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谋与孙子兵法-地形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原文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者,敌无备,出而胜之,敌若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险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引而去之,勿从也。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卒强吏弱,曰驰;吏强卒弱,曰陷;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击,胜之半也;知敌之可击,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战,胜之半也。故知兵者,动而不迷,举而不穷。故曰:知彼知己,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译文

    孙子说:地形有“通”“挂”“支”“隘”“险”“远”等六种。凡是我们可以去,敌人也可以来的地域,叫做“通”;在“通”形地域上,应抢先占开阔向阳的高地,保持粮道畅通,这样作战就有利。凡是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域,称作“挂”;在挂形的地域上,假如敌人没有防备,我们就能突击取胜。假如敌人有防备,出击又不能取胜,而且难以回师,这就不利了。凡是我军出击不利,敌人出击不利的地域叫做“支”。在“支”形地域上,敌人虽然以利相诱,我们也不要出击,而应该率军假装退却,诱使敌人出击一半时再回师反击,这样就有利。在“隘”形地域上,我们应该抢先占领,并用重兵封锁隘口,以等待敌人的到来;如果敌人已先占据了隘口,并用重兵把守,我们就不要去进攻;如果敌人没有用重兵据守隘口,那么就可以进攻。在“险”形地域上,如果我军先敌占领,就必须控制开阔向阳的高地,以等待敌人来犯;如果敌人先我占领,就应该率军撤离,不要去攻打它。在“远”形地域上,敌我双方地势均同,就不宜去挑战,勉强求战,很是不利。以上六点,是利用地形的原则。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所在,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

    军队打败仗有“走”“驰”“陷”“崩”“乱”“北”六种情况。这六种情况的发生,不是天时地理的灾害,而是将帅自身的过错。势力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士卒强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将帅强悍,士卒儒弱而失败的,叫做“陷”。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以上六种情况,均是导致失败的原因。这是将帅的重大责任之所在,是不可不认真考察研究的。

    地形是用兵打仗的辅助条件。正确判断敌情,考察地形险易,计算道路远近,这是高明的将领必须掌握的方法,懂得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能够胜利;不了解这些道理去指挥作战的,必定失败。所以,根据分析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不打,坚持打也是可以的;根据分析没有必胜把握的,即使国君主张打,不打也是可以的。所以,战不谋求胜利的名声,退不回避失利的罪责,只求保全百姓,符合国君利益,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像对待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了的子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只了解自己的部队拥有攻击力,而不了解敌人不可进攻,取胜的可能只有一半;只了解敌人可以进攻,而不了解自己的部队不具备攻击力,取胜的可能也只有一半;知道可以进攻敌人,也知道自己的部队有进攻的能力,但是不了解地形不利于作战,取胜的可能性仍然只有一半。所以,懂得用兵的人,他行动起来不会迷惑,他的战术变化无穷。

    孙子兵法的智慧解析

    知天知地——形势出机会,不必乱世也英雄

    在古代,出色的军事家都懂得妙用地形,发挥有限兵力的优势作战,使固有的地形成为组织防御与实施进攻的天然助手。“地形”就自然地成为指挥员决策战术的重要因素。现代军事地形学在确立“地形”的军事属性时,特别强调它的战术性能,这与孙子的理论渊源较深。

    孙子在《孙子兵法》的“地形篇”中所确定的地形六型论,其核心就是阐释地形的战术性能。只有把握地形的战术性能,才能实施灵活而机动的基本战术,给敌人以突然袭击,同时在防御中,巧用地形的自然保护性能,使部队免遭敌人攻击。孙子还提出军队有“走”、“弛”、“陷”、“崩”、“乱”、“北”这六种必败的情况。他通过对这六种必败情况的综合分析,提出了军队的将领在指挥作战时应避免以一击十、兵强将弱、将强兵弱、擅自出战、治军无法、以小击大等被动、盲动的行为。这是每一位将领应当加以认真考察研究的问题。

    明朝时期,土木堡之变后,瓦剌军分三路大举进攻。

    十月十一日,瓦剌军抵北京城下,列阵西直门外。北京城城墙高耸,坚实无比,足以固守。明朝重臣于谦暂隐主力,采用小部兵力处处袭击,搅乱敌军。当天晚上,高礼、毛福寿在彰义门北迎击瓦剌军,杀敌数百人,军威大振,迫使瓦剌军不敢贸然进攻。

    十三日,也先集中主力进攻德胜门。于谦早料到瓦剌军可能要从这里进攻,就利用对地形的了解,派石亨预先埋伏于德胜门外道路两旁的空房中,明军只派少量精骑迎战瓦剌军。接战后,佯装败退,瓦剌军以万余骑追来。待瓦剌军进入明军伏击圈时,范广出敌不意,指挥神机营突发火炮、火铳,同时,石亨所领伏兵突起夹攻。瓦剌军大败,有“铁元帅”之称的也先的弟弟孛罗和平章卯那孩都中炮身亡。

    瓦剌军又转攻西直门,明守将都督孙镗率师迎接。战斗打得十分激烈,明军斩敌前锋数人,迫其北退,孙镗又率军追击。瓦剌军合围孙镗,孙镗尽力拼杀,一度退到城边。幸高礼、毛福寿和石亨率兵前来增援,瓦剌军三面受敌,被迫退去。

    瓦剌军在德胜门和西直门受挫后,又在彰义门发动进攻。于谦命武兴、王敬、王勇率军迎战瓦剌军。明军神统、弓矢、短兵前后相继,挫败了敌军的前锋。但明军自己也乱了方阵,瓦剌军乘机反击,明军败退,武兴中流矢死。瓦剌军追到土城,土城一带的居民,掷砖投石,阻遏了瓦剌军的进攻。明援军赶到,瓦剌军仓皇逃走。

    也先原以为明军不堪一击,京师旦夕可陷。但经过5天的激战,明军屡获胜利,士气旺盛。瓦剌军屡败,士气低落。这时,因天大寒,明守将罗通汲水灌城,城墙结冰,瓦剌军无法进攻。经过7天的战斗,瓦剌军的进攻均被击退。罗通三次出关追击,斩敌无数。

    也先又听说明援军将集,恐断其归路,遂于十月十五日夜下令北退。于谦命明军乘胜追击。各地人民因不堪瓦剌军的骚扰,也组织起来进行袭击。至十一月初八日,瓦剌军退出塞外,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上文的战例之中,明朝守将充分利用北京城城墙坚固的“地利”和天气转寒的“天时”,再加上内部统一意见,决心固守,达成“人和”,最终在数万大军进逼的情况下,仅凭一座孤城,竟能转败为胜,由此可见,知己知彼,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

    后世兵家对天时、地利对战争的影响作用也十分重视。梅尧臣曰:“知彼知己,而不知地形,亦或不胜。”张预曰:“顺天时,得地利,取胜无极。”刘伯承元帅也说:“我们要认真研究河川、山地、道路、城砦以及地形平坦、起伏、开阔对敌我行动和火力发挥的影响,只有对敌情、地形判断正确,善于集中优势兵力,又善于利用地形,对准敌人之弱点,实施突然袭击,才能收到歼敌之效。”这些论述,都表明历代兵家对天时、地利条件的重视。

    以今天的眼光看,孙子的思想一样对我们有所启迪。有人说:“乱世出英雄。”其实,乱世不过是一种时势。真正懂得趁势而为的人,不一定依靠形势。只要善于“顺势而为”,无论是时势、地势甚至“天”势都可以被人所利用。在今天,想依靠“乱世”来做英雄的思想已经落伍了。真正的“英雄”,能够在地理差异上发现机会,能够在寒雨冷暖中发现商机,能够在自然气候的变化中发现自己努力的方向。现今大行其道的“快递”产业,便是利用了“地利”因素;现今的很多网络大亨,就是在中外对互联网接受的早晚中找到时间差上的机会一举成功;甚至在下雨天兜售“一次性雨伞”的人,何尝不是善用天时和地利呢?

    有自己的大局观——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孙子兵法》之中提出,知道我军能够打仗,而不了解敌人不可以攻击,战胜的可能性就只有一半;知道敌人可以攻击,而不了解我军不能打仗,战胜的可能性也只有一半;知道敌军可以攻击,也知道我军能够打仗,但不了解地形条件不利交战,战胜的可能性还是只有一半。孙子认为,多知多胜,少知者少胜,不知者不胜,决定战争胜负的最关键因素,往往在于双方将领谁对这场战争的情况掌握得更前面,思考得更深入,眼光更加高远。

    以今天的理论来解读,凡属需高层次谋划和决策,有要照顾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性质的重大的、相对独立的领域,都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表现在空间上,整个世界、一个国家、一个战区、一个独立的战略方向,都可以是战略的全局。全局性还表现在时间上,贯穿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各个阶段和全过程。战略的领导者和指挥者要把注意力摆在关照全局上面,胸怀全局,通观全局,把握全局,处理好全局中的各种关系,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关键问题;同时注意了解局部,关心局部,特别是注意解决好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局部问题。

    明朝后期,沙俄扩张至西伯利亚东部的勒拿河流域后,建立雅库茨克城,作为南下侵略中国的主要基地。从此,它便不断地派遣武装人员入侵中国黑龙江流域。顺治末年至康熙初年,沙俄利用清廷忙于国家统一和平定三藩之乱,侵占了中国领土尼布楚和雅克萨等地,并在那里构筑寨堡,设置工事,还以此为据点,不断对黑龙江中下游地区进行骚扰和掠夺。

    对沙俄军的上述侵略行径,康熙帝多次遣使进行交涉、警告,均未奏效。这使康熙帝认识到,只有使用武力,才能驱逐沙俄侵略军。为此,他亲赴关东东巡,了解那里特别是黑龙江流域的情况,并就准备驱逐沙俄侵略军采取了几条措施:一是加强侦察和封锁。康熙帝命副都统郎坦、彭春和萨布素率兵百余名,以捕鹿为名,渡黑龙江,侦察雅克萨的地形、敌情;又派当地达斡尔、索伦族头人随时监视敌情变化;令蒙古车臣汗断绝与沙俄军贸易,以封锁侵略者。二是令萨布素率部在瑷珲筑城永戍,并和家属一同进行屯垦。三是在瑷珲至吉林途中,共设驿站19个。四是加紧造船,保证军粮由松花江、黑龙江及时运抵前线。同时派乌喇、宁古塔兵五六百人,达呼尔(今黑龙江嫩江县境)兵四五百人,调往爱珲一带;修整战具,设置驿站,运储军需。

    这些措施,适合当时东北边防斗争的需要和特点。这是因为黑龙江至外兴安岭地区距东北腹地遥隔数千里,同沙俄这样的入侵者斗争,单靠当地人民的部落武装是无法制止其侵略的。必须筹划全边,扼要屯兵戍卫,在适当地点控制一定兵力做机动,才能对付沙俄飘忽不定的反复侵扰。为此,需要建立相当数量的驿站和粮站,开辟水陆交通线和筹集运输工具,从而保障反击作战的胜利,并在反击胜利后建立一条较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才有利于长期的边防斗争。

    在康熙帝的全面而细致的准备下,清朝在雅克萨反击战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签定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中俄尼布楚条约》。

    在上文之中,康熙帝从大局考虑,首先在战争之前周密准备,解决了粮草、兵力、情报等诸多问题,并且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康熙帝已经意识到,想要长保边境安宁,就应该建立一条完整的边界防守线。此战之后,清朝加强北疆防御,此后多年北疆再也没有发生战争。

    在今天看来,我们一样要培养自己的大局观,才能够适应今天的形式,才能在做事的时候做到“有的放矢”。有大局观,才能做大事,行军打仗不可以没有战略,为人处世不可以不顾大局。那么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大局观呢?

    第一,多看点书,多走点路,多和有见识的人交流。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个人的大局观是和他的知识含量以及阅历成正比的。

    第二,学会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也可以说要认清时势,明白自己深处的环境因素对于自己的影响。

    第三,做事确立一个根本目标。有了目标,才会让自己的形势明朗,才方便自己用灵活的方法做事,也就是决定你生存的或者局限你发展的生产要素或因素,然后集中力量解决之。

    第四,学会平衡的艺术,没有什么是绝对重要的,要根据当时的情形,平衡你要达到目标的影响因素的各个方面。

    孙子兵法的谋略分析

    地形者,兵之助:特定“环境”的特定“帮助”

    孙子认为,因地制宜原则是军队的基本用兵原则。善于用兵者,首先善于选择战场。要正确选择战场,就要知己知彼,就要知天知地。根据敌我双方实力选择战场,根据战场的地形地理运用适宜的战略战术,则“胜乃不殆”,“胜乃不全”。有利的地形地理要配合正确的战略战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因地制宜原则,具体讲就是针对各种不同地形地理条件,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战略战术。兵家必争之地,就要不惜任何代价,抢先争取,不争必败;兵家必弃之地,就要退避三舍,不弃则亡。

    公元219年,蜀国大将关羽率荆州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襄阳、樊城进发,很快将襄阳、樊城分别包围起来。

    当时关羽主攻的是樊城,樊城守将曹仁抵挡不住关羽军队的进攻,一方面坚守在樊城不出战,一方面连连向曹操告急求援。

    曹操在长安除了指使曹仁拒守樊城不能弃城之外,又急忙派遣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去樊城援助曹仁,抵御关羽军队的进攻。

    当时曹仁使于禁、庞德军驻扎在樊城北十里之地的罾口川(今赵家桥)、鏖战岗、余家岗到团山铺一带。这一带是汉江改道的低洼地区。由于关羽长期征战在荆襄地区,了解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他看到曹军秋季错误地驻扎在低洼地区,于是就命令荆州军造大船,并调水军集结待命。

    秋八月,时逢大连阴雨连续下了10多天,汉水暴涨溢岸,大水沿着汉江故道河床低洼地带分三路涌向罾口川、鏖战岗、余家岗到团山铺一带;再加上唐河、白河、小清河及西北的普沱沟、黄龙沟、黑龙沟等地的山洪暴发之水,使罾口川、鏖战岗、余家岗、团山铺等区域内的水平地五六丈深,于禁等七军皆被大水淹没。

    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一片汪洋,无处躲避。他只好与庞德等将领上堤避水。这时,关羽命令他的水军乘船猛烈攻击被大水所围困的曹军,并在大船上向曹军避水的堤上射箭,曹军死伤落水被俘者甚多。在全军覆没的窘迫情况下,于禁被迫向关羽投降,而庞德却顽强抵抗,终被擒住,拒不投降,遂为关羽所杀。

    在上面的战例之中,关羽因为善于利用地形,所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攻破敌军,两员魏国大将一人被俘,一人被杀。由此可见,地理原因在战场之上是多么的重要。

    以今天的眼光来解读的话,《孙子兵法》之中说说的“地形”就不能简单滴解释成地理因素了,而要将其看成能够影响自身的任何环境因素,如政策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与地理环境等,都应该纳入考虑范围。正如孙子所说:“知己知彼,胜乃不殆,知天知地,胜乃可全。”成功与否,全凭对于环境的慧眼灼见。

    视卒若子:让“别人”成为“自己人”

    将领应既了解自己又了解敌人,尤其在进攻和地形方面更是至关重要的。将帅与士兵及其相互关系是构成军队内部环境的主要因素。将帅如何对待士兵是治军原则的主体。孙子受先秦“仁爱”思想的影响,主张“爱兵”。指出:“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受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如骄子,不可用也。”然而爱卒并非骄惯。厚养而不教,乱法而不治,骄兵必败。所以将帅爱兵应真心善意,造就强兵。

    在官兵的关系上,孙子主张将帅既要爱兵,又要威严治军。他提出要爱,在当时的环境下是非常有积极意义的。对后代的官军和军事家们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古今中外都有很多关于体恤士兵的正反例子。

    公元前660年,狄军进攻卫国。卫懿公率卫军主力与狄军战于荧泽。由于卫懿公平日为人苛责,不知体恤士兵、爱护民众,因而卫军士卒们都不愿为他作战。两军开战后,卫军士兵一触即溃,狄军乘势掩杀,杀死了卫懿公,进而占领了卫国都城,卫懿公成为不体恤士兵的著名反面例子。

    西汉名将李广为人清廉,每次得到朝廷的赏赐,总是立刻分给他的部下。他十分爱护士卒,行军打仗时,总是和士卒吃在一起、睡在一起。当部队缺水缺粮时,士卒没有喝水,他就一口不喝;士卒没有吃饱,他就滴米不进。由于李广体恤士卒,爱兵如子,所以他的部下都很爱戴他,很乐意跟随他一起出征,李广也成为爱兵如子的正面范例。

    1799年,拿破仑因久攻阿克尔要塞不下,决定从叙利亚撤军。他在命令中明确规定,所有骡马、车辆都要集中起来,供伤员使用。全体高级将领一律步行,不得有任何特殊。当管理马匹的军官认为总司令应当例外,向他请示要留下那匹马时,拿破仑非常生气说:“全体步行!我第一个走。这是命令!”就这样,拿破仑硬是和普通士兵一起步行撤出了叙利亚。

    正是因为拿破仑爱兵如子,所以士兵都愿意为其所用,拿破仑本人在军队之中也极有威望。在“百日王朝”前期,拿破仑从被流放地返回的时候,拦截他的士兵竟然发生部分倒戈,试想若不是拿破仑平时深得人心,又怎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即使是对于《孙子兵法》不甚了解的外国军事家,也明白体恤士兵的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对于“以恩施人、以德服人”的思想,古今中外都是英雄所见略同。

    著名企业家史玉柱是几经坎坷沉浮的“著名失败者”,不过真正的价值恐怕在于,多年以来,史玉柱叱咤于风云多变的商业江湖中,追随他的骨干人马,是一支极具凝聚力、异常稳定的核心队伍——陈国、费拥军、刘伟和程晨被称为史玉柱的“四个火枪手”,史在二次创业初期,身边人很长一段时间没领到一分钱工资,但这四人始终不离不弃,一直追随左右。史玉柱负债不能露面时,是他的“四个火枪手”在撑着。

    跟随史玉柱多年的刘伟,最初工资只有450元,拼命加班,拼命工作。巨人集团倒闭时,她不甘心付出的结果会是一无所有的回报,她相信,终有一天,公司会给自己带来大房子。

    多年以后,当史玉柱将脑白金的担子交给了文秘出身的刘伟的时候说:“刘伟跟了我十几年,我自然非常相信她。”

    在上文之中,企业家史玉柱的用人之道,可以说已经超过了利益,而是真正地把“手下人”当作了“自己人”。正因为是自己人,所以才能一起吃苦,一起奋斗,一起“闯天下”,一起“坐江山”。孙子在“始计篇”之中就曾说过将领一定要“仁”,结合“视卒若子”思想,我们就能够看出孙子的用人之道,相比也必能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与工作提供更多的启迪。

    骄不可用:“蜜罐”中的“蜜蜂”永远飞不起来

    《孙子兵法》之中记载,将领要爱卒如子,士卒才会为之所用。然而要知道,民间还有一句话:“惯子如杀子。”这句话放在军队之中也一样适用。如果将领对于士兵过于宽容,爱溺无度,那么士卒就会变得骄傲放纵,进而演变成“骄兵必败”的悲剧。

    因此,带领士兵,一定要做到“恩威并施”。溺爱士兵,就会使得士兵失去战斗能力,暴虐地对待士兵,就会使得军心分散,只有恩威并施才是用人之道。古代岳飞爱兵如子,但奉军令如山,即使是岳飞的亲儿子也不敢违背军纪,因此“岳家军”才会闻名天下。

    《史记》之中记载,孙武以兵法进见吴国国王阖庐的时候,阖庐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可以用来小试一下练练兵吗?”回答说:“可以。”阖庐又问:“可以用妇人来试试吗?”孙武回答:“可以。”

    于是吴王允许派出宫中美女一百八十人。孙武把她们分为两队,让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分任队长,命令所有的人都拿着戟。向她们下令说:“你们知道你们的心、背和左右手吗?”“妇人回答说:“知道。”孙武说:“向前,就看心所对的方向;向左,看左手方向;向右,看右手方向;向后,就看背的方向。”妇人说:“是。”

    军法纪律已经宣布完了,于是又设立起军中的刑具,然后又三番五次地讲解纪律。于是才击鼓传令让她们向右看,宫女们放声大笑。孙武说:“纪律不明确,申述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在心,这是将帅的罪过。”于是又三番五次地宣讲纪律命令而后击鼓传令向右,宫女们仍旧大笑不止。孙武说:“纪律不明确,申述的命令不能让人熟记在心,是将帅的罪过;既然已经明确了却不依照法令去做,这就是下级士官的罪过了。”说着就预备将左右两个队长推出斩首。

    吴王从台上看到自己的两个爱妃将被斩首,大为惊骇,赶忙派遣使者传令说:“我已经知道将军您能用兵了。我如果没有这两个妃子,吃东西都没有味道,希望不要斩杀她们。”孙武说:“我既然已经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

    说完就把两个队长斩首示众。任用下一名为队长,于是又击鼓发令。宫女们左右前后跪起都符合军令要求,没有再敢出声嬉笑的了。于是孙武派遣使者报告吴王说:“队伍已经操练整齐,大王您可以下来校阅,只要是您想要用到她们的地方,即使要她们赴汤蹈火也是可以的。”吴王说:“你算了,回屋吧,我不想下去看。”孙武说:“大王您仅仅是喜好兵法的言辞,并不能把它们用到实处。”

    从此阖庐知道孙武能用兵,最后终于用他为将。后来吴国往西破了强大的楚国,攻入郢都,往北威震齐,晋两国,名声显扬于诸侯国间。

    在上文的例子之中,吴王的妃子可以说备受宠爱,但是她们却并不会为了吴王去赴汤蹈火,只有孙子严明执行军阀之后,她们才有了赴汤蹈火的觉悟。将领爱护士卒,领导善待下属,都不会超过吴王宠爱自己的妃子,然而光凭借宠爱就连那些妃子也不足以用,更何况是士卒、下属呢?所以,士兵不可以“骄”,骄不可用;下属不可以“娇”,“娇”也不可用。只有严罚厚赏,才能培养出能忠心尽命的人。

    公元3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派将军岑彭率战船千艘,沿江而上,西征公孙述。为对抗汉军,公孙述在长江上架起浮桥,用巨木立在江中阻断航道。

    将领岑彭了解这一情况后,在军中以重金悬赏招募能破浮桥之人,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偏将军鲁奇挺身而出。

    时值东风正烈,鲁奇率船攻击浮桥,被水中木柱上的铁钩挂住,鲁奇不顾自身安危,大呼:“男儿当封侯赐爵,先登者重赏,后退者斩!”一面指挥士兵殊死拼杀,一面让人将火炬抛上浮桥,很快将浮桥烧毁。岑彭乘势率大军跟进,大败公孙述军。

    上文之中,正是因为将领治军严格,素有威严,所以才会取得战斗胜利。骄兵之道,在于赏赐无度,士兵不管有没有功劳,都会得到赏赐,这样就不会有人愿意去冒险立功;虐军之道,在于处罚无故,不管有没有过失,都会受到处罚,这样便会人人自危,军心离散。三国时期吕布就是因为鞭笞立功的将领,因此才会被自己人出卖,殒命白门楼。因此用人之道,莫过于此。

    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孙子的理论同样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但凡用人,莫不希望能够为自己分担忧虑,同进共退,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明白“骄不可用”的道理,知道“赏罚分明”“恩威并施”的作用,才能够成为真正的优秀领导者。

    败之六道:失败——“败”者的“失”算

    《孙子兵法》之中记载,“凡兵有走者、有驰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凡此六者,非天地之灾,将之过也”。提出六种失败的情况,并指出这六种情况并非“天灾”,而是“人祸”,都是因为将领的过失造成的。

    首先,孙子指出“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势力均同的情况下,以一击十而导致失败的,叫做“走”。这里的“以一击十”,指的是把自己的兵力分成十份,然后以十分之一的兵力去对抗对方的全部,这就烦了“分散兵力”的兵家大忌。我们知道,在躲避的时候才应该分散隐藏。在征战之中,兵力应该集中,否则不但自己的攻击力会减弱,而且很容易被人各个击破。

    接着孙子又指出,“卒强吏弱,曰驰”。士卒强悍,军官懦弱而造成失败的,叫做“驰”。“卒强吏弱”的话,将领的命令往往不被接受,并且造成将领的领导力下降,军纪松弛,有时甚至造成“哗变”。要知道,士兵只听命于自己信服的将领,如果士兵瞧不起将领,又怎么打仗呢?

    第三,“吏强卒弱,曰陷”,将帅强悍,士卒懦弱而失败的,叫做“陷”。有人说“强将手下无弱兵”,然而如果将领一味争强好胜,好勇斗狠,而手下都是老弱病残的情况下,是鲜有不失败的。更何况好强的将领往往易怒,不得人心,又怎么打胜仗呢?

    第四,孙子指出“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偏将怨仇不服从指挥,遇到敌人擅自出战,主将又不了解他们能力,因而失败的,叫做“崩”。从古至今,统帅们往往宁愿贻误战机,也不允许将领们私自出战。这是为了保证“先立于不败之地”。一旦偏将私自出战,很可能就会打乱统帅的计划,最终依照其错,满盘皆输。

    《三国演义》之中曾经有过这样的章节。马超与曹操交战,击败钟繇,钟繇退守潼关,飞报曹操。

    曹操知道失了长安,不敢复议南征,于是唤曹洪、徐晃分付:“先带一万人马,替钟繇紧守潼关。如果十日内失了关隘,皆斩;十日外,不干你们二人之事。我统大军随后便至。”二人领了将令,星夜便行。曹仁进谏说:“曹洪性躁,诚恐误事。”曹操说:“你与我押送粮草,便随后接应。”

    曹洪、徐晃到潼关,替钟繇坚守关隘,并不出战。马超领军来关下,把曹操三代毁骂。曹洪大怒,要提兵下关厮杀。徐晃进谏:“这是马超要激将军厮杀,切不可与战。待丞相大军来,必有主意。”马超军日夜轮流来骂。曹洪只要厮杀,徐晃苦苦挡住。

    至第九日,在关上看时,西凉军都弃马在于关前草地上坐;多半困乏,就于地上睡卧。曹洪便教备马,点起三千兵杀下关来。西凉兵弃马抛戈而走。曹洪迤逦追赶。当时徐晃正在关上点视粮车,闻曹洪下关厮杀,大惊,急忙引兵随后赶来,大叫曹洪回马。忽然背后喊声大震,马岱引军杀至。曹洪、徐晃急回走时,一棒鼓响,山背后两军截出:左是马超、右是庞德,混杀一阵。曹洪抵挡不住,折军大半,撞出重围,奔到关上。西凉兵随后赶来,曹洪等人不得不弃关而走。庞德直追过潼关,撞见曹仁军马,救了曹洪的援军恰好赶到。马超接应庞德上关。

    曹洪失了潼关,奔见曹操。曹操问:“让你守城十天,为何到了第九日失了潼关?”洪曰:“西凉军兵,百般辱骂,因见彼军懈怠,乘势赶去,不想中了奸计。”曹操又问徐晃:“曹洪年幼躁暴,徐晃你应该明白事理!”徐晃老实回答:“我劝过多次了。当日我在关上点粮车,等到知道,小将军已下关了。我恐有失,连忙赶去,已中奸计。”曹操大怒,差点斩了曹洪,因为大家的劝阻,才放过一马。

    上文之中,曹军便是因为将领愤怒,才致使关隘失手。由此可见,领导者的冷静多么重要。

    另外,孙子又指出,“将弱不严,教道不明,吏卒无常,陈兵纵横,曰乱”,意思是将帅懦弱缺乏威严,治军没有章法,官兵关系混乱紧张,列兵布阵杂乱无常,因此而致败的,叫做“乱”。在古代,行兵打仗往往都有布阵,很多大将也都有自己的布阵排局的方法,比如韩信就留下过“韩信点兵”的传说。好的将领,他的才能从他对队伍行列的指挥上就能够看出其过人的才华;相反,要是一名将领带兵打仗杂乱无章,队伍混乱不成样子,那么后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在国外古希腊时期,双方打仗大多数是乱兵相交,毫无章法,后来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完善了“马其顿方阵”,结果横扫欧洲,由此可见排兵布阵的重要。

    孙子提出的最后一点是“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意思就是将帅不能正确判断敌情,以少击众,以弱击强,作战又没有精锐先锋部队,因而落败的,叫做“北”。这一点指的是将帅无能,而士兵又没有先锋,自然会失败。行军打仗,往往要先用精锐士兵组成先头部队,为的是探查对方虚实,而且先头部队力量精锐,打了胜仗可以起到振奋士气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先头部队一旦在开始的时候打败敌人,后面的大部队就可以乘胜而进,一鼓作气地杀敌。

    1945年8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苏军发动远东战役,向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发起最后打击。

    为保证全歼这支日军的最后机动力量,苏军从欧洲向远东地区调动大量机动兵力,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使远东地区的兵力增加了一倍,造成兵力兵器上对日军的绝对优势。到战役发起时,苏军与日军对比,总兵力是1.6∶1,火炮与迫击炮是5.2∶1,坦克和自行火炮是34.4∶1,作战飞机是25.3∶1,舰艇是23.8∶1。从苏军三个进攻方向看,西部方向苏军的军师单位是日军的4.1倍,东部方向是3.2倍,北部方向是3.7倍。由于苏军在各个战役方向上都占有压倒性的优势,结果顺利地实现了速战速决、全歼日本关东军的战役目的。

    在上文的战役之中,前苏联占据绝对优势的坦克、自行火炮与战斗机就充当了“先头部队”的角色,每次冲锋前苏联必然先以炮火打击对方,并以飞机进行针对性轰炸,这样才达到了速战速胜的目的。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孙子提出的“败之六道”依然是对我们有着极大的借鉴意义。只有领导者避免这六种情况的出现,才能够让自己的团队变得更强,才能够使得自己位于不败之地,才能够称之为合格的领导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如果放着古人留下的经验还不学习,那就不智之极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