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钩沉:看历史精选集-战争拾遗(8)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旅顺是日俄战争曾经的战场。一路上有很多的苹果园。这儿的苹果又甜又脆,非常好吃。如果可以的话,真想给你尝尝。但实在是太远,只好放弃这个想法。从大连到旅顺大概需要一个半小时。下次坐坐开往哈尔滨的火车。这条线路要通过金州、大石桥等曾经的战场。那一带也到处都是苹果园。然后就能到达父亲待的海城。这儿距离大连大概270公里,坐快车的话,大概4个小时,普通火车的话,大概需要7个小时。海城的特产是芋头,卖相又好、个头又大、颜色雪白。要是能给爷爷的话,他一定会很高兴。过了海城再往前走150公里,就到了奉天。那儿也有很多日俄战争曾经的战场。快车的话,大概需要2小时。

    今天先写到这儿。坐了太久的火车,累了。

    机车有很多种类,运行久了之后,有时会用一个大大的钲鼓代替汽笛,但一边大声鸣叫一边向前奔驰这点是没变的。而新款机车的鸣叫听起来哑哑的,应该是因为全部电气化的缘故。

    距离爸爸住的兵舍五六条街的北面有条铁道,那儿一直有火车通过。有时候会想坐那个火车回去见见一美。这时候,爸爸都会自己鼓励自己:爸爸可是为天皇效命来参加战争的,这样懦弱的话可不行。

    一美一定也很想见爸爸吧?一定要忍耐。因为有很多的孩子因为战争失去了父亲。只要想到这一点,我们暂时见不到也没关系。

    快车中有特快“津元”号和普通快车“鸽子”号等。快车的流线型很好,速度也很快。

    我向神灵祈祷,保佑我们家一美无病无灾。

    11月22日

    爸爸

    一美,你好:

    一美好吗?我想你一定还是每天拿着便当,精精神神地去学校、努力学习吧?爸爸在这边很好。

    一美每天都供饭,所以爸爸才能每天都吃得香香的。季衣和日照子都很好吧?

    这边有很多坐落在古城里的房子,非常热闹。到哪儿都坐马车。中国话把那种马车叫做什么,我一点都不懂。

    不过在这边也有日语讲得很好的中国人,我有什么不懂的地方,他们可以教我。这边的小学、中学的学生都穿着笔挺的服装。这儿和之前待的地方相比,景色非常好,有很多柳树和洋槐,也有很多鸟。如果可以的话,真想让一美来看看。

    我问了你妈妈的情况,一美可不要让妈妈操心哟!你妈妈因为长期患病,不要让她操心是最重要的。

    家那边的天气开始转冷,树叶开始掉了吧?一定要注意身体。虽然每天都想给一美写信,但因为太忙,做不到。我尽量,一美也要记得多给爸爸写信。

    代问大家好。

    希望一美健健康康!

    13日

    爸爸

    一美,你好:

    谢谢一美的来信。两三天前寄给你的信上才说还没收到你的信,今天就收到了一美的、奶奶的和你妈妈的来信及一张明信片。看这些让我忙活了好久。当然最高兴的还是收到你们的来信,士兵们也都像收到自己的来信一样替我高兴。照片上的爸爸留着胡子,觉得有趣吧?什么时候我们要是能见着,我就留着长长的胡子见你们。留1米长的胡子怎样?听说你们开了运动会,一美一定很高兴吧?我想象着一美参加比赛的样子。听说一美获得了一等奖,了不起!一等奖可没那么容易就获得的哦!运动会的照片出来后,就赶快寄给我。爸爸会等得脖子都长的。一美的刀练得怎么样了?真想看看。因为一美身材细长,能很好地保持平衡吧?看来你们最近都在忙于防空演习、金毗罗祭祀活动等。立岗的祭祀很有趣吧?你们在三条寺一定又有什么有趣的事吧?父亲是去不了了,今后就由一美代替爸爸去了。

    在“满洲”不太看得到猫。据说这边的人吃猫。不过这边狗挺多,体形大得像大狼狗,一个人走路要是碰到的话,感觉好像要被吃了似的。海城的街上也有那种大狗哦!

    我去了中国人开的澡堂,今天我就给你说说这个。

    坐着马车摇摇晃晃地来到澡堂(日连池),在入口处有个小小的房间,走过这间房进到澡堂里一看,里面有很多“满洲人”,都是赤身裸体躺着。他们泡澡之后就直接躺在地上。虽说有点脏,不过习惯了也就没什么感觉了。

    澡堂里有理发的,有搓背的。澡堂的人将我带进去,里面有躺床,在最里面有小船一样的泡澡盆(大概有2米长)。他们给我换了水,所以不脏。我心情舒畅地躺在里面,这时候就有个“满人”过来问我是否要搓澡?我回答:“要。”他就让我坐到椅子上,给我全身搓了。搓得我全身发红,连自己都吓了一跳。不用肥皂,就这么搓,从手指尖一直搓到脚趾头尖,然后又去泡泡。出了很多汗,我在那儿睡了会儿午觉,也许是爱睡觉吧,居然睡了好几个小时。然后就坐着马车摇晃着回来了。在我们那儿可看不到这样的澡堂子,真是少见。

    第二学期的考试马上就要考了吧?好好学习,考个好成绩!你那边一定又下雨,天气越来越冷了吧?一美一定要注意身体,和爸爸一起加油!努力!

    代问爷爷、奶奶好!

    31日

    爸爸

    军国主义灌输无人幸免

    尽管我们没有读到一美写给父亲的信,但是,从父亲写给一美的信中,我们仍然能感受到一美所受到的军国主义教育。事实上,这种教育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并在即将战败时达到了顶点。《大公晚报》1945年6月7日第1版报道:

    琉球岛美军冒雨推进,残敌被击溃,散为若干孤困之袋形阵地。正式宣布琉球战事结束之公报由尼米兹元帅总部发出。航舰队续袭日本本土九州,投弹历两小时,主要目标为日方自杀飞机之基地。东京广播认为此次袭击为美军即将直接袭击日本本土之先兆。《读卖新闻》提出警告,谓本土决战之时刻已迫近……日政府控制下其他报纸继续鼓励人民,造成自杀心理作为国防准备之一部分。东京电台呼吁所有日本儿童追随硫磺儿童之后,即随身携带手榴弹与美军拼撞,自行炸死。

    军国主义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它是一种社会氛围。报纸、电台和父亲的信,所发挥的作用可能比学校还要大。青少年很容易对学校的灌输产生逆反心理,但是在社会上,军国主义无处不在,最终会让孩子产生错觉:这就是一切,这就是“真理”。在我们的印象中,打仗似乎是男人的事,但是,一旦军国主义成为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没有什么人能够幸免。“九一八”事变后,一美还是个婴儿。1932年,日本颁布了《高等女学校令》。(日本的“高等学校”不是中国的“大学”,而是相当于中国的“高中”。)当时,日本女子高中里面都有《修身课》这样一门课程。而根据这部法令,女子高中又增加了《公民课》,课程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培养军国之妻、军国之母”。1937年,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这时的一美,刚刚上小学。伴随着战争的日益激烈,日本政府开始考虑“确保人力资源和培养人力资源”。1938年1月,日本出台了《母子保护法》,制定了“母子育成策”,公开打出“努力繁殖!努力生育!”的口号,并据此推出了一系列针对女性的政策和号召。同时,整个日本的各个阶层也沉浸在战争狂热之中。

    1941年7月,日本开始实施《国民优生法》等,同时在学校里面让女学生们开始练习弓道,对15岁至21岁的女学生进行千米速跑、投标等体能测验考试。整个日本要培养“军国女性”,要保护培育一代又一代“军国母子”。从邦男的回信中可以看出,一美在写给父亲的信中,讲述了她在学校学习刀法的困惑,所以邦男回信中才问她刀学得怎样了。事实上,当时的日本中学,军国主义教育达到匪夷所思的地步,1941年,日本新潟学校要求男女学生全部裸体上课,以磨炼精神。而在日美开战后,很多学校要求学生们用竹刀敲击罗斯福、丘吉尔的肖像画,以灌输对敌国的憎恶之心。

    长期的军国主义教育,使得日本人对战争有着偏执的支持。为了激发鼓舞士兵们的战斗意志,妇女们纷纷走上街头为出征的士兵送行。为了解除出征士兵的后顾之忧,很多年轻的女性积极与即将出征的士兵举行婚礼。如果不是因为1945年战败,可想而知,等待一美的会是什么样的命运。

    这样的状态,“二战”时在日本成为常态,很少有人觉得不正常。事实上,这样的教育思想也不是在“九一八”事变后才形成的。明治维新以后,在1880年修改后的《教育令》中,就开始出现了“尊皇爱国”的字句。在1890年10月30日,日本天皇亲自颁布的《教育敕语》中,军国主义及其教育思想更是暴露无遗。其具体内容是:“朕,念我皇祖皇宗,肇国宏远,树德深厚,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世济厥美。此乃我日本之精华,而教育之渊源亦实存于此。望尔臣民,孝父母、友兄弟、夫妇相和、朋友相信、恭俭律己,博爱及众,修学问,习职业,以启发智能,成就德器,进而广行公益,开辟世务,常遵国宪,时守国法,一旦危机,则义勇奉公,以扶翼天壤无穹之皇运。如是,则不独可为朕之忠良臣民,且足以显彰尔先祖之遗风。”

    这种教育思想的要害在于,将对先祖的追思这种传统思想和忠于天皇结合起来,忠于天皇就等于彰显先祖之遗风。在中国的漫长封建时代,忠孝难以两全一直是很多精英的内在矛盾,而在日本的军国主义思想萌芽中,似乎解决了这种矛盾。当时,日本政府把《教育敕语》作为日本教育的总纲领,把“忠君爱国”作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标榜天皇具有最高的道德,是道德的化身。为了把“国体精神”和《教育敕语》精神贯彻到全国的学校,《教育敕语》颁布之后,特别是进入昭和时代之后,日本政府提出了教学革新和学制改革两大重要课题,开始对学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

    日本政府为了进行教育体制改革,1928年文部省把学生科提升为社会教育局,强化思想教育;1935年设立了“教学革新评议会”;1936年又设立了“文教审议会”,开始按照内阁总理的咨询,对“关于国体观念的彻底和振兴国民精神的重要事项”进行调查和审议,通过审议后认为:为实现“八紘一宇的肇国精神”,必须把学校变成“国民训练的场所”,把从国民学校到大学的整个教育纳入“皇国之道”;同时,要进一步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等,最终使教育完全纳入军国主义教育体制。

    我们以小学为例,来看一看日本政府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军国主义教育的。1891年11月17日,日本制定了“小学教育大纲”,大纲对修身科做了以下规定:“(第二条)修身把以《教育敕语》之精神,启发培养儿童之良心,培养其特长,教授人道实践之方法作为宗旨。”所谓修身,其核心就是向小学生灌输“效忠天皇”的思想,把天皇说成是“万世一系”的神,其目的就是在小学生心目中树立天皇神圣不可侵犯的绝对权威。在这样的修身策略下,所培养的“儿童良心”,其实就是对天皇的效忠。

    为了实现军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日本政府除了系统地向学生灌输军国主义思想外,还经常举行一些效忠天皇的活动。从1891年开始,要求学生必须会背、会默写《教育敕语》。1891年6月学校制定了《小学节日祭典规程》,把拜读《教育敕语》和向天皇皇后的“御像”礼拜作为学校的规定仪式,各小学都要在最庄严的地方悬挂天皇的“御像”,老师和学生经过“御像”时,要恭恭敬敬地致以崇高的敬礼;在学校所有的节日和祭典上都必须唱国歌《君之代》,学生和儿童低头聆听校长带着白手套毕恭毕敬地朗读《教育敕语》。

    在邦男的信中,他鼓励女儿要勇敢。在给妻子的信中,邦男也提到,他在训练中要克服的一些怯懦。这或许能够说明,邦男所接受的教育中,“尚武”已经是一种核心价值。日本的明治维新,某种程度上也是对美国等列强威胁的反应,日本在甲午战争取得胜利后,更加验证了“尚武”对军事扩张的重要性,更加深化和强化了这方面的教育。日俄战争后,日本军国主义者又宣扬“武备第一”、“武勇武运”,继续鼓动发展军力。日本军国主义教育还通过“教育敕语”和“军事敕语”,以及天皇发布的一系列敕语来强化军事素质、教育训练,增强部队和民众“为天皇献身”的精神和能力。

    日本不仅在军队,还在地方也采取各种方法强化这方面的教育,如灌输武士道精神,组织学生进行各类军事训练,重视柔道、剑道等军体训练。要求青少年学习为军国主义献身的“英雄人物”,以他们为榜样为国尽忠。日本军国主义宣扬的武士道的核心内容是“忠”“勇”。两者并之,相辅相成。所谓“忠”即与忠君思想相结合,灌输“主从道德”。为了实现“忠”的目的,日本军国主义者继而又鼓吹“勇”,即为天皇、为国家的“献身精神”。而“勇”的终极手段是死、玉碎、切腹。为此,日本在推行军国主义的整个过程中,都一直鼓吹这一思想,颂扬“死的美学”,号召官兵和民众效仿这样的人物。如日俄战争时的统帅乃木希典大将曾为效忠明治天皇切腹自杀,被誉为楷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