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从殖民地到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教育发展的特点及启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经过300多年的发展(包括殖民地时期),美国已形成一套发达和完善的教育体系,体现在:教育覆盖面广,教育设施齐全;教育经费充足,公民受教育水平高;教育质量不断改善,高等教育更是闻名于世。美国教育为什么能取得如此的成就,它有哪些特点,给世界又提供了哪些启示呢?

    第一,重视教育的传统。

    美国十分重视教育,而且几百年来一以贯之,通过了许多法令(无论是州还是联邦甚至是地方)来资助教育,支持发展教育,并把教育作为其政治的重要议题,长期为之提供巨额经费。

    我们已看到,早期殖民者首先建立起来的建筑物之一便是教堂和学堂(在早期常合二为一),殖民地还通过法令强制实行初等教育,并立法建立最早的高等学院,以培养教师和牧师。而这批学院后来大都延续下来,成为美国著名大学,为美国培养大批人才,并在美国形成没有高等学院不是一个真正完全社会的信念。哈佛大学建于1636年,比美国建国早了150年,曾有10位总统在哈佛就读过,哈佛还培养了大量政府和工商管理人才,对美国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也看到在美国独立战争胜利之后,相继通过两个土地法令,规定在西部建立各州划定必须的教育用地。南北战争期间,美国又通过莫里尔法,通过赠予大批联邦土地支持建立高等学院培养农业和机械工业人才。1914年史密斯—利弗法和1917年史密斯—休斯法又为农业和职业教育提供联邦资助。二战后,美国联邦政府更是通过一系列法令资助教育发展。1948年退伍军人法案资助大批退伍军人进入学校;1958年国防教育法大量资助自然科学和基础科学;1965年中小学教育法案大量资助公立中小学的发展和完善;1994年美国又通过《美国教育改革法》,希望为美国所有学生提供高质量教育,以迎接21世纪的挑战;2001年小布什又宣布给每一个受教育家庭提供资助,减免大学学费,豁免联邦税收。在美国,尤其是今天的美国,教育常是政治家竞选纲领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活动家、新闻媒体关心的中心内容,也是普通人们所谈论的重要话题。今天美国总统均想以教育总统的声誉流传于世,以此作为其最大成就之一。

    正是重视教育的传统,使得美国教育经费持续迅速地增加,长期占国民生产总值的7%左右。考虑到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巨大(今天已达11万亿),对教育投资的力度是十分可观的。

    第二,多元的办学体制。

    美国对教育的重视,不仅体现在官方,也体现在民间。在美国建国以前,各殖民地社区、教会已建立起大量私立学校。人们纷纷捐款集资,资助教育。美国建国以后,基于国家发展和政教分离的需要,开始创办公共教育,并最终发展完善了公立教育体系。今天,美国公立学校已承担起美国人民受教育的职责,政府为人民提供免费的初、中等教育,还为人民提供学费较为便宜的高等教育(一般美国州立大学一年学费均只有二三千美元,只相当哈佛等一些著名私立大学的1/10,也只相当美国人均年收入的1/10左右。),以保证每个人受教育的权利。

    不过,在国家发展公立教育的同时,美国并没有禁止私立教育。相反,国家不仅允许其开办,还为之提供大量的便利。如前所述,早期殖民地时期,各殖民地、各教会都建立起自己的私立学校,这一趋势在美国建国后仍进一步发展。美国建国初期,各教派为发展自己的信徒,扩大自己的影响,纷纷建立自己的学院,从独立革命到南北战争期间,它们一共创立了100多所大学和高等学院。几乎每个教派都要建立自己的学院,并且几乎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而且有些州甚至有多所。教会不仅建立起自己的学院,还给一些不是教会办的学校以大量资助。早期教会创办的学院确实对学校发展有一定影响,因为它使学院受教派精神的影响,妨碍了学术自由和独立。不过由于学校数量众多,它们为了能够存在下去必须争夺生源,而这又使得它必须淡化宗教色彩,故而虽然许多学校是由一个教派建立并管理,但其校规一般却禁止对学校师生进行宗教测验。许多教派创办的学校超越了宗教派的范围,最终形成了一种“非宗派主义”的氛围。后来许多美国教会大学更摆脱宗教色彩成为著名的私立大学,如哈佛、耶鲁等大学,不过仍存在许多教会大学。

    不仅教会开办了许多学院,不少私人也创办了高等学院,如著名的康奈尔大学、范德比尔特大学、霍普斯金大学、斯坦福大学、克拉克大学便是由美国一批工商企业家创办并因之得名,著名的芝加哥大学也是由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创办的。许多人为学校提供大量捐款,如每年高等学校收到的捐助便达几百亿美元,哈佛每年可收到25亿美元,斯坦福大学也能收到近11亿美元。美国大学里不少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便是以捐助者的名字命名,捐资助教在美国已成为一种传统,美国政府也通过立法免除其相应的个人所得税予以鼓励。

    今天美国仍有几千所私立学校,注册人数有近六百万。

    美国学校的公立和私立性质并非一目了然,二者也并非截然分开,完全独立。美国政府常资助一些私立学校,如哈佛、耶鲁、斯坦福等著名的私立大学都得到联邦政府的大量资助;而一些公立学校也经常得到私人或私人团体的大量资助。

    在美国正是存在公立和私立等不同性质的学校,存在联邦、州、地区、教会、个人等不同的办学实体,使得美国的教育不仅覆盖全面;而且由于其相互竞争,使得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开放的办学理念。

    美国教育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其开放性。开放性表现在:对社会开放;对各阶层开放;对世界开放。这在美国高等教育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在欧洲,大学最早是教会属下的机构,它的管理效法于牧师们的自治而实行教师自治,大学教师控制学校的书籍、校舍等财产,并决定学校的决策。即使后来政府创办新的大学也承袭这一传统,如英国牛津和剑桥便由英国议会立法特许建立,大学享有许多特权,垄断学位的颁布,控制基金,掌握出版大权。大学的高度自治对学术自由确实有一定保证,但它同时也可能使学校完全脱离社会,使大学和社会脱节,缺乏外在的监督,最终变得保守、暮气沉沉。大学古老的围墙具有双重限制作用,它把校园里的成员与社会隔绝开来,也使外面的民众与书本知识隔绝开来。

    美国大学却不是这样。美国大学建立之初,一无所有,既无政府特许的权力,也无相应的土地和基金,主要是由社会创建,由世俗人士组成的校董协助筹集、安排和使用有限的资源。因此大学一开始便和整个社会保持密切的联系,因为没有社会的支持,大学便不可能存在。在欧洲大学是教师自治,而在美国则是由社会代表组成校董会控制学校。当然由于大学的逐渐发展,校董们不可能管理学校的日常事务,因此他们便聘请一位大学校长,而校长依靠教职员工,寻求学校的发展。今天美国大学发展主要依靠两个机构,一方面由教授组织学术委员会延聘教师,保证一定的学术自由和独立;另一方面校董会则监督学校的运作并为之筹集资金和款项。校长身兼两职,对内代表校董会,对外又代表教师,即对教师代表社会,对社会又代表学校。这样就把学校与社会联系起来,保持学校对社会的开放。一方面让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另一方面社会又参与学校管理,支持学校的发展。

    在欧洲,大学最初的目标是培养社会精英,它代表一种贵族的生活方式,由于数量少,学费昂贵,通常只有一些贵族豪门子弟才上得起。而美国大学一开始便以服务社会,普及知识为己任。美国大学由于发展迅速、数量较多(原因如前所述),这样大学为维持生存,彼此之间竞争激烈。为争夺生源,它们必须淡化教派色彩,降低学费,这样美国大学实际上就向美国大部分人开放。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大学也开始向女性、黑人等少数民族开放。最开始是设立专门的女子学院、黑人学校,后来一些传统的男子学校、白人学校纷纷向女性、黑人开放,最终美国大学实现了向全社会的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当一些私立大学收取的高额学费使一些贫穷人家子弟望而却步时(虽然它们都通过大量奖学金来吸引有才华的穷苦学生),美国公立大学则保证为所有美国人提供应有的机会。到70年代时,美国已实现了每一个愿意上大学的青年都可以圆其大学梦想。

    美国教育的开放性第三方面表现为对世界的开放。这一是指美国教育在保持自身传统和特征同时,积极吸取世界其他国家的经验。美国大学设立之初,仿效英国传统大学的模式重视文科教育,注意培养通才。19世纪末,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学科也在不断分化,自然科学和技术知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以德国为代表的一些大学开始重视科学研究,它们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注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提高大学的学术水平,显示出其体制的先进性,美国大学因之便纷纷效仿。19世纪90年代成立的霍普金斯大学、20世纪初麻省理工学院便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其二是指对全世界的教师和学生开放。美国大学积极吸引世界一流学者和科学家来校任教,为之创造了公平、良好的环境,提供优厚的物质待遇。美国还邀请大量外国学者赴美长期或短期讲学和做学术研究。美国大学每年也向国外派出大量的交流访问学者。美国大学不仅吸引一流的学者,还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生敞开大门。美国大学通过全额或部分奖学金资助海外优秀留学生。还通过校际合作与国外交流互派学生。目前,每年在美国留学的学生达几十万,占全世界留学总数的一半,仅中国就有十几万留美学生。而美国通常也是外国学生海外留学的首选地。美国教育的开放性既保证了美国教育的学术质量,又为之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获得社会的大力支持。

    第四,不断改革创新的精神。

    美国教育是在不断改革创新中发展完善的。美国教育首先是模仿英国,但它并不拘泥于英国模式,一开始便走上与英国不同的发展道路,形成自己不同的传统。美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反思、变革的过程。18世纪50年代美国觉察传统私立教育体制缺陷,开始初等教育的公立制变革,并改变课程设置,延长学年,改进教学方法。镀金时代,美国教育全面改革,公立教育进一步扩展与完善,高等教育则减少宗教色彩,引进选修制,采用新的教学方法,重视教学研究等。20世纪以来,美国不停地反思传统教育,教育改革一波接一波。20年代时,美国引进杜威的教育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实践和动手能力,强调发现学生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反对死记硬背。

    40年代以后,杜威教育理论又得到重新评估和完善。不少批评家指责其为了教学的技巧和迁就学生,忽视了学科内容的学术性和完整性,损害了智力训练的生动性和严肃性。他们要求把教育着重点从“以儿童为中心”转到“以学科为中心”,并加强基本学科的更严格训练。不过他们也保留了进步教育的一些好的教学方法。

    二战后,在麦卡锡主义和忠诚调查的恐怖压力下,美国对高等教育的哲学、方法和目标的富有创见的探索仍取得很大成就。1945年,哈佛委员会出版《自由社会的全面教育》报告,呼吁更加重视使学生了解整个的而不是孤立片断的人类经验的全面教育,它标志着美国教育哲学史上的里程碑。

    60年代,美国教育经过一场重大变革,各种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这些社会思潮都在教育中留下了自己的烙印。60年代,美国着手改变教育机会不平等的现状,结束黑白人学生分校的局面。政府对穷人子女提供资助,改革课程设置,包括开设黑人问题的课程。一些大学还改革管理,使学生、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间能达到更好的平衡,并增加其中少数民族代表。不过60年代教育改革也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如降低学术要求,设置一些学术价值未定的课程,过分放松学生,破坏学术自由和独立等。80年代,在沉寂10年之后,美国再次出现一股教育热,并把教育改革作为重中之重,这次教育改革强调重视教育质量,制订全国统一标准,加强基础教育,密切学校和家庭的联系,这些改革一直延续至今。而在90年代,美国又提出信息革命,让学生受到21世纪现代技术的教育,为美国迎接21世纪作好准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