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时似乎大家都正确,但在重要时刻,绝大部分人注定是错误的。
不要做“跟风者”,要做就做“吹风者”,因为“吹风者”得利,“跟风者”送钱。
在一个完整的周期之中,物极必反的关键点是最有价值的一个点,抓住它,就是暴利。
“土地”能启发一个人的智慧,这伟大的智慧能让人受益一生。
知道自己的不足,正视自己的不足,将来才会想办法弥补它。
种植大蒜 暗恨本小赚太少
改革开放后,很多人,特别是农村的人,还不知道什么叫“市场经济”,不清楚什么是“市场规律”,一般人总是跟不上市场的步伐。
我用心去观察市场,发现了一个规律:在当年,某个农产品某一年种少了,产量下降很多,到了收获季节以及之后的一段时间,价格会奇贵,然后下一年农户们看到了“赚钱的方向”就都一哄而上种植该作物,一两年内,这个农产品的价格又会快速下降,甚至到达奇贱的程度。
说实话,这样的价格规律,对普通的农户来说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他们往往辛辛苦苦两三年,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劳动,最终可能一无所获,甚至还亏本。但对做“投资”、“投机”的人来说,则机会相对比较容易把握,有机可投。
当时的大蒜就是如此,如果大蒜特别便宜,种大蒜的农户们连续种了两年都赔钱,就会有不少人不种或者少种,也会疏于田间劳作和养护,那么,下一年的大蒜必然大量减产,供应突然下降,而需求则没有太多变化,价格就会大涨。而如果在大蒜特别便宜的时候,在一个合适的时点,买蒜种可以低于成本买到,种下后,到了丰收季节,大蒜的价格暴涨,又可以高价卖出,获得很高的回报。
我发现了大蒜这个品种的特性,它是一个不稳定的品种。连很多行内人都不清楚这个特性,更不用说行外人了。主要原因除了上述的价格规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大蒜不是最重要的农作物,即它不是口粮,而只是调味品。若是口粮,一方面每年的播种面积变化不会太大,第二方面国家的储备比较多,第三方面国家对价格的干预比较强硬,因此不容易暴涨暴跌。而大蒜只是调味品,播种面积由信息不完备、决策不理性的农户们决定,国家储备比较少,冷库储藏费用高,国家对价格的干预比较少,因此它的价格波动幅度比一般的农产品要大得多、频繁得多。另外,种植大蒜的用种量非常大,一亩地能生产2200~2500斤大蒜,但需要的蒜种高达400斤(相对来说,生产100斤小麦,用种量也就2斤),一旦行情来了,价格起来,农户们扩种大蒜就要留或买大量的蒜种,这也是影响市场的能量,会对已经供不应求的大蒜市场形成进一步的推动力,价格因此会更高。反之,在价格便宜时,市场上的大蒜本来就多,供过于求,农户们又没有种植积极性,减少种植面积,本应该留下来的蒜种就不留了,这些蒜种又冲击到市场,增加了市场的供应,价格就会低了再低。我记得当年,单单金乡县周边,如果遇到扩种,一年光蒜种就需要20万吨。这些因素导致了大蒜的价格经常忽高忽低,便宜的时候,虽然生产成本要1块钱,但只卖2毛钱,而在贵的时候,生产成本也是1块钱左右,却能卖到5块钱甚至更多。
曾经的期货品种绿豆、红小豆也有类似的特性,这类品种收获的多少受天气的影响较大,往往会有大小年。供应时多时少,而每年的需求则差不多(在生活中的用量小,消费者对其价格不敏感),导致价格大幅波动,这对农民的种植积极性影响大,从而进一步使得供应量变化多则更多、少则更少。一个品种,如果供应者对价格的敏感度高,而需求者对价格的敏感度低,就更容易形成暴涨暴跌的价格走势。
1989年、1990年就是大蒜极其便宜的两年,于是我在1990年认准机会种了大蒜,当时我买蒜种只要1毛8一斤,而大蒜的种植成本都要5~6毛,相当于我是低于成本价很多买了蒜种,真是有利的时候会大大的有利。这一年秋天,我种了2亩地大蒜。
我决定种大蒜的时候,亲戚朋友们都劝我不要种,甚至有人说“你种大蒜,明年喝蒜汤去吧”,他们中的很多人已经连续亏了两年了。纷纷减少种植面积,在他们的心理形成了“谁种大蒜谁亏钱”的观念。甚至有人说“大蒜10块一斤我也不种,看到大蒜就头疼”。
没有人想种大蒜了就对了,没有一个人觉得大蒜能涨价,就对了,大家都觉得今年大蒜的价格还是会很低,就对了。农户们这样的心态必然会影响该年大蒜的产量,这非常有利于大蒜的上涨。当大家都转到一个方向的时候,物极必反的时点就来了,这时也就是赚“大钱”的机会。(往往大多数人是错的,最终,供求关系决定一切。)
1991年“五一”,蒜薹的上市价格比往年贵了几倍,记得好像是从上一年的2毛涨到了当年的1块左右,到了五月下旬,大蒜收获的时候,产量明显低于往年,价格就更贵了,后期最高涨到了1块8左右。其实,蒜农、收购商、中间商、储存商都两年没赚钱了,这次看到大蒜的利润空间后,都有惜售情结,各个环节储藏的大蒜也就多了。又到了国庆前后种大蒜的季节(大蒜的播种先于小麦几天),看到种大蒜有利可图,蒜种的需求又上来了,进一步推高了价格。
这一年,我种了两亩地大蒜,赚了7000多元,对其他农户来说简直是“奇迹”。只可惜当时我只种了2亩,原本我想种更多的,只是本钱不够,能让我种的地也不多。
后来,1994年我又种了一次大蒜,大抵的赚钱效应和1991年也差不多。
注:蒜薹
蒜薹,又称蒜毫,是从抽薹大蒜中抽出的花茎,人们喜欢吃的蔬菜之一,常被误写作“蒜苔”。蒜薹在我国分布广泛,南北各地均有种植,是我国目前蔬菜冷藏业中贮量最大、贮期最长的蔬菜品种之一。蒜薹是很好的功能保健蔬菜,具有多种营养功效。
注:来自网民的亲身经历
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p/1427532745
弟弟不要哭(昵称):我自己亲身经历的,可以告诉大家的,1989年1月大蒜零售价在1.20元每市斤;1990年1月大蒜零售价在0.03元每市斤,要的多是0.025元每市斤,二分五比白菜还便宜好几倍,那可是最好的外贸大蒜呢。
养鹌鹑搁浅 逃亡5个月 第一次破产
1995年初,我隐约看到市场上的鹌鹑蛋有供不应求的苗头,虽然我没有养过鹌鹑,还是觉得应该尝试一下。于是,我到一些养鹌鹑的农户家中闲谈、观察,到市场上卖鹌鹑和鹌鹑蛋的地方调研。发现实际情况确实如我所料,甚至将来供不应求的程度会比较大。
于是我买进10000只鹌鹑仔(大约一半公的,一半母的),进货时每一只的价格是2毛钱,养一段时间后分出雄雌(鹌鹑长到半大后可以从毛上分出公母),然后分开装笼子养(便于产蛋、取蛋)。
注:雏鹑养到17~18日龄,公鹑的喉部呈赤褐色或砖红色,腹部呈乳黄色,边毛无黑点;母鹑颔、喉部、胸部呈乳黄色(接近白色),间有黑色斑点,边毛为一羽两点,即一片羽毛上有两个小黑点。
1995年,我到河南商丘东南永城收购大豆卖到山东嘉祥县,赚了一些钱。
注:东关大队榨油厂收大豆的价格是1块2一斤,当时农民扩种玉米、减种大豆,山东省玉米的种植面积骤增,而大豆的种植面积骤减,市场上大豆的存货又很少,我判断大豆价格必涨,应能涨到1块8,但当时苦于没有资金,只好作罢。
加上之前几年做小生意、种大蒜,赚了一些钱,去除养鹌鹑的投资,和家庭日常的开销(我们家的开销相对其他农户来说是多好几倍的,不然父亲也不会说我浮华),还有2.5万元的储蓄,以我当时的年纪,在当时的农村也算是不错了。
同时,我坚信养鹌鹑、卖鹌鹑蛋会赚钱,当时感觉一切都会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就在这时,夫人给了我一个“意外惊喜”,怀上了第二胎。当时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很严,怀上第二胎的都会被“抓去”引产。我当时已经做好了不要这个孩子的思想准备。1995年9月,夫人去医院检查,结果B超检查出来是男孩,于是夫人坚持要这个小孩(因为之前第一胎是女儿)。(我儿子是腊月二十六出生的。)
如果呆在家里养胎,被“抓去”引产的可能性很大,夫人为了要个儿子,决定“逃亡”到亲戚家里把孩子生下来,她当时和我说“你不跑,我一个人跑!”
我只好把已经分笼的鹌鹑贱卖掉,当时母鹌鹑都快产蛋了,贱卖了真的很心疼,总共亏了5000元左右(养鹌鹑买饲料、买笼子也花了不少钱)。
那一年,鹌鹑蛋本来2块多一斤(一斤45个左右),后来,果然涨到4块5毛一斤,只可惜为了生男娃,养鹌鹑本可赚一笔钱,却亏损了不少。
如今,我们全家都要感谢夫人当时的坚持。虽然她的坚持让家庭过上了“逃亡生活”,让我在鹌鹑上亏了一笔,还让家庭的储蓄一扫而空,但她的功德却是极大的,她不单是挽救了一个生命,让我们获得了一个儿子(对农村的人来说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她给了我们一个完整、幸福的家庭,并让我们这个家庭多了一份骄傲和财富,少了一份遗憾与自责。
由于当时我注重和亲友们的关系处理、注重家庭的生活质量,也由于我做小生意还算比较成功,相对其他农民赚钱更容易、更多一些,也就养成了花钱“大手大脚”的习惯。
一开始寄居在一个亲戚家中,各种开支不能让亲戚支付,除了日常开支,我总还要给他们意思一下,毕竟打扰他们一个月的时间。后来我们一家人就住店了(店是指比较低档的旅店),每天两三块钱,那时我到临沂批发市场批发一些衣服流动着赶集卖,多少赚一点,勉强度日。在临产前一个月,又住到了岳父家,也没少给他们添麻烦。
在外“流亡寄居”的这五六个月的时间,我专心照顾夫人,没有花很多时间正经做生意。而当时家庭的日常开支、亲友交往的费用都比较高,我是个要面子、不想让家人受苦、不想让亲戚邻居看不起的人,花钱自然就节制少了一些。日常的生活费用、夫人的营养费用、生儿子的费用,再加上因为超生,回家后政府又罚款7000元,这直接导致我2.5万元储蓄全部花完,花完储蓄钱还不够,还找人借了钱(因为我的人缘还算不错,所以借钱倒也顺利),结果是倒欠外债4000元。
这算是我的第一次“破产”。
煎熬中发现机会 生猪要大涨
回到家中,欠债4000多元的我,表面上还是和以前一样,家里也是该吃的吃、该喝的喝,但我的内心却非常煎熬。一方面欠了别人的钱,必须尽快还掉,不然就有违我做人的原则;另一方面,一个家庭总要有个收入、有个进项,不然生活都没着落了。于是我时刻留意着赚钱的机会,准备“东山再起”。
终于,我等的机会来了。干什么呢?养猪!
从1993年开始,生猪市场不景气,我就一直在关注。
1993年,养猪的农户都在亏钱,导致猪仔便宜下来,猪仔便宜又打击了饲养产仔母猪的积极性,较多母猪被淘汰,不少母猪被宰杀,进一步增加了猪肉的供应,价格自然继续下跌。1994年猪价不见好转,1995年生猪市场依然不好,而1995年的秋天我记得玉米价格涨到了8毛1一斤,这对养猪的农户来说真是“祸不单行”,本来养猪已经亏损,饲料价格又暴涨,养猪的积极性被打击到极点,母猪、猪仔、肥猪(即养成后销售出去的猪)养殖量全面下降,一些农户决定减少养猪量或放弃养猪。
到了玉米的收获季节,1995年的秋天,谣言四起。
“哪儿哪儿的玉米签合同1块1毛一斤了!”
“哪儿哪儿的玉米签合同1块2毛一斤了!”
农户们听到的、传播的尽是不好的消息。这又让不少人放弃了养猪,让养猪人的心凉到了极点。
当时我就想,玉米价格涨到1块1、1块2不太可能,我不相信,因为价格涨到8毛1是由于出口过多(当年中国是玉米出口国),那国家就会限制出口或减少出口,当年(1995年)的玉米产量又不错,市场的供应量应该没有问题,一斤涨3毛多是涨不上去的,下一年(1996年)的玉米不会那么贵,价格会慢慢下跌。(因为玉米涨价的谣言,让最后坚持养猪阵地的人希望也破灭了,使本来存量不多的母猪又有一部分遭到宰杀,母猪的存栏量降到了历史低点,猪少了,玉米的需求量就会下降。经常有“猪便宜饲料贵、猪贵饲料便宜”的现象。)
而当时母猪的存栏量已是多年的最低,没有母猪,哪来猪仔?没有猪仔,又哪来肥猪?到了1996年生猪供应量必然急剧下降,而人们吃猪肉的需求又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因此猪肉价格就会大幅上升。而且生猪价格上涨以后,短期内不会下降,因为在这期间,生猪价格再高,短时间内也无法生产更多的肥猪,因为没有足够多的母猪。
因为谣言四起,更多的猪被提前宰杀掉到市场去卖,在1995年10月的时候,我觉得这么低的猪价也就最多撑半年了,半年后再想要便宜的猪就难了。于是我判断1996年的夏季,猪价必涨。
经过多方调研、观察和分析、判断,我在1996年3月,下定决心,借钱养猪。
举债养猪 翻身之战
要养猪,就得借钱。
为了筹钱,我先去找老岳父,听了我对生猪市场的分析,老岳父找来他邻居的一个亲戚,那人比较“有钱”,我向他借了1万元,按照2分1月息签下借条(2分1月息即每个月2.1%的利息)。
我又找我父亲,让他帮我想办法筹点钱。父亲很不乐意,不过还是找来了一个他要好的邻居。由父亲做担保,我向那位邻居借了4000元,利息也是按2分1月息计算,立下了借款字据。
当时我决定借钱养猪,不但是父亲反对,邻居、亲戚、叔伯们也反对,他们都劝我不要养猪,和我说“谁养猪,谁亏钱”。就在借4000块钱立字据的现场,父亲还当着债主的面说“你养猪,得赔钱”。那时我心里很不舒服,想着你这么说,别人还把钱借给我,当人家是傻瓜吗?万一人家反悔不借了咋办?我心里很不服气,一定要让父亲看看,我养猪到底是赚是亏!
一般农户的想法都不符合哲学思想,如果养猪永远亏钱,那么养猪的人就会绝迹,猪是靠人工饲养的,没人养猪了,那猪岂不是也会绝迹?猪肉是中国人餐桌上最常见的,人们的饮食习惯不可能短时间内有180度的转弯,所以养猪永远亏钱是绝对不可能的!是不符合逻辑的!是没有道理的!
1996年3月份,我买进仔猪时,第一批买了28头,当时市场毛猪的价格是2块5毛一斤,我买的仔猪价格是3块一斤。我当时想买大一点的仔猪,可卖仔猪的人不愿把猪养太大(不看好猪市,嫌养太大成本高),都是很小就卖了,我也就只买到了小个的仔猪。当时的生猪价格已从前几年的高点3块七八一斤跌到2块5毛一斤,因此我的仔猪几乎买在最低价。而当时的饲料,玉米只有5毛1一斤,豆粕7毛一斤,我当时5毛1买进一批玉米,第二批买得价格更低,4毛1。当时我看跌饲料,看涨生猪,因为猪少,吃的饲料就少,生猪会供不应求,而饲料则会供过于求,猪价会涨,饲料价格会跌。(饲料贱,猪贵,才能产生暴利。)
我开始养猪的时候生猪价格2块5到2块6一斤,一个月后生猪价格跌到2块4了,有邻居便质问我“你知道生猪现在多少钱一斤吗?”他非常不理解我为什么这个时候养猪,他感觉我做了一件明摆着要亏钱的事情。
当然,这位邻居,很快就大跌眼镜了。我的猪才养了两三个月,生猪价格已经成倍上涨,涨到了4块5毛一斤,这时市场上生猪奇缺,猪贩子、杀猪的都买不到猪。我的猪才养到100斤的时候(一般养到200斤左右出售),就有猪贩子经常到我的猪舍转悠,问“你的猪什么时候卖?”
1996年7月我把养成的第一批28头肥猪卖掉,马上又买进50头猪仔。到了年底,生猪价格涨到了6块多一斤,春节的时候猪肉更是涨到了10几块一斤,我记得那年春节,家乡农村的不少人都没吃上猪肉。
因为仔猪买得便宜、饲料买得便宜,肥猪卖得贵,1996年我投入1万多元,养了两批猪,当年的利润就超过5万元,这让村里人觉得是个奇迹,甚至有人给我取了个名号“小诸葛”(“诸”和“猪”谐音)。养猪能在一年内翻三四倍,像这样的机会,恐怕一生都只能遇到一两回。由于当时条件有限,无法筹集更多资金,如果有足够的本金,一年会赚到很多钱。
现在回想起来,决定养猪时我已经欠债,为了养猪再次借钱,举债的利息又很高,如果看错了猪的市场价格走势,我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都不得翻身。
注:当时正好处在严重的通胀时期,1993年到1995年连续三年CPI指数都是两位数,银行的年利息都有10%左右,民间利息则更高。
附1:1996年05月01日银行利率(%)
一、城乡居民及单位存款
(一)活期2.97%(年利率)
(二)定期
1.整存整取(年利率)
五年12.06%
三年10.80%
三个月4.86%
二年9.90%
一年9.18%
半年7.20%
2.零存整取、整存零取、存本取息(年利率)
五年10.80%
三年9.18%
一年7.20%
3.定活两便按一年以内定期整存整取同档次利率打6折
附2:1984~2011年全国CPI数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
年份/1984/1985/1986/1987/1988/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
CPI/9.3/9.3/6.5/7.3/11.8/18/3.1/3.4/6.4/14.7/24.1/17.1/8.3/2.8
年份/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CPI/-0.8/-1.4/0.4/0.7/-0.8/1.2/3.9/1.8/1.5/4.8/5.9/-0.7/3.3/5.4
别人跟风养猪 我果断退出
“傅海棠养猪获得暴利”的故事很快就在周边传遍了。村里跟风养猪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段时间后,除了一般的农户,做生意的、外出打工的都回来养猪了。有些人看到养猪利润高,甚至还把房子给猪“住”,自己在边上搭个棚子住。1997年春天,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盖猪舍,一哄而上养猪,以点带面,我估计其他地方的情况应该也差不多(后来到市场上打听,得到消息便是如此)。看到一下子多了这么多的养殖量,我判断未来生猪价格下跌的基础已经有了,周期也到了,如果再长时间养猪隐藏的风险会越来越大,降价应该只是时间问题。(根据当时畜牧局的资料显示,嘉祥县付庄是万头专业养猪村,还有所谓的万头养殖场。)
在最狂热的时候,达到了这样的盛况:单我们一个村和我们村周边,一天就能出25车,即1000头肥猪。
当然了,我那时就发现猪肉价格的涨跌还有一个规律。当猪肉价格涨起来的时候,价格再怎么高,也生产不出更多的肥猪,因为没有那么多母猪。这种情况下,一般生猪价格在高价维系1年半到2年才会回归,因为一年以内,要想有更多的生猪不太可能,因此再高的价格都很难改变。
当生猪价格涨起来时,养殖户看到了利润,就买仔猪养大(4个月),把母猪留下来繁殖仔猪(孕期4个月,把一部分仔猪留作母猪也减少了肥猪的上市供应量),再生下仔猪后再养大(仔猪养殖2个月,肥猪养殖4个月)投向市场,这时肥猪市场的供应量才会有明显的增加,价格才会下来,而这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一年半的时间。
因此,一开始跟风养猪的人,前期还是能在相对高价出售肥猪的,能赚一些钱。但后期养的,成本就高了,就赚不到钱了,甚至亏损的也大有人在。
1997年春节后,我又养了一批。到了6月,生猪价格果然开始下跌,从当时的“正常价格”4块多1斤,跌到3块8毛5一斤。我看到下跌的苗头时,在3块8毛5之前把养的猪全部卖掉(当时刚好也差不多长成了)。
卖掉猪以后,当时养猪不行了,我就帮猪贩子收猪、验猪(品种、大小、肥瘦、健不健康),收一斤毛猪我提成5分钱到1毛钱。当时的猪贩子开卡车过来收猪,一车能装40~50头,我也能赚个千儿八百的。
当价格跌到3块8毛的时候,其实养猪农户还是有利润的,但因为原来养的时候预期着“高利润”,如今要卖了却是相对的“低价格”,不少养殖户都对3块8的价格有抵触,不卖。要知道养着不卖是有成本的,长成了的肥猪一天的食量可不小,多养一天就多一天的饲料费用。
我当时推算大量的生猪要上市了,在我把猪卖掉后,也劝邻居们把猪卖了,但听我的很少很少。
有一个邻居当时一口气养了150头猪,本想赚笔大的。我眼看着价格要下去,暴风骤雨马上要来临,就专门去劝他把猪卖了。可他不听,认为价格下跌只是短暂的,很快就会涨回来。
他哪里知道,市场的力量是不可阻挡的。价格很快从3块8跌到3块6、3块5,最后在跌到3块1的时候,他实在扛不住,卖了,结果亏了三四万。
后来他问我:“你怎么就知道生猪价格会掉呢?”
我说:“我就知道,老天(市场)告诉我它要跌了。”
后来想想,其实我当时只是顺应了市场的规律。因为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跌是市场的法则,历史事件已经多次提醒我们,自然法则便是如此,谁也左右不了。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顺应市场法则,在临界点到来的前后有所作为而已。
别人不养猪了 我再次入市
1997年开始养猪的人大多开始亏钱,到了1997年下半年和1998年更是形成了大面积亏损。一些养殖户亏了不少,不养了,有些1997年初盖的养猪场也空了。我看到“猪粮比”逐步上来,养猪从亏钱逐步转为平衡。于是在1998年底,我再次入市养猪。
注:猪粮比,通俗说就是生猪价格和作为生猪主要饲料的玉米价格的比值。生猪价格和玉米价格比值在5.5比1到6比1,生猪养殖基本处于盈亏平衡点。猪粮比越高,说明养殖利润越好,反之则越差。但两者比值过大或过小都不正常。
当时我的本钱比之前大了很多,对生猪市场的把握也更有信心,所以决定多养一些。当时我们村有一个猪舍(交通方便、适合运输饲料和生猪的地段),占地3亩,在养猪最盛行的时候建的,因为亏钱,废弃不养了。我就以每亩400斤小麦的“租金”租下了,养上280头猪。我雇了2个工人帮忙养猪,自己则一个人负责买猪卖猪、购买饲料、调饲料等。这一次养猪,我一直养到2001年。(1998年底开始,因为我专心养猪,就把家里的自留地给了弟弟去种,自己就不再种地了。)
在整个养猪过程中,我发现想要赚钱,单单只是“卖贵了”还不行,如果“卖贵了”对应的是“高成本”,那么即使赚了也是有限的。“卖贵了”还必须“低成本”,才能获得可观的利润。
在同一个时代,对不同的人来说,机遇应是一样的。只不过机遇只会让懂得思考的人、善于总结的人、有准备的人、有行动的人抓取。当然,在市场的任何重大趋势面前,回头来看,大多数人总是错的。比如大蒜在1~3块钱一斤的时候,似乎大家都知道价格要怎么波动,都能把握,而它跌到5毛甚至2毛,然后要往5块甚至10块钱的方向涨的时候,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又有几个人能把握呢?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