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短经一日一释-为君之道 在于管理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经文】

    臣闻老子曰:“以正理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荀卿曰:“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傅子曰:“士大夫分职而听,诸侯之君分土而守,三公总方而议,则天子拱己而正矣。”何以明其然耶?当尧之时,舜为司徒,契为司马,禹为司空,后稷为田官,夔为乐正,倕为工师,伯夷为秩宗,皋陶为理官,益掌驱禽。尧不能为一焉,奚以为君,而九子者为臣,其故何也?尧知九赋之事,使九子各授其事,皆胜其任以成九功。尧遂乘成功以王天下。

    汉高帝曰:“夫运筹策于帏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有天下也。”

    《人物志》曰:“夫一官之任,以一味协五味;一国之政,以无味和五味。故臣以自任为能;君以能用人为能。臣以能言为能;君以能听为能。臣以能行为能;君以能赏罚为能。所以不同,故能君众能也。”

    故曰:知人者,王道也;知事者,臣道也;无形者,物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鼓不预五音,而为五音主;有道者,不为五官之事,而为理事之主。君守其道,官知其事,有自来矣。

    先王知其如此也,故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

    议曰:《淮南子》云:“巧匠为官室,为圆必以规,为方必以矩,为平直必以准绳。功已就矣,而不知规矩准绳,而赏巧匠。宫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某君某王之官室也。”

    孙卿曰:“夫人主故欲得善射中微,则莫若使羿;欲得善御致远,则莫若使王良;欲得调一天下,则莫若聪明君子矣。其用智甚简,其为事不劳,而功名甚大。”此能用非其有如己有者也。

    人主不通主道者则不然。自为之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此功名之所以伤,国家之所以危。

    议曰:《申子》云:“君知其道也,臣知其事也。十言十当,百言百当者,人臣之事也,非人君之道也。”《尸子》云:“人臣者,以进贤为功也;君者,以用贤为功也。”

    【译文】

    我知道老子说过:“以正道治国,以奇正用兵,以无为取天下,这是成大事者必须明白的最高法则。”荀子的说法是:“做帝王的,善于管理别人才算是有才能;普通人,以自己能干为有才能。”西晋哲学家傅玄说:“能让士大夫忠于职守,服从命令;让诸侯国的君主分到土地并守住它;让朝廷三公总揽天下大事并参政、议政,那么天子就可以悠哉优哉地坐在那里统治天下了。”这个秘诀是怎么知道的呢?看看尧、舜怎样坐天下就明白了。

    在尧的时代,舜做司徒,契做司马,禹做司空,后稷管农业,费管礼乐,倕管工匠,伯夷管祭祀,皋陶管判案,益专门负责驯服用于作战的野兽。这些具体的事情尧一件也不做,悠悠然地只做他的帝王,那么这九个人怎么会心甘情愿做臣子呢?这是因为尧懂得这九个人都各自有什么才能,然后量才任用,而且让他们个个都成就了一番事业。尧凭借他们成就的功业而统治了天下。

    汉高祖说:“运筹帏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定国安邦、安抚百姓、供应军需、保证粮道畅通,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精英。但是我懂得任用他们,这就是我夺取天下的资本。”

    三国时的哲学家刘邵在他写的《人物志》中说:“一个官员的责任是以一味协调五味,一个国家的统治者是以无味调和五味。大臣们以自己能胜任某种工作为有才能,帝王却以会用人为有才能;大臣们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为有才能,帝王以善于听取臣民们的意见为有才能;大臣们以能身体力行为有才能,帝王以赏罚得当为有才能。最高统治者正是因为这些与臣子不相同的才能,所以能够统筹众多有才能的人。”

    所以说,知人,是君道;知事,是臣道。无形的东西,才是有形之万物的主宰;看不见源头的东西,才是世事人情的根本。鼓声不干预五音,却能做五音的统帅。掌握了君道真谛的人,不去做文武百官各自负责的具体事情,才可以成为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做帝王的严守他的这一准则,政府官员知道他们自己应当做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

    正因为做帝王的通晓这一道理,所以他才会把他人的才能当做自己的一样支配利用。善于这样做的,才算真正懂得了为君之道。

    西汉刘安写的《淮南子》作过这样的比喻:“巧手匠人在建造宫室时,做圆的东西一定要用圆规,做方的东西一定要用矩尺,做平直的东西一定要用准绳。东西做成后,人们就不再去理会这些工具了,只是奖赏工匠的奇巧。宫室造成后,人们也再不会去记住那些心灵手巧的匠人了,而只是说,这是某君某王的宫室。”荀子说:“做帝王的射箭要想做到百发百中,就不如用后羿;驾车要想做到驰骋万里,就不如用王良;治国要想做到一统天下,就不如任用贤明正直的能人。这样做省心省力,所成就的功名却极大。”这就是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像自己拥有一样去支配利用的意思。

    上面说的是通晓治国、用人原则的最高统治者的做法,而那些不明白这个道理的统治者就不会这样做了。他们往往事无巨细,都要亲自做才放心,因此不会信任、重用有才德的贤人。不用有本事的人,有本事的人就会讨厌他。其最终结果,只能是功名、事业受损害,国家、社会出现危机。

    这里还可以引述战国时的法家申不害和尸伎在他们所写的《申子》和《尸子》中的话来说明。《申子》说:“人君应当知道他治国的最高原则,群臣应当知道他们所负的职责。说话算数,说了就实行,是各级官员的事,并不是帝王必须遵循的原则。”《尸子》说:“推荐贤才是各级官员的功绩;善用贤能才是帝王的功绩。”

    【智解】

    做大事,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赵蕤开篇便向我们指出如何行使“为君之道”,也就是最高领导人成就功业所必须掌握的原则与策略。要是说得浅显一点儿,就是管理与领导的艺术。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历来功绩赫赫、名扬万载的帝王都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质,那便是胸怀宽广,志存高远。

    没有任何一个气度狭隘,鼠目寸光的人能成为一代人主帝王。眼光总是盯在身前的人成不了领导者,只能去做跑龙套的小角色。能够指点江山,囊括四海的霸主,其成功的首要条件之一便是有帝王的大气,这种气质要求必须有长远的眼光,不为眼前的微末小事所羁绊,必要时能舍弃小利而谋求大利,能够舍小家而顾大家,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而不固执己见。正如毛泽东主席的一句诗所云:“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将目光望到百年之后,方是领导者所为。

    纵观世界历史,以“铁血”著称的普鲁士宰相俾斯麦,就是一位以战略眼光著称的领导者。19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德意志联邦仍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之中。俾斯麦决心担当起统一德国的历史重任,当时的奥地利是普鲁士通向统一之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作为德意志诸邦国中的另一强,奥地利也决不会允许普鲁士成为德意志的主宰。其次的潜在对手便是法国,因为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意志必然会对法国的大陆霸权造成威胁。精于战略、高瞻远瞩的俾斯麦早就料到,与奥地利和法国的战争不可避免,于是便精心策划了“三步走”的战略,终于成就了统一霸业。

    首先,俾斯麦在1864年拉拢奥地利打败了丹麦,俾斯麦在瓜分战利品时设下圈套,让奥地利获得荷尔斯泰因,普鲁士夺得石勒苏益格。由于从普鲁士到石勒苏益格必经荷尔斯泰因,这就为普、奥冲突埋下了伏笔。

    俾斯麦的第二步便是调转枪口,向刚刚还是盟国的奥地利开战。他先利用意大利同奥地利的矛盾,同意大利结盟,然后又用甜言蜜语稳住俄国和法国,取得了他们不干涉德意志内部事务的保证。一切部署就绪的俾斯麦于1866年6月发动了普奥战争,结果以普军大获全胜而告终,战败的奥地利被迫宣布退出德意志邦联。当时的普鲁士国内有人建议完全占领奥地利,以便最大限度地捞取胜利果实。但是眼光长远的俾斯麦却在同奥地利签署和平条约后将军队撤回了国内,因为他深知此时占领奥地利必然刺激法国,使其对普鲁士产生警惕,而且将来同法国必有一战,此时的宽容大度能够换来未来奥地利在普法战争中的中立态度。此后的事态发展验证了俾斯麦战略眼光的准确性。

    作为“三步走”战略的最后一步,1870年9月,法国在俾斯麦挑衅下首先对普鲁士宣战,而奥地利果然没有站到法国一边。在色当战役中,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被俘,普军大胜。终于在1871年l月18日,德意志帝国宣布成立。俾斯麦以其远见卓识成为了德意志民族统一大业中的英雄。

    由此不难看出,作为领导者必须有战略的眼光和广阔的胸襟,其地位如同立于山峰之上,眼光自然应该极目向远,而不能拘于脚下;胸中存有囊括四海,包容宇宙之心,因此才能使事业立于不败之地。

    领导者的责任和位置决定了他们必须要识大体、知大体而弃细务,这一法则就很重要。

    荀子曾说:“人主者,以官人为能者也;匹夫者,以自能为能者也。”“官”者,管理、统治也。荀子此话的含义是,帝王的才能在于选拔官吏和任用他们,官吏的才能在于能够处理具体的事务。对于君主和臣子,“才能”的含义是迥异的。

    这就是说,作为管理者,他主要的工作是选拔合适的人才并让他们各尽其能地为自己服务。主事者的才能集中体现在“御人”上,管好手下人等才是正途,而具体的事务则并非他的首要业务。领导者在战略上要成竹在胸,要充分发挥自己统筹全局的能力,而不要过分去干涉具体事务的施行,要给手下的人自由发挥才能的机会。

    三国时期的蜀相诸葛孔明便是一例。观其业绩可称得上显赫:火烧新野、鏖战赤壁、三气周瑜、智取西川、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等等。其雄才大略和高度负责的敬业精神令所有人折服。但是他却犯下了“事必躬亲”的错误。结果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当刘备死后,孔明大举北伐时,本应授权在前线与曹操多年作战,既有经验,又有计谋的魏延,可孔明总是对其存有戒心,非但不予授权,对魏延提出的出奇兵攻长安的建议也不予采纳,连先锋也不让其做。却让只会夸夸其谈的马谡当了先锋。孔明对马谡也是心中没底便亲自督大军在后,结果还是一出祁山,便因马谡无能失街亭而败北。刘备临终时,曾叮嘱大将李严主管军务。孔明执政后,本应充分利用李严等人的才能,然而仍是“事无巨细”,从而使得两人矛盾日益加深。最终导致孔明以第五次北伐为借口,削了李严的兵权。随后孔明便亲自抓起了运粮事宜,耗费了无数精力,亲自设计运输工具“木牛流马”。孔明不善授权、事必躬亲,最终累死在阵前,令人悲叹不已。如果当时他懂得任用人才,放手让部下施展才干,而自己只负责主掌全局的话,三国相争会是另一番结果也未可知。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领导者如同一位厨师,而他率领的部下就如同调料一样,要想作出佳肴美味来,厨师负有主要的责任,用哪一种材料,如何搭配手中的调料是门高超的艺术,而领导者的才能也就体现在其中。如果用乐队来比喻这种关系的话,那么领导者无疑就是乐队的指挥,即使有再好的乐师和乐器,如果缺少了指挥这个统一调度者,也不会有和谐的乐曲奏出来。

    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团体,其中蕴含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个组织的管理者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美国管理协会前任会长罗仑斯·阿普里曾经为“管理”下过这样一个言简意赅的定义:“管理是通过他人将事情办妥。”可是,许多管理者却常常试图通过自己将事情办好,这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如果事事都管,对员工的工作指指点点,不但干扰了属下的工作,把具体事务搅得一团糟,而且企业发展的大方向、大前景也会荒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