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是设计出来的-辨别忠告,远离“控制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人人都是“控制狂”

    一听“控制狂”,大家可能会觉得这个词十分夸张,离自己很遥远。

    事实上并非如此,当我们还是孩童的时候,我们已经学会了控制。例如,当大人们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孩童时期的我们就通过大声哭闹来表达自己,对大人们进行了情感上的控制。

    长大之后,没有人再轻易用“哭”来控制别人了,但是下面的场景却很多,你应该感到不陌生:

    A:“你帮我把这部分文件复印了吧。”

    B:“我没有时间。”

    A:“我上次给你复印的时候,可是花了整整半天的时间。”

    ……

    当然在这段对话中,A不是坏人,但是让人觉得很压迫,因为他就是个“控制狂”。

    “控制狂”看起来并不是冷漠的人,反而是一些看起来挺爽朗的人,他会很乐意地帮你一点小忙,有时甚至会自告奋勇地帮助你,然后希望你从此对他感恩戴德,没齿不忘。

    接受了“控制狂”的帮助,心理上就会招致巨大的负担,尤其当他把“帮了你”挂在口头上的时候,慢慢地,你内心的感激就变成了厌恶。

    “控制狂”有个很奇怪的表现,就是很关注他人,别人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往往非常热心。在他们为别人做的某一件小事上,记忆力尤其好,好像他们脑子里有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某年某月某日,他做了什么来帮你。包括什么时候,你吃了他一块巧克力,什么时候他给了你一个苹果。仅仅只是一些小零食而已,可是“控制狂”甚至会觉得他“养活”了你。

    更要命的是,在你们两个有矛盾的时候,他会把这些拿出来作为攻击你的武器,他不在一件事情上就事论事,而是扯到很久很久以前……你们两个人的交情,说来说去,就为了来论证你是多么忘恩负义、自私自利、不知感恩。

    可以理解的是,“控制狂”不是恶人,因为每一个人,帮助了别人之后,希望得到别人的感动。但是,如果做每一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从别人身上得到什么,那还不如不做,免得将来自己生气,也免得将来有一天把自己陷入“控制狂”的境地。

    那么,如何对付“控制狂”呢?

    别把他为你做的事情太当回事,这不是让我们寡恩,而是要你多去发现,分辨他人给你的是“恩情”还是“债务”。当别人帮你的时候,只要他愿意,那么就一定让他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负罪感是很强烈的感情,在我们觉得亏欠别人的时候,很容易答应他们很多无理的要求。很容易被对方控制,作出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却还觉得是自己责任所在。

    改变这一切,必须要分清哪些是你应该做的,哪些是你想做的,哪些是对方以各种理由强迫你做的。

    当“控制狂”要求你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可以就事论事,不提过往,并表示:“我是个就事论事的人,现在我没空去做你交代的事情。”

    几次之后,对方就会知道,他在这方面,是无法控制你的。

    别轻易接受“我是为你好”

    你喜欢常常给你“忠告”的人吗?

    有的人非常有意思,很愿意给别人忠告。例如,当一个老员工让新员工帮忙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新员工摇头不动。老员工就可能给予忠告了——“你这么偷懒可不行呀,我让你去复印可是为了你好,工作中成长最重要,你多做一些事情,就多有一些收获。”

    实际上,这样的说法很无聊,明明自己偷懒,还冠以帮助别人成长的名义。毕竟,任何人来公司工作,都不会以帮助别人成长为目的。

    如果你是新员工,你会接受吗?

    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如果这个老员工对你不错,你对他有期待,他提出要求的时候,你应该立即起身帮忙复印,还要说“您坐着,让我来。”

    第二种情况:你的确很忙,没工夫“伺候”他,就诚恳地说:“您自己来吧,我手头有更重要的工作。”

    不必惧怕给你忠告的人会怎么评价你,这根本撼动不了你的地位和别人对你的评价,因为任何人不顺着这类人的心意,他都会给人忠告,其实其他人比你都烦他。

    讲个亲身经历的事情吧。

    我有个老同学,他最爱给人忠告,也曾经给过我忠告,说我“太骄傲”,理由就是,有一次我和他去参加一个商业聚会的时候,我只跟旁边的人说了话,跟其他的人可能只是换了名片或者连名片也没有换(因为我认为交谈过才能留下印象,我不希望几十张名片中,一个人也不记得自己)。这种我有意为之的行为就被定义为“骄傲”。

    “忠告”同学对另一个同学的评论就更负面,他说这一位同学虚伪、不真诚、有心机,理由就是他问起我这位同学是否结婚的时候,这位同学装作没听见,不回答。还有个理由就是他问这位同学月收入多少的时候,这位同学还是装作没听见。

    该同学的做法惹怒了“忠告”同学,“忠告”同学苦口婆心劝说这位有心机的同学“要坦诚”,可是这位同学,不但坚持“不坦诚”,还断绝了和“忠告”同学的往来。

    还有一位我们都很喜欢的同学,这位同学的人际关系处理得滴水不漏,堪称完美,可是这位“忠告”同学是这么评价他的:“感觉他做作,一切的友善都是装出来的。”可就是这位“装出来友善”的同学,在“忠告”同学去国外出差的时候,还安排了国外的朋友亲自开车接他,并提供免费吃住。可依然被“忠告”同学定义为“装模作样”,原因只是没有满足他虚无缥缈的对“真诚相待”需求。

    所以,当一个人给你忠告的时候,判断一下他的忠告是为了让你舒服,还是让他自己舒服?这就是虚伪和忠告的真正区别。

    争辩得胜,人品失利

    某种程度上,“控制狂”愿意与人争辩。

    任何话题都可能产生争辩。

    一个女性朋友就因为这样一件事情,和多年男友闹掰了。理由很简单,男朋友忘记了她的生日,当女性朋友发火的时候,男朋友是这么说的:“我容易吗,大清早起来上班,每天想着工作上的事儿,辛辛苦苦,你还怪我?”

    不但如此,他还说,“你应该反思自己,为什么不能够善解人意,为什么不多一些宽容和理解对待我呢?”

    这一次的爆发终于导致决绝分开,后来女性朋友说,其实她已经累积了好多年,她的男朋友太好辩论,不论做错什么事,没有一次肯承认是他的错误,总是有理由。

    单位升职没有他,他说是因为有个女同事会溜须拍马。

    加薪名额没有他,他说是同事妒忌他的能力,故意陷害他。

    看到成功人士出现在电视上,他说如果他有那么好的背景也能成功。

    就连他偷看她的手机,他都会说那是因为在人际交往中受过他人的欺骗,所以……

    每一次辩论,他都有理由。

    可是每一个理由,都让人对他的人品打上一个问号。

    这样的人,太好辩论,无论你指出他做错了什么,他总会想个办法,让你去原谅他,为了他的行为负责。

    和这样的人其实不易交往太久,因为久而久之,接触他的人可能会习惯他的怨天尤人,习惯性地为他负责,习惯性地忍受。

    可是当有一天,忍受的一方筋疲力尽的时候,也就是恩断义绝的时候。

    所以,对待这样好辩论的人,要让他为自己负责,不要因为小事而原谅,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对待他的狡辩,我们应该当仁不让,摆脱他的控制,必须让他为具体的行为道歉,这才是对自己的责任。

    做自己,强势对付“控制狂”

    人和人相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一个人不是被对方影响,就是影响别人。

    听朋友讲起他妹妹的故事,朋友的妹妹本来是个很随性的人,在家的时候总是东西乱放。可是去外地念大学后,回来的一段时间,生活习惯完全变了,她回家后总是把东西整理得整整齐齐。

    朋友还挺怀念他妹妹坐在床上、吃着薯条看电影的感觉。在朋友看来,妹妹的生活习惯虽然变得非常规律,但是少了以往的天真,烂漫。毕竟,家就是一个自由的地方,一个人在外面生活必须注意形象,和他人的交往也要有规矩,可是在家里,无论做什么,都没有对错。

    他问起妹妹为什么发生了改变。

    小女孩皱着眉头说,宿舍里有个同学,每当别人的东西放得不整齐,她都一定会要求同学放好,久而久之,大家都被影响,回宿舍东西放得非常规矩,以免被埋怨。虽然被评为优秀宿舍,但是几个女孩都想换宿舍,大家感觉非常不舒服。虽然现在回到家,但是放东西的时候,依然会精神紧张。

    在这里,我们看到人与人之间影响的作用,其实,这种要求别人的行为就是控制欲,让人很不放松,这甚至是人为施加的一种“心理虐待”。比起身体上的暴力,精神上的操控和侮辱其实更加恐怖。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如果不加以防护,不但自己会受到伤害,而且还有可能变成无意识的施暴者。

    比如说总要求别人的人,很有可能很早以前,他们也受过心理上的压迫,被人逼迫形成一定的习惯。形成习惯之后,他们也会去强加别人。

    例如,把苛刻变本加厉施加给别人,肆无忌惮用自己的情绪控制别人的情绪。

    在生活中你是否发现这样的人,他长了一张“指责”的嘴,在他的嘴里,周围一个好人都没有,他总让他周围的人小心翼翼地生活在他所布下的感情地雷区里。他想要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例如,当他问起你不想回答的话题时,并不会因为碰了软钉子而放弃,他会继续追问下去,直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周围的人有可能短期内忍让。例如被他逼问到自己去干吗了,去见谁了,和谁聊什么了的时候,你可能会因为忍让而回答,但是心理却非常不舒服。

    这些看似都是小事,但实际上并非如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你有什么秘密,所以告诉了“控制狂”你一天的活动,问题的根源出在,你因为什么而回答他的无理提问。

    到底是因为你想告诉他,你心甘情愿这么做,还是因为不说,怕他又对自己生气发脾气,而不得不去哄他高兴,你是否会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忍受着告诉他,在他终于得到答案的时候大松一口气,放心他不会再生气。

    如果你是因为第二个原因,久而久之,你会被控制,会被他的情绪左右,不断地担心自己哪里又做错了,直到有一天你发现自己不是在为自己活着,而是在为这个感情操控者的喜怒哀乐而活着,那个时候你们关系就不再是健康的感情,而是病态的控制。

    那么究竟怎么来应对呢?

    很好的一招就是用强势的态度来面对,具体操作的工具是“假谎言”,用明显的谎言来对付“控制狂”。

    例如,“控制狂”对你说:“请把你的被子叠起来。”

    只要你不想叠,你就可以说:“我故意让被子平铺着,杂志上说对身体好。”

    “控制狂”问你:“昨天你去干什么了?”

    不论你干什么,你都可以说:“我去见了美国总统。”

    “控制狂”打探:“领导给你涨多少工资?”

    你可以回答:“给我每个月的工资涨了300万。”

    这样的假谎言就是告诉对方:注意底线,别来烦人。

    一句话回味

    不要随意给别人忠告,也不要随意接受别人的忠告,更不要勉强自己做别人想让自己做的事,一次也不可以,以免下一次你将被叫做习惯的东西控制。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