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智慧大全集-补足真阳百病消——阳气是人体最好的治病良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一节 万物生长靠太阳,长命百岁靠养阳

    阳气像太阳,维持生命要用它

    世间万物都离不开阳光的照耀,我们人体也是一样。在人体这个设计精密的小宇宙里,同样需要阳气的温煦才能够充满鲜活的生命力。《黄帝内经》中说道:“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注曰:“生杀之道,阴阳而已。阳来则物生,阳去则物死。”也就是说,人的生命系于“阳气”,只有固护阳气,才能百病不生,人们才能拥有鲜活的生命力。而我们养生的重点就在于养护身体内的阳气。

    人体内的阳气在中医里又叫“卫阳”或“卫气”,这里的“卫”就是保卫的意思,阳气是人体的卫士,它能够抵制外邪,保卫人体的安全。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淫邪气”即大自然中的风、寒、暑、湿、燥、火,时时都在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但是为什么有的人就很爱生病呢?像是现在的流感,有的人总是在“赶流行”,有的人却安然无恙,区别就在于他们体内的阳气充足与否。总是爱生病的人体内阳气不足,病邪很容易侵入人体,而体内阳气充足的人能够抵挡外邪的入侵。所以,那些身患各种疑难杂病、重病或慢性病的人,基本上都是卫阳不固、腠理不密的,以致外来的各种邪气陆续占领人体并日积月累而成。

    导致疾病的原因除去自然界的“六淫邪气”,还有人体内部的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传统中医认为:大喜伤心,大怒伤肝,忧思伤脾,大悲伤肺,惊恐伤肾,也就是说情绪波动过大就会伤害五脏,导致病变。而人的情绪就是在阳气不足的情况下起伏最大,阳气充足的人通常比较乐观、通达,阳气不足的人则容易悲观绝望。所以,养好阳气,人的情绪也会慢慢好起来,整个人充满了精神与活力,由于七情过度而导致的病也就离我们远去了。

    总之,阳气就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失去阳气,万物便不能生存,而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

    阳气何来: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

    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气聚则生,气壮则康,气衰则弱,气散则亡。”这里的“气”就是指人体的阳气,也称为“正气”、“元气”,即“真元之气”。我们知道,人体阳充足免疫力就强,就能战胜疾病;如果人体阳气不足或虚弱,就不能产生足够的抗体或免疫力去战胜疾病;而正气耗尽,人就会死亡。那么,我们身体的阳气究竟从何而来呢?《黄帝内经》中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也就是说,阳气是由父母之精所化生,由后天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结合而成。

    父母之精气是先天之本,阳气的强弱首先由先天之本所决定。也就是说父母身体都很好的孩子,将来身体也会比较好,免疫力也比较强,不容易得病。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同胞姊妹,有的健康强壮,有的体弱多病。兄弟姐妹之间有一套相近的遗传基因,在先天条件上应该差距不大,但有一个因素往往被大家所忽略,那就是孕期有无其他因素的干扰。比如受孕的时间,孕妇孕期有无饮酒过量、服药等情况,孕期心情,孕妇营养状况等等。所以说,母肥则子壮,如果打算生孩子,一定要先把夫妻双方的身体都调养好,给孩子一个比较充足的阳气,要知道怀胎十月可是会影响孩子一生的。

    当然,阳气虽来自父母之精气,但这些先天带来的元气只够维持7天的生命。要想活下去,就要吃东西、呼吸自然之气。因此,人体阳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要受到后天之本,即水谷精气和自然清气的影响。有的人父母身体不是很好,先天阳气没有那么充足,这样的人虽然自小免疫力低、体弱多病,但如果他知道自己先天条件不好,很注意养生,懂得养护自己的阳气,也能长寿。

    由此可见,阳气是我们生存的根本,它的强弱取决于两方面的因素,即先天之本与后天之力。父母的先天精气会影响孩子的身体状况,而至于能否长寿,还是要看他本人能不能巩固好后天之本,养护体内的阳气。阳气虽秉先天之精,合后天之力,但毕竟是有限的,有一个定数。人活着的这些年就是不断耗散这些阳气的过程,有一天阳气耗尽了,也就是生命结束的时候。因此,养生就要珍惜父母赐给我们的生命力,遵循健康的生活习惯,好好养护正气,这才是健康长寿的根本所在。

    脾胃运转情况,决定阳气是否充足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有“土为元气之母,母气既和,津液相成,神乃自生,久视耐老”;“土者万物之母,母得其养,则水火相济,木金交合,百诸邪自去,百病不生矣。”他认为,脾胃与人的阳气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内的阳气因脾胃而滋生,脾胃的功能正常运转,人体内的阳气才能生长并充实。而人吃五谷杂粮、果蔬蛋禽,都要进入胃中,人体内的各个器官摄取营养,都要从胃而得来。

    李时珍曾经说过:“脾者黄官,所以交媾水火,会合木金者也。”他认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运动正常,有赖于脾胃功能的协调。脾胃如果正常运转,则心肾相交,肺肝调和,阴阳平衡;而如果脾胃一旦受损,功能失常,就会内伤阳气,严重的还会因此而影响全身而患病。因此,人是否懂得养生,还要重视养脾胃,那么吃什么才能养脾胃呢?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枣、莲子、南瓜、茼蒿、红薯等都有养脾胃的功效。

    另外,下面四大保养脾胃的要诀要记牢:“动为纲,素为常,酒少量,莫愁肠。”

    1.动为纲

    指适当的运动可促进消化,增进食欲,使气血生化之源充足,精、气、神旺盛,脏腑功能不衰。因此,美女们要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和运动量。散步是一种和缓自然的体育活动,可快可慢,可使精神得到休息,使肌肉放松,气血调顺,帮助脾胃运化,借以祛病防衰。

    2.素为常

    素食主要包括植物蛋白、植物油及维生素的食物,如面粉、大米、五谷杂粮、豆类及其制品、蔬菜、瓜果等。日常饮食应以淡食为主,以便清理肠胃。进食温凉适当,不要过热也不可过凉,因为热伤黏膜、寒伤脾胃,均可导致运化失调。少食质硬、质黏、煎炸、油腻、辛辣性食品。

    3.酒少量

    不要嗜酒无度,以免损伤脾胃。少量饮酒能刺激胃肠蠕动,以利消化,亦可畅通血脉、振奋精神、消除疲劳、除风散寒,但过量饮酒,脾胃必受其害,轻则腹胀不消,不思饮食,重则呕吐不止。

    4.莫愁肠

    指人的精神状况、情绪变化对脾胃亦有一定影响。中医认为:思可伤脾。意指思虑过度,易伤脾胃。脾胃功能失衡,会引起消化、吸收和运化的障碍,因而食不甘味,甚至不思饮食。久之气血生化不足,使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健忘失眠、形体消瘦,导致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溃疡病等。所以,必须注意性格、情操及道德的修养,做到心胸豁达,待人和善,遇事不要斤斤计较,更不要对身外之物多费心思。尽量避免不良情绪的刺激和干扰,经常保持稳定的心境和乐观的心态,这也是保养脾胃、祛病延年的妙方。

    肾为身之阳,养阳先养肾

    中医所说的阳气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组成的。先天之精气其实代表的是先天之本的肾。肾为一身之阳,就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煦、照耀着全身,涵养着人体的阳气。养好肾,才能保障人体气血畅通,阳气充足。因此,养阳一定要先养好肾。

    如果说生命是一棵大树,那么肾脏就是树根。对于肾脏,中医里永远只存在着补,从没有泻的说法。不能给肾脏撤火,更不能灭火,只有通过不断地、适度地添加“燃料”,才能让肾火烧得长久而旺盛。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补肾的药品、保健品,看得人眼花缭乱。但是,补肾也有讲究,不要盲目。大家都知道“亡羊补牢”的故事,羊丢了,首先应该想到的是把羊圈补好,而不是再买几只羊回来。补肾也是一样,首先要保住现存的,然后再想怎么去补,不要一边补,一边继续大量地消耗,这样是没有用的。所以,补肾首先是固摄元气,每天吃好、睡好,心情愉快,也是一种保护。具体说来,养肾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节制性生活

    在中医的抗衰老、保健康的理论中,常把保护肾精作为一项基本措施。对此,前人早有定论:“二十者,四日一泄;三十者,八日一泄;四十者,十六日一泄;五十者,二十日一泄;六十者,当闭固而勿泄。”总的意思是对房事要有节制,既要节而少,又要宜而和。只要做到节欲保精,就会阴精盈满,肾气不伤,精力充沛,从而有利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2.调畅情志

    “恐则伤肾”。只要精神愉快,心情舒畅,则肾气不伤。肾气健旺,五脏六腑得以温煦,功能活动正常,身体才能健康。

    3.爱护脾胃

    养肾一定要重视对脾胃的调养,平时应当对食物合理调配,烹调有方,饮食有节,食宜清淡,荤素搭配,忌食秽物,食后调养。只要脾胃不衰,化源有继,肾精得充,精化肾气,自然健康长寿。

    4.起居有常

    古人曾提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护肾法则。阳者肾气也,阴者肾精也。所以在春季,应该是“夜卧早起,广庭于步”,以畅养阳气;在夏季应该是“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以温养阳气;在秋季,应该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以收敛阴气;在冬季,应该是“早卧晚起,必待正光”,以护养阴气。若能做到起居有常,自然精气盛,肾气旺,能够达到抗衰老、保健康的目的。

    走出误区:补肾并不等于壮阳

    我们在上一节提到“肾为身之阳”,于是有的人可能就会认为:肾虚就会性功能不好,吃了补肾药就能补肾壮阳。在现实生活中,持有这种观点的人不在少数。事实上,壮阳并没有这么简单,下面我们就为大家解释一下。

    在中医理论中,肾不仅仅是一个有形的脏器,而是肾脏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功能活动的总称,如人的精神、骨骼、头发、牙齿等的病理变化都可能与肾有密切关系,其范围较西医要广。

    肾的精气从作用来说可分为肾阴、肾阳两方面,肾阴与肾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维持人体的动态平衡。当这一平衡遭到破坏后,就会出现肾阴、肾阳偏衰或偏盛的病理变化。

    在临床上,肾阴虚比阳虚更为常见,因此,补肾就是壮阳的观念存在一定的误区。肾阳虚的表现是面色苍白或黧黑,腰膝酸冷,四肢发凉,精神疲倦,浑身乏力,阳痿早泄,便不成形或尿频、清长,夜尿多,舌淡苔白,五更泻等;而肾阴虚的表现是面色发红,腰膝酸软而痛,眩晕耳鸣,齿松发脱,遗精、早泄,失眠健忘,口咽干燥,烦躁,动则汗出,午后颧红,形体消瘦,小便黄少,舌红少苔或无苔。在治疗和自我调养保健时必须对症进行,才能起到应有的效果。

    引起肾虚的原因很多,但常见原因还是房事过频、遗泄无度所致。房事的频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以房事后第二天身体不发累、心情舒畅为合适。从年龄上看,青年夫妇每周2~3次,中年夫妇1~2次为宜。因此,日常护肾必须注意性生活要适度,不勉强,不放纵。

    在饮食方面,感到无力疲乏时可以多吃含铁、蛋白质的食物,如木耳、大枣、乌鸡等;消化不良者可以多喝酸奶,吃山楂。有补肾作用的食品很多,其中最简单可行、经济实惠的是羊背骨汤。

    经常进行腰部活动也能起到护肾强肾的作用。此外,充足的睡眠也是恢复精气神的重要保障,工作再紧张,家里的烦心事再多也要按时休息。

    津为阳,液为阴,阻止外邪来入侵

    中医认为,津属阳,主表;液属阴,亦称阴液。津液与血、汗、小便、泪、涕、唾等都有密切关系。津液在经脉(经络、脉管)内,即为血液,故有“津血同源”之说。津液可转变为汗,可转变为小便,也可转变为唾液或泪液,如悲伤时号啕大哭之后,便会感觉口干舌燥,此时就是津液已经大伤。

    当人体津液不足时,就会出现口干口渴、咽喉干燥等症状,这些现象都是由于伤了津液所出现的现象。即使不在炎热的夏季,出汗过多,也很容易出现上述症状。这时,可以用玄麦桔甘汤(玄参、麦冬、桔梗、炙甘草各等量)沏水代茶饮用,可清热生津。

    如果体内的津液亏耗过多,就会致使气血两损;气血亏损,同样也可致使津液不足。津液的增多与减少,能直接影响体内的阴阳平衡,疾病也会由此而生。如发高烧的病人会出汗过多及胃肠疾患者大吐大泻太过,都会因损伤津液而导致气血亏损。所以中医自古就有“保津即保血,养血即可生津”的养生说。

    津液源于饮食水谷,并通过脾、胃、小肠、大肠等消化吸收饮食水谷中的水分和营养而生成,张仲景就在《伤寒论》提出“保胃气,存津液”的养生原则,传统养生中还有“漱津咽唾”的方法。在一部养生名著中就提到“津液频生在舌端,寻常漱咽下丹田。于中畅美无凝滞,百日功灵可驻颜”就是说每天坚持吞唾液,百日后就可使人容颜润泽。

    下面我们具体说一下四季的津液养生之道:

    春季属阳,天气干燥,应常吞口中津液,并保证水分的足量摄入。

    夏季天气炎热,出汗多,很容易造成津液损耗过多,应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番茄、柠檬、草莓、乌梅、葡萄、山楂、菠萝、芒果、猕猴桃之类,它们的酸味能敛汗止泻祛湿,可预防流汗过多而耗气伤阴,又能生津解渴,健胃消食。若在菜肴中加点醋,醋酸还可杀菌消毒防止胃肠道疾病发生。

    秋季气候处于“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秋分之后,雨水渐少,秋燥便成为主要气候。此季容易耗损津液,发生口干舌燥、咽喉疼痛、肺热咳嗽等。因此,秋日宜吃清热生津、养阴润肺的食物,如泥鳅、芝麻、核桃、百合、糯米、蜂蜜、牛奶、花生、鲜山药、梨、红枣、莲子等清补柔润之品。

    另外,中医医书记载,“盖晨起食粥,推陈出新,利膈养胃,生津液,令人一日清爽,所补不小。”因此,建议秋季早餐根据自身实际选择不同的粥食用,如百合红枣糯米粥滋阴养胃,扁豆粥健脾和中,生姜粥御寒止呕,胡桃粥润肺防燥,菊花粥明目养神,山楂粥化痰消食,山药粥健脾固肠,甘菊枸杞粥滋补肝肾。

    冬季天气寒冷,属阴,应以固护阴精为本,宜少泄津液。故冬“去寒就温”,预防寒冷侵袭是必要的。但不可暴暖,尤忌厚衣重裘,向火醉酒,烘烤腹背,暴暖大汗,这样反而会损耗津液伤身。

    人体阳气不足,不可盲目补气

    阳气是人生命的本源,阳气充盛,才能防病健身,延年长生。而一个人一旦阳气不足了,就会出现各种各种的疾病。《黄帝内经》中说:“故邪之所在,皆为不足。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肠为之苦鸣。下气不足,则乃为痿厥心悗。”

    现代人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如生活节奏快、竞争激烈、心理压力大、熬夜等,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等因素都是导致气不足的罪魁祸首。人体正气虚衰,卫外不固,免疫功能低下,抗邪无力,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比如说,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抗病无力,免疫功能调节低下,就容易引起感冒、肺炎、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等传染性疾病。而机体免疫缺陷更可引起各种癌肿、艾滋病等免疫缺陷性疾病。

    当人体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后,除了调整生活方式外,就是要补气,以使正气充足旺盛。补气的方法有很多,食补、药补、运动、调情志等都可以起到补气的作用。但是,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当你气不足的时候,千万不能盲目补气,否则不但不会达到补气的目的,还会影响身体健康。因为这里还牵扯到了血的问题。

    血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的作用,血又是神经活动的物质基础。中医还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如果你出现气不足的症状,很有可能是血不足造成的。血虚无以载气,气则无所归,故临床常见气血两虚的病症。如果真是因为血不足,那就需要先补血,否则就成了干烧器皿,把内脏烧坏;如果是因为淤滞不通,就可以增加气血,血气同补。这样才能达到补气的作用。

    气血双补需以食用补血、补气的食物、药物慢慢调养,切不可操之过急。常用的食物有猪肉、猪肚、牛肉、鸡肉等,常与之相配伍的中药有党参、黄芪、当归、熟地等。药物调理需在中医指导下服用。

    骨气即阳气,养好骨气享天年

    在日常生活中,“骨气”这个词极为常见,但很少有人将其与养生长寿联系起来。在一般人看来,所谓“骨气”,其实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正气”,指一种刚强不屈的人格。我们平常说一个人有骨气,骨头硬,就是指这个人不屈服,敢于站出来维护自己的主张。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有骨气,有的人则没有?为什么古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有骨气”,而不是别的什么?骨气和人的健康长寿究竟有没有关系?

    在中医理论中,“气”是构成人体,维持延续各种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它来源于摄入的食物养分以及吸入的清气,其作用是维持身体各种生理功能。所以,血有血气,肾有肾气,那么骨自然也就有骨气。正是由于骨气的存在,才促使骨骼完成生血与防护的功能,人死后,虽然骨骼还在,但骨气已经没了。同样的道理,许多老年人正是因为骨气减弱了,才会很容易受伤。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养骨实际上是在养骨气。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看到有些武林高手,虽然年纪已经很大,依然身体硬朗、声如洪钟,这就说明他们的骨气保养得很好。

    由此可知,养骨对于一个人的健康是至关重要的,而养骨就应该从我们的生活细节做起。俗话说“久立伤骨”,一个姿势站立久了,要寻找机会活动活动,或者找个地方坐下来休息一会,尤其是长期从事站立工作的人,如纺织女工、售货员、理发师等,更要注意身体调节,否则每天都要站立数小时,下班后筋疲力尽、腰酸腿痛,容易发生驼背、腰肌劳损、下肢静脉曲张等。这里,我们给大家一些建议:

    首先,根据条件和可能,调节工作时间,或与其他体位的工作穿插进行,比如站立2小时,其他体位工作2小时,也可以工作2小时后休息几分钟。不能离开站立工作岗位时,可用左右两只脚轮换承受身体重心的办法进行休息,或者每隔半小时至1小时,活动一下颈、背、腰等部位,至少要让这些部位的肌肉做绷紧——放松——绷紧的动作,每次几分钟。

    其次,长期站立工作应穿矮跟或中跟鞋,以便使全脚掌平均受力,减轻疲劳。平跟鞋脚掌用不上劲,高跟鞋腿部用力过大,都会很快引起疲劳不适。

    最后,长期站立工作时应做工间操,方法如下:原地踏步3分钟,提起双足跟,放下,再提起,或者左右足跟轮流提起,放下,每次3分钟。提起脚尖,让脚跟着地,双脚轮流进行,每次3分钟。轮流屈伸膝关节,也可同时屈膝下蹲,双上臂向前抬平,然后复原,每次3分钟左右。

    老年身体健康,离不开“虚阳气存”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衰老原理如同一架机器,使用时间越长,磨损程度越大,就越需要维修。人上了年纪,阳气不断消耗,体虚阳衰是必然的,然而如果能做到“虚阳气存”,维持身体健康是不成问题的。

    幸福的家庭生活对老人的身心健康是非常重要的。有专家经过研究之后发现,如果一个人能够长久保持一种向上的精神,同时做到心情比较放松、比较愉快、比较豁达,那么这个人机体里面的免疫系统工作就会非常出色,也就是说他的抵抗力会变得非常好,得病的机会从此就会减少了。相反,如果老人生活在孤独的环境中,没有子女的悉心关爱,整日郁郁寡欢,身体的抵抗力就非常差。

    其实,这一观点并非现代医学研究的产物,宋代深谙医学的陈直早有论述,他在《养老奉亲书》卷一“形证脉候篇”中指出:“年老之人,痿瘁为常,今反此者,非真阳血海气壮也。但诊左右手脉,须大紧数,此老人延永之兆也。老人真气已衰,此得虚阳气盛,充于肌体,则两手脉大,饮食倍进,双脸常红,精神康健,此皆虚阳气所助也。”

    按照陈直的观点,“虚阳”是老年最本质的生理特征,而“虚阳气存”则是老年人身体健硕的标志。

    “虚阳”是相对于小孩子“稚阳”、青年“成阳”、成年“盛阳”而言的老年生理特征。《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之数七,丈夫之数八。女子七七四十九,任脉虚,冲脉衰,天癸竭,地道不通。丈夫八八六十四,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脉弱,形枯。”意思是说,女人四十九岁之后,男人六十四岁之后,生理功能有了明显的衰退趋势。

    为此,陈直对给阳虚之老人的健康提出了一个建议:“女子过六十之期,丈夫逾七十之年,越天常数。上寿之人,若衣食丰备,子孙勤养,承顺慈亲,参行孝礼,能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上合神灵,下契人理,此顺天之道也!”

    综上所述,陈直虚阳气存的学术观点对老人长寿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为现代人养老奉亲提供了一条新思路。不过,令很多年轻人感到为难的是,人越老脾气就越古怪,让老人觉得开心还真是件很伤脑筋的事。其实,只要多点耐心,让老人眉开眼笑、心情舒畅是很容易做到的事。

    第二节 万病损于一元阳气——80%的现代人阳气不足

    生病是阳气在和邪气“打架”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说:“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肋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这句话就很好地说明了,我们生病的过程其实就是身体内的阳气和邪气打架的过程,阳气打胜了,我们的病就好了,反之,我们的病就会日益加重。

    这里所谓的“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六淫、饮食失宜、七情内伤、劳逸损伤、外伤、寄生虫、虫兽所伤等,也包括机体内部继发产生的病理代谢产物,如淤血、痰饮、宿食、水湿、结石等,具有伤害阳气、引起疾病的破坏作用,即所谓的“邪气发病”。身体发热如火炭般热,颈部和胸部有阻塞不通的感觉,人迎脉盛,呼吸喘促而气上逆,这些都是邪气亢盛有余、正邪两旺的现象。

    一般来说,邪气侵犯人体后,阳气与邪气就会相互发生作用,一方面是邪气对机体的阳气起着破坏和损害作用,另一方面阳气对邪气的损害起着抵御及驱除邪气,并消除其不良影响的作用。因此,正邪的斗争及其在斗争中邪正双方力量的盛衰变化,不仅关系着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影响着病机、病症的虚实变化,而且直接影响着疾病的转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也就是阳气与邪气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疾病的发展变化过程中,阳气与邪气这两种力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其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客观上存在着力量对比的消长盛衰变化,并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遵循。即邪气增长而亢盛,经过斗争,邪胜阳虚,则阳气必然虚损而衰退;阳气增长而旺盛,经过斗争,阳胜邪退,则邪气必然消退而衰减。

    事实上,阳气与邪气相斗争的过程,也像国家之间的打仗一样。一个国家要想抵御住外敌的入侵,最根本的办法就是强大自己的国防军,提高自身的防御能力。人体也是这样,如果各方面系统功能正常,阳气充足,病邪是不可能侵犯你的。这就是《黄帝内经》中所说的“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过劳死”其实是阳气提前用完了

    大家都知道,“过劳死”现象在日本是非常普遍的,日本前首相小渊惠三的突然中风死亡,其实就属于“过劳死”。日本给“过劳死”下的定义是:一种未老先衰、猝然死亡的生命现象。这些情况在知识分子以及一些“工作狂”、外资企业白领和高层管理人士中尤为普遍。“过劳死”最简单的解释就是超过劳动强度而致死,是指“在非生理的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正常工作规律和生活规律遭到破坏,体内疲劳淤积并向过劳状态转移,使血压升高、动脉硬化加剧,进而出现致命的状态”。事实上,这只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其根本原因无非就是阳气提前消耗完了。

    长期以来男人一向以强者硬汉的形象出现在社会上,他们铮铮铁骨,豪气冲天,可是繁重的家庭和事业负担却会渐渐磨损男人的体魄;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男人会逐步走向衰弱:腰酸膝痛,失眠多梦,体力不支,精神不振,这些警讯常常被自诩强壮的男人当成是不值一提的小问题。

    很多男性认为,疲劳只是体力消耗过度的结果,休息一下就万事大吉了。按中医的道理来说,男性疲劳的真正原因是阳气亏损。男子的阳气亏损除因先天不足者外,还有其他原因。这是因为:男性乃阳刚之体,脏腑功能强盛,消耗自然很大;男性,特别是知识分子的成就动机很强,他们长期处于心理亢奋期,甚至晚上睡觉脑子仍在运转,为了事业情愿付出一切;由于大气、水源、食物的污染形成的有害物质进入人体积累起来,易损伤肾之阳气;由于承受过重工作压力、家庭负担造成的阳气亏损,使得男性患某些疾病的概率高于女性;男性为了工作要四处奔忙,生活起居不规律;时常参加各种应酬,往往吸烟、酗酒、嗜饮浓茶过量。男子长期阳气亏损,意味着根基不固,会导致体质虚弱,周身血脉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削弱,免疫力下降,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减弱,各种致病因素缓慢积累,必然引起体质进一步下降。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过劳死”也不是突然之间就会出现的现象,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警惕、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陈浩这样的悲剧再次出现。面对日益加剧的“过劳死”危机,我们应该思考哪些问题呢?

    1.“过劳死”是猝不及防的

    事先谁都料想不到,中午吃饭的时候还谈笑风生的一个人,怎么会几小时以后就突然失去了生命?死神的到来,既不事先通知,也没有多少征兆。应当说,这比任何疾病都可怕。就算是得癌症,也还有个过程,可以让亲人、朋友有个心理准备,病人还来得及对一些重要的事情做出安排交代。“过劳死”却死不容情,让人如遭受晴天霹雳。

    2.身强力壮、经常锻炼、营养良好都挡不住“过劳死”

    不少的专家、学者在他们的讲座、著作中让人们警惕疲劳,告诫人们要经常锻炼,增强体质,加强营养,以便经得住疲劳的折磨。陈浩的教训告诉我们,男人的生命是极其脆弱的,男人往往过高估计了自己,人们也高估了男人的“强壮”,毕竟男人的身体对于疲劳的承受能力也是有极限的,超越了极限,再强壮的身体,也抵抗不了死亡的威胁。

    预防“过劳死”的根本之道在于从源头上减负,不要在疲劳极限之下工作、学习、生活。也许有人会认为:“事情赶到那儿了,任务摆在那里了,你不拼行吗?还顾得了疲劳极限吗?”是的,责任在肩,不得不挑。但是,事业、任务、担子是无限的,你就是365天,天天不睡觉也干不完,而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精力、能力、体力是有限的,以有限去搏无限,无异于以卵击石。所以,还是要量力而行。疲劳而死不光荣,量力而行也不可耻。毕竟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如果连自己都不珍惜,更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人从7岁上学,二三十岁工作,真正为国效力,为社会作贡献的时间不过四十多年,如果再英年早逝,50岁左右就去见马克思了,才奉献了多少年华?再想想,一个正值中年的男人,上有老,下有小,全家人靠这根顶梁柱撑着,过早地垮了,妻儿老小依靠谁?如果你能够量力而行,多贡献十年二十年,算总账于国于民于己还是有利的。

    3.脑力疲劳对人的伤害比体力疲劳大

    人的大脑在思维、记忆、创作、想象的过程中,高速运转,紧张工作,其对氧气和多种营养物质的消耗是非常可观的。与体力疲劳不同的是,脑力疲劳不易察觉,也不容易控制。疲劳不疲劳只有自己知道,意志顽强的男人,常常不在乎脑疲劳发出的信号,而把那些信号当成暂时的、偶然的不适。其实,因为超负荷用脑而导致的脑缺氧、脑缺血、脑缺营养,已经使男人濒临死亡边缘。仍以前述的陈浩猝死案为例,陈浩多年来夙兴夜寐,笔耕不辍,已经是疲于奔命,应接不暇。从欧洲归来后,又勉为其难地应付一大堆文案写作,直到最后一天还赶写完两篇稿子。陈浩的脑疲劳早已埋下祸根,他早该调整生活节奏,厚积薄发,注意休息和补养。如果他能够对健康少一些盲目自信,多培养一些科学养生观念,也许他还能为客户写更多富有创意的文案,能够为公司带来更多的实际利益。

    痛定思痛,通过对于像陈浩先生这种“过劳死”的反思,我们知道了“过劳死”是怎样形成的。其实它离男性真的很近,尤其是对那些“工作狂”来说,就是近在咫尺。要及时从自己的身体收取疲劳的“信号”,并加以重视,及时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让“过劳死”远离自己。

    脱肛是人体阳气衰弱导致的

    我们知道,肛门是人体的魄门,而气虚下陷,长时间腹泻不愈、久病卧床伤气、大便干结,就会出现脱肛。中医认为,脱肛是人体阳气衰弱导致的。现代人由于工作、生活压力过大,造成了下焦阳气衰弱,不能收摄住,或者中气下陷,而这两种状况的外在表现就是脱肛。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方法很简单:每天收缩肛门10~20次可以让中脉更加畅通,常常提肛则能够升提阳气,气归丹田,温煦五脏而益寿延年,并能防治肛肠疾病。如果采用针灸疗法,可针灸百会穴,病久加足三里穴。

    此外,下列药膳也是治疗脱肛的有效办法。

    1.田螺炖猪肉

    田螺肉120克,猪肉120克。将洗干净的田螺肉、猪肉入锅共炖。每日1剂,分4次服食。

    2.黄花木耳汤

    黄花菜(又名金针菜)100克,木耳25克,白糖5克。将黄花菜、木耳洗净去杂质,加水煮1小时,原汤加白糖调匀服食。

    3.鲫鱼黄芪汤

    鲫鱼150~200克,黄芪15~20克,枳壳9克(炒)。将鲫鱼去鳃、鳞、内脏,先煎黄芪、枳壳,30分钟后下鲫鱼,鱼熟后取汤饮之,可加适量生姜、盐调味。

    4.石榴皮五倍子水

    石榴皮90克,五倍子30克,明矾15克,加水1000毫升。文火煎30分钟,滤去药渣,趁热先熏后洗,同时将脱出的部分轻轻托上。每日早晚各一次,一般5~10天可治愈。

    5.何首乌煲鸡

    何首乌30克,母鸡1只(约500克)。将鸡宰杀,去毛及内脏,以白纱布包何首乌末,纳鸡腹内。加清水适量,放入锅内,煲至鸡肉离骨。取出何首乌末,加盐、油、姜、酒调味,饮汤食鸡肉。日内分2次服完。

    老人精气少了,骨质就疏松了

    为什么人老之后就容易骨质会疏松?《黄帝内经》中说,五脏之中,肾主藏精,主骨生髓。肾精可以生化成骨髓,而骨髓是濡养我们骨骼重要的物质基础,人过了五六十岁,肾气开始减弱,肾精不足,骨头中的骨髓就相对减弱,进入一种空虚的状态;骨髓空虚了,周围的骨质就得不到足够的养分,就退化了,疏松了。

    尽管骨质疏松是人体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但它并不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我们从少年开始,特别是在进入骨骼发育并逐渐定型的成人阶段,每天保证足够的身体锻炼,并坚持饮用至少1200克的牛奶或食用富含钙质的乳制品,那么当我们步入老年后,骨质疏松大多是能够预防的。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出现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也并非不能挽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理,骨质疏松症是完全可以缓解乃至根治的:

    1.多喝骨头汤,注重养肾

    平时多喝点骨头汤,最好是牛骨汤,因牛骨中含大量的类黏朊。熬汤时,要把骨头砸碎,以一份骨头五份水的比例用文火煮,大约煮1~2小时,使骨中的类黏朊和骨胶原的髓液溶解在汤中。另外,还可以多吃一些坚果,像核桃仁、花生仁、腰果,这些果子都是果实,植物为了延续后代,把所有精华都集中到那儿了,有很强的补肾作用。“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精充盈了,骨髓、脑子就得到补充了。

    2.多参加体育活动,以走路为主

    随着年龄的增长,运动减少也是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进行适当的锻炼,肌肉对骨组织会产生一种机械应力的影响,肌肉发达则骨骼粗壮。因此,在青壮年期,应尽量参加多种体育活动。到了老年,最好的锻炼是每天走路。

    3.补钙要科学

    骨量的维持在很大程度上与营养及合理摄入的矿物盐密不可分。养成合理饮食的良好习惯,多吃含钙食物,对骨的发育和骨峰值十分重要。对于饮食钙低者,应给予补钙。

    一般来说,口服是大家主要的补钙方式,但每次服用的量不要过多,可分多次服用。依据我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标准,成年人每日补钙要达到800毫克,50岁以上的人最好能达到1000毫克。最佳服用时间是饭后半小时,晚上服用效果更佳。

    最后需指出,骨质疏松的治疗不是任何一种药物或方法单独使用就能达到明显疗效的,它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综合用药,并结合体育运动,防止跌伤。更重要的是,应该积极地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

    心脏病患者最要紧的是固摄阳气

    现在,患心脏病的人越来越多。心脏病是心脏疾病的总称,包括风湿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炎等各种心脏病。

    在五脏中,心处于最高位,但它上面还有个阳气,一个人如果阳气尽了,心脏也就要快停止跳动了。因此,一个人患心脏病的根本原因是阳气不足了,治疗的时候应从固摄阳气入手。

    但是现在很多所谓的高科技都背离了这个根本,美国就制造出了人造心脏,植入人体内部,虽然与人体心脏的大小几乎相同,但植入人造心脏的患者的寿命都很短,而且,病人极容易患中风。这是因为心脏的动力来源于肾,换了心脏却没有增强肾气,而且,人造心脏属于人体异物,肾气是不可能向人造心脏供应动力的,肾气与人造心脏做不到心肾相交,患者绝不可能活得长久。

    与此相对应的是心脏移植手术,接受这种手术的患者能够将寿命延长十几年甚至更长,这是因为被移植的心脏是人类的心脏,能够与肾气相交通,达到心神相交。而且,新移植的心脏是健康的,肾并不需要提供大量的肾气去补充虚弱的心气,从而使较虚弱的肾脏功能得以恢复。虽然被移植的不是自己的心脏,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排异反应,但总比金属、塑料之类的硬性异物要强得多,这就是心脏移植者能够长期存活的原因。在心脏移植手术以后,如果患者能够服用中医‘祛邪扶正’的药物来恢复元气,排异反应也会很快消除。因此,治疗心脏病,只要从疏通经脉、恢复元气入手,再加上使用‘祛邪扶正’的药物,就不会出现太大的偏差。

    那么,怎样才能固摄阳气呢?

    加强对心经的锻炼,让心肾相交。所谓心肾相交就是要让心火与肾水相交,阴阳调和。但是心在上,为火,容易往上飘,而肾在下,为水,容易向下走,这样心肾不相交,心火会让人一直很精神,处于兴奋状态,睡不着,这就是失眠。

    心经在午时当令,也就是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这段时间,这段时间是上下午更替、阳气与阴气的转换点。所以说,中午吃完饭后要午睡一会儿,以静制动,以不变应万变,这样对身体才有好处。如果我们经常在上午11点到下午13点之间敲心经,点揉和弹拨心经上的重点穴位——极泉穴,还可以预防冠心病、肺心病。

    极泉穴在腋窝顶点,当上臂外展时,腋窝中部有动脉搏动处即为此穴。

    此外,现代人身体内普遍寒湿重,这也是诱发心脏病的一个原因。我们只要给身体升温,让血液流动起来,很快就能减轻心脏的负荷,消除各种不适。

    女性不孕,肾精不足是根源

    中医认为,与怀孕息息相关的脏腑是肾脏。肾中储存有构成生命根源的基本物质,通常被称为精或者是肾精,相当于一般人认为的卵子及精子、遗传基因街道的质。肾精不足的时候,就不容易怀孕。另外,如果月经不调或出现经前症候群的症状,也容易导致不孕。

    故而,中医将不孕症划分为肾阳虚所致的易受凉型不孕症、肾阴虚所致的易头晕型不孕症、肝郁气滞所致的月经不调型不孕症。易受凉型不孕症是肾弱体质,不适当的性生活会让肾经和阳气不足,子宫不能得到足够的温暖。此类不孕症患者是的临床症状表现为:身体容易发冷,没有精神,夜里起床上厕所很多次,还会感到目眩、耳鸣、性欲减退等症状。月经周期往往有偏长的倾向,经血的量偏少,甚至有停经的可能。治疗此类不孕症应在注意身体保暖的同时,补充肾精,同时通过治疗恢复元气。

    命门穴和气海穴是可温暖子宫的穴道,用灸罐加温刺激效果更佳。另可配合能促进肾功能的肾腧穴一起刺激。

    肾腧、命门

    还可服用六味地黄丸等能够温暖身体、促进肾功能、改善体质等中药。另外,能够改善肾阳虚的代表药方则为右归饮。可以食用虾、海参、韭菜等能够补肾并温暖身体的食物。栗子与胡桃等也具有促进肾功能的作用,可以尝试。

    除此之外,我们为大家推荐几种治疗不孕的偏方,不妨一试。

    1.米酒炒海虾

    原料:鲜海虾400克,米酒250克,菜油、葱花、姜末适量。

    制法:把海虾洗净去壳,放入米酒,浸泡10分钟。将菜油放入热锅内烧沸,再入葱花爆锅,加入虾、盐、姜连续翻炒至熟即成。

    用法:每日1次,每次50~100克。

    功效:适用于肾阳不足,形寒肢冷,性欲冷漠者。

    2.枸杞汁

    原料:新鲜枸杞250克。

    制法:将枸杞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绞取汁液。

    用法: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适用于肝肾阴虚,肝气郁结。症见多年不孕,腰膝酸软,两胁胀满等。

    3.柚子炖鸡

    原料:柚子1个,雄鸡1只,姜、葱、盐、味精、绍酒适量。

    制法:将柚子去皮留肉,鸡杀后去毛,除内脏、洗净。将柚子肉放入鸡腹内,再放入锅中,加葱、姜、绍酒、盐、水适量,将盛鸡肉的锅置盛有水的大锅内,隔水炖熟即成。

    用法: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功效:适用于痰湿型不孕症患者。

    值得注意的是,有一些患不孕症的女性怀疑自己是因为身体不好而不孕,想对身体进行一次大滋补,但是专家提醒要区别对待,无目的地服用太多保健滋补品可能会加重病情,一定要谨慎。

    脾气大、血压高是肝气过旺惹的祸

    我们已经知道,阳气不足对健康危害极大,实际上,阳气过旺也不是什么好事,它对身体的危害也不亚于阳气不足。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脾气特别火暴的人,一遇着不痛快就马上发泄、吵闹,但是也有一些人爱生闷气,有泪不轻弹,但又不能释怀的人,有时甚至会气得脸色发青。这两种人都是肝火比较旺的人,在中医里面,有“肝为刚脏,不受怫郁”的说法,也就是说肝脏的阳气很足,火气很大,不能被压抑。如果肝火发不出来,就会损伤五脏。因此,有了肝火要及进宣泄出来。

    高血压的病人中,肝火旺者最多见。肝火旺是高血压最重要的起因。尤其是北方人,一般北方人长的都高大,脾气急,脸红脖子粗,容易口苦,两肋发胀,舌头两边红。如果属于肝阳亢的高血压尚不严重,喝苦丁茶或者枸菊清肝茶都可以代替药物,这两种茶是春天的专属饮料,可以清泻春天里特殊旺盛的肝火。

    对我们刚才说的第一种人来说,他们发脾气的过程就是宣泄肝火的过程,不会伤到身体;而第二种不爱发脾气,一旦生气,很容易被压抑,无力宣发,只能停滞在脏腑之间,形成浊气。

    由此可见,发脾气也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发脾气,并不是由于修养差、学问低,而是体内的浊气在作怪,它在你的胸腹中积聚、膨胀,最后无法控制地爆发出来。那么这种气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从根源上来讲,是由情志诱发而起的。其实,这种气起初是人体的一股能量,在体内周而复始地运行,起到输送血液周流全身的作用。肝功能越好的人,气就越旺。肝帮助人体使能量以气的形式推动全身物质的代谢和精神的调适。这种能量非常巨大,如果我们在它生成的时候压抑了它,如在生气的时候强压下怒火,使它不能及时宣发,它就会成为体内一种多余的能量,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上火”。“气有余便是火”,这火因为没有正常的通路可宣发,就会在体内横冲直撞,窜到身体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就会产生相应的症状,上到头就会头痛,冲到四肢便成风湿,进入胃肠则成溃疡。而揉太冲穴就是给这股火找一个宣发的通路,不要让它在体内乱窜。

    太冲穴位于大脚趾和第二个脚趾之间,向脚踝方向三指宽处。此穴是肝经的原穴,即肝经的发源、原动力,因此,肝脏所表现的个性和功能都能从太冲穴找到形质。

    另外,太冲穴还可以缓解急性腰痛。超过半数的成人都出现过急性腰痛症状,多数是由于劳累过度、不正常的姿势、精神紧张以及不合适的寝具等因素引起。这时,就可以用拇指指尖对太冲穴慢慢地进行垂直按压,一次持续5秒钟左右,进行到疼痛缓解为止。

    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最易损耗阳气

    在现代社会,未老先衰的现象已经相当普遍,这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直接导致了寿命的缩短。这实际上体现的是一种阳气消耗的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人体就好比一个阳气库,里面的阳气支撑着生命的延续,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库里的阳气在不断地消耗、减少,等到阳气耗完,生命也就终结了。

    事实上,我们的任何一个举动,例如读书、走路等都在消耗阳气。如果是按正常的速度消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活到120岁,但是大多数人都在透支自己的阳气,比如吸烟、酗酒等,都是对阳气的过度消耗,正是这样的阳气消耗,缩短了人类的寿命。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看似多姿多彩,其实总结起来只有两个字:忙碌。事实上,这种忙碌不仅包括工作,还包括娱乐。你也许会说,娱乐不就是放松吗,对身体应该有好处啊?确实,恰当的娱乐是一种对身体的调节,但不恰当的娱乐依然是一种阳气的消耗,比如白领对着电脑工作一天,晚上回去还要玩电脑游戏;本身就是运动员,经过一天的训练,晚上还要跑去跳舞等,都是一种阳气的消耗。

    另外,快节奏的生活容易让人产生不良的情绪,比如失望、消沉、沮丧、嫉妒、焦虑、忧愁、悲痛、烦躁、愤怒等,这本身就是一种阳气的自我损耗,因而也是寿命的损耗。还有各种慢性病,如肾炎、肝炎、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既是阳气损耗的结果,也是损耗更多阳气的原因;再加上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比如长期纵欲,使肾精亏损、阳气虚弱……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人体的阳气库不只是往外输出阳气,还可以往里补充阳气,比如脑力劳动者工作累了,运动一下,补充一些身体缺少的营养;睡眠本身就是一种阳气的补充,等等。

    总之,寿命的长短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除了先天禀赋的强弱之外,还与后天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有关。一个人要想活到天年,必须从生活中的各个环节加强注意,减少阳气损耗,增加阳气补充。

    时尚中的健康陷阱——减肥不当减阳气

    在现代社会,减肥减出毛病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由于减肥的观念、方法不对,结果在减掉身上脂肪的同时,还减掉了自己的阳气,这也是现代人年纪轻轻就患了不治之症,从而无法活到天年的一大因素。

    事实上,大多数人减肥的目的不是为了健康,而是为了漂亮,这就造成了“瘦,还要更瘦”的病态心理,认为只有一直瘦下去,才能不断增加自己的魅力。于是,本来不需要减肥的人,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减肥大军。事实上,正确的减肥理念应该是以健康为标准的。我们在减肥之前,最好先经过专业医疗人员的评估,了解自己是否真的肥胖,是否真的需要减肥,并且确定导致肥胖的原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调理。

    就目前来说,虽然减肥的方法多种多样,最为普遍的还是节食减肥,即使选用其他减肥方法的人,多少也配合节食。我们传统的观念认为,肥胖的根本原因就是吃得太多,所以减少食量是减肥的必用之法。然而,节食减肥的结果并不像我们预期的那样好,因为长时间坚持节食,确实会让体重减轻,但是一旦恢复正常的饮食习惯,就会反弹。

    中医认为,造成肥胖的最大问题是“肝郁”和“脾虚”。肝郁造成胆汁分泌不足,脾虚则导致胰腺功能减弱,而胆汁与胰腺正是消解人体多余脂肪的两位干将,只有将这两位干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肥胖的问题。要想使肝和脾的功能恢复正常,首先要保证的就是气血的通畅,气血通畅来源于充足的营养,如果采取节食减肥的方法,必然会由于营养不足影响肝、脾功能,使脂肪的排放量更加减少。这也正是节食减肥者恢复正常饮食后体重迅速反弹,甚至超过减肥前体重的根源。更可怕的是,长期节食使气血化生无源,不仅影响肝脾健康,甚至身体其他器官的正常运行也会受到阻碍,从而导致各种慢性病的产生,严重的还会诱发癌症。

    总之,减肥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采取科学的方法,最好从肝、脾入手,采用“补”法,增加二者的疏泄功能,而不要一味地“减”下去,以致把自己的阳气也减掉。

    第三节 养阳有道,百病尽消——最神奇的八大护阳、升阳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跟着太阳养阳气

    世间万物都了离不开太阳,失去了太阳一切生物就失去了生命力,人也一样。所以,养阳气对健康来说至关重要。

    那么阳气要如何养呢?其实,天地之间最大的阳气就是太阳,太阳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体阳气的变化。长期待在写字楼里的人总是感觉仄仄的,没有生气,如果能每天抽时间晒晒太阳,就会觉得整个人都精神很多,这是太阳给我们的力量。所以我们说:人只有跟着太阳走,才能找到内在的力量。

    但是,现在跟着太阳走的人非常少了。古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跟着太阳走的,但是现代人很难做到,每天要起很早去上班,春夏秋冬都是一个点,晚上太阳早下山了,还得加班加点的工作,一天都见不到太阳的脸;古人“锄禾日当午”,夏天在太阳底下干活,虽然汗流浃背但是身体阳气充足,不会得这样那样的怪病,但是现代人却坐在空调屋里吃着冰西瓜,偶尔出门也要涂防晒霜、撑遮阳伞,恐怕被太阳晒到,身体里的阳气根本生发不起来。太阳是最好的养阳药,我们却利用不起来,这真是一种极大的损失与浪费。

    为了养好阳气,我们建议大家可以经常抽出时间晒晒太阳,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晒太阳就是一种最好的养阳方式。阳光不仅养形,而且养神。养形,就是养骨头。用西医的说法就是:多晒太阳,可以促进骨骼中钙质的吸收。所以,多晒太阳就是老年人养骨的最好方式。对于养神来说,常处于黑暗中的人看事情容易倾向于负面消极、处于光亮中的人看事情正面积极,晒太阳有助于修炼宽广的心胸。

    另外,晒太阳的时间不要太长,半小时左右就行,什么时候的太阳感觉最舒服就什么时候去晒。晒太阳时一定不要戴帽子,让阳光可以直射头顶的百会穴,阳气才能更好地进入体内。

    常练静功,控制人体阳气消耗

    阳气是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活动都会消耗阳气。如体力劳动,我们知道适当的体力劳动可以促进身体健康,但是过度的体力消耗就会伤阳气而影响健康;如思维活动,适当的思维活动可以有利于大脑的开发,但是如果一天24小时不停地在进行思维活动,或者思索一些妄心杂念,就会消耗你体内的阳气,得不偿失;如性生活,过度纵欲是最损耗人的精气的,关于这一点,我们会在后面的内容中详细介绍。

    总之,不论体力活动或脑力活动,都要把握好度,否则就会消耗你为数不多的阳气。而常练静功是控制阳气消耗最有效的方法。从古至今,人们练习的静功有很多,其功用无非是使形体和思维都安静下来,减少体力活动,排除杂念,以保护体内的阳气。我们从中选取了最著名的两种静功法,以供大家参考。

    1.听息法

    这种静功来源于庄子的著作,所以又名庄子听息法。所谓听息法,就是听自己呼吸之气。初下手时,只用耳根,不用意识,不是以这个念头代替那个念头,更不是专心死守鼻窍或肺窍(两乳间的膻中穴),也不是听鼻中有什么声音,而只要自己觉得一呼一吸的下落,勿让它瞒过,就算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等,皆任其自然变化,不用意识去支配它。这样听息听到后来,神气合一,杂念全无,连呼吸也忘了,渐渐地入于睡乡,这才是神经得静养和神经衰弱恢复到健康过程中最有效的时候。这时就要乘这个机会熟睡一番,切不可勉强提起精神和睡意相抵抗,这对病和健康有损无益。

    睡醒之后,可以从头再做听息法,则又可安然入睡。如果是在白天睡了几次,不想再睡了,则不妨起来到外面稍事活动,或到树木多、空气新鲜的地方站着做几分钟吐纳(深呼吸),也可做柔软体操或打太极拳,但要适可而止,勿使身体过劳。然后,回到房内或坐或卧,仍旧做听息的工夫,还可能入于熟睡的境界。即使有时听息一时不能入睡,只要坚持听息就对全身和神经有益处。

    2.胎息法

    胎息,是指仿效胎儿的呼吸。胎息法是通过呼吸锻炼和意念控制来增强和蓄积体内阳气,从而达到修养心身、强健祛病目的的一种静功法。古人认为,胎儿通过脐带而禀受母气,以供其生长发育之需;母气在胎儿体内循环弥散,从脐带出入而起到吐故纳新作用,构成了胎儿的特殊呼吸代谢方式,即为“胎息”,也称之为“内呼吸”,以与出生后口鼻之“外呼吸”方式相对。脐部作为胎息的枢纽,遂有“命蒂”、“祖窍”之称。由于胎儿出生之后,脐带剪断,“胎之一息,无复再守”,外呼吸替代内呼吸,从而形成了“虽有呼吸往来,不得与元始祖气相通”的格局。

    胎息法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练成的。初学行气,必须从浅开始,并且要持之以恒,才能最终练到胎息的境界。初学行气的具体方法是:以鼻吸气入内,能吸多少就吸多少,然后闭气,心中默数从一到一百二十,然后将气从口中缓缓呼出,这样鼻吸气→闭气→口呼气→鼻吸气,反复不已,并逐渐延长闭气的时间,心中默数的数目逐渐增大,最终可默数到上千,即可出现养生的效果。当然这种行气方法的一个重要诀窍是吸气多,呼气少,呼吸时极其轻微,不能使自己听见一点呼吸的声音,有一个方法可以检验呼吸是否合乎标准,即用一根鸿毛放在口鼻前,吐气时鸿毛不动,说明呼吸轻微,合乎要求。这种呼吸方法也就是现在气功锻炼中的基本呼吸方法。这样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练习,就能逐渐达到胎息状态。

    对于很多人来说,刚开始练习静功时,最不容易做到的就是排除杂念。这时候就需要你进一步坚持下来,久而久之,杂念自然会减少,心平气和,呼吸均匀,情绪稳定,自然舒适。收功后就会感觉到一种美感,好像刚刚沐浴过后一样,心情畅快,充满了活力。

    生命阳气勃发,重在养护脊椎与骨盆

    从中医角度,阳气是推动整个人体运转的动力。阳气的活力很强,不停地运动着,推动血液、津液的生成与运行,推动脏腑组织的各种生理活动。而老年人体内的气血往往开始不够用了,就像汽车快没油了、机器的燃料即将耗尽一样。虽然凭着残余的一点点动力还可以应付日常所需,但它已经带不动你跑步了。这也是为什么老年人总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黄帝内经》有言:“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意思是阳气就好像天上的太阳一样,给大自然以光明和温暖,如果失去了它,万物便不得生存。对人而言,肾就是一身之阳,像人体内的一团火,温暖、照耀着全身,使器官有足够的能量来运转。所以,人只有保住肾,才能永远健康,永远充满活力。

    中医认为,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髓藏于骨骼之中,故肾精充足,才能使骨髓充盈及促进血的生化。而骨骼获得充足的骨髓营养,才能强壮坚固。所以说,肾精具有促进骨骼生长、发育、修复的作用,即肾主骨。那么,养骨与养肾也必须相辅相成,脊椎和骨盆健康,才能保证造血、造髓功能良好,从而使肾得到滋养。

    有资料显示,艾灸法不仅可以补肾益精,而且能强骨固齿。具体方法就是:每晚临睡时,端坐凳上,将艾条点燃后,在下肢的绝骨、涌泉穴上悬灸,每穴2至3分钟,至局部红晕,再请家人帮助,施灸肾腧,大杼穴,每穴2~3分钟,至局部出现红晕即可。

    肾腧、大杼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通过以下两种腰部按摩的方法,让肾气旺起来。

    1.两手掌对搓至手心热后,分别放至腰部,手掌向皮肤,上下按摩腰部,至有热感为止。可早晚各进行一遍,每遍约200次,具有补肾纳气之功效。

    2.两手握拳,手臂往后用两拇指的掌关节突出部位,自然按摩腰眼,向内做环形旋转按摩,逐渐用力,以至酸胀感为好,持续按摩10分钟左右,早、中、晚各一次,能有效防治中老年人因肾亏所致的慢肌劳损、腰酸背痛等症。

    梳发升阳,百脉顺畅——梳头也是养生术

    自古以来,历代养生学家推崇梳头这一保健方法。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以梳头作为健身妙方,他常是“梳头百余下,散发卧,熟寝至天明”。在《酒醒步月理发面寝》诗中说:“千梳冷快肌骨醒,风露气人霜莲根。”享年86岁高龄的南宋诗坛寿星陆游,以梳理头发作为养生之道,到了晚年,他那稀落的白发中竟长出许多黑发来。高兴得顿生灵感,吟道:“客稀门每闭,意闷发重梳”;“破裘寒旋补,残发短犹梳”;“醒来忽觉天窗白,短发萧萧起自梳”。唐代医家孙思邈善于养生,正因他坚持“发宜常梳”,荣登百余岁寿域。清慈禧太后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是让太监为她边梳发边按摩,使她到了花甲之年仍满头秀发,老而不衰。

    中医认为,头为一身之主宰,诸阳所会,百脉相通。发为血之余,肾之华。人体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汇聚于头部,有百会、四神聪、上星、通天、眉冲、太阳、率谷、印堂、玉枕、风池、哑门、翳明等近50个穴位;躯干四肢在头皮上的穴位分布呈“大字形”的形态规律。梳头时按摩这些穴位,加强头皮经络系统与全身各器官部位之间的沟通,促使诸阳上升,百脉调顺,阴阳和谐,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清心醒目,开窍宁神,平肝熄风的功效。《诸病源候论·寄生方》说:“栉头理发,欲得过多,通流血脉,散风湿,数易栉,更番用之。”可见,经常梳理头发具有升发阳气、通畅百脉、却病强身的作用。

    实行梳头养生法,宜用牛角、桃木或铁制的梳子。梳理的方法应从前额开始向后梳,梳时要紧贴头皮部位,以用力大小适中,动作缓慢柔和为宜。一般应在两分钟内大约梳100次为一回,每日早晨起床后应坚持梳2~5回,下午亦可再梳一次。当头皮有热胀、麻木的感觉时,说明已经达到预期目的。梳头5~7天后,洗头一次,坚持2~3个月即可出现明显的治疗效果:头皮瘙痒减轻,头屑减少,头发不再脱落,白发转黑,失眠症状相应改善,并有头脑清醒,耳聪目明之感。

    按摩百会穴可增加人体真气

    百会穴位于头部,在两耳郭尖端连线与头部前后正中线的交叉点。

    经常锻炼百会穴,可开发人体潜能增加体内的真气,调节心、脑血管系统功能,益智开慧,澄心明性,轻身延年,青春不老。并能治疗头痛、眩晕、脱肛、昏厥、低血压、失眠、耳鸣、鼻塞、神经衰弱、中风失语、阴挺等症。

    百会

    百会穴的保健方法常用以下四种:

    1.按摩法:睡前端坐,用掌指来回摩擦百会至发热为度,每次108下。

    2.叩击法:用右空心掌轻轻叩击百会穴,每次108下。

    3.意守法:两眼微闭,全身放松,心意注于百会穴并守住,意守时以此穴出现跳动和温热感为有效,时间约10分钟。

    4.采气法:站坐均可,全身放松,意想自己的百会穴打开,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和阳光清气源源不断地通过百会进入体内,时间约10分钟。

    植物的种子最能补肾壮阳

    在《摄生众妙方》中有一服名为“五子衍宗丸”的古方,该方由枸杞子、菟丝子、五味子、覆盆子、车前子五种植物的种子组成,现在一般的药店都能买到中成药。这种药最早用于治疗男性肾虚精少、阳痿早泄、遗精、精冷,后来扩展到治尿频、遗尿、夜尿多、流口水,乃至妇女白带多,并且对于某些因肾虚引起的不孕不育也非常有效。究其治病原理,其实就是补充肾气,增强人体内的阳气。

    为什么植物的种子具有壮阳补肾的功效?据有关专家分析,对于植物来说,种子是为一个即将萌发的生命贮备能量,是植物中能量最集中的一部分,因此用种子药物治疗肾气不足的确是有道理的。

    可以说,植物种子能够壮阳,这一理念的确立,对于现代人健康长寿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于一些素食主义者,就可以通过多吃种子类的各种干果,比如花生、榛子、核桃,来补充自己的肾气,激发生命的活力。

    除此之外,植物种子壮阳的理念对于脑力工作者也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医理论中,脑与肾是相通的,故有“补肾就是补脑”的说法。并且,大脑工作时消耗的能量非常大,直接消耗肾里的元气,从而极易引起肾气不足。这时候,如果每天在早餐中加点坚果,或者每天吃一两个核桃、六七个杏仁,就可以收到极佳的补肾效果,进而改善脑功能乃至延缓衰老。

    另外,韭菜子的壮阳功效也不容忽视。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认为,韭菜子味辛、甘,性温,归肝、肾经,能够补益肝肾,壮阳固精,适用于肝肾不足、肾阳虚衰、肾气不固引起的阳痿遗精、腰膝冷痛、小便频数、遗尿、白带过多等症。

    韭菜子可以单独服用,也可以研末蜜丸服,每次5~10克为宜。但要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另外,再向大家推荐一种以韭菜子为主的药膳——韭菜粥。

    材料:韭菜子10克,粳米50克,盐少许。

    做法:将韭菜子用文火烧熟,与粳米、细盐少许,同放沙锅内加水500毫升,米开粥熟即可。每日温服2次。

    功效:此方有补肾壮阳、固精止遗、健脾暖胃功效。

    强肾壮阳,国医大师王玉川有绝活

    中医理论认为,肾气充足,性功能旺盛,阳气就盛大,就可以有效地保持身心健康。然而,强肾保健并不像我们平常所认为的那样,吃点大补的药就可以了。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说“肾恶燥”,有时候反而越补越虚。

    其实,中医关于养肾的方法有很多种,除药物之外,还有饮食、推拿按摩、针灸、气功等,都能够达到强肾壮阳的目的。在王玉川教授执笔的《中医养生学》里,就介绍了一些简单易行、效果显著的养肾功法,在此摘录几则,以供参考:

    1.叩齿咽津翕周法

    本法包含两点:第一,每日早晨起床后叩齿100次,然后舌舔上腭及舌下、齿龈,含津液满口之后再咽下,意送至丹田,此为叩齿咽津。第二,收缩肛门,吸气时将肛门收紧,呼气时放松,一收一松为一次,连续做50次,此即翕周。本法有滋阴降火,固齿益精,补肾壮腰的作用,能防治性功能衰退。

    2.双掌摩腰法

    取坐位,两手掌贴于肾腧穴,中指正对命门穴,意守命门,双掌从上向下摩擦40~100次,使局部有温热感。本法有温肾摄精之效,对男子遗精、阳痿、早泄,女子虚寒带下,月经不调等,均有很好的防治作用。

    3.按摩下肢涌泉法

    取坐位,双手搓热后,双手掌分别紧贴脚面,从趾跟处沿踝关节至三阴交一线,往返摩擦20~30次,然后用手掌分别搓涌泉穴100次,摩擦时,最好意守涌泉穴,手势略有节奏感。本法有交通心肾、引火归源之功,对心肾不交引起的失眠、遗精等症都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4.疏通任督法

    取半仰卧位。点神阙:一手扶小腹,另一手中指点按在神阙穴上,默数60个数,然后换手再做一次。搓尾闾:一只手扶小腹,另一手搓尾闾30~50次,然后换手再重做30~50次。揉会阴:一只手或双手重叠扶在阴部,手指按在会阴穴上,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次。揉小腹:双手重叠,在小腹部正反方向各揉按30~50圈。此功法温运任脉.疏通任督,培补元气,燮理阴阳。本法久练可有疏通经络、滋阴补肾。调节任督冲带等脉功能,对前列腺炎、泌尿结石、子宫疾患有良好的防治功效。

    上述各法,既可单项做,也可综合做。只要认真坚持这些保健功法的锻炼,就能使肾气旺,阴阳协调,精力充沛,从而起到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作用。

    不损即补——储备能量,节能养阳

    我们都知道乌龟的寿命是很长的,俗话说“千年的王八,万年的龟”。为什么乌龟能活这么久呢?在中医看来,乌龟之所以长寿和它消耗能量慢有关,而人体的阳气即是人体的能量,所以节省身体的能量,其实就是在给我们的身体补充阳气。

    可以说,生命不在于“更快、更高、更强”,而在于“更慢、更长、更柔”,乌龟喜静,而且行动缓慢,相应的,体能消耗就少,所以它长寿。人的生命储备是有限的,人的生命就好比是一根燃烧着的蜡烛,燃烧得越旺,熄灭得越早。所以,要长寿就要慢慢地释放能量,注意节能养生。它主要包括静养生、慢养生和低温养生三个方面。

    1.静养生

    静养生是对生命的轻抚。静养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静养生能够降低阳气和阴精的损耗,从而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延缓早衰,增长寿命。静养首先要先心静,因为只有心先静下来,生命才能静下来,心静下来,呼吸、心跳、血压等都能够减慢,才能够降低。我们知道心静自然凉,心静下来以后,人体的生理代谢、阳气和阴精才能得到更好的保护。

    2.慢养生

    慢养生是节能养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绝招。慢养生的重大意义是什么?有资料记载,古代的人一呼一吸所用时间为6.4秒,但是现在的人用时为3.3秒,或3.33秒,比古人快了一倍。可见,随着人类生活节奏的加快,呼吸的频率也越来越快。生命的长短与呼吸频率成反比,呼吸频率越慢,寿命越长,呼吸频率越快,寿命越短。那么,怎样做到慢养生呢?

    首先,我们要做到心慢,心慢下来,呼吸心跳才能慢下来,这样才能减少阳气和阴精的损耗。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由于社会竞争激烈,一旦慢下来就可能遭到淘汰,所以不能慢。怎么办呢?下班以后转入慢节奏,我们可以慢慢地做家务,慢慢地洗澡,慢慢地带孩子,跟上班的时候应该有不同的节奏,先快后慢。总的原则是有快有慢、有紧有松、有忙有闲。

    3.低温养生

    低温养生是生命的涵藏。低温养生的含义是什么?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就是说在高山上的人寿命都比较长,为什么?因为高山上的温度比较低,这就引出了低温养生这个问题。低温养生可以降低代谢,降低代谢的速度,降低阳气和阴精的损耗。那么,我们怎样做到低温养生呢?在冬天,室温不能过高,暖气不要开得太大,这不利于低温养生。另外,我们要多接地气,多吸阴气,多饮地下水、井水、矿泉水。同时,低温养生还要多吃水生食物,比如说水稻;越冬食物,比如冬小麦、大白菜、冬生水果,比如冬梨、苹果、冬枣等。

    总体来说,静养生、慢养生、低温养生互为因果关系,是生命节能的三大重要法宝,这就是节能养生。节能养生对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保护阴精和阳气不被损耗。

    另外,生命储备是维持阴阳平衡的基础,它包括三个方面: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睡眠,一个是房事,这三个方面是增加生命储备的三大要素,是维持身体阴阳平衡的主要环节。

    首先,我们看饮食养生。饮食养生就是说首先我们要通过补和泄来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其次就是睡眠。睡眠养生是对生命的充电,通过休息,以达到生命能量的储备,所以我们提倡睡子午觉。最后,是房事养生。房事养生是对生命的协调,它的重大意义在于协调人体的阴阳平衡。阴阳平衡,衰老就能够减缓,寿命就会延长。

    所以,慢养生、静养生、低温养生是生命的节能养生,食养生、眠养生、性养生是生命的储备养生。它们互相结合,互相配合,维持人体的阴精和阳气的平衡。由此可见,维持生命的阴阳平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四节 阳虚的年代寒湿在作祟——祛除寒邪阳自隆

    寒湿伤阳气,损阳易生病

    《黄帝内经》认为,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如果人体没有阳气,体内就失去了新陈代谢的活力,不能供给能量和热量,生命就要停止,所谓“阳强则寿,阳衰则夭”,养生必须先养阳。但是,寒湿会阻滞阳气的运行,使血流不畅、肌肉疼痛、关节痉挛等。因为湿困脾胃,损伤脾阳,或患者平时脾肾阳虚而致水饮内停,所以多表现为畏寒肢冷、腹胀、泄泻或浮肿等。所以,寒湿是最损伤人体阳气的。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将很多疾病都归因于寒邪入侵,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忍饥受冻,疾病以寒邪为主。而如今随着生活环境的改变,单纯的伤寒已经很少见了,多是寒邪与湿邪交织,在人体形成一股浊重之气,阻碍人体气机,导致生病。

    在生活中,我们可能经常会注意到这样奇怪的现象,就是冬天很少见到着凉感冒的人,反而是夏天常有这样的病症发生。冬天气温低,受寒湿侵犯容易理解,而夏天这么热,怎么还会有寒湿呢?其实,这正是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的。

    炎炎夏日,人们多待在空调房中,身体该出汗时却被空调冷气所阻,汗液发不出来就淤积在体内,导致体内湿邪堆积,造成阳气虚衰。尤其是到了七、八月份的长夏天气,湿气达到最盛。而人体五脏之脾最喜燥恶湿,长夏湿气过盛,就容易损伤脾脏。脾主运化,可以运化水液,运化水谷,把吃进去的粮食、水谷精微营养的物质以及水液输送给其他的脏器,起到一个传输官的作用。脾的这种传输的作用对生命来说至关重要,故而中医把它称为人的“后天之本”。而体内湿气过重会导致脾脏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人体各器官也会因得不到及时充足的营养而出现问题,导致人体生病。

    由此可知,祛除寒湿是养生保健不可缺少的功课之一。那么,怎样判断身体内是否有湿呢?方法其实很简单,观察自己的大便情况,一看便知。如果长期便溏,大便不成形。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你的身体蕴含了太多的湿气。而长期便秘,则代表着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了。因为湿气有黏腻性,过多的湿气就容易把粪便困在肠道内。

    事实上,祛除寒湿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身体温暖起来,因此,健康与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众所周知,掌握人体生杀大权的是气血,而气血只有在温暖的环境里,才能在全身顺畅地流通。如果温度降低、血流减慢,就会出现滞涩、淤堵,甚至血液会凝固,那么人就将面临死亡,而且人的体温上升,不仅会增强人体的免疫力,还能在正常细胞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大量杀死癌细胞。此外,温度过低,会使体内的寒湿加重,外在表现就是上火。

    所以,要涵养我们身体内的阳气,就要远离寒湿,温暖身体。在中医养生学中,让身体温暖起来的办法有很多,《本草纲目》中就记载了很多可以养阳的食物,羊肉、狗肉、党参等等,都是补益阳气的。另外安步当车,让身体动起来,为自己选择几项适合的运动;放弃淋浴,经常泡个热水澡;养成睡前用热水泡脚的好习惯。这些方法也能让身体暖和起来,使人体阳气升发,免疫力提高。

    全球不断变暖,身体却在变寒

    近百年来,全球的气候逐渐变暖,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也在急剧增加,但是与之相反的是,人体却在变“寒”。

    日本健康专家日原结实说,与过去相比,现在人们的体温都普遍降低了。据研究表明,体温降低1度,免疫力会降30%以上,相反,如果在正常体温的基础上体温提高1度,免疫力会增强5~6倍。

    那么全球在变暖,人体为什么会变寒呢?据专家分析,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

    1.压力大,不注意休息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人们工作压力大,为了生存或者寻找一席之地,很多人不注意休息,经常加班加点,长此以往,身体免疫力就会下降,大自然的寒湿之气就会乘虚而入,体内寒湿之气也因此而加重。

    2.淋雨

    这是许多浪漫的年轻人喜欢经历小说和电影中场景的行为,由于现代年轻人大多晚睡以致血气普遍不足,身体对于淋雨所侵入的寒气不容易立即将之驱出,因此也就不会有任何症状,大多数人也就天真地认为自己的身体很强壮,足以经受这么一点小雨。久而久之,面对这种小雨就完全不在意了。

    其实这种淋雨会在头顶和身上其他受寒的部位留下寒气,经常淋雨的人,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脂肪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哪一天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由于长时间累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需要借助不断打喷嚏、流鼻水的方式将之排除,这时又会由于频繁打喷嚏、流鼻水而被医生认定为过敏性鼻炎。很可能由于年轻时贪图一时的浪漫,却要耗费许多年甚至大半生来承受过敏性鼻炎的痛苦,实在不明智。

    3.游泳时不注意

    游泳是现代人的一种运动和喜好,对身体也确实有好处,但是游泳也是寒气进入身体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和淋雨相同的是这些寒气大多数不会实时反应,使多数人不认为游泳和寒气有什么关系。多数喜欢游泳的人经常从水中出来时,都会感觉特别冷,特别是一阵风吹来忍不住打一个寒战,这种感觉即是寒气侵入身体最具体的感受。

    喜欢游泳的人最好选择没有风的室内温水游泳池,减少受寒的机会。同时在每次游泳的前后各喝一杯姜茶,加强身体对抗寒气的能力。

    此外,交通工具发展,以车代步,使得人们体力劳动明显不足,身体得不到充分活动;电扇、空调等先进科技产品的广泛应用,让人们没了四时的概念,夏天不热冬季不冷迟早要生病;吃反季节蔬菜,喝冷饮,光脚走路,湿着头发就睡觉……所有的这一切都在无形中带来了一个结果——体温降低,寒湿之气加重。

    寒湿之气是健康的头号杀手,生活中我们见到的很多疾病都和寒气有关,所以要健康就要祛寒湿。

    泻去体内湿寒气,身体温暖才健康

    民间有句老话,叫“千金难买春来泄”。民间智慧还是很博大精深的,这句话就通俗地解释了一个重要的中医理论。因为春天天气潮湿,身体易积聚水分,很容易就将湿气和寒气郁结在体内。同时冬天吃了不少丰脂食物,也在体内积存。这些东西淤滞在人的体内,就会给五脏六腑带来负担,只有把这些湿气和毒素都泻去了,让我们的身体重新温暖起来,才是“千金难买”的健康生活之道。

    《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很多可以祛湿的食物。首先说米酒,《本草纲目》说它“行药势,通血脉,润皮肤,散湿气,除风下气”,而且米酒味道香浓,晚饭前喝一碗米酒既能调节胃口,又能散去体内湿气。然后是水牛肉,《本草纲目》说水牛肉“安中益气,健强筋骨,消水肿,除湿气。”如果你发现自己的身体浮肿,不妨也多吃一点牛肉。

    除了这两种食物以外,祛湿排毒的办法还有很多。首先你得多喝水。很多朋友就会觉得奇怪了,不是要把体内的湿气给排出去吗,怎么还能喝水呢?实际上水是最好的排毒载体。不要以为春天潮湿,就不需要补充水分。身体里没有了水分的话,连厕所都不用去了,还怎么排毒?喝水是最简单有效的排毒办法。但是不要喝凉水,以温开水为宜。早上喝一杯水养生的方法大家都知道,不过这个喝水也不能喝凉水。因为早上阳气刚刚生发,这个时候灌下一大杯凉水,就会打消身体的阳气。

    而要温暖身体,就不能少得了生姜。200种医用中药中,75%都使用生姜。因此说“没有生姜就不称其为中药”并不过分。《本草纲目》解读:姜能够治“脾胃聚痰,发为寒热”,对“大便不通、寒热痰嗽”都有疗效。吃过生姜后,人会有身体发热的感觉,这是因为它能使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促使身上的毛孔张开,这样不但能把多余的热带走,同时还把体内的病菌寒气一同带出所以,当身体吃了寒凉之物,受了雨淋,或在空调房间里待久后,吃生姜就能及时排除寒气,消除因肌体寒重造成的各种不适。

    而红茶具有高效加温、强力杀菌的作用,生姜和红茶相结合,就成了驱寒祛湿的姜红茶。此外,冲泡时还可加点红糖和蜂蜜。但患有痔疮或其他忌辛辣的病症,可不放或少放姜,只喝放了红糖和蜂蜜的红茶,效果也不错。

    下面,再为大家介绍一款“姜红茶”,对于泻除体内寒湿极有效:

    材料:生姜适量,红茶一茶匙,红糖或蜂蜜适量。

    做法:将生姜磨成泥,放入预热好的茶杯里,然后把红茶注入茶杯中,再加入红糖或蜂蜜即可。生姜、红糖、蜂蜜的量可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适当加入。

    人体需要的能量来自饮食,饮食与人体的体温关系密切,以下几种食物能提高体温:葱类蔬菜:葱类蔬菜能净化血液,促进血液循环,最后达到使身体变暖的效果。常见的韭菜、葱、洋葱、大蒜、辣椒都属于葱类蔬菜,它们都有化淤血和提高体温的作用。

    如何判断身体内有没有寒湿

    寒湿之气是人生病的因子。有病之人的体内,肯定是顽固的寒邪和湿邪在作祟;貌似健康的人体内,也有寒邪与湿邪埋伏在那里伺机行事。

    那么,怎么判断自己体内是不是有寒湿呢?

    1.看大便

    如果大便不成形,长期便溏,必然体内有湿。如果大便成形,但大便完了之后总会有一些粘在马桶上,很难冲下去,这也是体内有湿的一种表现,因为湿气有黏腻的特点。如果不便于观察马桶,也可以观察手纸。大便正常的话,一张手纸就擦干净了。但体内有湿的人,一张手纸是不够用的,得多用几张才行。

    如果有便秘,并且解出来的大便不成形,那说明体内的湿气已经很重很重了,湿气的黏腻性让大便停留在肠内,久而久之,粪毒入血,百病蜂起。

    再者,还可以根据大便的颜色来判断。什么样的大便才是正常的呢?“金黄色的、圆柱体;香蕉形的,很通畅”,说真的,现在像如此健康人的大便还真不多见,多是青色的、绿色的,而且成形的也少。

    是什么原因导致大便颜色成为深绿色的呢?首先是吃肉吃得太多,加上现代人运动量少,身体阴盛阳虚,湿邪内郁,所以大便无法正常。

    为什么成形的大便很少呢?中医里讲,脾虚则便溏,中国人本应以五谷杂粮为主食,现在反以肉食为主了,很多人一天不吃肉就觉得不舒服,荤素搭配极不合理,长期这样,伤害的是脾胃,脾是运化水湿的,脾受到伤害,水湿不能完全运化,就在身体内堆积。所以,大便不成形意味着脾虚,也意味着体内有湿气,体内有湿气,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问题。

    2.看身体症状

    寒气有凝滞的特点,就像寒冬水会结冰一样,血脉受到寒气的侵袭,也会凝滞不通,引起各种疼痛症状,如头痛、脖子痛、肩背痛、心胸痛、胃痛、胁肋痛、腹痛、腰腿痛等。以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大部分都是寒气引起的。寒气引起气血淤滞过久,则形成有形的肿块,表现为各个部位的肿瘤。所以,以肿、痛为特征的疾病,也都与寒气有关。

    寒气会造成水液的运行障碍,引起痰饮的积结。其表现为咳嗽,吐出清晰的白痰;呕吐,吐出清水痰涎;腹泻,拉出清冷的水样大便;白带,颜色白而清稀如水。此外,与水液代谢障碍有关的疾病,诸如水肿、风湿等,也多与寒气有关。

    寒气还有收引的特性。就像物质都会热胀冷缩一样,人的筋脉遇寒气也会收缩。外表的筋脉收缩,表现为大小腿转筋、静脉曲张;冠状动脉收缩,则表现为冠心病心绞痛;细小的血管收缩,可引起冠脉综合征或者中风。

    3.早上总是犯困,头脑不清

    如果你每天早上7点该起床的时候还觉得很困,觉得头上有种东西缠着,让人打不起精神,或是觉得身上有种东西在裹着,让人懒得动弹,那么,不用看舌头,也不用看大便,也能判断自己体内湿气很重。中医里讲“湿重如裹”,这种被包裹着的感觉就是身体对湿气的感受,好像穿着一件洗过没干的衬衫似的那么别扭。

    总之,寒湿是现代人健康的最大克星,是绝大多数疑难杂症和慢性病的源头或帮凶。只要寒湿之气少了,一切所谓的现代病都会远离我们,一切恶心、慢性的疾病也会失去存在的温床。所以,对付寒湿邪是我们养生祛病的首要任务,把体内的湿气驱逐出去,身心就会光明灿烂。

    与其有寒再祛,不如阻之体外

    寒气其实也是一个欺软怕硬的家伙,专拣软的捏,它们通常会先寻找人体最容易入侵的部位,找到之后就大举进攻,并且在那里安营扎寨,为非作歹。所以我们与其等寒气入侵到人体以后,再费尽心思地去驱除它,不如事先做好准备,从源头上切断寒气进入我们体内的通道。

    一般来讲,头部、背部、颈前部、脐腹部及足部是人体的薄弱地带,都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

    1.头部

    中医认为,“头是诸阳之会”,体内阳气最容易从头部走散掉,就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所以,在严冬季节如果人们不重视头部的保暖,导致阳气散失,就会使寒邪入侵,很容易引发感冒、头痛、鼻炎等病患。因此,冬天在外出时戴一顶保暖的帽子是很必要的。

    2.颈前部

    颈前部俗称喉咙口,是指头颈的前下部分,上面相当于男性的喉结,下至胸骨的上缘,时髦女性所穿的低领衫所暴露的就是这个部位。这个部位受寒风一吹,不只是颈肩部,包括全身皮肤的小血管都会收缩,如果长时间这样受寒,人体的抵抗能力就会有所下降。

    3.背部

    背部在中医中称“背为阳”,又是“阳脉之海”,是督脉经络循行的主干,总督人体一身的阳气。如果冬季里背部保暖不好,就会让风寒之邪从背部经络上的诸多穴位侵入人体,损伤阳气,使阴阳平衡受到破坏,人体免疫功能就会下降,抗病能力也会减弱,诱发许多病患或使原有病情加重及旧病复发。因此,在冬季里人们应该加穿一件贴身的棉背心或毛背心以增强背部保暖。

    4.脐腹部

    脐腹部主要是指上腹部,它是上到胸骨剑突、下至脐孔下三指的一片广大区域,这也是时髦的年轻女性穿着露脐装所暴露的部位。这个部位一旦受寒,极容易发生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疾病。这个部位面积较大,皮肤血管分布较密,体表散热迅速。在寒冷的天气里暴露这个部位,腹腔内的血管会立即收缩,甚至还会引起胃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剧痛,持续时间稍久,就可能会引发不同的疾病,因此,不管是穿衣还是夜晚睡觉,都要注意脐腹部的保暖。

    5.足部

    俗话说“寒从脚下起”。脚对头而言属阴,阳气偏少。而且双脚远离心脏,血液供应不足,长时间下垂,血液回流循环不畅;皮下脂肪层薄,保温性能很差,容易发冷。脚部一旦受凉,便会通过神经的反射作用,引起上呼吸道黏膜的血管收缩,使人体的血流量减少,抗病能力下降,以致隐藏在鼻咽部的病毒、病菌乘机大量繁殖,使人发生感冒,或使气管炎、哮喘、肠病、关节炎、痛经、腰腿痛等旧病复发。

    因此,在冬季人们应该保持鞋袜温暖干燥,并经常洗晒。平时要多走动以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临睡前用热水洗脚后以手掌按摩足心涌泉穴5分钟。在夏季,要改掉贪图一时凉快而用凉水冲脚的不良习惯。

    让身体远离寒湿的养生要则

    通过前面的讲述我们已经知道,“病从寒中来”,但是在生活中,我们很难完全避免身体受到寒气的侵袭,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建立起正确的养生原则,尽量减少寒气的侵入。

    1.洗头时不做按摩

    许多人到理发店洗头时都喜欢叫理发师为自己按摩一下头部,但是这种按摩会使头部的皮肤松弛、毛孔开放,并加速血液循环,而此时我们的头上全是冰凉的化学洗发水,按摩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吸收化学洗发水的时间大大延长,张开的毛孔也使头皮吸收化学洗发水的能力大大增强,同时寒气、湿气也会通过大开的毛孔和快速的血液循环进入头部。

    2.顺天而行,不吃反季节食物

    有的人爱吃一些反季节的食物,例如在冬季的时候吃西瓜,而中医认为,温热为阳,寒凉为阴,只有将食物的温热寒凉因时因地地运用,才能让人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到阴阳平衡,不会生病。如果逆天而行,在寒冷的冬季吃性寒的西瓜,怎么会不生病呢?

    3.好好休息

    要排泄寒气,休息是最好的策略。休息可以省下身体的所有能量,让身体用来对付寒气。这时如果强迫身体把更大的能量用在其他地方,例如耗费大量体力的运动,也能使症状消失,不过这并不代表着已经把寒气清理完毕,而是因为身体没有足够的能量继续驱赶寒气。只有等身体经过适当的休息有了足够的能量之后,才会继续祛除寒气。

    4.避免淋雨

    经常淋雨的人,头顶多半会生成一层厚厚软软的“脂肪”,这些就是寒气物质。等身体哪一天休息够了,血气上升,就会开始排泄这些寒气。由于长时间积累了大量的寒气,身体需要借助不断地打喷嚏、流鼻水的方式将之排除,这时又会因为频繁打喷嚏、流鼻水而被医生认定为是过敏性鼻炎。所以,要切忌淋雨。

    5.睡觉时盖好被子

    夏天因为天热,有些人为了贪图凉快,睡觉时喜欢把肩膀露在外边,殊不知,寒气很容易从背部入侵,一个背部总是受凉的人,身体状态一定不是很好,所以在睡觉时一定要盖好被子。

    6.家中常备暖饮

    除了按时的休息之外,人们也可以适当服用中药,加速寒气的驱出。比较简单的方法是服用市场上很容易买到的一些传统的配方。当确定是肺里的寒气时,可以服用姜茶;如果确定是膀胱经的寒气,则可以服用桂圆红枣茶来协助身体祛除寒气。

    慢性腹泻多缠绵,驱除胃寒是关键

    由于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肠胃疾病成为了现代人的常见病症之一。有些人长年累月大便不成形,每日大便次数在3次以上,有的还伴有不同程度的腹部疼痛或不适,这就是慢性腹泻。是消化系统疾病的常见症状,以粪便稀薄、次数增加、病程超过2个月为诊断要点。由于慢性腹泻往往拖沓缠绵,治疗起来比较麻烦,成为了肠胃疾病中最顽固的一种。

    治病要治本,细究慢性腹泻的具体原因,主要有胃源性、肠源性腹泻,内分泌失调性和功能性腹泻之分。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是慢性腹泻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彻底治愈还要从驱除脾胃寒气上下手。

    驱除脾胃寒气有个最简便的方法,那就是喝面粉白糖水。

    原料:面粉50克,白糖少许。

    用法:将面粉炒焦,加适量白糖,用开水调匀。每日饭前服用,一日2次,2~3天即可见效。

    此外,还可以用经穴疗法来对付慢性腹泻。人体的神阙穴是寒气入侵人体的主要通道之一。驱除寒气也可以从神阙穴下手。神阙穴也就是人体的肚脐眼。取独头蒜1个,生姜3片,捣烂后外敷于肚脐上,用胶布固定住,每晚更换,3~4日即可见效,简单又快捷。

    除了了解这些治疗慢性腹泻的方法外,还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如多吃热食,少喝冷饮,少吃反季节水果等,从根本上阻止寒气侵入脾胃。

    风寒风热易感冒,及时祛邪别拖延

    从小到大,感冒是我们常患的疾病,在西医的眼中,人的感冒是由人体上呼吸道感染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引起的炎症。而中医却不这样认为,中医并不从病毒、细菌的角度立论,而是认为人之所以感冒是由人体感受外界风寒或风热等邪气而引起的。

    风寒感冒是最常见的一种,当寒气侵入到我们体内时,我们会通过打喷嚏、流鼻涕等方式来排除体内寒气,但我们却时常服用药物来抑制身体的这种行为,导致体内的寒气越积越多,最终诱发严重的疾病。

    其实,在对付风寒感冒时,有一个非常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比吃任何药都管用,而且还可起到预防作用,这就是“取嚏法”,也就是人为地诱发打喷嚏这一排寒气的过程。

    只需用平常的卫生纸纵向撕15厘米,用手搓成两个纸捻,要稍有点硬度;同时插入鼻孔,纸捻尖要贴着鼻内上壁,这样刺激性会较强。如果你已感受风寒,自然就会打喷嚏,喷嚏的多少取决于你感受风寒的程度。打了几个喷嚏后,头会略微出汗,这时风寒已经除去了,你的感冒症状也会得一好转。

    还有些人有过敏症,如鼻敏感或花粉症之类,都是以往处理寒气不当、体内积压过多寒气所导致的,用“取嚏法”同样可以排出体内寒气,然后再根据再由个人不同体质配些增强免疫力的中成小药,诸如六味地黄丸等,就可以完全去除病根。

    此外,通过饮食调节也可以对付风寒感冒,一般来讲,风寒感冒者不宜多吃鸡鸭鱼肉等荤食,饮食应偏清淡,宜多吃发汗散寒食品,如辣椒、葱、生姜、大蒜、豆腐、鲜生姜加红糖水,等等。而在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两样食物对预防和治疗感冒效果极佳:

    1.生姜。性温,味辛,具有散寒发汗、解表祛风作用,适宜风寒感冒者食用。民间常以生姜3片、红糖适量,开水冲泡,俗称生姜红糖茶,频频饮用,汗出即愈。

    2.葱白。性温,味辛,具有调节体温,使汗腺的排汗工作正常的作用,并可减少和预防伤风感冒的发生,适宜风寒型伤风感冒者食用。在民间,初起感冒时,常用葱白连同葱头与豆豉煎水喝。也可用细葱2~3茎,与生姜1片煎水代茶饮。身体虚弱或年老体弱之人,受凉感冒后,最适宜用葱白3~5茎,同大米煮成稀薄粥,频频食用。

    第五节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才健康

    世界万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黄帝内经》中说:世界万物孤阳不生,独阴不长。阴阳之道,乃天地之常理,知道术数的人才能做到养生长寿,那么阴阳之间的术数是怎样的呢?具体来说,可以包括以下几点:

    1.阴阳是对立制约的。

    对立,就是说两家性质相反,是死对头,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等。任何事物,都是对立存在宇宙间的,但是,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必须根据互相比较的条件而定。就人体而言体表为阳,内脏为阴;就内脏而言,六腑属阳,五脏为阴;就五脏而言,心肺在上属阳、肝肾在下属阴;就肾而言,肾所藏之“精”为阴,肾的“命门之火”属阳。由此可见,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制约,就是说由于两方对立,就可以牵制、约束对方。就像草原上的兔子,如果没有狼来制约,那么兔子无限繁殖下去,迟早要把草原给吃光的,没有兔子,狼也就不能活下来。

    2.阴阳存在消长和平衡

    阴阳双方是在永恒地运动变化着,不可能是双方的力量每时每刻都完全对等,会不断出现“阴消阳长”与“阳消阴长”的现象,这是一切事物运动发展和变化的过程。例如:四季气候变化,从冬至春至夏,由寒逐渐变热,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由夏至秋至冬,由热逐渐变寒,又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由于四季气候阴阳消长,所以才有寒热温凉的变化。万物才能生长收藏。如果气候失去了常度,出现了反常变化,就会产生灾害。

    平衡,是说以上的这种你消我长,在全过程来看,总体上是力量平衡的。比如一天昼夜,在正午时分,太阳当空,是光明(阳)的成分最多而黑暗(阴)的成分最少的时候,但正午一过,黑暗的成分就开始慢慢增长,而光明的成分慢慢减少,等到黄昏太阳西斜,则黑暗和光明的成分基本相当了,再往后夜晚降临,黑暗处于优势,到子夜黑暗的成分到达顶点,而光明的成分降到最低;但随后,光明的成分开始增长而黑暗的成分开始减退,到早晨光明又超过了黑暗:一整天,光明和黑暗就是在这样一种你消我长的过程中,但总体来看,二者的力量是基本相当的,也就是说是平衡的。

    3.阴阳是“互根”和可以转化的

    中医认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这就像老子说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也如再黑的夜也有星光,太阳当空也会有阴影,再寒冷的冬天也有阳光下的一些暖意,再炎热的夏天也有风吹过的清凉一样,阴阳是互根的,没有阴,也就谈不上有阳。如果单独的有阴无阳,或者有阳无阴,则一切都归于静止寂灭了。

    由于阴阳互根,在条件转变时,事物总体的阴阳属性就可以互相转化。《素问》所谓“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如夏天炎热到了极点,就会开始凉爽,向秋天过渡;冬天三九严寒之后,春天就将来到。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可见,阴阳互根与转化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阴阳的消长平衡。

    通过上面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阴阳有和谐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这就好比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尽管感情很好,有时候还是会磕磕碰碰的。问题在于,磕磕碰碰之后如何解决,是离婚,还是和好?过去中国人说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婚。对于阴阳我们也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以保证它们的平衡,从而达到养生长寿的目的。

    疾病分阴阳,防治各有方

    天地有阴阳之分,人体有阴阳之分,疾病同样有阴阳之分,阴性疾病和阳性疾病的发病原因不同、症状不同,防治也应该有所不同。

    1.阴性疾病的预防

    阴性疾病一般发病慢,治疗也比较慢,需要经过长期的调理才能痊愈。这种病主要由寒气引起,而寒气主要是从腰腿以下侵入人体,人在受到寒气侵袭的时候,就会肢体蜷缩,禁锢以及手脚僵硬,伸屈不畅。

    根据阴性疾病的起因,其预防应着眼于保暖人体的下半部,尤其是脚部做起,所以说“人老从脚而始”。从现在医学来看,天冷时,人的胃肠消化功能就会比较脆弱,同样食物在低温环境下也会比较容易变凉,因此一些原来就患有肠胃疾病的人,症状会变得多发而更加严重。即使是以前没有肠胃疾病的人,这个时候也很容易免疫力低下,胃痛发作,或者腰部受凉,导致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等。

    所以,预防阴性疾病首先要注意保暖,坚持每天用热水泡脚,然后用手指搓揉脚跟、脚掌、脚趾和脚背,非常容易手脚冰凉的人或者关节炎患者,还可以在睡觉时将脚垫高,以改善血液循环。

    2.阳性疾病的预防

    阳性疾病与阴性疾病恰恰相反,阳性疾病往往属于急性病,发病快,治愈也比较快。这种病主要由热气引起,而热气多是通过人体上半部侵入人体的,表现为肢体舒张、肿胀、活动迟缓、筋骨不适等症状。所以,夏天的时候,应该注意给头部降温,保持头部的清醒。特别是高温天气运动劳作后,头部血管扩张,一定不要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会引发颅内血管功能异常,出现头晕、眼黑、呕吐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颅内大出血。所以,应该“以热治热”,及时用热毛巾擦汗促进皮肤透气。

    中医认为,人体就像自然界,无论体内阴气过盛还是阳气过盛,都会导致疾病,所以要想健康,阴阳调和就非常重要。所以应该把人体的阴阳调和作为一个重要的养生法则,坚持合理的生活习惯,调摄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各个方面,这样才能够强身健体、预防百病。

    亚健康是轻度阴阳失衡

    “亚健康”这个概念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那么,什么样的身体状态是亚健康呢?按照医学界的说法,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实际上就是我们常说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因为其表现复杂多样,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化诊断参数。

    一般来说,如果你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但又长时间处于以下的一种或几种状态中,注意亚健康已向你发出警报了:失眠、乏力、无食欲、易疲劳、心悸,抵抗力差、易激怒、经常性感冒或口腔溃疡、便秘等等。处在高度紧张工作、学习状态的人应当特别注意这些症状。

    亚健康状态下,人体虽然没有发病,但身体或器官中已经有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的存在,这些危害因子或危害因素,就像是埋伏在人体中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爆炸;或是潜伏在身体中的毒瘤,缓慢地侵害着肌体,如不及时清除,就可导致发病。

    其实,亚健康和疾病都属于人体内部的阴阳失衡状态,只不过亚健康是轻度阴阳失衡,而疾病是重度的阴阳失衡。但是,如果身体内的“阴阳”长期处于不平衡状态,就会从量变发展到质变,也就是说身体就会从亚健康状态转化成生病状态,这时候再加以调治,就有一定难度了。

    按中医的理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腠,其气必虚”,就是说在正常的状态下,如果阴阳处在一个很平衡的状态,即使遇见了大风大雨异常的气候变化,也不会得病。但如果外受风、寒、暑、湿、燥、火,内受喜、怒、忧、思、悲、恐、惊,让人体自身的正常状态被打破,这些伺机而动的致病因子就可能从10个变成100个,100个变成1000个……当它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可能侵害人体健康了,而此时人体正处于亚健康状况,防御水平很低没办法抵抗,自然就生病了。

    所以,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亚健康了,就一定要及时调整自己的阴阳平衡,使身体恢复到健康状态,防止疾病的发生。

    上火了,说明你阴阳失调了

    你爱上火吗?嘴里长了小泡、溃疡,牙疼、牙龈出血,咽喉干痛,身体感到燥热,大便干燥……所有的这些都是上火的表现。虽然都是小病,却让你寝食不安。我们不禁要问:现代人的火怎么就那么大呢?

    其实,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如果火过亢人就会不舒服,会出现很多红、肿、热、痛、烦等具体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火则生、无火则死,正常意义上说来火在一定的范围内是必需的,超过正常范围就是邪火。不正常的火又分为虚火和实火,正常人体阴阳是平衡的,对于实火来说阴是正常的,但是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实火。另一种情况是正常的阴偏少,显得阳过亢,这样就显示为虚火。

    其实,邪火大部分还是由内而生的,外界原因可以是一种诱因。外感火热最常见的就是中暑,通常都是在温度过高、缺水、闷热的环境下待的时间过长,然后体温也会升高。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外感火热症。但一般来说内生的火热情况比外感火热多。比如现代人压力变大、经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内生火的因素要大得多。可见邪火还是由身体的阴阳失调引起的。中医认为:人体生长在大自然中,需要阴阳平衡、虚实平衡。而人体的“阴阳”互为根本,“虚实”互为表里。当人体阴虚阳盛时,往往表现为潮热、盗汗、脸色苍白,疲倦心烦或热盛伤津而见舌红、口燥等“上火”的症状。此时就需要重新调理好人体的阴阳平衡,滋阴降火,让身体恢复正常。

    很多人认为上火是小毛病,吃点药或者自我调节一下就可以了。实际上上火有的情况下不太严重,通过自我调节可以让身体状况恢复正常,但是对于一些特殊人群比如老年人或者有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还是应该引起注意的。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防治上火呢?方法很简单:

    1.阴虚火旺类应滋阴降火,滋阴为本,降火为标。提高睡眠品质、切忌日夜颠倒。饮食清淡也是非常必要的。高热量食物会提供火气,上火时不宜多吃水分低的食物,如饼干、花生等,要以蔬菜、清汤等低热量饮食为主。多做一些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散步、八段锦、太极拳等相对静养的运动方式。

    2.如果是实火,就要用清热、降火的泻法。当把火驱逐出身体后,人体阴阳也就平衡了。饮食上,可以多吃苦味食物,多吃利湿、凉血的食物,多吃甘甜爽口的新鲜水果和鲜嫩蔬菜。千万不要吃辛辣食物,酒也尽量不要喝。

    维护阴阳平衡,“中轴”才是关键

    《黄帝内经》认为,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动力和根源就在于阴阳的矛盾作用,生命得以生存发展的根本就是“阴阳平衡”;而人作为生命有机体,也是阴阳的共同复合体,只有身体处在阴阳平衡的状态才能百病不生。

    那么,怎样才能维护阴阳平衡呢?实际上方法有很多,但最关键的则是脑、脊椎、脊神经这三个人体的“中轴”。其中,脑是人体的生命中轴,像司令一样负责决定指令的;脊椎是人体的身体中轴,像副司令一样负责“承上启下”,把脑的指令“告诉”给各个器官和组织去“执行”;具体信息的沟通和指令的传达,就要靠脊椎所保护的内部脊神经来完成。

    在我们阴阳复合的身体里,关于脑的生命决定性,相信对大家来说已经不言而喻了,但脊椎的关键性作用,恐怕大家还有些陌生或模糊。就拿我们已经认识了的脊椎形态(即生理弯曲)来说,如果它该凸的地方都凸了,该凹的地方都凹了,我们的身体自然就不容易生病了;如果这些本该有的凸凹没有凸凹,气就不能顺着脊椎的自然角度上来,脊椎对脏腑机能运作的操控也会失调,我们的脏腑便会有不正常的疾病发生,从而是我们身体阴阳失调。此外,我们的神经传导、血液输送的路径,也都是随着脊椎而发展的。一旦脊椎偏离了正常位置,即我们身体中轴发生变化,这些传导与输送的路径就会随之进行移位,同样会引起了五脏的不协调,使身体阴阳失调,疾病自然就得逞了。

    如果把人比作一棵大树,那么,脊椎作为身体的中轴,就相当于树干。我们的头、颈、肩膀,如同树枝一样,与脊椎这根主干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整体。严格来说,头部甚至可以认为是脊椎的延伸,因为头和脊椎从我们还是胚胎那么小的时候就已经连为一体、共同生长,所以脊椎的姿势会直接影响头部,头部的活动也直接影响脊椎,影响全身功能。

    事实上,无论是养骨,还是养生,阴阳平衡都是始终要坚持的理念,它包含着养骨与养脏腑之间的平衡、饮食与运动之间的平衡、养生与养心之间的平衡等等,是我们健康之根本。只有达到这种平衡,才能够让我们身体的正气自下而上提升起来、由内到外地散发出去,使我们保持住最健康的状态。

    运动就可以生阳,静坐就可以生阴

    按照《周易》的阴阳原理,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比较而言,练动功的,动则生阳,可以增强精力,提高工作效率;练静功的,静则生阴,可以降低人体的消耗,人的寿命也相对较长。只静不动是错误的,只运动不知道好好休息就更不对。正确的养生方法应该是动静相兼,刚柔相济。

    这是因为,神属阳,在生命活动中易于动而耗散,难于清静内守,务须养之以静;形属阴,易静而难动,故养形以运动为贵。所以,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静兼修,形神共养,才能使体内气血流畅,阴阳平衡,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效果。

    动养,包括:跑、跳、走、爬、打球、游泳、骑车等。

    静养,包括:静坐、睡眠、闭目养神、打太极拳等。

    偏于动养还是偏于静养,应因人而异。阳虚者应以动养为主,但不可过于剧烈;阴虚者应以静养为主,但也必须配合动养。总的来说,腹围不大、血脂不高、胆固醇不高,没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可以静养为主、动养为辅;反之,腹围大、血脂高、胆固醇高,有这方面遗传因素的人,就应以动养为主、静养为辅。

    对老年人而言,静比动更重要,让自己真正安静下来,比让自己真正动起来要难。很多老年人晨练时以为只要拼命跑跳,运动剧烈就是最好的锻炼。这样显然错了。老年人运动,不可骤起,不可骤停。翩翩起舞,缓缓结束。以浑身微汗、快意为锻炼适度的标准,过汗易伤阳气。老年人阴、阳之气都须慎重保护,过静,也许适合极个别老人,但从整体而言,老人一定要静动结合,静多动少。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