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上喜会梁州故人[1]
韦应物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2]。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3]。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4]。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5]。
注释:[1]淮上:指淮水边。梁州:又作梁川,唐州名,在今陕西南郑东。[2]江汉:即汉江,在梁州下游。[3]浮云:分别后似浮云,各奔东西。[4]斑:指鬓发花白。[5]何因:因何,因什么原因。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在淮上遇梁州故人而作。题目《淮上喜会梁州故人》中一“喜”字,充分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欢悦;朋友间再相看,不免又生发老衰的感慨之情。
首联忆往事,概括往日的情谊。十年前,诗人与这位老朋友在梁州江汉一带经常相聚痛饮,述说心曲,只觉酒逢知己千杯少,每次都大醉而还。情谊如此深厚的老朋友久别后的重逢,一定感慨非常。
颔联直接抒发分别十年的伤感。两朋友行踪不定,年华易逝,十年的时间如流水匆匆。诗人用“浮云”比喻两人行止的不定,用“流水”比喻年华的逝去。这在“喜会”中生出岁月蹉跎的“悲”意。本联十字,概括的时间为十年,概括的空间为两朋友十年中所到之处,概括的人物为两朋友十年中所交之人,文字极富概括力。
颈联承接前两联,乐今日有机会相见,哀叹各自已老。今日相聚欢笑依旧,也像十年前那样,也有痛饮,也有欢歌;但“十年”的光阴必定引起敏感的诗人的伤感,十年的漂泊生涯,使得两位朋友历尽艰辛,使得两位朋友两鬓萧疏。因为相逢,才有机会互诉漂泊之感,才有机会互相安慰、互相鼓励,朋友情谊进一步得到巩固和加强。
结句以反诘作转,又谈到目前的归宿问题。故人将归去,为什么诗人不归去呢?原来诗人早已爱上这淮上秋山,所以,老而不归。如此作结,出人意料,让人回味无穷。
诗歌采用今昔结合的写法,从相会之时回忆到十年前的常相聚,从今天的喜会写到别后的坎坷,充分表现了喜悲交加的复杂感情,语言简朴而自然流露真情。
初发扬子寄元大校书[1]
韦应物
凄凄去亲爱,泛泛入烟雾[2]。
归棹洛阳人,残钟广陵树[3]。
今朝为此别,何处还相遇[4]。
世事波上舟,沿洄安得住[5]
注释:[1]扬子:指扬子江,地近瓜州的古渡口,为唐代长江南北的交通要道,在今江苏江都南。元大:姓元,排行老大。校书:校书郎的简称,官名。[2]凄凄:形容心情悲愁。[3]归棹:归舟。棹,船桨,指代船。广陵:今扬州。[4]此:此处,指广陵。[5]沿:顺流。洄:逆流。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回洛阳时,由长江转大运河北上,途经扬州,刚刚从广陵(今江苏扬州)起程,寄别广陵朋友元大之作。诗歌通过舟行中的诗人所特有的景物感受的描写,抒发了离别的情怀、对世事多变的感叹。
首二句写“初发”,用叠字描绘感情。诗人对朋友元大以“亲爱”相称,足见感情很深。感情颇深的朋友分别,心情自然十分悲伤。船离开码头起程,没尽头地在烟雾中飘荡。“凄凄”和“泛泛”将情景自然融合。
三四句具体交代分别的地点,切题目中的“扬子”。船已出发,回洛阳去的诗人还不停地顾盼广陵城,城外的树木由清晰到模糊,忽然又闻在广陵城听惯了寺庙钟声的袅袅余音。离愁别恨、袅袅钟声以及城外迷蒙的树色交织在一起,使得诗人内心空空荡荡、一片迷茫。诗人借助形象,抒发内心的愁情。
五六句交代这首诗的寄赠对象为“元大”。今天在此地广陵城一分别,在何处能再相见呢?分别已引发深深的愁绪,现又不知何时在何处再相见,又引发一层愁苦,从而强调朋友重逢的不易,同时也照应了三四句的感情基调和诗人的所为所感,让读者深深地体味和理解诗人与好友的依依惜别。
结末二句从泛舟悟出普通道理。用行舟作比,波永不停,舟永不静,在水流上或顺流而下,或逆流而上,总之没有“住”的时候。一方面宽解了眼下与好友的分别(从舟行水上得到的启示,分别是不可避免的),另一方面也感叹了未来的不知所措。
这首诗语言平实,情景融合自然。写的是眼前景,说的是口头话,悟的是人人意中之理。
寄李儋元锡[1]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2]。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3]。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4]。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5]。
注释:[1]李儋元锡:指李儋,字元锡,武威(今甘肃武威)人,官至殿中侍御史,是韦应物的诗交好友。[2]逢君别:相逢不久又分别。[3]黯黯:形容情绪黯淡低沉。[4]愧俸钱:愧对领取的朝廷的俸钱,因为不能使人民安居乐业。[5]几回圆:指盼望你来已有好几个月了。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任滁州刺史时,听说朋友李儋欲来相会,于是写诗催促并寄赠。诗歌表达了对朋友的深切思念,倾诉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邑有流亡愧俸钱”的无奈心情的流露。
首联叙别。从去年花红时诗人与朋友相遇后分别,到今年的花开已有一年。分别仅一年时光,如此惦念,足见二人交谊之深。即景生情,勾起花里相逢又分别的往事,既欣慰又伤感。“又一年”既比喻时光流逝,世间万物都处在变化之中,又为下文作了铺垫。
颔联写诗人自己有志而无奈的烦恼和苦闷。人世间的事情茫茫无据,难以预料,春日里情怀惨淡,倚枕不能入眠。“世事茫茫”既指当时皇帝逃难,国家前途不明;又指诗人自己作为朝廷任命的地方官,百无聊赖,无所作为。
颈联具体写诗人内心的矛盾。自己身上多疾病想退归田园,但眼看百姓贫穷逃亡,感觉自己未尽职责,于国于民都有愧啊!诗人有志向,却无法改变大局;多病的身体又想辞官,但职责明确又不忍心让百姓贫穷和逃亡。诗人又积极又消极,内心矛盾重重。“邑有流亡愧俸钱”充分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也是全诗的精髓,感动过不少做官的人。
结联写感激朋友李儋的问候并急盼他的来访以慰藉诗人内心的矛盾。听说朋友要来探问,诗人站在观风楼望月,月亮都圆了好几次了,朋友何时才能来,诗人内心的痛苦何时才能得到缓解,写尽了相思之苦。
这首诗充分运用衬托的手法刻画清廉正直的封建地方官的矛盾思想和苦闷心情:以美景反衬诗人的不欢,用“花开”衬“春愁”,突破情景交融的写法。
寄全椒山中道士[1]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2]。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3]。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4]。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5]
注释:[1]全椒:唐滁州全椒,今安徽全椒。山:指全椒西约三十里的神山。[2]山中客:指道士。[3]煮白石: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者,中黄丈人弟子也。尝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时人故号曰白石先生。”此处用来渲染道士生活的清苦。[4]风雨夕:风雨之夜。[5]空山:空寂的山林。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在风雨之夜由自己在郡斋有寒冷的感觉联想到全椒山中道士此时此刻的情形而作。诗歌通过形象鲜明的山中生活图画,表达了对山中道士的忆念之情,也流露了诗人对隐居生活闲适情趣的无限向往。
首联忆念道士。今朝郡斋特别寒冷,由己及人,忽然挂念全椒山中的道士,他现在的情形怎样呢?“郡斋”,指州衙内公余休息的场所。“冷”,既写实实在在的气候冷,又写诗人内心的冷、内心的寂寞。为什么诗人在感觉“冷”的时候只会想到山中道士呢?这里自然也传递出诗人平时向往山中道士的生活。
颔联想象道士在山中的具体生活情形。山中道士在这寒冷天气里一定独自一人又到山间小溪边去拾干柴,拾柴回来一定独自一人煮白石。道士生活自由自在,远离人世,却充满冷清和孤独。
颈联表达欲走访之意。诗人继续想象:不如自己带上酒,在风雨交加的晚上赶去慰问山中道士,互相温暖孤寂的心以解脱内心之苦。“远慰风雨夕”中的“风雨”照应“今朝郡斋冷”中的“冷”,“冷”的感觉仍然存在。
尾联交代写作的缘由。欲走访,又有所顾虑。道士在山中行踪本不定,落叶又满山遍野,早已掩盖路径,不知到何处去寻找道士的踪迹。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落叶之多,而且还写出了山之深;不仅写出了找不着道士的无可奈何,还写出了诗人自己内心的孤独之情的无处化解。“落叶满空山”中的“空”照应诗的开端“冷”。
全诗紧紧围绕一个“冷”字而写作:从“郡斋”的“冷”想到山中道士的孤独;由道士独自一人在山中艰苦修炼,想到全椒山的与世隔绝,道士和诗人无法暂解心中之寂寞。
秋夜寄邱员外[1]
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2]。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3]。
注释:[1]诗题一作《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邱员外,指邱丹,苏州嘉兴人,曾为仓部员外郎、祠部员外郎,故名。韦应物在苏州任刺史时,邱丹隐居临平山(今浙江余杭东北),二人常有唱和。[2]属(zhǔ):值。[3]幽人:幽居之人,指邱员外。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在秋夜所引发的怀念友人之赠诗。诗歌表达了诗人对隐居山中的友人邱丹生活的关照,想象邱丹此时也必将怀念诗人自己,从而抒写真挚的朋友情谊。邱丹收到这诗后,曾和诗一首:“露滴梧叶鸣,秋风桂花发。中有学仙侣,吹箫弄秋月。”
一、二句写实,写诗人秋夜散步生怀君之感。首句“秋夜”,点明大的时间背景是秋天,小的时间背景是夜晚。秋夜,气候已近凉爽,月光格外明亮,天空格外高远。这高远的天空将引起诗人思绪飞扬,引出无限的遐想,这也是怀念友人的最佳时节。“秋夜”之景引发“怀君”之情。次句“散步咏凉天”,紧扣上文,承接自然。“散步”照应“怀君”,“凉天”照应“秋夜”。
三、四句虚写,料想此时远方的邱丹空山未眠,也必在怀念诗人自己。秋夜的山中必定一片寂静,只有松子落地的声音打破这宁静,在山中过着隐居生活的邱丹一定很喜欢这宁静的秋夜,还独自在松下徘徊。通过诗人的想象,展示了朋友间真挚的友谊。
这首诗,诗人运用写实与虚构相结合的手法,在同一时间里,呈现出不同的空间,使眼前之景与意中之景并列,使怀人之人与所怀之人异地相连,从而表达了两地相思的深情。诗人还充分运用照应手法,突现两地相思之情。第三句“空山松子落”是“秋”天的情景,照应首句的“秋夜”;第四句的“未眠”照应第二句的秋夜“散步”。虽不出新意,然而联络照应自然。
赋得暮雨送李胄[1]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2]。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3]。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4]。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5]。
注释:[1]赋得:相当于“咏诗”,当时科举时题目中语。[2]楚江:指长江。建业:古地名,今江苏南京。[3]帆来重:因微雨打湿风帆,船行迟缓,故显沉重。[4]海门:指长江入海处。浦树:泛指江边之树林。含滋:饱含着水气。[5]散丝:微雨。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经历了在南京的长江边送别好友李胄后所作的咏暮雨诗。诗歌真切描绘了烟雨朦胧的景物,烘托出凄清的境界,隐现黯然伤别的情绪。
首联点题,“楚江微雨里”点“雨”,“建业暮钟时”点“暮”。交代送别的地点是南京城外的长江边,送别的时间是傍晚,送别的情景是烟雨朦胧之中。为下文铺垫了压抑的气氛和灰暗的色彩。“楚江”,即楚地长江。李太白诗集注:“大江自三峡以下直至濡须口,皆楚境,故称楚江。”
颔联紧承上联压抑的气氛,写“微雨”给万物带来的沉重。水汽迷茫中,船帆行驶迟缓、吃力;雨天傍晚,雨雾蒙蒙,小鸟振翅、奋力难速飞。自然衬托上文:“帆来重”、“漠漠”衬托“微雨”,“鸟去迟”、“冥冥”衬托薄“暮”。“重”与“迟”寓送别之人的心情,揭示主题。
颈联仍紧承首联,隐含伤别。海门遥远,不能望见。海门,是李胄的去处,在今长江入海口北岸。长江两岸的树木饱含水汽,似理解送别人的心情,也被感化了。因“暮”而“不见”,因“雨”而“含滋”。诗人艺术感觉敏锐,通过细致的描写,给人暮雨如在眼前之感,又让人观赏了烟雨归舟的动人画卷。
结联即景取材,直抒胸臆,离愁别绪喷涌而出。经过前六句诗文的铺写和渲染,诗人置身于烟雨、暮色、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景物构织的画面中,这沉滞迷茫的自然景色与诗人黯然伤别的情绪相交织,诗人再也不能自已,禁不住潸然泪下。“比”字自然地将别泪和雨丝交融在一起,既增强了别情的形象性,又加深了景物的感情色彩。“散丝”又照应了文首的“微雨”。
这首诗选材独具匠心,总是选取自己有独特感受的景物入诗。全诗联系紧密,照应自然,浑然一体。
长安遇冯著[1]
韦应物
客从东方来,衣上灞陵雨[2]。
问客何为来?采山因买斧[3]。
冥冥花正开,飚飏燕新乳[4]。
昨别今已春,鬓丝生几缕[5]
注释:[1]冯著:与韦应物同时人,为好友,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人,仕途不得意。[2]客:指冯著。灞陵:即灞上,汉文帝葬于此,故名,在长安东。[3]采山:采伐山上的树木。[4]冥冥:形容造化默默无语的样子。飚飏:轻快飞翔的样子。[5]昨别:指去年春天相别。今已春:指今日相逢,已是一年后的春天。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与好友冯著于长安相遇时所作。诗歌以亲切和风趣的笔调,既对失意朋友冯著深表理解、同情、体贴和劝勉,又生今年相逢光阴易逝、人生易老的感叹。
首联交代冯著是从长安以东的地方来。汉代灞陵山是长安附近的有名隐逸地,不少名人在此隐居。冯著从著名的隐逸地来,一定也有不快之处,一定有名人隐士的风度。诗歌以汉文帝的灞陵风雨起兴,又隐约表露作者悯世思治的心情,隐含对有才有德的冯著不得志的怜悯之情。
颔联自问自答,料想冯著来长安的原因。要问冯著为何而来?大概是想来长安谋发财而采铜铸钱吧,没想到最后只得到一片荆棘,还得买斧斫除。“采山”化用左思《吴都赋》:“煮海为盐,采山铸钱。”“买斧”化用《易经·旅卦》:“旅于处,得其资斧,我心不快。”此联承上表达冯著的确失志不遇,心情郁闷。
颈联回想去年在花开燕乳的春天相别时,冯著所居春山寂静的情态。百花悄悄盛开,燕子刚哺育了雏燕而欢快飞翔。诗人选取春天典型形象的描写,劝勉冯著在隐逸之时要坚信天地造化的公正,对自己的未来要有信心。
结联生发人生感叹。去年在春天相别,今又逢春,时间已过整整一年,风景依旧,你的鬓丝却比去年多生几缕了。从而表达对冯著的充分理解和真诚同情,也说明诗人在闲适的生活中,自己的内心世界非常不平静。
这首诗在叙事中抒情写景,借景寓意,以自问自答的方式烘托气氛,情感真挚,语言生动活泼、含蓄风趣。
滁州西涧[1]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2]。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2]。
注释:[1]滁州:今安徽滁县。[2]独怜:只爱。深树:树林的深处。[3]野渡:郊外的渡口。舟自横:渡船自由自在地浮泊。
鉴赏:这是唐德宗二年(781)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春游滁州城西郊野两山之间的溪流所作,是一首山水诗名篇。诗人通过对比,从“涧边”写到“涧中”,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暮春游西涧赏景与晚雨渡口所见,恬淡的胸襟和忧伤的情怀在诗中得到自然流露。
首句以“独”字领起,“怜”字紧承。诗人用“独怜”二字表明自己喜爱的心情,“独怜”的对象是那涧边生长在僻静处的自甘寂寞、安贫守节的野草。诗人不写春天的桃红柳绿,唯独喜欢这种安静而又有生气的景色,透露出诗人对洁身自好的人品和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二句,诗人从视觉、听觉两方面来勾画,枝叶茂密的树木深处,黄鹂唱着悦耳动听的歌。“深”字既状写大树参天、枝繁叶茂之态,又突出树林深处的静;“鸣”字以动衬静,也为西涧增添了无限生机。
第三、四句写雨中所见所闻。春潮带着雨水,夜晚急着上涨;渡口无人之小船,独自打横在江上。晚潮带春雨,水势更急,倘在要道,正是渡船大用之时,不会“舟自横”;而郊外渡口,行人本不多,此刻更无人,船夫也回家了,空空的渡船只有悠然漠然了。诗人以“急雨”、“春潮”来显示静中有动,又以“无人”和“舟自横”使动归于静。这也是诗人当时的处境和心情的形象写照,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之情。
诗人在仕途生涯中,忧中唐政治弊端,疾百姓生活贫苦,有志改革而无力,欲归隐而不能,常常被出仕、退隐所困扰,只好不进不退,任其自然。诗人思归隐,故“独怜幽草”,自己的无所作为,正像水急之时的野渡舟横。以情入景,景融情,此诗令千古读书人步入画境。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1]
韦应物
兵卫森画戟,燕寝凝清香[2]。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3]。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4]。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5]。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6]。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7]。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8]。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9]。
昊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10]。
方知大藩地,岂日财赋强[B11]。
注释:[1]郡斋:指苏州衙中刺史官署内公余休息的斋舍。[2]燕寝:小寝。古代天子、诸侯相对于“正寝”而言的起居室。州刺史司说是古代的诸侯,故以燕寝称郡斋。[3]池阁:指池塘和楼阁。[4]烦疴:指暑天闷热让人产生的烦躁之感。[5]居处崇:居住宏丽,借指身居刺史高官。睹:一作“瞻”。[6]是非遣:排遣世俗事务的是是非非。[7]属时禁:正为时下所禁止。这次郡斋宴在五月,刚好赶上禁止屠宰杀戮。[8]金玉章:指文士们创作的美好诗篇。[9]凌风翔:乘风翱翔。[10]吴中:苏州的古称。彦:对文士的美称。汪洋:指文士们文章气势磅礴。[B11]大藩地:大的州郡,这里指苏州。
鉴赏:贞元五年(789),诗人顾况贬官途经苏州,韦应物为顾接风,在苏州郡斋与吴中文士宴集时写的这首古体诗,通过对雨中环境和宴集盛会之乐的描写,既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怀,又表达了自己身居宦海的出世情调。
一二句交代郡斋的配置和气派,点题目中的“郡斋”。郡斋门前密密麻麻地排列着佩带有画饰兵器的仪仗,室内焚香不止,始终保持着迷人的清幽香气。这样的环境让人感觉有社会地位,也让人感觉安适。唐代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门前可列仪仗。这也说明,当时一定的官职诱惑力是极大的。
三四句继续写郡斋的优越,并点题目的“雨中”。苏州地理位置临近大海,海上风雨到来之时,这郡斋中的池塘、亭台和楼阁都能感觉。这也寓意郡斋中能了解国家之大小事。
五六句写郡斋亦可消除人们的烦恼,且点题目中的“诸文士”。“烦疴”照应前文的“凉”。“嘉宾”,指吴中诸文士。
“自惭居处崇”至“性达形迹忘”,诗人自己述怀。自惭身居刺史高位,未关心当地百姓的安乐;自己也能领悟事物的道理,却不履职责地追寻自己心性的豁达,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反省和不热衷于功名富贵的心态。
“鲜肥属时禁”至“意欲凌风翔”,写宴集盛会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古代有停止屠宰牲畜的禁令,本次郡斋宴吃的鱼肉正为当时规定所禁止,吃的蔬菜和水果也属尝鲜;一边饮酒,一边欣赏座中文士创作的美好诗篇;精神愉悦身体自然得到放松,思想想乘风翱翔,很好地照应五六句。
末四句称赞吴中文士。吴中岂止赋税收入多,文化也兴盛。“群彦”,指众多才士。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与“邑有流亡愧俸钱”一脉相承,当为古今为官者之鉴。
夕次盱眙县[1]
韦应物
落帆逗淮镇,停舫临孤驿[2]。
浩浩风起波,冥冥日沉夕[3]。
人归山郭暗,雁下芦洲白[4]。
独夜忆秦关,听钟未眠客[5]。
注释:[1]夕次:晚上停宿。盱眙:在淮水南岸,今江苏盱眙。[2]落帆:降下船帆,指船停泊。[3]浩浩:水浩大的样子。[4]山郭:山村和城郭。芦洲白:指芦花洲的芦苇秋日开白花。洲:水中陆地。[5]秦关:陕西长安一带多关隘。
鉴赏:这首诗可能是诗人上任苏州任刺史途中所作。诗歌主要写停宿江苏盱眙,旅途思乡之情。
首联交代停宿地点。在淮河边的城镇盱眙卸下船帆,停泊在专供邮传和官吏旅途中住宿的地方。“淮镇”,指淮水边上的城镇盱眙。“孤”,指“驿”的附近无其他房舍,比较孤单,以环境衬托人物心理,环境的孤单引发环境中人的内心孤独。
颔联描写傍晚的苍茫景象。夕阳西沉暮色苍茫之时,江面上风浪很大,已没有了行船,视线渐渐模糊,无法吸引诗人的注意力。开阔画面的展示,也无法排遣诗人心中的思念。
颈联描绘人归雁宿、各安其居的祥和图画。诗人由远及近,收回视线:夜幕降临的时候,只见劳作的人们扛着犁、荷着锄纷纷归家;飞雁也纷纷停落在白色的芦苇丛中,结束一天的劳累。这样的所见更催生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结联承前三联的描述,自然地表达羁愁旅思,揭示主题。独自一人在万籁俱静的深夜结束了所见,只能回忆故乡长安的人事物,越回忆越不能入眠,远处寺庙传来的钟声又不断地提醒诗人客居他乡。
全诗采用白描手法,以叙为主,语言平实。意境苍茫,从大处落笔,“孤”来自于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浩浩”、“冥冥”、“郭暗”、“芦洲”都是远观,“忆秦关”、“听钟”跨越空间距离。
东郊
韦应物
吏舍局终年,出郊旷清曙[1]。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2]。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3]。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4]。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5]。
终罢斯结庐,慕陶直可庶[6]。
注释:[1]吏舍:官署。局:拘束。旷清曙:清新、明亮的郊原景色使自己心情顿感舒畅。[2]散:散播。[3]丛:树丛。憩(qì):休息。还复去:徘徊。[4]霭:云气,这里指笼罩。[5]乐幽:喜欢幽静。遽:匆忙。[6]结庐:修建房舍。陶:指陶渊明。直:一作“真”。
鉴赏:这首诗通过对春日郊外美丽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爱赏、仰慕陶渊明归隐山林的感情。
首四句:交代来到郊原的妙处,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在官署中关了整整一年,来到郊原,优美的景色舒畅了自己郁闷的心情。杨柳被春风吹散,呈依依状,青山使诗人的愁思浅淡。“局”、“旷”,对比了狭小的官署和开阔的大自然,也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散”、“淡”,化静为动,托物传情,有力地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的心情。
次四句:主要写郊游。沿树丛、小溪或行或止,徜徉其间,由于身在官府,不得不离开这心之所往的理想环境。微雨如丝,郊原一片迷濛;只闻春鸠的鸣叫,却看不见它在何处,仿佛进入了仙境。这正是诗人所希冀的远离尘世的境界。“微雨”和“春鸠”,一见一闻,点明春景。
结末四句:即景生情,写出了内心的不快,以仰慕陶渊明绾结,照应前文。喜爱幽静的心愿屡屡未能实现,由于官务缠身,现仍行迹匆忙,不能如愿。最终,只有辞去官职,才能在这里修建房屋,像陶渊明那样亲近自然。“结庐”,化用陶渊明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饮酒》第五),此指隐居。陶渊明因不满当时黑暗动荡的社会,不愿同流合污,弃官归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很敬仰陶渊明的做法,下定决心摆脱束缚,回归自然。
这首诗风格淡雅,“散”和“淡”用字非常巧妙。
送杨氏女[1]
韦应物
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2]。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3]。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4]。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5]。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6]。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7]。
赖兹托令门,仁恤庶无尤[8]。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9]。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10]。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B11]。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B12]。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B13]。
注释:[1]杨氏女:出嫁到杨家的女儿。[2]永日:整天。出行:出门远行。[3]有行:出嫁。江:指长江。[4]无恃:指母死失去依靠。抚念:抚心思念。慈柔:慈爱温和。[5]幼:指妹妹。长:指姐姐。两别:指姐妹两分离。[6]结中肠:郁结于胸中,形容内心万分悲痛。[7]阙:同“缺”,缺少。内训:闺门之训,即母教。[8]赖:幸好。令门:有名望的好人家。[9]资从:陪送的嫁妆。[10]容止:容貌和举止。猷:规矩。[B11]秋:借指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古人重视秋天,常以秋代年。[B12]临感:临别时的伤感。难收:难以控制。[B13]归来:指送别出嫁的大女儿归来。缘:即沿。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为出嫁的长女送别,感触早丧爱妻、与女儿们相依为命的特殊遭遇所作。诗歌通过对出嫁女儿的叮嘱、训诫和爱怜的话语,写出了人间父女的情深。
首四句总起点明题目送嫁。长女出嫁前夕,诗人全家整天都被悲伤的气氛笼罩,长女将出嫁到很遥远的地方,逆长江而上。用“轻舟”反衬诗人全家人心情的沉重,为下文铺垫感情基础。
从“尔辈苦无恃”至“义往难复留”写伤别的具体原因。两女自幼都失去母爱,诗人平日对她们更加慈爱温和。因母早逝,长女便担负起抚育幼女的责任,两姐妹情谊深厚,分别时哭泣不止。面对两女哭泣不休的情景,诗人内心万分悲痛,女大当嫁理应前往,自古如此,又不能挽留。
从“自小阙内训”至“仁恤庶无尤”写诗人对长女不懂闺训的担忧,希望长女能得到婆家的爱怜。长女自幼缺少母教,侍奉婆婆、丈夫方面的事情的确让人担忧。幸好现在出嫁到有名望的好人家,婆家的涵养和爱怜可使女儿免除过失。
从“贫俭诚所尚”至“容止顺其猷”写诗人渴望长女不自卑而遵守妇道。出身贫寒,嫁妆岂能丰厚?孝公婆、敬丈夫遵守妇道,仪态、举止顺从夫家的规矩。
最后六句写送别之后,作者自己伤感的情绪,关乎父女、姊妹之情。送别在今天早晨,再相见不知在何年?平常无事还能排遣忧愁,临别时的伤感突然变得难以控制。送别出嫁的长女归来再看还在哭泣的幼女,诗人不久又将送别,别后将陷于更加孤独的处境,痛上加痛,再也控制不住伤心的眼泪,任其沿帽带落下来。
这首诗取材于家庭琐事,又娓娓道来,用语清浅,但情真意切,字字感人,是富于家常情味的名篇佳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