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话艺术模板-点到为止:话到嘴边留半截——把握好说话深浅的艺术与分寸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说话不知深浅的人,与人交往和办事时大多不受欢迎,但自己却不清楚,可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想一想我们在社交上的某些失误,可能有很多是因说话不知深浅造成的。人类的缺点是喜欢把自己看得很聪明,总以为自己能把握住自己的言行,其实并不尽然。有很多时候,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并不能恰到好处地把握自己的言行。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做人的忌讳,有许多行事的机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如果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心直口快,信口开河,不知深浅,说不定就会触了霉头。

    一、说话深浅概述

    语言有时像“匕手”或“投枪”,其锋芒不可太露,否则便会伤及人心,令对方常年忌恨;当然语言的锋芒也不可藏得太深,否则言浅意微,不痛不痒,无人在意,起不到任何作用。所以,语言表达只有做到不深不浅,才能达到既激励人又不伤害人的目的。

    古人从长期的经验和教训中总结出了许多社交时的说话智慧,如“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话到嘴边含半截”等。为什么要“说三分话”“含半截”?古人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只要有了“防人之心”,就不可随便拿起话来乱说。乱说话的坏处太多:容易得罪人,容易授人以柄,容易惹起是非,容易把事情搞砸……只要你说的某句话引发了以上这些坏处,那就证明你可能把某些话说“说深了”,除非你是有意惹起这些“坏处”。

    所谓“说三分话”、“含半截”,即是采取恰当的方式,用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观点、请求或自己的观点和要求作出间接的、含蓄的表态或试探,不把话说得太满或过于直露。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示全部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并且给自己留下充分的回旋余地,以便在事情发展过程中随机应变,把握主动权,措置自如地应付各种局面。

    当然,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凡事都得模糊表态和说三分话,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相当长的演变过程。当实质性的问题尚未表露出来时,很难断定其好坏、美丑、利弊、胜负。这时,就需要等待、观察,切不可妄下断言,信口开河。更何况,有些问题即使有了结论,你过早地透露出来,可能也会产生不利的后果。

    当然,“说三分话”、“含半截”也不能过浅,有时话说浅了也无益处可言。话说得太浅的害处有三:一是话不到位,表意不明,达不到表达效果;二是抓不到本质,击不中要害,解决不了问题;三是表达肤浅,人就显得肤浅,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所以,我们在与人说话时既不能说得太深,也不能说得太浅。要把握说话深浅的分寸就必须做到“三思而后言”。

    二、心底藏言不乱发

    话说得太深,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晦涩难懂,不便交流;二是触到了别人的神经敏感处,揭开了某些人的疮疤或某些事的底秘。这两种情况,都是交往的大忌,那么,应该怎样把握说话“深”的艺术与分寸呢?

    庄话谐说:让严肃的事情诙谐起来

    诙谐幽默的话题,往往能引起对方感情上的愉悦轻松;庄重严肃的话题会使人紧张慎重。在一般情况下,只要不是十分庄重严肃的场合,最好能把庄重严肃的话题用轻松幽默的形式说出来,这样对方在笑声中可能更容易接受。

    在当今,谁都希望自己有个高工资、高职务。可如果向老板公开提出加薪或升职要求,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一个青年打工者因为话说得好听而成功地获得了加薪奖励,他的说法值得一学。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大鼻子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

    “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这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

    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岂不太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

    由此看来,庄话谐说,笑着说话,真是妙不可言。

    近话远说:绕个弯子表达腹中事

    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如果把话说得太直、太透,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或者对自己产生不利的影响,但意思又不能不表达。这时,如果采用“借他人之言,传我腹中之事”的方法,借用一个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说出,便可以弱化对方的不满和对我方的不利影响。这种方法就是近话远说。

    近话远说能够人为地拉开话题与现场之间的距离,给双方留下一个缓冲带。

    1936年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和杨虎城频繁晤面,都有心对蒋发难。可对于这样一个关系到身家性命和国家前途的大事,在对方亮明态度之前,谁也不敢轻易开口。眼看时间越来越近,双方都是欲说还休。

    杨虎城手下有个著名的共产党员叫王炳南,张学良也认识。在又一次的晤面中,杨虎城便以他投石问路,说道:“王炳南是个激进分子,他主张扣留蒋介石!”张学良及时接口道:“我看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于是两个聪明的将军开始商谈行动计划。

    当时,张学良的实力比杨虎城大得多,且又是蒋介石的拜把子兄弟。杨虎城如果直接把自己的观点摆在张的面前,而张又不赞同,后果实在堪忧。于是就借了并不在场的第三者之口传出心声,即使不成也可全身而退,另谋他策。

    深话浅说:把刺儿藏在花芯里

    问题的深处总要牵涉到本质上,就本质问题争执不下,容易形成僵局,把问题搞僵了,不但关系到彼此的利害,也关系到彼此的面子和尊严。这时就应该从深的问题中爬出来,绕过本质,在浅明的问题上导引变通。这样就可以使深的问题被掩盖起来,让对方产生积极的行动。

    当对方在较深的问题上固执己见时,我们可以故意把对方捧到优势的位置上去,表明决定权在对方手上,我方则处于“附庸”顺从的地位,使对方在心理上获得一定的满足。然后,我们可以以弱者、小者的身份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且软中带硬地指出对方如一味固执己见,则我方迫于无奈只好采取某种消极行动。对方站在“强者”的位置上,一方面碍于面子,一方面也要考虑现实后果,因而不得不有所变通,接受我方的意见。

    有时候为了引导对方认识某个道理,需借助某一个类似的事物加以说明和描述,这样才能把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把深奥的哲理讲得浅显,把生疏的事物说得熟悉。

    庄周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一生过着清贫的隐居生活。一天,庄周家又揭不开锅了,妻子叹息着一再催促他出去想办法。庄周万般无奈,决定到好朋友监河侯那里借点粮食,以解燃眉之急。

    事不凑巧,监河侯正忙于收拾行李准备外出,见到庄周连忙寒暄:

    “多日不见,庄兄大驾光临,不知有何见教?”庄周直截了当地讲明了来意。监河侯说:“借粮之事好商量。我正要进城收租金,等我收完租金回来再借你银子好吗?”说完就要动身上路。

    庄周听了监河侯的回答,又气又急,心想:你到城里来回一趟要半月之久,等你回来,我一家老小岂不全饿死了?好在庄周有副好口才,他略一思索,对监河侯说:“仁兄且慢,陪我喝完一杯茶再走好吗?”监河侯只好坐了下来。庄周一边喝茶,一边对监河侯说:“昨天,我在来你家的路上听到有呼救的声音。我四处张望,并未看到什么异样情况,最后在路旁的一道曾经积过水的干水沟里,发现一条快要干死的小鱼在那里张大嘴巴呼救。于是我问它:‘小鱼呀,你从哪里来,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小鱼回答说:‘我从东海来,现在快要干死了,你能不能给我一小桶水救我一命呢?’我回答它说:‘要水吗?这好办,你等着,我去见越国和吴国的大王,请他们设法堵住西江的水,然后把西江的水引来迎接你回东海,好吗?’小鱼听了很生气,说:‘我在这里快要干死了,只要一小桶水就能活命。如果照你的打算,等到西江水引来的时候,那就只能到干鱼摊去找我了。’”

    听到这里,监河侯羞得满脸通红,立即吩咐家人到粮仓去装了满满一袋子粮食交给庄周。庄周接过粮食,谢过监河侯,兴冲冲地回家了。

    庄周虽然一开始被拒绝,却并未斥责朋友的冷淡,也未哀求,而是以故事的方式巧妙比喻,既未引起监河侯的不满,又让其明白自己的意图,顺利地借到了粮食。

    实话虚说:以虚探实,以虚掩实

    做人的准则应该是以诚实为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但并不是说凡事、凡话都实打实凿,不讲技巧,说话直,嘴巴像炮筒子未必处处受欢迎,未必能把事情办好,那该怎么办呢?实话虚说,以虚探实,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李某刚刚托好友张局长为自己办件事,忽然听说他被捕“进去了”的传闻,又不知真假,就到张家探望。确实只有局长夫人在家,满脸愁容。李某开口道:“老张出差了?”张夫人长叹一声:“唉!没出差。胃病又犯了,昨天送医院去了……”

    原来如此!如果李某实话询问张局长是否真的被捕了,那场面将会如何?李某是这样设想的:如果张局长真的被捕了,其夫人自然会实情相告;如果张局长一切平安,她会莫名其妙地反问:“怎么回事?”他则可转而掩饰:“听说他想调动?干得好好的,又何必……”虚虚实实,转换自如,毫不唐突。

    三、蜻蜓点水水自动

    一般说来,人们说话办事能否成功,说话的形式是很重要的。针对具体情况,有时需要深话浅说,而有时又需要浅话深说。但浅也要有浅的分寸:太浅了,无关痛痒,解决不了问题;太深了,有时可能会伤人伤己。“深”的分寸,我们已经在上面探讨过,那么,怎样把握说话“浅”的分寸呢?

    大词小用:浅话深说藏机巧

    在用人问题上,“大材小用”是屈才,自然是不可取的。然而,在说话、写文章的遣词造句上,“大词小用”则犹如生花的妙笔,是语言形式上的一种创新,却是值得称道的。大词小用即把一些意义比较“重”“大”、一般只用在反映大场合、大事件等语言环境中使用的词语放到同它不相称的小场合、小事情中去使用,同时使所述事物“升级”,小题大做,这样就深化了“小事不小”的主题,或突出渲染,强化听众的印象,或打破了尴尬气氛,产生了幽默。

    莫怀戚的散文《散步》,语言活泼、充满情趣,文中写“我背着母亲,妻背着儿子,好像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背母亲妻子背孩子”本来是普通小事,用上“世界”大词,就突出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大主题。

    作家冯骥才访问英国时,一个非常友好的华人全家来访,双方相谈甚欢。突然冯骥才发现客人的孩子穿着鞋子跳到了他的洁白的床单上,而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时冯骥才的任何表示不满的言词或表情,都可能导致双方的尴尬,倒是幽默帮了大忙。他微笑着对孩子的父母说:“请把孩子带到地球上来。”作家大词小用,使双方会心一笑,问题解决了。

    有个人给学生介绍自己的读书经验时有这样一段话: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开始,我读的是带拼音的童话书。年龄稍长,我的“野心膨胀”,开始了“殖民扩张”:获奖作文和古典名著都成了我涉猎的对象,我省下的钱一次又一次心甘情愿地被书商“骗”去。有时,为了得到一本好书,我竟“辗转反侧,茶饭不思”。家里的人见我爱书如狂,怕我“玩物丧志”。于是宣布了种种禁令:“吃饭不准看书”,“上厕所不准看书”……我诈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各种花招层出不穷……这段话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写出了我对书的喜爱到了痴迷的程度。“野心膨胀”、“殖民扩张”、“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本属于政治术语,常用在权术、侵略、战争之中,在这里则指的是我对书的喜爱程度的加深、阅读范围的扩大,本来是大场合使用却用在了很小的场合之下,突出了我对书的热爱,形成了极强的感染力。“骗”、“玩物丧志”、“花招”这三个词语“贬词褒用”,使语言富有情趣,更加巧妙地表现出我对书的痴迷。

    借薪助燃:巧将己意寄他人

    在说话和辩论时,可以巧用对方或第三者的言行来为自己服务,借人之势,长自己之威风,灭对方之锐气。下面我们先看萧伯纳是如何用“浅话”制服辩敌的。

    英国大戏剧家萧伯纳的剧本《武器与人》首演获得成功,许多观众在剧终时要求他上台与大家见见面,可是,当萧伯纳走上舞台时,有一人大声嚷道:“萧伯纳,你的剧本糟透了,谁也不要看,收回去吧,停演吧!”

    听到如此无礼的叫嚷,萧伯纳没有发怒,相反,他向那人深深地鞠了一躬,彬彬有礼地说:“我的朋友,你说得好,我完全同意你的意见,遗憾的是,仅我们两个人反对这么多观众有什么用呢?我们能禁止这个剧本上演吗?”

    萧伯纳巧借观众的力量,把一个很深的问题浮到了很浅的层面上来说,有力地反击了对方的无礼,获得了极佳的表达效果。

    运用俗语:吐词浅显寓意深

    谚语、歇后语是经过人们长年传诵、千锤百炼丰富起来的,它们寓意深刻,韵味隽永,结构固定,琅琅上口。用它们来形容、描绘事物,形象生动,浅显易懂,听来如饮甘泉,如嗅芳香。请看下面二例。

    “一个真正的改革家行得正,走得直,人正不怕影子斜,虽然他受到一些人的诬蔑,虽然有时不被理解,但我们相信,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他们的奉献,他们的付出是会得到人们理解的。”

    这里两处用了谚语,顺情入理,很有说服力。

    “我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有些人对我们冠以‘包子’、‘傻冒’之尊称,但我们也能进入科学的大门,你们不要门缝里瞧人——把我们看扁了!”

    这里运用歇后语,生动形象。

    说话时运用谚语、歇后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不能太多。谚语、歇后语有一种俏皮感,太多了显得轻佻浮滑,哗众取宠,听众觉得厌烦。

    第二,不能乱用。谚语、歇后语虽有一定的群众基础,但有些内容粗俗浅陋,庸俗低下。如“妇人是枝花,灶前灶后扒”、“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崽打地洞”、“茅厕里游泳——奋(粪)勇(涌)前进”、“穷人死在大路上——命该如此”等。

    第三,要自然、完整,与正文融为一体。可以用一些提示语,如“俗话说”、“有道是”等连接。

    第四,有些方言区的歇后语不能用,别人听不明白。如:“蜀嘴食胡椒——胡溜溜”(福州方言),“狗吠老虎——唔知死”(客家方言)。

    运用比喻:以此喻彼韵味长

    在言语表达中,比喻技巧的运用是很广泛的。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生僻为通俗,同时也能启发人们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论证如虎添翼,效果倍增。

    加里宁是俄国布尔什维克一位杰出的宣传鼓动家。一次,他向某地农民代表讲解工农联盟的重要性。尽管他作了详尽严谨的论证,但听众似茫然不得要领。有人问:“什么对苏维埃政权来说更珍贵?是工人还是农民?”

    加里宁乘机反问:“那么对一个人来说,什么更珍贵,是右脚还是左脚?”

    全场静默片刻,突然暴发雷鸣般的掌声,农民代表们都笑了。

    一大篇抽象理论没能说服农民,一个信手拈来的浅显比喻却说尽深蕴之理。

    林乔丰在《贸易保护主义可以抑制》的论辩中有一段精彩的发言:

    “……让我们来看看詹金斯法案的例子吧!里根总统他虽然是一方面否决了詹金斯法案,但是呢,美国政府同时却提议要把新的多种纤维纺织品的条文修改得更加强硬,而且甚至连丝、麻非多种纤维纺品也要纳入限额的范围内,这不就证明了贸易保护主义。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给抑制了,但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却又兴起,好像脸上的一个暗疮消灭了,但是另外一边脸上的暗疮却又生了出来,当人们看到你脸上的暗疮时还不是说:‘啊呀!非常可惜,长得那么漂亮,但是你脸上还是有暗疮呀!’对吗?”

    好一个暗疮理论!比喻既形象生动,又恰到好处,使论辩大为增色,观众骤然为之喝彩。

    北京大学队李玫在论证《发展旅游业利多于弊》这一辩题的反方观点时,曾谈到旅游业与世界经济发展的关系,她说:“旅游业的兴衰,完全依赖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好坏,打个比方,如果世界经济打个喷嚏,那么旅游业也会感冒,甚至得肺炎……”

    像这类信手拈来的比喻,把本方的观点揭示得更通俗、更鲜明,较好地增强和渲染了论辩的表达效果。它能使论辩更具形象性、生动性、逻辑性,增加对手反驳的难度。

    运用口语:话须通俗方传远

    俗话说:话须通俗方传远。讲话的目的首先是让人听明白,然后按其讲话要求去做。如果讲话中用了大量专业、抽象、不易理解的用语和词句,或滥用地方语言,又不能详细介绍,听众听不明白,必然会影响宣传效果。因此,讲话中要尽量用通俗易懂的常见词语、简略语和流行的口头词汇,不宜使用生僻晦涩的古词、偏词或专业性强的术语,更不能自造词语。语言一定要朴素大方,尽量不用华丽的辞藻,形容词更要慎用。有的人讲话,过分讲文辞的华美,追求新奇,以为这样才能换来听众的喝彩、掌声,殊不知,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丢掉了朴素美、自然美的感染力。

    1860年,亚伯拉罕·林肯竞选美国总统时发表了下面一段风趣幽默的竞选辞:

    “有人打电话问我有多少银子,我告诉他们我是一个穷棒子。我有一位妻子和儿子,他们才是我的无价之宝。我有一间房子,房子里有一张桌子和三把椅子。墙角一个柜子,柜子里的书值得我读一辈子。我的脸又瘦又长满胡子,我不会发福而挺着大肚子,我没有什么可以乘凉的伞,惟一可以依靠的就是你们!”

    这段话类似于一首“百子歌”,通俗易懂,生动浅显。当时伦敦的《星期六评论报》告诉读者:“美国人民有一个十分优越的条件,就是他们现在的总统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国家元首,还是全国第一位爱开玩笑的人。”

    说话时要多用贴近人民现实生活的自然轻快、通俗易懂的口语,如多选用儿化名词、象声词、迭音词、语气词、民谚、歇后语等,这样才能被广大听众所接受。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