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无粮则从贼
贫穷,这个一提起就让人皱眉并感到心酸的词汇,并没有随着世界财富的增多而销声匿迹。在这个地球上,还有很多人过着挨饿、受冻、吃不饱饭的生活。这些人在穷困中苦苦挣扎着,只是为了能活下去。
根据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的统计调查,全球有十亿两千万的人还处在饿死边缘。台湾电视台也曾报道,当今世界,每六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是营养不良的。现在,全球的贫困饥民人数还在不断增加。
粮农组织发布了《2010年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报告,显示:世界饥饿人口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亚太地区饥饿人口数量最多,约为6.42亿;发达国家饥饿人口数量最少,约为1500万;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饥饿人口约为5300万;近东和北非地区饥饿人口约为4200万;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的饥饿人口约为2.65亿,占饥饿总人口的比例最高,约为30%。
那些长年累月处于饥饿中的人,为了活命,生活得狼狈不堪。在非洲的津巴布韦,饥民们会钻进垃圾堆里捡不干净的食物充饥,完全不顾身旁不时有垃圾扔过来。在非洲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的交界处的那个美丽的地方,也住着很多穷困潦倒的饥民,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饿得只剩皮包骨头了,没准哪天就在饥饿中痛苦地死去。
贫困人口的增加和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关系。当经济全球化浪潮猛烈而又极具诱惑性地拍打着世界任何一个角落时,身处拉美地区的弱势群体——土著印第安人,就遭受到了巨大冲击。
印第安人聚居的地方和繁华两字牵扯不上任何关系,到处是一片原始气息。那里虽以农业为主,但农民的土地少得可怜。整体来说,就是一个经济落后、生活困难、医疗卫生和教育水平都很低下的地方,绝对承受不住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剧烈冲击。
可是,全球经济浪潮还是袭来了,跟随那汹涌浪潮而来的,还有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拉美各国为了引进外资以及加快国家现代化进程,从一开始就盯上了印第安人生活的拥有丰富资源的地方。他们肆意进入印第安人的领地,滥伐森林、滥捕野生动物、兴修水库、开采石油,一系列的野蛮行为,直接导致印第安人家园被毁,流离失所。
失去了土地,本就贫困的印第安人更加一无所有。于是,在玻利维亚、秘鲁、危地马拉、墨西哥等国,印第安人就成了贫困者的代言人,每天生活在“饥饿线”上。
不幸的是,近两年来,饥饿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在这个地球上,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或相关疾病死去。粮农组织认为,造成饥饿人口大增的主要原因,就是全球性经济危机和食品价格上涨。该组织总干事雅克·迪乌夫说,各国政府应尽快建设社会保障工程,改善饥饿人口的处境,并使本国饥饿人口数量不断减少。如果不能解决饥饿问题,将会给国家以及世界的和平和安全带来巨大风险。世界银行指出,饥饿将导致至少33个国家陷入动荡,到那时,不好的事情会接踵而来。
饥饿会产生动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2008年4月,拉丁美洲加勒比海北岸的海地就曾因为粮食供给不足,吃不上大米而引发暴动。海地是美洲最贫穷的国家之一,全国有80%的人口生活在极度贫困中。本来,海地民众只是通过示威游行集体抗议粮价、菜价上涨,但是很快这一抗议行动就失控了,最后转变为暴乱。暴乱后,海地总理承诺,会紧急拨款4200万美元以平抑物价,让人们有饭吃。
然而,帮助贫困人口,不是单纯地给他们一碗饭那么简单,还要帮助他们学会生存的能力。非洲至今仍是世界上最贫困地区,导致贫困的众多原因中,科技水平低下是不能忽视的一条。因为科技水平落后,加工能力不强,非洲经济只能以出口低附加值的初级产品为主。尽管非洲出口到国外的矿产品数量巨大,但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却非常有限。
非洲的粮食单产水平非常低,一些专家指出,目前的非洲很需要生物技术的引进,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提高非洲粮食的产量和营养成分,如果非洲人掌握了此技术,就能解决本地人饥饿和营养不良等问题。
在2007年2月召开的第11届非洲联盟首脑会议上,非洲国家领导人呼吁发达国家降低技术转让费,加强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合作,为穷国脱贫提供技术条件。
南非传奇领导人、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纳尔逊·曼德拉,于2005年出席在伦敦特拉法加广场举行的公开反贫困集会上说:“减少贫困是全球化潮流下的共同责任,战胜贫困与反对种族隔离一样重要。”诚然,帮助贫困人口是生活在温饱中的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想真正帮助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摆脱苦难,就应该从提高他们生产能力入手,将所掌握的技术转让给他们,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粮价涨了,美国发了
2007年11月,英国媒体报道了这样一条消息:世界粮食库储存的粮食,只够全世界的人吃57天。57天,一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时间,却足可以将地球上很多国家的国民带入恐慌中。
不曾挨过饿的人不会知道粮食紧缺到底会带来怎样的恐慌,但一直生活在穷困中的人却对这种恐慌再熟悉不过。想象一下,从某一天开始,再不能随心所欲地吃大米饭了,甚至连米粥都难得喝上一碗,日子该是怎样的难熬。
粮食紧缺导致世界上的粮价不断上涨。自2008年以来,粮食危机席卷全球,就连被称为“世界粮仓”的美国也小有波动。2008年4月,国际期货市场上的大米价格屡创新高,因害怕大米价格还会继续上涨,很多国家的国民开始疯狂抢购大米。眼看抢购的民众越来越多,一些国家的超市开始限制大米和面粉的购买量。
面对粮食上涨,受威胁感最严重的,是以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代表的穷国。长期以来,由于农业生产水平低下,2亿左右的非洲贫民都是依靠外来粮食养活自己的。这些外来粮食多是来自美国、澳大利亚、巴西等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出口国,其粮食年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5%左右,其中小麦的出口比例更是高达60%。所以,当很多国家对粮食紧缺、粮价上涨感到着急恐慌时,美国民众并不是很在意。
在粮食涨价热潮中,大量出口粮食的美国是最大的受益国。从20世纪90年代起,美国就一直推行鼓励粮食出口的政策,并对粮食给予各种补贴,大量的补贴使美国粮食的价格远远低于其实际价值,从而在与其他国家竞争时占据了优势。当很多国家因不敌美国的竞争而停止出口后,美国的粮食出口量更大了。
除了各种补贴外,美国的粮食出口还有一个优势,就是美元可以自我贬值。国际贸易市场有一个定律,哪国货币贬值,哪国的出口就占优势。当美元贬值,而其他主要粮食出口国如欧盟、澳洲、巴西、中国等地的货币却保持坚挺,美元就会有出口优势。
美国是最老道的投机者。它能在世界大战中发战争财,也能在粮食危机中发饥荒财。总之,哪里有大的变动,哪里就有美国的身影。
而任何事情的变动都不是无缘无故的,粮食紧缺、粮价上涨自然也有原因可寻。提起这个原因,多数人会想到洪水、干旱、土地沙漠化这些自然灾害。诚然,尽管现代科技已经很发达,但还是不能完全改变天气变化对耕地的影响。一场洪水过后,一大片的耕地就都完了。2007年,很多国家的天气都出现了异常,直接影响了粮食的产量,使粮食收成没有往年好。
不过,世界粮食问题不是像上面那样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有专家认为,低储备和高消耗的碰撞,是导致粮食紧缺和粮价上涨的元凶。二战以后,全球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与此同时,全球人口也在持续增长,而且人均粮食消耗量非常大。据统计,在过去四十多年里,世界粮食消耗的增幅达149%。
另外,生物燃料政策也是粮食紧缺的祸首。德国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专家威斯曼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对于粮食问题,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它们为了追求短期利益,竟然将粮食制作成为汽车生产的生物燃料。
关于生物燃料,具体来说,就是以玉米、大豆等粮食为材料制成可以替代汽油或柴油的燃料。有用户说,以大豆为原料制成的生物柴油,燃烧以后排出的废气和炸薯条的味道很相似。专家称,生物燃料的生产成本和代价非常之高,想要得到生物燃料,必须要大面积终止同一种类的植物,但这样很有可能引发虫灾,为了灭虫,人类会使用杀虫剂,杀虫剂进入水源,会对水源造成极大的污染,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所以有人说,生物燃料的开发和利用是人类拆东墙补西墙的愚蠢行为。当然,最重要的是,粮食都用在制作生物燃料上了,自然就不够吃了。如果饥饿的穷人知道发达国家如此糟蹋粮食后,定会掀起不小的风波。
对于生物燃料引起粮食紧缺这个问题,发达国家并不以为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还叫嚣说:粮食涨价是由发展中国家造成的,是中国、印度等国家吃光了世界的粮食。
2008年7月,胡锦涛主席发表言论:西方国家不应该把全球粮价上涨归咎于发展中大国身上,这是没有依据的。
确实,中国人再能吃,也不会吃光世界上的粮食。中国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国内粮食除大豆需要进口外,小麦、稻谷、玉米三大品种的粮食均能够自给自足,甚至还有余,从总体来说,产需基本平衡。所以,西方国家说中国吃光了世界的粮食,纯属信口开河。
至于印度,目前确实已经由粮食出口国沦落为进口国。但由于优越的气候及地理条件,再加20世纪60年代推行的“绿色革命”,印度在过去几十年中,一直维持着粮食自给自足的状态。只是因为粮食安全问题,印度政府才不得已于2006年7月第一次从外国进口了300多万吨小麦,接下来几年,又连续从国际市场进口了小麦。这个数目和世界粮食总量比起来,是微不足道的,更不能谈及吃穷了世界。
西方国家质疑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反唇相讥,指责西方国家像炒楼一样炒粮食,才导致粮价上涨。以大众眼光来看,房地产和粮食并没有什么可比性。虽然两者都是生活必需品,但粮食涨得再厉害,也超不过房价的增长速度。而且,随着楼市的不断上市,买房成了一件奢侈的事,而粮食却是再贫困的人也会买来吃的东西。然而,什么事儿都不是绝对的,当操纵金融的高手们将热钱从股票、房地产等领域撤离后又转移到粮食上面时,粮价上涨就成了一种必然趋势,而且上涨到让人咋舌几乎要买不起的地步。
说到底,粮价上涨的原因是多种多样,有真有假。不管是粮食出口国还是粮食进口国,最重要的就是应该好好研究一下如何让本国粮食增收,而不是互相指责。
3.“劫贫济富”成了王道
说到“劫富济贫”,多数人会把它当成一种义举,而说到“劫贫济富”,人们则会横眉冷对,大喊不公。没有人会相信,在一个理智、人性化的国家,会有“劫贫济富”的事情发生,然而,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市场经济浪潮过于猛烈的世界,“劫贫济富”并不是悖论,它的出现从不需要理会人们的感受。
中国银行曾出版读物说: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这里的贫,指的是生活水平不高的穷人;富,指的是有大量资产以及新增货币最早流入的行业的领导人员。通货膨胀会让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之所以说通货膨胀会导致劫贫济富,主要有三点原因。
原因一,富人多是企业家,企业家有钱,毋庸置疑,但企业家的财富更多的体现在房产、企业等实体,而不是银行里的存款上。那些房产、企业的投资有一大部分需要借助向银行贷款。当通货膨胀时,物价会上涨,货币会贬值。上涨的物价包括房价,贬值的货币里面包括企业家要交付给银行的贷款利息。所以,有大量房产的人会受益,向银行贷款的人也会相对受益,既有大量房产又向企业贷款的富人更加会受益。但是,对穷人而言,他们能够保值的固定资产如房子相对较少,或者没有,没多少贷款,但会有一定存款,以此养家糊口,但货币贬值,这些存款自然也会贬值。
举例来说,王富是一个富人,拥有三套价值200万的房子,为了设立公司向银行贷款200万;王穷是一个穷人,一套房子没有,只有20万元的存款。当通货膨胀时,王富名下的三套房子各上涨到250万元,要还的贷款的价值也相对减少。而王穷的银行卡里钱的数目倒是没少,但他用这些钱再也买不到原来那么多的东西了。
原因二,虽然通货膨胀会让所有商品都涨价,但商品涨价也有个先后顺序。一般来说,越是贵的商品,涨价越快,越是底层的商品,涨价越慢。贵的商品当属房子、石油、奢侈品等,底层的商品也就是大众商品,包括廉价衣服、食品、农副产品等。富人从事的都是与房子、奢侈品有关的行业,通货膨胀一来,这些行业里所有商品会立刻涨价,富人们会在第一时间赚到钱。而穷人从事的多是基础的行业,如农业、简单手工业。农产品的价格是在柴油、化肥、农药等商品价格上涨以后才上涨的,那时,通货膨胀已到了成熟阶段,政府都已经要采取相应措施来干预物价了,农副产品的价格会在刚刚上涨时就遭受打压。此时,农民就相当于受到了双重挤压,一方面是原料、运输等成本的提高,另一方面是售价的限制。总之,到头来,农民的收入不仅不会因为通货膨胀增加多少,反而会面临更多风险。
通货膨胀明明让富人更富,但从事房地产、石油等行业的富人却借口成本上涨而大肆让旗下产品涨价,这对有钱人说,并没有什么,顶多抱怨几声,但对于穷人来说就不得了了,因为人们更加买不起房子,开不起车了。
当人们对“劫贫济富”抱怨不停时,有人提出质疑,“劫贫济富”不好,“劫富济贫”就对?
这个质疑提得比较有胆量,敢于公开挑战人们长久以来的世界观。抛开个人情感不说,单从字义上看,“劫富济贫”确实有失公允。不过,这个世界,还是穷人多,穷人有穷人的愤怒和无奈。更何况,谁说穷人的穷,不是位于财富顶端的富人造成的呢?
富人为了赚钱,和某些权力机关联合,大量投资房地产、汽车行业,房子盖好了,便以远远超出其实际价值的价格出售。穷人一边愤怒着,一边向父母借钱、向朋友借钱,只为能买个住的地方。买完之后,便是口袋空空,吃不敢吃,穿不敢穿,还整天担心失业,就怕哪天因还不上贷款,而只能看着房子被银行收走。
当然,那个对“劫贫济富”和“劫富济贫”提出质疑的学者是针对国家税收而言的。他说,改革税收制度,不应该只是在“劫贫济富”和“劫富济贫”两种观念中打转,应该立足全局,建立一种公平的赋税机制,做到还富于民。
所谓的在“劫贫济富”和“劫富济贫”中打转,指的是中国的个人所得税。之前,中国个人所得税是以2000元作为起征点,而2000元跟大城市动辄上百万的房价比起来,实在是有云泥之别。人们纷纷指责政府赋税机制的不公,说这是典型的“劫贫济富”。
在社会各界的质疑下,国家税务总局将个人所得税的起征点提升至3500元,希望运用税收这个工具实行“劫富济贫”。
税收制度从“劫贫济富”到“劫富济贫”,迎合了大多数人的意志。但从富人那征收的钱并不会分摊到穷人手上,穷人的生活还是没有实质性改变。所以说,政府通过“劫富”并没有明显体现为“济贫”。
因此,那位学者说,要建立一种公平的赋税机制,还富于民。而想要还富于民,政府就要加强职能转变,多为百姓的利益着想,少搞一些“面子工程”,少收一些税。
4.穷人和富人打架,谁是裁判?
如果让全世界的穷人和富人分成两个阵营拔河,会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局面,穷人人数远远多于富人,富人自然赢不过穷人。但是,如果把世界上的穷人和富人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测试他们的含金量的话,沉下去的,绝对是人数较少的富人。
是的,要比财富的时候,上万个穷人很有可能抵不过一个大富豪。贫富差异严重是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存在的一个问题。
想要了解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贫富差距情况,就得看它的基尼系数。基尼系数在0和1之间,数值越低,就表示财富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越均匀,反之亦然。
据联合国相关组织规定,基尼系数低于0.2,表示收入非常平均;在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表示比较合理;在0.4~0.5之间,表示收入差距较大;高于0.5,表示收入差距悬殊。从中可见,0.4是一个分水岭,只要超过它,就说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财富分布情况存在问题。
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基尼系数都超出0.4。发达国家的基尼指数一般在0.24~0.36之间,美国偏高,为0.4。通常来说,就算是经济水平不错,一旦基尼系数超过0.4,也会导致动荡局面的出现。
大多数国家的高收入阶层主要为企业家、政府官员中的灰色收入者、影视歌星、体育明星、非法地下经济暴发户等。在这些人中,有很大一部分不能做到按时按要求交税,所以,国家应该建立有效的个人收入监控机制,对个人所得税税源做一个监控。
一个国家贫富差距过于严重,就很容易导致动乱产生。近年来,有关拉美个别国家发生内部动乱的新闻不绝于耳,就是由贫富差异过大引起的。很多人不相信,因为绝大多数国家的人均收入都很高,有的国家还高达5000美元,怎么会存在过大的贫富差距呢。
但世界银行曾公布的一份关于拉美贫富差距的研究报告清楚地写着,拉丁美洲是全球贫富差异最为悬殊的地区,目前拉美平均基尼系数已达0.522,远远高出经济发展水平与之不相上下的东欧和东南亚国家。
关于拉丁美洲因贫富差距产生的动乱,玻利维亚就是一个例子。
玻利维亚是一个以印第安人为主的国家,也是世界上主要的古柯种植区之一。从古到今,那里的印第安人都是以种古柯为生的,也正是如此,他们没有掌握其他生产技能。古柯可以入药,治疗各种痛症,朴实的印第安人耕种它,只想维持基本生活,它却被不法分子用来制成毒品,以牟取暴利。出于禁毒的目的,政府下令禁止古柯种植,一下子切断了土著印第安人赖以谋生的手段,但政府并没有因此给他们提供适当的资金和技术,去帮助他们开发新的作物。于是,农民和政府的矛盾开始产生。
后来,政府决定兴建一条经智利运送到北美的天然气出口管道,希望借开采和出口天然气来为玻利维亚创造财富。但是此计划就算成功,也不会给当地土著印第安人带来任何好处,反而会让他们更加贫困,更加趋于边缘化。当地土著印第安人自然是强烈反对兴建天然气出口管道,最后导致冲突发生,数十人因此丧生,玻利维亚总统也被迫下台。
拉美的教训是,经济可以影响政治,一国政府如果不注重底层人民的利益,不及时缩小本国的贫富差异,动荡和冲突就随时都可能发生。
在中国,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贫富差异日益加大。国家应该多关注最底层人民的生活,了解贫困原因,扶持这些人先解决温饱问题,然后一步步走上富裕之路。
另外,还要从税收着手,对穷人少征税。不过,国家有国家的考量,协调整个社会的平衡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所以,到底怎么征税,还是国家说了算。
当然,想要把基尼系数控制在警戒线以下,让穷人和富人的差距缩小,只靠税收还是不行的,税收要和政府其他宏观措施一起出手,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5.赚的不是钱,是泡沫
当人们迷恋上纸醉金迷、奢华绚烂的生活后,对钱的欲望更加强烈。为了赚取更多的钱,富豪们不停地去投资,去炒作,在世界各地吹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经济泡沫。
泡沫是什么?是最不牢靠的一样东西,看起来又大又多彩,其实内部都是空的。风一吹,就有可能破掉。而经济泡沫也不过是一种外表繁荣、内部虚浮的经济现象。
大多数东西都是由少到多易,由无到有难。如今,经济泡沫对于人们来说并不稀奇,稀奇的是,第一次经济泡沫是什么时候,又是怎样发生的。据说,历史上第一次经济泡沫是郁金香球茎事件。打开历史画布,穿越到1636年的郁金香之国——荷兰,会发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3月中旬的时候,一朵郁金香球茎售价是76000美元,而6星期后,就只卖1美元。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离奇的事情发生呢?
这要追溯到16世纪中期,当时的荷兰并没有郁金香。一天,在维也纳皇家花园当园丁的知名植物学家克卢修斯收到了一份来自奥地利的礼物——郁金香的种子。经过克卢修斯的悉心栽培,郁金香种子终于发芽、开花。1593年,克卢修斯被聘任为荷兰莱顿大学植物园的主管,和他一起抵达荷兰的,还有一些郁金香的球茎。
当带着美丽杂色花纹的郁金香盛开时,一下子成了众人眼中的“花神”,不少王公贵族登门拜访,只为得到一株郁金香。但就算面对一堆大人物,克卢修斯也没有要送出的意思。
越是得不到的东西,人们往往越想拥有。无意间,郁金香的珍贵性在荷兰全国传开,甚至传到了德国、法国。
一些门路比较广的贵族通过各种途径终于购得了一株或两株郁金香,从此视为珍宝,使其作为观赏品向外人炫耀。到17世纪初,品种稀有的郁金香在法国卖出了极为离谱的价格。传闻,巴黎一位贵族小姐出嫁时,全部嫁妆竟是一枚稀有品种的郁金香球茎。
1634年,荷兰全国上下都为购买郁金香而疯狂。不管贵族还是贫民,家家户户宁愿倾家荡产,也要购得一株郁金香。
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一种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稀有品种的价格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在这种形势下,很多人都以为郁金香热会一直持续下去,于是郁金香在欧洲一些股市上市。股民纷纷购买郁金香,郁金香的价格已经高到超乎人的想象。当股市到达最高点时,一位大户将手中股票全数卖出,变得富可敌国。当然也有很多人手持股票不放,而就在此时,大量郁金香从土耳其抵达荷兰,荷兰郁金香变得不再珍贵,其价格开始大幅度下滑,6星期内下跌了90%,只值1美元。
本来价值并不怎么高的一株花,竟在一传十、十传百的传言中,价格暴涨到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步,可见,经济泡沫的出现跟炒作有莫大关系。在市场经济中,炒作时有发生,商品的价格也总是脱离价值被越加越高,经济泡沫也越来越多。
当经济泡沫出现,赚钱的是商家,遭殃的却是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所以,对于经济泡沫,消费者是最痛恨的了,因为必须要花更多的钱购买一样本来不怎么贵的商品。但对于卖家来说,它却是好事,它有利于资本集中,并且能够促进竞争、活跃市场,只要能把它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就不会对市场经济造成过大伤害。
但说到底,经济泡沫是一种虚假繁荣,它是因政府宏观调控不当,企业过度投资而引起的资产价格过度膨胀的现象。价值5毛钱的白菜经过包装和炒作后,以100元钱的价格出售,的确太不合理。
经济泡沫往往会给银行系统传递错误的信息,以至于银行非常愿意给房地产投资发放贷款,以为这样,自己也会赚取大把的钱。实际上,银行业确实赚钱了,但泡沫终究是泡沫,没准哪天就会迸裂,到时候,房地产价格急转直下,银行是要吃亏的。
举例来说,王五在楼市最热时向银行贷款150万买了一套300万的房子,突然经济泡沫迸裂,房子跌到100万,恰好此时,王五因破产失去了偿还贷款的能力,银行把他的房子收回。收回的房子根据市价只能卖100万,这比王五的贷款少了50万,就相当于银行账面上出现了50万的坏账。而王五更惨,转眼间,赔了150万首付款。
《红楼梦》开篇处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就有点类似于经济泡沫。很多人被利欲熏心,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也分不清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到最后经济泡沫迸裂时,才发现,当初以为真的东西其实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
6.税收没有最重,只有更重
早在中国的西周时期,税收就已经出现。几千年过去,税收已经成了国家获取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形式。对于税收,有些人却会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有些人却会被压得喘不过气。
两种不同感受,会牵扯出这样一个问题:税收是由谁来承担的?为什么有人感觉不到税收的存在,有人却不堪所负?
其实,每一个国家的国民都是要交税的。就如美国人那句名言:只有死亡和纳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感觉不到税收的存在,就说明这个人还未到交税标准,没有工作,或者工资很低。另外感到税收压身的大多都是做企业的。不过,企业感到压力重时,会利用提价的方法让消费者帮自己分担税收。
举例来说,卖帽子的商家以前每卖出一顶帽子要向政府缴纳10元钱的税,现在政府要求每顶缴纳12.5元的税,那么,原来50元一顶的帽子就可能卖到52.5元,但这个时候,消费者因为涨价,买得少了,于是,商家又把帽子降到51元一个,以吸引消费者。就算卖到51元,商家还是把自己要缴纳的税赋让消费者帮自己承担了一部分。
政府是不会向消费者征税的。一旦征税,就不利于拉动内需。有一家卖电子产品的店铺,顾客在购买了一个MP3后,要求卖家开具发票,卖家却说开票的话要加4%的税钱。这显然是不合理的。一旦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这样做了,就是帮助卖家逃税,让自己的利益受损。现如今,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会对本国购买普通商品的消费者征税,当然,这并不包括对境外商品征收消费税,就如中国人从国外购买苹果平板电脑产品iPad入境时,需要缴纳千元关税。
另外,不对本国购买普通商品的消费者征税,不代表不会对所有消费者征税。20世纪90年代,中国为了抑制奢侈品消费,就曾出台对黄金、珠宝等商品征收特别消费税。当几年过去,黄金、珠宝已经成了大众消费品后,国家也就取消对此类商品征税。
据《福布斯》2007年出炉的“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排行榜”显示,中国是亚洲经济体中税赋最重的国家,全球排名第三,税负痛苦指数是152。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分别是税赋痛苦指数为166.8的法国和156.4的比利时。
综观排行榜,整体而言,全球税负痛苦指数最高的国家是欧盟15个原成员国以及中国,而痛苦指数最低的国家是除中国以外的众多亚洲国家、中东、俄罗斯和美国。欧盟国家的税赋很高,这个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它们多是福利国家,社会保障体系十分健全。
有人说,税收没有最重的国家,只有更重的国家。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是以个人所得税来判定税赋轻重的。顾名思义,个人所得税自然是由得到工资或报酬的个人来承担,它不仅起着为国家增加财政收入的作用,还是政府用来调节贫富差距的一种手段。
为了兼顾调节贫富差距的作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个税采用的都是累进税率,即把收入分成不同等级,收入每升一级,税率就会随之提高。也就是,收入越高的人,纳的税也就越多。
对于较为贫困的家庭,一些国家会给予一定的免税额,这个类似于中国的“起征点”。在澳大利亚,国家在向家庭征收个人所得税时,根据各个家庭不同的情况,会给予一定补贴。还有些国家,会将学生的学费和个人支付的医疗费纳入到收入的免税项中,从而使纳税家庭不至于陷入到贫困中。
在中国,是由单个人来缴纳个人所得税的,这并不是最科学的。毕竟同一收入的不同纳税人的家庭负担是不同的,有的人上有老下有小,有的人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如果对其征收同样的税,势必不能实现缩小贫富差距的目的。所以,2009年,中国多位政协委员建议,中国个税的征收应以家庭为单位,而且要在扣除家庭基本支出后再行征税。
中国并没有采纳以家庭作为征税单位的建议,但是在2011年4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0次会议上,委员们却对个税的起征点做了调整,审议草案拟将原来的2000元提升至3000元。
草案一出,国民热议不断,但80%都不愿意将3000元作为起征点,而是希望能够再高一些。于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经二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将起征点改为每月3500元。
不管起征点如何变,对于中国来说,个税采用累进税率这一制度是不会变的。和中国一样,包括美国、英国、日本在内的多数国家都采用了累进税率。但是,在中欧和东欧一些国家,实行的却是单一税制。
保加利亚从2008年1月1日起加入中东欧国家的单一税俱乐部,其个人所得税为10%,取代了之前的20%、22%和24%的累进税率。2009年,在东欧国家中,拉脱维亚和波兰的税率分别为23%和32%。
从2001年开始,俄罗斯便以13%的单一税率取代了个人所得税累进税率。俄罗斯的税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推动了俄罗斯经济快速发展,税收收入大幅增长。到2011年第一季度,俄罗斯的税收收入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增长势头。在俄罗斯税制改革取得重大成功的激励下,迄今为止,全球已经有20多个国家实施了单一税率的个税改革。
不过,实行单一税率是要和一国国情相匹配的。如果一个国家的贫富差距本来就很严重,实行单一税率后,会使情况更加恶化,并会引起低收入人群的不满。
7.房子啥时能跌成白菜价?
世界上,有那么多经济学家、房地产研究专家,可谁也不敢打保票:世界房价什么时候会升,什么时候会降?
近几年来,全世界各个大城市的房子都在涨价,人们也已经到了谈房色变的地步。就算欧美的房子因为经济危机而出现降价现象,但在主要城市主要地段,房价还是居高不下。尽管老百姓骂声不断,可拿房价还是一点办法没有。
2008年时,有这样一份世界房价排行榜:居于首位的是伦敦的房子,纽约、莫斯科的房价紧追其后,前三甲城市房子的平均售价超过1.5万美元/平方米。
另外挤进前十名的依次为巴黎、香港、东京、新加坡、孟买、巴塞罗那、日内瓦,平均房价超过8000美元/平方米。其中,居于第五位的香港的房价基本在1万~1.5万美元/平方米。
上海的房价以均价3318美元/平方米排在世界第25位,北京房价以均价2282美元/平方米排在世界第31位。
从排行榜上可以看出,不只中国,其他很多国家的主要城市都有高房价问题。而无一例外的,这些高房价多是经济泡沫的表现,因为它们已远远超出了普通老百姓的购买能力。房地产商为了刺激消费者购买房子,和政府联合,为购买者提供大量贷款。而购房者要付的钱已远远超过房子的实际价值。购房者向银行还的每一分贷款利息,都是替政府替炒房者补洞。
当绝大多数的购房者无力偿还贷款,银行借出的钱收不回来时,就会导致金融危机,就像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一样。当美国的经济泡沫破碎,很多国家都在疯传:美国的房子还不如白菜贵。
关于这个说法倒不是空穴来风。当次贷危机刚刚爆发后,美国底特律市特拉维斯大街8111号别墅竟以1美元的价格出售,而当时,美国大白菜的售价是每斤1.375美元左右。
不少中国投机者一看这消息没错,纷纷去美国抄底,不过,多数人却未能像想象中一样淘金成功。原因在于,美国房价跌得比较严重的地区大都位置比较偏远或治安、环境较差,而好的地段、社区的房价却没有跌多少。
之前以1美元出售的别墅,是因为它是银行因房主还不起贷款而收回的一处房子,房子所在地区治安较差,经常有小偷出没,房子本身已经被毁坏得很严重,又欠着4000美元的税款和一大笔水费账单,银行不得已,才将原价65000美元的房子以1美元售出。
总体来说,在美国就是好地段的房子抢破头,位置不好的房子无人问津。中国想要去抄底的人,如果没有“火眼金睛”,是很容易吃亏的。举例来说,如果买了便宜房,中产阶级是不会来住的,只能租给穷人,但穷人很有可能不会按时交租或是强行“白住”。如果买了不错的地段的房子,每月还要交150元左右的物业费。买了房子想要卖的话,要保障房子的现价必须比购买时上涨6%,因为美国买卖房子的中介手续费是6%。但从现在的形势看,美国的房地产在几年内未必会复活,就算不再衰退,也很难重现危机之前的梦幻美景了。美国如此,欧洲也是如此,在爱尔兰,由于大量新建和在建的房屋被闲置,那个国家出现了多处“鬼镇”。中国人要想在欧美成功抄底,还需要有专业的中介人士帮忙。
美国一些城市的房价降了,欧洲一些城市的房价降了。但看看中国,所有城市的房价都在升,一级城市如此,三级城市也如此,大城市的房地产商大赚,小城市的房地产商小赚,赚的几乎都是普通老百姓全部的积蓄。
不过,在美国次贷危机之初,也就是2008年末2009年初,北京的楼市有过一定幅度的下降,海淀区三环内一处楼盘竟然卖出了万元一平米的低价。不过,这种现象只是昙花一现,降价降了没两个月,房价又开始涨。
学术界认为“房价收入比”的正常范围应该是3~6倍,也就是说房子的价格,应该是居民年平均工资的3~6倍。而目前,中国各个城市的房价收入比均超过了这个范围。其中,杭州的房价收入比在10倍以上,深圳在20倍以上,北京、上海等城市中心城区的房价收入比甚至已经达到30倍至50倍。这已经是绝对的房地产经济泡沫了,殊不知,美国在发生次贷危机时,房价收入比只有4.8倍而已。
房价越来越贵,人们开始猜测,中国的房产泡沫什么时候才能破掉。
经济学教授郎咸平曾于2009年撰文表示,房价总有跌的一天,随着房价的崩溃,中国99%的白领家庭也会跟着崩溃。这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还未可知,短则2年,长则10年。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认为,中国房地产即将进入熊市,大约5年之后,大城市的平均房价有可能会下降一半以上,部分省市的房价甚至可能下降80%以上。他还表示,就算房价下跌50%,中国经济也不会崩盘,居民将会有更多的钱去消费。而发改委某位专家并不赞同这种观点,他认为,房价不会持续下降,如果房价下跌50%,一定会引发经济大萧条。
对于后一种说法,老百姓肯定是不会买账的,房价一涨再涨,比2006年之前涨了4倍之多,也没见拉动经济增长,凭什么房价降个50%,就会引起经济大萧条?
现在中国房产的现状是:老百姓左凑右凑,凑不齐买房子的钱,而房地产商手中却有不少空房。如今的房子已经不是盖给老百姓的了,而是为了充足个别房地产商的荷包。房子已经渐渐不再只是居住所用,而变成了和股票一样以钱生钱的工具。
除了阳光,任何事物都经不起消耗,人的耐心更是容不得一再的挑衅,如果辛辛苦苦工作,一丝不苟纳税,换来的是经济上的压榨,总有一天,会引起真正的经济大萧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