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原始章第一立身成名的根本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此章论述为人处世的基础和根本法则,所以称其为“原始章”。黄石公认为,为人处世应该具备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者,这五者统而言之囊括了东方文明总体思想的原始理论。这里的“道”,精微玄妙,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规律;这里的“德”,瑰伟高超,也不等同于现今的文明礼貌。“以道为体为因,以德为用为果,济世以仁,处事以义,待人以礼”,可以说这就是经世治国的根本,是谋仕、权变的准绳,也是涉世、立身的起点。所以为人者就要在时机未到之时,加强自身德行与能力的修养,审时度势。一旦时机成熟,则可进取天下,成就一番伟业。

    1. 构建人生的五种思想

    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译文

    天道、德行、仁爱、正义、礼制,这五种品质,本为一体,不可分离。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离而用之则有五,合而浑之则为一;一之所以贯五,五所以衍一。

    【王氏注】此五件是教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若肯一件件依着行,乃立身、成名之根本。

    ■ 解读 ■

    黄石公是中国道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其著作《素书》是一部韬略奇书,但本书开篇讲的却是似乎与谋略无关的道、德、仁、义、礼。这是因为在黄石公眼里,道、德、仁、义、礼是统摄一切权谋的纲领,是最高境界的韬略。

    在我国传统思想中,道、德、仁、义、礼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体系,应该系统地去认识。老子在《道德经》第38篇有曰:“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意思就是说:天地化生万物,有一定规律,如道路一般,是之为道;由于世风日下,人们距离天道原有的和谐、完美越来越远,人心日益丧失先天的淳朴、自然,矫情、伪饰成了人们必备的假面,所以才不得不用伦理道德教育世人,当道德教育也不起作用的时候,只好提倡仁爱。当人们的仁爱之心也日益淡薄之时,就呼吁要用正义,在正义感也丧失殆尽后,就只能用法规性的礼制来约束民众了。因此,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方面是天道因时势之不同而权变使用的结果。

    ■ 处世活用 ■

    中国传统思想博大精深,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道家和儒家,儒道二家最核心的就是这几个基本概念:道、德、仁、义、礼。这几个核心概念是一个相互依存、作用和演化的体系。同时,它也是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的核心内容。

    在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看来,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和前提。因此,为使修养境界不至于节节败退,君子还需要“三省吾身”。

    曾子“三省吾身”

    仲夏的一天晚上,孔子与几名弟子在一处练兵场上步行赏月。

    孔子对弟子们说:“我已经69岁了,今后与你们一起走动的时间不多了。今晚风凉月朗,咱们随便走走谈谈。”

    子柳问:“老师,我是您的新弟子,个人修养远不及师兄们,我想在修养方面多努力。请老师谈一下‘格言’和‘座右铭’的确切含义。”

    孔子说:“‘格言’是含有劝诫和教育意义的精练语言,‘座右铭’则是写出来放在座位旁边的格言。”孔子接着说:“一个君子应当有自己的座右铭,以之警戒、激励自己。”

    孔子说完,问曾参:“你时常考虑什么?”曾参说:“学兄颜回德高学深,然而,他有时常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美德,他真正做到了‘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我时常考虑的是从多方面学习颜回的美德。”

    孔子说:“‘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这句话自然是颜回的座右铭了。”

    孔子接着问曾参:“你的座右铭是什么?”曾参恭恭敬敬地说:“吾日三省吾身。”曾参接着解释说:“我每天以三件事反省自己:第一,自己帮别人办事是否尽心尽力了?第二,自己和朋友交往是否讲诚信了?第三,自己是否认真复习了老师传授的学业了?”

    孔子满意地说:“你这三点做得很好,要想做一个真正的君子,必须做到‘吾日三省吾身’!”

    修身应该是人一生的课题,古今同然。古人讲修齐治平,修身是安身立命、建功立业的前提和基础;今人讲“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说到底,也就是看身修得如何的问题。“三省吾身”的修养精神不只是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对于一个有志于建设社会主义的人而言,也是一种难能可贵的自律、自省精神。在物欲横飞的今天,我们同样需要这种“三省吾身”的道德修养。

    鲁迅曾经感慨过:“中国是古国,历史长了,花样也多,情形复杂,做人也特别难。”当然,一个人要想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确不容易,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应不断检讨自己的过失、提高个人的修养,这样,拥有好人缘也不算太难。可见处世不是八面玲珑的圆滑,也不是左右逢源的奉承,而要有自省的过程与自省的高尚精神。

    ■ 职场活用 ■

    自省是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方法。心平气和地正视自己,客观地反省自己,既是一个人修身养德必备的基本功之一,又是增强人之生存实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自省其实是一种学习能力,反省过程就是学习过程。如果能够不断自我反省,并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从中悟到失败的教训和不完美的根源,尽力纠正,这样就可以在反省中清醒,在反省中明辨是非,在反省中变得更加睿智。

    松下幸之助的自省

    曾子的“省”身说告诉我们,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需要不断克服自己的不足,才能顺利前进。松下幸之助在松下电器创立50周年纪念日上的讲话中说:“我们已经走过了250年计划的五分之一,现在彻底回顾并检讨这50年,我认为我们过去走的路没有错,是成功的,而各位也非常热心和努力。

    “可是详细研究这50年的内容时,似乎存在着失败,即使不能算是失败,似乎也有考虑不充分之处,有做得并不十分完善之处,以及疏忽大意的地方。在今后的年代里,就要消灭那些错误,即使是只能往前推进一步也好,希望大家能和我一同在这有意义的一天里,深深反省。

    “我发觉,不论国家或个人,没有反省就没有进步。同样的道理,没有反省的公司,也会停滞不前。从这个意义上说,进步是从反省中诞生的。不能因为业绩上升,就认定昨天和以前的做法是对的。一定要知道,今天的做法并不能得到满分,一定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然后每个人都以100分为目标去努力。即使做不到,也要经常保持这种反省的态度。我认为我们今后会有大发展,不过希望各位能认清这一点,即是否成功,完全系于这一年的反省上面!”

    是啊,没有反省就没有进步。人只有不停地通过自我反省,才能不迷失方向,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人贵有自知之明,要经常反省自己在做人、行事、学习、人际关系处理上有哪些问题,哪些做错了,哪些做对了。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成功学专家罗宾认为,我们不妨在每天结束工作时,好好问自己下面的这些问题:“今天我到底学到些什么,我有什么样的改进,我是否对所做的一切感到满意。”如果你每天都能改进自己的工作,必然能够如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一名员工,也要严以律己,在日常工作中,要时刻进行自我反省。通过反省,才能更加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人生,这样业绩才能提升,事业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

    ■ 管理活用 ■

    李嘉诚先生在汕头大学的一场学术报告中畅谈了对于管理的看法:“想当好管理者,首要的任务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重大责任,在流动与变化万千的世界中发现自己是谁,了解自己要成为什么模样是建立尊严的基础。自我管理是一种静态管理,是培养理性力量的基本功,是人把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能力的催化剂。”

    这种自我管理,实际上也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提高。怎样提高管理者的自我修养呢?仍然离不开“三省吾身”的精神。

    凯恩斯的成功之道——自我反省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同时也是华尔街投资公司的高级顾问。他的一生非常成功,年纪轻轻就已经是百万富翁了。当记者问其成功之道时,凯恩斯说:“我有一个习惯,喜欢为自己制订计划。计划包括每一年的计划,也包括每个月的计划,甚至还落实到每一天。可以这样说,我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这些计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问:“计划?怎么利用这些计划呢?”凯恩斯说:“只有计划是不行的,还要严格地执行计划,这就涉及自我反省。我每天都要反省,看一看今天有什么收获,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凡是没有做好的地方,必须想办法弥补回来。同时,再想一想今天的成绩,用它们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同样的方法,每一个月、每一年都要做这样的反省。”

    反省是一种优秀的品质,只有经常反省的人才能进步。每天进行心灵盘点,时刻进行自我检查与审视,及时知道自己近期的得与失,思考今后改进的策略,从而取得更出色的业绩,事业才能得到更长远的发展。日本“保险行销之神”原一平每天晚上8点进行反省,并将之列入每天的计划当中,他把反省当成每天的工作,最终摘取了日本保险史上“销售之王”的桂冠。

    时下许多企业、团队都很注重养成自我反省的习惯,这样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美德修养,起到修身养性的作用;也能让员工认识到工作中的缺点和长处,从而发扬长处,改正缺点,以达到增强行业的凝聚力和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2. 道是宇宙最高法则

    原文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译文

    道,是一种自然规律,人人都在遵循着自然规律,自己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自然界万事万物都是如此。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道之衣被万物,广矣,大矣。一动息,一语默,一出处,一饮食,大而八纮之表,小而芒芥之内,何适而非道也?仁不足以名,故仁者见之谓之仁;智不足以尽,故智者见之谓之智;百姓不足以见,故日用而不知也。

    【王氏注】天有昼夜,岁分四时。春和、夏热、秋凉、冬寒;日月往来,生长万物,是天理自然之道。容纳百川,不择净秽。春生、夏长、秋盛、冬衰,万物荣枯各得所宜,是地利自然之道。人生天、地、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朋友之信,若能上顺天时,下察地利,成就万物,是人事自然之道也。

    ■ 解读 ■

    大至宇宙万物,小至人自身,无不是“道”的体现。道在事则为理,理周则事顺;道在人则为伦理规范,符合此规范则家齐国治,社会稳定。但我们常因奔波、忙碌,对此视而不见。当我们以虚静之心去仔细体味时,似乎能恍兮惚兮地感觉到个中之真味;可是一旦忙乱起尘世琐事,我们则又陷入茫然之状态。天有昼夜四时的变化规律,这是天理自然之道;人有伦常规范,这是社会之道。如果我们能上遵天时,下顺地利,掌握自然人事之道,那么事情多易成功。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立身宜高,胸怀宜广,做到这一点的关键是洞悉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明人洪应明说:“处洁也立方,处丸也宜圆,分水宇之也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意思是说,生活在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爱憎分明;处在政治黑暗天下纷争的乱世,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随机应变;当处在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待人接物就要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平民大众要宽严互用。这种方式可谓是遵道处世的典范。

    孙叔敖受教

    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全都城的官吏和百姓都前来祝贺。有一个老人却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来拜访。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宰相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自己身份高了却对人骄横无礼的人,人民就会离开他;地位高了却擅自用权的人,君王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了却不知足的人,祸患就隐伏在那里。”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他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要轻易索取别人的财物。你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孙叔敖回答说:“(您说得)非常好,我一定会牢牢记住它们!”

    一个荣升高位的令尹,居然能听从一介布衣的意见,颇出人意料。试想一下,当升官之人第一眼看到有人身着丧服前来吊丧时,第一本能反应自然是火冒三丈!可孙叔敖没有,他不但不生气,反而更加彬彬有礼。不妨假设一下,孙叔敖生了气,大骂哪里来的泼赖,喝令:“来人!把这找死的推出去砍了!”那样一来,矛盾就激化了,重则直接把老人打死,轻则扭送司法机关处理。与此同时,孙叔敖的人也就丢大了,哪还有老人对他谆谆教诲,哪还有孙叔敖的千古流芳!此皆勘透自然生息之理,才能有如此博大胸怀。

    ■ 职场活用 ■

    职场上,竞争多,稍有不慎,即有危险。很多时候,我们要掌握规律,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加以变通,不要总是直线思考。梁启超说:“变则通,通则久。”知变与应变的能力是一个人的素质问题,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办事能力高下的一个很重要的考察标准。办事时要学会变通,放弃毫无意义的固执,这样才能更好地办成事情。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坚持,会导致最大的损失。

    灵活通变的沈强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沈强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大学毕业后,他加入了一家家电企业的营销队伍。岁月如梭,转眼间5年过去了,一起来的同事有的升到了业务主管,有的担任了区域经理,而他却还在原地踏步,继续做着他的业务代表。

    令沈强苦恼的是,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困惑和迷茫却也增多了。首先,其在骨子里就埋下的自卑感,让他很难甩开手来开展工作,并且事事表现得敏感而多疑,以至周围同事都评价他“太假”,没有魄力和冲劲。其次,由于他性格沉默寡言,不善交流,让别人误以为他“自命清高”和“孤芳自赏”,而将其游离于团队之外。最后,更为要命的是,已在该企业工作了5年的他,因为业务的重复和单调,感到身心疲惫、激情不再,以致工作消极、牢骚满腹,甚至自觉不自觉潜意识里就有了惰性,这一切都让公司领导感觉他是团队里的“老油条”,培养价值不大,甚至对其失去信心,欲在合适的时机将其“淘汰掉”。

    促使沈强下定决心与自己的过去告别的,是他看到的一本书: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安于守旧,怀念过去拥有的奶酪而在对苍天的不断抱怨中郁郁寡欢,而“唧唧”却勇敢地冲破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进入迷宫,终于找到更多更好的奶酪。这个故事并不复杂,可它对沈强的刺激和影响却很大,他感觉他很像寓言中的小老鼠“哼哼”:抱残守缺、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是的,他应该改变自己,他应该做文中的“唧唧”,告别过去,不再怀旧,而是重新塑造一个崭新的自己。

    他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重拾自己以往的工作信心。因为心态是决定一切的关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沈强放弃了礼拜天、节假日等休息时间,报名参加了各种专业培训,从基本的营销知识开始,拓展自己的理论水平,并参加较为新潮的体验营销、整合营销等等,获益匪浅。渐渐地,他找回了一个充满自信的自己。因此,在每天早上上班前,他都会面对镜子中的自己,高喊自己是最棒的,从而给自己的一个自信的微笑,让一天充满信心。改变自己的陋习,是沈强改变最大的阻力。为了一改自己以往邋遢、懒惰等不良习惯,他决定对自己彻底改造。第一,他注意自己的着装,以前都是着装随便,不修边幅,现在,他穿上了闲置已久的西装,打上了漂亮的领带,头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让人感觉是一个十足的专业营销人。第二,他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每天6点起床,6点半吃早餐,吃过早餐后,学习营销书籍1个小时,将近8点到公司上班。晚上下班后,7点吃晚餐,然后做工作总结和做次日工作计划和工作日记,一直到当晚11点。

    如果你不能改变世界,那么你就改变自己。几个月过去了,让沈强不可思议的是,他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而一切又都充满了新意,他像换了一个人,而身边的世界好像也改变了许多、改善了许多。他赢得了公司上下领导的一致好评,而其工作的积极主动而富有成效,更让他在营销员队伍中迅速脱颖而出,晋升为区域主管,并被作为大区经理的预备人选而纳入培养计划。而与同事多方交流和协作,让他在企业里很快就左右逢源,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工作也更加得心应手和游刃有余,掀开了其人生职业生涯新的篇章。

    ■ 管理活用 ■

    在职场管理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机应变就显得非常重要。曾经取得的成功并不能昭示未来,市场总是千变万化的,同样的问题在不同时期需要的解决办法也许会完全不同。聪明的管理者一定会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成就团队业绩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做人要厚道,办事要活套”,企业家应该做到外圆内方,大智若愚,方能纵横于商场。

    上善若水

    孔子到周朝首都洛邑拜见老子。一日,孔子和老子出游,老子手指浩浩黄河,对孔丘说:“汝何不学水之大德欤?”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则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柔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因其无有,故能入于无间,由此可知不言之教、无为之益也。”

    孔丘闻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顿开茅塞也。众人处上,水独处下;众人处易,水独处险;众人处洁,水独处秽。所处尽人之所恶,夫谁与之争乎?此所以为上善也。”

    老子点头说:“汝可教也!汝可切记: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避高趋下,未尝有所逆,善处地也;空处湛静,深不可测,善为渊也;损而不竭,施不求报,善为仁也;圜必旋,方必折,塞必止,决必流,善守信也;洗涤群秽,平准高下,善治物也;以载则浮,以鉴则清,以攻则坚强莫能敌,善用能也;不舍昼夜,盈科后进,善待时也。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智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汝此去后,应去骄气于言表,除志欲于容貌。否则,人未至而声已闻,体未至而风已动,张张扬扬,如虎行于大街,谁敢用汝?”

    孔丘道:“先生之言,出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浅,终生难忘。弟子将遵奉不怠,以谢先生之恩。”说完,告别老子,与南宫敬叔上车,依依不舍地向鲁国驶去。

    ■

    在“上善若水”的总纲之下,老子实际上明确地讲了七条准则: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七条准则是从水的七种特性里引申出来的。“居善地”的原则是为人立身处世要时刻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心善渊”的原则是水大度能容;“与善仁”的原则是仁慈柔和进行管理;“言善信”的原则为诚信无伪的准则;“政善治”的原则是善于管理;第六“事善能”的原则是能方能圆;第七“动善时”的原则是及时而动。这七条,可以说就是管理之“道”,能把握这些,管理当中自然应付自如。

    3. 有德者必有所得

    原文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译文

    德,即获得,依德而行,可使一己欲求得到满足,自然界万事万物也是如此。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有求之谓欲。欲而不得,非德之至也。求于规矩者,得方圆而已矣。求于权衡者,得轻重而已矣。求于德者,无所欲而不得。君臣父子得之,以为君臣父子;昆虫草木得之,以为昆虫草木。大得以成大,小得以成小。迩之一身,远之万物,无所欲而不得也。

    【王氏注】阴阳、寒暑运在四时;风雨顺序,润滋万物,是天之德也。天地草木各得所产;飞禽、走兽,各安其居;山川万物,各遂其性,是地之德也。讲明圣人经书,通晓古今事理。安居养性,正心修身,忠于君主,孝于父母,诚信于朋友,是人之德也。

    ■ 解读 ■

    “德”其本意是舍己为人,是效法“天道”以成就世人,恩泽天下,使广大民众各得其所,各得其位,各尽其才。也就是达到古贤所理想的“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境界。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不讲道德,欲望终将落空。只有以道德为立身处世的根基,才能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君臣父子才会各尽其责,各得其位;鱼虫草木才能各自依从自然规律生息繁荣。德之功用,对别人来说是使之得其所欲;对自己来说,则体现为一种崇高伟大的道德品质。

    ■ 处世活用 ■

    古语云:“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砺之,天下无不入我陶冶矣。”意思是说,遇到狡猾欺诈的人,要用赤诚之心来感动他;遇到性情狂暴乖戾的人,要用温和的态度来感化他;遇到行为不正、自私自利的人,要用大义气节来激励他。假如能做到这几点,那天下的人都会受到我的美德感化了。世上的人千人千面,千变万化,每个人都面临适应人生、适应社会的问题。所谓以不变应万变,面对大千世界,应抱定以诚待人、以德服人的态度来适应人们个性的不同。以我之德化,启人之良知,终可德化落后之人,保持真诚平和的人际交往。

    名士陈重

    陈重,今江西新余市分宜洞村人,东汉时名士。年轻时与鄱阳雷义在豫章郡(今南昌)同学《鲁诗》与《颜氏春秋》,两人非常友好。郡守张云推荐陈重为“孝廉”,陈重让给雷义,张云未听其言。第二年,雷义也被推荐,两人同在郎署为官。

    任职期间,有同僚负债数十万钱,债主催逼甚急,陈重秘密代为偿还。此人发现后非常感激,要重谢之,陈重婉言谢绝,终不言惠。同舍一郎官回家时误拿别人的衣服,失主怀疑是陈重所为,陈重不予争辩,并买衣服相赠。事后那人把误拿的衣物归还主人,弄清了事实,对陈重非常钦佩。后来,陈重与雷义同时进京任尚书郎。雷义因代人受过,被免官。陈重见雷义如是,也称病告退。陈重回乡后又被推为“茂才”,到细阳任县令,有政绩,拟升为会稽太守,因姐姐逝世奔丧未去,后又为朝廷司徒官保荐为侍御史,卒于任上。

    三国时期的刘备曾对其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里所说的为与不为,就蕴藏了朴素的辩证法。小恶虽小不以为然,酿成大恶就悔之晚矣,所以不能因其小而为之。小善也是善,积小成大,积少成多,小善就会变大善,所以虽小善也要为之,而且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能以宽容的态度对待,从情感教育入手,从诚意出发,促使其自觉改掉小恶,完善自己的形象,这也是与人为善的美德。“以诚待人,以德服人”是做人的根本。在现阶段,它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是我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重要基石和标志。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让我们牢记立信守则“以信立身,以信立世,以信处事,以信待人”,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

    ■ 职场活用 ■

    职场需要人严以律己,以德服人。生意场上无敌友,凡事都要给自己留条后路。人们常说山不转水转,什么时候求什么人你自己也不知道,所以为人处世切不可太刻薄。

    会议室的窗帘

    装修会议室需要几扇落地帘,丽丽先去市场调查了几家,留了几张名片。不久有个自称小王的来电接活,上门量了尺寸。丽丽把需要的布料给她看,是一种淡金色真丝绒的面料。小王说应该有,回去找一下。丽丽知道那个面料其实很难找,所以当时心里还是决定直接找这个面料的提供者,因为怕直接说小王受不了,便告诉她:“不管做不做,明天我都会回个电话给你。”丽丽觉得当面的拒绝并不是很适当。

    第二天面料的提供者满口答应帮丽丽做,并且许诺做好再给钱。于是同事一致认为还是给提供者做的好。丽丽想起了小王,想既然说过不管做不做都跟人家知会一声,那就应该给人家个回音。于是电话过去,不是小王接的电话,丽丽就叫人跟她说一下情况。

    电话挂了没有多久,小王电话来,把丽丽数落一通,说:“你是不是故意让我上门量尺寸的啊?”丽丽耐着性子听完小王的数落,因为本质上自己并没有损失什么,而且自己没有让她做窗帘,人家生气也是应该。但是丽丽告诉她说:“让你上门量尺寸是因为本来是想给你们做。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要原来布料的提供者做这个事情。我并无恶意。”小王听此言,语气没有之前那么激烈了,但是还是很抱怨,丽丽听她讲完才挂电话。

    但是第三天,事情有变,那个面料提供者报价来了,贵得超出预算1000多元。丽丽没有办法,拿到两块样布,直接去了轻纺市场。出乎丽丽意料的是,整个轻纺扫下来,根本没有人家有这样的布料。

    丽丽立马电话之前的小王,告诉她要再去她家一次。听小王的语气还好,丽丽便直接上门了。丽丽就拿着样布问她确实能找到这样的布料么,她说能,并且报价下来,不论是外面的布还是窗纱都比那个之前的加工商便宜,但是窗轨比较贵,但是她告诉丽丽只要给她做,她可以加工费低点,于是丽丽让她当场算报价,整个价格出来,在丽丽的心理范围之内,丽丽便告诉她:“你去找这个样布,找到了是你做,但是如果面料我不确认,我告诉你去谁家买,也是给你做。”因为小王加工费便宜,整个可以减少几百元。

    小王问丽丽是谁家的布料,丽丽并没有告诉她,说:“等你样布出来了,我不确认的时候再告诉你是谁家。”丽丽想即使你不愿意给别人生意做,也不要砸人家的饭碗。小王很快给丽丽回话。丽丽再去一次,看到样布,90%相似,便告诉她可以做了,整个过程小王都很热情。

    故事中如果丽丽在小王数落她的时候也恶言回击,那么此刻倒霉的一定是丽丽。小王生意不做只是损失一小笔钱,丽丽工作完不成却是一件大事。职场上对他人待之以德、处之以恕,于人于己,皆有益处。

    ■ 管理活用 ■

    人力资源管理的成功标志绝不是井井有条的管理制度与章程,而是能否体现以德服人。对企业管理而言,“法治”和“德治”同样重要,二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企业制度是人制定的,而且需要人来执行,所以人的问题不解决好,再好的企业制度,也无法保证企业高效稳定地发展。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诺思说过:“自由市场经济制度本身并不能保证效率,一个有效率的自由市场制度,除了需要有效的产权和法律制度相配合之外,还需要在诚实、正直、公正、正义等方面有良好道德的人去操作这个市场。”

    以德服人,科学管理

    2002年,赤峰市开始销售电脑体育彩票,2008年开始设立销售代表,销售即开型体育彩票。在众多的经营者中,有一个站点连年位居全市领先位置,这就是赤峰市的63101体彩投注站,业主名叫王英会。一次,当记者去采访他时,恰逢王英会在给员工发放春节福利,站内气氛相当热烈。记者随意地问了一下销售员的工作年限,却大吃一惊,因为站内共有四名销售员,在这儿工作时间最长的已经有四年多,工作时间最短的也已经接近两年了。

    走访了那么多站,投注站留销售员难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记者很诧异地问销售员怎么会在这里工作这么长时间的时候,销售员便七嘴八舌地说开了。有的说:“王英会信任销售员,有事儿不责怪,帮助我们改正工作中的错误,把销售员当自己姐妹一样地关照。”小陈是在投注站工作时间最长的销售员,她介绍说:“刚到这里工作的时候,因为业务不熟练,一个月下来差账就有1400多元,这比一个月工资都多呀。当时可急坏了我,可王哥呢,却没有过多责备,只是告诉我说下个月不要再差了,这个账最后王哥担了。我当时的感觉就是特别激动,觉得自己如果不好好干的话,就对不起他的信任啊!毕竟一千多块钱无论对谁来讲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从这个事儿上就知道王英会让人信服。到现在,小陈已经是投注站里的骨干了,很多事情都是她在打理照应。其他销售员也有过类似的情况,而王英会在她们第一次差账的时候,都是以一句“下次不能再差了”结束。销售员被他信任,因此在工作的时候就更加仔细,使命感也更强烈。

    有人说,销售其实是最简单的事情,但能把简单的事情一直坚持下来的人并不多。而王英会却运用科学的管理把销售这个简单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并且越做越好。向管理要效益在他这里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实的写照。

    4. 仁者爱人

    原文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

    译文

    仁,是指对事物和人类有亲切的感情与关怀,有慈悲恻隐之心,让万事万物都能够遂其所愿,有所成就。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仁之为体如天,天无不覆;如海,海无不容;如雨露,雨露无不润。

    慈慧恻隐,所以用仁者也。非(有心以)亲于天下,而天下自亲之。无一夫不获其所,无一物不获其生。《书》曰:“鸟、兽、鱼、鳖咸若。”《诗》曰:“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仁之至也。

    【王氏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行恩惠,人自相亲。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能行义让,必无所争也。仁者,人之所亲,恤孤念寡,周急济困,是慈惠之心;人之苦楚,思与同忧;我之快乐,与人同乐,是恻隐之心。若知慈惠、恻隐之道,必不肯妨误人之生理,各遂艺业、营生、成家、富国之道。

    ■ 解读 ■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本意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伦理关系,它的表现是对人慈爱优惠、真诚自然、恭俭谦让,应对事物宽宏忠恕、怜悯体恤、忧伤慈悲、遂物顺理。如若相亲相爱,就必须具有仁慈乐施的恻隐之心,常存利人利物的奉献之念,胸怀使天下人民、世间万物各遂其愿的伟大志向。因此,仁的本质无所不容,无所不滋养。真正具有仁德的人,虽然不刻意表现自己爱护民众,但是天下人民无不自觉自愿地亲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得到了他的恩惠,种种生灵在他的庇护下都得以安乐生存。《尚书》中所说的:“大禹施行德政,在位其间,连鸟兽鱼鳖也不受侵扰地愉快生存。”《诗经·行苇》借芦苇温柔相依地生长在一起来比喻兄弟亲人之间的体贴关怀。这都是充满仁慈友爱之情的生动表现。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要怀仁爱之心,凡事应学会宽容。宽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文明、胸怀,更是一种人生境界。宽容了别人就等于宽容了自己,宽容的同时,也创造了生命的美丽。倘若没有宽容,我们将永远生活在仇恨的痛苦中,无论被亏欠者还是亏欠者,都无法逃脱“恨”的钳制。只有宽容,才能让我们不再在刀锋上行走。如果美可以选择,那么一定要先选择“宽容”!

    两个士兵之间的故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激战后,两名战士跟部队失去了联系。

    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安慰。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一天,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艰难度日。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过任何动物。他们把仅剩下的一点鹿肉背在身上。又一次激战后,他们巧妙地避开了敌人。

    就在他们以为已经安全时,只听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伤在肩膀上!后面的士兵惶恐地跑了过来,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着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并赶快把自己的衬衣撕下来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士兵一直念叨着母亲的名字,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自己熬不过这一关了,尽管饥饿难忍,可他们谁也没动身边的鹿肉。第二天,他们得救了。

    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谁开的那一枪,他就是我的战友。当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了他发热的枪管。但是,我想我理解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他想为了他的母亲而活下来。此后30年,我假装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未提及。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来,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那一天,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几十年的朋友。”

    受伤的战士因为有一颗仁爱之心,宽容待友,终于使他获得了长久的友谊。宽容并不等于懦弱,这是在用爱心净化世界,而绝不是含着眼泪退避三舍。宽容不是天平一端的砝码,不停地忙碌,维持着不断被打破的平衡,而是人世间永恒的爱与被爱。投之以木桃,报之以琼瑶,把宽容插在水瓶中,它便绽出新绿;播种在泥土中,它便长出春芽。

    ■ 职场活用 ■

    职场之中充满了竞争。竞争的硝烟也往往使我们容易迷失自我。我们会不顾一切击败对手,我们会享受胜利的感觉。但是竞争需要底线,底线就是道德,道德就是同情心。我们可以正大光明地击败对手,但是适当给予对手同情心,宽容别人是一种美德。不必担心你的同情心会被人利用,因为真正的同情心可以化解一个永远的敌人而获得一个忠实的朋友。

    护士的鼓励

    病房里,躺着一位70多岁的病人,刚刚做了胃和食道切除手术,全身插了好几根管子,甚至在护士的搀扶下都无法去卫生间方便,看上去他离死神不远了。一位来上早班的护士给了他额外的照顾。她先把其他病人都安顿好,然后把剩下的大半天都用来照料这位痛苦万分的病人:她每隔一段时间就来探视,握着病人的手,对他说一些鼓励的话;她还时不时地拉好他病床周围的帘子,让他不受干扰。到了傍晚这名护士要下班的时候,该病人已经背靠着枕头坐在那里读报纸了,脸上有了些气色。这名护士的悉心照料拯救了他的生命。

    这名护士如果按部就班地执行医院的规章制度,那么这个病人可能早已离世了。但是这位善良的护士及时给予了病人同情心。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感可以在关键时刻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

    职场中,我们在竞争的同时如果能够及时展示我们的同情心,那么在我们失败的时候,也会得到相应的回报。毕竟在复杂的变化中,谁都不能保证每次都是赢家。也许比起赢家,输的一方最需要的就是同情心。

    ■ 管理活用 ■

    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对下属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如果一个管理者缺乏同情心,那么下属必然会感到工作没有保证,始终存在着戒备之心。来自领导者的一个富有同情心的鼓励,会给组织内部其他人一个有力的暗示,即他们做出的努力即使失败了也仍然能得到理解和鼓励。把组织成员当成有感情的人而不是生产要素来看待,可以为企业内部营造出这样的气氛,即每个成员都很清楚自己为改进工作所做的努力将得到他人的赞赏。有这样一个故事,也许是管理者最应该铭记的教训。

    辞职的女工

    在一家医院,一位卫生保健员生了一个死胎。她多年来一直想怀个孩子,所以此刻她的痛苦和悲伤无法言喻。当她的老板在她的病房门口停下脚步时,她以为他是来表示慰问的,可出乎意料的是,他问她何时才能回到工作岗位。这不仅加深了她的悲痛,更让她感到震惊和愤怒,以至于后来她提出申请要调到其他部门工作。她对老板的忠心烟消云散,而老板则失去了一位有着十多年工作经验的宝贵员工。

    如果当时老板的言语、行为能够人性化一点,也不至于失去这个忠诚的下属。其实他也许什么都不用付出,只需说上几句温馨的安慰话,或者一次轻轻的握手。这些细小的行为都会让下属感到这是一个温情的领导,纵然心情再悲痛,在恢复工作后也会竭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回报这位体贴人的领导。

    5. 有道义者可立功立世

    原文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译文

    义,是指人们应该遵从的行为规范,人们根据义的原则奖善惩恶,以建立功业。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理之所在,谓之义;顺理决断,所以行义。赏善罚恶,义之理也;立功立事,义之断也。

    【王氏注】量宽容众,志广安人;弃金玉如粪土,爱贤善如思亲;常行谦下恭敬之心,是义者人之所宜道理。有功好人重赏,多人见之,也学行好;有罪歹人刑罚惩治,多人看见,不敢为非,便可以成功立事。

    ■ 解读 ■

    所谓“义”,是指人们的行为规范——行事适宜,符合标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事要公正。天地万物都在自然规律和秩序中生生不息。对朝政来说,君主要真心诚意,臣子要忠贞廉洁,以此为宜,则国家必和谐。对于家庭来说,父母应该慈爱,子孙应该孝顺,兄弟之间应该友爱,夫妇之间应该恩爱,如果这样,则家庭必和睦。凡事皆如此。

    理和义是统一的。只有按照真理去判断、处理事务,才会体现出仁义。顺事物之理的为善,逆事物之理的为恶,赏罚随之。想要事物各自得到其适宜的位置,各自得到其应有的发展,必须按“义”来行事。要建立功绩,成就事业,也必须按“义”来实行。

    ■ 处世活用 ■

    做人要正直、做事要正派,堂堂正正,才是立身之本、处世之基。身正不怕影斜,脚正不怕鞋歪。品行端正,做人才有底气,做事才会硬气,心底无私天地宽,表里如一襟怀广。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就会赢得他人的信赖与尊敬。己不正,何以正人?心术不正、故弄玄虚、口是心非,用心计、耍手腕,当面锣、背后鼓,台上说君子言、台下行小人事,谈何为正?所以,做人一定要走得直,行得正,做得端,一定要问问自己是否正直、公道。

    谢绝广告的女生

    我国西北某地一位农村女学生在高考中以优异成绩被名牌大学录取。可她却为学费而忧虑,一家生产健脑口服液的企业得知这一消息后表示愿意出万元资助,条件是要她做一则电视广告,说是服用了这家企业生产的健脑口服液,头脑敏捷才一举夺魁的。一则几秒钟的广告可获得如此丰厚的报酬,以解燃眉之急,何乐而不为呢?可她却没有答应,她说:“我家清贫,上中学的学杂费都是父母东拼西凑的,我从来没喝过口服液,也喝不起。是老师的辛勤教诲和自己的刻苦攻读,才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如果我违心地做了这个广告,今后在社会上还怎么做人?”多实在的话!它折射出一个正直学生的美好心灵。万元资助,对一个家境贫寒又急需钱用的学生来说是一笔诱人的数目,可她却毫不动心,断然谢绝。

    这一举动,展示着当代青年崭新的精神风貌和崇高的人生价值。当今社会,不知有多少人为了金钱,在激烈的广告大战中,竞相亮相,夸大其词、以假乱真、欺骗观众。与他们相比,这位女学生的品质显得如此高尚!这位女大学生以自己正直的为人处世原则,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最终,她交了一份质量很高的人生答卷,高考、做人两个满分。让我们以她为榜样,在学习、做人方面共同提高,去谱写人生的新篇章吧!

    ■ 职场活用 ■

    职场之中,八面玲珑固然会得到一时之利益,但终不会长久,更多的时候,我们要讲究道义,注重诚信。对于诚信的认识,容易出现以下误区:其一,认为职场人讲信用与负责地工作关系不大;其二,以为江湖义气就是诚信;其三,认为性格、习惯的好坏与是否诚信无关;其四,认为个人能力的高低与诚信无关;其五,认为自我意识强,不在乎别人的感受,这也与诚信无关;其六,认为实在就是诚信。要想取得职场上的成果,这几点误区是需要注意避免的。

    李开复谈用人取舍

    我(李开复)在苹果公司工作时,曾有一位刚被我提拔的经理,由于受到下属的批评,非常沮丧地要我再找一个人来接替他。我问他:“你认为你的长处是什么?”他说:“我自信是一个非常正直的人。”我告诉他:“当初我提拔你做经理,就是因为你是一个公正无私的人。管理经验和沟通能力是可以在日后工作中学习的,但一颗正直的心是无价的。”我支持他继续干下去,并在管理和沟通技巧方面给予他很多指点和帮助。最终,他不负众望,成为一个出色的管理人才。现在,他已经是一个颇为成功的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与之相反,我曾面试过一位求职者。他在技术、管理方面都相当出色。但是,在谈论之余,他表示,如果我录取他,他甚至可以把在原来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过来。随后他似乎觉察到这样说有些不妥,特作声明:那些工作是他在下班之后做的,他的老板并不知道。这一番谈话之后,对于我而言,不论他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我都肯定不会录用他。原因是他缺乏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实”和“讲信用”。如果雇用这样的人,谁能保证他不会在这里工作一段时间后,把在这里的成果也当做所谓“业余之作”而变成向其他公司讨好的“贡品”呢?这说明:一个人品不完善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所作为的人的。

    对于企业来说,诚信的品质比实际技术更加重要,因为学校里学的专业知识毕竟不完整,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实用性,一般都要到企业中经过实战操作,才会真正熟悉专业技术。这样一来,一个新人最基本的人品和素质就成了企业最关注的东西。如果新人诚实守信,那么以后的道路基本不会走歪;但是若新人原本就有点耍小聪明,怎么正确引导都可能偏离轨道。

    ■ 管理活用 ■

    著名的管理大师德鲁克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管理者缺乏正直的品格,那么,无论他是多么有知识、有才华、有成就,也会造成重大损失。他破坏了企业中最宝贵的资源——人,破坏组织的精神,破坏工作成就。”由此可见,正直的品格对于一个管理者而言,是多么重要的素质啊!

    祁黄羊荐才

    晋平公执政时,南阳缺一个官。晋平公问祁黄羊:“你看谁可以当这个县官?”祁黄羊说:“解狐这个人不错,他当这个县官合适。”晋平公很吃惊,他问祁黄羊:“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要推荐他?”祁黄羊笑着答道:“您问的是谁能当县官,不是问谁是我的仇人呀。”晋平公认为祁黄羊说得很对,就派解狐去南阳做县官。解狐上任后,为当地办了不少好事,受到南阳百姓普遍好评。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现在朝廷里缺一个法官,你看谁能担当这个职务?”祁黄羊说:“祁午能担当。”晋平公又觉得奇怪:“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祁黄羊说:“祁午确实是我的儿子,可您问的是谁能去当法官,而不是问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又派祁午当了法官,后来祁午果然成了能公正执法的好法官。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称赞说:“好极了!祁黄羊推荐人才,对别人不计较私人仇怨,对自己不排斥亲生儿子,真是大公无私啊!”

    祁黄羊“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可以说是正直管理者的典范。要做一个正直的管理者,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要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淡化权力,只有当实施责任需要权力的时候才能突出权力。这就是做一名管理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二、要做到“集中的权力分散管,隐蔽的权力公开化”,要严格自律,千万不要大权独揽,以权谋私。三、建立完善的制度和监督体系,能有效地对管理者和领导进行制约和控制,尤其是对一把手,做到与员工一视同仁。四、在工作中应当尽量自找压力,防止领导的自满情绪,如使自己做的工作尽量力求完美。定期或不定期要求员工给领导提意见,多与员工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沟通。五、要人性化管理,平等对待员工。

    6. 礼是为人处世的规矩

    原文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译文

    礼是规定社会行为的法则,是规范仪式的总称。人人必须遵循礼的规范,兢兢业业,夙兴夜寐,按照君臣、父子、夫妻、兄弟等人伦关系行事。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礼,履也。朝夕之所履践而不失其序者,皆礼也。言、动、视、听,造次必于是,放、僻、邪、侈,从何而生乎?

    【王氏注】大抵事君、奉亲,必当进退承应;内外尊卑,须要谦让恭敬。侍奉之礼,昼夜勿怠,可成人伦之序。

    ■ 解读 ■

    “礼”是规范全社会的道德行为准则。大到国家、社团的集体活动,小到个人的饮食起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这样,社会生活才能井然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融洽,人民才能安居乐业。一个国家,如果朝野上下,从国家的领导人,到基层的人民群众,动静视听,进退休止,都能按照人伦道德规范去做,就可以从根本上杜绝放荡怪癖、邪恶腐败等不良现象的产生。

    道、德、仁、义、礼,是构成我国古代社会上层建筑的五大要素。古代的所有思想家,当然不可能知道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的原理,而一致认为伦理道德、礼仪法规是“天道”的演化。古代思想家虽然有其不应苛求的认识局限性,但源远流长的人类要敬畏大自然(天道),保护大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却包含着极其深邃伟大的智慧。

    ■ 处世活用 ■

    孟子说:“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人们也会尊敬他;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以礼待人,会增进彼此之间的融洽。俗话说:“一句话能把人说跳,一句话也能把人说笑。”言语是思想的衣裳,谈吐是行动的羽翼。它可以表现一个人的高雅,也可以表现一个人的粗俗。言谈高雅即行动之稳健;说话轻浮即行动之草率。言谈举止之间,我们一定要注意礼貌。

    书生问路

    古时候,有个书生骑马赶路,时至黃昏,住处还没着落,忽见前面来了一老农,他便在马上高声喊道:“喂,老头儿,离旅店还有多远?”老人回答:“五里!”年轻人策马飞奔,向前驰去。结果一跑十多里,仍不见人烟。他暗想,这老头真可恶!非得回去整治他不可,并自言自语道:“五里,五里,什么五里!”猛然,他醒悟过来,这“五里”不是“无理”的谐音吗?于是拨转马头往回赶。见那位老农还在路边等候,他急忙翻身下马,亲热地叫了一声:“老大爷。”话没说完,老人说:“你已经错过了路头,如不嫌弃,可到我家一住。”

    书生因为一时的言语冲撞而多走冤枉路,还好他能及时反省,不至于夜宿荒野。无处可宿尚是小事,生活中因不知应有的礼貌而丧失机遇的情况大有人在。

    ■ 职场活用 ■

    言行举止的细节是一个人素质和修养的体现,优秀的人大多也是注意细节的人。有时候,一个很小的动作或礼貌习惯都有可能影响到办事的结果。所以,在办事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礼貌待人,才不至于因小失大。行为礼貌是必须的,它是你办事成功与否的前提之一。

    开门关门印象一

    王远是一个软件公司推销员,他与中关村一家电脑公司业务往来比较多,其他方面合作得也比较好,可就是有一个开门关门不太礼貌的毛病。一天,由于业务原因,他多次进出该公司,终于引起了对方忍无可忍的批评。

    “你小子,怎么办事呀?有意见提嘛!你怎么开门关门那么用力,我怎么说你才能记住呢?难道非骂你一次才行吗?小王,以后一定要注意!”

    王远自认为公司与对方关系非常好,也自认为自己与对方公司的职员关系不一般,因而不太注意,忽略了开门关门这类看似简单却十分重要的礼仪,结果给人一种不讲礼貌、粗暴的印象,最终遭到对方直言不讳的批评。所以,即使对方是自己的老主顾或比较熟悉的受访公司,也要多加注意,切不可因为自己与对方比较熟悉,就不再约束自己,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不太注意礼节。

    开门关门印象二

    吴松云是一间电器公司的推销员。他去拜访客户时,大声而粗暴的开门习惯影响了客户对他的第一印象。

    对方的接待人员或秘书将他带到会客室,他心里还在想如何在见到对方时给对方一个好印象,可是秘书已经将他开门不礼貌的信息传达给了老板。

    “老板,客人来了。”

    “哦,他还挺准时的,我马上去,我准备准备,他是什么样的人呢?刘小姐,谈谈你的第一印象。”

    “老板,不好说。看他衣冠楚楚,时间也准时,可他开门的声音太大了,显得粗暴、不太礼貌。”

    “哦……”

    老板这样“哦”了一声,可能意味着会谈的失败,轻则也会影响会谈的效果。这样在未见面之前便让别人对你有了负面看法,给对方留下了一个不好的印象。

    礼貌待人,这个道理许多人都很清楚,也很明白,也时常这样来要求别人,可自己做起来却并不一定就完美、轻松。这是一个习惯问题。所以我们必须从平时的一点一滴做起,加强修养,小心谨慎地来培养好习惯。

    ■ 管理活用 ■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用臣下,臣下侍奉君主,怎么样才好?”孔子回答说:“君主要按照礼来使用臣下,臣下要忠心侍奉君主。”孔子这句话现在用来理解和处理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关系,就是领导要想得到下属的忠诚,首先要按人之常情和事之常理对待下属。礼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尊重、仁慈、爱护等。领导如果对下属尽心,下属自然也会对领导忠心。聪明的上司,无论是君主、将领还是一般的领导都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争取群众的最大支持,才是建功立业的根本,不得人心者失天下,这是古已有之的训导。

    吴起吮疽

    战国时期,魏国有个名将叫吴起。吴起能征会战,善于用兵,在当时享有盛名。他不但会用兵,而且会带兵,所以一直受到士兵们的衷心拥戴,士卒肯于听将令,听他驱遣。

    一次,吴起去查营,实然听见一座营房里传出痛苦的哼哼声。他马上走进去查看原因。一个士兵躺在床上,面如金色,疼得一个劲地叫唤,显然十分难受。几个士兵站在一旁,愁眉苦脸地看着他。

    吴起关切地问:“怎么回事?”

    旁边有人答话:“他患了痈疽。大夫不肯来看病,只得自己挨着。”

    吴起勃然大怒:“这还了得!速把大夫找来。”

    大夫诚惶诚恐地赶到,给士兵看病,开了些药,说:“他这个病,得自己好,化了脓就慢慢好了。”

    吴起仔细查看他的脓疮,只见又红又肿,脓包鼓胀胀的,散发出特有的恶臭。士兵不住地哼哼着,可怜巴巴地瞅着吴起。

    吴起一弯身,凑近脓肿处,用嘴唇开始吮吸起来!“不!不!”士兵惊慌地扭动起来,不让他吮。旁边人也再三劝阻:“将军您是军队统帅,保重身体要紧,千万不可这么做!”

    吴起摆摆手,继续吮,吮一口,吐一口,脓肿逐渐减下去,病人露出了舒坦的神情。这时,包括大夫、旁观者和病人在内的所有人都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吴起如此对待他的部下,士卒们无不感动,打起仗来舍生忘死、视死如归,都抱着为吴起效死的决心。正因为如此,吴起统率的军队才每战必胜,攻坚必克。

    7. 为人之本,缺一不可

    原文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译文

    凡是想要树立修身立业的根本,道、德、仁、义、礼这五种思想缺一不可。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老子曰:“夫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者,散也。道散而为德,德散而为仁;仁散而为义,义散而为礼。五者未尝不相为用,而要其不散者,道妙而已。老子言其体,故曰:“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黄石公言其用,故曰:“不可无一焉。”

    【王氏注】道、德、仁、义、礼,此五者是为人,合行好事,若要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不可无一焉。

    ■ 解读 ■

    从整体本质上说,只要有内在的道与德,则必有外在的仁、义、礼;但从作用表现上说,这五者缺一不可。《论语》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人应该内心忠诚,体欲道,怀于仁,应之以仁,处之以礼。孔子曾说:“三十而立。”所谓立,是指“立身、立言、立德”。一个成人,首先要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独立生活,这就是“立身”。立身不可不修德,否则立身不稳;处事不可不讲权谋,否则难以成功。以道德为基石,以权谋为手段,人生在世,二者缺一不可。

    张注中所引老子之语,说的是由于道、德、仁、义依次丧失,人们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用等级、法规性的礼教来规范社会,其本意是指因时适势地运用道体的不同功用而已。老子强调的是天道的本体,黄石公强调的是天道的功用。实际上,“体”“用”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 处世活用 ■

    道、德、仁、义、礼,此五者皆具,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人格是指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特征的总和,也指个人的道德品质和人能作为权力、义务的主体的资格,而人格魅力则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能力、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在今天的社会里,一个人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容纳,他实际上就具备了一定的人格魅力。

    罗斯福的人格魅力

    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生前异常受欢迎,甚至连他的佣人都喜欢他。也正是因为这一点,罗斯福的黑人男佣詹姆斯·亚默斯写了一本关于他的书,取名为《西奥多·罗斯福,他佣人的英雄》。在这本书中,亚默斯说出这个富有启发性的事件:

    “有一次,我太太问总统关于一只鹑鸟的事。她从没有见过鹑鸟,于是总统详细地描述了一番。没多久之后,我们小屋的电话铃响了。我太太拿起电话,原来是总统。他说,他打电话给她,是要告诉她,她窗口外面正好有一只鹑鸟,又说如果她往外看的话,可能看得到。他时常做出像这类的小事。每次他经过我们的小屋,即使他看不到我们,我们也会听到他轻声叫出:‘呜,呜,呜,安妮!’或‘呜,呜,呜,詹姆斯!’这是他经过时一种友善的招呼。”

    仆人怎能不喜欢一个像他这样的人?任何人怎能不喜欢他?

    罗斯福任期结束以后,一天到白宫去拜访,碰巧塔夫脱总统和他太太不在。他真诚地喜欢卑微身份者的情形全表现出来了,因为他向所有白宫旧佣人打招呼,甚至叫得出他们的名字,连厨房的小妹也不例外。书中写道:“当他见到厨房的欧巴桑亚丽丝时,就问她是否还烘制玉米面包,亚丽丝回答他,她有时会为佣人烘制一些,但是楼上的人都不吃。

    “‘他们的口味太差了,’罗斯福有些不平地说,‘等我见到总统的时候,我会这样告诉他。’亚丽丝端出一块玉米面包给他,他一面走到办公室去,一面吃,同时在经过园丁和工人的身旁时,还跟他们打招呼……

    “他对待每一个人,都同他以前一样。他们仍然彼此低语讨论这件事,而艾克·胡福眼中含着泪说:‘这是将近两年来我们唯一有过的快乐日子,我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愿意把这个日子跟一张百元大钞交换。’”

    为发展人格起见,我们必须懂得,个人的人格魅力,完全是由对人感兴趣,和发自内心的喜爱所致。把这种魅力发展起来,待人接物既可处处制胜,对人的兴趣亦会自然地滋长,同时,吸引人的能力也随之增强。

    ■ 职场活用 ■

    人格魅力一般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在对待现实的态度或处理各种社会关系上,表现为对他人和对集体的真诚、热情、友善、富于同情心,乐于助人和交往,关心和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对待自己严格要求,有进取精神,自信而不自大,自谦而不自卑;对待学习、工作和事业,表现得勤奋认真。第二,在理智上,表现为感知敏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在思维上有较强的逻辑性,尤其是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第三,在情绪上,表现为善于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情绪,保持乐观开朗、振奋豁达的心境,情绪稳定而平衡,与人相处时能给人带来欢乐,令人精神舒畅。第四,在意志上,表现出目标明确,行为自觉,善于自制,勇敢果断,坚韧不拔,积极主动等一系列积极品质。

    莫洛的经历

    莫洛是美国纽约摩根银行的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他的年收入高达100万美元。他最初不过在一个小法庭做书记员而已,后来他的事业得以如此惊人地发展,究竟是用什么法宝作后盾呢?莫洛一生中最重大的一件事就是他博得了大财阀摩根的青睬,从而一蹴而就,成为全美瞩目的商业巨子。

    据说摩根挑选莫洛担任这一要职,不仅是因为他在经济界享有盛誉,而且更多的是由于他的人格非常高尚。范登里普出任联邦纽约市银行行长之时,他挑选手下重要的行政助理,首先便是以人格高尚作为挑选的重要标准。莫洛便是因此从地位卑微的会计,步步高升,后来任美国电报电话公司总经理。

    莫洛常常说,“人格”是事业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他说:“没有人能准确地说出‘人格’是什么,但如果一个人没有健全的特性,便是没有人格。人格在一切事业中都极其重要,这是勿庸讳言的。”

    ■ 管理活用 ■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帕瑞克所说:“除非你能管理‘自我(myself)’,否则你不能管理任何人或任何东西。”管理者的人格示范的力量是惊人的。要想管好下属必须以身作则,事事为先、严于律己,做到模范表率。一旦通过表率树立起在员工中的威望,将会上下同心,大大提高团队的整体战斗力。得到周围人的支持,做下属敬佩的领导将使管理事半功倍。

    以人格魅力凝聚人心、振兴企业的周遂成

    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是郑州市新郑制药厂,是一家集体企业,2000年与天津药业集团合作,进行资产重组,成立了天津药业集团新郑股份有限公司。

    当时的新郑制药厂是一个仅有职工63人,年产值46万元,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小厂。在企业面临破产倒闭的严峻时期,周遂成临危受命。上任伊始,面对荒凉的厂区和停转的机器设备,他带领班子成员,深入实际查找原因,研究对策。为尽快让企业恢复生产,他变卖了家里值钱的东西,拿出个人多年的积蓄,求亲告友借贷,冒着倾家荡产的风险,千方百计筹措到16万元的启动资金。员工们被周遂成破釜沉舟的精神所感动,你几百、我几百地凑钱发展生产,使企业出现了转机。

    在马不停蹄地组织生产的同时,周遂成大刀阔斧对企业进行了改革:精简机构,减员增效;改革分配制度,实行绩效工资;完善制度,严格管理;调整产品结构,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品牌,扩大市场。五项措施激活了企业一盘棋,当年实现产值760万元,是前10年产值的总和,一举甩掉了连年亏损的帽子。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2004年以来,企业紧紧围绕郑州市跨越式发展的总体要求,投资1亿元上马固体制剂、混悬剂、水针剂、冲剂和胶囊剂等生产车间。至2008年,新车间已开始批量生产,年新增产值1.1亿元。企业的水针剂年生产能力可达40亿支,生产规模奠定了全国第一的优势地位,为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周遂成始终恪守“诚信为本,务实求真,做药先做人,以德兴企”的经营理念,紧紧围绕“质量第一,诚信为本”的发展原则,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制订出具体规划和方案。公司狠抓培训教育,向员工宣传诚信经营的法律法规知识和建设企业诚信文化的意义,使每个员工自觉规范自身的言行,牢固树立“企业是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增强了企业员工的集体观念和荣誉感。

    周遂成十分重视培养科技人才。企业和中国药科大学、河南中医学院等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利用科研部门和大专院校的技术、人才优势,捕捉市场信息,引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企业生产力。对引进的科技人才,周遂成在政治上鼓励,生活上关怀,工作上支持,使他们安心工作,推进企业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2005年,在郑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公司以新药研究所为依托,组建了本地唯一的医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6年,研究中心承担了郑州市跨越式发展3个重点项目。2007年,研究中心升级成为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承担了2项国家级火炬计划开发项目。公司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技术创新和新药开发,每年以10多个新品种的速度递增。公司取得了10多项科技成果,新开发的国家二类新药6个品种填补了河南省空白,获省高新技术产品证书。同时,还有32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

    作为企业的领导,周遂成一直十分关心员工生活,员工遇到困难,他都想方设法解决。他把多年来上级的各种奖励100多万元,全部无偿献给企业。作为企业的党委书记,他十分重视企业党建、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关心职工政治生活和物质文化生活,积极支持工会、妇联、共青团开展工作。

    多年来,周遂成和全体员工共同努力,把一个资产不足120万元、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为集制药、印刷、包装、制氧、原料提取和生物技术为一体的现代制药工业集团公司,成为河南省明星企业、河南省50户高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在公司的困难时期,管理者的表率作用尤其重要。周遂成正是以他非凡的人格魅力,使公司走出困境,创造辉煌。绝大多数的企业领导者,都非常希望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但反过来,员工们更希望自己的老板能像个老板,是个事业上处处以身作则,靠得住、信得过的带头人。只有这样,员工们才会感到有奔头,死心塌地地跟着你。

    人格魅力需要管理者长期修炼,并把管理活动当做一门艺术一样精心实践。在管理中注重学习,运用科学的方法论,熟练掌握必要的业务知识,善于高处定位思路、低处找准落脚点、实处创造效益。以“管理的本质是服务、管理的本质是文化”的理念,理解人、关心人、包容人、激励人,低姿态和组织成员保持精神同等,并刚柔相济、虚实并举、情理交融进行科学管理,在积极为组织成员创造荣辱与共、和谐发展的良好环境中,增加管理效益,提升管理品质,推动组织实现不断发展。

    8. 贤人君子的明通审达

    原文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

    译文

    贤明能干的人物,品德高尚的君子,都能看清国家兴盛、衰弱、存亡的道理,通晓事业成败的规律,明白社会政治修明与纷乱的形势,懂得隐退仕进的原则。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盛衰有道,成败有数;治乱有势,去就有理。

    【王氏注】君行仁道,信用忠良,其国昌盛,尽心而行;君若无道,不听良言,其国衰败,可以退隐闲居。若贪爱名禄,不知进退,必遭祸于身也。能审治乱之势,行藏必以其道;若达去就之理,进退必有其时。参详国家盛衰模样,君若圣明,肯听良言,虽无贤辅,其国可治;君不圣明,不纳良言,俦远贤能,其国难理。见可治,则就其国,竭立而行;若难理,则退其位,隐身闲居。

    ■ 解读 ■

    有形有象的事物,在自然的规律中运行,自有其盛衰循环之理。天理昭昭,不爽毫发。但凡为人,必须体之以道德,行之以仁义,践之以礼仪。如此,则是盛之机、成之象。违反这些,必然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所以,明晓事理的人,必须依据道德仁义礼五者的得失,作为明辨盛衰、通晓成败的准则。大凡以高尚道德立身处世的伟大人物,在其走上社会,施展抱负之际,就已经对历史的发展规律了然于胸,既能预测未来的趋势,又能洞悉兴亡成败、治乱去留的玄机了。由于对主观和客观的规律、时事变幻的奥秘洞若观火,故能事事应对自如。

    ■ 处世活用 ■

    明理之人,与之相处会如沐春风。明理之人,首先要有自知之明,《荀子》上说:“自知者不怨人,知命者不怨天。怨人者穷,怨天者无志。失之己,反之人,岂不迂乎哉?”意思是说,有自知之明的人不抱怨别人,懂得命运的人不埋怨老天。抱怨别人的人就会走投无路,抱怨老天的人没有志气。错误在自己身上,却反而去责怪别人,难道不是拘泥守旧了吗?

    邹忌讽谏

    战国时齐国的邹忌身高八尺多,形体容貌光艳美丽。一天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与城北徐公比,谁更美呢?”他的妻子说:“您十分漂亮,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会比徐公美,就又问他的妾:“我与徐公比,谁更美呢?”妾说:“徐公怎么比得上您呢?”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邹忌与客人坐着闲聊,邹忌问他:“我与徐公比较,谁更美呢?”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第二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他,认为自己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看自己,又觉得远远不如徐公美。晚上躺着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赞美我,是偏爱我;妾赞美我,是畏惧我;客人赞美我,是有事相求于我。”

    因此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美。可是我妻子偏爱我,我的妾畏惧我,我的客人有事相求于我,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近臣没有不偏爱您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不畏惧您的,全国范围内的人没有不有事相求于您的。从这样的情形看来,大王您受蒙蔽很深了!”

    邹忌从比美的生活经验中深刻认识到一个统治者听到真话之不易。在齐国地位最高、权力最大的齐威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请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目不明的受蒙蔽者,邹忌从而向齐王讽谏,可谓一语道破天机。生活中,导致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当事者没有自知之明,既没有发现客观世界的奥秘,也没有发现主观世界的长短。归根结底,还是他们不了解自己,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一点。惨痛的悲剧和沉重的代价,就是这样造成的。

    ■ 职场活用 ■

    工作中发生错误是难免的,追究谁对谁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要一错再错。古人曾说过,一日三省乎己。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经常反省自己,责怪自己,自觉检查自己的工作或行为是否有缺失,这样才会成为一个明理的人。

    猫和老鼠

    猫和老鼠同住在一个院子里,老鼠对猫毕恭毕敬,小心伺候,以免自己被吃掉。有一天,老鼠跳上了一块高崖,而猫跳了几次都没能跳上去。猫就对老鼠说:“快把我拉上去吧。”老鼠看到猫有求于自己,且确定自己没有了危险后,就开始用恶毒的言语谩骂猫。面对老鼠的谩骂,猫坦然回答道:“老鼠呀,你要知道,石崖虽高却寸草不生,你现在趾高气扬,不是因为你有了可以怠慢我的实力,而是因为你暂时的位置!如果你的肚子饿了,不得不从所处的位置下来的时候,你还会傲气冲天吗?那时,你会比以往更加一文不值。”

    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在残酷的竞争中,能使你立于不败之地的唯有生存实力。作为职场中人,必须有自知之明,不断地在提高职业能力上下工夫。如果仅仅因为职务的变化,而非自身实力的提高,你就变得自以为是、虚骄自大,那你只能像那只可怜的老鼠,不会有好下场。尤其在一个团队中,切忌把职务当做处理人际关系的基础。即使你有了雄厚的实力,你也要牢记“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分行路”的道理。在人本管理的今天,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完善自我、持续发展的法宝。

    ■ 管理活用 ■

    管理者贵有自知之明,如此,就能明辨是非,减少行动的盲目性,正确地对待输赢得失。古希腊特菲尔神庙碑铭上的唯一箴言就是,认识你自己。只有自己认识了自己,才能认真地反思自己,才能变得睿智,从容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刘邦的自知之明

    一次,刘邦在洛阳南宫摆酒宴,说:“各位王侯将领不要隐瞒我,都说真实的情况。我得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是什么呢?”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让人攻取城池取得土地,因此来亲附他们,与天下人的利益相同;项羽却不是这样,杀害有功绩的人,怀疑有才能的人,这就是失天下的原因啊。”刘邦说:“你只知道这一个方面,却不知道另一个方面。在大帐内出谋划策,在千里以外一决胜负,我不如张良;平定国家,安抚百姓,供给军饷,不断绝运粮食的道路,我不如萧何;联合众多的士兵,打仗一定胜利,攻占城池一定取得,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豪杰,我能够用他们,这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项羽有范增而不加以利用,这就是被我打败的原因。”

    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他有贤才辅佐,而其得贤才的原因,是因为他有自知之明。作为一个领导者,贵在自知之明。若能善于发现贤能之士而授以权柄,使之各尽其责、各司其能,就会成就事业。反之,若不能识才任能,不信任、不重用人才而对其束手束脚,势必会将事业越做越差。

    9. 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原文

    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译文

    因此,当条件不适宜之时,都能默守正道,甘于隐伏,等待时机的到来。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道犹舟也,时犹水也;有舟楫之利而无江河以行之,亦莫见其利涉也。

    【王氏注】君不圣明,不能进谏、直言,其国衰败。事不能行其政,隐身闲居,躲避衰乱之亡;抱养道德,以待兴盛之时。

    ■ 解读 ■

    所谓“抱道”,即是墨守正道、具有才德,这是达成功业的基础。隐居的目的不是不作为,而是为了等待时机,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济世的目的。对于抱道的“圣”“贤”来说,他们是承担社会责任的人,当时代需要他们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只有一个,那就是当仁不让,这是一种思想境界!还有一个问题也很重要,那就是对于一个“抱道”的人来说,如果时机出现了但是无法取得成功或者根本就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那他们会怎么样呢?一个普通人可能表现出自怨自艾、愤世嫉俗的情绪,但是“圣”“贤”来说,他们的表现是“超脱”,这也是一种精神境界。

    ■ 处世活用 ■

    为人处世,机会是非常重要的。忍住性情,慢慢筹划资本,等待时机成熟再出手才是智者的选择。耐心是等待时机成熟的一种成事之道,反之,人在不耐烦时,往往易变得固执己见、粗鲁无礼,让别人感觉难以相处,更难成大事。当你失去耐心的时候,也失去了用来分析事物的明智头脑。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拥有一份耐心,先打好基础,筹划好资本,然后再着手行动。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山穷水尽之时,忍辱负重,守静待时;在柳暗花明之时,持力而为,繁荣人生。

    陈平的潜居

    公元前187年,汉孝惠帝驾崩。吕后执掌天下之后打算分封诸吕,但碍于高祖“异姓不王”的盟誓声犹在耳,不能不有所避忌,于是问于众臣。以王陵为代表的大臣认为坚决不行,而陈平、周勃的态度则大可玩味:“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于是吕后大喜,将吕氏家族分封了个遍,而陈平因为识时务而消除了吕氏集团对他的顾忌。当然,陈平此举遭到了以王陵为首的老臣的鄙夷,他们认为他见风使舵,讥刺他忘记了先帝的嘱托。面对指责,陈平意味深长地说了一句:“于今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夫全社稷,定刘氏之后,君亦不如臣。”陈平以他绝顶的聪明和过人的政治远见,焉能看不出吕后的势力已经今非昔比,硬碰硬的对决已经无法阻止吕氏专权的大势所趋。于是他一面背负着朝臣的不满,一面不动声色地经营着吕后治下的大汉江山。诸吕对他和周勃大为放心,甚至将一部分兵权交给他们。陈平此举不但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而且成功打入敌人内部,及至后来吕后驾崩,铲除吕氏集团,文帝得立,汉室得以匡复,陈平可谓居功至伟。而王陵的下场就悲惨多了,被迁为太傅,名分是上去了,却始终不复重用。王陵对此非常生气,心想自己为汉朝平定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竟然落得这样的下场,最后称病辞职,整日闭门不出,始终不肯朝见皇帝,七年之后去世。

    空有一腔抱负,却无处施展,有光复汉室之心却无力实施,岂不郁闷?看来王陵尽管忠贞可敬,但隐忍的功夫与眼光的长远却不如陈平。苏轼曾说:“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不足为勇也!”坚强造就非凡的人生,人生,没有毫无理由的成功,只有毫无理由的失败。逆境之中,我们要善于隐忍;时机出现,我们要加倍努力。

    ■ 职场活用 ■

    身在职场,大多数时候我们要等待时机。例如,在未得到上司赏识、获得提升之前,你需要耐心地等待机会,不要因一时的不顺利和暂时的得不到重用而灰心丧气,要沉住气,继续埋头工作,你的成绩上司总有一天会看见的。最容易令人沉不住气的有以下情况:自以为自己做得最好,但上司好像没有看见一样,丝毫没有表示;自以为自己最有机会升职,谁知上司却提升了别人。碰到上述情形,建议你先作自我反省。你的表现是否真的无懈可击?有没有什么地方值得改善?假定上司提拔别人是一个客观、理性的决定,那么,别人获得提拔,他一定比你更适合坐上较高的位置,你应向他学习。

    马先生的遭遇

    马先生是某跨国技术公司的主管,月薪上万。但是马先生认为公司知识结构老化,公司研发的产品处于更新换代被淘汰的阶段,后续研发资金不到位,他继续待在研发部发展不大。他进行了个人职场评估:公司已经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对他委以重任。因此马先生决定跳槽。

    经朋友介绍,马先生来到一家经营同类产品的民营公司担任副总裁。公司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策略规划上都十分符合马先生的想法。马先生从别处了解到公司老板的思想还是十分与时俱进的,他觉得公司应该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在和老板第一次见面谈话的时候,马先生就非常坦诚地向老板提出了关于工资福利和权责方面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担任公司副总裁一职,管理一家外地分公司。马先生之所以选择外地分公司,是因为外地分公司规模比较小,容易掌控,毕竟自己已经45岁,管理方面的资历不浅,但精力有限。老板爽快答应,马先生自信到岗。

    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外地分公司的员工很大一部分是之前总公司外派的,不少人还是公司的老员工,这些人已经与企业签订了无固定期劳动合同,老虎屁股摸不得——对于马先生这位新上司大家心里都不买账。马先生很希望尽快创造出良好的业绩,以回报老板对他的信任和在他身上的投资。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底之后,马先生便把原来在跨国公司积累的经验和工作方式带到了新的公司,希望新公司的下属都能够配合他制定新规则,但是老员工团结起来不买他的账,对于外企的那些工作方式和马先生提出的改革政策不屑一顾。马先生觉得在新公司很难施展自己的计划,已经45岁的他不知道应该何去何从。

    马先生现在陷入如此进退维谷的处境,就是因为他不会等待时机而造成的。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都不同,喜欢你的人专看你的优点,不喜欢你的人专挑你的毛病。这是人的心理弱点,有些职场人士知道自己这样不对,可就是克服不了。故此,马先生的遭遇应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

    ■ 管理活用 ■

    在职场管理过程中,当时机不顺的时候,学会妥协,有时会获得更大的利益。人均有“自己最好”的人性弱点,有时明知自己的提案不如他人,却总不肯认输,这都是不该有的观念。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其理智的处世态度,切莫为私心所左右,如此,方能不断地进步。

    柯尔的退让

    英国友尼利福公司经理柯尔在企业经营中,有一个基本的信条,即“不拘束于体面,而以互惠互利为前提”。依据这一信条,他在企业经营和生意谈判中常常采用退让策略。在一定情况下,甘愿妥协退让,以赢得时机发展自己,结果可能是退一步、进两步,实质上还是自身获益。

    友尼利福公司在非洲东海岸早就设有大规模的友那蒂特非洲子公司,那里有丰富的肥料,适合栽培食用油原料落花生,是友尼利福公司的一块宝地,也是其主要财源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非洲民族独立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友尼利福这些肥沃的落花生栽培地一块块被非洲国家没收,这使该公司面临极大的危机。针对这种形势,柯尔对非洲子公司发出了6条指令:第一,非洲各地所有友那蒂特公司系统的首席经理人员,迅速起用非洲人;第二,取消黑人与白人的工资差异,实行同工同酬;第三,在尼日利亚设立经营干部养成所,培养非洲本地干部;第四,采取互惠互利的政策;第五,逐步寻求生存之道;第六,不可拘束体面问题,应以创造最大利益为要务。柯尔在与加纳政府的交涉中,为了表示尊重对方的利益,主动把自己的栽培地提供给加纳政府,从而获得加纳政府的好感。后来,为了报答他,加纳指定友尼利福公司为加纳政府食用油原料买卖的代理人,这就使柯尔在加纳独占专利权。在同几内亚政府的交涉中,柯尔表示自行撤走公司,他的这种坦诚的态度反而使几内亚方面受到感动,因而允许柯尔的公司留在几内亚。在同其他几个国家的交涉中,柯尔也都采用了退让政策,从而使公司平安地渡过了难关。

    在生意场中,必要的退让可以换来更大的利益;一味地咄咄逼人则有可能使你陷入死胡同。当然,退让策略的运用,既要适时,又要得体,一定要充分掌握对方的心理活动,使自己有必胜的把握。同时,要对自己控制局势的能力有正确的估计,万不可不分时机地滥用。

    10. 乘势而行,待时而动

    原文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译文

    一旦时机到来而有所行动,常能建功立业、位极人臣。如果所遇非时,也不过是淡泊以终而已。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养之有素,及时而动;机不容发,岂容拟议者哉?

    【王氏注】君臣相遇,各有其时。若遇其时,言听事从;立功行正,必至人臣相位。如魏征初事李密之时,不遇明主,不遂其志,不能成名立事;遇唐太宗圣德之君,言听事从,身居相位,名香万古,此乃时至而成功。

    事理安危,明之得失;临时而动,遇机会而行。辅佐明君,必施恩布德;理治国事,当以恤军、爱民;其功足高,同于前代贤臣。

    不遇明君,隐迹埋名,守分闲居;若是强行谏诤,必伤其身。

    ■ 解读 ■

    伟大人物的成功在于自身德才兼备,但更重要的是懂得乘势而行,待时而动。龙无云则成虫,虎无风则类犬。历史上的成功者都不会违背时势率意妄动。倘若时机不成熟,便甘于寂寞,静观其变,如姜太公闲钓于渭水,诸葛亮抱膝于隆中;一旦风云际会,时运骤至,就会奋然而起,当仁不让,改变历史,造福于民,如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时,先发制人,诛杀长兄建成;赵匡胤策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可见机遇、局势对于有志者的重要性。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所以有大智者不与天争,不与势抗。因为他们明白,真理有如舟船,时运有如江河。没有可达彼岸的浩瀚之水,真理只不过是一个客观规律。

    ■ 处世活用 ■

    常言说:“愚者错失机遇,智者善抓机遇,成功者创造机遇,机遇只给准备好的人。”机遇,作为事物发展偶然性的表现,是人们在各方面的实践活动中都会经常碰到的。但是,人人都会“碰到”机遇,并不等于人人都能“发现”和“利用”机遇。机遇的发现和利用,既受事物所依存的各种条件以及机遇本身显现的程度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同时也受各人的需要、爱好、兴趣、知识、经验、思考能力、思考方法等多种主观因素的限制。也就是说,机遇的发现和利用,既依赖于客观条件所形成的某种有利时机的“显现”,也依赖于人对这种有利时机的“认识”。

    衣服洁白剂

    从前,法国有个叫吉麦的穷画家。有一天,他支起画架在院子里画画,他的妻子在一旁洗衣服。吉麦画了一会儿,习惯性地随手甩了一下画笔,没想到画笔上的蓝色颜料溅到了妻子洗好的白衬衣上。妻子一边抱怨,一边重洗这件白衬衣。可是,不管她怎么洗,衬衣上总是有一点蓝色洗不掉。她只好无可奈何地把它晒起来。没想到,这件白衬衣的蓝点虽没有洗掉,但衣服晒干以后竟然比原来更洁白、更鲜艳。吉麦为了弄清这是怎么回事,第二天他又故意这样试了一次,结果跟前一天一个样,沾了蓝颜料的白衬衣显得更白更艳。第三天他再次试验,结果仍然相同。作为从事视觉艺术的画家,吉麦经过一番思考分析,认定这是由于人们的错觉造成的现象:在白色里渗入少许蓝色,看起来会觉得更白。

    后来吉麦把这种能使白衬衣更白的淡蓝色颜料,命名为“可以使衣服洁白的药”,并附上一份关于使用方法的说明书,拿到市场上去出售。由于他的大力宣传,这种“药”竟出人意料地畅销。人们使用吉麦的这种新产品以后,纷纷赞扬他发明了效果很好的漂白剂。这种蓝颜料和水的混合液使吉麦变成了一个大富翁。

    吉麦正是抓住了常人容易忽略的时机而获得了成功。

    ■ 职场活用 ■

    职场上,局面复杂,很多时候我们都要等待合适的时机。如关于要不要跳槽的问题,就像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需要慎重考虑。何时跳槽也许很难把握,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宁可被老板炒鱿鱼。那样的话,就用不着经历痛苦的抉择,左右为难了。因为这些事情都由别人来决定了。假若有了下述迹象,那就暗示着你该考虑跳槽了:拿到的薪水单已不再能让你有满足感;一个星期接一个星期,老板总是给你安排同样的工作,尽管你想方设法要尝试新的项目,可就是不能如愿以偿;闲极无聊时,你突然意识到,老板、主管以及同事还是用老眼光把你看做初来乍到的新手;偶然的一桩小事或一个表情,让你感到,在高层人物眼里,你只是一个职位低下的雇员,尽管你曾经努力改变他们对你的看法却毫无作用。这时,你也许就应该重新踏上求职之路了。

    保罗·奥迪伯特的选择

    保罗·奥迪伯特毕业于乔治敦大学英语专业,并且精通计算机。上大学期间,他开始在当地一家网络公司实习,从事网络设计、编写代码等工作。毕业后,他正式接受了这份工作,并且干得很出色。

    他说:“有一天,我突然变得躁动不安。我开始困惑,难道这就是生活?我有一份轻松的工作,我在赚钱,然后结婚生子,最后死去。不,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必须拼命摆脱这种平淡乏味的生活。于是我开始突围了。”对此他无法做出更多的解释。他只知道如果继续留在华盛顿的话,他将没有机会接触新事物,他会在舒适的生活中裹足不前。“我内心深处似乎有个声音在呼唤:‘你必须走,老兄。’”于是他走了。

    由于从小在纽约长大,所以保罗想回到纽约。并且,他还需要掌握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于是,他向纽约大学申请攻读计算机学科的硕士学位,结果被录取了。他搬回到纽约,边读书,边帮助朋友们做一些有关编码、网络设计的工作。他和几个朋友甚至创办了自己的公司。他希望将来有一天,能够为电影做特技。

    如果你认为目前跳槽对你来说是恰当的,那你就用不着惶恐不安。一旦你被雇用,老板一定会把你看成是一个勤奋上进的人。你想做得更多更好,这种不断进取的欲望将帮助你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

    ■ 管理活用 ■

    古人说,“顺势而谋”,“因势而动”。这种“势”,即指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客观条件。领导者对重要事件进行决断时,一定要考虑到事物发展的趋势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要顺应事物发展规律做决定。

    克莱斯勒公司的决策

    美国最大的汽车公司之一——克莱斯勒公司,在20世纪70年代曾耗费大量资金研制生产大型豪华轿车。当这种车型投放市场时,恰好赶上第一次世界性石油危机的爆发。由于这种轿车耗油量大,使用费用太贵,在市场上很不景气。公司为此大伤脑筋,曾设想从市场上撤出这种型号的轿车,或者对此车加以改进。但经过反复讨论,公司决定力求稳妥,继续生产推销这种轿车。结果在1978年的头9个月里,就损失7亿多美元,遭到惨败。公司此时才开始改变策略,组织生产低油耗的大众型轿车,但此时石油危机正处于激烈时期,市场上汽车需求量锐减,因而公司的财务亏损急剧上升,已处于回天无力的艰难境地。公司董事长为此被迫辞职,最高决策机构被改组。

    很明显,克莱斯勒公司开发新轿车失败的直接原因是该公司面对石油危机阴影下的汽车市场,犹犹豫豫、畏难求安,在市场突变的情况下,未能把握时机改产低油耗轿车,从而决策失误,酿成败局。古人说“先之则不过,后之则不及”,又说“士不逢时不用,兵不遇机不动”。这些都说明做事要掌握适当的时机。决策所依据的各种信息绝非唯我独有。时机成熟了,下不了决心,行动迟疑不定,别人就可能捷足先登。

    11. 道高而名重

    原文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译文

    因为其道德高尚,这样的人物常能树立极为崇高的典范,名重于后世。

    名家注解

    【张商英注】道高则名垂于后而重矣。

    【王氏注】识时务、晓进退,远保全身,好名传于后世。

    ■ 解读 ■

    人生有限,时空无涯;势有不至,运有穷通。所以历史上不乏才德超群而终生怀才不遇的高士,如孔子厄于陈、蔡,发出“吾道非耶?吾为何如此?”的浩叹;陈搏高卧华山,只赢得一个“睡仙”的雅名。但其道愈高,其德愈远,其行愈清,其英名也愈为后世所重。所以,只要道德高尚,无论穷与通,都会千古流芳,彪炳史册。

    ■ 处世活用 ■

    名声不能使一个人快乐,使他快乐的是能为自己带来名声的优秀品质,说得更明确一些,就是人们在德行上或是在才智方面所依赖的优秀品质。个人的天性必然对本人最为重要,至于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本人的影响程度实在是微乎其微。

    居里夫妇视名利如浮云

    居里夫妇都是世界上知名的科学家,居里夫人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但他们夫妇俩生活俭朴,不慕名利。

    各种勋章、奖章是荣誉的象征,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宝物,可居里夫妇视之如俗物。1902年,居里先生收到了法兰西共和国大学理学院的通知,说是将向部里提出申请,颁发给他荣誉勋章,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务请他不要拒绝。

    居里先生和夫人商量以后,写了一封回信:“请代向部长先生表示我的谢意。并请转告,我对勋章没有丝毫兴趣,我只亟需一个实验室。”

    居里夫人的一位朋友应邀到她家做客,进屋后看见居里夫人的小女儿正在玩弄英国皇家协会刚刚授予居里夫人的一枚金质奖章,他惊讶地说:“这枚体现极高荣誉的金质奖章,能得到它是极不容易的,怎么能够让孩子玩呢?”居里夫人却说:“就是要让孩子从小知道荣誉这东西,只是玩具而已,只能玩玩,绝不可以太看重,如果永远守着它,就不会有出息。”

    在居里夫人眼里奖章不过是一块做工考究的金属而已。除了做小孩的玩具,对于她没有任何用处。居里夫人将她的全部身心都投入到为人类做贡献的事业当中,她的品德已经远远超越了奖章的分量。为人处世争取名誉固然是人之常情,但是过分追求名声,便会适得其反。

    ■ 职场活用 ■

    在职场中,名声对一个人至关重要。由于缺乏相应的交流,名声变成了了解一个人最直接的途径。谁都想要一个好名声。好名声给人带来的是领导的看重,同事的友善,朋友的信任。相反一个名声糟糕的人寸步难行,他没有信誉,没有保证,甚至没有朋友。好的名声不是靠吹嘘,不是靠社交能力捧起来的。好的名声需要优秀的品质做支撑。一个品质优秀的人不需要自我吹嘘,别人自然会给予褒奖。优秀的品质是靠扎实的工作和与人为善的处世展现出来的。一个自诩道德品质卓越的人在工作中却不负责任,那么他所谓的卓越品质必然会大打折扣。

    跟班的骆驼

    小古名牌大学毕业,硕士学位,本以为就业不成问题,可渴盼已久的两家大公司都将其拒之门外。无奈之下,小古只好屈尊于一家并不知名的公司,更让他不悦的是,公司让他从最底层做起。他天天跑腿打杂,跟在别人后面还得装出一副谦虚状。

    两年过去了,小古有了跳槽的念头。一次公司组织员工“新疆十日游”,在新疆沙漠上骑骆驼让小古感触颇多,他问骆驼的主人:“为什么大骆驼边上还跟一匹并不驮人的小骆驼?”主人说:“这叫‘跟班’,因为它还在‘实习’,它得跟着‘师傅’学习一段时间后才有资格上路驮游客,没跟过班的骆驼是会出事故的。”

    旅游回来后,小古没有跳槽,依然当着他的小业务员。一年后,小古成了业务骨干,两年后被提拔为部门经理。小古在公司干了4年,这前两年与后两年的本质区别在于:他脚踏实地地当了700多天的“跟班”,像骆驼一样勤恳地跟班,踏实努力地工作。日子久了,一个人优秀的一面就会展示出来。小古如果没有勤奋的自我展示,是不会在领导那里树立一个好名声的,而没有好的名声是不会给他带来事业成功的。

    ■ 管理活用 ■

    作为管理者,对下属的名声应当予以特别重视。一个有眼光的管理者绝对不会挑一个名声糟透的人做自己的员工。这不光是对自己事业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自己人格的不负责任。我们不妨看一看李嘉诚是如何挑选人才的。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

    出身寒门的李嘉诚通过半个世纪的不懈努力和奋斗,从一个普通人成为商界名人,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每当提起他的成功,李嘉诚总是坦然告知,良好的处世哲学和用人之道是他成功的前提。

    白手起家的李嘉诚,在其长江实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时,敏锐地意识到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一个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需要有不同的管理和专业人才,而他当时的企业所面临的人才困境较为严重。李嘉诚克服重重阻力,劝退了一批创业之初帮助他一起打江山的“难兄难弟”,果断起用了一批年轻有为的专业人员,为集团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他制定了若干用人措施,诸如开办夜校培训在职工人,选送有培养前途的年轻人出国深造,而他自己也专门请了家庭教师帮助自己学习知识。

    在李嘉诚新组建的高层领导班子里,既有具备杰出金融头脑和非凡分析本领的财务专家,也有经营房地产的“老手”;既有生气勃勃、年轻有为的东方人,也有作风严谨、善于谋断的西方人。可以这么说,李嘉诚今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和他回避了东方式家族化管理模式分不开的。他起用的那些洋专家,把西方先进的企业管理经验带入长江集团,使之在经济的、科学的、高效益的条件下运作。李嘉诚不但大批起用西方人,而且让西方人作为进军西方市场的主导。

    精于用人之道的李嘉诚深知,不仅要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大胆起用不同才能的人,而且要在企业发展的同一阶段注重发挥人才特长,恰当合理运用不同才能的人。因此,他的智囊团里既有朝气蓬勃、精明强干的年轻人,又有一批老谋深算的“谋士”。

    在总结用人心得时,李嘉诚曾形象地说:“大部分人都有长处和短处,需各尽所能、各得所需、以量材而用为原则。这就像一部机器,假如主要的机件需要用五百匹马力去发动,虽然半匹马力与五百匹相比小得多,但也能发挥其部分作用。”李嘉诚这一番话极为透彻地点出了用人之道的关键所在。

    李嘉诚选择的都是具有一定良好声誉的高级人才。正是这些人才的努力使得李嘉诚创立的商业帝国能够在今天依然生机勃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