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力-成熟的人懂得放下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1.懂得放下,获得快乐

    快乐是比金钱还要宝贵的东西。因为快乐能让你得到金钱买不到的东西。没有钱万万不能,但钱不是万能的。对于金钱,你只有以平衡的心态去面对它,这些金钱才会有意义,你也才会拥有快乐的人生。

    有人认为:快乐来源于财富;有人认为:快乐来源于家族幸福;有人认为:快乐来源于事业有成;有人认为快乐来源于身体健康。其实,生命就是一个天平,很多人不快乐的原因是因为他们让天平倾向了烦恼的一端。但成熟的人却能很好地平衡自己,从而在不断的平衡心态中感受到全然的快乐。

    有一个人,日子过得烦闷而无趣,于是他决定去找那些快乐的人,问问他们快乐的秘诀。他想,国王尊贵而富足,一定快乐。他见到了国王,国王却说:“我一天要面对那么多要处理的事,我还时时要操心王位是否牢固,我晚上觉都睡不安稳,哪有快乐可言?”于是他又想,流浪汉一无所有,他应该无忧无虑的,一定快乐。但流浪汉却说:“我连今天晚上到哪儿睡觉都没着落,我哪里会快乐?”这个人搞不懂了,世界上真没有快乐的人了吗?我上哪里能找到快乐的秘诀?这时一位智者告诉他,国王可以快乐,只要他不被权力和金钱迷住了心灵;流浪汉也可以快乐,只要他不被贫困压倒。快乐不快乐,决定于心态。

    的确,拥有财富,是每个人都希望的,也是当今许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财富也就成了一个人成功的标志,怎样看待财富呢?这又是我们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个问题。有的人衣食富足却抑郁不乐,而有的人虽然清贫,每日粗茶淡饭,却又幸福快乐。那么,到底怎样对待我们的财富呢?富勒是这样做的:

    同许多美国人一样,富勒一直在为一个梦想奋斗,这就是从零开始,而后积累大量的财富和资产。到30岁时,富勒已挣到了百万美元,他雄心勃勃地想成为千万富翁,而且他也有这个本事。他拥有一幢豪宅,一间湖上小木屋,2000英亩地产以及快艇和豪华汽车。

    但问题也接踵而来:他工作得很辛苦,常感到胸痛,而且他也疏远了妻子和两个孩子。他的财富在不断增加,他的婚姻和家庭却岌岌可危。

    一天在办公室,富勒心脏病突发,而他的妻子在这之前刚刚宣布打算离开他。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财富的追求已经耗费了所有他真正珍惜的东西。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见一面。当他们见面时,他们热泪滚滚。他们决定消除破坏他们生活的东西——他的生意和物质财富。

    他们卖掉了所有的东西,包括公司、房子、游艇,然后把所得收入捐给了教堂、学校和慈善机构。他的朋友认为他疯了,但富勒从没感到比此时更清醒过。

    接下来,富勒和妻子开始投身于一项伟大的事业——为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无家可归的贫民修建“人类家园”。他们的想法非常单纯:“每个在晚上困乏的人至少应该有一个简单而体面,并且能支付得起的地方用来休息。”富勒曾有的目标是拥有1000万美元家产,而现在,他的目标是为1000万人、甚至更多人建设家园。目前,人类家园已在全世界建造了6万多套房子,为超过30万人提供了住房。富勒曾为财富所困,几乎成为财富的奴隶,财富差点儿夺走他的妻子和健康;而现在,他是财富的主人,他和妻子放弃了财产,而为人类的幸福工作,他觉得他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这里还有一个更有趣的故事:

    有一个富人,每天早上经过一个豆腐坊时,都能听到屋里传出愉快的歌声。这天,他忍不住走进豆腐坊,看到一对小夫妻正在辛勤劳作。

    富人恻隐之心大发,说:“你们这样辛苦,只能唱歌消遣,我愿意帮助你们,让你们过上真正快乐的生活。”说完,他放下一大笔钱,送给小夫妇。这天夜里,富人躺在床上想:“这对小夫妇不用再辛辛苦苦做豆腐了,他们的歌声会更响亮的。”第二天一早,富人又经过豆腐坊,却没有听到小夫妻俩的歌声。他想,他们可能激动得一夜没睡好,今天要睡懒觉了。但第二天、第三天,还是没有歌声。富人心中奇怪不已。就在这时,豆腐坊的男主人出来了,拿着那些钱,见了富人,便急忙说道:“先生,我正要去找您,还您的钱。”

    富人问:“为什么?”

    年轻的豆腐师傅说:“在没有这些钱时,我们每天做豆腐,虽然辛苦,但心里非常踏实。自从拿了这一笔钱,我和妻子反而不知如何是好了——我们还要做豆腐吗?不做豆腐,那我们的快乐在哪里呢?如果还做豆腐,我们就能养活自己,要这么多钱做什么呢?放在屋里,又怕它丢了;做大买卖,我们又没有那个能力和兴趣。所以还是还给您吧!”

    富人非常不理解,但还是收回了钱。第二天,当他再次经过豆腐坊时,听到里边又传出了小夫妇的歌声。

    2.放得下,才能潇洒走一回

    佛曰:“放下。”就连“放下”二字也要“放下”。能放下之人才能变得成熟,求得正果,不能“放下”之人,就永远只能在尘世的泥土中滚得满脸污秽,疲惫不堪了。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拿得起,放得下。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付诸行动时,“拿得起”容易,“放得下”难。所谓“放得下”,是指心理状态,就是遇到“千斤重担压心头”时能把心理上的重压卸掉,使自己轻松自如。

    年过八旬的吴阶平教授在谈及精神养生时介绍的一条主要经验就是“不把悲伤的事放在心上”。他认为“人生不如意的事常八九”,总要想得开,以理智克制感情。著名学者季羡林老教授的养生经验是奉行“三不主义”,其中有一条就是“不计较”。这些都体现了“放得下”的心理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放不下”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比如子女升学啦,家长的心就首先放不下;又比如丈夫升职或者发财,妻子也会忐忑不安放不下心,怕丈夫官做不大,又怕男人有钱变坏了;再如遇到挫折、失落或者因说错话、做错事受到上级和同事指责以及好心被人误解受到委屈,于是心里总有个结解不开,放不下,等等。很多人都是这也放不下,那也放不下,想这想那,愁这愁那,心事不断,愁肠百结。长此以往渐渐心理疲劳,乃至产生心理障碍。

    英国杰出科学家贝佛里奇指出:“疲劳过度的人是在追逐死亡。”我国唐代著名医药家、养生学家孙思邈,享年102岁。他在论述养生良方时说:“养生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莫忧思,莫大怒,莫悲愁,莫大惧……勿把愤恨耿耿于怀。”他指出这些心理负担都有损于健康和寿命。事实也是如此,有的人之所以感到生活得很累,无精打采,未老先衰,就因为他们习惯于把所有的事情都搁在心里放不下来,结果在心里刻上一条又一条“皱纹”,把“心”折腾得又劳又老。

    文化大革命期间有位从部队调到地方工作的师级干部,他因不服“四人帮”横行而被打成“右派”。当时批判他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但这位干部也真绝,在大热天居然披着棉大衣去看大字报。别人以为他“发寒热”,他却幽默地说:“这就叫心定自然凉。”有位著名演员在受审查的“牛棚”里,不但说笑如常,而且还自编了一套“牛棚健身法”,直到如今,他还在用此法锻炼身体,年过八旬照样到戏曲沙龙引吭高歌。“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这是多么成熟淡然的心态啊!

    财能否放得下。李白在《将进酒》一诗中写道:“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如能放得下财,那可称是天生一大“放”。

    情能否放得下。人世间最纠缠不清的就是一个情字。凡是陷入感情纠葛的人,往往会理智失控,剪不断,理还乱。放下该放下的情感,是一种理智。

    名能否放得下。据专家分析,高智商、思维型的人,患心理障碍的比率相对较高。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一般都喜欢争强好胜,对名看得较重,有的甚至爱“名”如命,累得死去活来。放下名,是一种精神的解脱。

    忧愁能否放得下。现实生活中令人忧愁的事实在太多了,就像宋朝女词人李清照所说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忧愁可说是妨害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狄更斯说:“苦苦地去做根本就办不到的事情,会带来混乱和苦恼。”泰戈尔说:“世界上的事情最好是一笑了之,不必用眼泪去冲洗。”放下忧愁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快乐也是一辈子,痛苦也是一辈子,为什么不让自己活得更快乐一点呢?当你把自己的快乐带给别人时,你会发现一切的不如意在瞬间变得美好起来。比如说得不到爱情,虽然会显得生活不够完美。但是能够去爱别人,这首先就是一种幸福,而且除了爱情,我们还有许多其他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不是生活的全部,失去爱情,痛苦在所难免,但是若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就十分愚蠢了。

    尤其在这个喧嚣嘈杂的纷繁世界里,诱惑太多,太难放下。此时若能保持一颗佛家所谓的“平常心”,便会得到欲望之外的快乐。

    要能够让自己彻底放得下,或试着走出去,去登山,去旅游,去到海边冲浪。古人云:“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云卷云舒。”只有“放得下”,才能潇洒在这人世间走一回。

    3.人生切莫唯“名利”

    少一点欲念,多一点超脱,少一点幼稚,多一份成熟。“功到自然成,名利自相随。”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莫被名利遮住了眼睛。

    建功立业是每个人的理想。在古代是“好男儿志在四方”,如今是“巾帼不让须眉”。名利的光环是谁也不能抗拒的,而且人活一世,就应当活得积极向上而精彩。但是,在求取功名利禄的过程中,有的人往往被名利遮住眼,贪念由此而起,从而做出使自己悔恨终生的事。

    唐朝诗人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很有才华,是一位年轻有为的诗人。一日,刘希夷写了一首诗,名叫《代白头吟》,他到宋之问家中请舅舅指点。当刘希夷诵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宋情不自禁地连连称好,忙问此诗可曾给他人看过,刘希夷告诉他刚刚写完,还不曾与人看。宋之问遂道:“你这诗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着实令人喜爱,若他人不曾看过,让与我吧。”刘希夷言道:“此两句乃我诗中之眼,若去之;全诗无味,万万不可。”晚上,宋之问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只是念这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面世,便是千古绝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法据为已有。于是起了歹意,命手下人将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先被流放到钦州,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称快!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自古以来胸怀大志者多把求名、求官、求利当作终生奋斗的三大目标。三者能得其一,对一般人来说已经终生无憾;若能尽遂人愿,更是幸运之至。然而,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有取则有舍,有进必有退,任何获取都需要付出代价。问题在于付出的值得不值得。为了公众事业,民族和国家的利益,为了家庭和睦,付出多少都值得。反之,付出越多越可悲。

    追求名利并非坏事。一个人有名誉感就有了进取的动力;有名誉感的人同时也有羞耻感,不想玷污自己的名声。但是,古今中外,为求虚名不择手段,最终身败名裂的例子数不胜数,这的确发人深省。

    有的人已小有名气,还想名声大振,于是邪念膨胀,结果得不偿失,最终遗臭万年。

    在中世纪的意大利,有一个叫塔尔达利亚的数学家,他在国内的数学擂台赛上享有“不可战胜者”的盛誉,他经过自己的苦心钻研,找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这时,有个叫卡尔丹诺的人找到了他,声称自己有千万项发明,只有三次方程式对他来说是不解之谜,并为此而痛苦不堪。善良的塔尔达利亚被他哄骗了,把自己的新发现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谁知,几天后,卡尔丹诺以自己的名义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三次方程式的新解法,将塔尔达利亚的成果攫为已有。当时,卡尔丹诺蒙蔽了所有人的眼睛,但“纸里包不住火”的,真想终于大白。现在,卡尔丹诺的名字在数学史上已经成了科学骗子的代名词。

    宋之问和卡尔丹诺都非无能之辈,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很有建树。就宋之问来说,即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已然名扬天下。可惜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名迷心窍。一旦被迷,就会使原来还有一些才华的“聪明人”变得糊里糊涂,使原来还很清高的文化人变得既不“清”也不“高”,做起连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事情。

    沽名钓誉本无错,可有时,名非往自己头上砸,天上的馅饼就掉在自己手中,这怎么办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与日军在依洛吉岛展开了激战,最后以美军的胜利结束了战斗,美军把胜利的旗帜插在了岛上的主峰,心情激动的陆战队员们,在欢呼声中把那面胜利的旗帜撕成碎片分给大家,以作终生的纪念。这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场面,随后赶来的记者打算把它拍照下来,就找来六名战士重新演出这一幕。其中有一个战士叫海斯,是一个在战斗中表现极为普通的人,可是由于这张照片的缘故,使他成了英雄,在国内得到一个又一个的荣誉,他的形象也开始印在邮票、香皂等上面,家乡也为他塑了雕像。这时他的内心是极为矛盾的:一方面陶醉在赞扬中,一方面又怕真相被揭露;同时,由于自己名不副实,又总是处在一种内疚、自愧之中。在这样糟糕的心理下,他每天只好用酒精来麻痹自己。终于,在一天夜里,他穿好军装,悄悄地离开了对他充满赞歌的人世。

    苏东坡有:“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千万名句流传于世。美名美则美矣!只是对于那些还有一点正义感,有一点良知的人,面对不该属于他的美名,受之坦然却未必办得到!得到的是美名,却同时也是一座沉重的大山,早晚会把自己压垮。

    4.吃亏是福,贪得是祸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世上通过自己努力而获得大量钱财的人多的是。世界排名靠前的富豪,没有一人是靠投机取巧而获得成功的。成熟的人一样要分清什么财该争,什么财该放。

    清代名士郑板桥积十载为官之辛酸用血泪凝成的条幅“吃亏是福”,屡被世人称为怪论。

    郑板桥得此绝“论”,并非一时冲动哗众取宠。他做秀才时就断然将家奴契券付之一炬,宣称此举“是为人处,即是为己处”,其中便隐含了“贪得是祸”的含义。及至登上县令之位,他谈及为人之道时又披露了某些人“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屋、置多田产。起手便走错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总没有个好结果。”这就明言“贪得是祸”了。

    韩国前总统卢泰愚从1988年至1993年执政5年期间,充分利用职权蓄积、贪污政治资金达5000余亿韩元(800韩元约合1美元),下野前夕,他将剩余的政治资金用化名分别存入多家银行,据为已有。1995年8月初,韩国前内阁成员总务处长官徐锡宰与一些新闻界的朋友在汉城市(现首尔市)一家餐馆饮酒,酒后吐真言,将这秘密泄露。在野的民主党穷追不舍,私下进行调查,掌握了大量证据,卢泰愚被打入监狱,等待法律的最终判决。

    韩国经济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到80年代末,韩国一直推行“政府主导下的官民结合”的经营体制。政府有权对特定领域和企业提供特惠,政府控制着国营企业和金融机构。在这一原则的支配下,各大财团纷纷想方设法靠近政府,寻找保护伞,总统或执政党负责人只要一开口,有关企业主马上就会把钱送到手里。作为回报,政府将某项建设项目指定给那个财团或企业,这个财团或企业就会赚一笔大钱。卢泰愚正是利用手中的大权先后向现代、大宇、三星、鲜京、起亚等韩国30家大财团秘密索取政治资金达5000亿韩元之多。

    铁证如山卢泰愚不得不承认他的犯罪事实,并在记者招待会上流下了悔恨的眼泪。接受传讯后回到住宅后,卢泰愚问他的医生:“有没有一种药服后可以一睡不醒,我真不想活了!”但是正如韩国报纸所强调的那样:“眼泪不会获得国民的同情”。

    这件事在韩国的影响是极其恶劣的。就在卢泰愚认罪的当天晚上,汉城(首尔)市民在愤怒之余,借酒消愁,从1995年10月27日下午7点到28日凌晨2点的7个小时里,政府机关及企业职员们下班后都不回家,纷纷涌进汉城(首尔)酒馆饮酒,以解除心中的苦恼,因酒后驾车被拘留者达160余人,相当于6、7两个月全国酒后驾车被拘留的总和。当问及他们为什么酒后驾车时,答案几乎如出一折:“对国家的前途失去信心。”

    卢泰愚在法庭上为自己狡辩说他领到的薪金不够开销,那么韩国总统的月薪到底是多少呢?韩国法律规定,退职总统的月薪标准是现职总统的95%。发放项目包括:基本工资加职务津贴再加辛劳津贴350万韩元;另外还有车辆费、社会活动费、办公费等约400万韩元,每月共计可领取750万-800万韩元(约合1万美元)。而1995年韩国规定城市居民月平均生活费为160万韩元,比较之下,下野总统的薪金是相当高的了。

    有这么高的工资收入还不知足,沦为金钱的奴力和国家的罪人也就在所难免了。真可谓“一念贪私,万劫不复”。

    既然“贪得是祸”成立,“吃亏是福”就理所当然了。甘心吃亏之辈较之贪得之徒当然是亏了,殊不知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是:“满者,损之机;亏者,盈之渐。”

    人若贪婪,欲望太强,而其自身的能力又有限,这样必然会导致自己应有的下场。清朝乾隆年间和珅的结局不就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吗?为了积聚财富,和珅像发了疯,什么手段都敢使,其穷奢极欲达到了极限,比皇家还要富有。其结果呢?还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与其由于贪婪而使自己奋斗一生的东西毁于一旦,不如寻求一种平稳、安定的生活,这是一种生存哲学,也是一种生存艺术,知足的人,由于心智成熟往往比其他人过得充实,过得快乐。

    5.放弃是一种让步,但不是退步

    放弃是一种让步,但让步不是退步。让一步,避其锋,然后养精蓄锐,以利于更好地向前冲刺。放弃是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东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撑着去做呢?

    很多时候,原本可以与他人共享的美好事物却由于人的“贪念”与“嫉妒”,左右了心中的情绪,使得“祝福”变成“诅咒”、使“好友”变成“仇敌”,更是让原来可以“双赢”的事,变成“双输”!

    在巴拉圭有一对即将结婚的未婚夫妻,他们高兴地大喊大叫、相互拥抱,因为他们中了一张“高额彩券”,奖金是七万五千美金。

    可是,这对马上要结婚的新人,在中奖后的第二天,就为了“谁该拥有这笔意外之财”而闹翻了;两人大吵一架,并不惜撕破脸、闹上法庭。为什么呢?因为这张彩券当时是握在未婚妻的手中,但是未婚夫则气愤地告诉法官:“那张彩券是我买的,后来她把彩券放入她的皮包内,但我也没说什么,因为她是我的未婚妻嘛!可是,她竟然这么无耻、不要脸,居然敢说彩券是她的、是她买的!”

    这对未婚夫妻在公堂上大声吵闹,丝毫不妥协、不让步,所以也让法官伤透脑筋。最后,法官下令,在尚未确定“谁是谁非”之时,发行彩券单位暂时不准发出这笔奖金!而两位原本马上要结婚的佳偶,因争夺奖券的归属而变成怨偶,双方也决定取消婚约。

    有人说:“结婚,经常不是为了钱;离婚,却经常是为了钱!”

    事实上,我们所拥有的,并不是太少,而是欲望太多。欲望太多的结果,就使自己不满足、不知足,甚至憎恨别人所拥有的、或嫉妒别人比我们更多,以致心里产生忧愁、愤怒和不平衡。欲望太多,就会导致心理贫穷!

    要减轻欲望,就要懂得舍弃。

    有个男生曾经和女友作了一个小测验,说如果同时丢了三样东西:钱包、钥匙、电话本,最紧张哪一样?女友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电话本,而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钥匙。答案说,女友是一个怀旧的人,而他是一个现实的人。

    后来他们分手了,女友的确总被过去纠缠得不快乐,一段大学时代未果的爱情至今还让她念念不忘,而爱情中的他早已为人夫,为人父。女友的心停在了过去,一直后悔当初没有坚持到底,因此,又错过了很多不错的人。他问她:“还可以挽回吗?”她摇摇头,他说:“那为什么不放弃?”她无奈地说:“放弃不了。”他说:“其实是你不想放弃。”中国有句古语说:“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偏偏就有人执迷不悟,所以,烦恼都是自寻的。

    人生有些错误是无法挽回的,纠正错误就需要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放弃。外在的放弃让你接受教训,心里的放弃让你得到解脱。生活中的垃圾既然可以不皱一下眉头就轻易丢掉,精神上的垃圾也无须眷恋不已。

    民间流传着一首《十不足诗》:

    终日奔忙为了饥,

    才得饱食又思衣,

    冬穿绫罗夏穿衫,

    堂前缺少美貌妻,

    娶下三妻并四妾,

    又怕无官受人欺,

    四品三品嫌官小,

    又想面南做皇帝,

    一朝登了金銮殿,

    却慕神仙下象棋,

    洞宾与他把棋下,

    又问哪有上天梯,

    若非此人大限到,

    上到九天还嫌低。

    物欲太盛驱使造成的心理变态,就是永不知足,没有家产想家产,有了家产想当官,当了小官想皇帝,当了皇帝想成仙……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

    物质上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权力、地位、金钱之类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结局必定是自我毁灭。

    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财物,无论是房子、车子……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没有一样是属于你自己的。那些东西不过是暂时寄托于你,有的让你暂时使用,有的让你暂时保管而已,到了最后,物归何主,都未可知。所以佛家把这些财富统统视为身外之物。

    卡耐基说:“要是我们得不到我们希望的东西,最好不要让忧虑和悔恨来苦恼我们的生活。且让我们原谅自己,学得豁达一点。罗马政治学家及哲学家塞尼加也说:‘如果你一直觉得不满,那么即使你拥有了整个世界,也会觉得伤心。’且让我们记住,即使我们拥有整个世界,我们一天也只能吃三餐,一次也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挖水沟的工人也可如此享受,而且他们可能比洛克菲勒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更安稳。”

    6.成熟的人乐于忘记前嫌

    有人给宽恕作了一个十分美的比喻,他说:“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耶稣在受人迫害时说:“原谅他们(迫害者)吧,他们在做些什么,自己也不知道呀!学会忘记前嫌,学会宽恕,你也就成熟了。

    中国古人倡导的美德中有这么一条,说:“人之有德于我,不可忘也,吾有德于人,不可不忘也。”意思是说别人对我的帮助,千万不可忘了,而我对别人的帮助,是应该忘记的。

    乐于忘记是一种成熟的表现。如果一味地“念念不忘”别人的“坏处”,那么实际上受到最大伤害的是自己,“念念不忘”最终只会把自己搞得痛苦不堪,生活变得索然无味。

    乐于忘记是人变得成熟的一个特征。既往不咎的人,总能甩掉沉重的包袱,大踏步地前进。乐于忘记,换一个角度理解就是“不念旧恶”。人要想生活得更好,就要有点“不念旧恶”的精神,更何况在许多情况下,人们误以为“恶”的,又未必是真正的“恶”。如果再退一步说,即使是“恶”,当对方心存歉意,诚惶诚恐,而你又不念恶,礼义相待,进而对他格外地表示亲近,也会使为“恶”者感念其诚,改“恶”从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炀帝时的郡丞,他最早发现李渊有图谋天下的野心,并及时向隋炀帝检举揭发。李渊灭了隋后,准备杀掉李靖以报昨日之仇,但李世民反对这种报复,他认为李靖是个人才,再三请求保他一命。后来,李靖果然驰骋疆场,征战不疲,竭尽全力安邦定国,为唐王朝立下赫赫战功。魏征也曾鼓动太子建成杀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同样不计旧怨,量才重用,使魏征觉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他也为唐王朝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宋代的王安石对待苏东坡的态度,应当说当时是有那么一点“恶”的。王安石在当宰相的时候,因为苏东坡与他的政见不同,便借故将苏东坡贬官到了黄州,搞得苏东坡很凄惨。然而,即便是这样,苏东坡依然胸怀大度,根本不把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旧恶。当王安石从宰相的位子上垮台后,两人的关系反倒好了起来。苏东坡不断写信给隐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叙友情,互相勉励,或讨论学问,十分投机。当苏东坡从黄州调往汝州时,还特意到南京看望王安石,受到了王安石的热情接待,二人结伴同游,促膝谈心。临别时,王安石嘱咐苏东坡:将来告退时,要来金陵买一处田宅,与他永做睦邻。苏东坡也满怀深情感慨地说:“劝我试求三亩田,从公已觉十年迟。”二人一扫嫌隙,成了知心好朋友。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党营私,于是借故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但不久后,陆贽被罢相,被贬到了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这点私怨,便玩弄权术,落井下石,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实际用意是在借刀杀人,通过李吉甫之手把陆贽除掉。但是,李吉甫没有被利用,他不记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让那位现任宰相借刀杀人之计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他积极献计献策,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越来越好。李吉甫不搞报复,宽待别人,也帮助了自己。

    古往今来,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佳话举不胜举。以古为鉴可以让我们明白事理,明辨是非,从而更好地去工作、去生活。

    7.越成熟的人越谦虚

    天没有自吹自擂,却显得那么高;桃李不向人夸夸其谈,可是接近他们的人都在地上踩出了小路。谦虚待人,必有很多人亲近你;骄傲自大,必有很多人离开你。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一个人的心灵倘若被骄傲、自大填满了,就会停滞不前,见识、经验、阅历等也会受到限制,这样的人是不会有所作为的。而那些谦虚谨慎的人,不但能倾听他人的建议,还能虚心向他人请教,这样的人成熟早,进步快,更容易取得成功。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价好比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值越小。”

    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么显赫的成就,也不论地位有多高,学识多么渊博,都有不足之处。人无完人,每个人都不可能是一部百科全书,虽然在某一特定领域里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隔行如隔山,走出这个领域,在其它方面,就变成了门外汉。由此看来,养成谦虚的好习惯是每个人必须做到的,这样才能完善个人修养、提高自身能力,从而创造出更大的业绩。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谦虚,才创造出和谐美好的社会;因为谦虚,才使人与人之间多了许多“人情味儿”;因为谦虚,才使社会文化得到充盈。谦虚的作用是巨大的,养成谦虚好习惯对人的生存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谦虚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可以赐予人们智慧,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困境,可以帮助人们搞好人际关系。

    谦虚的养成要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之上,必须做到表里如一。有些人表面谦虚,心里却非常自大,对待向其传授经验、知识的人表面恭维,实际上却充满了不屑之情,这样的人不可能得到进步。而且,这种虚伪一旦被人拆穿,任何人就都不愿意理这种人了。能用正确的态度对待他人的意见,并将所收集来的意见加以整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谦虚的人,不在乎功名利禄,不计较得失,不害怕困难、险阻,永远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心。他们的谦虚并不是卑己尊人,而是既自尊,也尊人。

    谦虚并不意味着卑微,并不是告诉人们见了谁都要像古代茶馆里的“茶博士”那样,见人便低头哈腰、满脸堆笑。与别人见面后,主动跟对方打招呼,一副生怕得罪人的模样。谦虚的人,最重要的是尊重自己,与人相处时,只要做到不傲慢自大就可以了但一定要做到保持自己的自尊。

    谦虚的人懂得尊重他人,当然这是有限度的,并不是见了谁都把对方当神灵来供奉,对别人的意见、看法也不须完全言听计从,而是要懂得以礼待人、宽容忍让从中取精华、弃糟粕。

    做人应该既不失礼于人,也不卑躬屈膝。既要自尊自重,又不可傲慢无礼;既不可心无定性,主动向他人献殷勤,也不要矜持傲慢,等别人主动和你打招呼。

    谦虚谨慎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是成熟的基本前提。做事先做人,如果人都做不好,又何谈做事?所以,人们要养成谦虚的好习惯,不但完善了做人的基本原则,做起事来也比较容易成功。

    8.该花则花,该省则省

    勤俭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训诫,“成由勤俭败由奢”就是对节俭最好的诠释,时刻谨记节俭的重要作用,养成该花则花,该省则省的好习惯。

    犹太人信奉“当用则用,当省则省”的格言,所以他们成为了世界上最“成熟”的商人,他们的赚钱历史也因此经久不衰。学会花钱并养成当用则用,当省则省的好习惯,积累财富、实现个人梦想就指日可待了。

    花钱的艺术是要告诉人们对待花钱问题,要养成“当用则用,当省则省”的好习惯,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今天的许多人已不把勤劳节俭当回事了。尤其是年轻人。其实,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该花则花,该省则省的意识仍然不能被忽视。

    不少超级华商富豪由贫到富,自始至终都十分节俭。譬如李嘉诚,他从来不讲究衣服和鞋子是什么牌子,一套西服穿十几年是平常事;10双皮鞋有5双是旧的,皮鞋坏了,补好了照样穿;那块永远快10分钟的手表是普普通通而且用了很多年的电子表;赶时间,几块钱一包的饼干也可以当美餐。李嘉诚从来不讲究什么排场,总是把钱花在最该花的地方,而生活上的开销则本着该花则花,该省则省的原则。

    世界船王、著名华商包玉刚也是一个非常节俭的商人,他的节俭生活使人嘲笑他不算是一个真正船王,只是一个银行家。

    这句话讲对了一半。

    包玉刚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船王,因为他摒弃了(或者说根本没有遵循)老一套的做法,而是用他银行家的作风、方法去管理他的船队,这种在旁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做法,却取得了成功,时至今日,又有谁敢说他不是真正的船王呢?

    也许是银行家出身的缘故,包玉刚对于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特别重视。

    他一直坚持不让他的船长耗费公司一分钱,他总说:“不要跟那些喜欢消费的人一起休息。”

    他也不允许技术方面的负责人直接向船坞支付修理费用,原因是“他们没有银钱意识”。

    水手们形容包玉刚是一个“十分讨厌浪费的人”。

    直到包玉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王国,他的这种节约习惯仍保留着。

    一位在包玉刚身边服务多年的高级职员回忆道:“在我为他服务的日子里,他每有一项指示都是用手写的条子传达,而写这些条子所用的纸都是纸质粗劣的,如果指示内容不多,他会把一张纸撕成好几条,取出一条写指示,另外几条留做备用。这样,一张信纸就可以下达多项指示了。但是,只要他抓准了一个商机,他就会大手笔的投资,他一直本着该花则花、该省则省的原则经商。”

    这就是两位大商贾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习惯,他们都是资财逾亿的富翁,但是他们依然过着简朴的生活,这并不是说他们属于吝啬一类,而是他们多经历了从贫穷到富裕的过程,在这期间他们已养成了勤俭的习惯,人人都知道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当然,我们不能排除这些富翁们根本不想丢掉该花则花、该省则省的习惯,因为他们知道节俭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可以时刻警戒自己,以免受铺张浪费的“病毒”侵害。

    节俭是一种美德,富翁尚且懂得节俭的重要作用,更何况是平凡、普通的大众呢?

    如今,许多年轻人不懂得精打细算,只要有了钱便拿去乱花,甚至不惜把本来应该用于发展事业的资本用在那些无聊的地方,许多年轻人一踏入社会就受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影响,花钱大手大脚、胡乱挥霍。这些人忽视了钱的重要作用与价值,他们把胡乱花钱理解成“大方”、“阔气”。因此,尽管手里没钱,还硬充好汉肆意摆阔,殊不知,这么做是多么的愚蠢啊!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等到发现入不敷出时已经为时过晚,血本无归了。当然,这里所强调的节俭并不是“抠门儿”的意思,而是告诉人们在该花钱的时候不要吝啬,在不该花钱的时候要学会节俭。

    不但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不懂得节俭,而且有些在社会上打拼多年的人,也不理解节俭的真正含义。这些人收入并不高,可是花起钱来却毫无节制,为了追求高档的物质享受,不惜把所有的钱花光,一旦身无分文时,却又幻想成就一番事业,赚得大笔金钱。可是,此时已经没有资本了,金钱已被他挥霍一空。

    培养节俭习惯的同时,也不要一味地把钱存到银行,这样无法让你的财富升值。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只要把钱用在恰当的地方,就不会有浪费之嫌。

    有这样一个老板,他是一个过分节俭的人,他要求员工不顾一切地节省包装绳,即使员工包装所耗费的时间再长也在所不惜。他还要求员工要尽量为他省电,因此,许多顾客因店面过于昏暗而望而止步。这使他错过了许多商机。

    舍得付出的人所得到的回报必定是丰厚的,对于农民是如此,对于商人亦如此。正确的节约原则是有计划有目的地节俭,该花钱的时候不能过于吝啬,不该花钱的时候,也不能大手大脚。

    俗话说:“花钱容易赚钱难。”有些人为了给自己留些积蓄,过起了节衣缩食的日子,可是这毕竟是少数,生活中仍然有许多挥霍无度的人,他们似乎并没有受到钱难赚的影响,继续过着铺张浪费的日子,由此看来,花钱问题便呈现出两极分化的奇特现象。

    有人可能会说:“钱就是用来消费的,有钱不花留着又不能升值。”此话说得不假。老实说,钱的确是用来花的,可花也要花得值,经常大手大脚花钱,久而久之会养成一种坏习惯,如果经济条件允许还好,可以纵容你大把花钱,但当经济条件并不理想时,这种无节制的挥霍必然会受到惩罚。

    钱是拿来用的,而不是拿来浪费的,人可以用钱买自己需要的物品、买安全感、买快感,但无论怎样用钱,必须把“该花则花,当省则省”的原则摆在心中首位,这才是会花钱的表现。

    9.有仇不报真君子

    原谅“敌人”,去“爱”敌人,是对待自己最好的方式,因为释放了自己,才能收获成熟,收获健康自由的心态。

    “新鞋磨脚,牙齿咬舌。”与人交往,难免有个磕磕碰碰。这时是选择大发雷霆,怒斥对方,痛痛快快吵一架或积蓄力量日后报仇,还是不以为然,一笑泯恩仇呢?圣经上说:“爱你的‘敌人’吧!”

    中国武侠小说中,江湖恩怨不断,仇恨能延续几百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话,人尽皆知。但小说的结尾,一般都是邪不胜正,恩怨就此在主人公手上了结。看来,人们最终还是倡导:“一释前嫌”的。

    有一部电影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美国西部拓荒时期,一位牧场的主人因为全家大小被土匪枪杀,他因而变卖牧场,天涯寻仇。

    可是当这牧场主人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找到凶手时,才发现那位凶手已老病缠身,躺在床上毫无抵抗能力,要求牧场主人给他致命的一枪,牧场主人把枪举起,又颓然放下。

    结果是,牧场主人沮丧地走出破烂的小木屋,在夕阳照着的大草原中沉思,他喃喃自语:“我放弃一切,虚度十几寒暑,如今我也老了,报仇,它到底又有什么意义呢……”

    虽然只是虚构的电影,但它一样可以提供人们深刻的反省,而这反省也就是我们强调的“有仇不报真君子”的道理。

    报仇是个劳民伤财的“差事”,因为它的投入是巨大的。

    精神投资——每天计划“报仇”这件事,要花费很多精神,想到切齿处,情绪心神的剧烈波动,更有可能影响到身体的健康。

    财力投资——有人为了“报仇”而投下一辈子的事业,大有“玉石俱焚”的味道,就算不放下一辈子的事业,也要花费不少的财力做部署的工作。

    时间投资——有些“仇”不是说报就能报,三年、五年,八年、十年,甚至20年、40年都有可能报不成,就算报成了,自己也年华老去了。

    由于“报仇”投资颇大,而且还不一定报得成,而不管报得成或报不成,“报仇”这件事,都会让自己元气大伤,因此我们还是主张“有仇不报”。

    一个成熟的人、有智慧的人知道轻重,知道什么东西对他有意义、有价值,“报仇”这件事虽然可消“心头之恨”,但“心头之恨”消了,也有可能失去了自己,所以“君子”有仇不报。

    人和动物有些方面是不同的,动物的所有行为都依其本性而发,属于自然的反应;但人不同,经过思考,人可以依当时需要,做出各种不同的行为选择,例如像耶稣一样——爱你的“敌人”。

    “爱你的‘敌人”’,这是件很难做到的事,因为绝大部分人看到“敌人”都会有灭之而后快的冲动,即使“灭”不掉,也是狭路相逢便横眉冷对,“爱!”谈何容易。

    就因为难,所以能当众拥抱“敌人”的人,才显得成熟而伟大。

    能爱自己的“敌人”的人是站在主动的地位,采取主动的人是“制人而不受制于人”,你采取主动,使对方处于“接招”、“应战”的被动态势,如果对方不能同样对待你,那么他就是一个“没有器量”的人,一经比较,胜负自然分出。所以当众拥抱你的“敌人”,除了可在某种程度之内降低对方对你的敌意,也可避免恶化你对对方的敌意。换句话说,为敌为友之间,留下了条灰色地带,免得敌意鲜明,反而阻挡了自己的去路与退路。

    而更重要的是,连“敌人”都能容能都爱的人,还有什么不能容,不能爱,而第三者看到这样宽容的人,也就更愿意与之为伍。朋友越多,不管做什么路也都越宽了。

    所以,竞技场上比赛开始前,双方都要握手敬礼或拥抱,比赛后也一样再来一次,而且要高呼“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爱你的‘敌人’”。这是走向成熟中必修的一课,也是最难的一课,连“敌人”都可以爱,还有什么不可放下,还有什么人不能爱,拥有这种海量的人,还有什么事做不成。

    10.放手,是为了更好的抓住

    不要以为自己了不起,不要认为自己现在有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就可以目空一切,你的虚架子搭得越高,你就越容易摔得更重。

    非洲土人抓狒狒有一绝招:故意让躲在远处的狒狒看见,将其爱吃的食物放进一个口小腹大的洞中。等人走远,狒狒就欢蹦乱跳地来了,它将爪子伸进洞里,紧紧抓住食物,但由于洞口很小,它的爪子握成拳后就无法从洞中抽出来了,这时,猎人只管不慌不忙地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因为狒狒舍不得那些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就将食物抓得越紧,爪子就越无法从洞中抽出。

    听说过这个故事的朋友都大呼“妙”!此招妙就妙在人将自己的心理推及到了类人的动物。其实,狒狒们只要稍一撒手就可以溜之大吉,可它们偏偏不!在这一点上,说狒狒类人,亦可说人类狒狒。狒狒的举止大都是无意识的本能,而人如果像狒狒一般只见利而不见害地死不撒手,那只能怪他利令智昏或执迷不悟了。

    失恋者只要肯对抛弃自己的恋人放手,就不会失魂落魄、心灰意冷;失业者只要肯对头脑中僵化的择业观放手,就不会整天萎靡不振、怨天尤人;赌徒只要肯对侥幸心理放手,就不会血本无归、倾家荡产;瘾君子只要肯对海洛因放手,就不会如行尸走肉、浑噩一生;贪赃枉法者只要肯对一个“钱”字放手,就不会锒铛入狱甚至搭上自己性命。

    该放手时请放手,不可陷得太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事实上,放手可以减轻许多麻烦和折磨,可以轻松地去开始另一件更有意义的事业。行就做,不行就放。做人应该灵活点,不能像狒狒那样一根筋。灵活多变,该放手就放手才是做人之道。

    维斯卡亚公司是美国20世纪80年代最为著名的机械制造公司,其产品销往全世界,并代表着当今重型机械制造业的最高水平。许多人毕业后到该公司求职遭拒绝,原因很简单,该公司的高技术人员爆满,不再需要各种高技术人才。但是令人垂涎的待遇和足以自豪、炫耀的地位仍然向那些有志的求职者闪烁着诱人的光环。

    詹姆斯和许多人的命运一样,在该公司每年一次的用人测试会上被拒绝申请,其实这时的用人测试会已经是徒有虚名了。詹姆斯并没有死心,他发誓一定要进入维斯卡亚重型机械制造公司。于是他采取了一个特殊的策略——假装自己一无所长。

    他先找到公司人事部,提出为该公司无偿提供劳动力,请求公司分派给他任何工作,他都不计任何报酬来完成。公司起初觉得这简直不可思议,但考虑到不用任何花费,也用不着操心,于是便分派他去打扫车间里的废铁屑。一年来,詹姆斯勤勤恳恳地重复着这种简单但是劳累的工作。为了糊口,下班后他还要去酒吧打工。这样虽然得到老板及工人们的好感,但是仍然没有一个人提到录用他的问题。

    1990年初,公司的许多订单纷纷被退回,理由均是产品质量有问题,为此公司将蒙受巨大的损失。公司董事会为了挽救颓势,紧急召开会议商议解决,当会议进行一大半却仍未见眉目时,詹姆斯闯入会议室,提出要直接见总经理。在会上,詹姆斯把他对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做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并且就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后拿出了自己对产品的改造设计图。这个设计非常先进,恰到好处地保留了原来机械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已出现的弊病。总经理及董事会的董事见到这个编外清洁工如此精明在行,便询问他的背景以及现状。詹姆斯面对公司的最高决策者们,一一回答了他们的问题,解除了他们的疑惑,并将自己的意图和盘托出,经董事会举手表决,詹姆斯当即被聘为公司负责生产技术问题的副总经理。

    原来,詹姆斯在做清扫工时,利用清扫工到处走动的特点,细心察看了整个公司各部门的生产情况,并一一作了详细记录,发现了所存在的技术性问题并想出解决的办法。为此,他花了近一年的时间搞设计,做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为最后的一鸣惊人奠定了基础。

    放手是为了更好的抓住,放下架子是为了有一天理直气壮的端起架子。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有放得下,才能拿得起。

    11.成熟体现在“适可而止”上

    古人云:“过犹不及。”孔子老人家倡导“中庸”,即一切都应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在一定的规则内。人们做人做事都应在这条中间线上下浮动,一旦跌出底线或弹跳到高空,结果就只有一个:得不偿失。

    不懂“适可而止”的人总希望得到得更多,他不知满足,结果命运让他失去一切。贪心只会愚弄自己。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命运变好,乞丐不该陷入渴求更好之中,有心追逐非分之想的名利不是进取,不适可而止的人一定会栽跟头的。

    有一天,一只狐狸走到一个葡萄园外,看见里面水灵灵的葡萄垂涎欲滴。可是外面有栅栏挡住,无去进入。于是狐狸一狠心绝食三日,减肥之后,终于钻进葡萄园内饱餐一顿。当它心满意足地想离开葡萄园时,发觉自己吃得太饱,怎么也钻不出栅栏。无奈,只好再饿肚三天,才钻了出来。

    狐狸的故事颇像人生过程,人生就是一个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走的过程,积极进取值得称道,不懂适可而止只会加快“赤条条地离去”的过程。

    早在1925年,美国科学家麦开做了一个史无前例的老鼠实验:将一群刚断奶的幼鼠一分为二区别对待。

    第一组享受“最惠国待遇”,给以充足的食物让其饱食终日。

    第二组享受“歧视待遇”,只提供相当于第一组60%的食物以饿其体肤。

    结果大大出人意料:第一组老鼠不到三年,未到中年就英年早逝;第二组饿老鼠寿命翻番,享尽高年方才寿终正寝,而且皮毛光滑,皮肤绷紧,行动敏捷。更耐人寻味的是其免疫功能乃至性功能均比饱老鼠略高一筹。

    后来科学家把试验范围扩大验及细菌、苍蝇、鱼等生物,又发现了惊人相似的一幕幕。

    科学家因此得出结论:动物终其一生所消耗的能量有一个固定的限额,限额一旦用完就意味着生命永久停止,吃得多,限额就完成得早;吃得少,限额就完成得慢。

    不懂适可而止的人总希望得到得更多,他不知满足,结果命运让他失去一切,贪心只会愚弄自己。

    一股细细的山泉,沿着窄窄的石缝,叮咚叮咚地往下流淌,也不知过了多少年,竟然在岩石上冲刷出一个鸡蛋大小的浅坑,里面填满了黄澄澄的金砂,而且每天的数量都大致相等。

    有一天,一位砍柴的老汉来喝水,偶然发现了清冽泉水中闪闪的金砂。惊喜之下,他小心翼翼地捧走了金砂。从此,老汉不再受苦受累,过个十天半月的,就来取一次金砂,不用说,日子很快富裕起来。

    老汉虽守口如瓶,但他的儿子还是跟踪发现了老汉的秘密,他埋怨老汉不该将这事瞒着,不然早发大财了……

    儿子向老汉建议,拓宽石缝,扩大山泉,不就能冲来更多的金砂吗?老汉想了想,自己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怎么没想到这一点?

    说干就干,父子俩丁丁当当,把窄窄的石缝凿宽了,山泉比原来大了几倍,又凿大、凿深了坑。父子俩想到今后可得到更多的金砂,高兴得一口气喝光了一瓶老白干儿,醉成一团泥……

    父子俩天天跑来看,却天天失望而归,金砂不但没增多,反而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父子俩百思不得其解——金砂哪里去了呢?

    父子俩聪明的结果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世人不懂适可而止的又何止这愚蠢的父子俩,尤其在财物面前,多少聪明人都会瞬间变得愚不可及。

    富翁家的狗在散步时跑丢了,于是在电视台发了一则启示:有狗丢失,归还者,付酬金1万元。

    送狗者络绎不绝,但都不是富翁家的。富翁太太说,肯定是真正捡到狗的人嫌给的钱太少。于是富翁把酬金改为两万元。

    一位乞丐在公园的躺椅上打盹时捡到了那只狗,他第二天一大早就抱着狗准备去领酬金,但却发现,酬金已经变成了3万元。乞丐又折回破窑洞,把狗重新拴在那。

    在接下来的几天,乞丐一直在告示旁边,当酬金涨到使全城的市民都感到惊讶时,乞丐返回他的窑洞。

    可是那只狗已经死了,因为这只狗在富翁家吃的都是鲜牛奶和烧牛肉,对乞丐从垃圾桶里捡来的东西根本受不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命运变好,乞丐不该陷入渴求更好的怪圈之中,有心追逐非分之想的名利哪能是进取呢,不懂适可而止的人一定会栽跟头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