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大全集-方圆生意经——方圆兼备,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个有生意头脑的人,一个洞察行情的人,一个有着良好的人缘关系资源的人,一个具有良好的经商心态的人,就会在商场上左右逢源、稳步发展、天天向上、财源广进。将人生的方圆之道运用到生意场上,做生意就能够一帆风顺。

    与人相处不能太死板

    商人不仅做生意要灵活,就是与朋友在一起也不能死板。死板会使朋友一双双伸向你的援助之手,变成你事业前进道路上的一堵堵墙。

    李锐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山里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

    李锐为改变家乡的面貌竭尽全力,四处奔波,人们夸奖李锐脑子特别灵活。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锐悟通不少“人情世故”。办事不违法,小事灵活处理。很自然地,李锐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番,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他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3年以后,他被提拔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2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李锐为了不撞个头破血流,因此“软”了一下,一方面坚持着自己的原则和初衷,另一方面走了一条圆通的道路,办事不死板,所以一路绿灯,终于获得了成功。在现实生活中,李锐这种为成大事“软一软”的做人方法,只要严守法律的界限,不失为一种务实的、行得通的做法。

    在与朋友的相处中,如果太死板就会容易得罪人,长此以往,朋友会一个个离你而去。因此,我们平时不妨灵活一点、圆通一点才会获得好人缘。

    做生意要学会收敛锋芒

    商人在做生意的过程中是否发现:被别人比下去是件令人恼怒的事情。所以,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要是对方被你超过,这对你来说不仅是件蠢事,甚至会产生严重的后果。没有人乐于同处处显示自己聪明的人在一起,自以为优越的人总是讨人厌的,特别容易招人嫉恨。

    李超进入了一个新单位后,发现同事大多是40多岁的中年人,办事经验虽然比他多,但头脑没他灵活,对电脑等一些新事物的了解比他差远了。李超很高兴,认为自己大展拳脚的机会到了。于是他开始在单位里卖弄起自己的聪明来。“哎呀!电脑怎么能这么用呢?”“这个地方应该……”“这事你得听我的,这方面是我的强项!”“真是的,怎么连这个都还没弄好?”……办公室里只见他一个人在指手画脚、口沫横飞。

    一开始,同事们真的很喜欢这个年轻人,有了问题也愿意问他,但他的自以为是让同事们渐渐地与他疏远了,每个人都躲着他。在他发表一番议论后,同事投给他的不再是赞赏而是厌恶的目光。对于这种情况,李超也很苦恼,不过他真不知道是哪里做错了。

    李超不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呢?他总是表现得聪明过人,总想让自己压过别人,一副“老子天下第一”的架势。他不知道自己的这种举动其实是最拙劣的,自以为是的人总会伤害别人的自尊心,逼得别人寸步不让,其结果只能是使自己受人排斥。

    交际中,每个人都觉得自己说得对,做得对。因此如果你在社交场上想受他人欢迎,想达到自己的目的,就要懂得压抑自己去迎合对方,千万不要让自己表现得比对方聪明。

    如果你将你的想法说成是别人的创造,让对方产生一些优越感,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法国一位哲学家说:“如果你想树立一个敌人,那很好办,你拼命地超越他,挤压他就行了。但是,如果你想赢得些朋友,就必须做出点小小的牺牲——那就是让朋友超越你,走在你的前面。”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每个人心中都有自重感,一旦别人帮助他实现了或让他体验了这种感觉,他当然会对这个人感激不尽的。当对方超过我们,优于我们时,可以给他一种超越感。但是当我们凌驾于对方之上时,他们内心便感到愤愤不平,有的产生自卑,有的却嫉恨在心。

    一位专设计花样草图的推销员尤金·凯利的对象是服装设计师和纺织品制造商。连续几年,他几乎每个月都去拜访纽约一位著名的服装设计师。“他从来不会拒绝我,每次接待我他都很热情,”他说,“但是他也从来不买我推销的那些图纸。他总是很有礼貌地跟我谈话,还很仔细地看我带去的东西。可到了最后总是那句话:‘凯利,我看我们是做不成这笔小生意的。’”

    无数次的挫败使凯利认真地总结经验,得出的结论是自己太墨守成规,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销方法,一见面就拿出自己的图纸,滔滔不绝地讲它的构思、创意,新奇在何处,该用到什么地方……听烦了的客户出于礼貌会等到他将话讲完。凯利认识到这种方法已太落后,需要改进。于是他下定决心,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个晚上去看处世方面的书,思考做人的哲学,创造新的热忱。

    没过多久,他想出了对付那位服装设计师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装设计师比较自负,别人设计的东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几张尚未完成的设计草图来到买主的办公室。“老朋友,如果你愿意的话,能否帮我一个小忙”,他对服装设计师说,“这里有几张我们尚未完成的草图,能否请你告诉我,我们应该如何把它们完成,才能对你有所用处呢?”那位买主仔细地看了看图纸,发现设计人的初衷很有创意,就说:“凯利,你把这些图纸留在这里让我看看吧。”

    几天后,凯利再次来到办公室。服装设计师对这几张图纸提出了一些建议,凯利用笔记下来,然后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图完成了。服装设计师对此非常满意,并且全部接受了。

    你看,当你不再极力显示自己的聪明时,人家就接受你了。

    人都有喜欢被人钦佩之心,喜欢别人羡慕自己,就是同朋友在一起也一样。因此,对寻常的优点可以小心加以掩盖,例如相貌长得太好亦不妨用某种缺陷加以抵消。

    如果你在生意场上不想让别人讨厌你、排斥你,那就尽管表现你的聪明。但如果你希望被对方喜欢、受对方欢迎,那就虚心一些,多听听对方的意见,这样才能得到对方的肯定。

    为人圆通不圆滑

    时势造英雄,英雄识时势。面对缤纷相呈的世界,怎样才能摆脱眼前的困惑,从容不迫地安身立业,使自己的事业达到巅峰,使自己的人生跨入一个更高的高度呢?

    一个人如果过分方方正正、有棱有角,必将碰得头破血流;但是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圆滑透顶,总是想让别人吃亏,自己占便宜,必将众叛亲离。因此,做人必须方外有圆,圆中有方,外圆内方。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脊梁,但是人仅仅靠“方”是不够的,还需要“圆”的包裹,圆就是圆通、圆活、圆融、圆满,围绕着这一个“圆”字,做足了通、活、融、满,一个喜气洋洋的大善人型富豪大贾的形象便跃然而出了。

    “圆”是处世之道,是妥妥当当处世的锦囊,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交友、情爱,都需要掌握“圆世”哲学,才能无往而不利。

    真正的“圆世”哲学是大智慧与大容忍的结合体,有勇猛斗士的武力,有沉静蕴慧的平和;真正的“圆世”哲学能承受大喜悦与大悲哀的突然发难;真正的“圆世”哲学行动时干练、迅捷,不为感情所左右,避难时,能审时度势,全身而退,而且抓住最佳机会东山再起。

    方世是口碑甚好的准则,圆世是厉害相关的准则。能圆自然不方,只是舆论压力来了,只好跟随众人取方求圆。这种无甚定见的常人生活,是我们时至今日庸碌无为的一个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做人,要学会圆通,但不能圆滑。

    圆通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持经达权。它意味着一个人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对社会有一定的适应能力,能处理得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复杂的局面能控制得住。

    圆滑这两个字,人们一般是不太喜欢的。那么,究竟什么是圆滑呢?它是指一些人在做人做事方面的不诚实、不负责任,油滑、狡诈、滑头滑脑。圆滑的人外圆内也圆,为变通而变通,失去原则。有圆无方失之于圆滑。离经而叛道,表面上看是对人一团和气,实际上已丧失了原则立场。

    圆滑是一种“泛性”。它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如何做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之中:既可以表现在他的“政治行为”之中,也可以表现在人的“工作行为”之中,还可以表现在一个人待人接物的细小事务之中;有成熟意义上的圆滑,如“老奸巨猾”,也有一般意义上的圆滑,如为了沾小便宜之类的圆滑。

    圆滑的人在回答问题时,不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观点,而是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比如:“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圆滑的人不是明白爽快地回答“咖啡”或“红茶”,而是这样回答:“随便”或“哪样都可以”。林语堂先生把这种表现称之为“老猾俏皮”。他打了一个比方:假设一个九月的清晨,秋风倒有一些劲峭的样儿,有一位年轻小伙子,兴冲冲地跑到他的祖父那儿,一把拖着他,硬要他一同去洗海水浴,那老人家不高兴,拒绝了他的请求,那少年忍不住露出诧怪的怒容,至于那老年人则仅仅愉悦地微笑一下。这一笑便是俏皮的笑。不过,谁也不能说二者之间谁是对的。

    在对某些问题的判断和看法上,圆滑的人常以“很难说”或“不一定”之类的话来搪塞。每一句话都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说了等于没说。在遇到什么重大的事或难办的事时,圆滑的人更是一般不会轻易表态。往往只在有了“定论”之后才发表他的“智者的高见”,事后诸葛亮的“妙语”比谁说得都好听。

    圆滑的人一般都是“随风倒”的人。像墙头上的草,善辨风向,见风就转舵。这类人,没有是非标准,“风向”对他们来说是唯一判别的标准,谁上台了就说谁的好,谁下台了又开始说谁的不好。还是毛泽东形容得好,圆滑的人是: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苇草,头重脚轻根底浅。

    圆滑的人,情感世界复杂多变。待人接物显得非常“热情”,充满了“溢美”之辞,然而只要你细细地观察,这类“热情”中不乏虚伪的成分。这类人,当面净说好话,可一转脸就变成骂娘的话了。这类人,怀揣一种肮脏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让一些不通世故的人往圈套里钻。甚至“坑”了人家还要让他人说一句感激的话。

    满脑子“圆滑”的人,看什么事情都觉得相当圆滑,连带看什么人都觉得丑陋、卑鄙。圆滑者可鄙,提倡做一个圆通而不圆滑之人。

    退一步海阔天空

    俗话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在日常的交往中,商人与朋友、客户难免会产生矛盾冲突。如果你事事都要去争,都要去计较,那就会惹来许多闲气,得罪朋友。有的人看清了朋友间得与失的关系,对朋友豁达大度。在矛盾面前主动退一步,反而更占主动。

    富弼是北宋仁宗时的宰相,字彦同。因为大度,上至仁宗,下至文武官员都称他品行优良。

    富弼年轻的时候,因聪明伶俐,巧舌如簧,常常在无意之间得罪一些人,事后,他自己也深为不安。经过长时期的自省,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宽厚谦和。所以当有人告诉他某某在说你的坏话时,他总是笑着回答:“你听错了吧,他怎么会随便说我呢?”

    一次,一个穷秀才想当众羞辱富弼,便在街心拦住他道:“听说你博学多才,我想请教你一个问题。”

    富弼知道来者不善,但也不能不理会,只好答应了。

    众人见富才子被人拦在街上,都涌过来看热闹。

    秀才问富弼:“请问,欲正其心必先诚其意,所谓诚意即毋自欺也,是即为是,非即为非。如果有人骂你,你会怎样?”

    富弼想了想,答道:“我会装作没有听见。”

    秀才撇嘴说道:“竟然有人说你熟读四书,通晓五经,原来纯属虚妄,富弼不过如此啊!”说完,大笑而去。

    富弼的仆人埋怨主人道:“您真是难以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我都可以回答,怎么您却装作不知呢?”

    富弼笑道:“此人乃轻狂之士,若与他以理辩论,必会言辞激烈,气氛紧张,无论谁把谁驳得哑口无言,都是口服心不服。书生心胸狭窄,必会记仇,这是徒劳无益的事,又何必争呢?”

    仆人却始终不理解自己的主人为何如此胆小怕事。

    几天后,那秀才在街上又遇见了富弼。富弼主动上前打招呼。秀才不理,扭头而去;走了不远,又回头看着富弼大声讥讽道:“富弼乃一乌龟耳!”

    有人告诉富弼那个秀才在骂他。

    “是骂别人吧!”

    “他指名道姓骂你,怎么会是骂别人呢?”

    “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名同姓之人吗?”

    他边说边走,丝毫不理会秀才的辱骂。秀才见无趣,低头走开了。

    退让忍耐是中国传统的生存哲学,富弼的“胆小”其实是一种大智慧,如果他跟秀才争执起来的话,只会得罪对方,对自己实在无益。用自己退一步去对待对方的无理取闹,却能逐渐改变对方的态度,使矛盾得到缓和。

    在与人交往中,患得患失者总是把自己的名利放在他人之上,对对方锱铢必较,时时盘算的是一己之私利,表面上比谁都精明,事实上却是精明而不高明,从长远利益看,他们必然是得不偿失。这种人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丢了西瓜。从政者不知韬光养晦,必然欲速则不达;经商者看重短期行为,今日有钱今日赚,赚得到小钱却无法开拓长远的市场;为学者急于出名当学术领头羊,心浮气躁,难成大气候。长此以往,必然会失去周围朋友的信任,使自己处于十分孤独和被动的位置,难以获得真诚的友谊和情意。

    如果接人待物,为人处世从长远着眼,多从大处着想,不拘泥于一时一地之得失,结果就会完全两样。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会生活的人,并不一味地争强好胜,在必要的时候,宁肯后退一步,做出必要的自我牺牲。

    明朝正德年间,朱宸濠起兵反抗朝廷。王阳明率兵征讨,一举擒获朱宸濠,建了大功。当时受到正德皇帝宠信的江彬十分嫉妒王阳明的功绩,以为他夺走了自己大显身手的机会。于是,散布流言说:“最初王阳明和朱宸濠是同党。后来听说朝廷派兵征讨,才抓住朱宸濠以自我解脱。”想嫁祸并捉住王阳明,作为自己的功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和张永商议道:“如果退让一步,把擒拿朱宸濠的功劳让出去,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假如坚持下去,不做妥协,那江彬等人就要狗急跳墙,做出伤天害理的勾当。”为此,他将朱宸濠交给张永,使之重新报告皇帝:朱宸濠捉住了,是总督军门江彬大人的功劳。这样,江彬等人便没有话说了。

    王阳明称病到净慈寺休养。张永回到朝廷,大力称颂王阳明的忠诚和让功避祸的高尚事迹。皇帝明白了事情的始末,免除了对王阳明的处罚。王阳明以退让之术,避免了飞来的横祸,依此保护了自身。

    以退让求得生存和发展,这里蕴含了深刻的哲理。老子曾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只有不做,才能无所不做,唯有不为,才能无所不为。为了论证这个道理,老子进行了哲学的思辨:许多根车辐条集中到车毂,有了毂中间的空洞,才有车的作用。陶泥做器皿,有了器皿中间的空虚,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间的空隙,才有房屋的作用。

    所以,“有”所给人的便利,完全靠着“无”起作用。就是说,无比有更加重要。不仅客观世界的情况如此,人的行为也如此。人的“无为”比“有为”更有用,更能给人带来益处。一味地争强好胜,刀兵相见,横征暴敛,“有为”过盛,最终只能落得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老子贬“有为”扬“无为”的做法,并非完全正确。就社会生活而言,积极奋斗、努力争取、勇敢拼搏、坚持不懈的行为,其价值和意义,无疑是值得肯定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思想不尽合理。但应该看到,人生的路并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人们不仅需要慷慨陈词,而且需要沉默不语;既需要穷追猛打,也需要退步自守;既应该争,也应该让;如此等等,一句话,有为是必要的,无为也是必要的。就此而言,老子的无为思想在朋友相处间,可以看成甘于退让,这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从长远来看,其实,退一步是为了更好的进。当然,这里的退让忍耐也并非是让你变成一个软弱可欺的人。只是让商人在与朋友发生一些无谓的争执时后退一步。但是如果是处理大是大非的问题,你还是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寸步不让的。

    忍小气,谋大利

    忍无时无刻不存在。善忍,能得到各方面的同情,能吸收各方面的信息,忍带来的好处,远远大于不忍造成的损失。

    在中国人眼里,忍耐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吃亏人常在,能忍者自安”,是提倡忍耐的至理箴言。忍耐是人类适应自然选择和社会竞争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商业经营者必修的一门工夫。

    美国的“钢铁大王”卡内基,运用此法之高明,足以称得上谋略过人的商战高手。

    1898年,“华东街大佬”金融巨头摩根与“钢铁大王”卡内基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由于美西战争的缘故,使得匹兹堡的钢铁需求高涨。而美西战争最后以美国胜利而告终,使得美国在国际上声望日降。在这样的背景下,摩根向卡内基发动钢铁战争其意义就更加重大了。

    摩根意识到钢铁工业前途无量。所以,他早将目光盯上了钢铁。并把安插高级管理人员作为融资条件,送入伊利钢铁和明尼苏达钢铁两家公司,从而控制了这两家公司的实权。

    但这两家公司与卡内基的钢铁公司相比,只能算中小企业而已。由于美西战争导致钢铁价格上涨,摩根对钢铁的兴趣更加浓厚,便决定向卡内基发起进攻。

    野心勃勃的摩根,一心想主宰全美钢铁公司。所以,一出手就首先拿卡内基开刀。摩根首先答应了号称“百万赌徒”的融资请求,合并了美国中西部的一系列中小企业,成立了联邦钢铁公司,同时拉拢了国家钢管公司和美国钢网公司。接着,摩根又操纵联邦钢铁公司的关系企业和自己所属的全部铁路,同时取消了对卡内基的订货。

    原以为卡内基会立即作出反应。但与摩根的预想相反,卡内基却纹丝不动。作为玩股票起家的卡内基,他比任何人都更明白:冷静是最好的对策。特别在这个关头,自己面临的对手是能在美国呼风唤雨的金融巨头,如果此时仓促作出反应,那最后倒霉的将是自己。

    卡内基更清楚自己的“份量”。他深知自己的钢铁业在美国所占的市场,这些市场如果失去了卡内基的支持,势必会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因此而蒙受损失,到那时,卡内基并不愁自己钢铁的出路,——你不要自然有别人要!

    摩根很快意识到在这事上栽了跟头。他马上采取了第二步骤:美国钢铁业必须合并!是否合并贝斯列赫姆,我还在考虑中,但合并卡内基钢铁公司,则是绝对的!摩根向卡内基发出了这样的信息,甚至他还威胁道:“如果卡内基拒绝,我将找贝斯列赫姆。”

    别的挑战并不可怕,但是,一旦摩根与贝斯列赫姆联手,自己显然不妙。在分析了形势、估计了发展后,卡内基终于作出了决定:“大合并相当有趣,不妨参加。至于条件,我只要大合并后的新公司债,不要股票,至于新公司的公司债方面,对卡内基钢铁资产的时价额,以1元对1.5元计算。”这对摩根来说,条件太苛刻了!但摩根沉默片刻后,还是答应了卡内基的条件。

    在商战中,不能死抱住一些今日的蝇头小利。应该为了长远目标而放弃眼前利益,尤其是在情形不利时,更是善于退让,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只有善于退让的人,才能赚到大钱。

    卡内基瞅准了摩根的心理,同时抓住了摩根的弱点:你不是迫不及待地想合并吗?行,我答应你。但条件要听我的。这样,以1∶1.5的比率兑换了卡内基钢铁公司资产的时价额后,卡内基的资产一下子从当时的2亿多美元跃到4亿美元!

    卡内基对付摩根的办法,看似卡内基非常“软弱”,当摩根采取第一步时,卡内基无动于衷;当摩根采取笫二个步骤时,卡内基更似乎未作任何抵抗便“就范”了。但是,卡内基的看似让步,而实际上却取得了一次大的飞跃,不能不说卡内基退了一步,而实际上进了两步。最后的真正胜利者,是卡内基,而不是摩根!

    忍小气,谋大利。“忍”并不是目的,只是取得更大利益的一种手段,所以“忍”的幅度要适当,不当忍的时候就要果断行事。“忍”的程度不够,则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程度过大,则可能一退而不可收,成了大逃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