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的亿万传奇-2011~2012年运作豆粕大豆 仅是继续战斗(盈利6000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编者按:

    只要有不熟悉的地方,必然会有被动的环节。

    在某些特定情况下,抄底是相对安全的,并且是绝对暴利的,有勇有谋者值得一试。

    在金融投资领域,当运作的资金大了,每一个“小”错误都要用“大”亏损来买单。

    人无完人,成功者也不过是在不断犯错的过程中不断成长。

    做期货做的是未来,如果认为未来不可预期,那就不要做期货了。

    2011年年初 做空小麦

    有人说我是个农民,在期货上赚了钱就是凭运气,这样的评价我不太计较,或许是有点运气成分吧。还有人说我只会做多,不会做空,这倒是不对的,应该说我一般只做我看得懂的行情,只做我对基本面很熟悉并且能够分析清楚的品种。我有可能长期做,也可能短期做,这要看我做的基本面分析支持一波周期多长的行情;我有可能做多,也可能做空,这要看我做的基本面分析支持上涨还是下跌。

    2011年年初,河南、山东等小麦主产区爆出干旱的新闻,报纸上、电视上甚至说这干旱“百年不遇”,说得很严重。总理也到河南、山东等地区考察了,甚至在春节的时候还在山东嘉祥县、曲阜市看望农民群众,深入麦田了解旱情。

    春节前,也就是2011年1月份,强麦期货就涨到了2700、2800,春节期间干旱的消息又比较多,我预计节后还要涨一涨。

    但我在家过年考察麦田看到的情况并没有新闻报道中说得那么严重,根据我实地考察的情况,我预计冬小麦即使减产也不会严重。我还综合考虑了其他影响小麦涨跌的因素,其中有两条最为重要,一是国家对小麦价格的政策,二是小麦这一农作物自身的抗旱特点(我们做农产品期货时,对农作物的特性一定要有所了解,只看所谓的基本面信息是不行的)。

    小麦不像大豆、也不像大蒜,小麦是中国主要的口粮,在国家的粮食政策中位居最高的地位,国家不会允许小麦大涨。中国的大豆大部分要靠进口,价格已经和国际接轨,政府对大豆的价格只能“协调”而不能“控制”;大蒜只是调味品,价格的涨跌对居民的日常消费几乎没有影响,不是国家调控的重点;而小麦则不同,小麦是口粮,中国一向保证小麦的生产,基本确保自给自足,对国家来说,小麦价格的相对稳定,不只是调控CPI的问题,更是粮食安全的问题。一方面小麦即使某年大丰收,国家也会敞开了收储,不会让小麦价格暴跌而让农民受损,另一方面小麦即使某年歉收,国家也会有大量的储备做后盾,不会让小麦价格暴涨而大幅提高市民的生活支出。

    我是农民,对很多农作物的“品性”比较了解,比如大豆喜生地、大蒜耗蒜种、棉花怕持续大雨,而小麦则是一种抗旱性很强的农作物。小麦是不怕旱的,即使三个月不下雨都不怕,俗话说“小麦是火里炼金”,就是指小麦抗旱性强。就我的经验和亲身经历来看,对小麦来说,干旱不一定减产,风调雨顺也未必增产。其实,我们农民之间还流传着这样的话“麦收八十三场雨”,“八”、“十”、“三”是指农历的八月、十月和第二年三月,“麦收八十三场雨”的意思实际上是指小麦丰收只需要三场雨,在农历八月下一场,湿一湿地就可以播种了,到了农历十月小麦的分孽扩杈期,这时下一场雨,可以让小麦苗壮,并且安全过冬,再到第二年农历三月,是小麦抽穗开花的成长旺盛期,再下一场雨,就可以促成小麦的成熟和丰收了。还有句话说“小麦旱个死,还得收个石榴籽”,意思是说即使小麦干旱了,也能收个饱粒(石榴籽),也会有不错的收获。因此,所谓的干旱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并没有媒体报道的那么严重。

    春节后开盘,强麦期货又涨了一些,到了3100左右的位置,这个价格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我又多方了解到,在总理的带动下,春节期间(2月2日到8日),河北、河南、山东、安徽各省政府组织的抗旱工作比较得力,干旱的小麦得到了灌溉。另外,2月9日至12日,新疆北部、青藏高原东部、西北地区东部及中东部大部地区有雨雪天气,其中,河南东南部、安徽大部、江苏中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中到大雪(或雨夹雪)。俗话说“冬天麦盖三重被,来年枕着馒头睡”,雨雪天气对小麦的干旱起到了很好的缓解作用。

    我综合分析之后,在2月10日,建立强麦期货空单。

    后来农业部也发布信息称国内小麦受旱面积正在逐步缩小。截至2月16日,河南、山东、河北等八大小麦主产区的受旱和重旱面积,比旱情最重的2月9日分别减少了1610万亩和730万亩。国家粮食局局长聂振邦也明确表示,中国粮食连续七年增产,小麦库存充裕。该部门另一位官员则称,即便今年小麦产量受干旱影响有所减产,也不会对国内粮价产生太大影响。

    另外2月发布的2011~2012年度预计小麦期末库存为5788万吨,库存消费比为50%,较上月预期下降2个百分点,但供应仍然充足。

    实际上小麦受干旱的影响很小,中国的小麦储备也非常充足。之前期货市场对小麦干旱消息的反应实在是过头了,价格跌下来是必然的。我的空单建仓后,强麦就跌了下来,1个月的时间,我获得了200多点的利润。

    注(小麦生长周期):小麦是一种温带长日照植物,适应范围较广,北纬17°~50°,从平原到海拔约4000m的高原(如西藏)均有栽培。按照小麦穗状花序的疏密程度,小穗的结构,颖片、外稃和芒以及谷粒的性状、颜色、毛绒等,划分为极多亚种、变种、变型和品种;根据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两个生理型,不同地区种植不同类型。在中国黑龙江、内蒙古和西北种植春小麦,于春天3~4月播种,7~8月成熟,生育期短,约100天左右;在辽东、华北、新疆南部、陕西、长江流域各省及华南一带栽种冬小麦,秋季10~11月播种,翌年5~6月成熟,生育期长达180天左右。

    2011年又赚了一把大蒜

    2011年4月底,一个朋友问我现在还做不做大蒜电子盘,我说以前几个活跃的电子盘现在要么关门了要么没啥成交量了,想做也做不了了。他就告诉我金乡县果品公司的电子盘现在很活跃,可以关注。

    我有点半信半疑,因为原来的寿光电子盘、龙鼎电子盘都已经没什么人做了,现在真的还有活跃的大蒜电子盘吗?

    我到电脑上把果品公司大蒜电子盘的数据调出来一看,居然有几十万吨的持仓,几十万吨的成交,算是很活跃了,真可以做。于是我当天在期货收盘后就开车去金乡(济宁过去50公里左右)开户。

    经历了2009年、2010年两年的大牛市之后,当时的大蒜正处在下跌中。冷库的大蒜从最高价8元一斤,跌到了7元、5元、3元、2元(越是临近新蒜收获,储存商越是不计成本地抛售陈蒜),没有及时卖出的储存商亏的亏、破产的破产。

    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大牛市的影响下,蒜农在暴利的驱使下纷纷扩大种植面积,2011年大蒜面积不小、长势不错,田间地头都是大蒜,金乡的业内人士推算说恐怕又要跌到2毛一斤。

    2011年的产量估算下来要比2007年、2008年还要高,2007、2008年跌到过2毛一斤,所以业内人士认为2011年的大蒜也要跌到2毛一斤。一时间,大蒜还要跌的言论传得铺天盖地,人人知道。

    5月中旬,大蒜收获,鲜蒜一开始1块6毛一斤,隔一天就跌了,慢慢跌到1块3毛、1块2毛、1块,算下来,相当于标蒜是2块钱一斤,那时很多人预计大蒜要跌到2毛。

    而我却不这么认为,一方面,2011年和2007年、2008年不同了,2011年的货币宽松程度比当时大多了,物价也上涨了不少;另一方面,因为2009年、2010年大蒜的价格上涨,蒜干几乎没有生产,原来库存的蒜干也几乎销售一空,到了2011年,大蒜丰收,蒜干的生产量会很大,会把大蒜的增产量消化一部分,我打听下来,金乡一带生产蒜干的用蒜量有30万吨左右。大蒜在2011年的大环境和2007年、2008年差别较大,不可能跌到2毛。

    另外,即便是熊市也不是一下子跌下去的,1元反弹到1.5元,接着再跌下去也是正常的,或者说有一个比较大的波动也很正常。

    有一天,8月份大蒜合约跌停,这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居然主力给我这么便宜的价格,那我就要了。我在跌停板上买1000手(1手是1吨),把空头主力封跌停的单子扫光,他再封跌停,我再买1000手,他再用单子封住,我再买。这时,来了电话,我问他哪里?他说是交易所。

    我当时还有点懵,以为是大连、郑州或上海的期货交易所,怎么给我打电话呢?

    不过交易所的人也没说什么,只是说他自己姓王,“看你买得这么坚决果断,对大蒜后市怎么看?”。(后来我知道这位打电话的是金乡县南店子果品公司大蒜交易所的负责人之一。)

    我果断地回答:“看涨。”

    接到这个电话,我就知道,空头主力实力不行,他压制价格的计划被我搅黄了。为什么我买得这么坚决,因为基本面供求关系告诉我要阶段性上涨。2010年11月18日棉花跌停板开盘,我跌停板买进也是这个道理。在确定要上涨的情况下,空头主力压一个跌停板出来,这是在给敢于做多的人送钱,这么低的价格哪里去找啊!如果是技术分析,在跌停板绝对是不能买的,在涨停板也是不能卖的,这样的话,捕捉行情的机会就会受限制。而基本面分析则不同,我们可以分清不同的跌停板,有些跌停板是可以买的,有些跌停板则是不可以买的,涨停板也是同样道理。比如棉花在20000点左右,如果跌停了是可以买的,而到了30000点左右时,跌停则是不可以买的,因为棉花我就看到30000点而已。(后来,在2012年6月4日,棉花期货在一轮快速下跌之后,主力合约以18640的价格跌停,我综合分析后,认为这个价位是可以买入的,但因为我听朋友说大户A是做多棉花的,如果他第二天砍仓则棉花还要继续跌,犹豫了一下也就没有买入。这次不敢买,错过了棉花短期抓反弹的机会。)

    大蒜8月合约是近月,可周旋的时间短,很快会进入交割月,我是做投机的,不想接货,就找机会平掉了,盈利也不多。

    2011年6月,我看到大蒜电子盘12月和8月的价格差不多(明显是空头主力压制远月的价格),都是1块钱左右一斤,这意味着12月份的大蒜相对便宜了,因为12月份的大蒜是需要储存费的,1斤大蒜的储存费大约是2毛,那么相当于说12月份的价格比8月还便宜了2毛。

    当时大蒜12月份合约的持仓在2万手左右,我在一吨2100~2200元左右(1块零5分到1块1毛一斤)建仓,因为这个合约持仓少、成交不太活跃,我买进去的时候买出了两个涨停板,涨停板幅度为3%(感觉自己也做了一把庄)。

    我买进后,大蒜一路上涨,过了一个月左右,涨到一吨3200左右的时候,我全部清仓。因为大蒜总体偏弱的格局没有改变,这一波价格的反弹应该差不多了。

    我平仓出来后,大蒜又涨到了3500,然后跌到2400,又涨到3200,这时交易所被查处了。因为电子盘从2400到3200现货基本没有涨,这是多头主力通过对敲等手段把价格硬拉上去的,国家查处了这一作弊行为,果品公司大蒜电子盘也就暂停了。

    在做这一波大蒜之前,我做豆粕亏了一些(我是3200买的豆粕,价格涨到过3400,但因为欧债危机的影响,豆粕下跌,跌到3200以下,我一看情况变了就止损出来,亏了1000万左右),而这波大蒜我赚了1680万,把之前亏损扳了回来,还有盈余。

    我们做期货不能期待着每次都去操作历史性的大行情,历史性的大机会不是每年都有的,平时我们只能有三种做法:一是等待;二是练手;三是做波段行情。不管是练手还是做波段行情,都不能期待大赚一把,因为没有大赚一把的机会产生。

    2011年这一波大蒜的行情,我就是波段操作,操作得比较成功是因为我比较熟悉大蒜这个品种的特性,对大蒜价格的涨跌规律比较了解,也能够第一时间去大蒜的第一现场考察。

    中秋前放空铜亏了一把

    2011年9月初,我亲家(我闺女的公公)到我家来拜中秋节。他是退伍军人,在济宁的一个上市公司“山推”上班,是那里的正式工,已经有20多年的工龄了。在聊天中,我问他:“现在企业经营情况怎么样?”

    他说:“不好,以前一个月推土机的销量1000台左右,现在每个月只能卖300台,下降很多,所有的合同工都辞退了。”

    从他的话里我感觉到,实体经济不景气,工业品可能要下跌,尤其铜在高位,下跌可能性更大,所以想做空铜。当时我没有做更多的分析和信息验证,就在第二天(9月6日)上午开盘后做空沪铜1111合约,做空的价格在66700左右。

    没想到放空进去它不跌,反而上涨了,我心里没底,两天后就平仓出来了,亏了1000点左右。还好动用的资金不多,总金额亏损较少。

    我刚刚平仓出来,没过几天,过了中秋节(中秋节是9月12日),铜价就暴跌了,一口气跌了15000点左右。

    我这一把放空铜的决定,从事后来看,判断是正确的,可是操作上却亏了钱。我总结了亏损的原因,主要有:

    1.做了自己不熟悉的品种,虽然铜这个品种2008年也做过,但已经几年没有关注了,它当时的基本情况我实际上是不了解的,它的波动特性我也已经不太熟悉了。

    2.只是听了亲戚的一句话,没有进行实地切身考察,没有从更多的渠道全面了解信息,我就判断铜价要跌(虽然事后证明是对的),这是不全面的,判断一个品种要涨要跌,必须做全面的分析。

    3.在分析不全面的情况,做不熟悉的品种,必然会有不自信的表现,价格有一点点的反向波动就担心害怕了,单子拿不住。

    这一次我又犯了一个错误,做了不熟悉的品种,再一次用钱买了教训。当然,如果看到了一个不熟悉品种的机会,也不是不能做,但前提是加深功夫、全面了解、切身感受之后才能参与,即便这样,也不能大量参与。因为对一个品种特性的了解,没有充足的时间,必然是了解不透的,自己认为自己分析全面了,可能还有一些重要的信息被忽略。

    2012年期待大豆、豆粕行情

    农产品的价格往往在重要消息出来以后再涨或跌,比如利多出来时,之前往往并没有涨多少,价格又在相对低位,这时就完全可以大胆跟进多单。农产品的重大行情,一般都是先有决定性的消息,然后再大涨。重要的消息不是时时有,但也“经常”发生。

    其实,农产品的历史性上涨,一般都是现货先行,然后期货才跟进。

    其传导原理是这样的,首先是基本面动,然后现货动,之后期货动。

    2011年年尾,我开始关注大豆和豆粕,期待会有一波上涨行情。

    但要预测一个品种涨多少,涨到什么位置,很难,需要弄清楚供应和需求两者的偏差有多少,也要看相关品种的价格对照。比如玉米单产多少,大豆单产多少,玉米历史价格多少钱,现在多少钱,大豆历史价格多少钱,现在多少钱。

    玉米原来最高的时候8毛1一斤,到2011年12月是1块1一斤,而大豆原来最高2块8毛一斤,2011年12月只有2块1一斤,如果大豆出现供不应求,涨到2块8应该没问题,就是5500~5600元一吨。

    大豆亩产300斤左右,而玉米是1000斤,如果玉米价格是1块1一斤,那么大豆涨到2块8根本不算贵,如果再遇到天灾人祸,涨到3块以上也有可能。一旦条件具备(如果北半球减产较多,这个条件就具备了),大豆和豆粕就会相对玉米“补涨”,重新回到以往的比价上。

    由于我国粮食政策的倾斜,土地更多被用于生产水稻、小麦等口粮,大豆的播种面积持续减少,而我国的食用大豆、榨油大豆、豆粕的需求一直保持旺盛,导致对进口的依赖性越来越大,国际大豆,特别是南美和北美大豆的产量对我国大豆价格的影响很大,我国的大豆价格已经和国际同步。由于我国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和往年相比下降了30%左右(可以确定在25%以上),2012年美国大豆种植面积应该也就是和2011年大抵持平(因为玉米比价更好,美国的农场主也不是傻瓜,种植面积可能会向玉米偏移),如果能够确定南美减产,则虽有大豆库存的积淀,一波涨势还是可以预期的。

    2011年10月开始,我重点关注南美大豆产区的天气情况,如果出现干旱则会导致2012年上半年南美大豆的减产,这将有助于推动价格的上涨。

    由于在大豆生长的关键时节,南美降雨量得到有效恢复,虽有拉尼娜天气,但2010年南美的大豆产量未受到实质性影响,因此在2011年南美大豆播种时,市场并不担忧拉尼娜会导致南美大豆减产(实际上这反而是好时机,因为大家没有减产预期,价格会比较低,如果看涨,则便于低价买入)。但2011年11月底开始,积累了数月的拉尼娜天气终于发作,导致整个12月份的巴西南部和阿根廷全境都处在干旱之中,又因为土地表面温度比往年偏高,土壤中水分加速蒸发,这对南美大豆的单产必然会造成严重影响。

    德国有一本杂志,叫《油世界》,对油脂类农产品的分析报道有很高的价值。我因为关注大豆而关注了这本杂志的信息,这本杂志对南美大豆产区巴西、阿根廷、巴拉圭的干旱有详实的报道,并对南美大豆的减产有明确的预期,杂志指出本次南美的干旱是历史少见的,预计南美大豆减产1600万吨,全球减产2000万吨以上。

    我在确认南美的干旱天气之后,在2011年12月中下旬,于2800~2850的价格逐步建仓国内豆粕期货1209合约,在这个价位,我大约买了6000手。后来南美干旱的消息被全方位报道出来,我又在2850~2900买进1万手(后续仓位有所增减)。

    回头来看,2800多买进的豆粕就像捡的一样,如果当时不敢买,等到3300、4000的时候买,差别就大了,一个回调就吃不消了。相对来说农产品的阶段底部比较好找(顶不好找),毕竟农产品的需求是稳定的,基本价值是有保障的。豆粕2800的时候玉米都有2200了,若是按豆粕价值玉米两倍的方法计算,豆粕简直就是超级地板价了。在地板价买到了便宜货,上涨的空间是巨大的,而下跌的空间则非常有限。相对工业品而言,在成本价附近时,农产品的基础价值要比工业品更硬。我当时认为2800的价格往下的空间不可能超过10%,而实际的情况是根本就没有往下,直接就上去了。

    为什么我当时判断大豆要上涨,一开始不买大豆,反而买了豆粕,也不买豆油呢?这里还有细节的考虑。第一方面,中国的食用油价格受调控的概率高(已经发生过多次发改委约谈相关食用油企业的事情),即便上涨,幅度也不大,人吃的豆油要受调控,猪吃的豆粕则不太容易受调控,大豆价格上升了,如果豆油涨幅受政府限制,榨油企业为了维持利润或不亏本,也就只能提高豆粕的价格了;第二方面,生猪价格便宜,说明猪多,猪多则饲料的需求量大,另外中国人对鱼虾类的消费需求也日益旺盛,豆粕不只是猪饲料也是鱼虾的饲料,需求量必然会上升或保持旺盛;第三方面,人吃的东西需求增长弹性小,因为人口数量短期变化小,而猪吃的东西需求增长弹性大,因为养猪的数量多起来相对快。因此,在大豆、豆粕、豆油这三个品种中,首选的是豆粕,次选的是大豆。

    后来,事实证明南美大豆由于干旱减产较多,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称巴西和阿根廷的产量由预期增产250万吨转为减产1350万吨。世界大豆的供需格局随着南美大豆的减产而发生逆转,大豆库存和上一年度相比下降20%左右,至5552万吨,库存消费比由上一年度的27.5%下滑至21.9%。据我当时的了解,中国的大豆大部分能够灌溉,但南美、北美的大豆几乎都是大农场作业,干旱了很难处理,无法大面积灌溉,南美已经确认减产,如果美国再出现干旱,豆粕的行情可能会超乎想象,涨50%、涨一倍甚至一倍以上也是有可能的,当然,还需要看美国的天气情况和减产情况。

    注(拉尼娜现象):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表温度大范围持续异常变冷的现象,也称为“反厄尔尼诺现象”。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叫做沃克环流,当沃克环流变弱时,海水吹不到西部,太平洋东部海水变暖,就是厄尔尼诺现象;但当沃克环流变得异常强烈,就产生拉尼娜现象。一般拉尼娜现象会随着厄尔尼诺现象而来,出现厄尔尼诺现象的第二年,都会出现拉尼娜现象,有时拉尼娜现象会持续两三年。1988~1989年,1998~2001年都发生了强烈的拉尼娜现象,1995~1996年发生的拉尼娜现象较弱,2010~2011年拉尼娜现象比较强烈。

    拉尼娜现象出现时,我国易出现冷冬热夏,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个数比常年多,出现“南旱北涝”现象;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东部、巴西东北部等地降雨偏多;非洲赤道地区、南美、美国东南部等地易出现干旱。

    注(大豆生产周期):美国大豆(占世界总产量的30%-40%)生长周期与同处北半球的中国(占世界总产量的6%左右)相似,每年5月种植、7月开花、8月结荚、9月10月收割。南半球南美的巴西(占世界总产量的25%~30%左右)大豆每年11月种植、第二年1月开花、2月结荚、3-4月收割,而阿根廷(占世界总产量的15%~20%左右)由于地理位置比巴西还南,所以其大豆生长期更短,大豆生长的每个阶段都比巴西晚2至4周。

    操作豆粕的初步成功和犯错回吐

    因为南美大豆的天灾越来越明确,并且减产预期越来越严重,豆粕从2011年底开始,除了在1月中旬有一个100多点的回调外,截止到3月上旬几乎是一路上涨的。我中间稍微做了一些加减仓的动作,基本上一直保持1万多手的持仓,那时的利润已经到了3000万左右。当时我心里想着,这一波豆粕我后续还能挣好几个3000万,一定要好好抓住后面的上涨机会。

    在3月中旬1209合约是主力合约,1301也慢慢活跃起来,但成交量还不大。我看到1301只比1209高10个点左右,想着在牛市格局中,远月合约应该要比近月合约更贵一点才合理,再说4个月的仓储费也不止10块钱吧。我后续看涨,当然就感觉1301比1209便宜了,又想着后续总要移仓到1301的,并且等大部分交易者移仓的时候,1301会强于1209,于是就想“占个便宜”、“先下手”,先于别人把仓位移到1301,这样等其他人移仓过来的时候,就等于是给我抬轿子了。

    在豆粕1301合约3200多的位置,我逐步把13000手单子从1209换到1301,价格到了3300左右的时候,我加仓2000手,到3380时,再加仓3000手。我当时的想法是,在低位把仓位加足了,等涨起来就不用再加仓了。

    就这样,我在非主力合约1301上有了18000手单子,而且仓位很重。当时1301总持仓只有二三十万手,而且算的还是双边(多头+空头)的持仓,我一个人单边18000手单子,占总持仓的比例已经比较大了(同期1209合约总持仓量有一百二三十万手)。

    我换仓之后1301一直没有强于1209,反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在4月份1301比1209还偏弱了,1209在4月份是震荡上升,而1301则是震荡下跌。(后来我才想明白,我占了1301合约这么多的仓位,主力如果去推动1301的价格,就像是为我义务劳动了,他也能看到我的持仓,当然不愿意太主动去拉高1301的价格了。而后来到了四五月份豆粕价格下跌,则是1301比1209跌幅更大,这完全有可能是因为我在这个合约上持仓太多,主力故意要打我出来,所以把1301价格压得更低。)

    世界大豆两个最大的主产区是南美和美国,在2012年南美因干旱而减产已是事实。后续重点关注的必然是美国大豆的种植和收获情况。虽然整个4月豆粕价格平淡无奇,不过截至2012年4月下旬,豆粕1209合约已经从阶段底部的2700多涨到了3400多,有了700元左右的涨幅,对豆粕来说,700个点已经不少了。我的利润也在4月上旬超过了5000万,而我依然期待豆粕后续的上涨,3400点还是便宜了,毕竟有南半球减产的支撑,价格应该跌不到哪里去,如果北半球再确认减产,那么3400就太便宜了,4400也有可能。

    2012年5月初,我了解到国内的大豆正处在去库存状态。去库存是大豆上涨的必须条件,2003年去库存,大豆大涨,2007年去库存,大豆大涨,2012年也是去库存。大豆的刚性需求保持良好,中国对大豆的需求特别大,一个月消费550万吨左右,主要用于饲料和食用油,山东的压榨企业一个月压榨100万吨左右。中国政府原本几百万吨大豆库存,2012年上半年,由于南美减产,我国的大豆库存处在去库存的状态。

    5月10日美国农业部发布报告,把大豆期末库存数据调低到2.10亿蒲式耳,低于4月份预估的2.50亿蒲式耳,也低于业内预期,于是美豆当晚上涨2%左右。

    5月11日早上,CBOT亚洲电子盘还处在昨天收盘的高位,而中国豆粕期货开盘只是略微高开,随后就持续下跌。我一看这盘面,很像棉花2010年10月15日的情况,就是说很可能有主力机构知道2012年5月11日CBOT大豆晚上要跌,所以他提前出货,于是我在3250左右减仓7500手,剩下10500手。

    果然5月11日美盘大豆跌了3.28%,下一个交易日5月14日(中间有一个周末)国内豆粕期货直接低开低走并且打到了跌停板。只可惜我当天刚好外出,没有关注盘面,剩下的10500手多单也就挨到了一个跌停板。虽说5月14日当天外出错过平仓机会是吃到一个跌停板的部分因素,但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在5月11日没有把单子全部平掉。按照我以往的做法,应该是11日把单子全部平掉,14日在跌停板再全部买回来或部分买回来。(这一次的错误,让我之前的盈利回吐很多,也使得在后续豆粕的上涨中运作得相当吃力。)

    5月14日豆粕1301以3118的价格跌停后,之后的两个星期都在100个点左右的区间里震荡,虽然始终没有触及我事先设好的止损位3000点,但这样的行情波动和我心理预期的跌停后会在短期内上涨的情况差别较大,让我相当难受。

    6月1日,我在3100左右把10500手单子全部平仓。6月4日下跌,我逢低买回3000手,后面几天赚了一点后走掉,后来再逐步建仓,但始终没有拿回原来的18000手单子。

    按理说,如果我看涨,价格没有跌到我预先设定的止损位,为什么我会被震出场并且后续没有一次性把平掉的单子全部买回来呢?除了自己在操作中犯了较多的错误外,另一个较大的原因是因为我这一次对大豆、豆粕价格的看涨不像以前看待大蒜和棉花那么坚定,是因为这次我并不是100%确定大豆会上涨。

    这一次(在2012年6月),我对豆粕、大豆价格上涨的确定性只有70%左右。为什么只是70%,而不是100%呢?

    原因有以下六个:

    1.大豆连续多年丰收,全球库存较高,即使出现减产,若不严重,价格会涨但也不会大幅上涨。中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豆农利益,在过去的几年中,大豆的收储量达到了1000万吨左右,国家对大豆市场的调控能力增强了。国家的抛储拍卖对价格的抑制是显而易见的。

    2.南美和美国大豆产区都在鞭长莫及的地方,不便于我去实地考察,我无法获得更加直观的调研信息。

    3.我在中国从各个渠道获取南美和美国大豆的信息可能会有偏差,这种偏差可能是我的理解偏差,也可能是传播者的信息偏差,还可能是发布者故意设计的偏差。即使没有偏差或偏差很少,至少我获取信息也比自己调研会延后一些时间。

    4.美国的大豆和玉米相比,比价关系也是差的,美国的农民也不是傻子,种大豆和种玉米的维护成本差不多,种玉米收入要比大豆多,按理说他们也会多种玉米少种大豆,可是我逐步得到的数据却是大豆播种面积没有减少,会不会是在美国种大豆有政府的经济补贴?另外玉米能年年种,但大豆有个特性是喜生地,如果年年种则会导致单产下降,美国那边的大豆产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这两方面的疑问我当时还不是很清楚,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的分析判断。(后来才通过国家粮油中心的朋友了解到,2012年美国种大豆和玉米都没有补贴,但不管是种玉米还是大豆,效益都是历史上最好的。同时,“据说”美国比较重视土地的保养,有明确的休耕和轮作制度,大豆和玉米是轮种的,某些地这两年种大豆,下两年种玉米,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喜生地”的问题,所以大豆总体播种面积没有减少。)

    5.现在整个商品市场的金融属性越来越强,不同商品的联动性越来越高,其他商品的涨跌也会影响到大豆的涨跌。而在2011~2012年上半年,整个商品市场基本上处在熊市阶段,这就限制了大豆的上涨幅度。同时欧债危机成为影响商品涨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欧债危机时不时地“发作”一下,对商品的价格波动影响较大。总体上来说,整个商品市场不具备牛市格局和牛市背景。(著名投资家孙老师在2012年8月初指出,农产品的10年大牛市已经结束,接下来会进入2年左右的宽幅调整期。)

    6.还有比较重要的是,在我的记忆中,南美和北美大豆产区同时出现自然灾害的情况没有发生过,2012年会不会发生,是一个未知数。

    所以说,在预测中,有确定的东西,也会有不确定的东西,是否值得操作,怎么操作就要看确定性有多高还有后续的条件变化。在大豆和豆粕的操作上,重点就是看北半球大豆产区的天气情况和减产情况。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6月初,在豆粕上我原本在4月初利润已经超过5000万,而到了6月初,利润却只剩下1000多万,回吐非常严重。利润的回吐主要是因为我在操作中犯了五个错误:

    1.这一次做豆粕,我的确定性只有70%,按理说仓位不能太重。可是我心里想要“进一步做大”的欲望比较强,没有充分考虑风险性,把可动用投入期货的资金高仓买入,又在价格上涨后有加仓动作,于是一遇到回调资金就会向下波动。如果是小资金,这点波动幅度我还是扛得住的,但这次我投入的资金量比较大,资金向下波动的数字有点大,我心里就有点担心,减一下仓则让自己安心一些(事后证明不减仓才是正确的)。

    我操作大蒜和棉花之后,给自己一个仓位规划是这样的,如果长期看涨,确定性90%以上的,仓位50%左右,确定性较高但仍需要验证的,仓位30%左右;短期看涨,确定三天内100%必涨的,仓位可以达到80%。价格到了止损位或是基本面不符合预期则应出场。运作一波完整的行情,亏损承受能力最大是投入资金的50%。做期货,如果方法对路,又有勇敢和坚定的心,能够持续付出、持续努力,那么成功是早晚的事,在某一波行情中赚到大钱也是可能的。赚了大钱之后,绝大部分人还会在市场中继续交易,这就会遇到大资金回撤、亏损的问题。大资金的亏损和小资金不同,小资金亏完了还可以轻松地从头再来,大资金一下子亏太多无论从财富上还是心态上对操作者都是极大的打击。赚了大钱之后,比如从小资金开始做,赚到了1千万或1个亿,那么应该把20%左右的资金配置成固定资产,剩下的80%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不同的金融市场进行投资。大资金不管是做期货、股票或是其他金融投资,投入本金稍微亏一点那都是正常的,是价格正常波动的反应而已,但最大的亏损一定要控制好,最好控制在30%以内,放到最大也只能是50%。因为只要自己的能力还在,对市场的理解还是合理的,那么抓住一波行情翻一倍还是可以期待的,但如果亏损超过了50%甚至亏损大半,一方面证明自己在资金把控能力上还存在较多问题,肯定是犯了大的错误,另一方面,要翻几倍把本金赚回来就很不容易了,还有第三方面,那就是这么多钱亏掉了,心态肯定会出问题,要调整自己的心态也需要一段时间(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调整不过来)。

    此次我操作豆粕,明显是违背了原则,仓位放得重了。

    2.在4月初,豆粕的上涨行情不在爆发点,做多的力量没有强到一定程度,我却重仓杀进。当时的豆粕,不会像棉花在2010年9月中旬价格在19600的时候,行情会喷涌而上,没人能控制得了它的上涨,当时的豆粕不在暴涨的节骨眼上,主力倒腾的空间比较大,也有可倒腾的时间(在这样的时间和价位上利于主力倒腾摊低成本和建好仓位,不利于重仓杀进的其他投资者)。

    3.5月11日明明知道短期要跌,却没有全部平仓,导致后续的操作非常被动。

    4.我事先设置的止损价是3000点(如果价格跌到3000以下,则说明我预判豆粕上涨的前提条件变了,如果条件变了,操作上也要跟着变),价格没有跌到3000点我本不应该全部平仓,但真的看着行情较大幅度的波动(不利于自己持仓方向的波动),自己也就有了“临时的想法”,违背了事先制订的计划。

    5.从4月下旬到6月初,棉花期货价格大幅下跌。我没有做棉花,本来棉花价格的下跌和我是没有关系的,我研究的是大豆的基本面,大豆的基本面还是好的,棉花价格的下跌和大豆不会有大的关系。可是,我在和朋友们交流的过程中,听到做棉花的大户A在期货上输了不少钱,并且钱是输给了另一个大户B。我就想,大户A的水平和能力远在我之上,他这次居然也栽了一个跟头,虽然没有伤筋动骨,但输掉的数字也比较大了,看来再厉害的人在期货市场看错方向也是正常的,看错了止损晚了输一些钱也是正常的,更何况市场上可能还有着更厉害的“对手”。既然大户A也会亏钱,我亏钱就更正常了,虽然我没有放弃看涨豆粕的观点,但还是觉得出来一下比较“安全”,免得利润回吐过大。这是我自己不够坚定,受了外部不相干信息的干扰,有背我做交易的原则。

    不能不止损 但不能轻易止损

    有人说我做期货喜欢“死扛”,一个方向做到底,又不止损。他们非常不认同我的做法,特别是我不做技术分析、不看技术指标、不喜欢止损这几点尤其让人“不满”。

    没错,我确实不喜欢止损。因为在我眼中,止损就是“举白旗”,只有在认输的时候可以举白旗、可以止损,如果没有输,为什么要止损呢?在控制好仓位的前提下,做期货不能轻易止损,轻易止损会让利润变少(我5月份豆粕的止损,就使我少赚了不少,成了整个战役中的败笔、遗憾之举),轻易止损还会让亏损变多,很多交易者的亏损就是来来回回不断止损止出来的。

    我们假设市场上有50%的人做多、50%的人做空,如果大家都不止损,那么一段时间后,一半人赚钱,一半人亏钱。可是大部分人往往在行情的上下波动中来回止损,做多的止损了,做空的也止损了,结果,同样是一段时间后,80%的人亏钱了,甚至90%的人亏钱了。

    止损,听起来特好听,是为了保护本金和利润,是为了在做错的时候有下次再来的机会,是为了……,给自己的理由越多,就越轻易去止损,动不动就止损,也不分清情况,不去分析自己是看对了还是看错了,行情是暂时调整还是已经走反。我并不是反对止损,止损是对的,但止损的方法不对,动不动就止损,而且还给自己很多的理由,好像止损有多么光荣,这样就错了。找到正确的止损方法,才是正确的,使用错误的止损方法,怎么止都是错的。

    做股票、做期货,都说要高抛低吸,就是说在看清方向的前提下,比如做多,那就是低位买入、高位平仓,回调了再低位买入、高位平仓;或者做空,则是高位抛空、低位平仓,反弹了再高位抛出、低位平仓。可是市场上更多的人是追涨杀跌的,涨了,说是突破了,追涨,一回调就止损砍仓;跌了,也说是破位了,追空,一反弹又止损砍仓。这就不是高抛低吸,而是高吸低抛了,岂有不亏的道理。

    有人顺势而为,做对了方向却赚不到钱,那也是止损“惹的祸”。很多趋势交易者说是“重势不重价”,其实要“重势”也要“重价”,买不到好的点位,单子就不容易拿住,利润就不容易获得,就是我所谓的“买不出利来就卖不出利,卖不出利来就买不出利”,本来价值10块钱的东西,6块钱买到了才能有大的利润,如果9块8毛才买到,有利也只是小利了。“重势不重价”听上去很对,但实际操作中却很容易出问题。我们操作的期货图形是正在发展中的,而不是之前已经走完的图形,“重势不重价”容易在“势”已经形成、价格已经在相对高位的时候买入,若是之前的图形,我们就知道后面还有更高的价格,但这是正在发展中的图形,它一回调,不少人就动摇了,止损了,后来它确实又涨回来了,创了“新高”,于是再次追进,可它又回调了,再止损……这样操作,一波上涨行情走完,就变成了“看对方向,还做亏了钱”,搞得心里很痛苦、很后悔。但如果“重势”也“重价”就不一样了,看涨,在低位买,价格向上突破时已经赚了不少,就可以把止损设得宽一点,一般的回调根本洗不出来,操作心态和破位追进的人完全不同。

    当然,还有很多人是看不清方向的,按我理解,看不清方向是不能操作的,但他们不这样认为,虽然看不清方向,交易还是要做的,说是“自己没有方向不要紧,市场会给我指明方向”,或者说“市场是无法预测的,只要找到对策就可以了”,如果真是如此,真的学到了这样的本事,那也是好的,问题是抱有这类观点的人,绝大部分还不具备“随波逐流”的本事。市场上还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做“市场的不确定性”,还美其名曰“金融市场唯一的确定性就是其不确定性”,或许有人可以通过这样的理论赚到钱,但我是不敢苟同的,市场是可以确定的,至少在某些情况下是可以确定的。

    如果方向坚定(判断上涨或下跌的概率在70%以上),就应在设好止损位的前提下,没有到止损位就不要轻易止损;如果方向不坚定(判断上涨或下跌的概率在50%左右,或者没有办法去判断),就不要做;如果单子做进去了,到了之前设定的止损位,那就赶紧止损;如果单子做进去了,但发现自己判断错了,比如新的情况、新的因素出现了,决定性地改变了基本面,那也要赶紧止损。

    只可惜期货投资是“想”和“做”的结合,一切都想得好好的,最终也未必能做好。就拿我自己来说,原则上方向坚定了才能去做,但手痒还是偶有发生;虽然在方向坚定的情况下,在止损位没有触及的情况下,不应该平仓,但我有时还是为了贪图差价或是有点担心而“先出来一下”。还好,我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知道自己违背原则了,就会第一时间改掉,因此损失总算还能承受。

    期货的分析和交易是两回事,有了好的方法,不一定有好的结果,还需要很多的磨炼。期货是多空博弈,是一场战争。一个人在分析战争时和参与战争时,心态是完全不同的。没有进入战场的时候,或许是理性的、全面的,但一旦进入战场,则可能变得冲动、片面。正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只是交易者往往一会儿是旁观者、一会儿是当局者,要时刻保持“清醒”是件难事。

    如果分析、处理问题的方法是对的,又能做到战场上和战场下分析、处理问题保持一致,那打赢战争只是时间问题。

    顺手做了一些股指短线

    在做豆粕的时候,我还顺手做了一些股指的短线。

    在1月初,股指到了低位,最低的时候沪深300跌破了2300点,那时总理出来讲话了,我一听,潜台词似乎是“给我一点面子,涨一涨”。我想,庄家即使要放空也不能和总理对着干啊,于是我在那两根连续大阳线的位置买了一些,做了100手,两天赚了500万,但我很快就平仓走了。

    还有一次,4月27日下午国内各大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宣布降手续费(6月1日实施),我一看这个消息,对股市肯定是个利好。于是就想,如果五一小长假后,股指平开或高开不多,我就开盘做多。结果5月2日开盘只涨了一点点,我一看这个价格就赶紧买,似乎投机者对节前的消息还没多大的反应,这么低的价格不买马上就买不到了,因为很多人会马上反应过来。这一把我赚了40个点走了,赚了六七十万,我还是不恋战,当时我的主要精力不在股指上。只是在相对确定的时候,做一两把短线,设好止损,赚了就走,亏了也要赶快跑。赚钱只能赚自己看得到、看得懂的行情,看不到的当然赚不到,也和我没关系。其实赚钱的方式都一样,那就是做到了自己看得懂的行情,而亏钱的方式却各式各样(人性太复杂,总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证监会主席郭树清降股票和期货的手续费是对的,接二连三地降,那就更值得称赞了。因为在期货市场,手续费是交易者的大敌,一半以上的期货交易者,甚至可以说80%的人亏损的核心原因就是因为手续费太高。郭树清主席降手续费,那是真真切切地为广大投资者考虑,而不像其他的某些政策,说起来好听,实施起来,投资者还是可能会吃亏。

    美国大豆产量减产信息连连 我持续做多

    我把豆粕的多单拿回一部分后,重点关注美国大豆的情况。

    据我个人统计,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大豆播种都没有同时出过大问题,2007年北半球减产,但南半球丰收,南北半球同时出现歉收的情况没有出现过。但我期待着今年南北半球可能会赶在一起,都因为气候原因而减产。

    美国大豆从5月播种到9月、10月收割,这半年时间的气候环境将成为全球大豆能持续上涨,能涨多少的决定因素。因为从供应的角度来看,虽然库存较好,但南半球减产较多,同时中国的播种面积持续下降,从需求的角度来讲,这些年来全球大豆的消费稳中有升,2012年的消费量只会比2011年更多。当然整个大宗商品的牛熊格局以及全球经济环境、货币政策也会影响大豆价格的涨跌,如果大宗商品处在熊市周期,全球经济不好,货币紧缩,那么即使美国减产,大豆的上涨动力也会大打折扣;而如果大宗商品处在牛市周期,全球经济向好,货币宽松,那么只要美国减产,大豆的上涨动力将十分强劲。

    美国的天气炒作成为了6、7、8、9月份大豆市场的重点题材。

    在六七月份,按美国的农业部报告,播种面积增200万英亩(1英亩=6.07亩),按照往年的平均亩产,1英亩大约1吨,增加200万英亩就能增收200万吨。但美国2012年干旱已经逐步明确了,只不过干旱的程度大不大,对大豆收获的影响大不大还不明确。单产是必然要下降的,整年美国的总产量最多是持平,多半是要下降的,只不过下降多少还不好预估,因此总产量到底如何也不好预估。据7月美国农业部的报告,1英亩单产为40.5蒲式耳(1蒲式耳=27.216公斤),这个单产预估虽然比6月发布的报告43.9蒲式耳低,但当时40.5蒲式耳还是高估了。我觉得美国农业部虽然市场化程度更高一些,但也会有国家意识和调控意识,它应是更多为美国服务的,为美国消费者、美国的农民和贸易商服务的,它也可能为了平抑当前物价(让南美大豆卖得便宜一点)、为了抬高收获时的价格(让北美大豆卖得贵一点)、为了某些机构的利益等报出一些看上去准确实际上还有待考证的数据。果然到了8月,美国农业部报告的单产又改为36.1蒲式耳。

    而在大豆的优良率方面,美国农业部一直在往下调,从6月初的60%,每周下调,到了7月底只有29%了。另外,6月、7月、8月美国持续干旱,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美国大豆产区遇到的是50年一遇的大旱。

    美国农业部报告:大豆生长优良率

    6月5日:65%

    6月11日:60%

    6月17日:56%

    6月24日:53%

    7月1日:45%

    7月8日:40%

    7月17日:34%

    7月23日:31%

    7月30日:29%

    8月12日:30%

    8月19日:31%

    国内的豆粕现货价格一直高于期货价格100元以上,说明现货市场的供应还是比较紧张的,当然也说明了期货市场一直有较大的空头主力在压制价格。

    虽然没法实地考察,但根据美国农业部报告,大豆的减产越来越明确,减产幅度越来越大。这和我之前的预期越来越吻合了。在6、7、8月份我持续做多豆粕,中间做了部分低买高卖的动作,在这个阶段还把较多仓位移到大豆上(因为大豆涨幅没有豆粕多,性价比更高)。

    7月2日,豆粕1301高开低走,我平仓后在低位接回,赚了一个差价。后续还有一些倒仓操作。

    7月17日到23日大豆1305从4900左右跌到4650左右,有250点的回调,明显弱于外盘,当时我就想着如果晚上美盘配合下跌,第二天内盘大幅低开,就是很好的买入机会。结果晚上美盘跌了3.7%,7月24日,大连大豆1305以跌停板4507的价格开盘,比4650又跌150个点左右。我一看太便宜了,就在跌停板开仓3000手,只成交了1500手,另外1500手后来成交在4520~4530之间(后续几天,我又在大豆1301合约买入3000手)。空头主力这个时候打跌停是在和大势扭,而多头主力则是故意退一步,以便用更低的价格把单子接回来。

    去东北考察大豆

    要做好期货,其实要了解的知识和信息的涵盖面是很广的,包括一个品种国际国内的供求关系,它的种植模式,相关品种的情况,还有这个品种的独特特性等。比如大豆是喜生地的,一亩地种大豆,第一年能收300斤左右,第二年只有250斤左右,第三年可能只有150斤了,即使施肥改善的也有限,当然,东北的黑土地肥力好,可以勉强连续种,但山东和其他地方就不行了。

    因为大豆喜生地,所以最好要轮作,在北美,基本上可以做到轮作(大豆和玉米的轮作),在中国则无法实现轮作,靠的是人工提升土地养料,在南美则是靠不停地放火烧森林获得新地(南美的灌溉设施最差,放火烧林得来的耕地,少有水利设施)。

    其实我一直有计划到美国、南美去实地看看那边的大豆种植、生产、收获情况,了解那边的生产条件、农场设施、农场经营、各类成本、政府补贴等情况,只是因为我是个农民,在语言方面和其他方面受限太多,实地考察的事可能比较难实现。若能实地考察,信息的真实性就更有把握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切身感受,比别人给的信息更有效。

    虽然去美国实地考察去不了,但去东北还是比较方便的。从2012年7月28日开始我到东北大豆产区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考察。

    这次考察,我主要确认或了解到了以下六方面的信息:

    1.东北大豆播种面积下降30%左右

    2011年底我的预期是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减少30%,经过实地考察,证实了这一预期。大豆产量一亩多则400多斤,平均在200~300斤。由于大豆单产低,单价也不高,大豆种植收益相对于其他作物被不断压缩(玉米、水稻是相对高产作物,玉米亩产能达到1300斤,水稻更是在1300斤以上),所以农民种植大豆的热情降低。大豆、玉米、水稻比较来看,水稻的种植成本最高,玉米次之,大豆最低,但是水稻的收益是大豆的3倍左右,玉米的收益也是大豆的2倍左右,综合来讲大豆的种植效益最差。就黑龙江地区来讲,2011~2012年度大豆播种面积在300多万公顷,西北部面积减少1/3左右,东北部面积减少更多。另外,我从种子经销商处得到的信息也是,玉米种子越来越好销(2012年甚至玉米种子卖到缺货),大豆种子则销量下降。

    黑龙江大豆面积及变化

    地区/2011年大豆:较上年比例/面积-2012年大豆:较上年比例/面积/2012年大豆面积占全省比重

    全省/73.58%/4826.43/66.68%/3218.40/100.00%

    哈尔滨/60%/348.13/60%/208.88/6.49%

    齐齐哈尔/80%/998.72/70%/699.10/21.72%

    绥化/70%/357.00/50%/178.50/5.55%

    牡丹江/50%/182.57/25%/45.64/1.42%

    佳木斯/70%/585.34/50%/292.67/9.09%

    黑河/80%/894.04/89%/795.70/24.72%

    大兴安岭/100%/155.06/90%/139.55/4.34%

    伊春/80%/190.57/72%/137.21/4.26%

    鸡西/65%/67.39/35%/23.59/0.73%

    七台河/65%/67.39/60%/40.43/1.26%

    鹤岗/65%/58.08/50%/29.04/0.90%

    双鸭山/62%/125.16/30%/37.55/1.17%

    大庆/65%/48.04/60%/28.82/0.90%

    农垦总局/80%/748.96/75%/561.72/17.45%

    2.豆粕消费量保持旺盛

    我从压榨企业和豆粕贸易市场了解到的信息是,2012年上半年豆粕的消费量高于上一年,并且需求持续保持旺盛。一方面生猪存栏量一直较高,饲料需求旺盛,另一方面水产养殖的饲料需求和往年相比有所增长。

    据中国国家农业部的数据,2012年第二季度,生猪整体供应量高于去年同期,季末存栏量达4.6亿头,同比上涨0.3%,能繁母猪存栏4930万头,同比上涨4.4%,生猪出栏量达1.7亿头,同比上涨7.2%;猪肉产量达1272万吨,同比上涨8.4%。(到了8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再次攀升至4.66亿头左右,环比增加0.9%,能繁母猪存栏量为4959万头左右,环比增加0.4%。)

    3.豆粕现货价格比期货高

    几个月以来,我从豆粕第一线市场了解到的现货价格一直比期货价格高,到了8月21日、22日,价差进一步拉大,标43豆粕(含蛋白量大于等于43%、符合期货交割标准的豆粕)现货价格4500左右,而期货价格只有4100左右,现货比期货整整高了400元。

    价差的拉大,一方面说明现货市场豆粕供应紧张程度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则说明空头主力在期货上压制价格,并且空头力量依然比较强。

    4.国家抛储压制价格

    进入8月,国家开始40吨、40吨的抛储大豆,这对大豆和豆粕的价格有所压制。温总理制定大豆收储、抛储政策还是相当好的,如果前几年没有保护价收储,大豆可能就没人种了,2012年的豆粕价格可能早就到6000了。

    5.大豆压榨企业利润普遍不好

    长期以来,受进口大豆成交价较高、国家调控豆油价格等因素的制约,大豆压榨利润一直在盈亏线附近波动,即便有盈利也不多。黑龙江九三油脂2011年一年的销售额200亿,但净利润只有9000多万,利润率不到0.5%。全国的油脂企业2011年压榨利润很低,2012年截止到8月大豆压榨利润有所好转(国产大豆压榨好转程度好于进口大豆压榨),但利润依然偏低。

    2012年8月21日大豆压榨利润估算表

    地点/大豆/豆粕/豆油/利润/当大豆压榨利润为0时,豆粕成本

    黑龙江(国产)/4500/4100/9850/265.25/3768.4375

    大连(进口)/4800/4360/9600/254.2/4040.251572

    天津(进口)/4750/4330/9600/280.35/3977.358491

    山东(进口)/4850/4450/9630/281.15/4096.362201

    江苏(进口)/4850/4480/9800/335.6/4057.861635

    广东(进口)/4850/4400/9550/227/4114.465409

    6.玉米年度积温下降,大豆年度积温上升

    2012年春天,东北大豆播种期间,部分地区降雨有限、土地干旱,一直到6月初,由于土壤偏干,那些地区大豆的初期生长条件不好。在嫩江地区,我看到地里的大豆长势还不错,但这些大豆遇到了春季干旱,籽粒不饱满(其他地区没有干旱问题,大豆长势不错)。

    做农产品期货,必须关注天气,而关注天气还有很多细节因素,不少人认为天气就是晴雨旱涝,确实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但还有一些因素也需要考虑,并且考虑的时候还要结合特定农产品的属性。大豆和玉米对“积温”的要求比较高,如果“积温”不够,产量就会下降。种庄稼就像烧开水,必须要“积温”足够,如果不够,水就烧不开,“火力”大(温度高)则水烧开得快,“火力”小则水烧开得慢。

    自己种地的农民,会有这样的常识,一亩玉米地,芒种以后,晚种一天就少收5公斤,如果晚种10天则要少收50公斤。大豆、大蒜、棉花等也是雷同。我记得有一年东北的玉米在五一节过了以后才种完(本应该在五一前种,但那一年倒春寒非常严重,五一前地还冻着没法耕作),结果当年的玉米单产下降,质量也下降。

    关于大豆,还有一种说法,“伏里豆,收了也不厚”,意思是说:在三伏天种的豆,收成不会好。原因就是,大豆本应该在夏至种,如果推迟了半个月或更久,虽然能成熟,但收成会差很多。这就是大豆“积温”不够导致减产的原因。

    判断大豆丰收不丰收,产量能有多大,“积温”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是正常播种的,还是晚了一些天播种的,当年的温度偏高了,还是偏低了。“积温”充足的大豆收得多、等级高,“积温”不足则收得少、等级低。

    在东北地区,积温是制约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从往年来说,黑龙江一共分为六个积温带,第二、第三积温带大豆、玉米可以轮种,第四、第五、第六积温带以种植大豆为主,因为和玉米相比大豆是喜温并且耐寒作物,玉米生长需要的积温更多。但近年来,由于玉米的种植收益明显好于大豆,第四积温带的农民开始种植对积温要求较低的玉米早熟品种。在积温相对较低的第五、第六积温带,还是以种植大豆为主。

    如果积温不够,大豆、玉米单产就会下降,而且会出现籽粒不饱满、容重不够的现象,即同样装满一袋,籽粒饱满的重100斤,而籽粒不饱满的则只有80斤。积温不够,还会导致大豆的含油量、含蛋白量下降,品级下降。平均温度偏低造成的积温不够,人们平时不太注意,往往到了收货时才发现问题。因此在8月底和整个9月,都要关注大豆产区的天气情况,10月则要重点关注具体的收获情况(中国和美国都要关注,关注美国为主)。

    就往年的气温而言,每年8月份应该是最热的时候,可2012年8月中旬,从我自己切身感受来看,东北某些区域气温是偏低的。比如,8月21日,吉林和长春的最低温度都只有11、12度,最高温度只有21、22度。

    我原本想着如果大豆产区今年的积温少于去年,加上部分地区的干旱问题,单产下降就会比较明确了。但根据中国玉米网统计,今年东北四省区,内蒙古、辽宁和吉林的积温低于去年,黑龙江则高于去年。由于东北的大豆主要集中在黑龙江播种,而黑龙江的积温还高于去年,这就使我对积温偏少导致大豆单产下降的预期落空了(反而吉林、辽宁的玉米倒是因为积温不够而使得亩产有所下降)。

    注:积温

    积温是指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温度累加之和。是研究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关系的一种指标,从强度和作用时间两个方面表示温度对生物有机体生长发育的影响。一般以℃为单位,有时也以度?日表示。

    1735年法国的德列奥米尔首次发现植物完成其生命周期,要求一定的积温,即植物从播种到成熟,要求一定量的日平均温度的累积。1837年,法国的J.B.布森戈用发育时期的天数乘其间日平均温度的方法计算了各类作物从播种到成熟所需要的“热总量”,称之为“度?日”。20世纪50年代苏联在农业气象服务中广泛使用,其后在中国农业气象工作中也广为应用。

    在其他环境条件基本满足的前提下,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温度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之间呈正相关。生物的种类、品种和生育时期不同,其生育起始温度(即开始生长发育的最低温度)也有差异。只有当日平均温度高于生育起始温度时,温度因子才对生物有机体的生长发育起促进作用。这个生育起始温度称为生物学下限温度(亦称生物学零度),用符号B表示。

    计算作物所需要的积温时,应遵循以下原则:①按作物生长发育时期来划分计算时段;②只累加该时段内高于及等于B值各日的平均气温值。

    积温分为活动积温、有效积温、负积温、地积温、日积温等。

    ①活动积温。高于或等于生物学下限温度(B)的日平均温度(Ti)称为活动温度。活动温度的总和称活动积温(Aa),适用于大量资料的计算,多在农业气候研究中运用。

    ②有效积温。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差值(Ti-B)称为有效温度。生育时期内有效温度的总和称为有效积温(简称Ae值)。其中不包含低于B值的温度,所以更能表征生物有机体生育所需要的热量,多应用于生物有机体发育速度的计算。

    ③其他积温。冬季零下的日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负积温,表示严寒程度,用于分析越冬作物冻害。日平均土壤温度或泥温的累加称为地积温,用以研究作物苗期问题及水稻冷害等。逐日白天平均温度的累加称为日积温,用以研究某些对白天温度反应敏感的作物的热量条件。

    截至8月盈利超8000万

    根据美国农业部陆续公布的数据,北美的大豆生长情况不好,而中国的大豆播种面积也确认大幅减少;另外大豆和玉米的比价关系还是不好,2001~2002年豆粕最低到过7毛一斤,当时玉米只有3毛多一斤,在历史上豆粕的价格一直是玉米的两倍左右,而按照这时的比价,豆粕仍然偏低,大豆则更低,5000的大豆根本就不高,长期来看6000或者更高才对。

    因此在整个7月、8月,我是持续做多的,并且在布局上更多偏重大豆一些。截止到8月中下旬,我手上有3000手1301大豆、3000手1305大豆、4000手1301豆粕,在这一波大豆和豆粕上盈利超8000万。

    我在七八月份在网上看到有人说“傅海棠死扛豆粕”,说我认死理。其实,我有时候会死扛,有时则跑得比谁都快,我长期单向持仓,那不是“死扛”,那是心里有数,我通过供求关系的综合分析,能估算出至少涨到哪里,或者做好打算最多会跌到哪里,有这样的前提持仓当然就稳固了。在棉花刚过20000点的时候,当然要“死扛”,因为预估的目标位还差很多呢,而到了29600的时候,我则比别人跑得快,因为我只看到30000。要是这次我豆粕真的“死扛”就好了,5月份就不会被洗出来了。

    从2011年12月到2012年8月,这一波豆粕大豆行情,我投入的本金大约是7000多万,到8月底盈利超过8000万,或许外人看来我做得还不错。但我自己觉得这一次的运作比较失败。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要是南美和美国鞭长莫及,我无法实地考察,得到的都是二手信息。但主要还是主观的原因,比如在4~5月,我在不该重仓的时候重仓了,在不该止损的时候止损了,消耗了一些弹药,错过了一些机会;比如在1209合约依然是主力合约时,过早从1209合约移仓到1301合约,导致后续的下跌中多亏了钱。(我有时候还在想,是不是我现在的目标稍微有一点点大了,开始有主力盯上我了。)

    如果不犯这些错误,在8月底,我应能盈利2~3亿,之前我还想着在完整运作完大豆豆粕行情后(到2013年)把资金做到5亿,但犯了以上的错误后,这个计划就被打乱了,可能实现不了了。人总是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在期货上,代价则是非常之大的。

    至于后续在大豆豆粕上能否有更好的收益,就要看9月、10月、11月的阶段性决战期,市场如何表现,我如何应对。

    换仓大豆 长远考虑

    8月23日,豆粕1301冲高回落,我在4130左右平仓,本想后续逢低再买入的,但错过了第二天的低开,一犹豫就没有买入,也就错过了后面一波300点的行情。9月初在4350又买入过一次,后面低开就全部走掉了。实际上到了8月中下旬以后,相对大豆来说,我对豆粕上涨的信心有所减少,因此豆粕上我并不急于再次进场,长期做多的动力也比大豆弱很多。

    另外,我无法到美国大豆产区实地考察,心中总有一些担忧,同时美国农业部8月把大豆单产减少到36.1蒲式耳,下调幅度较大(7月为40.5蒲式耳),这一数据明显有利于美国的农场主和粮商,存在着临近收获故意报低数据的嫌疑(让中国和其他大豆进口国的订单买在高位)。

    虽然我依旧看涨豆类,并且豆粕的爆发力可能更强,但在有所不确定的情况下,出于长远考虑,应持有更安全的品种,所以主要选择大豆。

    简单的说就是做多豆粕的“性价比”要比大豆差,所以选择大豆。在8月底,我决定多单主要放在大豆上,豆粕则次要参与或不参与做多。

    大豆我在8月23日4900左右也已经平仓,等待后续买入机会。

    9月4日,我听到一个自认为“来源可靠”的消息,说是黑龙江的大豆只有辣椒籽那么大,亩产要下降30%,我一听,这绝对是强烈看涨的信息,因为播种面积已经确定下降30%,单产再下降30%,那么原来的涨幅就不足以消化供需的失衡。于是在当天就买入大豆1305合约、1301合约共8000手(后来全部移仓到1305),价格5000左右)。

    买了之后,心里有点不自在,因为根据之前的考察和其他朋友那边打听来的消息,似乎单产不会下降那么多。后面两天大豆连续下跌,不对头的感觉越来越重,于是我立刻决定去东北再次实地考察。

    我先到北京,然后坐飞机到黑河。

    9月8日,我包了一辆出租车,一天800元,到黑河周边地区尽可能多到一些地方看大豆生长情况。

    当时,大豆的叶子已经黄了,落了80%左右。我看着绝大部分大豆的籽粒都很鼓,过去捏一捏,也比较实。再问当地的农民今年大豆的收获是否正常,有没有减产,回答都说比较正常,单产没有下降的倾向。

    我想,坏了。今年单产上不是减产年,而是平年(东北嫩江部分地区确实有籽粒不饱满、单产减产的现象,但东北整体平均而言,单产没有下降)。播种面积的下降已经在之前的上涨中消化了,之前考虑的积温问题在大豆上也不存在,单产若不下降,后续就没有对价格的推动力。而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大豆1号,交割物就是国产非转基因大豆,因此这段时间东北大豆的长势和收获情况会马上在期货价格上显现出来。

    因为我还期待即将推出的美国农业部报告是个大利好,所以舍不得平掉大豆的单子,但大豆上涨确实乏力,并有潜在下跌的动向,万一美国农业部报告是个利空,那我将措手不及。左右思量之后,我决定在豆粕上做空对锁大豆的多单。

    9月10日,周一,我在4230~4250之间做空豆粕1301合约8000手,和大豆的8000手单子形成锁仓。大豆和豆粕相比,大豆比价偏低,如果后续下跌,应该是豆粕跌得多,大豆跌得少。

    到10月、11月,回头来看,9月4日听了未经证实的消息买入大豆是不对的。不过我自己认为这个错误全部是自己的问题,是我自己潜在心理要买入,所以听到了这个还没证实的消息就迫不及待地买了。

    按照理性分析,我本想把豆粕锁仓的空单多拿一点时间,但还是没拿住。原因是豆粕长时间上涨对我心理的影响一时难以改变,我对豆粕的下跌信心不足,同时也认为大豆即使下跌也跌不深。9月11日豆粕比大豆下跌多一些,我看着稍微有点利润就把豆粕平仓了,只剩下了大豆的单边头寸。

    美国报告暗藏玄机 豆粕下跌

    9月12日,美国农业部报告把2012年美国大豆产量预估从26.92亿蒲式耳下调至26.34亿蒲式耳,单产预估从每英亩36.1蒲式耳下调至35.3蒲式耳。因为美国的大豆逐步进入收获时间,这次报告再次调低产量,被理解为利多,当晚美盘大豆上涨2.74%。但9月13日国内大豆期货高开后一路低走,9月14日依然是盘整收阴。对此,我的理解是内外盘的主力都在拉高出货。

    对原本处在上涨行情中的农产品而言,在收获季节的一个利好,可能是一个持续性的利好,它将推动行情持续上涨;也可能是一个阶段内终结性的利好,是利好出尽,主力出货的极好掩护。

    9月17日、18日内盘带动外盘下跌,两天时间大豆跌了150个点左右,豆粕则跌了250点左右,如果我豆粕空单锁仓没有平掉,就能避免了大豆的亏损,还能实现一定的利润。可惜信念不够坚定,平仓太早了,导致大豆多单亏损较多。但由于我长期看好大豆,并认为国内大豆下跌的空间有限,因此继续持有大豆的多单。

    之后外盘大豆持续下跌,而内盘大豆则表现出较强的抗跌性(豆粕则跟随外盘下跌,跌幅较大)。但在中秋和国庆9天长假后大豆还是补跌了一根大阴线(这根大阴线我没少损失)。

    9月、10月、11月,国家一直在持续拍卖大豆,抛储的是陈豆,刚好可以把库房腾出来收储新豆。国家的抛储对大豆价格形成了一定的压制。

    10月、11日,美国农业部报告把单产提高到37.8蒲式耳,这是几个月来美国农业部首次提高单产数据,并且是在收获季节,因此是一个较大的利空,外盘大豆继续盘整下跌。而内盘大豆则依然表现出较强抗跌性,这个阶段,业内逐渐开始有政府提高国产大豆保护收储价的“传言”,我也收到朋友的消息说是收储价可能会提高10%~15%(2011年的收储价是2元一斤)。10月下旬到11月初,内盘走出一波200多点的上涨,在内盘的带动下外盘大豆止跌并小幅走高。

    11月9日,美国农业部报告再次把单产提高到39.3蒲式耳,在报告出来前,内盘和美盘已经开始下跌,报告出来后的第一个交易日11月12日,内盘大豆低开较多,盘中在大幅下跌后强势拉升,再次显示出抗跌性。

    11月13日,发改委的《关于做好2012年秋粮收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东北四省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大豆和玉米的国家保护收购价,玉米(国标三等)收购价格为1.05~1.07元/斤不等,大豆(国标三等)收购价为2.3元/斤(去年是2元/斤,上涨了15%)。大豆2.3元/斤的保护收购价,就是4600元/吨,若加上东北运到大连的运费,交割大豆的成本在4800左右。

    保护收购价出来后,国内大豆期货上下波动减少,总体上在4720到4780的区间小幅震荡。有了保护收购价,我的大豆多单就更没有理由平仓了,因此我继续持有,截止到12月初,我运作豆粕、大豆行情一整年,利润从5000多万回落到1000多万,再赚到8000多万,然后回落到6000万左右。

    经过这一年豆粕大豆行情的运作,我对美国农业部报告的解读有了新的理解。我猜想,国际大粮商对美国农业部可能有暗中影响,让它利用美国大豆产区的干旱因素,在9月之前,不断发布单产减产消息,并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借此炒高价格。9月后,当美国大豆的订单接的七七八八的时候,即中国油脂企业向美国粮商高价订购大豆之后,再把单产的数量上调(更接近实际的数据),虽然相对2011年依然是减产,但实际减产比原先被炒作出来、推动出来的预期小多了,价格自然就会下跌,从而使得中国为主的油脂企业损失较大。(有个朋友曾向我透露,他的一个朋友去美国实地考察大豆生长情况,发现虽然美国有干旱,但大豆地里有滴灌设施,所以这次干旱的影响并不大,大豆涨势较好,他当时判断美国大豆单产也就下降5%左右,因此他在适当的时机做空了一些,赚了。)

    美国农业部报告:大豆单产

    日期/单产(蒲式耳/英亩)

    6月12日/43.9

    7月11日/40.5

    8月10日/36.1

    9月12日/35.3

    10月11日/37.8

    11月9日/39.3

    大豆这个品种,国内的生产量占全球的比重太小,外围因素对其价格的波动影响更大,而国内的期货投资者却很难去国外实地考察大豆播种、生长、收获情况,得到的美国农业部信息也要比某些机构慢一些,同时这些信息还夹杂相关利益群体的意愿,数据也未必完全可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大豆操作的效果。

    但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都是小问题,也都是能想办法解决的问题。真正影响成败的大因素只有两个,一个是如果有大势,我们能否看清这个天定的大势并跟随这个天定的大势;第二个是我们在操作的过程中自己有没有犯错误,如果犯了错误则有没有及时改正。如果在这两个点上没有致命问题,则无非是进场出场时机好一点差一点的差距,多赚少赚而已。

    错过土豆粉上涨

    2012年国庆前,我在朋友圈里了解到土豆粉只有5800元一吨,结合我这些年对土豆价格间接性的关注,觉得这个价格有点低,有买入的价值。于是专门到一些生产土豆粉的厂家、经销商、土豆种植地调研。黑龙江一亩地可以生产4000斤土豆,小土豆2毛一斤,大土豆3毛一斤,一亩地收入800~1000元,而成本在700~800元,所以不少农民对这个价格已经没有了生产积极性。调研结果进一步坚定了我买入的信心。

    当我想买入土豆粉时,问题出现了:

    1.我没有地方储存,如果买了,就要放在别人的仓库了(仓库在东北),我自己又不会去看着,这就存在不安全的可能性。

    2.我想买入1万吨土豆粉(买少了没意思),但据我了解,全国的土豆粉产量总共就25万吨,如果我一个人买了1万吨,就占二十五分之一了,这对以后的出货可能会造成不便。

    3.如果真的买入1万吨土豆粉,我还必须聘请2个仓库管理员24小时值班,还要1个财务,几个销售人员,但我又不太愿意去管理这么多人(做期货的人怕烦)。

    我一犹豫就没有买入,错过了土豆粉的阶段性底部。两个月后,土豆粉涨到了8000多元一吨。

    豆粕波段操作 一顿饭吃出200万

    进入11月中下旬,我持有7000手大豆1305合约(9月初5000左右买入的),1500手1309合约(11月中旬4750左右买入的),这些单子我总体计划是要拿几个月的(当然也要有随机应变的预案),没有大的问题,基本上不会动。另外我还会做一些其他的短期单子,比如11月26日我买入2000手豆粕,11月30日平仓。

    11月23日,周五,济宁一个大型榨油厂购销部总经理邀我和他一个来济宁的朋友一起吃晚饭。

    我之前了解到国内油脂企业因为榨油亏损而有停产现象,由此豆粕供应就可能会短期偏紧,就问他豆粕现在的库存情况如何?他说豆粕油厂库存少、饲料厂库存少、养殖户库存少。

    在聊天的过程中,我还证实了豆粕现货一直高于期货200元左右的现象,并了解到,豆油的库存还有不少。没有豆粕库存,有豆油库存,榨油厂开机榨油的动力不足,开榨还赔钱,这会导致短期内豆粕供应不足,而豆粕的需求还是正常的(猪、鸡等每天还是要正常喂食),短期内豆粕会上涨,可以做一个短线波段。

    于是,我在11月26日,在3590买入1301合约1000手,又在3570买入1000手,买进去的当天还套了一些,但第二天就开始上涨了,连涨3天后,11月30日,我看着盘面略微有点弱,就平仓了,赚了200万多一点。虽然下一天又有上涨,似乎平仓早了,但我这个单子做进去,本来就打算做短线波段的,赚了3天也就差不多了。

    我做期货,不管是长线还是短线,依据的都是基本面分析,有些基本面信息“管”长期的走势,也有一些基本面信息“管”短期的走势。就看自己能否识别,能否运用。

    从9月开始,油厂压榨利润急剧下降,并全面亏损,到10月、11月亏损更加严重。油厂只要榨油就亏钱,并且油厂有豆油库存,所以选择部分停机。一停机,豆粕生产量就少了,而豆粕在各个环节的库存本来就少,也就会出现短期的相对短缺现象。现货价格很快就会敏感上升,而现货价格推动近月合约的效果最明显,因此当时我选择1301合约做多。

    2012年9月28日大豆压榨利润估算表

    地点/大豆/豆粕/豆油/利润/当大豆压榨利润为0时,豆粕成本

    黑龙江(国产)/4700/4150/9850/105.25/4018.4375

    大连(进口)/5000/4190/9680/-66.55/4273.710692

    天津(进口)/4950/4170/9400/-82.85/4274.213836

    山东(进口)/5200/4260/9300/-279.3/4611.320755

    江苏(进口)/5150/4230/9450/-226.15/4514.465409

    广东(进口)/5000/4250/9500/-51.25/4314.465409

    2012年10月16日大豆压榨利润估算表

    地点/大豆/豆粕/豆油/利润/当大豆压榨利润为0时,豆粕成本

    黑龙江(国产)/4700/3950/9700/-79.5/4049.375

    大连(进口)/5000/3950/9200/-343.75/4382.389937

    天津(进口)/4950/3950/9250/-284.75/4308.176101

    山东(进口)/4950/4100/9150/-183.5/4330.81761

    江苏(进口)/5000/4000/9200/-304/4382.389937

    广东(进口)/5000/4060/9150/-265.3/4393.710692

    2012年11月20日大豆压榨利润估算表

    地点/大豆/豆粕/豆油/利润/当大豆压榨利润为0时,豆粕成本

    黑龙江(国产)/4500/3700/8950/-203.25/3954.0625

    大连(进口)/5000/3520/8600/-793.6/4518.238994

    天津(进口)/4950/3590/8550/-696.95/4466.666667

    山东(进口)/4450/3610/8550/-181.05/3837.735849

    江苏(进口)/4950/3580/8550/-704.9/4466.666667

    广东(进口)/5000/3600/8450/-757/4552.201258

    2012年12月5日大豆压榨利润估算表

    地点/大豆/豆粕/豆油/利润/当大豆压榨利润为0时,豆粕成本

    黑龙江(国产)/4500/4000/9200/78/3902.5

    大连(进口)/5000/3840/9050/-458.2/4416.352201

    天津(进口)/4950/3880/8900/-403.4/4387.421384

    山东(进口)/4400/3900/8830/149.9/3711.446541

    江苏(进口)/4950/3850/8900/-427.25/4387.421384

    广东(进口)/5000/3850/8750/-504.25/4484.27673

    菜籽油短波段、股指长波段操作

    11月上旬,郑州菜籽油期货1301合约跌到了9700多。我对菜籽油比较熟悉,知道油菜籽的国家保护收购价是2.5元一斤,就是5000元一吨,出油率大约是37%~38%,按照国家对油菜籽的保护价,油厂榨油折算下来的菜籽油价格应该在10500元一吨以上,如果低于10500油厂就是亏钱的。

    我看到菜籽油期货价格已经相对偏低,又有国家的收储价撑着(国家收购价不会说变就变),即使再跌也没有太大的空间,于是在1301合约上以9710左右的价格买入750手,在1305合约上以9700左右的价格买入300手,买入后一两天价格没有太大变动。

    11月12日,在大豆和豆粕大幅下跌的带动下,菜籽油期货也大幅下跌,我的持仓出现浮亏,但没有平仓,反而在1305合约上做了一把短线当天赚了60个点(原持仓不动,短线仓位接近跌停板买进,反弹盈利后平仓)。

    11月13日开始,菜籽油就持续上涨,11月下旬1301合约在9860左右我平掉了所有的多单。

    因为菜籽油和大豆属于同一类品种(油脂类),而且我对大豆更熟悉一些,这一把菜籽油做了一波短线,就没有再太分心去做了。当然,如果后续菜籽油有重要的机会,我还是会关注和参与的。

    2012年股指期货几乎是持续跌了一年。股民们损失惨重,大部分基金机构也损失不小,但下跌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当绝大部分人都亏损的时候,可能上涨的曙光就要到来了。

    11月8日到11月14日是党的十八大,这一期间股市还是“不给面子”,继续下跌,眼看就要到2000点了。这就是黎明的黑夜,中长线买入的机会到来了。

    第一,我看好2013年中国的经济形势,并认为新一届领导会有较好的经济政策和政治政策;第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两个月上升,经济向好的迹象有所显现;第三,2012年的2000点和2008年的2000点不一样,如果算上货币发行和通胀,2000年的2000点相当于2008年的1700~1800点,2008年经济危机、全球恐慌才跌到1664点,2012年并没有经济危机,还能再跌多少呢?(当时我想着最多200个点,如果跌幅大于200个点,则说明我阶段性看错了经济形势。)

    于是我在11月14日2220左右买入股指期货100手,我当时的想法是“抢跑”,即抢在新领导政策出来前动手,抢在底部到来前动手。之后几天股指小幅下跌横盘,到了11月26日,股市再次下跌,我一看价格更便宜了,就在11月27日2170左右买入50几手,11月29日2135左右再买入100手,这时我的股指总持仓达到256手。之后股指基本就止跌了。

    12月1日,当11月制造业PMI指数出来时,已是连续3个月上涨,加上新一届政府领导通过媒体传达出来的初步话语和动作,我进一步加强了对2013年经济的看好。

    12月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2013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经济蓝皮书。蓝皮书分析,预计2012年全年GDP的增速为7.7%,2013年全年GDP的增速为8.2%,消费物价指数(CPI)预测2012年为2.7%左右,2013年为3.0%。这对股市来说是一个重大利好,因为这意味着2013年的经济将好于2012年,并且货币会比较宽松。股市应声大涨。截止到12月底,股指期货已经超过2500点,我的多单有了颇丰的获利。

    这一次做股指期货和以前短期参与不同,我这一次是准备较长期参与的,当我看到一个长期的物极必反的底部,我岂能轻易放过呢?

    当然,我对股指期货的熟悉程度远比农产品期货要差,对影响股指上涨的因素分析能力也没有农产品强,因此我对股指上涨的把握度也就只有70%而已。所以我用先少量参与的策略操作股指,等熟悉这个品种、等上涨的把握度更大了,再考虑加大参与量。

    另外,本次做股指期货时,我原本也想买一些股票,因为我看到了股市的投资价值。股票和期货的操作在很多方面是相通的,而且股票还比期货好做一些,因为股票买进持有不会爆仓,什么时候被低估了也更容易分析,价值投资更有用武之地。只不过股票要比期货慢一点,如果说股票是飞机,那么期货就是火箭,股市的整体运行周期要比期货慢,股市从6000多点跌到1600多点,要再回到6000多点,需要的时间比一般的期货品种要长。后来没有买股票,只做了股指期货,一方面是因为我做股指期货更熟悉一些,另一方面则是我自认为自己的选股能力不够,而做股指期货就省得选股了。

    2013年大豆 继续战斗

    进入2013年,对我而言,目前来看,除了大豆,其他品种要么不甚了解,要么觉得没什么可预期的行情,因此做大豆依然是相比之下较好的选择。

    下个年度南美、北美、中国大豆产区种植情况、天气情况、其他相关情况的信息还没有特别明显的有用信息,我对大豆有上涨的预期,但信心并不大,只不过大豆有国家的保护收购价撑着,还是比较安全的。4600的保护价,在期货上不是说一定不可能跌破,只是说跌破的概率低,即使跌破了也不会低太多。2012年底大豆的收储和上半年棉花的收储有很大的不同,棉花收储价20400,拍卖价18500,所以期货价格跌破了收储价。而大豆收储价4600,而拍卖价4500,并且拍卖的还是陈豆,折合成新豆还是要4600甚至以上(若加上运费则比期货价格贵了200~300),相对来说期货跌破收储价的概率就低很多。

    大豆有一个特性,就是放久了会“跑蛋白”、“跑豆油”,国产大豆一般蛋白含量42%左右,豆油含量16%左右,如果放一年,会跑1~2个蛋白,会跑1个左右豆油,因此陈豆拍卖到4500元的价格,说明现货市场价格还是比较坚挺的。

    我对2013年大豆价格是看好的,主要理由如下:

    1.国产大豆价格比较坚挺

    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大豆1号交割物是国产大豆(标准三等黄大豆),2012年9月下旬10月初,黑龙江的大豆收割下来,新豆2.5元、2.6元一斤也比较正常,如果算上运到大连的费用,价格都要到5400了。如果当时没有外盘的下跌和国家抛储的压制,现货价格涨到3元一斤也正常。

    2.大豆和玉米比价仍处在劣势

    玉米的国家保护收购价比去年涨了7分,而大豆的则涨了3毛,大豆的保护收购价涨幅为15%,是玉米涨幅的两倍。这说明国家早就看到了大豆和玉米比价关系的不合理,以此来稍作改变。但这只能拉近比价,还远没有到比价平衡的状态(玉米和大豆比价1∶3才算是平衡区域,玉米1.05元一斤,相对大豆要3.15元了,而现在只有2.3元),大豆相对玉米,依然相对便宜。

    3.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可能继续下降,国产食用豆越来越少

    随着玉米种子的改良,以及大豆玉米比价的持续不合理,东北越来越多原本种大豆的土地改种玉米了,这是农民考虑自身利益的自然选择,这一现象已经持续了几年,2012年大豆播种面积比2011年已经少了30%。按照2012年收获后的售价,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依然不高,相对而言还是更愿意种玉米(我之前在调研中还发现2012年某些农民想种玉米但因为买不上玉米种子而退而求其次种了大豆,玉米种子商看到利益必然会在2013年增加种子供应量),因此2013年大豆播种面积可能继续下降。

    按照今年全国国产大豆800万吨左右的产量,和国内大豆食用的需求量刚好处在紧张平衡状态,现在豆浆、豆腐、豆干、豆皮、大豆食用蛋白、酱油等用豆量都比较旺盛,若东北大豆播种面积再下降或是单产减少,那就不够吃了。如果期货价格依然在4700左右,不足以提高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2013年食用豆不够用的可能性较大。(另外,如果2013年食用豆在现货领域就不够用,就不利于期货上的做空,因为做空的很可能买不到充足的符合标准的黄大豆去交割,相对来说更利于做多。)

    4.2013年国家提高大豆收储价的概率大

    近年来,为了保护农民利益,增加农民收入,国家逐年提高相关农产品的保护收购价。2012年大豆收储价更是达到了15%的涨幅,其实国家已经意识到大豆价格偏低了,再不提价种的人会越来越少。2013年农民放弃大豆转种玉米的比价动力依然存在,另外2013年的通胀预期高于2012年,因此我推算国家在2013年提高大豆收储价的概率比较大。

    从国家粮食战略的角度考虑,中国的大豆进口依赖度已经很高,不能再过多提高了,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时期,美国大豆紧缺,它只会考虑本国利益,禁止向日本出口大豆,在日本引起大面积食品短缺(当年日本大豆的进口依赖度太大)。因此提高大豆收储价,激发农民种植热情,维持或增加大豆播种面积,是符合国家利益的。另外,中国最好能有2000-3000万吨的大豆储备,每年收1000万吨新大豆进来,放1000万吨陈大豆出去,以此轮库,这样即使遇到南美、北美大豆都歉收,也不至于我国没有大豆用以榨油和食用。

    5.气候的不确定性

    近年来全球气候不确定性增强(或许地球运行到了一个区间,这个区间气候不太稳定才是正常的),对农产品的影响很大。很难保证2013年南美大豆产区、美国大豆产区、中国大豆产区都风调雨顺。2012年11月,在南美大豆种植季节,又出现了巴西西北太干燥、巴西南部阴雨、阿根廷洪水泛滥等情况,导致大豆种植受阻。

    只要把现货基本面研究清楚了,就能知道期货价格往哪里走。大豆的基本面若是不改变,明年出现上涨行情有较大概率。当一个商品的价格相对其真实价值而言有所扭曲,这扭曲必然要回归,扭曲幅度越大,扭曲的时间越长,价格回归的强度就越大,甚至在某些节点会出现价格爆发和价格反向扭曲的情况。

    当然,基本面也是动态的,它本身会变化,我必须动态地看大豆的基本面情况以及它的变化情况,做到随机应变,才能做好2013年的行情。

    做期货就是做未来

    做期货不能只看当前的环境、当前的供求关系、当前的因素,还要看将来的变化,因为做期货做的是未来,必须要考虑、预判未来才能做好当下的决策。当前的因素,只是决定了当前的价格,未来的价格,必然是未来的因素决定的,谁能充分考虑未来因素的变化,谁更有把握确定未来的供求关系变化,谁就能在当下把握未来价格的变化,并在期货市场赚到可观的利润。

    现在的供求平衡、供大于求或是供不应求,不代表未来也是如此。几个月之后,供求关系可能会有较大的变化,能否把几个月后的供求关系预计出来,这是做好期货的关键。大豆和豆粕在2011年9~11月低位运行,那是因为当时的供应比较充裕,全球的库存不少,对南美丰收的预期也很高,其他品种的下跌也把大豆带下来不少。而我在多方面信息综合考虑后,发现2012年中国大豆种植面积下降是事实,南美受天气影响产量下降也有可能,因此就重点关注大豆。到了11月底拉尼娜天气爆发,南美大豆从丰收预期变为减产预期。到2012年5月,大豆的供求关系一定和2011年底不同,供应会紧张起来,而2011年底豆粕的价格刚好在低位,这就是低位买进的机会。当时的豆粕,2700是低位,2800、2850、2900都是低位,这些价格别人不要,我都要。买的时候,我也做好了准备,虽然价格暂时可能会稍微下去一点,但未来是必然要涨的。

    到了2012年7月中旬,大豆(1305合约)的价格已经在4700左右,并且价格在“高位”盘整了半个月,不少人认为豆类已经见顶了。其实,当时的豆粕现货价格要比期货贵400左右,美国农业部两次的报告都进一步明确了美国大豆减产的情况。也就是说,未来的9-10月份,全球大豆的供应会更加紧张。那么这个位置的价格盘整就不是“高位”了,而是“中位”,越是盘整越是买入的机会,恰好7月24日有跌停板,那便是空头主力送便宜货,当然要重点买入。

    到了2012年11月,美国的减产信息已经明确,并且减产没有原先预期的那么严重,大豆价格出现回落后的盘整是正常现象。这时做大豆,应该重点考虑的已经不是美国大豆的收获情况,而是南美大豆的种植情况,因为美国大豆2012年的收获情况已成事实,而南美大豆的种植情况却可以影响未来大豆的生长和收获,也就能影响未来价格的变化。

    商品,特别是农产品是有价值的,它的顶部不好找,但底好找,找到了底部,确认了上涨,那便是买入的最好时机。因为商品是有价值的,低于价值本身(成本价)就是低价,不可能长期持久。另外,在价格上涨的过程中,如果基本面显示未来上涨的动力没有消失,那么阶段性回调的低位也是买入机会。但并非任何时候都可以逢低买的,只有在种植面积下降,库存下降,外围因素配合的时候才可以买,如果种植面积不降,库存不降,或者降得太少,那还是不能买。低了买,还要看低在什么时候,在什么环境中,关键是要看未来会继续下跌还是会很快上涨。有时候即便价格跌破了价值,跌破了成本价,也不能买,因为有时候跌破价值会马上反弹甚至反转,但有时则会持续下跌(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橡胶跌破成本价13000之后还是继续跌,甚至跌破10000之后还跌破9000),关键是看未来一段时间的供求关系力量的博弈,是供应的力量变大,还是需求的力量变大,变大的量又有多少。低位买入,买的是未来的价格上涨空间,种植面积大,库存大,天气好,说明未来的供应还是大,则价格可能进一步下跌,那还不能买;如果种植面积下降,库存下降,天气恶劣,说明未来的供应会减少,则价格应该会上升,能上升多少,还要看供应减少的量是多少。另外要看外围环境的影响,通胀环境(2009~2010年)会加强上涨的力量,可以买,价格可以看高一点,经济不好(2012年)则会减小上涨的力量,也可以买,但价格不能看太高(2012年的大豆、豆粕行情不能像2009年的大蒜、2010年的棉花行情那么看、那么运作)。

    计划要买入了,还要找具体的买入点,找进场信号,2011年11月、12月拉尼娜天气终于发作,确认南美未来必然减产,这就是买入进场信号;2012年7月24日,在基本面分析继续看涨的前提下,跌了几天后出现跌停,这也是买入进场信号。

    对未来的判断清晰了,对行情的发展有把握了,心态就稳了,就拿得住单子,也敢于在下跌的时候买入,不被洗出来。如果单子拿不住,那必然是自己没有足够的把握。

    对未来的判断一定要比较明确了才能出手(把握度要达到70%或以上),如果仍在怀疑自己的判断,对一个品种涨跌的预期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对未来会不会供不应求不敢判断,或者只有50%的把握看涨,那么如果买入了,价格一向下波动就会心乱,承受不了波动就会割肉、断臂,今天割一点、明天割一点,那也就必亏无疑了。没有方向或者没有把握就不能做。

    除了长线的单子,也可以适当做一些短期的单子作为辅助。比如做进去的时候,就告诉自己做的是一个“小消息”、“小波段”,进去之后,本来就打算过两三天、三五天就出来的,并且一旦不对是马上要止损的。长期的单子如果2850进场了,跌到2800,短期的单子可以买一点,跌到2750还可以买一点,涨一点了则可以出一点,这样可以让长线的单子成本下降,虽然是2850买的,但实际持仓成本只有2700甚至更低。

    当然了,如果是纯粹做日内短线,也可以不考虑未来因素的变化,甚至连当下因素也可以不看,纯粹地从瞬间盘面的变化中寻找盈利机会,但这些盈利机会必然都只是很小的机会,而且一般人做日内短线都会亏钱,即便是买卖点位不亏,手续费也会损耗很多。

    正因为期货做的是未来,所以要盈利是不容易的,即便说起来容易,做起来也是不容易的。人总有各种各样的弱点,即便方向分析清楚了,对涨跌有把握了,但在实际的操作中,赚了一点或是亏了一点,心理就可能发生变化,就想要赌把大的或是做点额外的动作。做期货的风险,有些是来源于市场,但更多的则是来源于自己。

    做期货做的是未来,任何人对未来的预期和判断,可能对也可能错,因此必须要在做好了犯错的准备下,才能行动,否则错一次就可能全军覆没。另外,即便分析能力再强,对一个品种再熟悉,对未来的判断也无法做到每次都100%确定,但交易还是要做的,行情还是要把握的,如果确定性只有50%左右,当然宁可不参与,但有了70%的确定性,就可以逐步参与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