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精品鉴赏-白居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后人称白香山、白傅、白太傅。其先太原人,后迁下鄞(陕西渭南)。少时避战乱而流离,“衣食不充,冻馁并至”,对其思想和创作影响较大。贞元进士,曾官校书郎、翰林学士、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刑部尚书。前期进取精神较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教育作用,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有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等类。有《白氏长庆集》。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1]。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2]。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3]。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4]。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5]。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6]。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7]。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8]。

    注释:[1]南山:终南山,在西安之南。唐时这里荒无人烟,莽莽森林,常有豺狼出没。[2]鬟:脸两旁靠近耳朵的毛发。[3]营:求、谋求。[4]辙:行车后车轮留下的痕迹。[5]市:集市,做买卖的地方。[6]翩翩:本指鸟飞时轻快的样子。这里引申为悠闲、自得的样子。黄衣使者:这里指宫廷宦官,即下文的“宫使”。他们穿黄衣、套白衫,表面悠闲自得,实则横行无忌,借皇宫的命令欺行霸市,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辛苦费”。[7]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8]直:通“值”,价值。

    鉴赏:这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宫市”即皇宫要采购的东西,宦官借皇宫采购实行公开的掠夺,苦的当然不只是一个卖炭翁。诗人在诗中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以宫使为代表的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了有力的控诉。

    诗的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句使人联想起老人在豺狼出没的恶劣环境中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砍树、一窑一窑地烧炭,其劳作之艰辛,环境之恶劣,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木炭,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伐薪”、“烧炭”还表明老人的炭是自己艰辛劳动的成果,这就把老人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开来了。“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脱脱勾画出卖炭翁的疾苦和辛劳。

    下两句以设问形式的一问一答,化呆板为鲜活,使文势跌宕起伏,引人深思:假如老人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老人已贫无立锥之地,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这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给后面遭掠夺埋下了伏笔。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单本应希望天暖,然而老人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却一心盼望天气更冷一些。通过天壤一般的巨大反差,诗人深刻地描绘了老人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用“可怜”二字表现了对老人疾苦的同情。

    下两句是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老人期待天气更冷,刚好就“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天寒地冻的大雪盼来了,老人可以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难道还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吗?当老人“晓驾炭车”走在冰辙上的时候,占据他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泥泞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服和食物。

    下两句承上两句写进城卖炭的艰难历程:在冰雪泥泞的道路上走得“牛困人饥”,太阳也升起老高了,才来到炭市的南门外,权且在泥泞中舒上一口气。

    下四句是个突然的转折。在“牛困人饥”的歇息间隙,老人忽然看到两个骑马的人向自己走来,那是什么人?他们身穿黄衣,外套白衫,原来是两个给皇宫采购货物的宦官。他们手里拿着一卷文书,口里说是皇帝下了命令,逼着老人吆牛回转车头向北边的皇宫走去。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老人是那样的无助!他心里盘算的一切,希望的一切,顿时化为了泡影!本来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已经是“牛困人饥”了,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老人饿着肚子、吆喝着困牛走回终南山的时候,心里又想些什么呢?他接下来的日子又怎么度过呢?会不会因冻饿而死?这一切,诗人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你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料的结果。

    最后四句是诗人发出的感叹,充分显示了“宫市”掠夺者的残酷。

    全诗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很强的艺术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二句来展现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人所能有的惟一希望——又是多么可怜的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的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十指黑”和“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人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人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人“衣正单”,再以夜来“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人的“可怜”。而这一切,也正反衬出老人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来,“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上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统观全诗,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破灭的无限悲痛。

    全诗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所以显得更加含蓄有力,更加引人深思,更加动人心魄。此诗也因之成为千百年来万口传诵的名篇。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1]。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2]。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3]。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4]。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5]。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6]。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7]。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慢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8]。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9]。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10]。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眉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B11]。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B12]。

    夕殿萤飞恩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B13]。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B14]。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B15]。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B16]。

    云髻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B17]。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B18]。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B19]。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B20]。

    注释:[1]汉皇:借指唐玄宗。御宇:统治天下,即在位。[2]难自弃:不能辜负自己。[3]六宫:泛指后妃的住处。粉黛:借指宫中妇女,原指妇女用的化妆品。无颜色:失去光彩。[4]侍儿:服侍杨贵妃的宫女。新承恩泽:开始得到皇帝的宠爱。[5]承欢:承受玄宗的欢爱。侍宴:陪伴玄宗宴饮。夜专夜:指每夜都得专宠。[6]金屋:指华丽的宫室。据《汉武故事》记载,汉武帝欲得阿娇为妇,许诺曰:“若得阿娇作妇,当作金屋藏之。”醉和春:醉意中又含着春情。[7]姊妹弟兄:指杨贵妃一家。列土:本指分封土地,此意得到封官进爵的奖赏。可怜:可羡。[8]渔阳:郡名,在今天津蓟县一带。这里借指安禄山叛军起兵之处。鼙鼓:古代军用鼓,此借指战争。[9]六军:泛指朝廷的军队。不发:不肯继续前进。宛转:指杨贵妃临死时辗转悱恻的样子。蛾眉:美女的代称,此指杨贵妃。[10]花钿:用金银珠宝做成的花朵状首饰。委地:抛弃在地上。翠翘、金雀:形如翠鸟、金雀的金钗。玉搔头:指玉簪。[B11]天旋地转:比喻政局转变。龙驭:指皇帝的车驾。此:指杨贵妃的死处马嵬坡。[B12]梨园弟子:玄宗通晓音律爱歌舞,曾选教坊乐伎三百人,教习于梨园;又有宫女数百,习艺于宜春苑,称“皇帝梨园弟子”。椒房:指为后宫所住宫室。阿监:宫中女官。青娥:指少年宫女。[B13]耿耿:明亮。星河:银河。[B14]穷:找遍。碧落:道家称天为碧落。黄泉:此指地下。[B15]金阙:黄金做成的宫门门楼。玉扃:玉制的门。小玉、双成:均指杨贵妃成仙后的侍女。[B16]揽衣:披起衣服。珠箔:珠帘。迤逦:形容曲折连绵的样子。[B17]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钗有两股,钿有两扇,留下一半,另一半带给玄宗。[B18]重:多次。誓:誓言。[B19]比翼鸟:出双入对,相比飞行。连理枝:两棵不同根的树枝干交叉生长在一起。[B20]绵绵:长久不断绝。无绝期:没有结束的时间。

    鉴赏:这是我国优秀长篇叙事诗的名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十二月游仙游寺,有感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并参照传说逸闻而创作的。诗歌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曲折爱情故事的叙述,歌颂了爱情的真诚、专一,表达了对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诗人突破传统观念,把安禄山反叛的祸根和爱情悲剧的原因都归咎于唐明皇的“重色”,唐明皇作为爱情的追求者和破坏者一手造成了两个主人公的“长恨”。

    全诗分四段。

    诗的开篇至“不重生男重生女”:叙写杨贵妃的出身、超凡姿色和唐明皇的极度宠爱。杨贵妃天生丽质,六宫粉黛都被她比得黯然无色;杨贵妃宫廷生活奢侈豪华,明皇集“三千宠爱在一身”而“不早朝”。杨氏弟兄们的厚禄高官,姐妹们的荣华富贵,招惹得百官羡慕,人民仇恨。这便是爱情悲剧的基础,“长恨”的内因,更为变乱进行了铺垫。

    从“骊宫高处入青云”至“不见玉颜空死处”:以马嵬兵变的史实为背景,叙明皇的出奔、贵妃的惨死和明皇在蜀中的寂寞悲伤。渔阳战鼓传来动地的杀声,千骑万乘逃奔蜀川;“六军”愤于明皇迷恋女色、祸国殃民而哗变,要求处死杨贵妃;马嵬坡下生离死别,“花钿委地无人收”,“君王掩面救不得”,的确让人感动。诗人借“旌旗无光”、“日色薄”衬托明皇的寂寞悲思,又借“蜀江水碧蜀山青”的美景来写哀情,再借极富特征性的“行宫月色”和雨夜铃声把伤心人领进断肠的境界,以层层递进的方式来表现人物的内心悲情。

    从“君臣相顾尽沾衣”至“魂魄不曾来入梦”:写唐明皇在时局稳定后从蜀地回京城,路经马嵬坡勾引伤心事;返京以后,更是触景伤情,无法排遣朝思暮想的感伤情怀。回宫以后物是人非,白天睹物伤情,夜晚“孤灯挑尽”不“成眠”,日思夜想都不能了却缠绵悱恻的相思,寄希望于梦境,一生一死分别了多少年月,“魂魄不曾来入梦”。“长恨”之“恨”,使人伤怀。

    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至全文结束:叙写道士在东海仙山找到杨贵妃,仙境中的杨贵妃生活寂寞、不忘旧情地托道士替唐明皇带回纪念品,重申永生永世愿做夫妻的誓言。唐明皇对爱情的真诚和专一,既感动了诗人,又感动了道士。诗人大胆想象,构思了一个能传递感情的妩媚动人的仙境,让故事更加曲折回环,让主人公的日思夜念有所比照。用“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作连理枝”告慰读者对动人爱情故事的关注。结尾点明主题,照应开头,给读者丰富的回味和联想。

    全诗结构完整,语言生动自然;以叙为主,抒情气氛浓重;将史实和传说有机结合;描写之中融进大胆的想象,充满浪漫主义风格。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1]。因为长句,歌以赠之[2]。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3]。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4]。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5]。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6]。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拔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7]。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8]。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9]。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声,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10]。

    曲终收拔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B11]。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B12]。

    曲罢曾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B13]。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B14]。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B15]。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B16]。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B17]。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B18]。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B19]。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B20]。

    注释:[1]出官:指从京城官贬为地方官。是夕:这天晚上。[2]因为:于是作。[3]浔阳江:指浔阳境内的长江,在今九江北。瑟瑟:形容秋风中叶和花摇动的声音。[4]主人:诗人自称。管弦:此指音乐。古代官僚酒宴,常有音乐助兴。[5]醉不成欢:虽有酒可醉,却无管弦乐助兴,难以尽兴。[6]回灯:把灯拨得更亮。[7]转轴拨弦:指校正音调试弹。[8]声声思:声声都饱含着情思。[9]大弦:指琵琶上的粗音。嘈嘈:形容沉重雄壮的琵琶声。小弦:指琵琶上的细弦。切切:形容细碎急切的琵琶声。[10]乍破:突然破裂。进:喷射。铁骑:身穿甲衣的骑兵。[B11]当心画:用弹琵琶的拨片在琵琶四根弦的中心用力一画,叫做“收拨”,表一曲结束。[B12]教坊:唐宫廷教习歌舞技艺的官署。[B13]五陵年少:此处泛指富贵大家子弟。争:争相赠送。缠头:指赏赐给舞女的绫帛缠头。红绡:此指红色缠头。[B14]击节碎:用钿头云篦打拍子,常因激赏狂欢而被击碎。血色翻酒污:指鲜红色的罗裙被泼翻的酒沾污。[B15]颜色故:容颜衰老。[B16]老大:年纪:赶。[B17]梦啼:梦中啼哭。妆泪:上好妆的泪脸。红:指脸上的胭脂色。阑干:流泪留下的纵横状。[B18]更:再。翻作:按曲写作歌词。[B19]良久立:站立了很久。却坐:退回坐下。[B20]江州司马:指诗人自己。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被贬为江州司马期间,于元和十一年(816)秋所作。此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不幸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种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她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无辜被贬的愤懑之情。

    序文交代写作缘由。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诗人被贬任九江郡司马。第二年,送客湓浦口,结识琵琶女,因同情其不幸遭遇,又引发“同是天下沦落人”之感慨,于是写作此诗赠送之。

    从“浔阳江头夜送客”至“唯见江心秋月白”:叙写送别宴无音乐的遗憾,邀请商人妇弹奏琵琶的情形,细致描绘琵琶的声调,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首句交代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次句进行环境烘托。别宴的凄凉与“别时茫茫江浸月”,使得琵琶声产生了极佳效果。“寻声”、“暗问”、“移船”、“邀相见”,这一系列动作,表现了诗人主动结识琵琶女。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用手指叩弦(拢),用手指揉弦(捻),顺手下拨(抹),反手回拨(挑),动作娴熟自然。粗弦沉重雄壮“如急雨”,细弦细碎如“私语”,清脆圆润如大小珠子落玉盘,又如花底莺语,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描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形象描绘了余音未绝、余意无限的艺术境界。用“东船西舫悄无言”衬托琵琶声的感染力,同时也蕴含了琵琶女荡气回肠的心潮。

    从“沉吟放拨插弦中”至“梦啼妆泪红阑干”:诗人代商妇诉说身世,由少女到商妇的经历,亦如琵琶声的激扬幽抑。首二句完成过渡,“沉吟”、“整顿”、“起”等动作具体刻画了琵琶女克服自卑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的文字,照应上文“说尽心中无限事”,塑造了一位琵琶女形象。

    从“我闻琵琶已叹息”至“江州司马青衫湿”:叙写诗人伤感之情,被贬之苦,引起“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情感共鸣,禁不住道出自己的遭遇。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内心的不平。

    本诗语言清丽婉转,结合感受和想象,运用一系列的比喻描述琵琶声调的诗句,绘形绘声,尤为形象。运用现实主义写法,表达感情真挚。

    花非花

    白居易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1]。

    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注释:[1]非:不是、不像。

    鉴赏:白居易的诗不仅语言浅近,而且意境亦多显露。这首“花非花”却有些“朦胧”味儿,确是他诗的一个特例。

    诗取前三字为题,近乎“无题”。

    首二句即给人一种捉摸不定的感觉。“非花”、“非雾”均系否定,却包含着一个不言而喻的前提:似花、似雾。因此可以说,这是两个灵巧的比喻。从后二句的补叙,可知这里取喻于花与雾,在于比方所咏之物的短暂易逝、难持长久。

    后二句颇使人疑心是在说梦。但从下句“来如春梦”看,明显地又不是说梦,“梦”原来也是一比。这里“来”、“去”二字,在“音”与“情”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由此再生发出两个新鲜的比喻。

    尾二句实在又是比喻。“夜半来”者,春梦也,春梦虽美却短暂,于是发出疑问:“来如春梦几多时?”“天明”见者,朝霞也,云霞虽美却易散,于是又发出一叹:“去似朝云无觅处。”

    以上这种由一连串比喻构成的诗,又叫“博喻诗”。博喻,就是每个比喻环环紧扣,如云行水流般自然成文,反复以鲜明的形象突出一个未曾说明的喻意。诗词中用“博喻”的例子很多,但一般被喻之物都是明确的。而此诗只见用作比喻之物,不知被喻之物,好像一个耐人寻思的谜。正由于这一点,诗意也就“朦胧”了。

    此诗还有另一个特点,就是全诗运用三字句与七字句组合而成。这是唐代民间歌谣“三三七”句式的活用,其功用是兼有节律整饬与错综之美,极像后来的小令。所以,白居易之后有人采用此诗句式为词调,而以花非花为调名。词对五七言诗而言,在内容上的一大转换,就在于词更倾向于对人的内在心境的表现。

    问刘十九[1]

    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2]。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3]

    注释:[1]十九:指刘的排行。[2]绿蚁:刚酿出的米酒,颜色微绿,未过滤时上面的浮糟如蚁,故称绿蚁。[3]无:相当于“么”、“否”。

    鉴赏:这首诗是诗人被贬江西九江时所作的极富生活情趣的小诗。以诗代柬,邀请好友刘十九前来饮酒,排除自己心中的无聊。

    一、二句写极具诱惑力的室内温暖。新酿的米酒呈淡绿色,红泥做的小火炉温酒温菜。“绿”、“红”、“新”、“小”几字,将小酌写得极有诱惑力,而且极明快欢娱。“小火炉”中跳动的火苗激活了诗人的思维,诗人顿时心生暖意,浑身充满了活力,渴望与挚友把酒对饮,痛痛快快畅谈一番,消解长时间的郁郁寡欢。

    三、四句写诗人向朋友发出邀请。新酒、红炉、独酌、将要下雪的傍晚时分是寂寞无聊之境,但酒和朋友是世人公认相伴出现的,“酒逢知己千杯少”即有此意。此情此景,诗人渴望邀请朋友当是摆脱寂寞的一剂良药,令人心醉又自然而然。好友刘十九能来同饮共醉吗?末句不直接邀请却问刘十九能否来颇让人玩味。刘十九,指刘轲,河南登封人,元和末年进士,后隐居庐山,是诗人在江州才结识的友人。刘十九面对白居易的那种深情、那种渴望所表现出来的真挚友谊,怎么能不前往呢这首小诗,诗人捕捉一刹那的想法,信手拈来。首句开门见山地点出酒之后,便层层渲染。在渲染诱惑力中,又留有余味。结句“能饮一杯无”自然让人联想到两位好友围着红泥火炉,饮新酿的米酒而不禁高歌。

    宫词[1]

    白居易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2]。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3]。

    注释:[1]诗题一作《后宫词》。[2]按歌:依节拍歌唱。[3]熏笼:盖在熏香炉上的笼子,古代贵妇熏衣的用具。

    鉴赏:这首诗写失宠宫女的哀怨,也揭露了宫廷生活的腐朽与残忍。

    一位不幸的宫女,盛妆盼望君王的临幸,时已深夜,泪湿罗巾,辗转难眠。不能入眠,只有继续盼望,而前殿传来的隐约笙歌声,却告诉这位不幸的宫女,君王今夜不会前来,他正在前殿寻欢作乐。诗人将失宠者深夜不眠、湿透罗巾的眼泪,同暂时得幸者的夜半歌声相比:同是夜深,一静一闹,判如天渊,“泪湿罗巾”的原因自现。这恼人的“按歌声”,更加重了宫女的伤心,怨愤之词直涌心头:假如人老珠黄,犹可宽慰和解脱,而如今红颜尚在,昨日的君恩却不知去向,这又怎么解说,怎能让人接受?“红颜未老恩先断”也道出了眼泪的来由,这歌声最终会转化成眼泪的,暗示不幸宫女的今天,就是前殿的明天。君王宠幸千千万,而宫女的思念只有君王。既然不能人眠,就斜靠在熏香炉上,一边取暖,一边让幽香浸润肌肤和衣袍,还可继续等待君王的到来。可见,宫女还存一丝幻想。不料,不幸的宫女一直坐到天明,仍不见君王影子,幻想彻底破灭了。宫女从幻想回到冷酷的现实,不得不相信君王的义断恩绝,不得不坚信君王的残酷无情。“坐到明”与“梦不成”相照应,这样的照应还说明不幸的宫女为思念又付出了一夜的不眠。君王从未念及这些不幸的宫女,他可能从未对任何宫女有过真情,宫女只不过是他寻欢作乐的工具。“倚依熏笼”也有照应“夜深”之意。

    全诗以虚实相结合之结构,含蓄而感情深沉之语言,表现了内心深处的怨情。

    草[1]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2]。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4]。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5]。

    注释:[1]诗题一作《赋得占原草送别》。[2]离离:形容春草茂密的样子。[3]尽:完,死。[4]远芳:远方的芳草。侵:蔓延。睛翠:芳草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一片翠绿的颜色。[5]王孙:此指远游的人。本指贵族子弟。萋萋:形容草盛的样子。

    鉴赏:这首诗以春草起兴,想象独特,巧妙地把眼前春色与离别之情融为一体。通过草的枯荣、绵延伸展、顽强生命力的抒写,充分表达了坚韧不拔、顽强奋斗、坚定美好生活信念的人生勉励。传说诗人十六岁时,拿着此诗初到长安去拜访名士顾况。顾况见诗人名字,玩笑曰:“长安米价方贵,’居‘亦不’易‘!”待阅诗毕,则曰:“道得个语(能做这样的好诗),’居‘即’易‘矣!”这虽不可靠,从中亦可知此诗在当时得到了极大的好评。

    一、二句从青草具有顽强生命力的特点着笔,原野上的青草多茂密,一年一度枯了又繁荣。青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年年岁岁依旧。“枯荣”二字极为讲究,先“枯”后“荣”表明是春草,先“荣”后“枯”表明是秋草。三、四句含意深刻,“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有气势,以浅近的语言,道出深刻的哲理,成为千古绝唱。诗人将野草的生生不已与人事的枯荣代谢相对照,告诉人们具有坚强意志和生命活力的人是任何势力也摧毁不了的。野火燎原被烧得精光,一旦春风化雨又复苏。五、六句从青草死而复生的顽强生命力,写到眼前的春天正是芳草遍地。远处的芳草满野连古道,晴日下一片翠绿接荒城。“侵”、“接”二字承“又生”,更写出蔓延扩展之不可抵挡,表明青草再生后比从前生命力更旺盛,长势更好,发展更快。七、八句点明“送别”,安排了一个送别的画面:大地回春,芳草青青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那是多么令人惆怅、难舍难分呵!青青草儿也人性化地满怀离别情,特别茂密地列队目送着远行的人。诗人匠心独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