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的妻子庆都生了一个儿子,名叫放勋,也就是尧。说起这个尧的出生,那可真是一件奇事,别说在当时引起轰动,现在说来大家也会感到惊讶。
庆都是陈丰氏的女儿,她和帝喾成婚以后,仍在娘家住。这年春天,陈丰氏老两口带着庆都,坐上小船在黄河上游览观光。这天阳光分外明媚,轻柔的微风缓缓吹来,他们看见沿岸的柳树绿了,小草也发芽了,鸟儿快乐地在林间嬉戏,好不惬意。小船就这样顺流而下,他们一路看着笑着,玩得很开心。
刚刚正午的时候,忽然刮起一阵狂风,天上还卷来了一朵红云,在小船上形成了龙卷风,仿佛这旋风里有一条赤龙在飞舞。老两口惊恐万状,怕小船翻在河里,他们看了一眼庆都,她似乎一点都不害怕,还若无其事地冲着那条赤龙笑呢。老两口十分奇怪,就问庆都在笑什么,庆都仍是笑而不语。傍晚的时候,风停了,云也散了,赤龙也消失了。他们才放了心,上岸后,他们急忙找个地方住下休息。老两口似乎被吓到了,都早早地睡下了,只有庆都似乎还沉浸在幸福当中,一直傻傻地笑着。
第二天,他们又上了小船准备回去。船行到昨天出现赤龙的位置,又刮起了大风,卷来的那片红云之中又出现了赤龙,不过这次它的形体小了些,也就一丈来长。因为它并没有加害于人,老两口也就不像昨天怎么害怕了。庆都看到这条龙再次出现以后,明显比刚才兴奋很多,她脸颊绯红地看着那条龙,那条龙似乎对庆都也很感兴趣,在她上方久久徘徊不肯离去。老两口看得诧异,却又不知其中原因。只得催促划船之人快点前行,躲开这条赤龙。可是赤龙就这么一路跟着他们,直到天色将晚,它才驾云离去。赤龙走后,庆都明显有些失落,怏怏地跟着父母回到家中。
晚上,老两口由于近日比较劳累,早早地就睡了,可庆都却睡不着。她闭着双眼不由得抿上嘴,笑出声来。朦胧中她听见外边风声大作,也许是因为累了,她渐渐地睡着了。那天夜里,她做了一个梦,梦到了白天出现的那条赤龙。那条龙好像还和她说了什么话,只是她都不记得了。
第二天一早,等到庆都醒来,看到枕头边上放着一张画儿,上面画着一个红色的人像,脸形上锐下丰,八采眉,长头发,而且画上还写着几个字:亦受天佑。她将这幅画藏了起来,此后不久,庆都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她住在丹陵,过了十四个月,生下来一个儿子。庆都拿出赤龙留下的图一看,儿子生得和图上画的人一模一样。
帝喾得知庆都为他生了儿子,非常高兴,本来准备要将他们母子接回身边。但是,他的母亲恰巧在这个时候去世了。帝喾是个孝子,为母亲的去世哭成了个泪人儿,哪里还有高兴的心情呢。他为母亲一连服孝三年,也顾不下庆都和儿子的事。庆都带着儿子仍然住在娘家,直到把儿子抚养到十岁,才让他回到父亲的身边。这个孩子就是后来的帝尧。
帝尧在帝喾身边慢慢地长大了,帝喾发现尧很善良,为人也极好,而且这个孩子相当有才干,是其他孩子不能及的。等到帝喾年老的时候,他将自己的位子传给了儿子挚。帝挚按照父亲的旨意做了皇帝,可是他发现尧的治国才能要比自己好很多,就有意将位子禅让给尧。帝挚做了十几年的皇帝,治国平平,虽没出现什么大的事情,但国家也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思忖再三,他就把皇位让给了尧,就这样,尧就做了皇帝。
尧帝的治国奇迹
帝尧是一位治国有方、节俭、朴素,为百姓着想的好皇帝。他的节俭程度,说出来可能都不会有人相信。据说,他住在用茅草盖的房子里,房梁就是直接从山上扛回来的粗糙木头架上的,这木头甚至都没有进行刨光。他平时吃的是糙米饭,喝的是野菜粥,穿的是粗布麻衣,天气冷的时候,他再在外边加一件鹿皮披衫来挡风。这位皇帝平时使用的器皿就是一些土碗、土钵子,屋内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当人们得知帝尧生活这样朴素后,都不由得感叹道:“恐怕就连守门的小官,过的生活都比尧好上很多吧!”可是尧一点都没有因为物质生活的匮乏而停止追求的脚步。他兢兢业业,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足。
尧顾念人们的程度也是其他皇帝不能及的,很少有人能做到他这种程度。在尧的国家曾经有个人因为没饭吃,饿肚子了,帝尧知道以后,惭愧地说:“是我没有好治理好国家呀,居然还有人没饭吃饿肚子!”如果有人因为贫穷没有衣服穿而受冻了,帝尧肯定会说:“是我的过错,使他穿不上衣服的。”在帝尧的国家中,如果有人犯了错误,他必定会说:“是我没有感化好他,才使他陷入了罪恶的泥坑。”帝尧对待罪犯,从来不使用各种刑具,对他们进行身体上的摧残,他总是用自己的善良来感化他们,所以犯罪率越来越低,人们也越来越善良。尧就是这样,把所有的责任都担在自己的肩上。在他做国君的一百年中,即使人们遇到了旱灾没饭吃,即使旱灾之后又发生了水灾,冲毁了人们的房子,大家也毫无怨言,因为他们知道尧会带领大家克服困难,走出困境,重新过上好生活。对这样的一位好国君,大家只会衷心地爱戴他,又怎么会有怨言呢。
一天,在尧的宫殿里,其实就是那简陋的茅草房中,发生了一些吉祥的征兆,例如喂马的草料变成了稻子,凤凰飞到了天井中……可能是尧的行为感动了上帝,才发生了这种事吧。有两件事,使帝尧受益匪浅。
在帝尧的茅草房前面,有几级台阶,台阶的缝隙里长着一种草,叫“历荚”。这种草非常奇特,每个月的初一,就开始长出第一个豆荚,以后每一天都会长一个,直到生长到第十五个。从第十六个开始,每天就落下一个豆荚,到月末就全落完了。假如月小只有二十九天的话,最后一个豆荚就会焦枯地挂在上边,不落下来。这个历荚按着月历,每个月都会重新这么表演一番。人们看到豆荚的生与落,就知道了这天具体是哪天。这个奇妙的豆荚,就成了尧的日历,给他的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还有一种生活在碗橱中的草,叫“蒲”,这个草也相当奇妙。它的叶子形状像一把把扇子,能够自然地摇动,一摇动就有习习的凉风吹过来。它就利用吹出来的风驱逐苍蝇和虫子,还可以使夏天碗柜里存放的食物不会因为天气的炎热而变酸臭。这个草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冰箱,这也给尧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这些事情的发生,可能是因为尧太节俭了吧,他从不关心自己,而是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国家和百姓。为了鼓励他的行为,上帝就给了他这些有用的物品,使他工作起来能更加方便。
尧封防风国
尧刚开始治理国家的时候,天下太平,人们的生活还算不错。但不知道什么原因,地上瞬间发起了大洪水,大水很快吞噬了人们的田地,还呼啸着向村庄冲去。
人们的生命受到了这么大的威胁,这可急坏了尧,爱民如子的他怎么能看着自己的人民遭受这样的痛苦呢。当时有个大臣叫鲧,他是黄帝的孙子,也算是名门之后了,他是被贬到人间的。有几个大臣就向尧推荐鲧去治水,尧虽然觉得他担此重任有些不合适,但是又没有更合适的人选,就只好任命鲧为治水大臣。
鲧在下界的时候,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就是利用这个宝贝来治理洪水的。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就这样鲧的治水失败了。
洪水泛滥的时候,地面上不知从何处来了一只玄龟,它在水中游来游去的时候,遇到了同样不知从何而来的防风。就这样,玄龟和防风就成了好朋友,防风到哪里,玄龟就跟到哪里。这个防风长得真是高大,他的头差点就碰着天了。他看看脚底下白茫茫的洪水,又看看地上青色的稀泥,觉得很奇怪,就伸出手来摸了摸。只见“啪啪”地掉了几块小灰尘,可别小看这几块灰尘,它们一落到地面上就成了一座座高大的山。帝尧知道这件事以后,别提多高兴了,他觉得终于找到能制服洪水的人了。他把地面上长出来的那座大山命名为“封山”,并把它给了防风。
就这样,防风带着玄龟开始了他的治水之路。他一块一块地把天上的青泥弄下来,但是他发现青泥弄下来以后都在地面上差不多同一个地方长成了小山,这样并不能很好地疏导洪水。这可愁坏了防风,仅凭人力怎么可能移动得了这么大的山呢,但是不把这些山移到它们该去的地方,又怎么能治得了洪水呢?就为这事,防风每天都愁眉不展,寝食难安,治水一时又陷入了困境。
玄龟看出了防风的心事。一天,它走进了防风的房间,看到他比前几日似乎瘦了不少,玄龟自然很是心疼,就对防风说道:“你不要发愁了,据我这几日观察,这些山似乎都不是太大,现在它们的根基还不是很牢固,咱们只要把它们搬到其他的地方,洪水自然可以退去。”防风苦笑了一下说:“帝尧那么信任我,把这么重要的事交给我,可我真的很难制服这么大的水。谁能搬得动这么大的山呢?”“我能!”玄龟说。“你不要和我开玩笑了,你怎么行?”“真的能。”说完玄龟带着防风来到了外边。
玄龟叫防风把小山放到它的背上,然后它驮着小山向远处游去了,它把小山放到低洼的地方又回来继续驮其他的山。就这样,防风一边把青泥弄下来,一边把小山放到玄龟的背上,它们配合得很默契。玄龟驮啊驮,驮了八十一座山,填平了不少低洼之地。可是它的腹部也裂开了,背也碎了,实在驮不动了。防风就叫它到天上休息去了,自己则开始疏导河道,他不知道埋头苦干了多久,终于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防风不但治理了洪水,还使地面上多了不少名山大川,使人间的景色更加美丽。
洪水消退了,帝尧自然非常高兴,他见防风治水有功,就将封山周围方圆几百里的地方封给他,成了防风国。
尧王访贤
帝尧有十个儿子,长子丹珠为人骄横,欺压百姓,非常不成器。当洪水肆虐的时候,他没想办法帮尧治理洪水,而是每天乘船出游,好不快乐,从没有想过要去关心人们的疾苦。洪水退去以后,丹珠每天还是坐船出游,美其名曰“陆地行舟”。拉船的人累得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不但不让大家停下来休息,还催促他们快点拉。人们恨他恨得牙根都痒痒,但是却拿他没有任何办法。他还时常欺负自己的弟弟们,所以他的弟弟们也很讨厌他。
尧把这些事情看在眼里,只是无奈,这个丹珠太难管教了。随着尧的年纪越来越大,他必须考虑让谁来继承他的位子。丹珠显然不行,国家要是交给他,很快就会民怨沸腾,人们也不会过上好日子。其他的儿子还小,难当重任,大臣中也没有合适的人选。经过仔细思考,尧决定自己出去寻找继承人。
尧访贤到了垣曲的皋落,酋长向尧推荐舜,还讲了许多关于舜孝敬父母,疼爱弟妹,忍辱负重,助人为乐的故事,这些事深深打动了尧王的心。然后,尧王又来到垣曲的乐尧,大族长们也都推荐舜,说舜既贤孝又有才干。尧听完后,心中已有几分欢喜,觉得舜可能就是自己要找的贤能之人,他决定亲自去见见舜。
这一天,尧来到了历山,就是舜居住的地方。在那里,他看见一个年轻人正驾着一头黄牛和一头黑牛在犁地。这个人手中没有拿鞭子,而且每头牛的屁股上都绑着一个簸箕,这让尧感到很奇怪。当时,有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担着一担柴从远处走来了。小伙子看到以后,急忙放下手中的农活,跑过去接了老人的担子,一直帮老人挑到山下。等老人走到尧面前时,他拱手问道:“老人家,这个小伙子是你儿子吗?”老人说:“不是,他是我们的小首领舜,我是他的百姓。”尧又问:“那既是首领,还帮你担柴?”老人笑着说:“这你就不了解他了,我们的小首领和别的首领可不一样,他见谁有困难就帮助谁,还不用别人替他干活,你没见他正在犁地吗?”
尧听了老人的话,点了点头,回过头去,对舜说:“看来大家说的真是没错,我早听说你是一个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的好人,今日一见,果不其然。”舜笑笑说:“老伯过奖了,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其实也都不是什么大事。”尧看到小伙子这么谦虚,被他感动了。突然又想起牛屁股上的簸箕,尧又问舜其中的原因,舜说:“牛虽然是牲畜,但它为我耕地已经很辛苦了,我怎么能用鞭子打它呢。再说,我要是打了黄牛,黄牛痛,猛地向前拉,而黑牛还按部就班的话,不但耕地乱了套,牛也得受苦,没什么好处。在它们屁股上绑上簸箕,打黄牛,黑牛也听见了,打黑牛,黄牛也听见了,都拉快了,谁也不受挨打的苦。”
尧王听了,觉得舜真是个仁慈、细心的人,就称赞道:“有道理,有道理。”尧要舜带他随便看看,舜很爽快地答应了。他带尧转过历山,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万亩良田。庄稼长得十分茂盛,绿油油的,非常喜人。尧王看到眼前的景象,喜出望外,对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和舜交流的过程中,尧感觉舜就是他要找的人。于是,他就向舜说出了自己的身份,舜得知面前的这个人就是帝尧以后,又惊又喜,慌忙给尧跪了下来,说道:“陛下乃是贤明君主,今日得见真是三生有幸。”尧笑着将舜扶了起来,并向舜说明了自己的来意,舜连连推辞,谦虚地认为自己不能胜任。但是尧却执意要带他回去,舜最终还是答应了。
舜跟着尧来到了都城,他果然不负厚望,在群臣面前对答如流,他回答的问题涉及治国的各个方面,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舜都对答如流。大臣们无不被他的才华折服,这样的人才打着灯笼都难找。于是舜就继承了尧的帝位,成为舜王。
丹朱化鸟
在黄河北岸的范县濮城东五十里,有个地势较高的村子叫丹珠堆。尧的大儿子丹珠的坟墓就在这里。尧的大儿子因为瞎了一只眼睛,人们都叫他“单珠”,后来人们就叫他“丹珠”,也叫“丹朱”。
尧有十个儿子,这十个儿子脾性各不相同,尤以大儿子丹朱与尧的差异最大,也是最不让尧省心的一个。尧是有名的贤德君主,将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可是他的大儿子丹朱却与尧完全不同,不仅丝毫不体察百姓的疾苦,而且还骄横暴虐,任性妄为。对于这个儿子,尧也是异常苦恼。虽然对其多次教化,但却毫无作用。丹朱仍然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把他逼急了,他就甩手走人,甚至还用言语顶撞过尧。
丹朱喜欢和朋友们四处游玩。尽管父亲不让他到处乱走,但他还是有办法悄悄溜出来。尧忙于政事,总不能天天看着他,也只好由他去了。每次出门,丹朱都要带上大量的随从供他驱使。他的脾气很坏,只要有一点儿不顺心的地方就迁怒于人,虐待随从们。随从们受尽了屈辱,但却敢怒而不敢言。即使在家里的时候,丹朱对随从们也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有时他还会想出一些歪点子来折腾随从们。
看到丹朱如此任性妄为,弟弟们都对他很不满。每当弟弟们对他提出异议,他总要以自己的身份来压制他们。可是弟弟们对这个哥哥早就已经没有丝毫的尊敬,因此全都不服他的管教。为此,兄弟之间常常出现纷争,彼此的关系颇为紧张。尧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希望找到一种可以改变丹朱性情的方法,后来,他发明了围棋。开始的时候,丹朱确实被这个新鲜的玩意儿吸引住了,可没过多久,他就失去了兴趣。他觉得还是和朋友们一起四处游荡最开心,所以又出了家门。
尧对丹朱已经彻底失去了信心,他认为自己已经管教不了这个儿子了,所以也就放任不管了。作为尧的长子,丹朱是王位理所当然的继承者。可是他又怎么能担当如此的重任呢?尧已经暗下决心,待其退位之后,便将王位传给贤能的舜。但他也知道,丹朱必然会不服气。为了防止他寻衅滋事,他将丹朱放逐到了南方的丹水去做诸侯。对于这样的安排,丹朱当然很不痛快。但此时以他的能力,还不足以与他的父亲对抗,所以也只能收拾行李去往南方。
在途经中原的时候,丹朱在一个叫作三苗的部族停留了数日。这个部族的首领与丹朱的关系很好,他很为丹朱打抱不平,于是决定发动政变,替丹朱争回王位。得知三苗叛乱的消息后,尧并没有慌张,更没想过要放弃自己的政治主张。他亲自率领军队平定了三苗的叛乱,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三苗的部众打了败仗,再也无法在中原立足,就跟随丹朱一同到南方的丹水定居下来。
在丹水养精蓄锐一段时间后,丹朱与三苗首领决定卷土重来。于是,一支以丹朱为首的军队成立了,他们决定择日进攻中原,推翻尧的统治。没想到事情败露,消息传到了尧的耳朵里。尧再次带领大军出征,以平定南方的叛乱。尧的到来有些突然,当时丹朱和三苗的军队还没有做好准备。不过丹朱的军队长期生活在水边,善于水战,而尧的军队则要逊色一些。因此,在起初的交战中,尧的军队不仅没有占据上风,而且还损兵折将打了败仗。
尧命令大军退后稍作休整,以便他思考退敌之策。既然他的水军不占优势,那就先从陆上进攻吧!三苗的军队都是陆军,他们是抵不过尧所率领的军队的。如果能率先攻下三苗的军队,那么三苗与丹朱的联盟就会破裂,这样再去攻打丹朱就容易多了。在与三苗的对抗大获全胜以后,尧又设计击败了丹朱的水军。叛乱再一次被平定了,尧满意地带着军队回到了中原。虽然他没能擒获丹朱,但这也未尝不是一个好结果。他也不希望亲手斩下儿子的头颅,就算再不成器,也毕竟是自己的儿子,做父亲的还是心有不忍。
丹朱大败以后,带着剩余的部众逃到了南海。此时的他已经无颜再活在人世,便跳到南海中自杀了。死后,他的灵魂变成了一只鸟。这只鸟有着猫头鹰的外形和好似人手的脚爪,后人为它取名为朱。据说朱鸟停留的地方,必有人遭到放逐。至于他的子孙后代,则在南海附近聚集成了一个国家,名为罐头国。罐头国的人长相怪异,他们虽有着人类的脸庞,却长着一张鸟嘴。他们的背上长有一对翅膀,但却只是摆设,不能用来飞翔。离罐头国不远的地方,是三苗族后裔聚集的三苗国。三苗国的人也生有一对翅膀,只是长在腋下,且非常小,也不能用来飞行。
皋陶断案
皋陶,又写作皋繇,出生于公元前21世纪,他活动在“三皇五帝”时期,是父系氏族社会晚期的政治家,后世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他是中国司法的鼻祖。他辅佐大禹理政、治水和发展生产,在华夏族和东夷各民族的融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以他的思想体系为核心的“皋陶文化”是上古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
皋陶出生在“少昊之墟”,大约在今天的山东曲阜一带,相传为东夷部落的首领。皋陶的相貌非常奇特,青绿色的脸,就像一只削了皮的瓜,他的嘴巴长长地突了出来,像马嘴,据说这是至诚的象征。他学识渊博,能洞察人情,舜就任用他为掌管刑法的官,称大理(以后的大理寺就因此而来)。
皋陶当法官可谓精明能干、铁面无私,无论多么复杂的案子到了他手里,都能迎刃而解,是非黑白他都能辨得清清楚楚。皋陶使用一种叫解豸的怪兽来断案。解豸类似麒麟,全身长着浓密黝黑的毛,双目明亮有神,额头上长有一角,俗称独角兽。虽然这独角兽长得难看了点,但是它却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一睁,就能辨是非曲直,识善恶忠奸。它如果发现奸邪的官员,就用锐利的犄角把他触倒在地,然后吃下肚;当人们发生冲突或纠纷的时候,解豸就用角指向无理的一方,甚至会将罪该万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栗。
所以皋陶为大理时,天下能够无虐刑、无冤狱,那些卑鄙的小人,或做了坏事的人都非常害怕他。皋陶铁面无私,执法如山。他经常带着解豸到民间走动,为老百姓审案断案,深受人民的爱戴。
有一次,他带着解豸来到集市上巡视。从远处,就能听见喧嚣吵闹的声音。他很好奇,就加快了脚步,赶上前去。只见一位妇女头发散乱,躺在狼藉的地上,旁边一个无赖口吐狂言,漫骂不止。皋陶见此情景,一声怒喝,无赖吓得立马无语,眼睛都直了。他早就听说这个相貌奇特的大理官和他的神兽非常厉害,没想到今天让自己碰上了。他一下子跪在了地上,喊道:“大人,是我错了,我再也不敢了。”皋陶走上前去,扶起躺在地上的妇女,轻声地安慰了几句,又怒目投向那个无赖。只见无赖仍旧跪在地上磕头,口中还不停地说道:“大人,饶了我吧,我再也不欺行霸市了,我再也不敢了!”皋陶满脸威严,义正词严地说:“你若保证以后再也不做恶事、不欺负百姓,我便饶你一次。”说着,拍了拍旁边同样怒目圆睁的解豸:“该如何惩罚他?”只见解豸用蹄子在地上踏出一个圆圈。皋陶朗声笑道:“好,你就在这圆圈内跪上三天三夜吧,这就是你的监狱。”这个无赖只得照着皋陶说的做了,真的在那个圈里跪了三天三夜。从那以后,这个坏蛋也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了,他再也没干过一点坏事,相反还经常帮助别人。
从此,“皋陶造狱,画地为牢”就成了一段司法佳话,被流传下来,皋陶也被尊称为狱神。
一脚夔的音乐创作
在我国音乐史上,有不计其数的优秀音乐家。其中夔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有记载的最早的音乐家。夔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他受到尧的赏识,尧提拔他为乐官,主管音乐舞蹈之事。
夔不但掌管音乐舞蹈,他还亲自教导年轻人,使他们在音乐方面的才能也能得到发挥。夔敲起石磬,顿时乐声悠扬,周围的年轻人都有跳舞的冲动。于是,夔就让大家扮成百兽边歌边舞,一时间舞姿翩翩,好不热闹。
一次,夔到山间游玩,那里树木葱翠、百花齐放,他从没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就在山间徘徊游玩,流连忘返。正当夔玩得高兴的时候,他突然听到前边的溪水发出清脆的响声,就快走到前方去。等到他到了以后,发现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色,有泉水从山间“叮叮咚咚”地流下,在山下汇成一条小溪,向远方流去。溪水在流的时候和周围的岩石撞击,发出清脆的响声。夔忍不住被这声音迷住了,这声音沁人心脾。
回去以后,他受山川溪谷流水声的启发,就作了一首乐曲,名叫《大乐章》。每当他演奏的时候,人们都会聚精会神地听,完全沉醉在他的音乐之中。人们还说,听了夔的曲子,他们自然而然就能心平气和,再多的苦恼都能烟消云散,还能减少无谓的争端。一时间,这首乐曲流传得相当广泛。
夔还有一种本领,就是他敲打石块和石片的时候,也能创作出乐曲来,这个乐曲不是给人听的,而是给飞禽走兽们听的。每当这时,它们就从远方赶到夔的面前来,忘情地跳起舞。而且百兽们竟然还能和着夔的节拍,或急或缓,丝毫不乱,这真是令人难以置信。
夔不但是乐舞的组织者和指挥者,而且有高超的音乐演奏才能,编导了具有当时最高水平的乐舞《箫韶》。相传这部乐舞流传到一千多年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孔子听后赞叹曰“韶尽美矣,又尽善也”。由此可见,夔的音乐才华非比寻常。
重明鸟驱妖除怪
重明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它的形状像鸡,鸣叫的声音像凤凰,这只鸟的两只眼睛中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也叫重睛鸟。它的力气很大,能够搏逐猛兽、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旧时新年风俗,画只鸡贴于门窗之上,其实就是重明鸟驱妖逐怪之意。
尧晚年的时候,一日,羲仲来奏,说祗支国派遣使者前来进贡了,帝尧忙安排召见。祗支国这次进贡的是一只怪鸟,形状和鸡差不多,两只翅膀上的羽毛几乎全部脱落了,只剩了两只肉翮,形状相当难看。帝尧心想他从远道前来进贡,必有特异之处,便问那使者道:“此鸟叫什么名字?有什么特异的功能吗?”那使者道:“这只鸟的两只眼睛中都有两个眼珠,所以叫作重明鸟。它的力气很大,能够搏逐猛兽。它叫起来的声音和凤凰差不多,只要听到它的叫声或看到它,一切妖魔鬼怪都会远远地躲开,再不能来害人了,它其实是一只神鸟。所以国君特意派臣前来贡献,希望您能收下。”帝尧又好奇地问道:“它的羽毛还没长全呢,竟然还能捕逐猛兽?”
使者正准备回答的时候,这重明鸟似乎听懂了尧的话,有点生气,顿时引吭长鸣,声音果然像凤凰;它突然又将两只没长全羽毛的肉翅膀,腾举空中,绕殿飞了一圈,又飞出了皇宫,一边飞,一边叫。凤凰和鸾鸟听了它的鸣叫声,也一齐飞了起来,发出鸣叫声,与重明鸟唱和,声音和谐,非常悦耳。这时叔均在殿上,看见重明鸟从大殿飞了出去,不禁叫道:“这只鸟逃走了吧!”那使者笑着说道:“不会不会,它一会儿就回来了。”过了一会儿,重明鸟果然又飞了回来。此时,在殿前的侍卫,忽然看见空中有无数鸟群向北面飞去,非常迅速。他们感到很奇怪,经过打听,才知道都是枭鸱之类的恶鸟,这些恶鸟因为听见了重明鸟的叫声才逃到荒漠去的。从此,重明鸟所在的数百里之内,再也没有了恶鸟,真是奇怪之事。
帝尧知道这种情形以后,知道重明鸟果然是神鸟,便问使者道:“它的羽毛终年如此吗?”使者道:“不是。它的羽毛有时长,有时落,此时正是它解翮之时,所以才这样。”帝尧道:“那么它吃什么?”使者道:“通常它在外面,不知道吃什么。如果是人来喂它,需要给它吃玉膏。”于是,帝尧君臣就开始商量养重明鸟的方法。帝尧道:“它是神鸟,和鸾凤一样,不可以把它关到笼子里,委屈了它,还是把它放在外边,让它来去自由吧。况且还要用玉膏来饲养它,有点奢侈,让它自己觅食岂不更好?”群臣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将重明鸟安放在树林之中,让其自由生长。那重明鸟从此飞来飞去,但是总是在都城附近几百里的范围内。这里的所有猛兽,如豺狼虎豹之类,都被它搏击殆尽,百姓们来来往往,既安全,又便利了。百姓家里偶尔有妖异或不祥事情发生的时候,只要重明鸟一到,马上就好了,不祥之事,也烟消云散了。如果山林水泽中有猛兽为患时,只要听见重明鸟的叫声,猛兽无不遁逃,因此人们就将重明鸟奉若神明,没有一家不洒扫门户,期待着它能飞来。
重明鸟在帝都住了一段时间,忽然飞走了,回原来的国家去了。此后,一年之中它总会来一次,再到后来几年才来一次。它没有来的时候,聪明的人们就想了个方法,用木头雕出一个重明鸟的木像,或画出重明鸟的样子,把这些雕像或者门画安放在门和窗户之上。
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方法果然很灵验,一切妖魔鬼怪都不敢靠近了,都远远地躲开了。
仙人
仙人是经常在槐山上采药的一个老人。他浑身上下长着浓密的长毛,足足有七寸长。他的两只眼睛也变成了方形。可以朝不同的方向看。他十分喜欢吃松子,还常年吃草药,所以他的身体非常好,脚步轻盈,奔走如飞,就连马都跑不过他。
仙人是个善良的老人,他看到尧每天为百姓操劳,身体也日渐消瘦了,十分心痛。他就想到槐山上去采一种松子献给尧,据说吃了这种松子可以延年益寿。于是,就独自到山中去寻找。他看到峭壁上有一棵老松树,心想吃了它的松子肯定不错。他眼前又浮现出尧忧国忧民的样子,他紧皱眉头,决定冒一次险,采下那些松子。于是,他费了很大的劲爬到那棵树上,采松子,一颗一颗仔细地收集着。
等采完以后,天都快黑了,于是他就先回到家中休息。第二天一早,起床以后他就带上这些松子去找尧。门口的守卫刚开始不让他进去,等他说明来意,守卫们都被感动了,就让他进去了。进去以后,看到尧还在操劳国事,头发似乎比以前更白了。他献上自己采来的松子,并告诉尧要按时吃,它能够延年益寿,保持身体健康。尧被老人的一片诚心打动了,收下了这些松子,并答应一定会吃下。
送走以后,尧继续忙他的政务,很快就把松子的事情忘记了。送的这些松子不是一般的松子,那都是超过三百年的老松树结出来的果实,吃了真的能延年益寿,而且那还是冒着生命危险采下来的。结果尧忙得忘了吃,时间一长他就更不记得了。一次,下人打扫的时候看到了这些松子,就问尧还吃么,尧想都没想就和下人说,你要想吃就拿去吃吧。下人听了特别高兴,千恩万谢地拿着松子走开了。
后来,那个下人因为吃了送来的松子,身体特别好,据说他活了三百岁。而尧整日为国事操劳,又没有很好地补充营养,活了一百多岁就离开了人间。
击壤老汉的议论
尧在位期间,真是日理万机,整天都在为国事操劳,也给百姓们创造了很好的生活环境,百姓们都很爱戴他。但是说来也很奇怪,也有并不感激他的怪人。
传说,有这么一个老汉,他已经八十多岁了,身体依然还很健康。这个老人童心未泯,总喜欢在大路上玩丢木块的游戏,每次一玩就是半天,而且腰不疼,腿不酸,大家都很羡慕他。在当时,这种游戏被人们叫作“击壤”。游戏是这么玩的:先把两个木块削成上尖下阔的形状,大概和鞋子的形状差不多。一块放在地上,一块拿在手里,站在三四十步远的地方,把手里拿的木块掷向地上放的木块,打中地上的就算赢了。在当时,小孩子们最喜欢玩这种游戏了,街头巷尾,到处都是玩游戏的孩子们。
这老汉偏也喜欢混在孩子群里玩游戏,每次玩得还很高兴,孩子们也都乐于和他玩。一次,老头又在路上玩得起劲时,一个在一旁看热闹的路人非常感慨地说道:“咱们的皇帝尧,真是个少有的好皇帝呀,看这太平盛世,人人安居乐业,生活多么幸福啊。看这老头子玩得多开心,你看他还像个孩子般的天真烂漫。”大家纷纷点头,认为这个人说得很正确。可这老头在一旁听了,非常不高兴,停下来就跟这个路人理论:“我不知道你说这话是什么意思,我和尧可没什么关系。我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己种菜种粮,我有饭吃那也是我自己种出来的。就连我喝的水,也是自己挖的井。现在我倒想问问你,我生活得很快乐,这和尧有什么关系吗?即使没有尧,我还依然这样生活。”那个人想了想,觉得老头说得也有道理,他在一旁竟无言以对了。
其实老头说的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要不是尧治国有方,天下太平,老头怎么能有这么惬意的生活呢?他不知道感恩,还如此振振有词,实在是不应该啊。
许由和巢父
尧的儿子丹珠凶狠残暴,因此尧不打算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他准备寻找一个德才兼备的贤人来做国君。在没找到舜之前,尧听说许由很有才干,是治理国家难得的人才。尧就决定亲自去拜访许由,他一个人辗转了很久才找到了许由的住处。尧看到许由的时候,认为自己真是找到贤人了。这个许由不仅长得一表人才、英俊潇洒,而且为人行事也甚是得体,这更坚定了尧让位给他的决心。
尧向许由说明了他要禅让帝位的意图。许由是个孤傲清高的人,他连忙摆手,说道:“我许由何德何能担此重任,您还是另找高明吧。”尧走后,许由趁着天黑连夜跑到了箕山。这箕山脚下有个颖水,景色秀丽,许由就在这个地方住下来了。
尧见许由不肯接受帝位,还躲了起来,知道自己再去也不太合适,就派了身边两个大臣去找许由。许由见尧又派人来找他,很不高兴,但是又不能赶他们走,只得勉强接待。来人对许由说:“尧知道你不肯接受帝位,但是他想让你去做九州的州长。”清高的许由听到后极其厌恶,连忙跑到了颍水边上掬水来洗自己的耳朵。
此时,他的朋友巢父正好牵着一头小牛到颖水边上饮水,他看到许由这个怪异的行为感到很奇怪,就问他其中的原因。许由说:“前段时间尧找到我,要把帝位传给我,我不答应,就跑到了颖水躲了起来。但是,今天他又派人来找我,让我去做九州的州长,我讨厌他们老是来烦我,说这些我不爱听还惹人恼的话。所以,我就到颍水边上来洗洗耳朵。”巢父听了他的话很不以为然,从鼻孔里小声地哼了一下,说道:“得了吧,老兄,你要是一直居住在深山穷谷,存心不想让人们知道的话,那怎么还会有人来烦你呢?你整天在外边东游西荡,就怕别人不知道你,有了好的名声,别人找你做官,你却跑到这里洗耳朵,别装清高把水污染了,可千万别脏了我小牛的嘴巴!”
说完,巢父就径自牵着小牛到上游喝水去了。许由听了巢父的话,一气之下,干脆就隐居到了箕山之上,从此再也没有出来过,他死后也葬在了箕山之上。现在,箕山上还有许由的墓,山下也有个牵牛墟,颍水旁边还有一个泉叫犊泉,这泉边的石头上还有小牛的足迹,那就是巢父从前牵牛饮水的地方。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