今社会,能得到人才就能得到一切。其实按照《孙子兵法》的理解,寻找人才是一方面,会使用人才、能够“量才适用”“择人任势”则是更重要的一方面。只要使用得当,很多人都是人才。因此可以说,现今能够发现人才并且能够实用人才的,才是真正的强者,真正的英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