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文正公嘉言钞-附 曾文正公国史本传原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曾国藩,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改庶吉士①,授检讨②。二十三年,大考③二等,升侍讲④,充四川正考官,文渊阁校理⑤。二十四年,充教习庶吉士⑥,转侍读。二十五年,历迁右庶子、左庶子⑦、翰林院侍讲学士⑧,充会试同考官,日讲起居注官⑨。二十六年,充文渊阁直阁事⑩。二十七年,大考二等,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二十八年,稽察中书科。二十九年,擢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

    三十年,文宗登极。国藩奏言:

    “今日所当讲求者,惟在用人。人才不乏,欲作育而激扬之,则赖皇上之妙用。有转移之道,有培养之方,有考察之法,三者不可废一。臣观今日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有为。将来一遇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今遽求振作之才,又恐躁竞者因而幸进。

    ① 庶吉士:明清两朝翰林院的短期职位,择进士中有潜质的人担任。为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职责。

    ② 检讨:唐宋设置,掌修国史,位在编修之次。明清属翰林院,从七品,常以三甲进士出身之庶吉士留馆者担任。

    ③ 大考:清朝时翰林、詹事的升级考试。根据考试成绩,最优者超等升擢,其次酌量升级或遇缺提奏,再次分别降调、罚傣、休致、革职。

    ④ 侍讲:唐朝始设的官职,主要职责是讨论文史、整理经籍、备皇帝顾问。

    ⑤ 文渊阁校理:校理一职执掌校勘整理宫廷藏书。唐置集贤殿校理,宋因之。元、明废。清置文渊阁校理,掌注册点验。

    ⑥ 教习庶吉士:清朝科举,每科殿试后,除一甲三人分别授翰林院修撰、编修外,另外设立教习庶常馆,从二甲、三甲进士中选取优秀者为庶吉士入馆学习,称之为“馆选”。每届馆选之后,吏部按例疏请简用大臣二人,为教习庶吉士领教习事,至散馆时解任。

    ⑦ 右庶子、左庶子:明清时的左右庶子,秩正五品,主要从事皇子或内务服务以及文学侍从,为翰林迁转的阶梯。

    ⑧ 侍讲学士:清侍讲学士秩从四品,主要配置于内阁或翰林院,主要职责为文史修撰、编修与检讨等。

    ⑨ 日讲起居注官:顺治十二年(1655)置日讲官,康熙九年(1670)置起居注馆,满、汉记注官皆以日讲官兼摄。开始时日讲官与起居注官为二官,后来合为一官,凡皇帝有重要活动,都有日讲起居注官跟随侍班。

    ⑩ 文渊阁直阁事:乾隆四十一年(1776)设置于文渊阁,由内阁学士、少詹事、翰林院侍讲学士、侍读学士兼任,品等依照原官。其主要职责为看守、清查、搜补宫廷内府藏书、典籍。

    内阁学士: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仿宋制设置华盖殿、谨身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又置文华殿大学士以辅导太子,秩正五品。顺治十六年(1659),将文馆与内三院统一更名为内 阁,内阁设学士,秩从二品。

    文宗:咸丰帝庙号。

    颟预[mān    hān]:糊涂马虎。

    臣愚以为欲令有用之才不出范围之中,莫若使从事于学术,又必皇上以身作则,乃能操转移风化之本。臣考圣祖①登极后,勤勤学问,儒臣逐日进讲,寒暑不辍。召见廷臣,辄与往复讨论。当时人才济济,好学者多。康熙末年,博学伟才,大半皆圣祖教谕成就之。皇上春秋鼎盛,正符圣祖讲学之年。臣请俟二十七月后,举逐日进讲例,四海传播,人人向风。召见臣工,从容论难,见无才者,则勖②之以学,以痛惩模棱罢软之习。见有才者,则愈勖之以学,以化其刚愎刻薄之偏。十年以后,人才必大有起色,此转移之道也。

    内阁、六部、翰林,为人才荟萃之地,内而卿相,外而督抚,率出于此。皇上不能一一周知也,培养之权,不得不责成堂官③。所谓培养,有数端:曰教诲,曰甄别,曰保举,曰超擢④。堂官于司员,一言嘉奖,则感而图功;片语责惩,则畏而改过,此教诲不可缓也。榛棘不除,则兰蕙减色;害马不去,则骐骥短气,此甄别不可缓也。嘉庆四年、十八年两次令部院各保司员,此保举成案也。雍正间,甘汝来以主事而赏人参,放知府;嘉庆间,黄钺以主事而充翰林,入南斋,此超擢成案也。盖尝论之,人才譬若禾稼,堂官之教诲犹种植耘耔也。甄别去稂莠,保举犹灌溉也。皇上超擢,譬之甘雨时降,苗勃然兴也。堂官时常到署,犹农夫日在田间乃熟穑事。今各衙门堂官,多内廷行走之员,或累月不到署,自掌印、主稿⑤外,司员半不识面。譬之嘉禾稂莠⑥,听其同生同落于畎亩之中,而农夫不问。教诲之法无闻,甄别之例亦废。近奉明诏保举,又但及外官,不及京秩。培养之道,不尚有未尽者哉!

    顷岁以来,六部人数日多,或二十年不得补缺,终身不得主稿。内阁、翰林院人数亦三倍于前,往往十年不得一差,不迁一秩。而堂官多直内廷,本难分身入署,又或兼摄两部,管理数处,纵有才德俱优者,曾不能邀堂官之顾,又乌能达天子之知?以数千人才近在眼前,不能加意培养,甚可惜也!臣愚,欲请皇上稍为酌量,每部须有三四堂官不入内廷者,令日日到署,与司员相砥砺⑦。翰林掌院,亦须有不直内廷者,与编检相濡染,务使属官之性情心术长官一一周知。皇上不时询问,某也才,某也直,某也小知,某也大受,不特属官优劣粲呈,即长官浅深亦可互见。旁考参稽,而八衙门之人才同往来圣主之胸中。彼属官者,但令姓名达于九重,不必升官迁秩而已,感激无地。然后保举之法,甄别之例,次第举行旧章。皇上偶有超擢,则楩楠⑧一升,而草木之精神皆振,此培养之方也。

    ① 圣祖:即康熙帝(1654—1722),1661年—1722年在位,庙号“圣祖”,谥号“合天弘运文武睿哲恭俭宽裕孝敬诚信功德大成仁皇帝”。

    ② 勖[xù]:勉励。

    ③ 堂官:明清两朝各部长官如尚书、侍郎的通称。

    ④ 超擢:越级提拔。

    ⑤ 主稿:清朝各部负责办理文牍的人,各部从所属的司官中选派熟悉部务的人担任。

    ⑥ 嘉禾稂莠[lánɡ yǒu]:嘉禾指生长茁壮的禾稻,稂莠指危害禾苗的杂草。

    ⑦ 砥砺:勉励。

    ⑧ 楩[pián]楠:黄楩木与楠木,都是大木,栋梁之材。

    古者询事考言①,二者兼重。近来各衙门办事,小者循例,大者请旨,本无才猷②可见,莫若于言考之。而召对陈言,天威咫尺,不宜喋喋便佞②,则莫若于奏折考之。国家定例,内而九卿科道,外而督抚藩臬③,皆有言事之责。各省道员,亦许专折言事。乃十余年间,九卿无一人陈时政得失,司道无一折言地方利病,科道奏疏无一言及主德隆替,无一折弹大臣过失。一时风气,不解其所以然。本朝以来,匡言主德者如孙嘉淦④,以自是规高宗⑤,袁锐以寡欲规大行皇帝⑥,皆优旨嘉纳。纠弹大臣者,如李之芳劾魏裔介⑦,彭鹏劾李光地⑧,后四人皆为名臣,至今传为美谈。直言不讳,未有盛于我朝者也。

    皇上御极⑨之初,特诏求言,而褒答倭仁⑩之谕。臣读之至于忭舞感泣,然犹有过虑者。诚见皇上求言甚切,诸臣纷纷入奏,或条陈庶政,颇多雷同;或弹劝大臣,惧长攻讦。臣愚,愿皇上坚持圣意,借奏折为考核人才之具,永不生厌斁之心。涉于雷同者,不必交议而已;过于攻讦者,不必发抄而已。此外则但见有益,不见有损。今考九卿贤否,凭召见应对;考科道贤否,凭三年京察;考司道贤否,凭督抚考语。若人人建言,参互质证,岂不更为核实乎?此考察之法也。”

    ① 询事考言:通过询问事务和考察言论来对官员进行考核。

    ② 便佞[pián    nìnɡ]: 巧言善辩,阿谀逢迎。

    ③ 督抚藩臬:督抚,总督、巡抚,为地方上最高行政官员,同时兼理军政、刑狱。藩臬,藩司和臬司,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并称。

    ④ 孙嘉淦:孙嘉淦(1683-1753),山西兴县人,是康乾之际著名敢言直谏、刚直不阿的大臣。

    ⑤ 高宗:乾隆帝庙号。

    ⑥ 大行皇帝:皇帝死后谥号未立前的称呼。这里指道光帝。

    ⑦ 李之芳劾魏裔介:康熙九年(1670),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魏裔介主持会试,康熙帝亲定二十七人为庶吉士。御史李之芳弹劾魏裔介收受贿赂,私定上卷二十四人,并与鳌拜的党羽班布尔善朋比为奸。 李之芳的弹劾并不属实,但魏裔介自动引咎辞职,康熙帝加以宽宥,命供职如故。

    ⑧ 彭鹏劾李光地:康熙三十三年(1694),顺天学政、侍郎李光地遭母丧,按照礼制,李光地应丁忧三年,而他只乞假九月。时任工科给事中的彭鹏因此劾李光地贪恋禄位,不请终制,应将光地解职,留京守制。

    ⑨ 御极:登极,即位。

    ⑩ 倭仁:倭仁(1804—1871),乌齐格里氏,字艮峰,蒙古正红旗人。晚清大臣,为当时著名理学家。道光九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忭[biàn]舞:高兴得手舞足蹈。

    攻讦[jié]:举发他人过失而加以抨击。

    厌斁[yì]:厌倦。

    京察:吏部考核京官的一种制度。清代三年一察,以“四格”( 守、政、才、年)、“八法”( 贪、酷、无为、不谨、年老、有疾、浮躁、才弱)为升降标准。“八法”后去掉贪、酷,改为“六法”。

    考语:对官员的工作及表现所做的评语。

    奏入,谕称其剀切明辨①,切中事情,著于百日后举行日讲。国藩条陈日讲事宜:一考定日讲设官之制,二讲官员数,三每日进讲员数,四讲官应用何项人,五定保举讲官之法,六进讲之地,七进讲之仪,八进讲之时,九所讲之书,十陈讲之道,十一复讲之法,十二篡成讲书,十三讲官体制,十四进讲年数。下部议,格②不行。

    六月,署③工部左侍郎。元年,署刑部右侍郎,充武闱④正考官。二年,署吏部左侍郎,充江西正考官。丁母忧⑤回籍。粤逆⑥起,犯湖南,围长沙不克,窜武昌,陷之。连陷沿江郡县,江南大震。十一月二十九日,上以国藩会同湖南巡抚办理本省团练⑦,搜剿土匪。时塔齐布尚以都司署抚标参将⑧,国藩奏称其奋勇耐劳,深得民心,并云塔齐布将来如打仗不力,臣甘同罪,请旨奖叙⑨,专令督队剿贼。会贼破金陵,逆流西上,皖鄂郡县相继沦陷。

    ① 剀[kǎi]切明辨:剀切,切中事理。明辨,清晰。

    ② 格:阻碍。

    ③ 署:暂代。

    ④ 武闱[wéi]:武科举。

    ⑤ 丁忧:古代,父母死后,子女按礼须守孝三年,其间不得行婚嫁之事,不预吉庆之典,任官者并须离职,称“丁忧”。

    ⑥ 粤逆:清政府对太平军的蔑称。

    ⑦ 团练:清朝地方的民兵制度,起源于初嘉庆年间镇压白莲教起义,当时的正规军八旗、绿营严重腐化,扰民有余,御敌不足,合州知州龚景瀚上建议设置团练乡勇,令地方绅士训练乡勇,清查保甲,坚壁清野,地方自保。经费来自民间,由练总练长掌握。

    ⑧ 时塔齐布尚以都司署抚标参将:塔齐布(1817—1855) ,满洲镶黄旗人,托尔佳氏。初为火器营鸟枪护军,后从曾国藩镇压太平军,屡为军锋,官至湖北提督。后攻九江,呕血死。都司,绿营武官,秩正四品,位在参将、游击之下,县府守备官之上。抚标参将,绿营武官,位次于副将。凡参将之为巡抚统理营务的,称抚标中军参将。

    ⑨ 奖叙:奖励。

    上以国藩所练乡勇得力,剿匪著有成效,谕令驰赴湖北剿贼。国藩以为贼所以恣意往来者,由长江无官军扼御故也。乃驻衡州造战舰,练水军,劝捐助饷。四年正月,督师东下,与贼接战岳州,又战靖港,皆不利。得旨革职,仍准专折奏事。时国藩已遣杨岳斌①、彭玉麟与塔齐布合击贼湘潭,大破之,复其城,贼退踞岳州。七月,国藩攻克之,毁其舟。贼浮舟上犯,再破之。遂与塔齐布水陆追击,自城陵矶二百余里,剿洗净尽。赏三品顶戴②。九月复武昌、汉阳,尽焚襄河贼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③。旋以国藩力辞,赏兵部侍郎衔,办理军务,毋容署理巡抚。

    国藩建三路进兵策,奏言江汉肃清④,贼之回巢抗拒者,多集兴国、蕲州、广济诸属。自巴河至九江,节节皆有贼船。拟塔齐布由南路进攻兴国、大冶。湖北督臣派兵由北路进攻蕲州、广济,自由江路直下,与陆军相辅为进止。上命如所请行。国藩扬帆而下,连战胜贼。蕲州贼来犯,再破之。会塔齐布复兴国、大冶。时贼以田家镇为巢穴,蕲州为声援,自州至镇四十余里,沿岸筑土城,设炮位对江轰击,横铁锁江上,以阻舟师。南岸半壁山、富池口均大股悍贼驻守,舟楫往来如织。国藩计欲破田镇,当先夺南岸。十月,罗泽南⑤大破贼半壁山,克之。国藩部署诸将分战船四队,一队扼贼上犯,二队备炉剪椎斧前断铁锁。贼炮船护救,三队围击之,沉二艘,贼不敢近。须臾,熔液锁断,贼惊顾失色,率舟遁。四队驶而下追,及于邬穴,东南风大作,贼舟不能行,官军围而焚之,百里内外火光烛天,浮尸蔽江。陆军自半壁山呼而下,悉平田家镇、富池口营垒,蕲州贼遁。是役也,毙贼数万,毁其舟五千,遂与塔齐布复广济、黄梅、孔垅口、小池驿,上游江面肃清,进围九江。

    ① 杨岳斌:杨岳斌(1822-1890),湖南善化(今长沙)人,苗族。行伍出身,随曾国藩创建湘军水师。因镇压太平军有功,授陕甘总督职,赏一等轻骑尉世职,加太子太保衔。1885年,中法战争爆发,率军至台湾,驻军淡水,以抗法军。1890年,病逝于家。

    ② 顶戴:清朝用来区别官员品级的帽饰。红宝石级别最高,其次为珊瑚、蓝宝石、青宝石、水晶、砗磲、素金、镂花阴文金顶、镂花阳文金顶。

    ③ 花翎:清制,武职五品以上,文职巡抚兼提督衔及派往西北两路的大臣,以孔雀翎缀于冠后,作为冠饰,称为花翎。除因军功赏戴者外,离职即摘除。有单眼、双眼、三眼(“眼”即孔雀翎毛上圆花纹)之别,除贝子、固伦、额驸因其爵位戴三眼花翎,镇国公、辅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外,品官须奉特赏方得戴用,一般为单眼花翎。

    ④ 肃清:清平,太平。

    ⑤ 罗泽南:罗泽南(1807—1856),字仲岳,号罗山,湖南省双峰人。太平天国起事后,以在籍生员的身份率生徒倡办团练,协助曾国藩编练湘军。率湘军转战江西、湖北、湖南,战功卓著,官至道员(加按察使衔)。1856年在规复武昌之战中中弹身亡。

    十二月,上以国藩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赏狐腿黄马褂、白玉搬指①、白玉巴图鲁②翎管、玉靶小刀、火镰各一。国藩遣水军攻湖口、梅家洲,以通江西饷道。大小十余战,锐卒二千人陷入鄱湖,为湖口贼所捍,水军分为两。

    五年,贼窜武昌,分股乘夜由小池口袭焚国藩战舰,战失利。越数日,大风复坏舟数十。国藩乃以其余遣李孟群③、彭玉麟及胡林翼所带陆师回援武汉,亲赴江西造船募勇,增立新军,连破贼姑塘、都昌,进攻湖口,大败之。七月,塔齐布卒,国藩驰往九江,兼统其军。八月,水军复湖口。九月,补兵部右侍郎。

    九江不下,国藩以师久无功,自请严议。上谕曾国藩督带水师,屡著战功,自到九江后,虽未能迅即克复,而鄱湖贼匪已就肃清,所有自请严议之处,著加恩宽免。

    六年,贼酋石达开④窜江西,郡县多陷。国藩驰赴省城,遣彭玉麟统内湖水师退驻吴城,以固湖防。李元度⑤回剿抚州,以保广信。诸将分扼要地,先后复进贤、建昌、东乡、丰城、饶州,连破抚州、樟树镇、罗溪、瓦山、吴城之贼。会同湖北援师刘腾鸿⑥、曾国华⑦等,大破贼瑞州,复靖安、安义、上高,自江西达两湖之路,赖以无梗。七年正月,复安福、新淦、武宁、瑞昌、德安、奉新,军声大振。不一岁,石逆败遁,江西获安,曾国藩力也。

    ① 搬指:又称扳指、班指,射箭时戴在大拇指上勾弦用的工具,后来用作装饰品。

    ② 巴图鲁:清朝的一种荣誉封号,满语意为“勇士”。

    ③ 李孟群:李孟群(1830—1859),河南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县)人。先在广西对抗太平军,后投效湘军,转战湘、鄂、皖,官至安徽巡抚,后为陈玉成部俘杀。

    ④ 石达开: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将领,封翼王,深有谋略,数次打败曾国藩,清军称之为“石敢当”。天京变乱后,受到洪秀全猜忌,率部离开,转战各地,后在大渡河被四川总督骆秉章所困,接受劝降后被害。

    ⑤ 李元度:李元度(1821—1887),湖南平江人,曾国藩好友、亲家。跟随曾国藩征战,官至贵州布政使。

    ⑥ 刘腾鸿:刘腾鸿(1819—1857),湖南涟源人。后随罗泽南率军与太平军作战,屡立战功,擢直隶州知州。后攻瑞州北城,阵亡。

    ⑦ 曾国华:曾国华(1822—1858),曾国藩胞弟,以太学生从军,屡建战功,后入李续宾部“襄办军务”。三河镇一役,李续宾部全军覆没,国华战死。

    二月十八日,丁父忧。上谕:“曾国藩见在江西,军务正当吃紧,古人墨绖从戎①,原可夺情②,不令回籍。惟念该侍郎素性拘谨,前因母丧未终,授以官职,具折力辞。今丁父忧,若不令其回籍奔丧,非所以遂其孝思。著赏假三个月,回籍治丧。俟假满后,再赴江西督办军务。寻固请终制③。”

    上谕:“曾国藩本以母忧守制在籍,奉谕帮办团练。当贼氛肆扰鄂皖,即能统带湖南船勇,墨绖从戎。数载以来,战功懋著④,忠诚耿耿,朝野皆知。伊父曾麟书因闻水师偶挫,又令伊子曾国华带勇远来援应,尤属一门忠义,朕心实深嘉尚。今该侍郎假期将满,陈请终制,并援上年贾祯奏请终制蒙允之例。览其情词恳切,原属人子不得已之苦心。惟现在江西军务未竣,该侍郎所带楚军素听指挥,当兹剿贼吃紧,亟应假满回营,力图报效。曾国藩身膺督兵重任,更非贾帧可比。著仍遵前旨,假满后即赴江西督办军务,并署理兵部侍郎,以资统率。俟九江克复,江面肃清,朕必赏假,令其回籍营葬,俾得忠孝两全,毫无余憾。该侍郎殚心⑤事主,即以善承伊父教忠报国之诚,当为天下后世所共谅也。”

    国藩复奏称,江西各营安谧如常,毋庸亲往抚驭⑥,并沥⑦陈才难宏济,心抱不安。奉旨先开兵部侍郎缺,暂行在籍守制,江西如有缓急,即行前赴军营,以资督率。

    八年五月,奉命办理浙江军务,移师援闽。闽匪分股窜扰江西,遣李元度破之广丰、玉山,张运兰⑧复安仁。时国藩驻军建昌,东、南、北三路皆贼。国藩计东路连城贼势已衰,闽事不足深虑;北路景德镇乃大局所关,又较南路信丰为重,乃遣运兰攻景德镇,萧启江⑨追剿信丰之贼。九年,启江破贼南康,克新城墟池江贼巢,遂复南安,解信丰围。贼窜湖南,将由粤、黔入蜀。国藩随檄启江驰赴吉安,援应湖南,运兰复景德镇、浮梁县。江西肃清,余贼窜皖南。国藩奉命防蜀,行至阳逻,奉谕以皖省贼势日张,饬筹议由楚分路剿办。

    ① 墨绖从戎:在守丧期间仍从军作战。绖,古时丧服中围在头上和腰间的散麻绳。墨绖,把丧服染黑。典出《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杜预注:“晋文公未葬,故襄公称子,以凶服从戎。”

    ② 夺情:古代礼制,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居家守制,称“丁忧”,服满后再补职。朝廷命大臣不必弃官去职称“夺情”。

    ③ 终制:父母去世服满三年丧。

    ④ 懋[mào]著:显著。

    ⑤ 殚心:尽心竭力。

    ⑥ 抚驭:安抚约束。

    ⑦ 沥:竭力。

    ⑧ 张运兰:张运兰(?—1864),湖南湘乡人。咸丰初,从王珍转战衡、永、郴、桂,屡建战功,官至福建按察使。后在福建被太平军俘杀。

    ⑨ 萧启江:萧启江(?—1860),湖南涟源人。监生出身,随塔齐布、罗泽南征战。后自募兵勇,号“果字营”。屡建战功,加布政使衔。咸丰十年(1860),率军赴四川镇压农民暴动,病卒于军中。

    国藩回驻巴河,简校军实①。因奏言自洪杨内乱,镇江克复,金陵逆首,凶焰久衰,徒以陈玉成②往来江北,勾结捻匪③,庐州、浦口、三河等处,迭挫我师。遂令皖北之糜烂日广,江南之贼粮不绝。欲廓清诸路,必先破金陵;欲破金陵,必先驻重兵滁、和,而后可去江宁之外屏,断芜湖之粮路;欲驻兵滁、和,必先围安庆,以破陈逆之老巢,兼捣庐州,以攻陈逆所必救。进兵须分四路:南则循江而下,一由宿松、石牌规④安庆,一由太湖、潜山规桐城。北则循山而进,一由英山、霍山攻舒城,一由商城、六安规庐州。南军驻石牌,则与杨岳斌黄石矶之师联为一气;北军至六安,则与寿州之师联为一气。国藩请自规安庆,多隆阿⑤、鲍超⑥取桐城,胡林翼取舒城,李续宜⑦规庐州。奏入,上是之。

    十年二月,贼酋陈玉成犯太湖,国藩分兵破之。四月,赏兵部尚书衔,署两江总督。六月,补两江总督,以钦差大臣督办江南军务。七月,命皖南军务统归国藩督办。十一年,国藩进驻祁门,督饬杨岳斌、彭玉麟、曾国荃⑧、鲍超等水陆夹击,为逐层扫荡之计。先后复黟县、都昌、彭泽、东流、建德、休宁、徽州、义宁。悍贼数万据安庆,久不下。曾国荃、多隆阿等围之。陈玉成来援,诸军击走之,拔其城,贼无脱者。进复池州、铅山、无为、铜陵及泥汊、神塘河、运漕、东关各隘。赏太子少保衔,命统辖江苏、安徽、江西、浙江四省军务,巡抚提镇以下悉归节制⑨。

    国藩力辞,上不许。谕曰:“前命曾国藩以钦差大臣节制江浙等省巡抚提镇,以一事权。曾国藩自陈任江督后,于皖则无功可叙,于苏则负疚良多,并陈用兵之要贵得人和,而勿尚权势;贵求实际,而勿争虚名,恳请收回成命。朕心深为嘉许,仍谕令节制四省以收实效。曾国藩复陈下情,言见在诸路出师,将帅联翩,威柄太重,恐开斯世争权竞势之风,兼防他日外重内轻之渐。足见谦卑逊顺,虑远思深,得古大臣之体。在曾国藩远避权势,自应如此存心,而国家优待重臣,假以事权,从前本有成例。曾国藩晓畅戎机,公忠体国,中外咸知,当此江浙军务吃紧,生民涂炭,我两宫皇太后孜孜求治,南望增忧,若非曾国藩之悃忱⑩真挚,岂能轻假事权。所有四省巡抚提镇以下各官仍归节制。该大臣务以军事为重,力图攻剿,以拯斯民于水火之中。毋再固辞。”

    ① 军实:军队中的器械和粮食。

    ② 陈玉成:陈玉成(1837—1862),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骁勇善战,被封英王。后驻守安庆,被湘军围困,率部突围,途中被俘,后被处死,时年26岁。

    ③ 捻匪:即捻军。是活跃在安徽、河南的农民起义军,最初贩运私盐。太平天国起事后,捻军也纷纷响应。捻军与太平军连接成声气,行踪飘忽不定,纵横驰骋于皖、豫、鲁、苏等省十余年,后分为东、西二捻。西捻后为左宗棠所平定,东捻为李鸿章所灭。

    ④ 规:通“窥”。窥察

    ⑤多隆阿:多隆阿(1818—1864),呼尔拉特氏,正白旗人。原驻防黑龙江,咸丰五年(1855),随胜保、僧格林沁阻击太平天国的北伐军。后南下,与太平军作战,因功升任都统及荆州将军。攻陷庐州(今安徽合肥)后,率部入陕西镇压回民起事,战死。

    ⑥ 鲍超:鲍超(1828—1886),四川奉节人,湘军勇将。行伍出身,作战勇猛,后独自成军,所部称为“霆军”,为湘军主力。与太平军转战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广东等省,官至提督。

    ⑦ 李续宜:李续宜(1822—1863),湖南湘乡人,湘军悍将李续宾胞弟。初以文童从李续宾镇压太平军,转战江西、湖北、安徽,官至安徽巡抚。

    ⑧ 曾国荃:曾国荃(1824—1890),字沅浦,号叔纯,曾国藩九弟。早年随兄筹建湘军,咸丰六年(1856)起独领一军,所部为曾国藩嫡系,是湘军精锐。1862年(同治元年)5月围天京,1864年(同治三年)7月攻陷天京。后官至署礼部尚书、两江总督兼通商事务大臣。

    ⑨ 节制:指挥管辖。

    ⑩ 悃忱[kǔn    chén]:诚恳,忠诚。

    先是贼围杭州,国藩迭奉援浙之命,咨令太常寺卿左宗棠统军入浙,檄派张运兰、孙昌国等水陆各营均归调度,以厚兵力,并拨给钱漕①厘金②以清所部积欠。因奏称左宗棠前在湖南抚臣骆秉章③幕中赞助军谋,兼顾数省,其才实可独当一面,恳请明降谕旨,令左宗棠督办浙江全省军务。

    上以浙江巡抚王有龄及江苏巡抚薛焕不能胜任,著曾国藩察看具奏④,并迅速保举人员,候旨简放⑤。国藩奏言:“苏浙两省,群贼纵横,安危利钝系于巡抚一人。王有龄久受客兵挟制,难期振作,欲择接任之人,自以左宗棠最为相宜。惟此时杭州被困,必须王有龄坚守于内,左宗棠救援于外。俟事势稍定,乃可更动。至江苏巡抚一缺,目前实无手握重兵之人可胜此任。查有臣营统带淮扬水师之福建延建邵遗缺⑥道员李鸿章,劲气内敛,才大心细,若蒙圣恩将该员擢署江苏巡抚,臣再拨给陆军,便可驰赴下游,保卫一方。”

    至是,杭州失守,国藩复奏陈补救之策:一、拟令各军坚守衢州,与江西之广信、皖南之徽州为犄角之势,先据形胜,扼贼上窜。左宗棠暂于徽、衢、信三府择要驻扎,相机调度。总须先固江西、皖南边防,保全完善之地,再筹进剿。二、请于浙江藩臬两司内,将广西按察使蒋益澧⑦调补一缺,饬带所部五六千人赴浙,随左宗棠筹办防剿,可收指臂⑧之助。三、浙省兵勇,恃宁、绍为饷源。今全省靡烂⑨,无可筹画。恳恩饬下广东粤海关、福建闽海关按月协拨银两,交左宗棠以资军饷。奏入,上皆如所请行。

    ① 钱漕:钱粮。因税米多漕运至京,故称。

    ② 厘金: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清太常寺卿雷以驻军扬州,鉴于“国帑空乏,军用不给”,采纳幕客钱江的建议,于江苏向商家筹集经费,初定税率为一厘。几年间,厘金制度扩至全国。曾国藩创办湘军,没有朝廷经费支持,一切设法自筹,厘金是曾国藩的财政来源。厘金也一直是地方政府重要的收入之一,各地无不巧立名目,横征暴敛。

    ③ 骆秉章:骆秉章(1793—1867),广东花县人。道光进士。道光三十年(1850),升任湖南巡抚。太平军进攻湖南,围困长沙,骆秉章固守,太平军八十余日不能克。后支持曾国藩办团练和编练湘军。咸丰十年(1860),入四川督办军务,次年升四川总督。同治二年(1863),在大渡河围剿石达开所部太平军,并诱杀石达开。

    ④ 具奏:备文上奏。

    ⑤ 简放:清代谓经铨叙派任道府以上外官。

    ⑥ 遗缺:因原任人员死亡或去职而空缺的职位。

    ⑦ 蒋益澧:蒋益澧(1833—1874),湖南湘乡人,湘军将领,与太平军作战,屡建战功,官至浙江巡抚、广东巡抚。

    ⑧ 指臂:手指与臂膀。比喻得力的助手。

    ⑨ 糜烂:被摧残。

    同治元年正月,命以两江总督、协办大学士。国藩奏言:“自去秋以来,叠荷鸿恩①,臣弟国荃又拜浙江按察使之命,一门之内,数月之间异数殊恩,有加无已。感激之余,继以悚惧。恳求皇上念军事之靡定,鉴微臣之苦衷,金陵未克以前,不再加恩于臣家。又前此叠奉谕旨,饬保荐江苏、安徽巡抚,复蒙垂询闽省督抚,饬臣保举大臣,开列②请简。封疆将帅,乃朝廷举措之大权,如臣愚陋,岂敢干预。嗣后如有所知堪膺疆寄者,随时恭疏入告,仰副圣主旁求③之意。但泛论人才,以备采择则可;指明某缺,径请迁除④则不可。盖四方多故,疆臣既有征伐之权,不当更分黜陟⑤之柄。风气一开,流弊⑤甚长,辨之不可不早。”

    寻遣将击走徽州、荻港之贼,复青阳、太平、泾县、石埭。国荃会同水师,复巢县、含山、和州,并铜陵闸、雍家镇、裕溪口、西梁山四隘。弟贞干复繁昌、南陵,破贼三山、鲁港。

    ① 鸿恩:大恩。

    ② 开列:逐个写出。

    ③ 旁求:四处搜求。

    ④ 迁除:官职的升迁除授。

    ⑤ 黜陟: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⑤ 流弊:相沿而成的弊病。

    上以国藩前奏情词恳挚,出于至诚,不再加恩而进国荃、贞干等职。国藩驻安庆督师,奏请仍建安徽省会于安庆,设长江水师提督以下各官,指授诸将机宜,以次规取皖南北府县各城。国荃率师进围金陵,苏浙贼酋李秀成①等分道来援,大小数十战,力却之。 二年五月,复江浦、浦口,克九洑洲,长江肃清。因淮南运道畅通,筹复盐务,改由民运。奏陈疏销、轻本、保价、杜私之法。三年正月,官军克钟山,合围金陵。六月,金陵平。

    上谕:“曾国藩自咸丰四年在湖南首倡团练,创立舟师,与塔齐布、罗泽南等屡立战功,保全湖南郡县,克复武汉等城,肃清江西全境。东征以来,由宿松克潜山、太湖,进驻祁门,迭复徽州郡县,遂拔安庆省城,以为根本。分檄水陆将士,规复下游州郡,兹大功告蒇②,逆首诛锄,由该大臣筹策无遗,谋勇兼备,知人善任,调度得宜。曾国藩著加恩赏,加太子太保衔,锡③封一等侯爵,世袭罔替④,并赏戴双眼花翎。浙江巡抚曾国荃,赏加太子少保衔,锡封一等伯爵,并赏戴双眼花翎。将士进秩有差⑤。”

    时捻匪倡乱日久,僧格林沁⑥战殁于曹州,贼势日炽。四年四月,命国藩赴山东一带督兵剿办捻匪。山东、河南、直隶三省旗绿各营及地方文武员弁⑦,均归节制调遣。国藩将赴徐州督师,乃招集新军,添练马队。檄调刘松山⑧、刘铭传⑨、周盛波⑩、潘鼎新诸军会剿。五月,贼窜雉河集,国藩驻临淮关,遣兵击走之。先后奏言:“此贼已成流寇,飘忽靡常,宜各练有定之兵,乃足以制无定之贼。臣由临淮进兵,将来安徽即以临淮为老营,及江苏之徐州、山东之济宁、河南之周家口,四路各驻大兵为重镇。一省有急,三省往援。其援军之粮药,即取给于受援之地。庶几往来神速,呼吸相通。”

    ① 李秀成:李秀成(1823—1864),广西藤县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将领。天京变乱后,被洪秀全封为忠王。在衰弱的形势下,他在军事上连连获胜,成为天平天国后期的中流砥柱。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李秀成率部突围,途中被俘,八月被处死。

    ② 告蒇[chǎn]:告成。

    ③ 锡:通“赐”。

    ④ 世袭罔替:受封者的爵位可以永远传给后代,且爵位不降。罔替,不变更。

    ⑤ 进秩有差:各有封赏。进秩,升官加俸。有差,不一。

    ⑥ 僧格林沁:僧格林沁(1811—1865),博尔济吉特氏,蒙古亲王。道光五年(1825),袭封科尔沁郡王。先率部大败太平天国的北伐军,以功进封亲王,世袭罔替。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曾挫败来犯的英法舰队。后迎战不利,致大沽、天津、北京相继失陷。不久,又率部南下围剿捻军。同治四年[1865]四月,在山东菏泽被捻军伏击,战死。

    ⑦ 员弁[biàn]:低级文武官员。

    ⑧ 刘松山:刘松山(1833—1870),字寿卿,湖南湘乡人。初为乡勇,后从曾国藩平定太平军,升总兵。后率军围剿捻军,平定西捻。后从左宗棠平定甘陕回乱,战死。

    ⑨ 刘铭传:刘铭传(1836—1896),字省三,安徽合肥人。跟随李鸿章平定太平军、捻军,官至直隶提督,一等男爵。后任台湾省首任巡抚,率军击败法国舰队的进犯,在台湾开展洋务运动,编练新军,为台湾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⑩ 周盛波:周盛波(1830—1888),字海舲,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先后平定太平天国和捻军之乱。

    潘鼎新:潘鼎新(1828—1888),字琴轩,安徽庐江人。道光举人,太平天国起事后,在家乡办团练,受曾国藩赏识。先后平定太平天国、捻军之乱,官至云南巡抚、湖南巡抚、广西巡抚。中法战争时,率军与法军大战,后以指挥不力被革职。

    时捻酋张总愚、任柱、牛落红①及发逆②赖汶光③拥众十数万,倏分倏合。八月,国藩遣铭传败之颖州,贼东走曹州。国藩檄鼎新力扼运河,派军驰赴山东助剿。贼不能渡运,遂南走徐州,踞丰、沛、铜山境内。九月,国藩遣李昭庆④、鼎新败之。徐州丰县贼复窜山东。十月,盛波、铭传败之。宁陵、扶沟贼窜陷湖北黄阪。五年正月,国藩遣铭传破之,复其城。任逆回窜沈邱,将踞蒙、毫老巢。遣铭传、盛波击之。张逆分股入郓城。三月,铭传、张树珊⑤败之颍州、周口。群贼合踞濮、范、郓、巨间,诸军击破之。张逆趋单县,任逆走灵壁。国藩驻徐州,修浚运河,以固东路。五月,遣诸将败张逆于洋河、王家林,败任逆于永城、徐州。时贼自二月北窜,坚图渡运,徘徊曹、徐、淮、泗者两月有余,迄不得逞。于是张逆入豫,任逆入皖。国藩遣盛波大破牛逆于陈州,败任、赖二逆于乌江河,树珊败张逆于周口。牛、张二逆渡沙河而南,任、赖二逆亦窜渡贾鲁河。国藩以前防守运河,粗有成效,必仿照于沙河设防,俾贼骑稍有遮拦,庶军事渐有归宿。定议自周家口下至槐店扼守沙河,上至朱仙镇扼守贾鲁河。因奏言:“河身七百余里,地段太长,不敢谓防务既成,百无一失。然臣必始终坚持此议,不以艰难而自画⑥,不以浮言而中更⑦,以求有裨时局。自古办流寇本无善策,惟有防之,使不得流,犹是得寸则寸之道。俟河防办成,则令防河者与游击者彼防此战,更番互换,庶足以保常新之气。”六月,遣松山、张诗日⑧大破贼于上蔡、西华。贼由河南巡抚所派防军汛地逸出东窜,河防无成。七月,遣松山、宋庆大破之南阳、新野。九月,铭传、鼎新破之郓城,运防赖以无恙。国藩自陈病状。七月,上命国藩仍回两江总督本任,以李鸿章代办剿捻事宜。

    ①张总愚、任柱、牛落红:张总愚即张宗禹,张总愚是清朝对其的蔑称。张宗禹,安徽亳州人,西捻军首领。初随叔父张乐行参加捻军起义,转战于苏豫陕鄂皖,被太平天国封为梁王。太平天国失败后,与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整编捻军,改为流动作战。后率西捻军从河南进入山西,与回民联合。1867年(同治六年)12月,转战山东,被清军包围。次年八月转战至骇河边,下落不明。任柱(?-1867),安徽蒙城人,捻军悍将,太平天国封其为鲁王。捻军一分为二后,他为东捻军首领,率军转战鲁、豫、鄂三省。1867年(同治六年)11月,在江苏赣榆被部下杀死。牛洛红(?—1867),即牛宏升,安徽亳州人。捻军重要将领,被太平天国封为荆王。捻军分裂为东捻军和西捻军后,他留在东捻军中,与赖文光等转战于华中各省,1867年(同治六年)11月,在山东日照境内与清军作战时战死。

    ② 发逆:清朝对太平天国的蔑称。清朝剃发,太平军蓄发,故有此称。

    ③ 赖汶光:即赖文光(1827—1868),清朝蔑称赖汶光。广西桂平人,太平天国将领、后期捻军统帅。随陈玉成转战皖、鄂,受封为遵王。太平天国失败后,赖文光与捻军联合,并被推为统帅。赖文光以恢复太平天国为宗旨,按照太平军军制整编捻军,采取流动战术,转战于豫、鲁、陕、甘,并联合回民。后捻军遂分为东西两支,赖文光率东捻军转战于鲁、豫、鄂、苏间。同治六年(1867)十二月(阴历),在扬州被俘杀。

    ④ 李昭庆:李昭庆(1833—1873),字幼荃,安徽肥东人,李鸿章幼弟。跟从曾国藩、李鸿章与太平军作战,官至记名盐运使。

    ⑤ 张树珊:张树珊(1826-1867),字海柯,安徽合肥人,淮军名将。太平军进攻安徽,他与兄张树声练乡兵自卫。后跟随李鸿章与太平军、捻军作战,官至广西右江镇总兵,后追击捻军于德安时战死。

    ⑥ 自画:自己限制自己。

    ⑦ 中更:中途变更。

    ⑧ 张诗日:张诗日(?—1867),湖南湘乡人。跟随罗泽南、曾国荃与太平军作战,官至宣化镇总兵。后跟随曾国藩剿捻,病死。

    国藩请以散员①留营自效,奏言:“朝廷体恤下情,不责臣以治军,但责臣以筹饷;不令留营勉图后效,但令回署调理病躯。臣屡陈病状,求开各缺。若为将帅则辞之,为封疆②则就之,则是去危而就安,避杂而趋易。臣内度病体,外度大义,减轻事权则可,竟回本任则不可。故前两次奏称,但求开缺③,不求离营。盖自抱病以来,反复筹思,必出于此,然后心安理得。请开江督各缺,目下仍在周口军营照料一切,维湘淮之军心,联将帅之情谊。凡臣材力所可勉,精神所能到,必当殚竭愚忱,力图补救,断不因兵符已解,稍涉疏懈,致乖古人尽瘁之义。”上谕:“曾国藩请以散员仍在军营自效之处,具征奋勉图功、不避艰难之意。惟两江总督责任綦重④,湘淮各军尤须曾国藩筹办接济,与前敌督军同为朝廷所倚赖。该督忠勤素著,且系朝廷特简正⑤,不必以避劳就逸为嫌,致多过虑。著遵奉前旨,仍回本任,以便李鸿章酌量移营前进,并免后顾之忧。”国藩复奏,陈江督之繁,非病躯所能胜任。与其勉强回任,辜恩溺职⑥,不如量而后入,避位让贤。吁请仍开各缺。上谕:“前因曾国藩患病未痊,军营事繁,特令回两江总督本任,以资调摄⑦。并因请以散员自效,复迭次谕令迅速回任,俾李鸿章得以相机进剿。曾国藩为国家心膂⑧之臣,诚信相孚⑨已久。当此捻逆未平,后路粮饷军火无人筹办,岂能无误事机?曾国藩当仰体朝廷之意,为国家分忧,岂可稍涉疑虑,固执己见?著即懔遵⑩前旨,尅期回任,俾李鸿章得以专意剿贼,迅奏肤功。该督回任以后,遇有湘淮军事,李鸿章仍当虚心咨商,以期联络。毋许再有固请,用慰廑念。”

    国藩回任后,六年,奏称:“制造轮船为救时要策,请将江海关洋税酌留二成,一成为专造轮船之用,一成酌济淮军及添兵等事。”从之。七月,补授体仁阁大学士,仍留两江总督之任。十二月,捻匪平,赏云骑尉世职。

    ① 散员:无固定职事的官员。

    ② 封疆:封疆大吏,指担任地方督抚。

    ③ 开缺:官吏因故不能留任,免除其职务,准备另外选人充任。

    ④ 綦[qí]重:极重。綦,极,很。

    ⑤ 简正:严正。

    ⑤ 自效:愿意贡献自己的力量或生命。

    ⑥ 溺职:失职。

    ⑦ 调摄:调养身体。

    ⑧ 心膂:心和脊骨,比喻亲信得力之人。

    ⑨ 相孚:为人信服。

    ⑩ 懔[lǐn]遵:谨遵。

    尅[kè]期:在严格规定的期限内。

    肤功:大功。典出《诗经·小雅·六月》:“薄伐狁,以奏肤公。” 毛传:“肤,大;公,功也。”

    廑[jǐn]念:殷切关注。

    七年四月,补武英殿大学士。七月调直隶总督。十二月到京,赏紫禁城骑马。八年二月,查明积涝大洼地亩应征粮赋,请分别豁减①。从之。三月,奏直隶刑案积多,与臬司张树声②力筹清厘③,甫有端绪,张树声见调任山西。请暂留畿辅④一年,以清积案。上谕:“曾国藩到任后,办事认真,于吏治民风实心整顿,力挽敝习。著如所请,俾收指臂之助。”又先后二次查明属员优劣,开单具奏。得旨分别嘉勉降革⑤,以肃吏治。时直隶营务废弛,廷议选练六军。上谕国藩将前定练军章程,妥筹经理⑥。

    五月,国藩奏言:“臣见内外臣工章奏于直隶不宜屯留客勇一节,言之详矣。惟养勇虽非长策,而东南募勇多年,其中亦有良法美意。为此练军所当参用者:一曰文法宜简。勇丁朴诚耐苦,不事虚文,营规只有数条,别无文告,管辖只论差事,不计官阶。挖濠筑垒,刻日而告成;运米搬柴,崇朝⑤而集事。兵则编籍入伍,伺应差使,讲求仪节。及其出征,则行路须用官车,扎营须用民夫,油滑偷惰,积习使然。而前此所定练军规制,至一百五十余条之多,虽士大夫不能骤通而全记,文法太繁,官气太重。此当参用勇营之意者也。一曰事权宜专。一营之权全付营官,统领不为遥制;一军之权,全付统领,大帅不为遥制。近来江楚⑥良将为统领时,即能大展其才,纵横如意,皆由事权归一之故。今直隶六军统领迭次更换,所部营哨文武各官,皆由总督派拨。下有翼长分其任,上有总督揽其全,统领并无进退人才、总管饷项之权,一旦驱之赴敌,群下岂肯用命!加以总理衙门、户部、兵部层层检制⑦,虽良将亦瞻前顾后,莫敢放胆任事,又焉能尽其所长?此亦当参用勇营之意者也。一曰情意宜洽。勇营之制,营官由统领挑选,哨弁由营官挑选,什长由哨弁挑选,勇丁由什长挑选。譬之木焉,统领如根,由根而生干生枝生叶,皆一气所贯通。是以口粮虽出自公款,而勇丁感营官挑选之恩,皆若受其私惠。平日既有恩谊相孚,临阵自能患难相顾。今练军之兵,离其本营本汛,调入新哨新队,其挑取多由本营主政。新练之营官不能操去取之权,而又别无优待亲兵、奖拔健卒之柄,上下隔阂,情意全不相联,缓急岂可深恃?此虽欲参用勇营之意,而势有不能者也。

    又闻各营练军皆有冒名顶替之弊,防不胜防。盖兵丁因口分不足自给,每兼小贸手艺营生,此各省所同也。直隶六军以此处之兵调至他处训练,其练饷二两四钱,在练营支领;底饷一两五钱,仍在本营支领。兵丁不愿离乡,往往仍留本处,于练营左近雇人顶替,应点应操。一遇有事远征,受雇者又不肯行,则转雇乞丐穷民代往。兵止一名,人已三变;练兵十人,替者过半,尚安望其得力?今当讲求变通之方,自须先杜顶替之弊。拟嗣后⑧一兵挑入练军,即裁本营额缺。练军增一兵,底营即减一兵,无论底饷、练饷均归一处支放。或因事斥革,即由练营募补,底营不得干预,冀可少变积习。

    此外尚须有酌改,如马队不应杂于步队各哨之内,应另立马队营,使临敌不至混乱。一队不应增至二十五人,仍为什人一队,使士卒易知易从。若此之类,臣本拟定一简明章程重整练军,练足万人,以副朝廷殷勤训饬⑨之意。其未挑入练者,各底营存余之兵,亦须善为料理,未可听其困穷隳坏⑩。拟略仿浙江减兵增饷之法,不必大减兵额,但将老弱者汰而不补,病故者阙而不补,即以所节饷项,量发历年底营欠款,俾各营微有公费,添制器械旗帜之属,庶足壮观瞻,而作士气。数年后,或将当日之五折、七折、八折者,全数赏发。兵丁之入练军者,所得固优;即留底营者,亦足自赡。营务或渐有起色,而畿辅练军之议,亦不至屡作屡辍,事同儿戏。请敕原议,各衙门核议施行。”寻饬国藩筹定简明章程,奏报定议。

    ① 豁减:减免。

    ② 张树声:张树声(1824—1884),字振轩,安徽合肥人,淮军将领,张树珊之兄。太平军进攻安徽时,与弟张树珊兴办团练,对抗太平军。跟随李鸿章组建“淮军”,攻打太平军,以按察使记名。后又跟随曾国藩、李鸿章镇压捻军。官至两江总督、两广总督。光绪十年(1884),法军入侵越南,张树声派军入越南抗击法军。当年11月病逝于广州,谥“靖达”。

    ③ 清厘:清查。

    ④ 畿[jī]辅:国都所在的地方,泛指京城附近的地区,此处指直隶。

    ⑤ 崇朝:终朝,从天亮到早饭时,比喻时间短暂。崇,通“终”。

    ⑥ 江楚:指湖南、安徽一带。

    ⑦ 检制:约束节制。

    ⑧ 嗣后:随后,以后。

    ⑨ 训饬:教训戒勉。

    ⑩ 隳[huī]坏:毁坏,废弃。

    国藩奏言:“臣维用兵之道,随地形、贼势而变焉者也,初无一定①之规,可泥②之法。或古人著绩之事,后人效之而无功;或今日制胜之方,异日狃之而反败。惟知陈迹之不可狃,独见之不可恃,随处择善而从,庶可常行无弊。即就扎营一事言之,湘勇初出,屡为粤匪所破,既而高垒深濠,先图自固,旋即用以制敌。淮勇继起,亦以深沟高垒为自立之本,善扎营者即称劲旅。后移师剿捻,每日计行路远近,分各营优劣,曾无筑垒挖壕之暇,而营垒之坚否于胜败全不相涉。陕甘剿回,贵州平苗,亦不以此为先务,足知兵势之无常矣。然斯乃古来之常法,终未可弃而不讲。

    臣愚,以为直隶练军,宜添学扎营之法。每月拔营一次,行二三百里为率。令兵丁修垒浚濠,躬亲畚筑,以习劳勚③;不坐差车以惯行走,增募长夫以任樵汲④负重之事。至部臣所议,兵丁宜讲衣冠礼节,臣意老营操演,可整冠束带,以习仪文。拔营行走,仍帕首短衣,以归简便。凡此皆一张一弛,择善而从者也。

    臣前折所请重统领之权者,盖因平日事权不一,则临阵指麾不灵。臣在南中,尝见有巡抚大帅所部多营,平日无一定之统领,临时酌拨数营,派一将统之赴敌,终不能得士卒死力。而江楚数省幸获成功者,大抵皆有得力统领,其权素重,临阵往来指挥、号令进退之人,即平日拨饷挑缺、主持赏罚之人。士卒之耳目有专属,心志无疑贰,是以所向有功。臣所谓事权宜专,本意如此,然亦幸遇塔齐布、罗泽南、李续宾、杨岳斌、多隆阿、鲍超、刘铭传、刘松山诸人,或隶臣部,或隶他部,皆假重权而树伟绩。苟非其人,权亦未可概施。部臣所议,得良将则日起有功,遇不肖则流弊不可胜言,洵⑤为允当之论。

    良将者,可幸遇而不可强求者也。嗣后直隶练军统领,臣当悉心察看,遇上选则破格优待,尽其所长;遇中材则随处防维⑥,无使越分;庶几两全之道。部臣复议及兵将相习,可收一气贯通之效;又言转弱为强,不必借才于异地等语。臣窃意就兵言之,断无令外省客勇充补之理,客勇亦无愿补远省额兵之志。就官言之,则武职自一命以上至提镇皆可服官外省,况畿辅万方辐辏⑦,尤志士愿效驰驱之地。是各路将弁有出色者,皆可酌调来直,不得以借才论。

    直隶练军,询诸众论,不外二法:一曰就本管之镇将练本管之弁兵;一曰调南人之战将,练北人之新兵。访闻前此六军,用本管镇将为统领者,其情易通,而苦合营无振作之气;用南人战将为统领者,其气稍盛,而苦上下无联络之情。将欲救二者之弊,气之不振,本管官或不胜统率之任,当察其懈弛,择人而换之。情之不联,南将或不知士卒之艰,当令其久处,积诚以感之。

    臣今拟于前留四千人外先添三千人,稍复旧观。一于古北口暂添千人,该提督傅振邦老于戎行,安详勤慎。一于正定镇暂练千人,该总兵谭胜达勇敢素著,志气方新。皆以本管官统之者也。一于保定暂添千人,令前琼州镇彭楚汉以南将统之。以中军冷庆所辖千人姑分两起,俟查验实在得力,而后合并一军。此因论兵将相孚而拟目前添练之拙计也。至练军规模,臣仍拟以四军为断,二军驻京北,二军驻京南。每军三千人,统将功效尤著者,或添至四五千人。请旨交各衙门复议,先行试办,俟试行果有头绪,然后奏定简明章程,俾各军一律遵守。”

    奏入,允之。其后以直隶练军有效,他省仿而行之,营务为之一振,自国藩始。

    ① 一定:固定不变。

    ② 可泥:拘守。

    ③ 劳勚[yì]:劳苦。

    ④ 樵汲:打柴汲水。

    ⑤ 洵[xún]:确实。

    ⑥ 防维:防备守护。

    ⑦ 万方辐辏:四方的人才像车轮上的辐条聚集在毂上那样汇集到一处。万方,各地。

    九年五月,通商大臣崇厚①奏天津民人因迷拐幼孩匪徒有牵涉教堂情事,殴毙法国领事官,焚毁教堂。上命国藩赴天津查办。国藩奏言:“各省打毁教堂之案层见迭出,而殴毙领事洋官则为从来未有之事。臣但立意不欲与之开衅,准情酌理,持平结案。使在彼有可转圜②之地,庶在我不失柔远③之方。”寻④奏诛为首滋事之人,将办理不善之天津府、县革职治罪。因陈“时事虽极艰难,谋画必须断决。伏见道光庚子以后,办理夷务,失在朝战夕和,无一定之至计,遂至外患渐深,不可收拾。皇上登极以来,守定和议,绝无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无事。津郡此案,因愚民一旦愤激,致成大变,初非臣僚有意挑衅。朝廷昭示大信,不开兵端,此实天下生民之福。以后仍当坚持一心,曲全邻好,以为保民之道。时时设备,以为立国之本,二者不可偏废。”

    八月,调两江总督。国藩沥陈病状,请另简贤能,开缺调理。上谕:“两江事务殷繁,职任綦重,曾国藩老成宿望⑤,前在江南多年,情形熟悉,措置咸宜。见虽目疾未痊,但得该督坐镇其间,诸事自可就理。该督所请另简贤能之处,著无庸议。”十一月,命充办理通商事务大臣。十年,以楚岸淮南引地为川盐侵占⑥,与湖广总督定议,与川盐分岸行销,奏请武昌、汉阳、黄州、德安四府专销淮盐;安陆、襄阳、郧阳、荆州、宜昌、荆门五府一州,暂行借销川盐。湖南巡抚请于永、宝二府试行官运粤盐,国藩复力陈二府引地不必改运,部议皆如所请。十一年二月卒,遗疏入。

    ①崇厚:崇厚(1826—1893),姓完颜,字地山,内务府镶黄旗人,河道总督完颜麟庆次子。咸丰十一年(1861)充三口通商大臣,办理洋务。同治年间,署直隶总督。同治九年(1870)天津教案后,出使法国谢罪。光绪四年(1878),出使俄国,擅自与俄签订《里瓦几亚条约》,被弹劾入狱,后降职获释。

    ② 转圜:调停,斡旋。

    ③ 柔远:与邻国保持和睦关系。

    ④ 寻:不久。

    ⑤ 宿望:素负重望。

    ⑥ 楚岸:湖北湖南及相邻的一些州县。楚岸历来是中国最大的食盐销售市场之一,清朝规定某产区的盐限定在某区域行销,清前中期,楚岸一直由淮盐独占。太平军起事后,阻碍了淮盐通道,朝廷允许食盐自行销售,于是川盐便大量销往楚岸地区。

    谕曰:“大学士、两江总督曾国藩,学问纯粹①,器识宏深,秉性忠诚,持躬清正。由翰林院蒙宣宗成皇帝②特达③之知,洊升④卿贰⑤。咸丰间创立楚军,剿办粤匪,转战数省,叠著勋劳。文宗显皇帝⑥优加擢用,补授两江总督,命为钦差大臣,督办军务。朕御极后,简任⑦纶扉⑧,深资倚任⑨。东南底定,厥功最多。江宁之捷⑩,特加恩赏给一等毅勇侯,世袭罔替,并赏戴双眼花翎。历任兼圻,于地方利病尽心筹画,实为肱股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龄,长承恩眷,兹闻溘逝,震悼良深。曾国藩著追赠太傅,照大学士例赐恤,赏银三千两治丧,由江宁藩库给发。赐祭一坛,派穆腾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谥号‘文正’,入祀京师昭忠祠、贤良祠。于湖南原籍、江宁省城建立专祠。其生平政绩事实宣付史馆。任内一切处分,悉予开复。应得恤典,该衙门查例具奏。灵枢回籍时,著沿途地方官妥为照料。其一等侯爵即著伊子曾纪泽承袭,毋庸带领引见。其余子孙几人,著何璟查明具奏,候旨施恩。”

    ① 纯粹:精纯。

    ② 宣宗成皇帝:即道光帝(1782—1850),1821年—1850年在位,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成皇帝”。

    ③ 特达:特殊知遇。

    ④ 洊[jiàn]升:被提拔。

    ⑤ 卿贰:次于卿相的朝中大员。曾国藩道光二十九年(1849)已官至礼部右侍郎、署兵部左侍郎,时年39岁。

    ⑥ 文宗显皇帝:即咸丰帝(1831-1861),1850年—1861年在位,庙号“文宗”,谥号“协天翊运执中垂谟懋德振武圣孝渊恭端仁宽敏庄俭显皇帝”。

    ⑦ 简任:拔擢任用。

    ⑧ 纶扉:明清时期称宰辅所在之处为“纶扉”。

    ⑨ 倚任:倚重信任。

    ⑩ 江宁之捷:指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

    兼圻[qí]:清代总督多管辖两省或三省,称之为“兼圻”。

    遐龄:长寿。

    溘[kè]逝:突然逝世。

    震悼:惊愕哀悼。

    藩库:清代布政司所属的粮钱储库。

    赐祭:大臣去世,皇帝派遣使者前往祭悼。

    穆腾阿:穆腾阿(1824—1884),字瑞亭,正白旗人。生长于官宦世家,学识渊博。曾随僧格林沁与太平军林凤祥部北伐军作战,屡建战 功。官至江宁将军、镶黄旗蒙古都统等。

    文正:文指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致,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往往不轻易把这个谥号赐人,而死去的臣子一旦得此谥号,将是极大的荣耀。

    昭忠祠、贤良祠:昭忠祠是为纪念阵亡将士而建的庙宇或祠堂,有昭示忠良将士之意。贤良祠为清朝祭祀王公大臣中有功国家者的专祠。

    开复:清代指官吏被处分后恢复其官衔。

    曾纪泽:曾纪泽(1839 —1890),字劼刚,曾国藩次子(曾国藩长子曾纪第早夭)。自幼受严格的教育,学贯中西。曾国藩死后,袭父一等毅勇侯。曾担任清朝驻英、法、俄国大使,任职期间,极大地维护了国家的主权和利益。

    寻湖广总督李瀚章①、安徽巡抚英翰②、署两江总督何璟③奏陈国藩历年勋绩。

    李瀚章奏略云:“国藩初入翰林,即与故大学士倭仁、太常寺卿唐鉴④、徽宁道何桂珍⑤讲明程朱之学,克己省身,得力有自。遭值时艰,毅然以天下自任,死生祸福置之度外。其过人识力,在能坚持定见,不为浮议所摇。用兵江皖,陈四路进攻之策。剿办捻匪,建四面蹙⑥贼之议。其后成功,不外乎此。”

    英翰奏略云:“自安庆克复后,国藩督军驻扎。整吏治,抚疮痍,培元气,训属寮⑦若子弟,视百姓如家人。生聚教养,百废具举。至今皖民安堵,皆国藩所留贻。一闻出缺,士民奔走,妇孺号泣。以遗爱⑧而言,自昔疆臣汤斌、于成龙⑨而后,未有若此感人之深者。”

    ① 李瀚章:李瀚章(1821-1899),字筱泉,安徽合肥人,李鸿章长兄。为曾国藩门生,初为湖南知县,湘军建立后,一直为曾国藩管理钱粮事务,官至两广总督。

    ② 英翰:英翰(?—1876),字西林,萨尔图氏,正红旗人。与捻军战,有功,官至安徽巡抚、两广总督、乌鲁木齐都统。

    ③ 何璟:何璟(?—1888),字伯玉,广东香山(今中山)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进士,官至福建、山西、江苏巡抚,后任闽浙总督。1884年(光绪九年)8月,法舰袭击福建水师,未能速筹救援、固守省城,并伺机逃走。马尾战后,被革职。

    ④ 唐鉴:唐鉴(1778—1861),字镜海,号翕泽,湖南善化人。勤奋好学,嘉庆十二年(1807)进士,后为太常寺卿。为当时义理学派的巨擘之一,对曾国藩影响很大。著有《朱子年谱考异》、《学案小识》等。

    ⑤ 何桂珍:何桂珍(?—1855),字丹畦,云南师宗人。道光十八年(1837)进士,官至督贵州学政、安徽宁池太广兵备道。率兵与太平军作战,有功。咸丰五年(1855),在英山县被哗变降兵杀害。何桂珍为倭仁门生,服膺宋学,与唐鉴、曾国藩为师友。

    ⑥ 蹙[cù]:压制。

    ⑦ 属寮[liáo]:下属,属官。

    ⑧ 遗爱:留于后世而被人追怀的德行﹑恩惠等。

    ⑨ 汤斌,于成龙:汤斌(1627—1687),字孔伯,河南睢州人。为清初理学名臣,官至内阁学士、江宁巡抚、礼部尚书等。他著书立说,发展理学,为官清正廉明、体恤民艰、政绩斐然。他生活简朴,任职期间鱼肉荤腥概不入衙署,每日只买三块豆腐作菜肴,人称“豆腐汤”。二十六年改任工部尚书,被劾,忧惧而死。雍正十年(1733),入祀贤良祠,谥“文正”,从祀文庙。著有《汤子遗书》。于成龙(1617—1684),字北溟,山西永宁人。官至两江总督、大学士等职。为官二十多年,以卓著的政绩和廉洁刻苦著称,有“天下廉吏第一”的美誉。

    何璟奏略云:“咸丰十年,国藩驻祁门,皖南北十室九空。自金陵至徽州八百余里,无处无贼,无日无战。徽州初陷,休、祁大震,或劝移营他所。国藩曰:‘吾初次进兵,遇险即退,后事何可言?吾去此一步,无死所也。’贼至环攻,国藩手书遗嘱,帐悬佩刀,从容布置,不改常度,死守兼旬①,檄鲍超一战,驱之岭外。以十余载稽诛②之狂寇,国藩受钺③四年,次第荡平,皆因祁门初基不怯,有以寒贼胆而作士气。臣闻其昔官京师,即已留心人物,出事戎轩④,尤勤访察。虽一材一艺,罔不甄录⑤,又多方造就以成其才。安庆克复,则推功于胡林翼之筹谋、多隆阿之苦战。金陵克复,又推功诸将,无一语及其弟国荃。谈及僧亲王及李鸿章、左宗棠诸人,皆自谓十不及一。清俭如寒素⑥,廉俸尽充官中用,未尝置屋一廛,田一区⑦。食不过四簋⑧,男女婚嫁不过二百金,垂为家训,有唐杨绾⑨、宋李沆⑩之遗风。其守之甚严,而持之有恒者,曰不诳语,不晏起。前在两江任内,讨究文书,条理精密,无不手订之章程,点窜之批牍。前年回任,感激圣恩高厚,仍令坐镇东南,自谓稍有怠安,负疚滋重。公余无客不见,见必博访周谘,殷勤训励。于僚属之贤否,事理之源委,无不默识于心。其患病不起,实由平日事无巨细必躬必亲、殚精竭虑所致也。”

    ① 兼旬:二十天。

    ② 稽诛:稽延被诛戮的期限。

    ③ 受钺:大将出征前接受天子所授的符节与斧钺。此处指担任主帅。

    ④ 戎轩:兵车,借指军队、军事。

    ⑤ 甄录:选择录用。

    ⑥ 寒素:门第寒微、地位卑下的人。

    ⑦ 一区:表数量,指一块田地。

    ⑧簋[guǐ]:古代用来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簋是商周时重要的礼器,宴享、祭祀时,以偶数与列鼎配合使用。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⑨杨绾[wǎn] (?—777),字公权,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唐代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崇文馆大学士等。他德行方正,俭朴廉洁,卒后,代宗下诏称赞:“历官有素丝之节,居家无匹帛之余”。

    ⑩李沆[hànɡ](947—1004),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宋真宗时,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他秉性亮直,清正廉洁,时称“圣相”。

    源委:原由曲衷。

    上谕:“据何璟、英翰、李瀚章先后胪陈①曾国藩历年勋绩,英翰、李瀚章并请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又据何璟遵查该故督子孙,详晰复奏。披览之余,弥增悼惜。曾国藩器识过人,尽瘁报国,当湘、鄂、江、皖军务棘手之际,倡练水师,矢志灭贼。虽屡经困厄,坚忍卓绝,曾不少移,卒能万众一心,削平逋寇②。功成之后,寅畏③小心,始终罔懈。其荐拔贤才如恐不及,尤得以臣事君之义,忠诚克效,功德在民,允宜迭沛恩施,以彰忠荩④。曾国藩著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专祠。此外立功省份,并著准其一体建立专祠。伊次子附贡生曾纪鸿,伊孙曾广钧,均著赏给举人,准其一体会试⑤。曾广镕著赏给员外郎,曾广铨著赏给主事,俟及岁时,分部学习行走⑥。何璟、李瀚章、英翰折三件,均著宣付史馆,用示眷念勋臣,有加无已至意。钦此!

    ① 胪[lú]陈:逐一陈述。

    ② 逋[bū]寇:流寇。

    ③ 寅畏:恭敬戒畏。

    ④ 忠荩:忠诚。

    ⑤ 会试:明清科举制度,各省举人每三年会集于京城考试一次,称为“会试”。因考试在春天,又称“春闱”。应考者为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录取者称为“贡士”,又称为“中式进士”,第一名称为“会元”。会试揭榜后,中式进士须于下月应殿试,殿试合格后为进士。

    ⑥ 行走:入值办事。清制,凡不属于专设官职,调充某项职役的都用此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