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卷第二十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本篇要点

    一、总论六十年气化的一般规律,以及六气所致的自然现象、万物的变化、人们的疾病和治法宜忌等,示人更好地来适应气候常变而保持身体健康。

    二、指出五运六气胜复、郁发的自然现象及其所致之病症和治法。

    三、论治法不但须适应天时气候,更要根据疾病的性质,灵活运用。

    四、提出孕妇患病的用药原则。

    【原文】

    黄帝问日: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岐伯稽首再拜对日:昭乎哉问也!此天地之纲纪,变化之渊源,非圣帝孰能穷其至理欤!臣虽不敏,请陈其道,令终不灭,久而不易。

    帝曰:愿夫子推而次之,从其类序,分其部主,别其宗司,昭其气数,明其正化,可得闻乎?岐伯曰;先立其所以明其气,金木水火土,运行之数,寒暑燥湿风火,临御之化,则天道可见,民气可调,阴阳卷舒,近而无惑,数之可数者,请遂言之。

    帝日:太阳之政奈何?岐伯日:辰戌之纪也。

    太阳太角太阴壬辰壬戌其运风,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眩掉目瞑。

    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

    太阳太徵太阴戊辰戊戌同正徵。其运热,其化暄暑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热郁。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少角

    太阳太官太阴甲辰岁会甲戌岁会其运阴埃,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湿下重。

    太宫少商太羽太角少徵

    太阳太商太阴庚辰庚戌其运凉,其化雾露萧,其变肃杀凋零,其病燥背瞀胸满。

    太商少羽少角太徵少宫太阳太羽太阴丙辰天符丙戌天符。其运寒,其化凝惨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大寒留于溪谷。

    太羽太角少徵太宫少商

    凡此太阳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肃,地气静,寒临太虚,阳气不令,水土合德,上应辰星镇星。其谷玄黅,其政肃,其令徐。寒政大举,泽无阳焰,则火发待时。少阳中治,时雨乃涯,止极雨散,还于太阴,云朝北极,湿化乃布,泽流万物,寒敷于上,雷动于下,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萎,足痿不收,濡泻血溢。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腠疮疡。二之气,大凉反至,民乃惨,草乃遇寒,火气遂抑,民病气郁中满,寒乃始。三之气,天政布,寒气行,雨乃降,民病寒反热中,痈疽注下,心热瞀闷,不治者死。四之气,风湿交争,风化为雨,乃长乃化乃成,民病大热少气,肌肉萎,足痿,注下赤白。五之气,阳复化,草乃长,乃化乃成,民乃舒。终之气,地气正,湿令行,阴凝太虚,埃昏郊野,民乃惨凄,寒风以至,反者孕乃死。故岁宜苦以燥之温之,必折其郁气,先资其化源,抑其运气,扶其不胜,无使暴过而生其疾,食岁谷以全其真,避虚邪以安其正。适气同异,多少制之,同寒湿者燥热化,异寒湿者燥湿化,故同者多之,异者少之,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反是者病,所谓时也。

    帝日:善。阳明之政奈何?岐伯日:卯酉之纪也。

    阳明少角少阴清热胜复同,同正商。

    丁卯岁会丁酉其运风清热

    少角太徵少宫太商少羽

    阳明少徵少阴寒雨胜复同同正商。癸卯癸酉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太角

    阳明少宫少阴风凉胜复同。

    己卯己酉其运雨风凉

    少宫太商少羽少角太徵

    阳明少商少阴热寒胜复同,同正商。乙卯天符乙酉岁会,太一天符。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太角少徵太宫

    阳明少羽少阴雨风胜复同,辛卯少宫同辛酉辛卯其运寒雨风。

    少羽少角太徵太宫太商

    凡此阳明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天气急,地气明,阳专其令,炎暑大行,物燥以坚,淳风乃治,风燥横运,流于气交,多阳少阴,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其谷白丹,间谷命太者,其耗白甲品羽,金火合德,上应太白荧惑。其政切,其令暴,蛰虫乃见,流水不冰,民病咳嗌塞,寒热发暴,振癃闳,清先而劲,毛虫乃死,热后而暴,介虫乃殃,其发躁,胜复之作,扰而大乱,清热之气,持于气交。初之气,地气迁,阴始凝,气始肃,水乃冰,寒雨化。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二之气,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厉大至,民善暴死。三之气,天政布,凉乃行,燥热交合,燥极而泽,民病寒热。四之气,寒雨降,病暴仆,振栗谵妄,少气,嗌于引饮,及为心痛痈肿疮疡疟寒之疾,骨痿血便。五之气,春令反行,草乃生荣,民气和。终之气,阳气布,候反温,蛰虫来见,流水不冰,民乃康平,其病温。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岁宜以咸以苦以辛,汗之、清之、散之,安其运气,无使受邪,折其郁气,资其化源。以寒热轻重少多其制,同热者多天化,同清者多地化,用凉远凉,用热远热,用寒远寒,用温远温,食宜同法。有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乱天地之经,扰阴阳之纪也。

    帝日:善。少阳之政奈何?岐伯日:寅申之纪也。

    少阳太角厥阴壬寅壬申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坼,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掉眩。支胁,惊骇。

    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

    少阳太徵厥阴戊寅天符戊申天符。其运暑,其化喧嚣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郁,血溢血泄心痛。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少角

    少阳太宫厥阴甲寅甲申其运阴雨,其化柔润重泽,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体重肘肿痞饮。

    太宫少商太羽太角少徵

    少阳太商厥阴庚寅庚申同正商其运凉,其化雾露清切,其变肃杀凋零,其病肩背胸中。

    太商少羽少角太徵少宫

    少阳太羽厥阴丙寅丙申其运寒肃,其化凝惨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

    太羽太角少徵太宫少商

    凡此少阳同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天气正,地气扰,风乃暴举,木偃沙飞,炎火乃流。阴行阳化,雨乃时应,火木同德,上应荧惑岁星,其谷丹苍,其政严,其令扰,故风热参布,云物沸腾,太阴横流,寒乃时至,凉雨并起。民病寒中,外发疮疡,内为泄满。故圣人遇之,和而不争,往复之作,民病寒热疟泄,聋瞑呕吐,上怫肿色变。初之气,地气迁,风胜乃摇,寒乃去,候乃大温,草木早荣。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二之气,火反郁,白埃四起,云趋雨府,风不胜湿,雨乃零,民乃康,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疮发于中,胸嗌不利,头痛身热,昏愦脓疮。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雨乃涯,民病热中,聋瞑血溢,脓疮咳呕.鼽衄渴嚏欠,喉痹目赤,善暴死。四之气,凉乃至,炎暑间化,自露降,民气和平,其病满身重。五之气,阳乃去,寒乃来,雨乃降,气门乃闭,刚木早凋.民避寒邪,君子周密。终之气,地气正,风乃至,万物反生,霿雾以行,其病关闭不禁,心痛,阳气不藏而咳。抑其运气,赞所不胜,必折其郁气,先取化源,暴过不生,苛疾不起。故岁宜咸宜酸,渗之泄之,渍之发之,观气寒温以调其过,同风热者多寒化,异风热者少寒化,用热远热,用温远温,用寒远寒,用凉远凉,食宜同法,此其道也。有假者反之,反是者,病之阶也。

    帝日:善。太阴之政奈何?岐伯日:丑未之纪也。

    太阴少角太阳清热胜复同,同正宫。丁丑丁未其运风清热。

    少角太徵少宫太商少羽

    太阴少徵太阳寒雨胜复同。癸丑癸未其运热寒雨。

    少徵太宫少商太羽太角

    太阴少宫太阳风清胜复同,同正宫。己丑太一天符己未太一天符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少角太徵

    太阴少商太阳热寒胜复同。乙丑乙未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太角少徵太宫

    太阴少羽太阳雨风胜复同,同正宫。辛丑辛未其运寒雨风。

    少羽少角太徵少宫太商

    凡此太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阴专其政,阳气退避,大风时起,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原野昏霜,白埃四起,云奔南极,寒雨数至,物成于差夏。民病寒湿,腹满,身胰愤,肘肿,痞逆寒厥拘急。湿寒合德,黄黑埃昏,流行气交,上应镇星辰星,其政肃,其令寂,其谷龄玄。故阴凝于上,寒积于下,寒水胜火,则为冰雹,阳光不治,杀气乃行。故有余宜高,不及宜下,有余宜晚,不及宜早,土之利,气之化也,民气亦从之,间谷命其太也。初之气,地气迁,寒乃去,春气至,风乃来,生布万物以荣,民气条舒,风湿相薄,雨乃后。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二之气,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时降。三之气,天政布,湿气降,地气腾,雨乃时降,寒乃随之。感于寒湿,则民病身重肘肿,胸腹满。四之气,畏火临,溽蒸化,地气腾,天气否隔,寒风晓暮,蒸热相薄,草木凝烟,湿化不流,则白露阴布,以成秋令。民病腠理热,血暴溢疟,心腹满热,胪胀,甚则胕肿。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黄落,寒气及体,君子周密,民病皮腠。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霜乃积,阴乃凝,水坚冰,阳光不治。感于寒,则病人关节禁固,腰雎痛,寒湿推于气交而为疾也。必折其郁气,而取化源,益其岁气,无使邪胜,食岁谷以全其真,食问谷以保其精。故岁宜以苦燥之温之,甚者发之泄之。不发不泄,则湿气外溢,肉溃皮拆而水血交流。必赞其阳火,令御甚寒,从气异同,少多其判也,同寒者以热化,同湿者以燥化,异者少之,同者多之,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假者反之,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也。

    帝曰:善。少阴之政奈何?岐伯曰:子午之纪也。

    少阴太角阳明壬子壬午其运风鼓,其化鸣紊启拆,其变振拉摧拔,其病支满。

    太角少徵太宫少商太羽

    少阴太徵阳明戊子天符戊午太一天符其运炎暑,其化暄曜郁燠,其变炎烈沸腾,其病上热血溢。

    太徵少宫太商少羽少角

    少阴太宫阳明甲子甲午其运阴雨,其化柔润时雨,其变震惊飘骤,其病中满身重。

    太宫少商太羽太角少徵

    少阴太商阳明庚子庚午同正商其运凉劲,其化雾露萧飔,其变肃杀凋零,其病下清。

    太商少羽少角太徵少宫

    少阴太羽阳明丙子岁会丙午其运寒,其化凝惨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下。

    太羽太角少徵太宫少商

    凡此少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先天,地气肃,天气明,寒交暑,热加燥,云驰雨府,湿化乃行,时雨乃降,金火合德,上应荧惑太白。其政明,其令切,其谷彤白。水火寒热持于气交而为病始也。热病生于上,清病生于下,寒热凌犯而争于中,民病咳喘,血溢血泄,鼽嚏,目赤,眦疡,寒厥入胃;心痛,腰痛,腹大,嗌干肿上。初之气,地气迁,燥将去,寒乃始,蛰复藏,水乃冰,霜复降,风乃至,阳气郁,民反周密,关节禁固,腰雎痛,炎暑将起,中外疮疡。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寒气时至,民乃和,其病淋,目瞑目赤,气郁于上而热。三之气,天政布,大火行,庶类蕃鲜,寒气时至。民病气厥心痛,寒热更作,咳喘目赤。四之气,溽暑至,大雨时行,寒热互至。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五之气,畏火临,暑反至,阳乃化,万物乃生乃长荣,民乃康,其病温。终之气,燥令行,余火内格,肿于上,咳喘,甚则血溢。寒气数举则霿雾翳,病生皮腠,内舍于胁,下连少腹而作寒中,地将易也。必抑其运气,资其岁胜,折其郁发,先取化源,无使暴过而生其病也,食岁谷以全真气,食间谷以辟虚邪。岁宜咸以软之,而调其上,甚则以苦发之,以酸收之,而安其下,甚则以苦泄之,适气同异而多少之,同天气者以寒清化,同地气者以温热化,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则反,此其道也,反是者病作矣。

    帝日:善。厥阴之政奈何?岐伯日:巳亥之纪也。

    厥阴少角少阳清热胜复同,同正角。丁巳天符丁亥天符其运风清热。

    少角太徵少宫太商少羽

    厥阴少徵少阳寒雨胜复同。癸巳癸亥其运热寒雨。

    少微太宫少商太羽太角

    厥阴少官少阳风清胜复同,同正角。己巳己亥其运雨风清。

    少宫太商少羽少角太徵

    厥阴少商少阳热寒胜复同同正角。乙巳乙亥其运凉热寒。

    少商太羽太角少徵太宫

    厥阴少羽少阳雨风胜复同。辛巳辛亥其运寒雨风。

    少羽少角太徵少宫太商

    凡此厥阴司天之政,气化运行后天。诸同正岁,气化运行同天,天气扰地气正,风生高远,炎热从之,云趋雨府,湿化乃行,风火同德,上应岁星荧惑。其政挠,其令速,其谷苍丹,间谷言太者,其耗文角品羽。风燥火热,胜复更作,蛰虫来见,流水不冰,热病行于下,风病行于上,风燥胜复形于中。初之气,寒始肃,杀气方至,民病寒于右之下。二之气,寒不去,华雪水冰,杀气施化,霜乃降,名草上焦,寒雨数至,阳复化,民病热于中。三之气,天政布,风乃时举,民病泣出耳鸣掉眩。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民病黄瘅而为肘肿。五之气,燥湿更胜,沉阴乃布,寒气及体,负雨乃行。终之气,畏火司令,阳乃大化,蛰虫出见,流水不冰,地气大发,草乃生,人乃舒,其病温厉,必折其郁气,资其化源,赞其运气,无使邪胜。岁宜以辛调上,以咸调下,畏火之气,无妄犯之。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食宜同法。有假反常,此之道也,反是者病。

    帝日:善。夫子之言可谓悉矣,然何以明其应乎?岐伯日:昭乎哉问也!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睹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王岁,其至当其时也。帝日:胜复之气,其常在也。灾眚时至,候也奈何?崆伯日:非气化者,是谓灾也。

    帝日:天地之数,终始奈何?岐伯日:悉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数之始,起于上而终于下,岁半之前,天气主之,岁半之后,地气主之,上下交互,气交主之,岁纪毕矣。故日位明,气月可知乎,所谓气也。帝日:余司其事,则而行之,不合其数何也?岐伯日:气用有多少,化洽有盛衰,衰盛多少,同其化也。帝日:愿闻同化何如?岐伯日:风温春化同,热曛昏火夏化同,胜与复同,燥清烟露秋化同,云雨昏暝埃长夏化同,寒气霜雪冰冬化同,此天地五运六气之化,更用盛衰之常也。

    帝日:五运行同天化者,命日天符,余知之矣。愿闻同地化者何谓也?岐伯曰:太过而同天化者三,不及而同天化者亦三,太过而同地化者三,不及而同地化者亦三。此凡二十四岁也。帝曰:愿闻其所谓也。岐伯日:甲辰甲戌太宫下加太阴,壬寅壬申太角下加厥阴,庚子庚午太商下加阳明,如是者三。癸已癸亥少徵下加少阳,辛丑辛未少羽下加太阳,癸卯癸酉少徵下加少阴,如:黾者三。戊子戊午太徵上临少阴,戊寅戊申太徵上临少阳,丙辰丙戌太羽上临太阳,如是者三。丁巳丁亥少角上临厥阴,乙卯乙酉少商上临阳明,己丑己未少宫上临太阴,如是者三。除此二十四岁,则不加不临也。帝日:加者何谓?岐伯日:太过而加同天符,不及而加同岁会也。帝日:临者何谓?岐伯日:太过不及,皆日天符,而变行有多少,病形有微甚,生死有早晏耳。

    帝日:夫子言用寒远寒,用热远热,余未知其然也,愿闻何谓远?岐伯日: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逆者病,不可不敬畏而远之,所谓时兴六位也。帝日:温凉中?岐伯日:司气以热,用热无犯,司气以寒,用寒无犯,司气以凉,用凉无犯,司气以温,用温无犯,间气同其主无犯,异其主则小犯之,是谓四畏。必谨察之。帝日:善。其犯者何如?岐伯日:天气反时,则可依时,及胜其主则可犯,以平为期,而不可过,是谓邪气反胜者。故日:无失天信,无逆气宦,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

    帝日:善。五运气行主岁之纪,其有常数乎?岐伯日:臣请次之。

    甲子甲午岁

    上火阴火中太宫土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雨化五,燥化四,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苦热,下酸热,所谓药食宜也。

    乙丑乙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商金运下太阳水热化寒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七宫。湿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酸和。下甘热,所谓药食宜也。

    丙寅丙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羽水运下厥阴木火化二,寒化六,风化三,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咸温,下辛温,所谓药食宜也。

    丁卯丁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角木运下少阴火清化热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三宫。燥化九,风化三,热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辛和,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戊辰戊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徵火运下太阴土寒化六,热化七,湿化五,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温,中甘和,下甘温,所谓药食宜也。

    己巳己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宫土运下少阳相火,风化清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五宫。风化三,湿化五,火化七,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辛凉,中甘和,下成寒,所谓药食宜也。

    庚午庚子岁

    上少阴火中太商金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燥化九,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酸温,所谓药食宜也。

    辛未辛丑岁

    上太阴土中少羽水运下太阳水雨化风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一宫。雨化五,寒化一,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和,下苦热,所谓药食宜也。

    壬申壬寅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角木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风化八,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和,下辛凉,所谓药食宜也。

    癸酉癸卯岁

    上阳明金中少徵火运下少阴火寒化雨化胜复同,所谓邪气化日也。灾九宫。燥化九,热化二,所谓正化日也。其化上苦小温,中咸温,下咸寒,所谓药食宜也。

    甲戌甲辰岁

    上太阳水中太宫土运下太阴土寒化六,湿化五,正化日也。其化上苦热,中苦温,下苦温,药食宜也。

    乙亥乙巳岁

    上厥阴木,中少商金运,下少阳相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日也。灾七宫。风化八,清化四,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酸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子丙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羽水运,下阳明金,热化二,寒化六,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成寒,中咸热,下酸温,药食宜也。

    丁丑丁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角木运,下太阳水,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雨化五,风化三,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戊寅戊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徵火运,下厥阴木,火化七,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成寒,中甘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己卯已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宫土运,下少阴火,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清化九,雨化五,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甘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庚辰庚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商金运,下太阴土,寒化一,清化九,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辛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辛巳辛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羽水运,下少阳相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宫。风化三,寒化一,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午壬子岁

    上少阴火,中太角木运,下阳明金,热化二,风化八,清化四,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酸凉,下酸温,药食宜也。

    癸未癸丑岁

    上太阴土,中少徵火运,下太阳水,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雨化五,火化二,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甲申甲寅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宫土运,下厥阴木,火化二,雨化五,风化八,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咸和,下辛凉,药食宜也。

    乙酉乙卯岁

    上阳明金,中少商金运,下少阴火,热化寒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七宫。燥化四,清化四,热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丙戌丙辰岁

    上太阳水,中太羽水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咸温,下甘热,药食宜也。

    丁亥丁巳岁

    上厥阴木,中少角木运,下少阳相火,清化热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三宫。风化三,火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辛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戊子戊午岁

    上少阴火,中太徵火运,下阳明金,热化七,清化九,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甘寒,下酸温,药食宜也。

    己丑己未岁

    上太阴土,中少宫土运,下太阳水,风化清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五宫。雨化五,寒化一,正化度也。其化上苦热,中甘和,下甘热,药食宜也。

    庚寅庚申岁

    上少阳相火,中太商金运,下厥阴木,火化七,清化九,风化三,正化度也。其化上咸寒,中辛温下辛凉,药食宜也。

    辛卯辛酉岁

    上阳明金,中少羽水运,下少阴火,雨化风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一官。清化九,寒化一,热化七,正化度也。其化上苦小温,中苦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壬辰壬戌岁

    上太阳水,中太角木运,下太阴土,寒化六,风化八,雨化五,正化度也。其化上苦温,中酸和,下甘温,药食宜也。

    癸巳癸亥岁

    上厥阴木,中少徵火运,下少阳相火,寒化雨化胜复同,邪气化度也。灾九宫。风亿八,火化二,正化度也。其化上辛凉,中成和,下咸寒,药食宜也。

    凡此定期之纪,胜复正化,皆有常数,不可不察。故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帝日:善。五运之气,亦复岁乎?岐伯日:郁极乃发,待时而作也。帝曰:请问其所谓也。岐伯日:五常之气,太过不及,其发异也。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太过者暴,不及者徐,暴者为病甚,徐者为病持。帝日:太过不及,其数何如?岐伯日:太过者其数成,不及者其数生,土常以生也。

    帝曰:其发也何如?岐伯日:土郁之发,岩谷震惊,雷殷气交,埃昏黄黑,化为自气,飘骤高深,击石飞空,洪水乃从,川流漫衍,田牧土驹。化气乃敷,善为时雨,始生始长,始化始成。故民病心腹胀,肠鸣而为数后,甚则心痛胁月真,呕吐,霍乱,饮发注下,肘肿身重。云奔雨府,霞拥朝阳,山泽埃昏,其乃发也,以其四气。云横天山,浮游生灭,怫之先兆也。

    金郁之发,天洁地明,风清气切,大凉乃举,草树浮烟,燥气以行,霿雾数起,杀气来至,草木苍干,金乃有声。故民病咳逆,心胁满引少腹,善暴痛,不可反侧,干面尘色恶。山泽焦枯,土凝霜卤,怫乃发也,其气五。夜零白露,林莽声凄,怫之兆也。

    水郁之发,阳气乃辟,阴气暴举,大寒乃至,川泽严凝,寒雾结为霜雪,甚则黄黑昏翳,流行气交,乃为霜杀,水乃见祥。故民病寒客心痛,腰脽痛,大关节不利,屈伸不便,善厥逆,痞坚腹满。阳光不治,空积沉阴,白埃昏暝,而乃发也。其气二火前后。太虚深玄,气犹麻散,微见而隐,色黑微黄,怫之先兆也。

    木郁之发,太虚埃昏,云物以扰,大风乃至,屋发折木,木有变。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太虚苍埃,天山一色,或气浊色,黄黑郁若,横云不起,雨而乃发也,其气无常。长川草偃,柔叶呈阴,松吟高山,虎啸岩岫,怫之先兆也。

    火郁之女,太虚曛翳,大明不彰,炎火行,大暑至,山泽燔燎,材木流津,广厦腾烟,土浮霜卤,止水乃减,蔓草焦黄,风行惑言,湿化乃后。故民病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面首四肢胰愤,胪胀,疡痱,呕逆,瘛疭骨痛,节乃有动,注下温疟,腹中暴痛,血溢流注,精液乃少,目赤心热,甚则瞀闷懊侬,善暴死。刻终大温,汗濡玄府,其乃发也,其气四。动复则静,阳极反阴,湿令乃化乃成。华发水凝,山川冰雪,焰阳午泽,怫之先兆也。有怫之应而后报也,皆观其极而乃发也,木发无时,水随火也。谨候其时,病可与期,失时反岁,五气不行,生化收藏,政无恒也。

    帝日:水发而雹雪,土发而飘骤,木发而毁折,金发而清明,火发而曛昧,何气使然?岐伯日:气有多少,发有微甚,微者当其气,甚者兼其下,征其下气而见可知也。

    帝日:善。五气之发,不当位者何也?岐伯日:命其差。帝日:差有数乎?岐伯日:后皆三十度而有奇也。

    帝日:气至而先后者何?岐伯日:运太过则其至先,运不及则其至后。此候之常也。帝日:当时而至者何也?岐伯日:非太过非不及,则至当时,非是者眚也。

    帝日:善。气有非时而化者何也?岐伯日:太过者当其时,不及者归其己胜也。

    帝日:四时之气,至有早晏高下左右,其候何如?岐伯曰:行有逆顺,至有迟速,故太过者化先天,不及者化后天。

    帝日:愿闻其行何谓也?岐伯日:春气西行,夏气北行,秋气东行,冬气南行,故春气始于下,秋气始于上,夏气始于中,冬气始于标。春气始于左,秋气始于右,冬气始于后,夏气始于前。此四时正化之常。故至高之地,冬气常在,至下之地,春气常在。必谨察之。帝日:善。

    黄帝问日:五运六气之应见,六化之正,六变之纪何如?岐伯对日:夫六气正纪,有化有变,有胜有复,有用有病,不同其候,帝欲何乎?帝日:愿尽闻之。岐伯日:请遂言之。夫气之所至也,厥阴所至为和平。少阴所至为暄,太阴所至为埃溽,少阳所至为炎暑,阳明所至为清劲,太阳所至为寒氛,时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府,为璺启;少阴所至为火府,为舒荣;太阴所至为雨府,为员盈;少阳所至为热府,为行出;阳明所至为司杀府,为庚苍;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司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为风摇;少阴所至为荣,为形见;太阴所至为化,为云雨;少阳所至为长,为鲜;阳明所至为收,为雾露;太阳所至为藏,为周密:气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风生,终为肃;少阴所至为热生,中为寒;太阴所至为湿生,终为注雨;少阴所至为火生,终为蒸溽;阳明所至为燥生,终为凉;太阳所至为寒生,中为温:德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毛化,少阴所至为羽化,太阴所至为倮化,少阳所至为羽毛,阳明所至为介化,太阳所至为鳞化,德化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生化,少阴所至为荣化,太阴所至为濡化,少阳所至为茂化,阳明所至为坚化,太阳所至为藏化,布政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飘怒大凉,少阴所至为大暄寒,太阴所至为雷霆骤注烈风,少阳所至为飘风燔燎,霜凝,阳明所至为散落温,太阳所至为寒雪冰雹白埃,气变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挠动,为迎随;少阴所至为高明焰,为曛;太阴所至为沉阴,为白埃,为晦暝;少阳所至为光显,为彤云,为曛;阳明所至为烟埃,为霜,为劲切,为凄鸣;太阳所至为刚固,为坚芒,为立:令行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里急;少阴所至为疡胗身热;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少阳所至为嚏呕,为疮疡;阳明所至为浮虚;太阳所至为屈伸不利;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支痛;少阴所至为惊惑,恶寒,战傈,谵妄;太阴所至为稽满;少阳所至为惊躁,瞀昧,暴病;阳明所至为鼽,尻阴股膝髀腨月行足病;太阳所至为腰痛: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緛戾;少阴所至为悲妄衄衊;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少阳所至为喉痹,耳鸣呕涌;阳明所至皴揭;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病之常也。

    厥阴所至为胁痛呕泄;少阴所至为语笑;太阴所至为重胕肿;少阳所至为暴注,膶瘛暴死;阳明所至为鼽嚏,太阳所至为流泄禁止:病之常也。

    凡此十二变者,报德以德,报化以化,报政以政,报令以令,气高则高,气下则下,气后则后,气前则前,气中则中,气外则外,位之常也。故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肘肿,随气所在,以言其变耳。

    帝日:愿闻其用也。岐伯日:夫六气之用,各归不胜而为化,故太阴雨化,施于太阳。太阳寒化,施于少阴;少阴热化,施于阳明;阳明燥化,施于厥阴;厥阴风化,施于太阴。各命其所在以征之也。帝日:自得其位何如?岐伯日:自得其位,常化也。帝日:愿闻所在也。岐伯曰:命其位而方月可知也。

    帝日:六位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日:太少异也,太者之至徐而常,少者暴而亡。帝日:天地之气盈虚何如?岐伯日:天气不足,地气随之,地气不足,天气从之,运居其中而常先也。恶所不胜,归所同和,随运归从而生其病也。故上胜则天气降而下,下胜则地气迁而上,多少而差其分,微者小差,甚者大差,甚则位易气交,易则大变生而病作矣。《大要》日: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此之谓也。

    帝日:善。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余欲不远寒,不远热奈何?岐伯日:悉乎哉问也!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帝日:不发不攻而犯寒犯热何如?岐伯日:寒热内贼,其病益甚。帝日:愿闻无病者何如?岐伯日:无者生之,有者甚之。帝日:生者何如?岐伯日:不远热则热至,不远寒则寒至,寒至则坚否腹满,痛急下利之病生矣,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瞤瘛肿胀,呕,鼽衄头痛,骨节变,肉痛,血溢血泄,淋闷之病生矣。帝日:治之奈何?岐伯日:时必顺之,犯者治以胜也。

    黄帝问日: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日: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日: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日: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太半而止,过者死。

    帝日:善。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日: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帝日:假者何如?岐伯日:有假其气,则无禁也。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也。帝曰:至哉圣人之道!天地大化运行之节,临御之纪,阴阳之政,寒暑之令,非夫子孰能通之!请藏之灵兰之宝,署日六元正纪,非斋戒不敢示,慎传也。

    【译文】

    黄帝问道:六气的正常生化和异常变化,胜气复气等淫邪致病及其主治原则,甘苦辛成酸淡诸气味所化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关于五运主岁的气化,或与司天之气相顺,或与司天之气相逆,或与司天之气相顺而与在泉之气相逆,或与在泉之气相顺而与司天之气相逆,或岁运与司天相生,或岁运与司天相制,我还未能完全明了其中的道理。我想通晓司天在泉的要领和道理,并据此以协调运气之所化,使上下之功德能相互应合,不致破坏正常的秩序,天地升降的正常规律,不失其宜,五运之气的布化运行,不致违背其应时的政令,根据运气的顺逆情况,调之以五味,应当怎样呢?岐伯再次跪拜回答道:这个问题提得很高明啊!这是有关天气和地气问题的一个总纲,是万物变化的本源,若非圣明之帝,谁能够穷尽这些至理要道呢!我对这个问题虽然领会不深,愿意讲述其中的道理,使它永远不至灭绝,能长期流传而不被更改。黄帝说:希望先生把这些道理进一步推演,使其更加条理,根据干支的类属和一般的顺序,分析司天在泉等所主的部位,分别每年主岁之气与各步之气,明了司天岁运所属之气与数,及正化邪化的变化情况等,可以听你进一步讲述吗?岐伯说:首先要确立纪年的干支,以明了主岁之气与金木水火土五运值年之数,及寒暑燥湿风火六气司天在泉的气化,则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就可以被发现,人们可以根据这种规律调养身体,阴阳之气屈伸的道理,也就浅近易知,不被迷惑。关于它的一般理数可以加以推数的,我尽量讲给你听。

    黄帝说:太阳寒水值年的施政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太阳寒水施政在辰年与戌年。

    壬辰年、壬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丁壬为木运,壬为阳年,故运为太角。木运之气为风,其正常气化为风声紊乱,物体启开,其反常变化为大风振撼摧毁折拔,其致病为头目旋晕,视物不明。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角(客运与主运之气相同,气得正化),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主运五步与客运相同,起于太角,终于太羽。

    戊辰,戊戌年(运火虽太过,但为司天之寒水所克,则与火运平气相同)。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戊癸为火运,戊为阳年,故运为太徵。火运之气为热,其正常气化为温暑郁热,其反常变化为火炎沸腾,其致病为热邪都滞。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徵,二之运少宫,三之运太商,四之运少羽,终之运太角。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甲辰年、甲戌年(此二年既是岁会,又是同天符)。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甲己为土运,甲为阳年,故运为太宫。土运之气为阴雨,其正常气化为柔软厚重润泽,其反常变化为风飘雨骤震撼惊骇,其致病为湿邪下重。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宫,二之运少商,三之运太羽,四之运少角,终之运太徵。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庚辰年、庚戌年。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乙庚为金运,庚为阳年,故运为太商。金运之气为凉,其正常气化为雾露萧飓,其反常变化为肃杀雕零,其致病为津液干燥,胸背满闷。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商,二之运少羽,三之运太角,四之运少徵,终之运太宫。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丙辰年,丙戌年(此二年均为天符)。太阳寒水司天,太阴湿土在泉。丙辛为水运,丙为阳年,故运为太羽。水运之气为寒冷肃杀,其正常气化为寒风溧冽,凝敛凄惨,其反常继冰雪霜雹,其致病为大寒留滞于筋肉关节空隙处。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羽,二之运少角,三之运太徵,四之运少宫,终之运太商。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凡此辰戌年太阳司天之政,其气太过,先天时而至,太阳寒水司天,其气肃厉,太阴湿土在泉,其气沉静,寒水之气临于太空,阳气不得施令,水土二气相合,以为功德,上应于辰星与镇星之光较强。其在谷类,应于黑色与黄色者,其司天之政严肃,其在泉之令徐缓。由于寒水之政大起,阳气不得伸张,湖泽中不见阳热的气焰升腾,火气则需等到其相应之时,方能舒发。主气少阳居中为三之气,因火气过胜,则应时之雨水穷尽不降,四之气,在泉用事,雨水止极而云散,气还于太阴主令之时,云会于北极雨府之处,湿气乃得布化,万物为之润泽,太阳寒气布于高空,少阴雷火动而在下,寒湿之气则持续于气交之中。人们易患寒湿病发作,肌内痿弱,两足痿软不收,大便泄泻,血液外溢等症。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少阳相火,上年在泉之气迁移退位,温气大行,草木繁荣较早,人们易患疫疠病,温热病发作,身热,头痛,呕吐,肌肤疮疡等病。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阳明燥金,故凉气反而大行,阳气不得舒发,人们感到凄惨,草木因遇到寒凉之气,也不易生长,火气受到抑制,人们易患气郁不舒,腹中胀满等病,寒气开始发生。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阳寒水,司天之气布其政令,寒气大行,雨乃降下。人们易患寒病于外,热反病于内,痈疽,下利如注,心热烦闷等病,热郁于内,易伤心神,若不急治,病多死亡。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厥阴风木,风湿二气,交争于气交,湿得风气乃化为雨,万物乃得盛长、化育、成熟,人们易患大热少气,肌肉萎弱,两足痿软,下利赤白等病。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阴君火,阳气重新施化,草木之类又得盛长、化育而成熟,人们感到舒畅无病。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太阴湿土,在泉之气,得其正令,湿气大行,阴寒之气凝集太空,尘埃昏暗,笼罩郊野,人们感到凄惨,若寒风骤至,则土气不胜,脾不得长养,虽有妊娠,亦多主死而不能生。凡此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则火气郁而不行,宜食苦味以泻火,以燥治湿,以温治寒,必须折减其政郁之胜气,资助不胜之气的生化之源,抑制中运与天的太过之气,扶持被抑制的不胜之气,不要使运气猝暴太过而发生疾病,应当食用得岁气的谷类以保全真气,避免虚邪贼风以安定正气。根据中运与司天在泉阴阳五行之气的同异裁定药食性味的多少而制之,运与气寒湿相同者,用燥热之品以化之,运与气寒湿不同者,用燥湿之品以化之,所以运与气相同者,其气胜,可多用制其气之品,运与气不同者,其气微,可少用制其气之品。凡用寒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热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品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若不遵守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就是说要根据四时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决定治疗原则。

    黄帝说:好。阳明燥金值年的施政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阳明燥金施政在卯年与酉年。

    丁卯年(为岁会)、丁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丁壬为木运,丁为阴年,故运为少角。木运不及,则克我之金的清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火的热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由于木运不及,司天之燥金胜之,则金兼木化,反得其政,故同金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风,胜气为清,复气为热。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角(客运与主运之气相同,气得正化),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主运五步与客运相同,起于少角,终于少羽。

    癸卯年,癸酉年(此二年俱为同岁会)。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戊癸为火运,癸为阴年,故运少徵。火运不及,则克我之水的寒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土的雨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由于火运不及,无力克金,司天之金气得政,故同金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热,胜气为寒,复气为雨。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徵,二之运太宫,三之运少商,四之运太羽,终之运少角。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官,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己卯年、己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甲己为土运,己为阴年,故运为少宫。土运不及,则克我之木的风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金的凉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凡此二年,运气为雨,胜气为风,复气为凉。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宫,二之运太商,三之运少羽,四之运太角,终之运少徵。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己卯年(为天符),己酉年(既是岁会,又是太一天符)。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乙庚为金运,乙为阴年,故运为少商。金运不及则克我之火的热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水的寒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金运虽不及,但得司天之金气相助,故同金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凉,胜气为热,复气为寒。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商,二之运太羽,三之运少角,四之运太徵,终之运少宫。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辛卯年、辛酉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丙辛为水运,辛为阴年,故运为少羽。水运不及,则克我之土的雨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木的风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凡此二年,运气为寒,胜气为雨,复气为风。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羽,二之运太角,三之运少徵,四之运太宫,终之运少商。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少羽。

    凡此卯酉年阳明司天之政,其气不及,后天时而至,阳明燥金司天,其气急切,少阴君火在泉,其气盛明,金气不及,火气乘之,则阳气得专其令,炎暑之气大行,万物干燥而坚硬,金气不及则木无所畏,和风主治,风气与燥气相兼而流行于气交之内,使阳气多而阴气少,阳气盛极必衰,衰则阴气来复,当四之气主客二气,即太阴与太阳主令之时,云归于雨府,湿气敷布,干燥之气又变为润泽。其在谷类,应于白色与赤色者,间谷则为借间气太过而得成熟者,金气不及,火气乘之,损伤属金之白色甲虫类,待水气来复则损及属火之羽虫类,金气与火气相合,以为功德,上则应于太白星与荧惑星之光较强。其司天之政急切,其在泉之令猝暴,蛰虫不欲归藏,流水不得结冰。人们易患咳嗽,咽喉肿塞,寒热发作急暴,振动寒溧,大小便不通畅等病。如果燥金清凉之气早至而急切,则属木的毛虫类乃死,如在泉之热气后至而急暴,则属金的介虫类乃受灾殃。胜气与复气发作急暴,正常的气候,被扰乱而不定,司天之清气与在泉之热气,持续于气交之内。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阴湿土,上年在泉之气迁移退位,阳明司天燥金用事,阴气开始凝集,天气肃厉,水乃结成冰,寒雨之气化。其发病为内热胀满,满目浮肿,善眠,鼻塞衄血,喷嚏呵欠,呕吐,小便黄赤,甚则淋沥不通。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少阳相火,二火用事,阳气乃布,人们感到舒适,万物开始生长繁荣。若疫疠大行时,人们容易猝暴死亡。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阳明燥金,司天之政乃布,凉气乃行,客气之燥气与主气之热气相互交合,燥气极则湿气复而润泽,人们易患寒热之病。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太阳寒水,水土气化,寒雨降下。发病为猝然仆倒,振动战栗,谵言妄语,少气,咽喉干燥而引饮,以及心痛,痈肿疮疡,疟疾寒冷,骨痿软,便血等病。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厥阴风木,秋行春令,草木又得生长而繁荣,人们也平和无病。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阴君火,在泉之气用事,阳气敷布,气反温暖,蛰虫现于外面,流水不得结冰,人们也健康平安,阳气盛则易发温病。因而在阳明司天之年,应当食用得岁气的谷类以安定正气,食用得间气的谷类,以去邪气,本年当用咸味、苦味、辛味的药物以汗之、清之、散之的方法进行治疗,安定其不及的运气,使其免受邪气的干犯,折减其致郁的胜气,资助其不胜之气的生化之源。根据寒热的轻重,决定方宜的多少,若中运与在泉之热气相同时,应多用与司天凉气相同之品,若中运与司天之凉气相同时,应多用与在泉热气相同之品。用凉药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热药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寒药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温药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这是指的自然变化之道,若违背了它,就会扰乱天地阴阳的自然规律。

    黄帝说:好。少阳相火值年的施政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少阳相火施政在寅年与中年。

    壬寅年、壬中年(此二年俱为同天符)。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丁壬为木运,壬为阳年,故运为太角。木运之气为风气鼓动,其正常气化为风声紊乱,物体启开,其反常变化为大风振撼摧毁折拔,其致病为头目眩晕,两胁支撑,神魂惊骇。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角(客运与主运之气相同,气得正化),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主运五步与客运相同,起于太角,终于太羽。

    戊寅年、戊申年(此二年俱为天符)。少阳相火司天,厥阳风木在泉。戊癸为火运,戊为阳年,故运为太徵。火运之气为暑热,其正常气化为火盛热郁,其反常为火炎沸腾,其致病为热郁于上,热甚迫血妄行则血溢血泄,心痛。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徵,二之运少宫,三之运太商,四之运少羽,终之运太角。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甲寅年、甲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甲已为土运,甲为阳年,故运为太宫。土运之气为阴雨,其正常气化为柔软厚重润泽。其反常变化为风飘雨骤震撼惊骇,其致病为身重浮肿,水饮痞满。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宫,二之运少商,三之运太羽,四之运少角,终之运太徵。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庚寅年、庚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乙庚为金运,庚为阳年,故运为太商。金运虽太过,但被司天相火所克,故同金运平气。金运之气为凉,其正常气化为雾露清冷急切,其反常变化为肃杀雕零,其致病则发于肩背与胸中。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商,二之运少羽,三之运太角,四之运少徵,终之运太宫。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丙寅年、丙申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丙辛为水运,丙为阳年,故运为太羽。水运之气为寒,其正常气化为凝敛凄惨,寒风凛冽,其反常变化为冰雪霜雹,其致病为寒气浮肿。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羽,二之运少角,三之运太徵,四之运少宫,终之运太商。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凡此寅申年少阳司天之政,其气太过,先天时而至,司天之气得其正化之位,厥阴风木在泉,其气扰动不宁,大风突然而起,草木卧倒,走石飞沙,少阳炎火之气为之流行,岁半之前,为君火相火与太阴湿土行令之时,阴气流行,阳气布化,雨乃应时而降,少阳司天为火,厥阴在泉为木,木火相生,故同为功德,上应于荧惑星与岁星之光较强。其在谷类应于赤色与青色者,其司天之政严厉,在泉之令扰动。所以司天之热与在泉之风相参而敷布,云物沸腾,流动不定,太阴湿土之气横行气交,寒气有时而至,则凉雨并起。人们易患寒病于内,外部发生疮疡,内为泄泻胀满等病。所以聪明圣智的人,遇到这种情况时,则调和而顺适之,不与之抗争。寒热之气,反复发作,人们易患疟疾,泄泻,耳聋,目.瞑,呕吐,上部气郁肿胀而颜色改变等痛。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少阴君火,上年在泉之气,迁移退位,风气胜时则摇动不宁,主客二气木火相生,寒气乃去,气候大温,草木早期繁荣。有时寒气虽来但不能行其杀伐之令,温热病发生,其发病为气郁于上,血液外溢,目赤,咳嗽气逆,头痛,血崩,胁部胀满,皮肤肌腠生疮等。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阴湿土,火气反为湿土之气郁遏而不发,白色云埃四起,云气归于雨府,风气若不胜湿土之气,则雨水降下,人们身体安康。其发病为热郁于上部,咳嗽气逆,呕吐,疮疡发生于内部,胸中与咽喉不利,头痛身热,神志昏愦不清,脓疮等。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亦为少阳相火,主客气同,司天之气施布政令,炎暑乃至,少阳相火上临,火气过甚,故雨水穷尽而不降。人们易患热病在内,耳聋目瞑,血外溢,脓疮,咳嗽,呕吐,鼻塞衄血,口渴,喷嚏呵欠,喉痹,目赤等病,往往突然死亡。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阳明燥金,阳明主令,凉气乃至,炎暑之气间时而化,白露降下,人们平和无殃,其发病为胀满身重。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阳寒水,阳气乃去,寒气乃至,雨水乃降,由于阳气敛藏,气门乃闭,刚硬的树木早为雕零,人们应避开寒邪,通晓养生之道者,居处周密,以避寒气。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厥阴风木,在泉之气得其正化之位,风气乃至,万物反而有生发之势,雾气流行。由于气机外泄,故其发病为应关闭者反而不能禁固,心痛,阳气不得敛藏,咳嗽等。凡此少阳司天之年,必须抑制中运与司天的太过之气,赞助所不胜之气,折减其致郁的胜气,资助不胜之气的生化之源,则猝暴太过之气不能发生,重病可以不生。所以本岁当用成味辛味及酸味药物,用渗泄水渍发散等方法进行治疗,观察气候的寒热变化,以调治其太过之邪气,若中运遇太角、太徵与岁气风热相同之年,应多用寒化之品,若中运遇太宫、太商、太羽与岁气风热不同之年,应少用寒化之品,用热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品时,应避开温气主令时,用寒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乃是一般的规律。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否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说:好。太阴湿土值年的施政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太阴湿土施政在丑年与未年。

    丁丑年、丁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丁壬为木运,丁为阴年,故运为少角。木运不及,则克我之金的清气乃为胜气,清气之后,则我生之火的热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木运不及,无力克土,司天之土气得政,故同土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风,胜气为清,复气为热。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角(客运与主运之气相同,气得正化),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主运五步与客运相同,起于少角,终于少羽。

    癸丑年、癸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戊癸为火运,癸为阴年,故运为少徵。火运不及,则胜我之水的寒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土的雨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凡此二年,运气为热,胜气为寒,复气为雨。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徵,二之运太宫,三之运少商,四之运太羽。终之运少角。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己丑年、己未年(此二年俱为太乙天符)。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甲己为土运,己为阴年,故运为少宫。土运不及,则克我之木的风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金的清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土运虽不及,但得司天土气之助,故同土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雨,胜气为风,复气为清。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宫,二之运太商,三之运少羽,四之运太角,终之运少徵。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乙丑年、乙未年。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乙庚为金运,乙为阴年,故运为少商。金运不及,则克我之火的热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水的寒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凡此二年,运气为凉,胜气为热,复气为寒。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商,二之运太羽,三之运少角,四之运太徵,终之运少宫。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辛丑年、辛未年(此二年俱为同岁会),太阴湿土司天,太阳寒水在泉。丙辛为水运,辛为阴年,故运为少羽。水运不及,则克我之土的雨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木的风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由于水运不及,司天之土气胜之,则土兼水化,反得其政,故同土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寒,胜气为雨,复气为风。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羽,二之运太角,三之运少徵,四之运太宫,终之运少商。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微,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凡此丑未年太阴司天之政,其气不及,后天时而至。太阴司天,太阳在泉,其气皆阴,故阴专其令,阳气退避,时常有大风兴起,司天之气下降于地,在泉之气上腾于天,原野雾气昏暗,白色云埃四起,云奔于南极雨府,由于太阴湿土与太阳寒水主令,故寒雨频频降下,万物成熟于夏末秋初。人们易患寒湿,腹部胀满,全身肿胀,浮肿,痞满气逆,寒气厥逆,筋脉拘急等病。湿气与寒气相合,以为功德,黄黑色尘埃昏暗,流行于气交之内,上则应于镇星与辰星之光较强。司天之政严肃,在泉之令寂静,其在谷类应于黄色与黑色者。由于司天之阴气凝集于上,在泉之寒气积聚于下,寒水之气胜于火气,则为冰雹,阳光不得施治,阴寒肃杀之气乃行。所以对于谷物的种,太过年应在高地,不及年应在低地,在过年应晚,不及年应早,这不仅要看土地条件是否有利,而且要根据气化的情况而定,人们对于养生之道,也必须适应这些情况,间谷则借间气之太过而得以成熟。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亦为厥阴风木,上年在泉之气,迁移退位,由于主客二气相同,则春得气化之正,风气乃来,生发之气布化,万物因而繁荣,人们感到条畅舒适,由于湿气为风气所迫,降雨较迟。人们易患血液外溢,筋络拘急强直,关节不利,身体沉重,筋脉痿软等病。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亦为少阴君火,主客二气相同,故火得气化之正,万物因而生化,人们也感到平和,其发病为温热与疫疠大行,远近的患者病皆相同。湿与热气相迫,雨水乃按时降下。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太阴湿土,司天之气布化,湿气乃降,地气上升,雨水时常降下。寒气随之而来。如果感受寒湿之邪,则人们易患身体沉重浮肿,胸腹胀满等病。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阳相火,相火加临于主气之上,湿热合化,地气上升,与天气否隔不通,早晚俱有寒风吹来,热气与寒气相迫,烟雾凝集于草木之上,湿化之气不得流动,则白露阴布,成为秋令。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亦为阳明燥金,凄惨寒凉之气已行,寒露降下,霜乃早降,草木萎黄雕落,寒气侵及人体,善于养生的人们应居处周密,人们易患皮肤与腠理等部位的疾病。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亦为太阳寒水,寒气大起,湿气大化,霜乃聚积,阴气凝结,水结成坚冰,阳光不得施治。感受寒邪,则人们易患关节强急,活动不灵,腰部与臀部疼痛等病,乃是由于寒湿之气相持于气交所致。凡此太阴司天之年,必须折减其致郁的邪气,而取其不胜之气的生化之源,补益不及的岁气,不使邪气过胜,食用得岁气的谷类以保全真气,食用得间气的谷类以保养精气。所以本年宜用苦味的药物,用燥性以去湿,用温性以去寒,甚则用发泄的方法以去湿邪。如果不发不泄,湿气向外溢出,肌肉溃烂,皮肤破裂,则水血交相外流。必须赞助阳火之气,使其能抵御严寒,应根据岁运与岁气之属性的异同,以制定药物性味的多少,岁运与岁气同为寒性的,用热性之品,岁运与岁气同为湿性的,用燥性之品,运与气不同者,少用调和之品,相同的,多用调和之品,用凉性药品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寒性药品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品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热性药品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乃是就一般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这是一般的规律,若不遵守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说:好。少阴君火值年的施政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少阴君火施政在子年与午年。

    壬子年、壬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丁壬为木运,壬为阳年,故运为太角。木运之气为风气鼓动,其正常气化为风声紊乱,物体启开,其反常变化为大风振撼摧毁折拔,其致病为胁下支撑胀满。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角(客运与主运之气相同,气得正化),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主运五步与客运相同,起于太角,终于太羽。

    戊子年(天符年)、戊午年(太一天符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戊癸为火运,戊为阳年,故运为太徵。火运之气为火炎暑热,其正常气化为温暖光曜郁热,其反常变化为火炎沸腾,其致病为热在上部,血液外溢。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徵、二之运少宫,三之运太商,四之运少羽,终之运太角。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甲子年、甲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甲己为土运,甲为阳年,故运为太宫。土运之气为阴雨,其正常气化为柔软厚重润泽,其反常变化为风飘雨骤震撼惊骇,其致病为腹中胀满,肢体沉重。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宫,二之运少商,三之运太羽,四之运少角,终之运太徵。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庚子年、庚午年(此二年俱为同天符)。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乙庚为金运,庚为阳年,故运为太商。金运虽在过,但被司天之火克,故同金运平气。金运之气为清凉急切,其正常气化为雾露萧瑟,其反常变化为肃杀雕零,其致病为清气在下。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商,二之运少羽,三之运太角,四之运少徵,终之运太宫。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丙子年(岁会年)、丙午年。少阴君火司天,阳明燥金在泉。丙辛为水运,丙为阳年,故运为太羽。水运之气为寒冷,其正常气化为凝敛凄惨,寒风凛冽,其反常变化为冰雪霜雹,其致病为寒气在下。

    客运五步:初之运太羽,二之运少角,三之运太徵,四之运少宫,终之运太商。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凡此子午年少阴司天之政,其气太过,先天时而至,少阴司天,阳明在泉,在泉之气肃杀,司天之气光明,初之气,客气之寒,与上年终气少阳之暑相交,司天之热与在泉之燥气相加,云驰于雨府,湿化之气乃得流行,雨乃应时而降,金之燥气与火之热气相合,以为功德,上则荧惑星与太白星之光较强。司天之政光明,在泉之气急切,其在谷类应于赤色与白色者。水之寒气与火之热气相持于气交,为疾病发生的起因,热性病变发生在上部,凉性病变发生在下部,寒气与热气相互侵犯而争扰于中部,人们易患咳嗽气喘,血液上溢或下泄,鼻塞喷嚏,目赤,眼角疮疡,寒气厥逆入于胃部,心痛腰痛,腹部胀大,咽喉干燥,上部肿胀等病。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太阳寒水,上年在泉之气迁移退位,少阳之署气将要退去,寒冷之气始至,蛰虫重又归藏,水结为冰,霜又降下,主气之风受客气之影响而凛冽寒冷,阳气因而被郁,不得宣发,人们反而居处周密,以避寒气,易患关节强硬,活动不灵,腰部与臀部疼痛等病,初气之后,炎暑之气即将发生,可致内部与外部疮疡之病。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厥阴风木,阳气乃得舒布,风气乃得流行;春气属于正化之令,万物亦当繁荣,寒气虽然有时而至,但因主客二气均属阳,所以人们仍然感到平和。其发病为小便淋沥,目视不清,两眼红赤,气郁于上部则可发生热病。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少阴君火,司天之气布化,主客二气皆为火,所以大火流行,万物蕃盛而鲜明,寒气有时而至。人们易患气厥逆而心痛,寒热交替发作,咳嗽气喘,目赤等病。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亦为太阴湿土,暑湿俱至,大雨时常降下,寒热交互而至。人们易患寒热,咽喉干燥,黄疸,鼻塞,衄血,水饮发作等病。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少阳相火,少阳之烈火降临,暑气反而又至,阳热之气生化,万物又出现生长繁荣景象,人们感到安康,其发病为温病。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阳明燥金,燥气流行,由于燥金之收敛,使五之气的余火隔拒于内,不得外泄,则肿于上部,咳嗽气喘,甚则血液外溢。若寒气时常发起,则雾气弥漫,其为病多发生于皮肤,雅气居于胁部,向下连及少腹而发生内部寒冷的病,至终气之末,则在泉之气将要改变。凡此少阴司天之年,必须抑制其太过的运气,资助岁气所胜之气,折减其郁而将发之气,先取昕不胜之气的化源,不要使运气猝暴太过而发生疾病。食用得岁气的谷类以保全真气,食用得间气的谷类以避虚邪。本年宜用咸味以耎之,以调其上部,甚则用苦味以发之,用酸味以收之,以安其下部,甚则用苦味以泄之。应根据中运与岁气的同异,而制定用多或用少,中运与司天之气同为热者,用寒凉之品以化之,中运与在泉之气同为凉者,用温热之品以化之,用热性药物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物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温性药物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寒性药物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仅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这就是一般的规律,若不遵守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说:好。厥阴风木值年的施政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厥阴风木值年在巳年与亥年。

    丁巳年、丁亥年(此二年俱为天符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丁壬为木运,丁为阴年,故运为少角。木运不及,则克我之金的清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火的热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凡此二年,运气为风,胜气为清,复气为热。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角(客运与主运之气相同,气得正化),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主运五步与客运同,起于少角,终于少羽。

    癸巳年、癸亥年(此二年俱为同岁会)。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戊癸为火运,癸为阴年,故运为少徵。火运不及,则克我之水的寒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土的雨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凡此二年,运气为热,胜气为寒,复气为雨。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徵,二之运太宫,三之运少商,四之运太羽,终之运少角。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己巳年、己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甲己为土运,己为阴土,故运为少宫。土运不及,则克我之木的风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金的清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由于土运不及,司天之木气胜之,则木兼土化,反得其政,故同木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雨,胜气为风,复气为清。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宫,二之运太商,三之运少羽,四之运太角,终之运少徵。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乙已年、乙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乙庚为金运,乙为阴年,故运为少商。金运不及,则克我之火的热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水的寒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金运不及,无力克木,司天之木气反而得政,故同木运平气。凡此二年,运气为凉,胜气为热,复气为寒。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商,二之运太羽,三之运少角,四之运太徵,终之运少宫。主运五步:初之运太角,二之运少徵,三之运太宫,四之运少商,终之运太羽。

    辛巳年、辛亥年。厥阴风木司天,少阳相火在泉。丙辛为运,辛为阴年,故运为少羽。水运不及,则克我之土的雨气乃为胜气,胜气之后,则我生之木的风气来复,此二年胜复之气相同。凡此二年,运气为寒,胜气为雨,复气为风。

    客运五步:初之运少羽,二之运太角,三之运少徵,四之运太宫,终之运少商。主运五步:初之运少角,二之运太徵,三之运少宫,四之运太商,终之运少羽。

    凡此巳亥年厥阴司天之政,其气不及,后天时而至。上述所谓同正角诸岁,其气化情况,中运与司天之气相同,均为木运平气。厥阴司天,少阳在泉,司天之气扰动,在泉之气正化,司天之风气,生于高远之处,在泉之炎热自下而从之,云归于雨府,湿化之气流行,司天之风气与在泉之火气相合,以为功德,上则应于岁星与荧惑星之光较强。司天之政扰动,在泉之令迅速,其在谷类应于青色与赤色者,间谷则为借间气太过而得成熟者,易耗损具有纹角虫类及羽虫类动物。风气燥气,火气热气,互为胜复,交替发作,蛰虫出现,流水不能结冰,热病生于人之下部,风病生于人之上部,风气与燥气则互为胜复,见于人体中部。初之气,主气为厥阴风木,客气为阴明燥金,寒气开始严厉,杀伐之气方来。人们易患寒病于右侧下方。二之气,主气为少阴君火,客气为太阳寒水,所以寒冷之气不去,雪花飘,水成冰,杀伐之气施化,霜乃降下,草类上部干焦,寒冷的雨水时常降下,若阳气来复则人们易患内部热症。三之气,主气为少阳相火,客气为厥阴风木,司天之政布化,大风时起,人们易患两目流泪,耳鸣,头目眩晕等病。四之气,主气为太阴湿土,客气为少阴君火,暑湿湿热之气交争于司天之左间,人们易患黄疸病,以至于浮肿。五之气,主气为阳明燥金,客气为太阴湿土,燥气与湿气互有胜负,阴寒沉降之气乃得布化,寒气侵及人体,风雨流行。终之气,主气为太阳寒水,客气为少阳相火,由于少阳之烈火主令,阳气大化,蛰虫出现,流水不得结冰,地中阳气发泄,草类生长,人们也感到舒适,其发病则为温热疫疠。凡此厥阴司天之年,必须折减其致郁之气,资助不胜之气的生化之源,赞助其不及的运气,不要使邪气太胜。本年宜用辛味以调治司天之风邪,用成味以调治在泉之火邪,少阳相火,其性尤烈,不可轻易触犯,应当慎重调治。用温性药时,应避开温气主令之时,用热性药物时,应避开热气主令之时,用凉性药物时,应避开凉气主令之时,用寒性药物时,应避开寒气主令之时,用饮食调养时,也应遵照这个原则,这仅是就一般的情况而言。若气候有反常变化时,就不必拘守这一原则,这就是一般的规律。若不遵守这些规律,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黄帝说:好。先生讲的,可以说是很详尽了,然而怎样才能知道它是应或不应的?岐伯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关于六气的问题,其运行有一定的次序,其终止有一定的方位,所以通常在正月初一日平旦时进行观察,根据六气主时所在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其气是应或不应。中运太过的,其气先时而至,中运不及的,其气后时而至,这是自然气象的一般规律和六气的正常情况。若中运既非太过亦非不及的平气,谓之“正岁”,其气正当其时而至。黄帝说:胜气和复气是经常存在的,灾害的发生,怎样能够测知呢?岐伯说:不属正常气化的,就属于灾害。

    黄帝说:司天在泉之气数的开始和终止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你问的很详细啊!这是属于阐明气象变化规律的问题。司天在泉之数,开始于司天,终止于在泉,岁半以前,司天主其气,岁半以后,在泉主其气,天气地气相交之处,气交主其气,作为一年气数的纲领,乃尽于此。所以说司天在泉所主之方位既然明白了,六气之应于十二月,可以知道吗?就是六气分主六步的气数。黄帝说:我负责这件事情,并按照这些原则去运用它,有时与实际的气数不完全符合,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岁气有太过不及的差别,四时主治的气化也有盛衰的不同,盛衰的多少与春、夏、长夏、秋、冬之气化相同。黄帝说:同化是怎样的?岐伯说:风温与春季之气化同,热曛昏火与夏季之气化同,胜气与复气的同化也是一样的,燥清烟露与秋季之气化同,云雨昏暝埃与长夏之气化同,寒气霜雪冰与冬季之气化同,这就是天地间五运六气之所化及运气互有胜衰的一般情况。

    黄帝说:五运值年与司天之气同化的,叫作“天符”,我已经知道了。我想听听五运与在泉之气同化是怎样的呢?岐伯说:

    岁运太过而与司天之气同化的有三,岁运不及而与司天之气同化的也有三,岁运太过而与在泉之气同化的有三,岁运不及而与在泉之气同化的也有三,属于这类情况的共有二十四年。黄帝说:请你把上述情况进一步加以说明。岐伯说:甲辰甲戌年中运太宫,为土运太过,下加太阴湿土在泉,壬寅壬申年中运太角,为木运太过,下加厥阴风木在泉,庚子庚午年中运太商,为金运太过,下加阳明燥金在泉,象这种情况的有三。癸巳癸亥年中运少徵,为火运不及,下加少阳相火在泉,辛丑辛未年中运少羽,为水运不及,下加太阳寒水在泉,癸卯癸酉年中运少徵,为火运不及,下加少阴君火在泉,象这种情况的也有三。戊子戊午年中运太徵,为火运太过,上临少阴君火司天,戊寅戊申年中运太徵,为火运太过,上临少阳相火司天,丙辰丙戌年中运太羽,为水运太过,上临太阳寒水司天,象这种情况的有三。丁巳丁亥年中运少角,为木运不及,上临厥阴风木司天,乙酉乙卯年中运少商,为金运不及,上临阳明燥金司天,己丑已未年中运少宫,为土运不及,上临太阴湿土司天,象这种情况的也有三。除此二十四年之外的,就是中运与司天在泉不加不临的年份。黄帝说:加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说:岁运太过而与在泉相加的是“同天符”,岁运不及而与在泉相加的是“同岁会”。黄帝说:临是什么意思呢?岐伯说:凡是岁运太过或不及与司天相临的,都叫做“天符”,由于运气变化有太过不及的不同,病情变化则有轻微与严重的差异,生死转归也有早晚的区别。

    黄帝说:先生说“用寒远寒,用热远热”,我不明白其所以然,还想听听怎样叫做“远”。岐伯说:用热性药品者不要触犯主时之热,用寒性药品者,不要触犯主时之寒,适从这一原则时,就可以平和,违背这一原则时,就能导致疾病,所以对主时之气不可不畏而忌之,这就是所说的应时而起的六步之气的方位。黄帝说:温凉之气,次于寒热,应当怎样呢?岐伯说:主时之气为热的,用热性药品时不可触,主时之气为寒的,用寒性药品时不可触犯,主时之气为凉的,用凉性药品时不可触犯,主时之气为温的,用温性药品时不可触犯,间气与主气相同的,不可触犯,间气与主气不同的,可以稍稍触犯之,由于寒热温凉四气,不可随意触犯,所以谓之“四畏”,必须谨慎地加以考察。黄帝说:好。在什么情况下则可以触犯呢?岐伯说:天气与主时之气相反的,可以主时之气为依据,客气胜过主气的,则可以触犯之,以达到平衡协调为目的,而不可使之太过,这是指邪气胜过主气者而言。所以说不要误了气候的常时,不要违背了六气之所宜,不可帮助胜气,不可赞助复气,这才是最好的治疗原则。

    黄帝说:好。五运之气的运行与主岁之年,有一定的规律吗?岐伯说:让我把它排列出来,讲给你听吧:

    甲子年、甲午年:

    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燥化四,凡不出现胜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成寒,中运雨化所致宜用苦热,在泉燥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乙丑年、乙未年:

    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商金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金运不及,则可出现热化的胜气与寒化的复气,丑年与来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西方七宫。司天之气数为湿化五,中运之气数为清化四,在泉之气数为寒化六,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湿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清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羽水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二,中运之气数为寒化六,在泉之气数为风化三,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寒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丁卯年(属于岁会年)、丁酉年:

    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角木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木运不及,则可出现清化的胜气与热化的复气,卯年与酉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东方三宫。司天之气数为燥化九,中运之气数为风化三,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燥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风化所致宜用辛和,在泉热化所致宜用成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戊辰年、戊戌年:

    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徵火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热化七,在泉之气数为湿化五,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温,中运热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湿化所致宜用甘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已巳年、已亥年:

    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宫土运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土运不及,则可出现风化的胜气与清化的复气,巳年与亥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中央五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三,中运之气数为湿化五,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风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湿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火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庚午年、庚子年(二年俱为同天符):

    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七,中运之气数为清化九,在泉之气数为燥化九,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清化所致宜用辛温,在泉燥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辛未年、辛丑年(二年俱为同岁会):

    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羽水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水运不及,则可出现雨化的胜气与风化的复气,未年与丑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一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寒化一,在泉的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寒化所致宜用苦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壬中年、壬寅年(二年俱为同天符):

    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角木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风化八,在泉之气数亦为风化八,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成寒,中运风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癸酉年、癸卯年(二年俱为同岁会):

    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徵火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火运不及,则可出现寒化的胜气与雨化的复气,酉年与卯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的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南方九宫。司天之气数燥化九,中运之气数为热化二,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二,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燥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热化所致宜用成温,在泉热化所致宜用成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甲戌年、甲辰年(二年既是岁会,又是同天符):

    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湿化五,在泉之气数亦为湿化五,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湿化所致宜用苦温,在泉湿化所致宜用苦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乙亥年、乙巳年:

    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商金运不及;下为少阴相火在泉。金运不及,则可出现热化的胜气与寒化的复气,亥年与巳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西方七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八,中运之气数为清化四,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二,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凉,中运清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火化所致宜用成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丙子年(为岁会年)、丙午年:

    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羽水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二,中运之气数为寒化六,在泉之气数为清化四,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成寒,中运寒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清化所致宜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丁丑年、丁未年:

    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角木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木运不及,则可出现清化的胜气和热化的夏气,丑年与未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东方三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风化三,在泉之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雨化所致宜用苦温,中运风化所致宜用辛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戊寅年、戊申年(二年俱为天符年):

    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徵火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七,中运之气数为火化七,在泉之气数为风化三,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成寒,中运火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风化所致宜用幸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已卯年、已酉年:

    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宫土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土运不及,则可出现风化的胜气和清化的复气,卯年与酉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中央五宫。司天之气数为清化九,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清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雨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热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庚辰年、庚戌年:

    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一,中运之气数为清化九,在泉之气数为雨化五,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清化所致宜用辛温,在泉雨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辛巳年、辛亥年:

    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羽水运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水运不及,则可出现雨化的胜气与风化的复气,巳年与亥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一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三,中运之气数为寒化一,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风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寒化所致宜用苦和,在泉火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壬午年、壬子年:

    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角木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风化八,在泉之气数为清化四,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成寒,中运风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清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癸未年、癸丑年:

    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徵火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火运不及,则可出现寒化的胜气与雨化的复气,未年与丑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九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火化二,在泉之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雨化所致宜用苦温,中运火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甲申年、甲寅年:

    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宫土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二,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风化八,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成寒,中运雨化所致宜用咸和,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乙酉年(为太一天符年),乙卯年(为天符年):

    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商金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金运不及,则可出现热化的胜气和寒化的复气,酉年与卯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西方七宫。司天之气数为燥化四,中运之气数为清化四,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二,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燥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清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热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丙戌年、丙辰年(二年俱为天符年):

    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羽水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寒化六,在泉之气数为雨化五,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寒化所致宜用咸温,在泉雨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丁亥年、丁巳年(二年俱为天符年):

    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角木运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木运不及,则可出现清化的胜气和热化的复气,亥年与巳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东方三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三,中运之气数为风化三,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风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风化所致宜用辛和,在泉火化所致宜用咸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戊子年(为天符年)、戊午年(为太一天符年):

    上为少阴君火司天;中为太徵火运太过;下为阳明燥金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热化七,中运之气数为热化七,在泉之气数为清化九,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热化所致宜用成寒,中运热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清化所致宜用酸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已丑年、己未年(二年俱为太一天符年):

    上为太阴湿土司天;中为少宫土运不及;下为太阳寒水在泉。土运不及,则可出现风化的胜气和清化的复气,丑年与未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中央五宫。司天之气数为雨化五,中运之气数为雨化五,在泉之气数为寒化一,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雨化所致宜用苦热,中运雨化所致宜用甘和,在泉寒化所致宜用甘热,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庚寅年、庚申年:

    上为少阳相火司天;中为太商金运太过;下为厥阴风木在泉。司天之气数为火化七,中运之气数为清化九,在泉之气数为风化三,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火化所致宜用咸寒,中运清化所致宜用辛温,在泉风化所致宜用辛凉,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辛卯年、辛酉年:

    上为阳明燥金司天;中为少羽水运不及;下为少阴君火在泉。水运不及,则可出现雨化的胜气与风化的复气,卯年与酉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北方一宫。司天之气数为清化九,中运之气数为寒化一,在泉之气数为热化七,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清化所致宜用苦小温,中运寒化所致宜用苦和,在泉热化所致宜用成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壬辰年、壬戌年:

    上为太阳寒水司天;中为太角木运太过;下为太阴湿土在泉。司天之气数为寒化六,中运之气数为风化八,在泉之气数为雨化五,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寒化所致宜用苦温,中运风化所致宜用酸和,在泉雨化所致宜用甘温,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癸巳年、癸亥年(二年俱为同岁会年):

    上为厥阴风木司天;中为少徵火运不及;下为少阳相火在泉。火运不及,则可出现寒化的胜气与雨化的复气,巳年与亥年相同,凡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邪化日。灾变发生在南方九宫。司天之气数为风化八,中运之气数为火化二,在泉之气数为火化二,若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所谓正化日。其气化致病时,司天风化所致宜用辛凉,中运火化所致宜用成温,在泉火化所致宜用成寒,这就是所谓适宜的药食性味。

    凡此五运六气之定期值年,胜气复气及正化邪化的不同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不可不加以考察。所以说,有关五运六气的问题,只要掌握了它的要领,一句话就可以结束,不能掌握它的要领,则漫无边际,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五运之气也会有复气之年吗?岐伯说:五运之气郁到极点,就要暴发,不过需要等待一定的时机才能发作。黄帝说:请问其中的道理是什么呢?岐伯说;五运之气的太过年和不及年,其复气的发作是不一样的。黄帝说:我想请你详尽地讲讲。岐伯说:太过者,发作急暴,不及者,发作徐缓,急暴者,致病严重,徐缓者,致病持续。黄帝说:太过与不及的气化之数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气太过的,其气化之数为五行的成数,气不及的,其气化之数为五行的生数,惟有土运,不管太过不及,其气化之数,皆为生数。

    黄帝说:五气郁而发作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土气郁发而发作的情况是:山谷惊动,雷声震于气交,尘埃黄黑昏暗,湿气蒸发则化为白气,急风骤雨降于高山深谷,山崩石陷,撞击横飞,山洪暴发,大水随之而至,河流湖泊泛滥漫衍,土质破坏,水去之后,田土荒芜,只可牧畜而已。土郁发作,则土之化气得以敷布,喜降应时之雨,万物开始生长化成。湿气过胜则使人体水湿的运化受到影响,所以人们易患心腹部胀满,肠鸣,大便频数,甚则心痛,胁部胀满,呕吐霍乱,水饮发作,大便泄下如注,浮肿身重等病。云气奔向雨府,早霞映贯于朝阳之处,尘埃昏暗,山泽不清,这就是土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时间多在四气之时。发现云雾横贯于天空与山谷,或聚或散,忽生忽灭,浮动不定,乃是土郁将发的先兆。

    金气郁而发作的情况是:天气清爽,地气明净,风清凉,气急切,凉气大起,草木之上轻浮着云烟,燥所流行,时常有雾气弥漫,肃杀之气至,草木干枯雕落,发为秋声。燥气过胜则气化受到影响,所以人们易患咳嗽气逆,心与胁部胀满牵引少腹部,经常急剧疼痛,不能转动,咽喉干燥,面色如烟尘而难看等病。山泽干枯,地面凝聚着如霜一样的卤碱,这就是金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时间多在五气之时。发现夜间降下白露,丛林深处风声凄凉,乃是金郁将发的先兆。

    水气郁而发作的情况是,阳气退避,阴气骤起,大寒的气候乃至,川流湖泽,被严寒冻结,寒冷的雾气结为霜雪,甚则雾气黄黑昏暗遮避,流行于气交,而为霜雪肃杀之气,水乃预先发现某些征兆。所以人们易患寒气侵犯人体而心痛,腰部与臀部疼痛,大关节活动不灵,屈伸不便,多厥逆,腹部痞满坚硬等病。阳气不得主治,阴气聚积于空中,白埃昏暗,这就是水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时间,多在君火与相火主时的前后。发现太空之气散乱如麻,深远昏暗,隐约可见,颜色黑而微黄,乃是水郁将发的先兆。

    木气郁而发作的情况是,在空中尘埃昏暗,云物飘动,大风乃至,屋被刮坏,树木折断,草木之类发生变化。所以人们易患胃脘当心处疼痛,向上支撑两胁,咽喉鬲塞不通,食饮难以咽下,甚则耳鸣,头目眩晕旋转,两眼辨不清人物,多突然僵直仆倒等病。太空中尘埃苍茫,天空和山脉同样颜色,或呈现浊气,色黄黑郁滞不散,云虽横于空中,而雨水不降,这就是木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的时间不固定。发现平野中的草皆低垂不起,柔软的树叶子皆背面翻转向外,高山之松,被风吹作响,虎叫于山崖峰峦之上,乃是木郁将发的先兆。

    火气郁而发作的情况是:太空中有黄赤之气遮避,太阳光不甚明亮,火炎流行,大暑乃至,高山湖泽似被火炎烧燎一样,木材流出液汁,广大的厦屋烟气升腾,地面上浮现出霜卤样物质,不流动的水减少,蔓草类焦枯干黄,风热炽盛,人们言语惑乱,湿之化气,乃后期而至。所以人们易患少气,疮疡痈肿,胁腹胸背,头面四支,胀满而不舒适,生疮疡与痱子,呕逆,筋脉抽搐,骨节疼痛而抽动,世泻不止,温疟,腹中急剧疼痛,血外溢流注不止,精液乃少,目赤,心中烦热,甚则昏晕烦闷懊侬等病,容易突然死亡。每日在百刻终尽之后,阳气来复,气候大温,汗湿汗孔,这就是火郁开始发作的现象,发作的时间,多在四气之时。事物动极则静,阳极则阴,热极之后,湿气乃化乃成。花开之时又见水结成冰,山川出现冰雪,则火乃被郁,而于午时,见有阳热之气生于湖中,乃是火郁将发的先兆。

    五气之郁,必有先兆,而后乃发生报复之气,都是在郁极的时候,开始发作,木郁的发作,没有固定的时间,水郁的发作,在君、相二火主时的前后。细心的观察时令,发病的情况是可以预测的,失于正常的时令及岁气运行的规律,则五行之气运行错乱,生长化收藏的政令,也就不正常了。

    黄帝说:水郁而发为冰雪霜雹,土郁而发为飘雨,木郁而发为毁坏断折,金郁而发为清爽明净,火郁而发为热气黄赤昏暗,这是什么气造成的呢?岐伯说:六气有太过不及的不同,发作时有轻微和严重的差别,发作轻微的,只限于本气,发作严重的,则兼见于其下承之气,预见其下承之气的变化,则气发的情况就可以知道了。黄帝说:好。五郁之气的发作,不在其应发之时,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这属于时间上的差异。黄帝说:这种差异,有日数吗?岐伯说:差异都在应发时之后三十日有余。黄帝说:主时之气,来时有先后的不同,是什么原因呢?岐伯说:岁运太过,气先时而至,岁运不及,气后时而至,这属于正常的气候。黄帝说:岁运之气,正当应至之时而来的,属于什么呢?岐伯说:没有太过和不及,则正当其时而至,不这样就要发生灾害。

    黄帝说:好。气有非其时而有其化的,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太过者,其气化则正当其时;气不及的,其气化则归之于胜己者之所化。黄帝说:四时之气,来时有早晚高下左右的不同,怎样测知呢?岐伯说:气的运行有逆有顺,气之来至有快有慢。所以气太过的,气化先于天时,气不及的,气化后于天时。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气的运行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春气生于东而西行,夏气生于南而北行,秋气生于西而东行,冬气生于北而南行。所以春气自下而升于上,秋气自上而降于上,夏气万物生长,其气布化于中,冬气严于外表,而气始于标。春气在东,故始于左,秋气在西,故始于右,冬气在北,故始于后,夏气在南,故始于前。这就是四时正常气化的一般规律。所以高原地带,气候严寒,冬气常在,下洼地带,气候温和,春气常在,必须根据不同的时间地点,仔细地加以考察。黄帝说:好。

    黄帝问道:五运六气变化应于所见的物象,其正常气化与反常的变化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关于六气正常与反常的变化,有气化,有变化,有胜气,有复气,有作用,有病气,各有不同的情况,你想了解哪一方面的呢?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岐伯说:我尽量地讲给你听吧。关于六气之所至,厥阴风木之气至时,则为平和;少阴君火之气至时,则为温暖;太阴湿土之气至时,则为尘埃湿润;少阳相火之气至时,则为火炎暑热;阳明燥金之气至时,则为清凉刚劲;太阳寒水之气至时,则为寒冷气氛。这是四时正常气化的一般情况。

    厥阴之气至为风化之府,为物体破裂而开发;少阴之气至为火化之府,为万物舒发繁荣;太阴之气至为雨化之府,为物体充盈圆满;少阳之气至为热化之府,为气化尽现于外;阳明之气至为肃杀之府,为生发之气变更;太阳之气至为寒化之府,为阳气敛藏。这是六气司化的一般情况。

    厥阴之气至,为万物发生,为和风飘荡;少阴之气至,为万物繁荣,为形象显现;太阴之气至,为万物化育,为湿化云雨;少阳之气至,为万物盛长,为蕃盛鲜明;阳明之气至为收敛,为雾露之气;太阳之气至为闭藏,为生机闭密。这是六气所化的一般情况。

    厥阴之气至,为风气发生,厥阴之下,金气承之,故气终则肃杀;少阴之气至,为热气发生,少阴之中见为太阳,故其中为寒化;太阴之气至为湿气发生,太阴之下,风气承之,风来湿化,故气终则大雨如注;少阳之气至,为火气发生,相火之下,水气承之,故气终为湿热交蒸;阳明之气至为燥气发生,其气终则为凉;太阳之气至,为寒气发生,太阳之中见为少阴,故其中为温化。这是六气德化的一般情况。

    厥阴之气至,为毛虫类化育;少阴之气至,为羽虫类化育;太阴之气至,为保虫类化育;少阳之气至,为有羽昆虫类化育;阳明之气至,为介虫类化育;太阳之气至,为鳞虫类化育。这是气化功德的一般情况。

    厥阴之气至则万物生发,故为生化;少阴之气至则万物繁荣,故为荣化;太阴之气至则万物湿润,故为濡化;少阳之气至则万物茂盛,故为茂化;阳明之气至则万物坚实,故为坚化;太阳之气至则万物闭藏,故为藏化。这是六气施政的一般情况。

    厥阴风木之气至,为旋风怒狂,风木亢盛则金气承而制之,其气大凉;少阴君火之气至,为气甚温暖,火气亢盛则阴精承而制之,其气寒冷;太阴湿土之气至为雷雨剧烈,湿土亢盛则风气承而制之,其气为狂风;少阳相火之气至,为旋风及火热燔燎;火气亢盛则水气承而制之,其气为霜凝;阳明燥金之气至,为物体散落,金气亢盛则火气承而制之,其气温暖;太阳寒水之气至,为寒雪冰雹,寒水亢盛则土气承而制之,其气为白色尘埃。这是六气变常的一般情况。

    厥阴风木之气至,为物体扰动,为随风往来;少阴君火之气至,为火焰高明,为空中有黄赤之气色;太阴湿土之气至,为阴气沉滞,为白色埃尘,为晦暗不明;少阳相火之气至,为虹电等光显,为赤色之云,为空中有黄赤之色;阳明燥金之气至,为烟尘,为霜冻,为刚劲急切,为悽惨之声;太阳寒水之气至,为坚硬,为锋利,为挺立。这是六气行令的一般情况。

    厥阴风木之气至而致病,为腹中拘急;少阴君火之气至而致病,为疮疡皮疹身热;太阴湿土之气至而致病,为水饮积聚,阻塞不通;少阳相火之气至而致病,为喷嚏呕吐,为疮疡;阳明燥金之气至而致病,为皮肤气肿;太阳寒水之气至而致病,为关节屈伸不利。这是六气致病的一般情况。

    厥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肝气不舒,胁部支撑疼痛;少阴之气至而致病,为心神不宁,易惊而惑乱,恶寒战悚,谵言妄语;太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脾气不运,蓄积胀满;少阳之气至而致病,为胆气被伤,易惊,躁动不安,昏晕闷昧,常突然发病;阳明之气至而致病,为胃足阳明之经脉不适,鼻塞,尻阴股膝髀腩胫足等处发病;太阳之气至而致病,为膀胱足太阳之经脉不适,发为腰痛。这是六气致病的一般情况。

    厥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胁痛,呕吐泻利;少阴之气至而致病,为多言善笑;太阴之气至而致病,为身重浮肿;少阳之气至而致病;为急剧泻利不止,肌肉瞤筋脉抽搐,常突然死亡;阳明之气至而致病,为鼻塞喷嚏;太阳之气至而致病,为大便泻利,津液之窍道闭止不通。这是六气致病的一般情况。

    凡此十二变者,六气作用为德者,那么万物以德回应它;六气作用为化者,那么万物以化回应它;六气作用为政者,那么万物以政回应它;六气作用为令者,那么万物以令回应它;气在上的则病位高;气在下的则病位低;气在后的则病位在后;气在前的则病位在前;气在中的则病位在中;气在外的则病位在外;这是六气致病之病位的一般情况。所以风气胜者则动而不宁,热气胜者则肿,燥气胜者则干,寒气胜者则虚浮,湿气胜者则湿泻,甚则水气闭滞而为浮肿。随着六气所在之处,以知其病变的情况。

    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气的作用是怎样的。岐伯说:关于六气的作用,各自归之于被我克之气而以为气化。所以太阴的雨化,作用于太阳;太阳的寒化,作用于少阴;少阴的热化,作用于阳明;阳明的燥化,作用于厥阴;厥阴的风化,作用于太阴。各随其所在的方位以显示其作用。黄帝说:六气自得其本位的,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六气自得其本位的,是正常的气化。黄帝说:我想听听六气本位的所在。岐伯说:确立了六气所居的位置,就可以知道它所主的方隅和时间了。

    黄帝说:岁气六步之位的太过不及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太过和不及之气是不相同的,太过之气,来时缓慢而时间持续较长,不及之气,来时急骤而容易消失。黄帝说:司天与在泉之气的太过不及是怎样的呢?岐伯说:司天之气不足时,在泉之气随之上迁,在泉之气不足时,司天之气从之下降,岁运之气居于中间,若在泉之气上迁则运气先上迁,司天之气下降则运气先下降,所以岁运之气的迁降,常在司天在泉之先。岁运不胜司天在泉之气时则相恶,岁运与司天在泉之气相和时,则同归其化,随着岁运与司天在泉之气所归从,而发生各种不同的病变。所以司天之气太过时,则天气下降,在泉之气太过时,则地气上迁,上迁下降的多少,随着天地之气胜之多少,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气微则差异小,气甚则差异大,甚则可以改变气交的时位,气交时位改变时则有大的变化,疾病就要发作。《大要》上说:差异大的有五分,差异小的有七分,这种差异就表现出来了。就是这个意思。

    黄帝说:好。前面论述过用热品时,不要触犯主时之热;用寒品时,不要触犯主时之寒。我想不避热不避寒,应当怎样呢?岐伯说:你问的很全面啊!发表时可以不避热,攻里时可以不避寒。黄帝说:不发表不攻里而触犯了主时之寒热会怎样呢?岐伯说:若寒热之气伤害于内,他的病就更加严重了。黄帝说:我想听听无病的人会怎样呢?岐伯说:无病的人,能够生病,有病的人会更加严重。黄帝说:生病的情况是怎样的呢?岐伯说:不避热时则热至,不避寒时则寒至。寒至则发生腹部坚硬痞闷胀满,疼痛急剧,下利等病;热至则发生身热,呕吐下利,霍乱,痈疽疮疡,昏冒郁闷泄下,肌肉瞤动,筋脉抽搐,肿胀,呕吐,鼻塞衄血,头痛,骨节改变,肌肉疼痛,血外溢或下泄,小便淋沥,癃闭不通等病。黄帝说: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主时之气,必须顺从之,触犯了主时之气时,可用相胜之气的药品加以治疗。

    黄帝问道:妇女怀孕,若用毒药攻伐时,会怎样呢?岐伯回答说:只要有应攻伐的疾病存在,则母体不会受伤害,胎儿也不会受伤害。黄帝说:我想听听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说:身虽有妊,而有大积大聚这种病,是可以攻伐的,但是在积聚衰减一大半时,就要停止攻伐,攻伐太过了就要引起死亡。

    黄帝说:好。郁病之严重者,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肝木郁的,应当舒畅条达之;心火郁的,应当发散之;脾土郁的,应当劫夺这;肺金郁的,应当渗泄之;肾水郁的,应当折抑之。这样去调整五脏的气机,凡气太过的,就要折服其气,因为太过则畏折,就是所谓泻法。黄帝说:假借之气致病,应当怎样治疗呢?岐伯说:如果主气不足而有假借之气时,就不必要遵守“用寒远寒,用热远热”等禁忌法则了。这就是所谓主气不足,客气胜之而有非时之气的意思。

    黄帝说:圣人的要道真伟大呀!关于天地的变化,运行的节律,运用的纲领,阴阳的治化,寒署的号令,不是先生谁能通晓它!我想把它藏在灵兰室中,署名叫六元正纪,不经过洗心自戒,不敢随意将其展示,不是诚心实意的人,不可轻意传授给他。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篇要点

    一、六气升降不前致郁发病的刺法。

    二、六气未得迁正与不得退位而发病的刺法。

    三、司天在泉刚柔失守病发疫疠的治法。

    四、预防与治疗五疫的方法。

    五、外邪干犯脏腑十二官发病的刺法。

    【原文】

    黄帝问日:升降不前,气交有变,即成暴郁,余已知之。如何预救生灵,可得却乎?岐伯稽首再拜对日:昭乎哉问!臣闻夫子言,既明天元,须穷刺法,可以折郁扶运,补弱全真,泻盛蠲余,令除斯苦。帝日:愿卒闻之。岐伯日:升之不前,即有甚凶也。木欲升而天柱窒抑之,木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厥阴之井。火欲升而天蓬窒抑之,火欲发郁亦须待时,君火相火同刺包络之荥。土欲升而天冲窒抑之,土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太阴之俞。金欲升而天英窒抑之,金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手太阴之经。水欲升而天芮窒抑之,水欲发郁亦须待时,当刺足少阴之合。

    帝日:升之不前,可以预备,愿闻其降,可以先防。岐伯日:既明其升,必达其降也。升降之道,皆可先治也。木欲降而地岛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得位,降而郁发,暴如天间之待时也,降而不下,郁可速矣,降可折其所胜也,当刺手太阴之所出,刺手阳明之所入。火欲降而地玄窒抑之,降而不入,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所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少阴之所出,刺足太阳之所入。土欲降而地苍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厥阴之所出,刺足少阳之所入。金欲降而地彤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入,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心包络所出,刺手少阳所入也。水欲降而地阜窒抑之,降而不下,抑之郁发,散而可人,当折其胜,可散其郁,当刺足太阴之所出,刺足阳明之所人。

    帝日:五运之至有前后,与升降往来,有所承抑之,可得闻乎刺法?岐伯日:当取其化源也。是故太过取之,不及资之。太过取之,次抑其郁,取其运之化源,令折郁气。不及资之,以扶运气,以避虚邪也。

    黄帝问日:升降之刺,以知其要,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妄。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岐伯稽首再拜日:悉乎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臣乃尽陈斯道,可申洞微。太阳复布,即厥阴不迁正,不迁正气塞于上,当泻足厥阴之所流。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塞于上,当刺心包络脉之所流。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不迁正即气留于上,当刺足太阴之所流。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不迁正则气塞未通,当刺手少阳之所流。少阳复布,则阳明不迁正,不迁正则气未通上,当刺手太阴之所流。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不迁正则复塞其气,当刺足少阴之所流。

    帝日: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岐伯日:气过有余,复作布政,是名不退位也。使地气不得后化,新司天未可迁正,故复布化令如故也。巳亥之岁,天数有余,故厥阴不退位也,风行于上,木化布天,当刺足厥阴之所人。子午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阴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余化布天,当刺手厥阴之所人。丑未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阴不退位也,湿行于上,雨化布天,当刺足太阴之所入。寅申之岁,天数有余,故少阳不退位也,热行于上,火化布天,当刺手少阳之所入。卯酉之岁,天数有余,故阳明不退位也,金行于上,燥化布天,当刺手太阴之所入。辰戌之岁,天数有余,故太阳不退位也,寒行于上,凛水化布天,当刺足少阴之所人。故天地气逆,化成民病,以法刺之,预可平痾。

    黄帝问日:刚柔二干,失守其位,使天运之气皆虚乎?与民为病,可得平乎?岐伯日:深乎哉问!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是谓根之可见,必有逃门。

    假令甲子,刚柔失守,刚未正,柔孤而有亏,时序不令,即音律非从,如此三年,变大疫也。详其微甚,察其浅深,欲至而可刺,刺之,当先补肾俞,次三日,可刺足太阴之所注。又有下位己卯不至,而甲子孤立者,次三年作土疠,其法补泻,一如甲子同法也。其刺以毕,又不须夜行及远行,令七日洁,清净斋戒。所有自来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假令丙寅,刚柔失守,上刚干失守,下柔不可独主之,中水运非太过,不可执法而定之。布天有余,而失守上正,天地不合,即律吕音异,如此即天运失序,后三年变疫。详其微甚,差有大小,徐至即后三年,至甚即首三年,当先补心俞,次五日,可刺肾之所入。又有下位地甲子辛巳柔不附刚,亦名失守,即地运皆虚,后三年变水疠,即刺法皆如此矣。其刺如毕,慎其大喜欲情于中,如不忌,即其气复散也。令静七日,心欲实,令少思。

    假令庚辰,刚柔失守,上位失守,下位无合,乙庚金运,故非相招,布天未退,中运胜来,上下相错,谓之失守,姑洗林钟,商音不应也,如此则天运化易,三年变大疫。详其天数,差有微甚,微即微,三年至,甚即甚,三年至,当先补肝俞,次三日,可刺肺之所行。刺毕,可静神七日,慎勿大怒,怒必真气却散之。又或在下地甲子乙未失守者,即乙柔干,即上庚独治之,亦名失守者,即天运孤主之,三年变疠,名日金疠,其至待时也,详其地数之等差,亦推其微甚,可知迟速耳。诸位乙庚失守,刺法同,肝欲平,即勿怒。

    假令壬午,刚柔失守,上壬未迁正,下丁独然,即虽阳年,亏及不同,上下失守,相招其有期,差之微甚,各有其数也,律吕二角,失而不和,同音有日,微甚如见,三年大疫,当刺脾之俞,次三日,可刺肝之所出也。刺毕,静神七日,勿大醉歌乐,其气复散,又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又或地下甲子丁酉,失守其位,未得中司,即气不当位,下不与壬奉合者,亦名失守,非名合德,故柔不附刚,即地运不合,三年变疠,其刺法,一如木疫之法。

    假令戊申,刚柔失守,戊癸虽火运,阳年不太过也,上失其刚,柔地独主,其气不正,故有邪干,迭移其位,差有浅深,欲至将合,音律先同,如此天运失时,三年之中,火疫至矣,当刺肺之俞。刺毕,静神七日,勿大悲伤也,悲伤即肺动,而真气复散也,人欲实肺者,要在息气也。又或地下甲子,癸亥失守者,即柔失守位也,即上失其刚也,即亦名戊癸不相合德者也,即运与地虚,后三年变疠,即名火疠。

    是故立地五年,以明失守,以穷刺法,于是疫之与疠,即是上下刚柔之名也,穷归一体也,即刺疫法,只有五法,即总其诸位失守,故只归五行而统之也。

    黄帝日: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日: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无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邪干。气出于脑,即室先想心如日。欲将入于疫室,先想青气自肝而出,左行于东,化作林木。次想白气自肺而出,右行于西,化作戈甲。次想赤气自心而出,南行于上,化作焰明。次想黑气自肾而出,北行于下,化作水。次想黄气自脾而出,存于中央,化作土。五气护身之毕,以想头上如北斗之煌煌,然后可人于疫室。

    又一法,于春分之日,日未出而吐之。又一法,于雨水日后,三浴以药泄汗。又一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雄黄一两,叶子雌黄一两,紫金半两,同入合中,外固,了地一尺筑地实,不用炉,不须药制,用火二十斤煅之也,七日终,候冷七日取,次日出合子,埋药地中七日,取出顺日研之三日,炼白沙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望东吸日华气一口,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

    黄帝问日:人虚即神游失守位,使鬼神外干,是致夭亡,何以全真?愿闻刺法。岐伯稽首再拜对日:昭乎哉问!谓神移失守,虽在其体,然不致死,或有邪干,故令夭寿。只如厥阴失守,天以虚,人气肝虚,感天重虚,即魂游于上,邪干厥大气,身温犹可刺之,刺其足少阳之所过,次刺肝之俞。人病心虚,又遇君相二火司天失守,感而三虚,遇火不及,黑尸鬼犯之,令人暴亡,可刺手少阳之所过,复刺心俞。人脾病,又遇太阴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土不及,青尸鬼邪犯之于人,令人暴亡,可刺足阳明之所过,复刺脾之俞。人肺病,遇阳明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金不及,有赤尸鬼干人,令人暴亡,可刺手阳明之所过,复刺肺俞。人肾病,又遇太阳司天失守,感而三虚,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有黄尸鬼干犯人正气,吸人神魂,致暴亡,可刺足太阳之所过,复刺肾俞。

    黄帝问日:十二脏之相使,神失位,使神彩之不圆,恐邪干犯,治之可刺,愿闻其要。岐伯稽首再拜日:悉乎哉,问至理,道真宗,此非圣帝,焉究斯源。是谓气神合道,契符上天。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肺者,相传之官,治节出焉,可刺手太阴之源。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可刺足厥阴之源。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可刺足少阳之源。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可刺心包络所流。脾为谏议之官,知周出焉,可刺脾之源。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可刺胃之源。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可刺大肠之源。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可刺小肠之源。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刺其肾之源。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刺三焦之源。膀胱者,州都之官,精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刺膀胱之源。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是故刺法有全神养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故要修养和神也。道贵常存,补神固根,精气不散,神守不分,然即神守而虽不去,亦能全真,人神不守,非达至真,至真之要,在乎天玄,神守天息,复人本元,命日归宗。

    【译文】

    黄帝问道:岁气的左右间气,不得升降,气交发生反常的变化,即可成为暴烈的邪气,我已经知道了。怎样进行预防,挽救人类的疾患,可以得到一种却退郁气的办法吗?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我听老师说,既明白了天地六元之气的变化,还必须深知刺法,它可以折减郁气,扶助运气,补助虚弱,保全真气,泻其盛气,除去余邪,使其消除此种疾苦。黄帝说:我想听你详尽地讲讲。岐伯说:气应升而不得升时,便有严重的凶灾。厥阴风木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天柱阻抑之,则木气郁,木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木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厥阴之井大敦穴,以泻木郁。火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天蓬阻抑之,则火气郁,火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火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不管君火还是相火,同样应当刺心包络手厥阴之荥劳宫穴,以泻火郁。太阴湿土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天冲阻抑之,则土气郁,土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太阴之俞太白穴,以泻土郁。阳明燥金欲升为司天之左问,遇火气过胜,而天英阻抑之,则金气郁,金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金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手太阴之经经渠穴,以泻金郁。太阳寒水欲升为司天之左间,遇土气过胜,而天芮阻抑之,则水气郁,水之郁气欲发,必须等到土气当位之时,在人体则应当刺足少阴之合阴谷穴,以泻水郁。

    黄帝说:岁气之间气应升而不能升的,可以预防,我想听听岁气之间气应降而不降的,是不是也可以事先防备岐伯说:既然明白气升的道理,也必然能通达气降的道理。间气升降不前所致的疾患,都可以预先调治。厥阴风木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金气过胜,而地皛阻抑之,则木欲降而不得入,木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木可降而得位,气应降而不得降之郁气发作,其晓烈程度和司天间气应升不升之郁气待时发作相同,应降不得降,能够很快地形成郁气,降则可以折减其胜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太阴之并穴少商与手阳明之合穴曲池。火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水气过胜,而地玄阻抑之,则火欲降而不得入,火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火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少阴之井穴涌泉与足太阳之合穴委中。太阴湿土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木气过胜而地苍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土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土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厥阴之井穴大敦与足少阳之合穴阳陵泉。阳明燥金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火气过胜而地彤阻抑之,则金欲降而不能下,金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金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之井穴中冲与手少阳之合穴天井。太阳寒水欲降为在泉之左间,遇土气过胜而地阜阻抑之,则土欲降而不能下,水被抑则发为郁气,待郁气散则水气可入,应当折减其胜气,可以散其郁气,在人体则应当针刺足太阴之井穴隐白与足阳明之合穴足三里。

    黄帝说:关于五运之太过不及,气至有先后,与天气升降往来,互有相承相抑的问题,我可以听听其致病时所运用的针刺法则吗?岐伯说:应当取六气生化之源。所以气太过者取治之,气不及者资助之。太过取之,应据其致郁之次第以抑其郁气,取治于运气生化之源,以折减其郁气。不及资之,是用以助运气之不足,避免虚邪之气。

    黄帝问道:关于六气升降不前致病的刺法,已知其大要,我想再听听司天之气未能迁于正位,使司天之气化政令失常,也就是一切生化或都失于正常。这样则使百姓患病,可否使其预先解除,以救济人类,请你讲讲这个问题。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问的很全面啊!谈到这些至理要言,体现了圣王仁慈怜悯之心,要拯救人类的疾苦,我一定详尽地来陈述这些道理,申明其深奥微妙的意义。若上年司天的太阳寒水,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厥阴风木,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厥阴不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泻足厥阴脉气所流的荥穴行间。若上年司天的厥阴风木,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阴君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少阴不迁正则气郁塞于上,应当针刺手厥阴心包络脉气所流的荥穴劳宫。若上年司天的少阴君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太阴湿土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太阴不迁正,则气留居于上,应当针刺足太阴脉气所流的荥穴大都。若上年司天的太阴湿土,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少阳相火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少阳不迁正,则气闭塞而不通,应当针刺手少阳脉气所流的荥穴液门。若上年司天的少阳相火继续施布其政令,则阳明燥金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阳明不迁正,则气郁不能上通,应当针刺手太阴脉气所流的荥穴鱼际。若上年司天的阳明燥金继续施布其政令,则太阳寒水不能迁居于司天之,正位,太阳不迁正,则气又闭塞不通,应当针刺足少阴脉气所流的荥穴然谷。

    黄帝说:关于岁气应迁正而不能迁正的,我已经通晓了它的要点,还想听开关于岁气不退位的问题,要想折减它的有余之气,不使其因太过而有失,你可以使我晓得吗?岐伯说:若旧岁的岁气太过而有余,继续居于正位,施布其政令,名叫不退位。使在泉之气,也不能后退而行间气之化,新岁的司天之气不能迁居于正位,所以旧岁的岁气仍旧布化其本气的政令。如巳年与亥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午年与子年,则厥阴风木之气,不得退位,风气运行于上,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足厥阴的舍穴曲泉。子年与午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丑年与未年,则少阴君火之气,不得退位,热气运行于上,火的余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厥阴的合穴曲泽。丑年与未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寅年与中年,则太阴湿土之气,不得退位,湿气运珩于上,雨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足太阴的合穴阴陵泉。寅年与申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卯年与酉年,则少阳相火之气,不得退位,热气运行于上,火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少阳的合穴天井。卯年与酉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辰年与戌年,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得退位,金气运行于上,燥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手太阴的合穴尺泽。辰年与戌年,司天的气数有余,到了巳年与亥年,则太阳寒水之气,不得退位,寒气行于上,凛冽的水气布化于天,应当针刺足少阴的合穴阴谷。所以说司天在泉之气,出现异常变化,就要导致人们的疾病,按照前法进行针刺,可以预先平定将要发生的疾病。

    黄帝说:刚干与柔干,失守其司天在泉之位,能使司天与中运之气都虚吗?给人们造成的疾病,能够使其平和吗?岐伯说:你提这个问题很深奥啊!需要明白其奥妙的意义,司天在泉之气,逐年更迭迁移,若刚柔失守;其气被窒,三年左右,化而为疫,因此说,认识了它的根本所在,必定能有避去疫病的法门。

    假如甲子年,刚柔失守,司天之刚气不得迁正,在泉之柔气也必孤立而亏虚,四时的气候,失去正常的秩序,相应的音律,不能相从,这样,在三年左右,就要变为较大的疫病。应审察其程度的微甚与浅深,当其将要发生而可刺之时,用针刺之,土疫易伤水脏,当先取背部之肾俞穴,以补肾水,隔三日,再刺足太阴脉之所注太白穴,以泻土气。又有在泉之气卯不能迁正,而司天甲子阳刚之气,则孤立无配,三年左右,也可发作土疠,其补泻方法,和上述甲子司天不得迁正致疫之法是一样的。针刺完毕,不可夜行或远行,七日内,务须洁净,素食养神。凡是原来肾脏有久病的人,可以在寅时,面向南方,精神集中,消除杂念,闭住气息,吸而不呼,连作七次,伸直颈项,用力咽气,要象咽很硬的东西那样,这样连作七遍,然后吞咽舌下的津液,不拘其数。

    假如丙寅年,刚柔失守,司天的刚干失守其位,不得迁正,在泉的柔干不能独主其令,由于司天之气不迁正,故丙虽阳干,则水运不为太过,不可拘执常法以论定。司天之气虽属有余,但不得迁正则上失其位,天地上下,不相配合,阳律阴吕其音各异,这样,就是天气运行失去正常的秩序,其后三年左右,就要变为疫病。审察其程度的微甚和差异的大小,徐缓的可在三年后发生疾病,严重的可在头三年发生疫病,水疫易伤心火,当先取背部的心俞穴,以补心火,隔五日,再刺肾足少阴脉气所入的阴谷穴,以泻肾水。又有在泉干支辛巳不能迁正附于上刚的,也叫作失守,就会使运与在泉之气都虚,其后三年左右,变成水疫,其补泻刺法,也和上述司天不得迁正致疫的刺法相同。针刺完毕,慎无大喜情动于中,如不加以禁忌,就会使气再度耗散,应使其安静七日,心要忠实,不可有过多的思念。

    假如庚辰年,刚柔失守,司天之位失守,在泉之位无所配合,乙庚为金运,刚柔失守,上下不能相招,上年阳明燥金司天之气不退,其在泉之火,来胜今年中运之金,司天在泉,其位相错,叫作失守,使太商阳律之姑洗与少商阴吕之林钟,不能相应,这样,则天运变化失常,三年左右,就要变为较大的疫气。审察其天运的变化规律,及差异的微甚,差异微的疫气微,三年左右乃至,差异甚的疫气甚,也在三年左右疫气至,金疫易伤肝木,当先取背部肝俞穴,以补肝木,隔三日,再刺肺手太阴脉气所行的经渠穴,以泻肺金。针刺完毕,可安静神志七日,慎不可大怒,大怒则使真气散失。又或在泉干支乙未失守,不得迁正,即下乙柔干不至,上庚刚干独治,也叫作失守,即司天与中运独治之年,三年左右,变为疠气,名叫金疠,其发作须等待一定的时机,审察其在泉变化规律的差异,推断其疠气之微甚,即可知道发病的迟速。凡是乙庚刚柔失位,其刺法都相同,肝应保持平和,不可发怒,以伤其气。

    假如壬午年,刚柔失守,配司天之壬不得迁正,配在泉之丁,孤独无配,壬虽阳年,不得迁正则亏,不同于正常之气,上下失守,则其相应当有一定的时间,其差异的微甚,各有一定之数,太角的阳律与少角的阴吕相失而不能配合,待上下得位之时,则律吕之音相同有日,根据其微甚的差异,三年左右便可发生较大的疫气,木疫易伤脾土,当先取背部的脾俞穴,以补脾土,隔三日,再刺肝足厥阴脉气所出的大敦穴,以泻肝木。行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不可大醉及歌唱娱乐,使其气再度消散,也不要过饱或吃生的食物,要使脾气充实,不可滞塞饱满,不可久坐不动,食物不可太酸,不可吃一切生的食物,宜于食甘淡之味。又或在泉干支丁酉,不得迁正,失守其位,不能与中运司天之气相应,即下位不能奉合于上,也叫作失守,不能叫作合德,因而为柔不附刚,即在泉之气,与中运不合,三年便可变为疫疠,其针刺方法,与上述针刺木疫之法相同。

    假如戊申年,刚柔失守,戊癸虽然是火运阳年,若刚柔失守,则阳年也不属火运太过,司天之气不得迁正,上失其刚,在泉之柔,独主无配,岁气不正,因而有邪气干扰,司天在泉之位,更迭变移,其差异有深浅,刚柔之位,将欲应合,阳律与阴吕必先应而同,象这样天运失去正常时位的,在三年之中,火疫就要发生,火疫易伤肺金,应取背部的肺俞穴,以补肺金。针刺完毕,安静神志七日,且不可大悲伤,悲伤则动肺气,使真气再度散失,人们要使肺气充实,重要的方法是闭气养神。又或在泉干支癸亥失守,不得迁正,则司天之刚气无配,也叫作戊癸不能合德,也就是运与在泉之气俱虚,三年之后变为疠气,名叫火疠。

    所以用五运之气,分立五年,以明刚柔失守之义,以尽针刺之法,于是可知疫与疠,就是根据上下刚柔失守而定名的,虽有二名,全归一体,就是刺疫的方法,也只有上述五法,也就是汇总了诸刚柔之位失守的治法,全归之于五行而统之。

    黄帝说:我听说五疫发病,都可互相传染,不论大人与小儿,症状都象一样。若不用上法治疗,怎样能使它不至互相传染呢?岐伯说:五疫发病而不受感染的,是由于正气充实于内,邪气不能触犯,还必须避其毒气,邪气自鼻孔而入,又从鼻孔而出,正气出自于脑,则邪气便不能干犯。所谓正气出之于脑,就是说,在屋内先要集中神思,觉得自心好象太阳一样的光明。将要进入病室时,先想象有青气自肝脏发出,向左而运行于东方,化作繁荣的树木,以诱导肝气。其次想象有白气自肺脏发出,向右而运行于西方,化作干戈金甲,以诱导肺气。其次想象有赤气自心脏而出,向南而运行于上方,化作火焰光明,以诱导心气。其次想象有黑气自肾脏发出,向北而运行于下方,化作寒冷之水,以诱导肾气。其次想象黄气自脾脏发出,存留于中央,化作黄土,以诱导脾气。有了五脏之气护身之后,还要想象头上有北斗星的光辉照耀,然后才可以进入病室。

    又有一种方法,在春分日,太阳尚未出时,运用吐法,以吐故纳新。又有一种方法,在雨水节后,用药水洗浴三次,使汗液外泄,以驱除邪气。又有一种方法,小金丹方:辰砂二两,水磨的雄黄一两,上好雌黄一两,紫金半两,一起放入盒中,外面封固,入地一尺筑一个坚实的地坑,不用火炉,不须其它药物炮制,用燃料二十斤火煅即七天完毕,等到冷却,七日后取出,等到第二天,从盒中取出,将药埋在土中,七日后取出,每日研之,三日后,炼成白沙蜜做为药丸,象梧桐子那样大,每天清晨日初出时,向东吸取精华之气一口,用冰水送服药丸一丸,连同吸气一起咽下,服用十粒,便没有疫气触犯了。

    黄帝问道:人体虚弱,就会使神志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从而使邪气自外部干扰,因而导致不正常的死亡,怎样才能保全真气呢?我想听听关于针刺救治的方法。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提这个问题很高明啊!神志虽然游离无主,失其常位,但并没有离开形体,这样也不至于死亡,若再有邪气侵犯,因而便会造成短命而亡。例如厥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天气因虚,若人体肝气素虚,感受天气之虚邪,谓之重虚,使神魂不得归藏而游离于上,邪气侵犯则大气厥逆,身体温暖的,尚可以针刺救治,先刺足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丘墟”,再刺背部肝脏的俞穴“肝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心气虚弱,又遇到君火或相火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遇到火不及时,水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少阳脉气所过的原穴“阳池”,再刺背部心脏的俞穴“心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脾气虚弱,又遇到太阴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土不及时,木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冲阳”,再刺背部脾脏的俞穴“脾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肺气虚弱,遇到阳明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金不及时,火疫之邪侵犯,使人突然死亡,可以先刺手阳明脉气所过的原穴“合谷”,再刺背部肺脏的俞穴“肺俞”,以补本脏之气。人体素病肾气虚弱,又遇到太阳司天,不得迁正,失守其位,若脏气复伤,感受外邪,谓之“三虚”,又遇到水运不及之年,土疫之邪侵犯,伤及正气,人的神魂象被取去一样,致使突然死亡,可以先刺足太阳脉气所过的原穴“京骨”,再刺背部肾脏的俞穴“肾俞”,以补本脏之气。

    黄帝问道:十二个脏器是相互为用的,若脏腑的神气,失守其位,就会使宰彩不能丰满,恐怕为邪气侵犯,可以用刺法治疗,我想听听关于这些刺法的要点。岐伯再次跪拜回答说:你问的很详尽啊!问及这些至要的道理,真正的宗旨,若不是圣明的帝王,岂能深究这些根源。这就是所谓精、气、神,合乎一定的自然规律,符合司天之气。心之职能比如君主,神明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少阴脉的原穴“神门”。肺的职能,比如相傅,治理与调节的作用,由此而出,可以刺手太阴脉的原穴“太渊”。肝的职能,比如将军,深谋远虑,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厥阴脉的原穴“太冲”。胆的职能,比如中正,临事决断,由此而出,可以刺足少阳脉的原穴“丘墟”。膻中的职能,比如臣使,欢喜快乐,由此而出,可以刺心包络脉所流的荥穴“劳宫”。脾的职能,比如谏议,智慧周密,由此而出,可以刺脾足太阴脉的原穴“太白”。胃的职能,比如仓廪,饮食五味,由此而出,可以刺足阳明脉的原穴“冲阳”。大肠的职能,比如传导,变化糟粕,由此而出,可以刺大肠手阳明脉的原穴“合谷”。小肠的职能,比如受盛,化生精微,由此而出,可以刺小肠太阳脉的原穴“腕骨”。肾的职能,比如作强,才能技巧,由此而出,可以刺肾足少阴脉的原穴“太溪”。三焦的职能,比如决渎,水液隧道,由此而出,可以刺三焦手少阳脉的原穴“阳池”。膀胱的职能,比如州都,为精液储藏之处,通过气化,才能排出,可以刺膀胱足太阳脉的原穴“京骨”。以上这十二脏器的职能,不得相失,因此刺法有保全神气调养真元的意义,也具有修养真气的道理,并不只能单纯治疗疾病,所以一定要修养与调和神气。调养神气之道,贵在持之以恒,补养神气,巩固根本,使精气不能离散,神气内守而不得分离,只有神守不去,才能保全真气,若人神不守,就不能达到至真之道,至真的要领,在于天玄之气,神能守于天息,复入本元之气,叫作归宗。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本篇要点

    一、六气升降不前的气候变化与发病情况。

    二、六气不得迁正、退位的气候变化与发病情况。

    三、五运失守的气候变化与化疫致病情况。

    四、五脏虚实与运气失常发病的关系。

    【原文】

    黄帝问日:天元九窒,余已知之,愿闻气交,何名失守?岐伯日:谓其上下升降,迁正退位,各有经论,上下各有不前,故名失守也。是故气交失易位,气交乃变,变易非常,即四时失序,万化不安,变民病也。

    帝曰:升降不前,愿闻其故,气交有变,何以明知?岐伯日:昭乎哉问!明乎道矣。气交有变,是为天地机,但欲降而不得降者,地窒刑之。又有五运太过,而先天而至者,即交不前,但欲升而不得其升,中运抑之,但欲降而不得其降,中运抑之。于是有升之不前,降之不下者,有降之不下,升而至天者,有升降俱不前,作如此之分别,即气交之变,变之有异,常各各不同,灾有微甚者也。

    帝日:愿闻气交遇会胜抑之由,变成民病,轻重何如?岐伯日:胜相会,抑伏使然。是故辰戌之岁,木气升之,主逢天柱,胜而不前。又遇庚戌,金运先天,中运胜之,忽然不前。木欲升天,金乃抑之,升而不前,即清生风少,肃杀于春,露霜复降,草木乃萎。民病温疫早发,咽嗌乃干,两胁满,肢节皆痛。久而化郁,即大风摧拉,折陨鸣紊。民病卒中偏痹,手足不仁。

    是故已亥之岁,君火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厥阴未迁正,则少阴未得升天,水运以至其中者。君火欲升,而中水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清寒复作,冷生旦暮。民病伏阳.而内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间作。日久成郁,即暴热乃至,赤风肿翳,化疫,温疠暖作,赤气彰而化火疫,皆烦而躁渴,渴甚治之以泄之可止。

    是故子午之岁,太阴升天,主窒天冲,胜之不前。又或遇壬子,木运先天而至者,中木运抑之也。升天不前,即风埃四起,时举埃昏,雨湿不化。民病风厥涎潮,偏痹不随,胀满。久而伏郁,即黄埃化疫也,民病夭亡,脸肢府黄疸满闭,湿令弗布,雨化乃微。是故丑未之年,少阳升天,主窒天蓬,胜之不前。又或遇太阴未迁正者,即少阳未升天也,水运以至者。升天不前,即寒雾反布,凛冽如冬,水复涸,冰再结,暄暖乍作,冷复布之,寒暄不时。民病伏阳在内,烦热生中,心神惊骇,寒热间争,以久成郁,即暴热乃生,赤风气肿翳,化成郁疠,乃化作伏热内烦,痹而生厥,甚则血溢。

    是故寅申之年,阳明升天,主窒天英,胜之不前。又或遇戊申戊寅,火运先天而至。金欲升天,火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时雨不降,西风数举,咸卤燥生,民病上热,喘嗽血溢。久而化郁,即白埃翳雾,清生杀气,民病胁满悲伤。寒鼽嚏嗌干,手拆皮肤燥。

    是故卯酉之年,太阳升天,主窒天芮,胜之不前。叉遇阳明未迁正者,即太阳未升天也,土运以至。水欲升天,土运抑之,升之不前,即湿而热蒸,寒生两间。民病注下,食不及化。久而成郁,冷来客热,冰雹卒至。民病厥逆而哕,热生于内,气痹于外,足胫疫疼,反生心悸懊热,暴烦而复厥。

    黄帝日:升之不前,余已尽知其旨。愿闻降之不下,可得明乎?岐伯曰:悉乎哉问!是之谓天地微旨,可以尽陈斯道,所谓升已必降也。至天三年,次岁必降,降而入地,始为左间也。如此升降往来,命之六纪者矣。是故丑未之岁,厥阴降地,主窒地晶,胜而不前。又或遇少阴未退位,即厥阴未降下,金运以至中。金运承之,降之未下,抑之变郁,木欲降下,金承之,降而不下,苍埃远见,白气承之,风举埃昏,清燥行杀,霜露复下,肃杀布令。久而不降,抑之化郁,即作风燥相伏,暄而反清,草木萌动,杀霜乃下,蛰虫未见,惧清伤脏。

    是故寅申之岁,少阴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丙申丙寅,水运太过,先天而至。君火欲降,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如舒,寒常布雪,凛冽复作,天云惨凄。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寒胜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温病欲作也。

    是故卯酉之岁,太阴降地,主窒地苍,胜之不入。又或少阳未退位者,即太阴未得降也,或木运以至。木运承之,降而不下,即黄云见而青霞彰,郁蒸作而大风,雾翳埃胜,折损乃作。久而不降也,伏之化郁,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

    是故辰戌之岁,少阳降地,主窒地玄,胜之不入。又或遇水运太过,先天而至也。水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彤云才见,黑气反生,暄暖欲生,冷气卒至,甚即冰雹也。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冷气复热,赤风化疫,民病面赤心烦,头痛目眩也,赤气彰而热病欲作也。

    是故巳亥之岁,阳明降地,主窒地彤,胜而不入。又或遇太阳未退位,即阳明未得降。即火运以至之,火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天清而肃,赤气乃彰,喧热反作。民皆昏倦,夜卧不安,咽干引饮,懊热内烦,大清朝暮,暄还复作。久而不降,伏之化郁,天清薄寒,远生白气。民病掉眩,手足直而不仁,两胁作痛,满目院瞮。

    是故子午之年,太阳降地,主窒地阜胜之,降而不入。又或遇土运太过,先天而至。土运承之,降而不下,即天彰黑气,暝暗凄惨,才施黄埃而布湿,寒化令气,蒸湿复令。久而不降,伏之化郁,民病大厥,四肢重怠,阴萎少力,天布沉阴,蒸湿间作。

    帝日:升降不前,晰知其宗,愿闻迁正,可得明乎?岐伯曰:正司中位,是谓迁正位。司天不得其迁正者,即前司天以过交司之日。即遇司天太过有余日也,即仍旧治天数,新司天未得迁正也。厥阴不迁正,即风暄不时,花卉萎瘁,民病淋溲,目系转,转筋喜怒,小便赤。风欲令而寒由不去,温暄不正,春正失时。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喧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木气虽有余,位不过于君火也。太阴不迁正,即云雨失令,万物枯焦,当生不发。民病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填臆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举。雨化欲令,热犹治之,温煦于气,亢而不泽。少阳不迁正,即炎灼弗令,苗莠不荣,酷暑于秋,肃杀晚至,霜露不时。民病痦疟骨热,心悸惊骇,甚时血溢。阳明不迁正,则暑化于前,肃杀于后,草木反荣。民病寒热鼽嚏,皮毛折,爪甲枯焦,甚则喘嗽息高,悲伤不乐。热化乃布,燥化未令,即清劲未行,肺金复病。太阳不迁正,即冬清反寒,易令于春,杀霜在前,寒冰于后,阳光复治,凛冽不作,雾云待时。民病温疠至,喉闭嗌干,烦燥而渴,喘息而有音也。寒化待燥,犹治天气,过失序,与民作灾。

    帝日:迁正早晚,以命其旨,愿闻退位,可得明哉?岐伯日:所谓不退者,即天数未终,即天数有余,名日复布政,故名日再治天也,即天令如故而不退位也。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少阴不退位,即温生于春冬,蛰虫早至,草木发生,民病膈热咽干,血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疮疮疡留毒。太阴不退位,而取寒暑不时,埃昏布作,湿令不去,民病四肢少力,食饮不下,泄注淋满,足胫寒,阴萎闭塞,失溺小便数。少阳不退位,即热生于春,暑乃后化,冬温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见,民病少气,寒热更作,便血上热,小腹坚满,小便赤沃,甚则血溢。阳明不退位,即春生清冷,草木晚荣,寒热间作。民病呕吐暴注,食饮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举,目瞑掉眩。太阳不退位,即春寒复作,冰雹乃降,沉阴昏翳,二之气寒犹不去,民病痹厥,阳痿失溺,腰膝皆痛,温疠晚发。

    帝曰:天岁早晚,余以知之,愿闻地数,可得闻乎?岐伯日:地下迁正升天及退位不前之法,即地土产化,万物失时之化也。

    帝日:余闻天地二甲子,十干十二支,上下经纬天地,数有迭移,失守其位,可得昭乎?岐伯日:失之迭位者,谓虽得岁正,未得正位之司,即四时不节,即生大疫。

    假令甲子阳年土运太窒,如癸亥天数有余者,年虽交得甲子,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少阳以作右间,即厥阴之地阳明,故不相和奉者也。癸已相会,土运太过,虚反受木胜,故非太过也,何以言土运太过,况黄钟不应太窒,木既胜而金还复,金既复而少阴如至,即木胜如火而金复微,如此则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晚至丁卯,早至丙寅,土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详乎太一。又只如甲子年,如甲至子而合,应交司而治天,即下己卯未迁正,而戊寅少阳未退位者,亦甲己未合德也,即土运非太过,而木乃乘虚而胜土也,金次又行复胜之,即反邪化也。阴阳天地殊异尔,故其大小善恶,一如天地之法旨也。

    假令丙寅阳年太过,如乙丑天数有余者,虽交得丙寅,太阴尚治天也,地已迁正,厥阴司地,去岁太阳以作右间,即天太阴而地厥阴,故地不奉天化也。乙辛相会,水运太虚,反受土胜,故非太过,即太簇之管,太羽不应。土胜而雨化,木复即风,此者丙辛失守其会,后三年化成水疫,晚至已巳,早至戊辰,甚即速,微即徐,水疫至也,大小善恶,推其天地数及太乙游宫。叉只如丙寅年,丙至寅且合,应交司而治天,即辛巳未得迁正,而庚辰太阳未退位者,亦丙辛不合德也,即水运亦小虚而小胜,或有复,后三年化疠,名日水疠,其状如水疫,治法如前。

    假令庚辰旧年太过,如己卯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庚辰年也,阳明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太阴司地,去岁少阴以作右间,即天阳明而地太阴也,故地不奉天也。乙己相会,金运太虚,反受火胜,故非太过也,即姑洗之管,太商不应。火胜热化,水复寒刑,此乙庚失守,其后三年化成金疫也,速至壬午,徐至癸未,金疫至也,大小善恶。推本年天数及太一也。又只如庚辰,如庚至辰,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乙未未得迁正者,即地甲午少阴未退位者,且乙庚不合德也,即下乙未柔干失刚,亦金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后三年化疠,名日金疠,其状如金疫也,治法如前。

    假令壬午阳年太过,如辛巳天数有余者,虽交得壬午年也,厥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阳明在泉,去岁丙申少阳以作右间,即天厥阴而地阳明,故地不奉天者也。丁辛相合会,木运太虚,反受金胜,故非太过也,郎蕤宾之管,太角不应。金行燥胜,火化热复,甚即速,微即徐,疫至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加壬午,如壬至午,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丁酉未得迁正者,即地下丙申少阳未得退位者,见丁壬不合德也,即丁柔干失刚,亦木运小虚也,有小胜小复,后三年化疠,名曰木疠,其状如风疫,治法如前。

    假令戊申阳年太过,如丁未天数太过者,虽交得戊申年也,太阴犹尚治天,地已迁正,厥阴在泉,去岁壬戌太阳以退位作右间,即天丁未,地癸亥,故地不奉天化也。丁癸相会,火运太虚,反受水胜,故非太过也,即夷则之管,上太徵不应,比戊癸失守其会,后三年化疫也,速至庚戌,大小善恶,推疫至之年天数及太一。又只如戊申,如戊至申,且应交司而治天,即下癸亥未得迁正者,即地下壬戌太阳未退位者,见戊癸未合德也,即下癸柔干失刚,见火运小虚也,有小胜或无复也,后三年化疠,名日火疠也,治法如前,治之法可寒之泄之。

    黄帝日:人气不足,天气如虚,人神失守,神光不聚,邪鬼干人,致有夭亡,可得闻乎?岐伯日:人之五脏,一脏不足,又会天虚,感邪之至也。人忧愁思虑即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天数不及,太阴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天气同虚也。又遇惊而夺精,汗出于心,因而三虚,神明失守。心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游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宫下,神既失守,神光不聚,却遇火不及之岁,有黑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人饮食劳倦即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阳作接间至,即谓天虚也,此即人气虚而天气虚也。又遇饮食饱甚,汗出于胃,醉饱行房,汗出于脾,因而三虚,脾神失守。脾为谏议之官,智周出焉,神既失守,神光失位而不聚也,却遇土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或太阴天虚,青尸鬼见之,令人卒亡。人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即伤肾,肾为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因而三虚,肾神失守,神志失位,神光不聚,却遇水不及之年,或辛不会符,或丙年失守,或太阳司天虚,有黄尸鬼至,见之令人暴亡。人或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即伤肝也。又遇厥阴司天,天数不及,即少阴作接间至,是谓天虚也,此谓天虚人虚也。又遇疾走恐惧,汗出于肝,肝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神位失守,神光不聚,又遇木不及年,或丁年不符,或壬年失守,或厥阴司天虚也,有白尸鬼见之,令人暴亡也。已上五失守者,天虚而人虚也,神游失守其位,即有五尸鬼干人,令人暴亡也,谓之日尸厥。人犯五神易位,即神光不圆也,非但尸鬼,即一切邪犯者,皆是神失守位故也。此谓得守者生,失守者死,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译文】

    黄帝说:关于天元之气窒抑的情况,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听听气交变化,怎样叫失守呢?岐伯说:说的是司天在泉迁正退位与左右间气升降的问题,司天在泉的迁正与退位,各有经文论述之,左右间气各有升降不前的反常现象,所以叫作失守。由于气交失守,不能移易其时位,气交就要发生非常的变化,也就是四时节令失去正常的秩序,万物生化不得平安,人类就要发生疾病。

    黄帝说:关于升降不前的问题,我想听听它的原因,气交发生变化,怎样才能晓得呢?岐伯说:你提的问题很高明啊!必须明白其中的道理。气交所以发生一定的变化,乃是天地运转固有的机理,气欲降而不得降的,是由于地之五气窒抑相胜所致。又有五运之气太过,先天时而至,使气交升降不前。岁气但欲升而不能升,是受中运的阻抑,但欲降而不得降,也是受中运的阻抑。于是有升之不前的,有降之不下的,有降之不下而升者至天的,有升降俱不得前进的,做出这样的分别,乃是由于在气交的各种变化中,异常的变化,各不相同,因此,发生的灾害也就有轻有重了。

    黄帝说:我想听听关于气交相遇相会相胜相抑的原因,变而为疾,其病情轻重是怎样的呢?岐伯说:气交有胜气相会时,就可以抑伏而使气交有变。因此在辰戌之年,厥阴风木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柱金气过胜,是木气升之不前。又若遇到庚戌年,金运之气先天时而至,中运之胜气,乃使木气忽然升之不前。木气欲升天,金气抑制之,升而不前,则发生清凉之气,风气反而减少,肃杀之气行于春季,露霜再次降下,草木因而枯萎。人们易患温疫早发,咽喉干燥,两胁胀满,肢节皆痛等病。木气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就要出现大风摧拉折损,鸣声紊乱。人们易患卒中,半身麻痹,手足不仁等病。

    因此在巳亥之年,少阴君火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蓬水气过胜,则君火升之不前。又若遇到厥阴司天,未得迁居于正位,则少阴君火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这是由于水运在中间阻抑所致。少阴君火欲升为司天的左间,受到水运的阻抑,而升之不前,则清凉寒冷的气候再度发作,早晚都有冷气发生。人们易患阳气伏郁于内,而生烦热,心神惊悸,寒热交作等病。君火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就要出现暴热发作,火热之风气聚积覆盖于上,化为疫气,温疠逢温暖之时乃作,由于火气暴露化为火疫,则可发生心烦而躁动口渴等症,渴甚的,可以泻其火热,则诸证可止。

    因此在子午年,太阴湿土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冲木气过胜,则土气升之不前。又若遇到壬子年,木运之气先天时而至,中运木气阻抑土气。土气升天不前,则风土埃尘四起,时常有埃尘昏暗,雨湿之气不得布化。人们易患风厥,涎液上涌,半身麻痹不随,腹部胀满等病。土气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就要发生土气尘埃化为疫病,人们患病容易猝然死亡,易患面部四肢六腑胀满闭塞黄疸等病,湿气不能布化,雨水就要减少。

    因此在丑未年,少阳相火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蓬水气过胜,则少阳相火升之不前。又或遇到太阴司天,未得迁居于正位,则少阳相火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这是由于水运已至而阻抑所致。少阳之气欲升为司天的左间,受到水运的阻抑升之不前,则寒冷的雾露反而布化,气候凛冽如似冬季,河水又干涸,冰冻再次凝结,突然出现温暖的气候,接着就有寒气的布化,忽冷忽热,发作不时。人们易患阳气伏郁在内,烦热生于心中,心神惊骇,寒热交作等病。相火不繁荣昌盛,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就要出现暴热之气,风火之气聚积覆盖于上,化为疫疠,变为伏热内烦,肢体麻痹而厥逆,甚则发生血液外溢的病变。

    因此在寅申年,阳明燥金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英火气过胜,则金气升之不前。又或遇到戊申戊寅年,火运之气则先天时而至。金气欲升为司天之左间,中运之火阻抑之,金气升之不前,则应时之雨不得降下,西风频作,土地干燥,成卤发生。人们易患上部热病,气喘咳嗽,血液外溢等病。燥气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就要发生白色埃雾,笼罩天空,清冷而生肃杀之气,人们易患胁下胀满,喜悲伤,伤寒鼻塞喷嚏,咽喉干燥,手部拆裂,皮肤干燥等病。

    因此在卯酉年,太阳寒水应从上年在泉的右间,升为本年司天的左间,若遇到天芮土气过胜,则太阳寒水升之不前。又或遇到阳明司天,未得迁居于正位,则太阳寒水也就不能升于司天的左间,土运应时而至。寒水之气欲升于司天的左阃,受到土运的阻抑,升之不前,则湿热相蒸,寒气发生于天地之间。人们易患泄泻如注,食谷不化等病。寒水不升,久而化为郁气,郁极则发,冷气又胜过客热之气,冰雹突然降下。人们易患厥逆呃逆,热病生于内,阳气痹于外,足胫瘦疼,反而发生心悸懊侬烦热,暴烦而又厥逆等病。

    黄帝说:六气升之不前的问题,我已经完全明白了它的意义。还想听听关于六气降之不下的问题,可以让我明白吗?岐伯说:你问的很全面啊!这其中讲的是天气与地气变化的精妙意义,我可以全面来讲述其道理。简言之,就是说六气上升之后,必然还要下降。六气中的每一气,上升至天,居时三年,至次年即第四年,必然下降入地,成为地之左间,又在地居时三年。这样一升一降,一往一来,共为六年,叫作六纪。因此,丑未之年,厥阴风木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皛金气过胜,则厥阴风木降之不前。又或遇到少阴司天,不得退位,则厥阴风木也就不能降于在泉的左间,居中的金运则应时而至。金运居于司天之下而承其气,则厥阴风木,降之不下,其气被抑而变为郁气,木被金承,降之不下,则青色的尘埃远见于上,白气承之不下,大风时起,尘埃昏暗,清燥之气行杀令,霜露再次降下,肃杀之气施布其令。若木气日久不降,其气被抑则化为郁气,就会发生风气与燥气伏郁,气才温暖而反见清冷,草木虽已萌芽生长,严寒霜冻又至,蛰虫不能出现,人们也惧怕这种清凉之气要伤害脏气。

    因此寅申之年,少阴君火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玄水气过胜,则少阴君火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丙申丙寅年,则水运太过,先天时而至。少阴君火欲降,水运居中承之,使君火不得降下,则赤色之云气始现,黑色云气反生,温暖的气候使万物舒适,又有寒雪降下,严寒发作,天云凄凉。少阴君火久伏而不降,则化为郁气,郁久必发,所以寒气过胜之后,又有热气发生,火风化为疫气,则人们易患面赤心烦,头痛目眩等病,火气暴露之后,温病就要发作。

    因此卯酉之年,太阴湿土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苍木气过胜,则太阴湿土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少阳司天不得退位,则太阴湿土也就不能降入在泉的左间,或木运应时已至。木运居于司天之下而承其气,太阴湿土降之不下,则出现黄云而又有青色云霞显露,云气郁蒸而大风发作,雾气遮蔽,尘埃过胜,草木为之折损。若太阴湿土日久不降,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天空出现尘埃黄气,地上湿气郁蒸,人们易患四肢不能举动,头晕弦,肢节疼痛,腹胀胸满等病。

    因此在辰戌年,少阳相火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玄水气过胜,则少阳相火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水运太过,则先天时而至。水运居中承之,相火欲降而不得降下,则赤云始见,黑气反而发生,温暖之气才欲发生,冷气又突然而至,甚则降下冰雹。若少阳相火日久不得降下,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冷气之后随又生热,火风之气化为疫气,人们易患面赤心烦,头痛目眩等病,火气显露则热病即将发作。

    因此在巳亥年,阳明燥金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形火气过胜,则阳明燥金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太阳司天不得退位,则阳明燥金也就不能降入在泉的左间,或火运应时而至。火运居于司天之下而承其气,阳明燥金降之不下,则天气清冷而肃降,火气显露则温热反作。人们感到昏沉困倦,夜卧不安,易患咽喉干燥,口渴引饮,懊侬烦热等病,早晚有大凉之气,而湿热之气却又发作。若阳明燥金日久不降,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天气清凉而寒冷,远处有白气发生。人们易患眩晕,手足强直,麻木不仁,两胁作痛,双目视物不清等病。

    因此在子午年,太阳寒水应从上年司天的右间,降为本年在泉的左间,若遇到地阜土气过则太阳寒水不得降入地下。又或遇到土运太过,则先天时而至。土运居中承之,太阳寒水欲降而不得降下,则天空暴露黑气,昏暗凄惨,才出现黄色尘埃,而又湿气弥漫,寒气布化之后,又出现热化与湿化之令。若太阳寒水日久不得降下,伏而不布则化为郁气,人们易患大厥,四肢沉重倦怠,阴萎少力等病,天气阴沉,热气与湿气交替发作。

    黄帝说:关于间气升降不前的问题,我已经明白了它的意义,还想听听有关六气迁正的问题,可以使我明白吗?岐伯说:值年的岁气,迁居于一年的中位,叫作迁正位。司天之气不得迁居于正位,就是上年司天之气超过了交司之日。也就是上年司天之气太过,其值时有余日,仍旧治理着本年的司天之数,所以使新司天不得迁正。巳亥年,若上年太阳不退位,则本年厥阴不得迁正,风木温暖之气不能应时施化,则花卉枯萎,人们易患淋病,目系转,转筋,善怒,小便赤等病。风气欲施其令而寒气不退,温暖的气候不得正时,则失去正常的春令。子午年,苦上年厥阴不退位,则本年少阴不得迁正,冷气不退,春天先冷而后又寒,温暖之气不能应时施化。人们易患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等病。上年厥阴木之气虽有余,但其不退位的情况,不能超过主气二之气君火当令之时。丑未年,若上年少阴不退位,则本年太阴不得迁正,雨水不能及时,万物枯焦,应当生长发育的不能生发。人们易患手足肢节肿满,大腹水肿,胸满不食,飧泄胁满,四肢不能举动等病。雨气欲布其令,但由于少阴君火仍居天位而治之,所以温暖之气化亢盛而缺少雨泽。寅申年,若上年太阴不退位,则本年少阳不得迁正,炎热的气候不得施布其令,植物的苗莠不能繁荣,少阳之气晚治,则酷暑见之于秋季,肃杀之气亦必晚至,霜露不得应时而降。人们易患痃疟,骨蒸,心悸惊骇,甚则血液外溢等病。卯酉年,若上年少阳不退位,则本年阳明不得迁正。因而少阳暑热之气施化于前,阳明燥金肃杀之气则见于后,草木反而繁荣,人们易患寒热,鼻塞喷嚏,皮毛脆折,爪甲桔焦,甚则喘嗽上气,悲伤不乐等病。由于热化之令继续施布,燥冷不行,也就是清冷急切之气不行,肺金又要患病。辰戌年,若上年阳明不退位,则本年太阳不得迁正,致使冬季寒冷之令,反而改行于春季,肃杀霜冻之气在前,严寒冰雪之气在后,若阳光之气复得而治,则凛冽之气不得发作,雾云待时而现。人们易患温疠病发作,喉闭咽干,烦燥口渴,喘息有音等病。太阳寒化之令,须待燥气过后,才能司天主治,若燥气过期不退,时令失去正常规律,对人们就会发生灾害。

    黄帝说:对于迁正早晚的问题,你已将它的意义告知了我,还想听听有关退位的情况,可以使我明白吗?岐伯说:所谓不退位,就是指司天之数不尽,也就是司天之数有余,名叫复布政,所以也叫再治天,是由于司天之气有余,依然如故而不得退位的缘故。厥阴风木不退位时,则大风早起,时雨不得降下,湿令不能施化,人们易患温疫,斑疵偏废,风病发生,普遍出现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在内而心烦,咽喉干燥,口渴引饮等病。少阴君火不退位时,则温暖之气发生于春冬季节,蛰虫早期出现,草木提前发芽生长,人们易患膈热咽干,血液外溢,惊骇,小便赤涩,丹瘤疹疮疡留毒等病。太阴湿土不退位时,则寒冷与暑热不时发生,尘埃昏暗弥布天空,湿令不去,人们易患四肢少力,饮食不下,泄泻如注,小便淋沥,腹满,足胫寒冷,阴萎,大便闭塞,小便失禁或小便频数等病。少阳相火不退位时,则炎热的气候发生于春季,由于暑热在后期布化,故冬季温暖而不冻,流水不冰,蛰虫出现,人们易患少气,寒热交替发作,便血,上部发热,小腹坚硬而胀满,小便赤,甚则血液外溢等病。阳明燥金不退位时,则春天发生清冷之气,草木繁荣推迟,寒气与热气相间发作。人们易患呕吐,暴发泄泻,饮食不下,大便干燥,四肢不能举动,头目眩晕等病。太阳寒水不退位时,则春季又发生寒冷的气候,冰雹降下,阴沉之气昏暗覆盖,至二之气时,寒气尚未退去,人们易患寒痹厥逆,阴痿不用,小便失禁,腰膝皆痛等病,温疠之发作较晚。

    黄帝说:岁气司天的早晚,我已经知道了。还想听听在泉之数,你可以告:矢口我吗?岐伯说:地之三气,每年有一气迁正,一气升天,一气退位,其不得前进,便应于土地的生化,使万物的生化失于正常的时令。

    黄帝说:我听说天地二甲子,十干与十二支配合。司天在泉,上下相合而主治天地之气,其数能互相更移,有时失守其位,你可以使我明白吗?岐伯说:失其更移之正位的,就是说虽然已得岁时之正位,但是未得司正位之气,就会四时不节,发生大疫。

    假如甲子年,本为阳年,而土运受到抑塞,如果上年癸亥年,司天的气数太过而有余,在时间上虽已交得甲子年,但厥阴风木仍居于司天之位,本年地气已经迁正,阳明在泉,去年在泉之少阳,已退为本年在泉的右间,这样,去年司天之厥阴不退位在上,本年在泉之阳明已迁正在下,因此两者不相奉和。由于在上之癸与在下之己反而相会,则本应太过的土运,却变虚而为木气所胜,所以就不是太过了,况且应于土运之黄钟阳年不应受到抑塞,今木气既胜,则土之子金气来复,金气来复,若少阴君火随之而至,则木之胜气随从君火之气,故金之复气乃微,这样,上甲与下己失守其位,其后三年则化成土疫,晚至丁卯年,早在丙寅年,土疫就要发作,发作的大小和善恶,可以根据当年司天在泉之气的盛衰及太乙游宫的情况去推断。又如甲子年,在上的甲与子相结合,交于司天以治天之位,崦在下的己卯未得迁正,上年戊寅在泉之少阳不得退位,也属于上甲与下己未能合德,也就是土运不算太过,而木气也要乘虚克土,土之子金气又有复气,以反其邪气之化。司天在泉,阴阳属性不同,其变为疫疠之气的大小善恶,和司天在泉失守其位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

    假如丙寅年,本为阳年太过,如果上年乙丑年司天的气数太过而有余,在时间上虽已交得丙寅年,但太阴湿土仍居于司天之位,本年地气已经迁正,厥阴在泉,去年在泉之太阳,已退为本年在泉的右间,这样,去年司天之太阴不退位在上,本年在泉之厥阴已迁正在下,因此,在泉的厥阴不能奉和于司天的气化。由于在上的乙与在下的辛相合,则本应太过的水运,却变虚而为土气所胜,所以就不是太过了,也就是太簇之律管,不应太羽之音。土胜而雨气施化,水之子木气来复为风化,这样,上丙与下辛失守其位而不得相会,其后三年则化成水疫,晚至己巳年,早在戊辰年,水疫甚者发作迅速,水疫微者发作徐缓,水疫发作的大小善恶,可以根据当年司天在泉之气的盛衰及太乙游宫的情况去推断。又如丙寅年,在上的丙与寅相合,交于司天以治天之位,而在下的辛巳未得迁正,上年庚辰在泉的太阳不得退位,也属于上丙与下辛未能合德,便使水运小虚而有小的胜气,或有小的复气,其后三年化而为疠,名叫水疫,其症状如水疫,治法同前。

    假如庚辰年,本为阳年太过,如果上年己卯年司天的气数太过而有余,在时间上虽已交得庚辰年,但阳明燥金仍居于司天之位,本年地气已经迁正,太阴在泉,去年在泉的少阴已退为本年在泉的右间,这样,去年司天之阳明不退位在上,本年在泉之太阴已迁正在下,因此,在泉的太阴不能奉和于司天的气化。由于在上的已与在下的乙相会,则本应太过的金运,却变虚而为火气所胜,所以就不是太过了,也就是姑洗之律管,不应太商之音。火之胜气热化,则金之子水气来复,寒而制热,这样上庚与下乙失守其位而不得相会,其后三年化成金疫,迅速的至壬午年,徐缓的至癸未年,金疫就要发作,发作的大小善恶,可以根据当年司天之气的盛衰及太一游宫的情况去推断。又如庚辰年,在上的庚与辰相合,交于司天以治天之位,而在下的乙未未得迁正,也就是上年甲午在泉的少阴未得退位,也属于上庚与下乙未能合德,也就是下乙的柔干失于与上庚刚干的配合,使金运小虚而小有胜气,或虽有胜气而无复气,其后三年化为疫疠,名叫金疠,治法同前。

    假使壬午年,本为阳年太过,如果上年辛巳年司天的气数太过而有余,在时间上虽已交得壬午年,但厥阴风木仍居于司天之位,本年地气已经迁正,阳明在泉,去年丙申在泉的少阳已退为本年在泉的右间,这样,去年司天之厥阴不退位在上,本年在泉之阳明已迁正在下,因此,在泉的阳明不能奉和于司天的气化。由于在上的辛与在下的丁相会,则本应太过的木运,却变虚而为金气所胜,所以就不是太过了,也就是蕤宾之律管,不应太角之音。金气行而燥气胜,木之子火气来复则热化,其后化成木疫,疫甚的发作迅速,疫微的发作徐缓,木疫发作的大小善恶,可以根据当年司天之数的盛衰和太一游宫的情况去推断。又如壬午年,在上的壬与午相会,交于司天以治天之位,而在下的丁酉未得迁正,上年丙申在泉的少阳未得退位,也属于上壬与下丁未能合德,也就是下丁的干失于与上壬刚干的配合,也可以使木运小虚,并有小胜气与小复气,其后三年化而为疠,名叫木疠,其症状与风疫相似!治法同前。

    假使戊申年,本为阳年太过,如果上年丁未年司天的气数太过而有余,在时间上虽已变得戊申年,但太阴湿土仍居于司天之位,本年地气已经迁正,厥阴在泉,去年壬戌在泉的太阳已经退为本年在泉的右间,这样,去年丁未司天之太阴不退位而仍在上,本年癸亥在泉之厥阴已迁正而在下,因此在泉的厥阴不能奉和于司天的气化。由于在上的丁与在下的癸相会,则本应太过的火运,却变虚而为水气所胜,所以就不是太过了,也就是夷则之律管,不应太徵之音。这样上戊与下癸失守其位而不得相会,其后三年则化为疫,迅速的至庚戌年便要发作,发作的大小善恶,可以根据当年司天之气的盛衰及太一游宫的情况而推断。又如戊申年,在上的戊与申相会,且应交于司天以治天之位,而在下的癸亥未得迁正,也就是上年壬戌在泉的太阳未得退位,属于上戊与下癸未能合德,即下癸的柔干失于与戊刚干的配合,使火运小虚,有小胜气,或虽有胜气而无复气,其后三年化而为疠,名叫火疠,治法同前,其治法可以用寒法与泄法。

    黄帝说:人的正气不足,天气如不正常,则神志失守,神光不得聚敛,邪气伤人,导致暴亡,我可以听听这是什么道理吗?岐伯说:人的五脏,只要有一脏不足,又遇上岁气不及,就要感受邪气。人若过度忧愁思虑就要伤心,又或遇少阴司天之年,天气不及,则间气太阴接之而至,这就是所谓天虚,也就是人气与天气同虚。又遇因惊而劫夺精气,汗出而伤心之液,因而形成三虚,则神明失守。心为一身之君主,神明由此而出,神明失守其位,则游离于上丹田,也就是泥丸宫下,神既失守而不得聚敛,却又遇到火运不及之年,必有水疫之邪气发病,使人突然死亡。人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就要伤脾,又或遇太阴司天之年,天气不及,则间气少阳接之而至,这就是所谓天虚,也就是人气虚与天气虚。又遇饮食过饱,汗出伤胃之液,或醉饱行房,汗出伤脾之液,因而形成三虚,则脾之神志失守。脾的职能比之于议,智谋周密自此而出,神既失守其位而不得聚敛,却又遇土运不及之年,或己年或甲年失守其位而天地不能合德,或太阴司天不及之年,必有土疫之邪气发病,使人突然死亡。人若久坐湿地,或强力劳动而又入水则必伤肾脏。肾的职能是作强,一切伎巧都由此而出,由于人虚加以天气虚,因而形成三虚,使肾的神志失守,神志失守其位而不得聚敛,却又遇水运不及之年,或上辛与下丙不相符合,或上丙与下辛失守其位,或太阳司天不及之年,必有土疫雅气发病,使人突然死亡。人或忿怒,气上逆而不下,就要伤肝。又或遇厥阴司天,天气不及,则间气少阴接之而至,这就是所谓天虚,也就是天虚与人虚。又或遇急走恐惧,则汗出而伤肝之液。肝的职能,比之于将军,人的谋虑自此而出,神志失守其位而不聚敛,又遇木运不及之年,或丁年上丁与下壬不相符合,或上壬与下丁失守其位,或厥阴司天天气不及,必有金疫邪气发病,使人突然死亡。上述五种失守其位,乃是由于天气虚与人气虚,致使神志游离失守其位,便会有五疫之邪伤人,使人突然死亡,名叫尸厥。人犯了五脏神志易位,就会使神光不圆,不但是疫邪,一切邪气伤人,都是由于神志失守其位的缘故。所以说,神志内守的就可以生,神志失守的就要死亡,得神者就会安康,失神者就要死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