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这才意识到,东京这个审判虽然没有针对着自己,自己呢,没有站到那个被告席上。但是早晚有一天,他会站到另外一个被告席上,他的罪行会被清算;而那些罪行呢,又是和现在的这些日本战犯的罪行连在一起的,关联在一起的,如果现在揭发了他们,那么以后也会成为自己的罪证。”
开庭的第八天,溥仪在结束作证前提出一个爆炸性的建议,他主动提出第二天可以讲一讲日本天皇,毕竟溥仪两次访日期间都与日本天皇有过密切的接触和密谈。
当晚正当溥仪为第二天的作证做准备时,突然接到了法庭的通知,告知他的作证已经结束,他可以返回苏联了。
981号犯人
1950年8月5日早晨,中国抚顺,战犯管理所。
管教黄国城将一套新的囚服递给溥仪的时候,他觉得溥仪有些情绪。
“对这衣服他有想法,他总觉得这个衣服好像寿衣、死人衣裳,穿上这衣裳就完了,”黄国城回忆道。
抚顺战犯管理所位于抚顺市内浑河北岸。1936年日本人修建时称之为“抚顺典狱”,1950年根据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指示,改为抚顺战犯管理所,关押包括日、伪、蒋在内的战犯982人。溥仪从苏联引渡回国后,也被关押在这里。
溥仪拿到自己的囚服时,看见囚服的胸前绣着编号“981”。从此这成为了他在这里的名字。
溥仪一生有过多种称谓:1909年他三岁登基的时候,老北京都管他叫“小皇上”;1932年“满洲国”成立后,他又成为“康德皇帝”;1945年到了苏联后,迫于时局,身边的人改口称他为“上面”或者“溥大爷”。这些称呼溥仪都听着不顺耳,反而这个“981”倒让他觉得少了一分尴尬。
“一开始,我觉得很奇怪,溥仪怎么长得这么个样。”黄国城回忆道,“以前的照片,那是相当威武的,没想到这小子这么个德性,也不怎么的。戴个近视眼镜,和正常人也没啥区别,说话完全是北京口音,生活非常糟。啥也不是、什么也不会,就这么个玩意儿。”
更大的尴尬接踵而来。战犯所为了更好地锻炼溥仪的生活自理能力,刻意将他与家族的小圈子分开关押。失去了陪伴在身边30多年的左膀右臂,溥仪连最基本的生活也无法保障。
“挺遭罪的,”当时的护士长赵毓英对溥仪有几分同情,“他也没法,他的家人都与他分开了,现在与他同屋里的人没有义务帮着他。他就跟不上人家,早晨到了钟点该叠被的时候,大家很快把被子整理好,像军队那样的。他被子叠不上,衣服穿不上,大家上外面集合去了,他也跟不上;衣服更不会洗,所以这个阶段他根本就没洗过衣服。想求人家他也开不了口;洗衣服,弄个盆,鼓弄半天也弄不上来,就挺遭罪的。他就像个小孩子一样。”
“有一次,贺龙来管理所视察,”管教罗凤臣回忆说,“他提出要见见溥仪,那天正好我值班,拿传票到号把他提出来了,我说溥仪你出来一趟,结果他忙活了半天,出来一看衣服不对扣、斜的,鞋带都不会系,裤子也是皱巴巴的。就这样见首长了。”
“战犯所组织劳动糊纸盒子。溥仪糊纸盒子笨死了,这纸盒子糊出来,哪个盒子最次、最难看、最歪的就一定是他的,”罗凤臣说。
一些小的“计谋”倒是可以解决最直接的困扰。
洗澡。溥仪不愿意和其他人一起洗澡,怕别人埋汰。轮到他的监号洗澡的时候,溥仪第一个冲出来,跳进浴池赶紧洗。赶在别人下水前,他已经洗完出来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
倒马桶。每个监舍都会安排值日生,轮流打扫卫生,倒马桶、扫地,等等。溥仪一听说要倒马桶就慌了,不知道如何是好。所长注意到了溥仪的情况,发话说值日的事情溥仪就免了吧。溥仪才长吁一口气,就像大赦了他一样。
“没有精神”是管教罗凤臣回忆时对溥仪最深的印象。“你看他晃荡晃荡,跟个傻子似的。不像电影电视里演的那样,做皇上的时候那么精神,”罗凤臣回忆道,“其实当皇上的时候也是傀儡,也不是那么精神。他非常孤立,原来大伙都围绕着他,现在都不理他了,大臣也不是大臣、下属也不是下属、侄也不是侄,就他一个人被完全孤立了,所以那个阶段的溥仪是非常苦恼的。”
被嘲笑、受歧视、被孤立、碰钉子,这是40岁的溥仪从未遭受过的。大多数时候,溥仪选择了沉默,与舍友不说话,与族人也不说话,有的时候受了一肚子气,被逼急了的时候,他还会实施“报复”——占马桶。
“他也会使点坏,坐在马桶上不起来。他的那味儿太大,别人受不了。别人要用马桶他也不让、占着,”管教刘家常回忆,“别人白天不是说他坏话吗,他还击不上来;别人不是讽刺他吗,他不吱声,憋气。到了晚上我熏死你们。”
离婚
1955年4月16日,早晨,中国抚顺。
抚顺战犯管理所所长夫人郑英顺刚出家门准备上班,就在门口碰到了一个裹着头巾、挎着包袱的农村中年妇女。
“我就问她,你找谁呀?”郑英顺回忆说,“她说她找溥仪,是溥仪的妻子。”
李玉琴出生于长春市一户普通人家,1943年,年仅15岁的李玉琴被选入伪满洲国的“皇宫”中,并被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封为“福贵人”,成为溥仪的第四位妻子。1945年,日本投降,李玉琴被溥仪留在了大栗子沟,几经辗转,一直在北京生活。1950年以后,李玉琴经多方打听得知溥仪被关押在抚顺,立刻筹措路费来到抚顺战犯管理所,见到了分别10年的溥仪。
抚顺战犯所经请示上级,特别批准在所内辟出一个单间,用两张单人床拼起一张双人床,专门供探望期间溥仪与李玉琴居住。战犯管理所的管教意图用溥仪这段最后的婚姻,帮助他改造。
“看到溥仪,李玉琴还是吃了一惊。”负责安排李玉琴接待的郑英顺回忆说,“已经不是她印象中的那个样子了。在她的印象中,当年这个康德皇帝是很年轻、很英俊、很帅气的一个皇帝;而现在呢,变成了一个糟老头。背也有点驼了,说话也好像比较笨拙了。”
“而且呢,还有一些细节也让李玉琴感觉到了距离。比如她带来了一些糖果,溥仪一看到糖果,也许挺长时间没有吃过,赶快就拿过来掰开塞到自己嘴里,也不说另外掰一块,说玉琴你也吃一块,所有这些都让李玉琴的心里起了一些变化。她在一些细节上非常关注这些事情,结果她觉得不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好像眼前这个人呢,不是她当年的丈夫,有了距离、比较生疏了;也不像当年那样好像非常地有为,而是比较老态龙钟的样子了。”
此后,李玉琴又多次来到战犯管理所,但与溥仪之间的夫妻关系却每况愈下,而溥仪释放的日期又遥不可知。最终,李玉琴提出了离婚请求。1957年5月20日,河北区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裁定准许离婚。
“离婚对溥仪的打击非常大,”管教刘家常回忆说,“原本在里面好像还有一个奔头,还有一个希望,现在连最后的希望也没有了,人变得非常消沉。”
特赦
1959年,12月底,北京。
高中生金毓嶂放学回家,见到自己从未谋面的伯父时,觉得伯父看上去像一个老实人。
“戴一棉帽子,穿一身棉裤棉袄,就是劳改制式的服装,”金毓嶂回忆道,“跟我们握手特别有劲,刚回来的时候身体还是可以的,而且精神状态也比较好。”
“我就叫他伯父。哪里会再提以前的那套!都是以亲戚相称,他是我的伯父,我是他的侄子。”
一周前,正在抚顺战犯管理所进行改造的“编号981”突然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的特赦令,即日释放。
“溥仪从来没有预期到自己会这么快被释放,”当时在特赦大会现场的管教黄国城回忆说,“论罪恶他最大,他是伪满的皇帝嘛,是第一号;论改造,也不能说好啊,生活自理能力还是很差;论学习,他的弟弟溥杰比他强多了,很有政策水平;溥杰写了十个字了,那溥仪可能一个字还没写出来呢,所以当时怎么想,从哪个角度上考虑,溥仪也不认为第一个特赦可能会是他。”
弟弟溥杰捅了捅他,他才往前走了几步,深深地鞠躬,然后抬起他的双手,接过那份特赦通知书。管教黄国城说他看到了溥仪眼中的泪水。
回到监舍,收拾起自己不多的盆盆罐罐,同屋的人都向他道喜。溥仪没有说话,只是低头撕掉了衣服胸口的“编号981”。
【战场回眸】
给女儿的信——军国主义的魅影
撰文/浦顿 王月
信件原件及译文/建川博物馆提供
一个侵华日本士兵,该如何向自己的孩子讲述自己在中国所从事的侵略战争?邦男在写给女儿一美的信中,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根据信中描述,女儿一美15岁,正是形成世界观的关键时期。邦男在给女儿的信中,道出了侵略中国的目的:“如果是为了国家的话,无论再怎么辛苦都必须要忍耐。爸爸也认为很辛苦,但只要一想到是为了天皇、为了国家,哪怕是花再多的时间都无所畏惧;我也很想见到一美,但是为了天皇,也就必须忍耐。现在是一个特殊时期,我们什么都必须忍耐。”
在这组温情的书信中,字里行间真实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军国主义教育的“成功”,为“天皇效命”进行侵略征战已经成为日本普通民众被格式化的信条。为了天皇和为了国家,甚至是为了所谓的“东洋和平”的谎言,这就是一个侵华日军士兵信中的战争目的。值得注意的是,邦男给女儿的信中提出了核心价值观:忍耐。这说明他所感受到的战争,已经不是那么顺利了,而日本国内的情况,对一个孩子来说也难以忍受。所以,一切都要“忍耐”,因为是为了“天皇”,这些忍耐最终都会被证明是“值得的”。
邦男对女儿所说的话,不自觉地把国家和个人统一起来,把正在从事侵略战争的成年人和在日本本土成长的青少年统一起来。“躺在床上,脑海里不停地想起家里的事。这样想着家也已成为我现在的一个乐趣,但绝不是懦弱哦!我也该起来吃早饭,然后出操。今天我也要全力工作,一美也要天天拿出全力,努力学习。”这种叙述,暗含的鼓励是,孩子应和父辈一样,为了国家“天天拿出全力”。这种教导,最后会导致思维上的同构,新的一代和父辈会拥有同样的军国主义思想价值观,等到天皇召唤,就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一美是个女孩,她所接受的教育仍是为战争服务。“运动会的照片出来后,就赶快寄给我。爸爸会等得脖子都长的。一美的刀练得怎么样了?真想看看。因为一美身材细长,能很好地保持平衡吧?看来你们最近都在忙于防空演习、金毗罗祭祀活动等。”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一美正在接受基本的军事训练,日本的学校在忙于防空演习。或许,对可能到来的美军对日本本土的轰炸,日本官方是有所准备的。
父亲给女儿的信,也许是世上最温暖的文字。但是在邦男写给一美的信中,战争的痕迹处处可见。邦男希望一美能成长为忍耐、勇敢、不怕牺牲的人,这是战争时代特有的价值观。甚至,对女儿生活中的小事,他都会用战争思维来解释,“与和子、英子她们都还好吧?可不能和大家吵架哦!现在可不是我们日本人和日本人吵架的时候。”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邦男紧绷的神经。
幸运的是,日本很快战败,一美这一代人避免了被军国主义荼毒的命运。但是,“二战”后,日本用很长时间来摆脱这种战争教育,然而至今也难称得上成功。
小一美:
谢谢你二十号寄来的信,听说你朝气蓬勃地上着学,爸爸非常高兴,也放心了。我还知道你都能去买鱼、跑腿,帮妈妈的忙了。在学校也能帮老师的忙,关心帮助同学,得到了老师的表扬。爸爸知道这些事,觉得特别地开心。学习成绩再好,如果没有帮助体贴别人的心,那就不是真正的日本人。不能一心只让自己一个人得到老师的表扬。要和同学们齐心协力一起学习哦。
前几天的牛奶糖,谢谢啦。国内大概没有什么点心吃吧。点心糖果也不多,就不用给我寄来了,你留着爬山的时候再吃吧。
前些日子要来的小猫长大点了,很闹腾,有些烦人,现在就在房间里走个不停。水汪汪的大眼睛,很可爱。尾巴很长,毛色黄,夹杂着些花纹。
爸爸现在很好,因此一美也要好好注意身体,不要怕热哟。今天就写到这里,再见。
爸爸
7月25日
一美,你好:
谢谢女儿的来信。你一定每天都过得很好吧。老师的作业看样子比较多,如果是为了国家的话,无论再怎么辛苦都必须要忍耐。爸爸也认为很辛苦,但只要一想到是为了天皇、为了国家,哪怕是花再多的时间都无所畏惧;我也很想见到一美,但是为了天皇,也就必须忍耐。现在是一个特殊时期,我们什么都必须忍耐。但是一美你是幸福的哦,因为在日本没有多少人像一美一样拥有一个为国奉献的父亲。哪怕是只看到这样的父亲的来信,一美你也必须是幸福的。
与和子、英子她们都还好吧?可不能和大家吵架哦!现在可不是我们日本人和日本人吵架的时候。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