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燕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原文】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曰:“武安君,天下不信①人也。王以万乘下之,尊之于廷,示天下与小人群②也。”

    武安君从齐来,而燕王不馆也。谓燕王曰:“臣东周之鄙人也,见足下身无咫尺之功,而足下迎臣于郊,显臣于廷。今臣为足下使,利得十城,功存危燕,足下不听臣者,人必有言臣不信,伤臣于王者。臣之不信,是足下之福也。使臣信如尾生,廉如伯夷,孝如曾参,三者天下之高行③,而以事足下,不可乎?”燕王曰:“可。”曰:“有此,臣亦不事足下矣。”

    苏秦曰:“且夫孝如曾参,义不离亲一夕宿于外,足下安得使之之齐?廉如伯夷,不取素飡,污武王之义而不臣焉,辞孤竹之君,饿而死于首阳之山。廉如此者,何肯步行数千里,而事弱燕之危主乎?信如尾生,期而不来,抱梁柱而死。信至如此,何肯扬燕、秦之威于齐而取大功哉?且夫信行者,所以自为也,非所以为人也。皆自覆之术,非进取之道也。且夫三王代兴,五霸迭盛,皆不自覆④也。君以自覆为可乎?则齐不益于营丘,足下不逾楚境,不窥于边城之外。且臣有老母于周,离老母而事足下,去自覆之术,而谋进取之道,臣之趣固不与足下合者。足下皆自覆之君也,仆者进取之臣也,所谓以忠信得罪于君者也。”

    燕王曰:“夫忠信,又何罪之有也?”

    对曰:“足下不知也。臣邻家有远为吏者,其妻私人⑤。其夫且归,其私之者忧之。其妻曰:‘公勿忧也,吾已为药酒以待之矣。’后二日,夫至。妻使妾奉卮酒进之。妾知其药酒也,进之则杀主父,言之则逐主母。乃阳僵⑥弃酒。主父大怒而笞之。故妾一僵而弃酒,上以活主父,下以存主母也。忠至如此,然不免于笞,此以忠信得罪者也。臣之事,适不幸而有类妾之弃酒也。且臣之事足下,亢义益国,今乃得罪,臣恐天下后事足下者,莫敢自必也。且臣之说齐,曾不欺之也。使之说齐者,莫如臣之言也,虽尧、舜之智,不敢取也。”

    【注释】

    ①信:值得信赖。

    ②群:为伍。

    ③高行:高尚操行。

    ④自覆:指满足于现状。

    ⑤私人:与人私通。

    ⑥阳僵:假装跌倒。

    【译文】

    有人对燕王毁谤苏秦说:“苏秦是天下最不值得信赖的人。大王身为大国君主却非常谦恭地对待他,在朝廷上推崇他,但这是向天下人显示了自己与小人为伍啊。”

    苏秦从齐国归来,燕王竟然不给他预备住处。苏秦对燕王说:“我本是东周的一个平庸之辈,当初见大王时没有半点儿功劳,但大王到郊外去迎接我,使我在朝廷上地位显赫。现在我替您出使齐国,取得了收复十座城邑的利益,挽救了危亡之中的燕国,可是您却不再信任我,一定是有人说我不守信义,在大王面前中伤我。其实,我不守信义,那倒是您的福气。假使我像尾生那样讲信用,像伯夷那样廉洁,像曾参那样孝顺,具有这三种天下公认的高尚操行,来为大王效命,是不是可以呢?”燕王说:“当然可以。”苏秦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不会来为大王服务了。”

    苏秦道:“况且臣要像曾参一样孝顺,就不能离开父母在外面歇宿一夜,您又怎么能让他到齐国去呢?像伯夷那样廉洁,不吃白食,认为周武王不义,不做他的臣下,又拒不接受孤竹国的君位,饿死在首阳山上,像这样廉洁的人,又怎么肯步行几千里,而为弱小燕国的垂危君主服务呢?如果臣有尾生的信用,和女子约定相会在桥下,那女子没来,直到水淹上身也不离开,最终抱着桥柱被淹死。讲信义到这种地步,怎么肯到齐国去宣扬燕、秦的威力,并取得巨大的功绩呢?况且讲信义道德的品行,都是用来自我完善,不是用来帮助他人的。所以这都是满足现状的办法,而不是谋求进取的途径。再说,三王交替兴起,五霸相继兴盛,他们都不满足现状。如果认为满足现状是可以的,那么齐国就不会进兵营丘,也不会越过楚国边境,不可能窥探边城之外了。况且我在周地还有老母,离开老母来事奉您,抛开固步自封的做法,谋求进取的策略。看来我的志趣本来就不和您相同。大王是满足现状的君主,而我是谋求进取的臣子,这就是因为忠信而得罪于君主的原因啊。”

    燕王说:“忠信又有什么罪呢?”

    苏秦答道:“您不知道,我的邻居中有个到远处做官的人,他的妻子跟别人私通。她的丈夫快要回来的时候,和他私通的人很忧虑。那妻子对他的情夫说:‘你别担心,我已经准备了毒酒等着他呢。’过了两天,丈夫到家了,妻子让女仆捧着毒酒送给他丈夫。女仆知道那是毒酒,如果送上去就要毒死男主人,如果说出实情女主人难以避免会被赶走。于是她假装跌倒,泼掉了毒酒。男主人很生气,就用竹板打她。那女仆跌了一跤泼掉了毒酒,对上救了男主人,对下保住了女主人。忠心到了这种地步,然而竟然免不了被打,这就是因为忠信反而受到罪责的人啊。现在我的处境,恰恰不幸和那个女仆泼掉毒酒遭遇类似。而且我事奉大王您,提高了大王的信义,有利于大王的国家,如今竟受罪责,我担心以后天下来事奉您的人,没有谁自信能够做到这样。况且我去游说齐国,确实没用欺诈的手段,只不过游说齐国的其它使者,没有谁像我那样说话。即使他们像尧、舜一样贤明,齐国也不肯相信他们的话。”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

    【原文】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谓燕王曰:“大王之所亲,莫如赵,昔赵王以其姊为代王妻,欲并代,约与代王逼①于句注之塞。乃令工人作为金斗②,长其尾,令之可以击人。与代王饮,而阴告厨人曰:“即酒酣乐,进热啜,即因反斗击之。”于是酒酣乐进取热啜③。厨人进斟羹,因反斗而击之,代王脑涂地。其姊闻之,摩笄以自刺也。故至今有摩笄之山,天下莫不闻。

    “夫赵王之狼戾无亲,大王之所明见知也。且以赵王为可亲邪?赵兴兵而攻燕,再围燕都而劫大王,大王割十城乃却以谢。今赵王已入朝渑池,效河间以事秦。大王不事④秦,秦下甲云中、九原,驱赵而攻燕,则易水、长城非王之有也。且今时赵之于秦,犹郡县也,不敢妄兴师以征伐。今大王事秦,秦王必喜,而赵不敢妄动矣。是西有强秦之援,而南无齐、赵之患,是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

    燕王曰:“寡人蛮夷辟处,虽大男子,裁如婴儿,言不足以求正,谋不足以决事。今大客幸而教之,请奉社稷西面而事秦,献常山之尾五城。”

    【注释】

    ①逼:会晤。

    ②金斗:一种铜酒器。

    ③啜:汤。

    ④事:归顺。

    【译文】

    张仪替秦国破坏合纵,推行连横政策,对燕王说:“大王最亲近的诸侯莫过于赵国了。从前赵襄子把他的姐姐嫁给代君为妻,想要吞并代国,于是就跟代君约定在句注关塞会晤。他命令工匠制作了一个铜酒器,把酒器柄作得很长,使其可以用来打人。赵襄子在和代君喝酒时,暗中告诉厨夫说:‘当酒喝得正高兴时,就送上热汤,那时就乘机掉过酒器打死代君。’当时酒喝得正畅快,赵襄子要热汤,厨夫进来盛汤,趁机掉过酒器打在代君的头上,代君脑浆流了一地。赵襄子的姐姐听说这件事后,用磨尖的金簪自杀了。因此至今还有摩笄山,天下人没有不知道的。

    “赵王凶狠暴戾,六亲不认,这是大王明明知道的。难道您还觉得赵王是可以亲近的吗?赵国曾发兵攻打燕国,再次围困燕都,威逼大王,大王割让十座城邑去谢罪,赵国才退兵。现在赵王已经到渑池去朝见秦王,献出河间而归顺秦国。如果大王不归顺秦国,秦国发兵云中、九原,驱使赵军进攻燕国,那么易水和长城,就不归大王所有了。况且当前赵国对于秦国来说,就如同郡县一般,不敢妄自发兵去攻打别国。如果大王归顺秦国,秦王一定很高兴,赵国也不敢轻举妄动了。这样,燕国西面有强大的泰国援助,南边没有了齐、赵的侵扰,所以希望大王能对这个问题进行深思熟虑。”

    燕王说:“我身居野蛮僻远的地方,虽然是个成年男子,但却像小孩一般,讲话不能有正确的看法,有智慧却不能决断事情。如今有幸得到贵客的指教,我愿意献上燕国,归服秦国,并献出恒山西南的五个城邑。”

    宫他为燕使魏

    【原文】

    宫他为燕使魏,魏不听,留之数月。客谓魏王曰:“不听燕使何也?”曰:“以①其乱也。”对曰:“汤之伐桀,欲其乱也。故大乱者可得其地,小乱者可得其宝。今燕客之言曰:‘事苟②可听,虽③尽宝、地,犹为之也。’王何为不见?”魏王说,因见燕客而遣之。

    【注释】

    ①以:因为……的理由。

    ②苟:如果。

    ③虽:即使。

    【译文】

    宫他为燕国出使魏国,魏王不想听他的话,还把他扣留了几个月。有人对魏王说:“为什么不听燕国派来使者的话呢?”魏王说:“因为燕国发生内乱。”那人说:“商汤讨伐夏桀的时候,希望夏桀国家混乱。因此,发生大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土地;小乱的国家,别国可以得到它的宝物。如今燕国使者说:‘如果我所要求的事情能够得到听取,即使把全部的宝物和土地送上去,还是愿意干的。’大王为什么不见他一面呢?”魏王听后很高兴,于是召见了宫他,并且让他回到燕国。

    苏代为燕说齐

    【原文】

    苏代为燕说①齐,未见齐王,先说②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③立于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④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万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注释】

    ①说:游说。

    ②说:说服。

    ③旦:早晨。

    ④子:对对方的一种尊称。

    【译文】

    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王之前,先去说服淳于髡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在市场里接连三天早晨守候着,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于是卖马人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早晨在市场上,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回头再瞅一眼,这样我愿意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于是就绕着马看一下,离开时又回头再瞅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竟然涨了十倍。现在我想以骏马的身份出现在齐王面前,可是没有替我前后周旋的人,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原文】

    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曰:“臣之行也,固知将有口事①,故献御书而行曰:‘臣贵于齐,燕大夫将不信臣;臣贱,将轻臣;臣用,将多望于臣;齐有不善,将归罪于臣;天下不攻齐,将曰善为齐谋;天下攻齐,将与齐兼鄮②臣。臣之所重处卯也③。’王谓臣曰:‘吾必不听众口与谗言,吾信汝也,犹刬刈者也。上可以得用于齐,次可以得信于下,苟无死,汝无不为也,以汝自信可也。’与之言曰:‘去燕之齐可也,期于成事而已。’臣受令以任齐,及五年。齐数出兵,未尝谋燕。齐、赵之交,一合一离,燕王不与齐谋赵,则与赵谋齐。齐之信燕也,至于虚北地行其兵。今王信田伐与参、去疾之言,且攻齐,使齐犬马④而不信燕。今王又使庆令臣曰:‘吾欲用所善。’王苟欲用之,则臣请为王事之。王欲醳⑤臣剸⑥任所善,则臣请归醳事。臣苟得见,则盈愿。”

    【注释】

    ①口事:指进谗言。

    ②鄮:抛弃。

    ③臣之所重处卯也:指处境有累卵之危。

    ④犬马:指军队。

    ⑤醳:放弃。

    ⑥剸:专。

    【译文】

    苏代从齐国上书燕昭王说:“我这次来到齐国,本来就知道有人会进我的谗言,所以临行之前给您呈上书信:‘如果我在齐国地位显贵,燕国士大夫就再也不会信任我;如果我的地位卑贱,他们就会看不起我;如果我被重用,他们会对我有很多的怨恨;齐国如果对燕有什么不友好的地方,他们会归罪于我;若是诸侯不进攻齐国,他们又将说我善于为齐国出谋划策;若是诸侯进攻齐国,他们将和齐国一起抛弃我。我的处境有累卵之危。’大王对我说:‘我一定不会听信那些闲言谗语,我将会斩钉截铁、毫不动摇地信任你。你到齐国最主要的是在齐国能够得到重用,其次也能获得大臣们的信任,即使最不理想,只要死不了,还能干你想干的事,听凭你的自信力去办吧。’大王又和我说:‘离开燕国到了齐国就好办了,只期望事情能办成功就行。’自从我受命出使齐国,至今已有五年了。其间,齐国多次发兵侵地,但都从未曾图谋燕国。齐赵两国的邦交,时好时坏,时分时合,燕国不是联合齐国图谋赵国,就是帮助赵国图谋齐国。然而齐国依旧信任燕国,以致齐国北部边境不设防线,用那里的军队去攻打别的国家。近几年以来大王听信田伐、缲去疾的话,准备进攻齐国,而使齐国大为戒备而不信任燕国。如今,大王又派盛庆告诉我说:‘我要任用合我心意的人在齐国工作。’假使大王真想任用那样的人,那么请让我为大王去辅助他。如果大王要抛弃我而专任所谓合意的人,那么请让我回国后解除职务。假如我能够见到大王,也就心满意足了。”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原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①五国之兵而攻齐,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三城未下,而燕昭王死。惠王即位,用齐人反间,疑乐毅,而使骑劫代之将。乐毅奔赵,赵封以为望诸君。齐田单欺诈骑劫,卒败②燕军,复收七十城以复齐。燕王悔,惧赵用乐毅乘燕之弊以伐燕。

    燕王乃使人让③乐毅,且谢④之曰:“先王举国而委将军,将军为燕破齐,报先王之仇,天下莫不振动,寡人岂敢一日而忘将军之功哉!会⑤先王弃群臣,寡人新即位,左右误寡人。寡人之使骑劫代将军者,为将军久暴露于外,故召将军且休计事。将军过听,以与寡人有郄⑥,遂捐燕而归赵。将军自为计则可矣,而亦何以报先王之所以遇将军之意乎?”

    望诸君乃使人献书报燕王曰:“臣不佞,不能奉承先王之教,以顺左右之心,恐抵斧质之罪,以伤先王之明,而又害于足下之义,故遁逃奔赵。自负以不肖之罪,故不敢为辞说。今王使使者数之罪,臣恐侍御者之不察先王之所以畜幸臣之理,而又不白于臣之所以事先王之心,故敢以书对。

    “臣闻贤圣之君,不以禄私其亲,功多者授之;不以官随其爱,能当之者处之。故察能而授官者,成功之君也;论行而结交者,立名之士也。臣以所学者观之,先王之举错,有高世之心,故假⑦节于魏王,而以身得察于燕。先王过举,擢之乎宾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不谋于父兄,而使臣为亚卿。臣自以为奉令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不辞。

    “先王命之曰:‘我有积怨深怒于齐,不量轻弱,而欲以齐为事。’臣对曰:“夫齐霸国之余教也,而骤胜之遗事也,闲于兵甲,习于战攻。王若欲攻之,则必举天下而图之。举天下而图之,莫径于结赵矣。且又淮北、宋地,楚、魏之所同愿也。赵若许,约楚、魏、宋尽力,四国攻之,齐可大破也。’先王曰:‘善。’臣乃口受令,具符节,南使臣于赵。顾反命,起兵随而攻齐。以天之道,先王之灵,河北之地,随先王举而有之于济上。济上之军,奉令击齐,大胜之。轻卒锐兵,长驱至国。齐王逃遁走莒,仅以身免。珠玉财宝,车甲珍器,尽收入燕,大吕陈于元英,故鼎反⑧于历室,齐器设于宁台。蓟丘之植,植于汶皇。自五伯以来,功未有及先王者也。先王以为惬其志,以臣为不顿命,故裂地而封之,使之得比乎小国诸侯。臣不佞,自以为奉命承教,可以幸无罪矣,故受命而弗辞。

    “臣闻贤明之君,功立而不废,故著于春秋;蚤知之士⑨,名成而不毁,故称于后世。若先王之报怨雪耻,夷万乘之强国,收八百岁之畜积,及至弃群臣之日,余令诏后嗣之遗义,执政任事之臣,所以能循法令,顺庶孽者,施及于萌隶,皆可以教于后世。

    “臣闻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昔者五子胥说听乎阖闾,故吴王远迹至于郢。夫差弗是也,赐之鸱夷而浮之江。故吴王夫差不悟先论之可以立功,故沉子胥而不悔。子胥不蚤见主之不同量,故入江而不改。夫免身全功,以明先王之迹者,臣之上计也。离毁辱之非,堕先王之名者,臣之所大恐也。临不测之罪,以幸为利者,义之所不敢出也。

    “臣闻古之君子,交绝不出恶声;忠臣之去也,不洁其名。臣虽不佞,数奉教于君子矣。恐侍御者之亲左右之说,而不察疏远之行也。故敢以书报,唯君之留意焉。”

    【注释】

    ①合:联合。

    ②败:打败。

    ③让:责备。

    ④谢:表示歉意。

    ⑤会:适逢。

    ⑥郄:隔阂。

    ⑦假:借着。

    ⑧反:同“返”。

    ⑨蚤知之士:有先见之明的人。

    【译文】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联合五国军队攻打齐国,攻下七十多座城邑,并把这些地方全部作为郡县划归燕国。只剩三座城没有攻下,燕昭王就死了。燕惠王即位,因为听信了齐人的反间计,怀疑乐毅,就派骑劫代替乐毅的将军职务。于是乐毅逃亡赵国,赵王封他为望诸君。后来,齐国大将田单设计骗了骑劫,最终打败了燕国,收复了七十多座城邑,恢复了齐国。

    惠王后来深感后悔,又害怕赵国任用乐毅趁燕国疲惫时来攻打燕国。于是燕惠王派人责备乐毅,并向乐毅表示歉意说:“先王把整个燕国托付给将军,将军不负重托,为燕国打败了齐国,替先王报了仇,天下人无不为之震动,我怎么敢有一天忘记将军的功劳呢!现在,适逢先王不幸离开人世,我又刚刚即位,左右的侍臣蒙蔽了我。我派骑劫代替将军的意思,是因为将军长期在外奔波辛劳,于是召请将军回来,暂且休整一下,以便共议国家大事。然而,将军听信了流言,因而和我有了隔阂,就丢下燕国归附了赵国。如果将军为自己这样打算还可以,可您又拿什么来报答先王对将军您的情谊呢?”

    于是乐毅派人送去书信回答燕惠王说:“我庸碌无能,不能遵行先王的教诲,来顺从身边人的心思,又惟恐遭杀身之祸,这样既损伤了先王用人的英明,又使大王蒙受不义的名声,所以我才逃到赵国。我背着不忠的罪名,所以也不敢有什么辩解。大王派使者来列举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任用爱护我的理由,并且也不明白我事奉先王的心情,所以才斗胆写封信来回答您。

    我听说贤惠圣明的君主,不把爵禄私下任意送给自己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职随便授给自己喜爱的人,而是安置才能相当的人干。所以,考察才能再授以相应的官职,这才是能够功成业就的君主;能够衡量一个人的德行再结交朋友,这才是能显身扬名的人。我用所学的知识观察,先王的行为有超越当代君主的见识,所以我借着为魏王出使的机会,才能得到被先王所知晓。先王过高地抬举我,在宾客之中把我选拔出来,安排的官职在群臣之上,不与宗室大臣商量,就任命我为亚卿。我自以为接受命令秉承教导,可以有幸免犯错误了,所以就接受了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命令我说:‘我和齐国有深仇大恨,顾不得国力弱小,也要向齐国报仇。’我回答说:‘齐国有先代称霸的遗教,和多次大胜的遗业。精于用兵,熟习作战。大王若想攻打齐国,就一定要联合天下的诸侯共同对付它。要联合天下诸侯来对付齐国,最捷便的就是先和赵国结交。再说,齐国占有的淮北和宋国故地,是楚国和魏国想要得到的。赵国如果答应和燕国联合,再联合楚魏和被齐占领的宋国共同出动兵力,四国联合攻齐,就一定可以大败齐国。’先王说:‘好。’于是亲口授命,准备好符节,让我出使到南边的赵国。待我回报以后,各国随即起兵攻齐。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灵,河北之地全数被先王所占有。济水边上的军队,奉命进击齐军,获得全胜。燕国轻便精锐的部队又长驱直入齐都,齐闵王逃到莒地,才得以免于一死。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铠甲、珍贵器物,全部收入燕国的府库,齐国制定乐律的大钟被陈放在元英殿,燕国的大鼎又回到了历室官,齐国的各种宝器摆设在燕国的宁台里,燕都蓟丘的植物移种在汶水的竹田里。从春秋五霸以来,没有一个人的功业能赶得上先王。先王认为满足了心愿,也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因此划分一块土地封赏我,使我的地位能够等同于小国的诸侯。我没才能,但自认为奉守命令秉承教诲,就可以幸免犯错了,所以接受了封赏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君王,功业建立后就不能半途而废,因而才能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获得名誉能保持不败,因而才能被后人所称颂。像先王那样报仇雪恨,征服了拥有万辆兵车的齐国,收取它们八百年的积蓄。等到他离开人世,先王的遗教尚不衰败。执政管事的大臣,能凭着先王的旨义并按照法令,谨慎对待王族子孙,施恩于平民百姓,这些都可以成为后世的典范。

    我听说,善于开创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端未必有好的结局。从前,伍子胥的计谋被吴王阖闾采用,所以吴王的足迹能远踏楚国郢都。相反,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意见不以为然,赐死伍子胥,装在皮口袋里,投入江中。原来吴王夫差始终不明白贤人先前的主张对吴国建立功业的重要性,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也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预见阖闾和夫差的度量不同,所以即使被投入大江里也不能改变诚挚的初衷。能免遭杀戮,保全功名,以此彰明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侮辱,因而毁坏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事情。面对不可估量的大罪,还企图和赵国图谋燕国以求取私利,从道义上讲,这是我所不能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也不说对方的坏话;忠臣离开本国时,也不为自己的名节辩白。我虽不才,也曾多次接受君子的教诲,我担心大王听信左右人的话,而不体察我这个被疏远人的行为。所以才斗胆以书信作答,只请大王您留心注意。”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