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精品鉴赏-刘长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刘长卿(?-约786),字文房,河间(今河北河间)人。天宝元年(742)进士,曾任长州县尉、海盐令,后贬潘州南巴尉,大历(766)时,为鄂岳转运判官,以触犯大官僚昊仲孺,再贬睦州(今浙江淳安)司马,又调任随州刺史。诗名盛于中唐前期。他的诗多写政治失意之感,也有反映离乱之作,善于描绘自然景物。长于五言,称为“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

    弹琴[1]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2]。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释:[1]诗题一作《听弹琴》。[2]泠泠:形容琴声的清幽。七弦:琴本五弦,象征五行。配五音,宫、商、角、徵、羽。后周文王加一弦,武王又加一弦,成为七弦。松风:即《风入松》,琴调名。

    鉴赏:这首诗题为《弹琴》,实则是抒发自己的感慨。

    诗的一、二句“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写七弦琴声,十分清幽,静静地听,仿佛风吹松林一般。琴是我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的琴声,逗起“松风寒”。“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不同凡响。

    三、四句“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写诗人虽然格外喜欢那优美的古调,遗憾的是现在已没有几人喜欢弹奏了。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如今却成了“古调”,又有几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呢?字里行间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此两句说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次遭贬,有满腹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

    诗人在诗中慨叹古调冷落,借喻世人追随时尚,趋时随俗,不爱古风,而自己则寂寞无依。故此诗有孤高自赏,世上少有知音的感慨。本诗造句甚奇,“寒”字用得尤妙,表现了琴音给人以寒气的感觉。

    送灵澈上人[1]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2]。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释:[1]灵澈:中唐时期的一位著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家的寺庙就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2]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

    鉴赏:大约在大历四五年(769-770),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刘长卿自从上元二年(761)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归来后,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太舒坦。他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此时,两人是一个仕途失意,一个方外归山,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都有怀才不遇的体验,共怀淡薄的胸襟。

    诗的一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间已是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

    三四句写灵澈辞别归去的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着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走越远。“青山”照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自远”写出了诗人伫立远送,对灵澈的依依不舍。从中表现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风度。“独归远”含无尽之情于言外。

    这首诗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

    全诗好比一幅十分精美的图画。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十分动人,尤其是画外的诗人形象,令人回味无穷。那寺院传来的报时的钟声,触动诗人的思绪;而青山独归的灵澈的背影,勾起了诗人的归意。诗人深情,但由于淡泊而不为离别伤感。可见,这首诗的主题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怀才不遇、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适淡雅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1]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2]。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3]。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4]。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5]

    注释:[1]饯别:设宴送行。王十一:姓王,排行十一,生平不详。[2]望君二句:在意义上应当是“挥手泪沾巾”在前面,说自挥手告别后,就只能向着长烟阔水望你了。以后四句都从“烟水阔”生出。[3]飞鸟:喻远行者。没何处:指其远行无依。空向人:枉向人,即好友不在,风景徒佳之意。[4]五湖:说法很多,这里指太湖。[5]汀洲:水中平地。白蘋:水草名,花白色。

    鉴赏:这是一首送别诗,是在宴会上赠别友人之作,重点写与友人离别时的心情。诗人借助眼前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别愁绪。

    一开始,诗人的朋友王十一已经乘船远去,小船行驶在宽阔的长江之中。诗人远望着烟水茫茫的江面,频频挥手,以表达自己依依惜别之情。

    第三句“飞鸟没何处”,既是实写又是虚写。诗中“飞鸟”隐喻友人的南游,写出了友人的远行难以预料,倾注了自己的关切和担忧。“没”字紧扣“望”字;“何处”则点明凝神远眺的诗人,目光久久地追随着远去的朋友,思念之情,不绝如缕。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情,就聚集在这别后的独自久久凝望上。

    五、六两句“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既交代了朋友远行的起止:朋友的一叶风帆沿江南去,渐渐远行,抵达太湖湖畔后休止,又表达了诗人的心追随朋友远去一直伴他到达目的地。在诗人的想象中,他的朋友正在夕阳朗照的太湖湖畔观赏明媚的春色呢诗的最后,诗人又从恍惚的思绪中回到送别的现场。“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蘋!”诗人站在汀洲之上,对着秋水蘋花出神,久久不忍离去,心中有着无限愁绪。情景交融,首尾照应,离别思情,绵绵不绝。

    作者从挥手相别友人要去的地方和将有的经历着笔,把飞鸟、青山、江帆、落日等旅途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最后述说那时还有谁来看见我在江畔望着你的归来呢,深厚的惜别情绪就在这中间表现了出来。诗人调动了眼前所见之物,为送别增悲,用“一切景语皆情语”来形容此诗是十分恰当的。

    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饯别的场面,甚至一句离别的话语也没有提及。其表现手法分外新颖。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1]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2]。

    注释:[1]重送:再一次送别。诗人以前已经写过一首同题的送别诗给裴郎中,所以说重送。[2]逐臣:被驱逐出京城的臣子。

    鉴赏:这是一首直陈心事的赋体送别诗。刘、裴二人曾一起奉召回长安,又一同遭贬谪,同病相怜,发而为歌,感情真挚感人。

    首句描写送别的时间、地点和氛围,将其点染得黯然销魂。“暮”字点明时间是在傍晚,“江头”点明地点是在江边,“猿啼”写声音,“客散”写情状。猿啼声本来就显得凄凉了,猿啼暮江更使人觉得悲凄。《荆州记》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何况如今听到猿声的又是处于逆境中的迁客,纵然未潸潸泪下,也难免要怆然动怀了。“客散暮江头”也不是纯客观的景物描写。日薄西山,暮霭沉沉,旅人扬帆,送者星散,此时尚留在江头即将分手的诗人与裴郎中又怎能不更加动情呢次句切合首句情景中的地点“江头”,显现出上下句之间水乳交融之妙。此时天黑客散,友人远去,自己还留在江头,更感到一种难堪的孤独,只好独自伤心了。而那无情的江水却只管载着离人不停地流去。两个“自”字,使各不相干的“伤心”与“水流”联系到了一起,以无情之水流反衬有情人之伤心,以自流之水极写无可名状的伤心之情。

    三、四句从“伤心”二字生发并一气贯下,而比前两句更推进一步。三句在“远”字前缀一“更”字,表明自己被逐已经不幸,而裴郎中被贬谪的地方更远,着重写出对方的不幸,从而使同病相怜之情、依依惜别之意,表现得更为丰富、更加深刻。末句照应次句的“水自流”,而“青山万里”又紧承第三句“更远”而来,既写尽了裴郎中旅途的孤寂,伴送他远去的只有万里青山,又表达了诗人恋恋不舍的深情。随着孤帆远影在望中消失,诗人的心何尝没有随着眼前的青山而延伸,并与被送的友人一道渐行渐远呢全诗紧扣江边送别的特定情景来抒发同病相怜的感情,使情与景自然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情挚意深,别有韵味。

    酬李穆见[1]

    刘长卿

    孤舟相访至天涯,万转云山路更赊[2]。

    欲扫柴门迎远客,青苔黄叶满贫家[3]。

    注释:[1]酬李穆:酬,答谢。李穆是刘长卿的女婿,颇有诗才。其《寄妻父刘长卿》诗为:“处处云山无尽时,桐庐南望转参差。舟人莫道新安近,欲上潺湲行自迟。”本诗即合的是此诗。[2]赊:远、长。[3]柴门:用树枝编扎的门,言其简陋。

    鉴赏:刘长卿当时住在新安郡(今安徽歙县)。首句即写李穆的新安之行,“孤舟”行江,必是一种凄楚的意味;“至天涯”言其行程遥远和旅途辛劳。不说“自天涯”而用“至天涯”,是作者站在行者角度,体贴爱婿之心,其企盼与愉悦的情绪都在言外之意中了。次句续写李穆从桐庐到新安逆水行舟的情况。这一带山环水绕、江流曲折,地势也由低到高且多险滩。“万转云山”的每一转折,都会使人产生“快到目的地了”的猜想;而打听的结果,前面的路程总是出于意料的远。“路更赊”三字是富于旅途生活实际感受的精彩表达。

    前二句诗人巧妙地概括了李穆原唱的诗意却毫不著迹,运用入化。后二句则转写诗人盼女婿到来的急切心情。这里仍未明言自己企盼、愉悦之心情,而读者从诗句中自能体会。女婿是贵客,年长的岳父亲自打扫柴门院子迎接远来的贵客,显得多么亲切,令读者感到他们翁婿间融洽的感情。末句以景结情,更见精彩,且含意极丰。既表明平时贫居无人登门,颇有寂寞之感,从而为贵客今至而喜;同时又是自谦之词,称“贫”之中流露出好客之情,真挚而感人。

    全诗因体裁字数的限制,多融情于景,且只在客将至而未至时终结全篇。三、四句句法倒装,按理应是青苔黄叶满贫家才欲扫柴门迎远客。但这一倒装便能以景结情,使全诗饶有余味。

    长沙过贾谊宅[1]

    刘长卿

    三年谪居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2]。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3]。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4]注释:[1]贾谊: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被贬出任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被重用,抑郁而死。[2]栖迟: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用以暗喻贾谊的失意。楚客:流落到楚地的客人,此处指贾谊。[3]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这两句诗化用了贾谊《[服鸟]鸟赋》的句子。贾谊在长沙时,看到古人以为不祥的[服鸟]鸟,深感自己的不幸,因而在赋中发出了“庚子日斜兮,服集余舍”、“野鸟入室兮,主人将去”的感喟。诗人借用其字面,创造了“人去后”、“日斜时”的倍觉神伤的气氛。[4]怜君:君,既指代贾谊,也指代诗人自己。怜君,不仅是怜人,更是怜己。

    鉴赏:这是一首吊古诗,堪称唐诗七律的精品。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色来看,诗当作于诗人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诗人在一个深秋的夜晚,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类似的遭遇,使诗人感慨万千,从而有了此诗。

    首联:“三年谪居”,只落得“万古”留悲,上写句意勾连相生,呼应紧凑,给人以抑郁沉重的悲凉之感。“此”字,点出了“贾谊宅”。像鸟儿那样的敛翅歇息,飞不起来的生活本就是惊惶不安的,流落在异地他乡怎不使诗人“悲”呢?一个“悲”字,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苦难生活。

    颔联:“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更当时贾谊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见”二字,写出了无可奈何的惆怅。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从贾谊的见疏,隐隐联系到自己。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这是吊古人,怜自己。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刘长卿的一贬再贬,沉沦坎坷,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诗人将暗讽的笔触曲折地指向当今皇上,手法十分高妙。对句“湘水无情吊岂知”也写得很含蓄,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时光。楚国的屈原哪会想到上百年后,贾谊会来到湘水之滨凭吊自己(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西汉的贾谊更想不到近千年后的刘长卿又会迎着萧瑟的秋风来凭吊自己的遗址。这两句,真切地刻画了诗人有苦不得诉的心境。

    尾联的出句,勾画了一幅荒村日暮图。暮色更浓了,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吹过,黄叶纷纷飘落。这正是诗人所生活的环境,它象征着当时国家的衰败局势,与第四句的“日斜时”映衬照应,加重了作品的时代气息和感情色彩。对句的弦外之音是:我和您都是无罪的,为什么要受到这样严厉的惩罚!这是诗人对强加在他们身上的不合理现实进行的强烈控诉。

    诗人有感而发,既悲怜古人,又悲怜自己。此诗情感深沉而悲凉,用语含蓄蕴藉,字里行间溢出作者无比的痛苦、不平,使人潸然泪下。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1]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2]。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3]。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4]

    注释:[1]吴公台:故址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西北,原为南朝刘宋时沈庆之攻竟陵王刘诞时所筑弩台,原名为鸡台。后吴明澈围北齐于江都,重加修筑,以射城内,因称吴公台。[2]摇落:指秋天草木凋零。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入:一作“秋日”。[3]寒磬:寒空中传来的磬声。[4]惆怅:失意,心情不舒畅。

    鉴赏: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诗,作者旅居扬州时于秋日登吴公台而作。诗中以摇落飘零的秋景,衬托游子思乡的感情。在夕阳西下、寒磬声声中,作者看到南朝征战的残垒,面对滚滚逝去的长江水,不禁吊古伤今。

    首联“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写在一个秋风摇落树叶和百草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宋刘时沈庆之攻竞陵王刘诞所筑的弩台上的寺庙,顿生思乡的情感。颔联“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接着写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峰,都在云雾缭绕之中。颈联“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写夕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落下,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弥漫。因时至秋日,秋风瑟瑟,这钟磬之声也似乎带有一股寒意。尾联“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写南朝古迹尚存,人却早已不在,惟有浩浩荡荡的长江,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

    这首诗写诗人登临眺览,中间四句描绘四周景物,深深地涂上了一层客游漂泊,思乡吊古的情感色彩。“寒磬满空林”句尤为传神。诗人利用静与响、空与满的辩证关系,以响显静,以满形空,在全诗空茫思远境界的构成中是点睛之笔。此诗将凭吊古迹和写景、思乡融成一体,对古代兴废的咏叹苍凉深邃,诗意含蓄温和。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1]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2]。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3]。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4]。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5]。

    注释:[1]李中丞:名字不详,中丞是御使中丞的简称。唐时边将往往加御使中丞、御使大夫一类的官衔。汉阳:唐鄂州汉阳,在今武汉境内。别业:别墅。[2]驱:驱使,指挥。[3]旧业:在家乡的产业。明时:对当时朝代的美称。[4]三边:汉以幽、并、凉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轻生:指出生入死,建立功勋。[5]江汉:江汉对举时,指长江和汉水。欲何之:打算向何方去呢?

    鉴赏:这诗是送给老年失意、回归故乡的将领李中丞的。诗中对他过去守卫边疆的勋绩推崇备至,对他被遗弃的遭遇,则流露出情感上的共鸣。全诗以昔日之忠勇与今日的落寞交叉来写,语言非常凝练。

    诗人送别的这位李中丞曾经是功业赫赫的征南将军,当年他率十万雄师挥戈南下。罢官而归时,原籍并无田园庐舍,可见李中丞为官的清廉。年纪渐大时,仍眷念政治清明的时代。当年李中丞在边塞,边塞即不起烽火。他为国抗敌不怕牺牲,只有身上的佩剑知道。如今李中丞要归居汉阳别业,诗人在茫茫江边为他送别,不知李中丞的前途如何。

    首联“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写四处流落的征南将军,曾经统帅十万大军。颔联“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写罢职归来产业全无,到老还留念政治清明的时代。颈联“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十字警策,将李中丞置生死于度外,威武镇三边的形象勾勒出来。尾联“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写面对茫茫的江水,日落后将军又将去哪里呢这首诗以李中丞的流落无依开始,以流落无依结束,中间写李中丞的赫赫战功,写得悲凉苍茫,从中表现出对李中丞的遭遇的深切同情和悲愤,于意气慷慨中透出不平之感。

    寻南溪常道士[1]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2]。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3]。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4]。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5]。

    注释:[1]常道士:生平不详。[2]经行:走过。屐痕:古人游山多穿屐,此处指足迹。[3]渚:水中小洲。[4]过雨:即雨过之后。随山:沿着山势的自然径路。[5]禅意:佛教指思想上静虑澄心的境界。忘言:《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鉴赏:此诗写诗人到南溪山寻访常道士。通过一路上所见到的幽静景色的描绘,表现出常道士闲淡的生活情调和诗人对这种情调的偏爱。

    诗一开头:“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写诗人寻道士,一路走去,看见莓苔中有足迹。既然路上莓苔遍布,可见这里是人迹罕至之处。三、四句:“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写白云浮进水中的小洲,芳草遮住了紧闭的屋门。这里,既写了远景,又写了近景:悠悠白云缭绕着静谧的小洲,是远景;道士居住地方的门静静地闭着,门外芳草萋萋,是近景。远景近景,都突出了一个“静”字。五、六句:“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写诗人观看了雨后的苍松翠柏,又沿着山路来到了水的源头。诗人在寻找道士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地观看松林的雨后颜色。而雨后的森林到底是什么颜色呢?诗人并没有道出,让读者自己去领会。雨后,溪水潺潺,顺着山势,诗人自能找到溪水的源头。七、八句:“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写溪边的花草似乎也通禅意,面对人们,不再需要任何语言。诗人最后写找到了道士,按常理,二人晤面有很多话说。但诗人与道士,相对无言,这是本诗的意趣。

    从全诗来看,寻找道士只是一个因,诗人鉴赏道士的隐居环境才是目的。所以,此诗清新如画,意境清幽,语调自然,显示出诗人在写景方面的独具特色。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1]。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2]。

    注释:[1]潸(shān)然:流泪的样子。[2]长沙傅:指贾谊。西汉贾谊曾为大臣所忌,贬为长沙王太傅。

    鉴赏:此诗是作者被贬为南巴尉时所作。刘长卿于唐肃宗时,曾被人诬陷,贬潘州南巴县尉。贬谪天涯,又逢新岁,怀乡之心,自然更悲切。但更使他伤感,也是本诗诗眼的,却是在第二联:“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情苦句巧,使人为之掩卷叹息。第三联写岭外生活,一片凄寂,也是佳句。结语以贾谊自比,悲愤之情,溢于言外。

    “每逢佳节倍思亲”,新年里诗人自然特别思念家乡、思念家人。但他却被贬到了遥远的天边之地,千里迢迢,欲归不能,只好独自潸然泪下。加上诗人年事已高却官职卑微,居人之下,就更黯然神伤了。人不能归家,而春风却已经归家了,诗人情不自禁地羡慕起春风来了。诗人悲叹自己在异地他乡,只能和岭猿朝夕相处,和江边的柳树同赏风烟,像这样的类似贾谊贬谪长沙的日子不知还要多少年才能了结呢凡是写景抒情的诗,用字遣词总是十分讲究。或是一句写景,一句说情,或在一句中既写景又抒情,或是前联写景,后联写情。此诗伤感的成分较多,因此抒情语句较多。前两句是情,三句是景,四句有景有情,五、六两句是即景生情,七、八句又是抒情。其中“新岁”是景,“几年”是情。无限离愁展现在眼前。

    这首诗题为《新年作》,但并不仅仅是表达新年怀乡的。诗人以贾谊自比,表达了对身受的遭遇的愤慨。

    江州重别薛六柳八二员外[1]

    刘长卿

    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2]。

    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3]。

    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

    注释:[1]江州:唐江南道江州,治所在今江西九江。薛六柳八:二人生平不详。员外:官名,员外郎的省称,正额以外的官员。因曾有《别薛六柳八二员外》诗,故这首说重别。[2]生涯:生业、生计。这里指宦途事业。承优诏:蒙受优渥的诏命。空知:徒知。[3]胡雁:犹云北雁。雁在秋天由北而南,胡地在北,故名。淮南句:战国时淮南皆属楚地,故说楚山;木叶落则山更明显,故言多。

    鉴赏:刘长卿曾被诬陷,囚禁狱中,后遇赦,贬为潘州南巴(今属广东)尉。旋即移睦州司马。此诗当是刘长卿将往睦州,在江州告别薛、柳两位朋友时所作。潘州虽近海,当时究竟还是蛮荒之地,不是寄身之处。睦州也近沧海,却是东南鱼米之乡,此次得以谪移,使他喜得可以暂且寄身。故从诗中流露出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情。

    首联:“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空知学醉歌。”写长期飘零,世事早已参破,预想不到的好事,无非是虚幻的宦海沉浮。诗人只想浪迹天涯,只想醉酒当歌。颔联:“江上月明胡雁过,淮南木落楚山多。”写在九江所见的江上升起的明月,飞掠夜空的鸿雁和淮南瑟瑟的秋风,树木的凋落。这两句写九江秋天夜景,境界凄清,反映了他当时的心情。颈联:“寄身且喜沧洲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写诗人寄身在这遥远的地方,感到自由、欣喜,纵然白发丛生也不能让自己徒然悲愁,表现了诗人得到聊堪寄身之处的喜悦。然而,接着便感到已经老去的惆怅。尾联:“今日龙钟人共老,愧君犹遣慎风波。”写诗人已经衰老,已经步态龙钟,可薛六、柳八两位朋友还叮嘱他,谨慎人间的风波。这声声叮嘱,让诗人惭愧、感动。结语备见薛、柳两位朋友对他的真情。他的反应,用一“愧”字,非常传神。

    此诗一开始就用反语表现了诗人的愤激之情:本来就多年沦落,如今竟得到天子的厚赐!诗人遭贬谪之日,正是大雁从胡地返回、淮南木叶凋落之时,此时此景更使贬谪之人伤感。颈联两句,清楚地见出了诗人对贬谪到边远之地的怨恨。而诗的最后两句,则写了诗人对两位朋友叮嘱之情的感谢。此诗写景凄美,抒发了诗人因遭贬抑郁非常之情。

    自夏口至鹦鹉洲望岳阳寄元中丞[1]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2]。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3]。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4]。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5]

    注释:[1]夏口:地名,今湖北武昌。鹦鹉洲:在今武汉西南长江中。中丞:官名。[2]汀洲:即鹦鹉洲。楚客:诗人自指。[3]汉口:今武汉汉口。[4]孤城:指汉阳城。戍:哨所。[5]古今怜:古今为贾谊的遭遇而叹息。

    鉴赏:此诗也作于刘长卿被贬途中。诗人借怀人和写景,抒写自己旅途的孤单寂寞之感。诗人贬谪后得迁移到另一处稍好之地,心境是平和愉悦的,虽然从此将闲适自保,对沧州而“醉歌”,不再去冒什么风险了。但岁月蹉跎,老亦将至。诗歌写出了作者这种无可奈何的内心世界。

    首联:“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写静静的汀洲,没有风浪,没有烟霭,只有诗人漂泊的影子,思念着旧交元中丞。颔联:“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写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雀,洞庭湖的秋水与远天连成一片。这两句写景气势雄阔,但透着凄凉。颈联:“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戍临江夜泊船。”写所闻所见。山背后的孤城响彻号角,诗人增添一种寒意;临江的哨所旁,泊着诗人的船只。尾联:“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写贾谊上书,是赤子忧国忧民;无论古人或是今人,都为他的远谪而辛酸。

    此诗和前一首作于同一时期。前六句,写的都是景物,层次井然。作者从夏口坐船出发,首先见到汀洲,此时是在白天。到汉口,将近黄昏,到鹦鹉洲时,已是晚上。一路写来,有所见近景,有远望远景。景中又寄寓着对元中丞的怀念,楚客相思,洞庭秋水,都是这种感情的表现。孤城吹角、独戍泊船,则寄寓着他被贬的凄苦情绪。结语忽说贾谊,实是自喻,是在向元中丞申述自己的冤抑之情。

    全诗写景抒情溶为一体,诗人沿途所见所闻,都融入了诗人的离愁别绪及遭贬谪的忧愤之情。

    送上人[1]

    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2]。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3]。

    注释:[1]上人:佛教称具备德智善行的人,后用为对僧人的尊称。[2]将:与、共。[3]沃洲山:在浙江新昌东。相传为晋代高僧支遁放鹤养马处,有放鹤峰、养马坡。

    鉴赏:此诗以天上“野鹤”比喻人间的“上人”,恰合身份。出家人闲云野鹤,去来无踪,不以人间俗事为累。因此,诗人此次既然是送别僧人,用“野鹤”来形容僧人行踪乃至心态,自然十分合适。“岂向人间住”一句强调了出家人不食人间烟火的品格。但诗人言犹未尽。诗人劝僧人,既然已为僧人,索性就清净到极致,不要住到像沃洲山那样有名的地方,因为知道它的人已经很多了。要住,就住到冷僻无人知的地方,做一个真正的高僧。

    诗中从野鹤凌云飞去,比喻僧人归居山中,不恋俗世。后两句推进一步,意谓真要脱离红尘,就不要到那些时人所熟悉的名山福地去,因为在那里还是要和俗客来往的。唐代有些僧人,常和达官贵人来往,借以提高身价,并不真要出世离俗。作者可能是针对这种情况,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可见,这虽是一首送别诗,其中却有调侃之意。既然沃洲山已为时人所知,就不再为佛家清净之地了。一个真正的高僧,就不该选择这样的地方修行。诗人此诗中对僧人的劝告,是非常耐人寻味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