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做人智慧叫低调-八分饱的人生哲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饕餮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它没有身体,只有一个巨大的头和一张硕大的嘴。它十分贪吃,逮着什么就吃什么。由于吃得太多,饕餮最后被撑死了。

    十分、十二分撑死了,一分、二分饿着了,八分饱正好。《周易·复卦·象辞》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酒饮微醉处,花看半开时。得意时莫忘回头,着手处当留余步。此所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昌家之道留余忌尽

    《菜根谭》中有云:天道忌盈业不求满。意为事事要留个有余地,如是则“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不生内变,必招外忧”。

    世事如浮云,循环往复,瞬息万变。在《周易·复卦·象辞》上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指的是太阳到了正午,就会西落,十五的月最圆,残缺之时马上到来。天地有此亏盈消长之道,人世间的事物也是如此。当《红楼梦》中的贾府处于“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盛世时,其实也正是走向日暮穷途的“拐点”。最后,终于“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地一败涂地。

    天道的盈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太阳到了正午自然中天,月亮到了农历十五必然最圆。而人却能够进行自我控制,使自己保持不“满“的状态,以避免走下坡路。

    号称“中国三大庄园”之一的庄园——河南康百万庄园,始建于明末清初。和股市里的“杨百万”或其他行业的“X百万”不同,“康百万”指的不单是一个人,而是对明清以康应魁为代表的整个康氏家族的统称。当年慈禧太后逃难西安,回銮北京时,路过康店,曾经得到康家的资助,便赐名“康百万”,于是康氏家族因慈嬉的封赐而名扬天下。

    在康百万庄园里,珍藏着一块名为“留余”的匾,该匾开篇提到:“留耕道人四留铭云:留有余,不尽之巧以还造化;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廷;留有余,不尽之财以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这里所谓的“四留”,引用的是南宋留耕道人王伯大的四句座右铭。康家的前辈以此来教育子孙,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人生在世,不要把福禄寿财都享尽占尽,把它留给需要它的人。接着,该匾又引用明朝进士高景逸的两句话:“临事让人一步,自有余地;临财故宽一分,自有余味。”最后又总结道:“若辈之昌家之道乎?留余忌尽而已。”

    什么是昌家之道呢?无非是“留余忌尽而已”!所谓的“留余”,在表面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给自己留余地,使自己行不至于绝处,言不至于极端,有进有退,措置裕如,以便日后更能机动灵活地处理事务,解决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二是给别人留余地,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要把别人推向绝路、致人于死地。狗急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人被逼急了很容易做出极端的反抗,例如很多暴力犯罪就是源于“忍无可忍”。这样一来,事情的结果对彼此都没有好处。很多时候,人能生时定要求生,有百条生存之路可行,斗争中给他断去99条,留一条与他行,他也不会提着自家脑袋来拼命。倘若连他最后一条路也断了,那么,他一定会绝地反击,背水一战。想一想,世界之大,人事之繁,何必逼人无路、激人无颜呢?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历史的车轮行驶在今天这个高速度、快节奏的路上,“富”与“穷”的转换速度与节奏也随之变得频繁而又快速。看那些财富榜上的英雄,不出三五年,或一蹶不振,或身陷囹圄……“富不过三代”大有““富不过三年”之势。原因何在,一个字:“满”。仗着被子长,拼命把脚伸,伸脚尚不足,还要满铺滚。结果不是受了冻遭了凉,就是滚落床底难以翻身。反观康氏家族,上自六祖康绍敬下至十八世康庭兰,一直富裕了十二代、四百多年、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

    企业的常青需要良好的企业文化基座,家族的常青有何尝不是如此?可以说,康家良好的家族文化,是康家繁荣昌盛四百年的秘诀。而在康家的家族文化里,康家家训——“留余”是文化的内核。儒家从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中得到心灵的启示:“无来不陂,无往不复。”即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

    “过”不如“不及”好

    有一个成语叫“过犹不及”,《现代汉语词典》对这个成语的解释是:“事情办得过火,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好的。”《现代汉语词典》的权威解释,应该是不容置疑的。只是,我们身边的许多事实常常告诉我们:有些时候,事情办得过火,要比做得不够更加坏。当然,这里所指的“事情”不是坏事,坏事做得过火比做得不够要更加坏,这个简单的道理不在我们讨论之列。我们要讨论的是看似平常之事。

    比如口渴了喝水,倒了十二分满,肯定会溢出二分,然后端着满满的一杯水,颤悠悠地凑近嘴唇——说不定又会有些泼洒,湿了地毯毁了键盘。就这样,费时费力不打紧,还浪费了水,不如倒个几分满,利利索索喝个滴水不漏,即省时省力,又节约资源,还能给人留下稳重的良好形象。

    十多年前,一个靠软件起家的亿万富翁看到房地产市场红火,决心建一座“巨人大厦”,这个富翁叫史玉柱。大厦的建设方案随着经济的红火和史玉柱内心的燥热,从18层、38层、54层、64层……不断加码。1994年初,巨人大厦开工典礼。史玉柱刚想对外宣布巨人大厦要建成中国第一高楼64层,话都到嘴边,面对着参加典礼的名流殷勤的目光,史玉柱头脑一热:64层也没与国内一些高楼拉开太大距离。于是他一咬牙,脱口而出:“巨人大厦要建72层。”

    巨人大厦的结果,相信许多朋友都有所了解。1996年,巨人大厦资金告急,史玉柱把巨人集团保健品方面的全部资金都调往巨人大厦,而保健品业务则由于“失血”过多,几乎被拖垮了。苦苦支撑到1997年年初,巨人大厦还是没能按期完工,已购楼花者天天上门催要退款,媒体也用地毯式的方法报道巨人财务危机。终于,在这一年,巨人集团的资金链断裂,史玉柱一手打造的巨人集团宣告破产。

    1995年,史玉柱在《福布斯》大陆富豪榜排名第八,然而两年之后,他变得几乎身无分文。在痛定思痛中,史玉柱做了深刻的反思与检讨。他在《我的四大失误》一文中,认为自己首要的失误是:“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他的胃口如同饕餮一样巨大,为企业订下的销售目标,在短短的两年之内,从10亿到50亿再到100亿;他在段段几年之内,从电脑行业到房地产业、保健品也,四面出击……他妄想以十二分的速度迅速壮大自己,结果吃不了兜着走,把自己带入了一个深深的泥潭。因此,史玉柱当年的失败,归根究底是源于“过”——摊子过大,速度过快,而巨人大厦只不过是火药桶一个导火索而已。

    如果一定要在十二分的“过”与二分的“不及”相比,我们可以想像:“不及”带给巨人集团的结果要比“过”好——还有什么情况会比公司破产、欠下众多百姓“良心债”的后果坏的呢?这个沉痛的教训,相信会让近年来再度站起的史玉柱走得更稳一点。(在此补充一句:史玉柱已于2001年还清了2.5亿元按法律要求可以不承担的债务。)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是一个财富英雄的战国时代,一大批人迅速崛起,一大批人迅速倒下。除了史玉柱外,三株集团的吴柄新,飞龙集团的姜伟,瀛海威的张树新,他(她)们都在几年内完成从闪亮登台到黯然谢幕的过程。他(她)们都有过文字形式的、或长或短的反省,发展过快与贪大求全都是他(她)们自认为失误的共性之一。

    给汽车轮胎打气,打到十二分必然爆胎,还不如少打些,不够可以再补。

    人生变故,犹如水流,事盛则衰,物极必反。乐不可极,乐极生悲;欲不可纵,纵欲成灾。八分最好,不要十二分,因为十二分就“爆”了。十二分在很多时候还不如二分,这就是所谓的“过”不如“不及”的道理。

    八分饱需要一颗平常心

    有一位骁勇善战的将军,历经了上百次的血战方才平息了战事。铁马金戈的倥惚岁月已经远去,赋闲在家的将军因为无聊,便用玩古瓷来消磨时间。

    在将军收藏的众多古瓷中,他最喜欢的是一个青花瓷碗,他几乎每一天都要把这个瓷碗放在手里把玩把玩。有一天,将军在把玩这个瓷碗时,一不小心瓷碗溜了手。幸亏将军身手还在,及时反手把瓷碗敏捷地接住。不过,将军也因自己的疏忽而吓出了一身冷汗。

    因为有了这一次教训,将军刻意地减少了把玩那件瓷碗的次数与时间,并且在每次把玩时更加小心翼翼。然而,第二次危险又在不久之后降临了。这一次,瓷碗幸运地落在将军的布鞋上再滚到地下而得以保全。

    自从青花瓷碗两次险些遭了厄运后,将军就更加小心对待它了。他大多数时间里只是放在案头看一看,很少拿到手里把玩。而在那偶尔的把玩当中,将军奇怪地发现:只要自己一拿起青花瓷碗,心里就会打鼓,手就会颤抖。

    将军心里有了疑惑:我身经百战,从来没有过一丝畏惧与颤抖,为何现在为了一件瓷器变成这样呢?

    将军想了很久,终于明白是自己太在乎这件瓷器了。他当初横刀立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了,因此从来没有产生过恐惧与害怕。而今天,一件小小的瓷器仅仅是因为自己太在乎,就在他心里掀起了巨浪,以致于手都不听使唤。

    太想穿好针的手的手会忍不住颤抖、太想踢进球的脚会忍不住颤抖、太想面试中胜出的嘴会颤抖……因为很想得到,所以很快失去——这样的例子在我们生活中还少吗?

    美国有一个著名的杂技演员叫华伦达,他最拿手的杂技是高空走钢索。华伦达走在高空钢索上,用“如履平地”来形容丝毫不夸张。然而,正是这样一个技艺高超的杂技演员,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的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绝不能失败;他把很多精力用在避免掉下来上,而不是用在走钢索,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只想着走钢索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

    那次表演的观众都是美国的知名人物,演出成功不仅会奠定华伦达在演技界的地位,还会给他的表演团带来滚滚财源。而正是表演的重大意义,使华伦达的心不在平和、行动不在稳健。是十分饱的期望之心,制约了他能力的发挥。

    华伦达用他生命的代价告诉我们,无论面对什么,都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尽管要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我们不能因为难而退却。

    退后也是一种前进

    一个人若能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措置裕如地驾驭人生局面,做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的事,最后达到成功之目的,就需要牢记一个“退”字。退是一种糊涂谋略,更是一种维系生存的手段。面对千难万阻,要完成自己的目的,不来点糊涂可不行。

    有时候,退不是胆怯、更不是窝囊的表现。退是为了进,退是最好的进。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里记载了“退避三舍”的故事。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成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欢,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成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考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30里),假如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上了国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90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晋文公运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最终寻找到了杀敌的最佳突破口。

    让我们再看一个故事。汉代的公孙弘年轻时家贫,后来贵为丞相,但生活依然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就因为这样,大臣汲黯向汉武帝参了一本,批评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只盖普通棉被,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问公孙弘:“汲黯所说的都是事实吗?”公孙弘回答道:“汲黯说得一点没错。满朝大臣中,他与我交情最好,也最了解我。今天他当着众人的面指责我,正是切中了我的要害。我位列三公而只盖棉被,生活水准和普通百姓一样,确实是故意装得清廉以沽名钓誉。如果不是汲黯忠心耿耿,陛下怎么会听到对我的这种批评呢?”汉武帝听了公孙弘的这一番话,反倒觉得他为人谦让,就更加尊重他了。

    公孙弘面对汲黯的指责和汉武帝的询问,一句也不辩解,并全都承认,这是何等的一种智慧呀!汲黯指责他“使诈以沽名钓誉”,无论他如何辩解,旁观者都已先入为主地认为他也许在继续“使诈”。公孙弘深知这个指责的份量,采取了十分高明的一招,不作任何辩解,承认自己沽名钓誉。这其实表明自己至少“现在没有使诈”。由于“现在没有使诈”被指责者及旁观者都认可了,也就减轻了罪名的份量。公孙弘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对指责自己的人大加赞扬,认为他是“忠心耿耿”。这样一来,便给皇帝及同僚们这样的印象:公孙弘确实是“宰相肚里能撑船”。既然众人有了这样的心态,那么公孙弘就用不着去辩解沽名钓誉了,因为这不是什么政治野心,对皇帝构不成威胁,对同僚构不成伤害,只是个人对清名的一种癖好,无伤大雅。

    由此可见,以退为进,实在是一种大智慧。公孙弘为此躲过了一场劫难。

    在日常生活中,以退为进的谋略随处可见。

    一位印度商人带着3幅名家画作到美国出售。印度商人给3幅画开价为250美元,少一元也不卖。美国商人也不是商场上的平庸之辈,他一美元都不想多掏,便和印度商人讨价还价起来,一时间谈判陷入僵局。

    忽然,印度商人怒气冲冲地拿起一幅画就往外走,二话不说就点火把画烧掉了。美国画商看着画被烧非常心痛,赶紧问印度商人剩下的画卖多少钱。想不到印度商人这回口气更是强硬,声明少于250美元不卖。少了一幅画,还要250美元,美国商人觉得太委屈,便要求降低价钱。但印度商人不理会这一套,又怒气冲冲的拿起一幅画点火烧掉。这一回,美国画商大惊失色,只好乞求印度商人不要把最后一幅画烧掉,因为自己实在太爱这幅画了。接着,他又问这最后一幅画多少钱。想不到印度商人开口要了500美元。印度商人接着说:“如今这只剩下一幅,可以说是绝世之宝了,如果你真想要这幅画的话,最低得出价500美元。”美国画商一脸苦相,没办法,只好成交。

    诚然,印度商人的“奸诈”让人气愤,但同时,也不得不让人对他滋生出些许敬佩之情。当局面一时无法朝自己的预期目标扭转时,学会示弱,学会放下,沉住气,结果往往就会有一百八十度的转弯。这就是以退为进的神奇力量。

    不要盲目地与天斗与地斗

    哲学家叔本华提醒世人说:“一种适当的认命,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准备。”这句话可以作为八分饱人生哲学的一个最佳注脚。八分饱人生哲学提倡人的奋进与不屈精神,但决不鼓励人盲目地与天斗与地斗。

    大卫王是古代犹太以色列国王(约公元前1000~960年在位),这个伟大的国王对美女有着深深的迷恋。一天,他从王宫的平台上看见容貌甚美的妇人,顿时心摇神旌。大卫王急忙打听出她是谁之后,随即差人将她接进宫中,和她发生了关系。这个美貌妇人叫拔示巴,是大卫王手下将领乌利亚的妻子。

    和部下之妻拔示巴风流过后,拔示巴告诉大卫王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大卫王便将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派去前线,并写信给前线的元帅,要求他把乌利亚安排在阵势最险恶的地方,希望借敌人的手将其铲除,使自己“合法”得到拔示巴以及拔示巴腹中的孩子。

    大卫王的计谋当然是得逞了。乌利亚战死在前线,而大卫王则如愿以偿地将拔示巴迎娶进宫,成为他众多女人当中最为宠幸的人。然而大卫王借刀杀人、霸占人妻的阴险行为激怒了天神,天神耶和华让他和拔示巴产下的孩子得了重病。

    大卫王为这孩子的病恳求神的宽恕。他开始禁食,把自己关在内室里,白天黑夜都躺在地上。他家中的老臣来到他的身旁,要把他从地上扶起来,他却怎么也不肯起来,也不同他们吃饭。

    大卫王希望用这种方法,求得天神的原谅,降福于他的孩子。

    然而,在大卫王的“苦肉计”进行到第七天时,患病的孩子终于死去了。大卫王的臣仆都不敢告诉他孩子的死讯。他们想: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劝他,他都不肯听我们的话,如果现在告诉他孩子死了,他怎么能不更加伤心呢?

    大卫王见臣仆们彼此低声说话、神色戚戚的样子,就知道孩子死了。于是他问臣仆们说:“孩子死了么?”

    臣仆们不敢撒谎,只得如实回答:“死了。”

    大卫王听了孩子的死讯,就从地上起来,沐浴后抹上香膏,又换了衣服,走进耶和华的宫殿敬拜完毕,然后回宫,吩咐人摆上饭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臣仆们疑惑地问:“大卫王啊!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呢?孩子活着的时候,你不吃不喝,哭泣不止,现在孩子死了,你倒反而起来又吃又喝。”

    大卫王说:“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不吃不喝,哭泣不已,是因为我想到也许天神耶和华会怜恤我,说不定还有希望不让我的孩子死去;如今孩子都死了,怎么也无法复活了,我又何必继续禁食、哭泣来折磨自己呢?我怎么做都不能使死去的孩子返回来了!”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其中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如果你努力过了,奋斗过了,争取过了,即使失败我们也没有必要感到遗憾与悲伤,因为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一切努力与悲伤都于事无补。有时候,我们需要认命。

    谈到认命,“命运”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话题。一些人一听到“命运”,要么是迷信到底,要么是嗤之以鼻。其实,“命运”并不神秘,也不深奥,它是由“命”与“运”组成。其中,“命”是死的,是过去式,例如你生在何家,例如你被抄了鱿鱼,这些情况都是在发生后你才知道的,是不可更改的事实。而“运”是一个建立在将来时基础上的现在时,你梦想成为富豪,你梦想拥有一份好的工作,你为这些梦想而运动、而运作、而运筹,你通过努力有可能实现它们,这个过程称之为“运”。“命”是死的,“运”是活的。有一个穷爸爸的“命”是无法改变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运”来让自己成为富爸爸;被炒的“命”已经无法改变,但我们可以通过“运”来让自己重新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或干脆当个不被老板炒的老板。

    其实,在我们前面所说的“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这句话的后面,还有一句叫:“改变你所不能接受的”。这不是什么文字游戏,而是两句非常具有哲理的睿智之语。在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当中,有20%是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只能选择接受;我们只能去改变我们所不能接受的事物当中的80%。对20%的坦然接受,就是叔本华所谓的“适当的认命”。

    不勉强自己就是八分饱

    有个弟子非常苦恼地问法然上人:“师父,我一心念佛,但是不管我如何专心诚意有时候总免不了不知不觉地打瞌睡;您有没有什么办法,帮我克服呢?”

    法然上人回答:“很简单,你只要在清醒时念佛就可以了。”

    法然上人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其实包涵了朴素的哲理,那就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勉强自己。

    有一个非常聪慧的女孩,一直梦想成为一个钢琴演奏家。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她决心考上专门的音乐院校。为此,她每天都坚持放学回家后练钢琴四个小时。不管多么困多么累,三年里她从未打过一丝折扣。

    但是,有一天,女孩突然对于弹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反感。她甚至能够闻到她以前所从来没有闻到过的钢琴气味,而且一闻就头痛,要呕吐。

    针对这个奇怪的现象,女孩的父母百思不得其解:明明钢琴是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变得有气味了?而且这个气味只有女孩能闻到其他任何人都闻不到?

    这种现象持续了很久。终于,在别人的建议下,女孩的父母带她去了一家大形的医院。医生的诊断是女孩患了神经官能症,病因是由于过于刻苦地练习钢琴,潜意识中对钢琴产生了强烈的厌恶,由这种厌恶而带来了钢琴有气味的幻觉。

    弹钢琴本来就是一种可以陶冶情操的好手段,但因为这个女孩过于“痴迷”弹钢琴,结果情操没有得到陶冶,反而给自己的心灵带来了伤害。

    念佛也好,弹钢琴也好,做什么事情都最好是自然一些,不要勉强自己。否则,过多的付出反而可能产生负面效果。

    禅中自有大智慧。我们不妨再来看一节关于禅的小故事。

    严冬将过,寺庙的空地上满是尘土。小和尚对禅师说:“师父,快撒点种子吧,好难看啊。”

    “等天气暖和了,”禅师说:“随时。”

    立春到了,禅师买了一包草籽,叫小和尚去播种。

    春风一起,草籽边撒边飘。小和尚慌慌张张地禀告禅师:“师父,不好了,好多种子都被风吹跑了。”

    “没关系,被风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禅师说:“随性。”

    小和尚刚刚撒完种子,几只小鸟就凑上来捣乱。“唉,种子都快被鸟吃光了。”小和尚向禅师报告。

    “放心,种子四处撒落,鸟是吃不完的。”禅师挥了挥手说:“随意。”

    一场瓢泼的大雨整整下了一夜,小和尚在天刚蒙蒙亮就跑进禅房:“师傅,这下可真完了,好多草籽被雨冲走了。”

    “冲到哪儿,就在那儿发芽。”禅师面目安详地说:“随缘。”

    几天过去了,原本光秃秃的地面居然探头探脑地露出一些绿意,甚至一些原来没有播种的角落也染了绿色。小和尚高兴地向禅师报告好消息。

    禅师点了点头,说:“随喜。”

    禅师是悟道高人,一粥一饭足矣,是典型的“二分饱”。而生活在滚滚红尘中的俗人,要做到他的随时、随性、随意、随缘、随喜境界,多少显得有些不现实。毕竟,功名的诱惑、家庭的负担、个人的发展乃至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一定的进取、抗争与改变精神。八分饱的人生哲学并不提倡大家都象禅师的“二分饱”,只是希望大家在内心浮躁时、在忙得一塌糊涂时,为自己的心灵与身体保留二分的空间,给自己一点淡定和从容。

    该放手时要舍得放手

    在印度热带丛林里,人们用一种奇特的狩猎方式捕捉猴子:在一个固定的小木盒子里面装上猴子爱吃的坚果,盒上开个小口,刚好够猴子的前爪伸进去。猴子总是喜欢满满地抓住一把坚果,这样爪子就抽不出来了。人们常常用这种方式捉到猴子,因为猴子有一种习性:不肯放下已经到手的东西。

    我们一定会嘲笑猴子很蠢!松开爪子不就溜之大吉了吗?但想想我们自己,看看一些身边的人,也许你会发现:其实,人也会犯猴子的错误。

    因为放不下到手的名利、职务、待遇,有的人整天东奔西跑,荒废了工作也在所不惜;因为放不下诱人的钱财,有的人成天费尽心机,利用各种机会想捞一把,结果却是作茧自缚;因为放不下对权利的占有欲,有的人热衷于溜须拍马、行贿受贿,不怕丢掉人格的尊严,一旦事件败露,后悔莫及……

    生命如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理想的彼岸前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只能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可放下的东西果断地放掉。

    假如你的脑袋像一个塞满食物的冰箱,你应当盘算什么东西应该丢出去,否则,永远不可能有新的东西放进来。不丢出去,有些东西反而还会在里面慢慢变坏;有些东西,丢了可惜,但放一辈子,也吃不了。所谓的“人生观”,大概就是如何为自己的“冰箱”决定内容物的去留问题吧!

    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学会盘算,学会放弃。盘算之际,有挣扎有犹豫。没有人能够为你决定什么该舍,什么该留。所谓的豁达,也不过是明白自己能正确地处理去留和取舍的问题。丢掉一个丢掉了之后并不会对你产生多大影响的东西,你会对自己说,你可以做得比现在更好,还怕找不到更好的?

    在工作与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时刻都在取与舍中选择,我们又总是渴望着取,渴望着占有,常常忽略了舍,忽略了占有的反面:放弃。

    其实,懂得了放弃的真意,也就理解了“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妙谛。多一点中庸的思想,静观万物,体会像宇宙一样博大的胸襟,我们自然会懂得适时地有所放弃,这正是我们获得内心平衡,获得快乐的秘方。

    在电影《卧虎藏龙》里李慕白对师妹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把手握紧,什么都没有,但把手张开就可以拥有一切。”这一取舍的道理谁都知道,可身体力行却是困难的。

    其实有时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我们心里都很清楚,只是觉得每样东西都有它的好处,权衡利弊,哪样都舍不得放手。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在同一情形下势均力敌的东西。它们总会有差别,因此,你应该选择那个对长远利益更重要的东西。有些东西,你以为这次放弃了,就不再会出现,可当你真的放弃了,你会发现它在日后仍然不断出现,和当初它来到你身边时没有任何不同。所以那些你在不经意间失去的并不重要的东西,完全可以重新争取回来。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