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让你内心强大-建立强大的心理优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蔑视一切,针锋相对,这些都不是强大的心理优势,更像是色厉内荏、外强中干之徒的行径。一个人对社会、对人生拥有一套完整的看法,对世间的一切早已了然于胸,具有自己的坚定信念,不浮躁,不急迫,发自内心地相信自己,敬畏生命,对生活充满激情,那么他是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可以说,内心强大的人,其实是精神上的贵族。

    外化而内不化——思随真理,言随大众

    有一个男子,他是一个执着理想,敢做敢当的热血男儿,同时,他又是桀骜不驯、喜爱诗词歌赋的性情文人。因为他刚烈的性格,锋芒毕露的作风和处处坚持自我的个性,从青年时代开始,他就被诸多领导视为“异类”。有人说他“好犯上”,有人说他“浑身是刺”,还有人说他“军队中有几个人惹不起,你就是其中一个”,而他本人的座右铭就是:勿逐名利自蒙耻,要辨真伪羞奴颜!

    没错,他就是大将军张爱萍。他鲜明的个性、不盲从大众的做事风格,让他的很多领导头疼不已。如果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张爱萍的命运完全取决于他的性格。在革命年代,他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敢打敢冲的作风,一度成为战场上的强者。可是,当革命的战场变成了和平时期的官场,他不靠人际关系,不靠投机取巧的原则却让他开始屡屡碰壁。

    文革期间,人生的跌宕让他重新认识了家国历史,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性格已然成为他人生经历中一次疼痛的教训,他的信念却成为他忍受折磨、坚守自己的最后气节。即使在遭遇非人待遇的时刻,他也坚持“不低头,不检讨,不揭发”,并且说出了“我谁也不跟,我只跟随真理!”的人生箴言。

    《庄子·外篇》中《知北游》一篇记载:“仲尼曰:‘古之人,外化而内不化;今之人,内化而外不化。’”所谓的“内化”和“外化”,就是指改变人内在的本性和顺应外界的环境。

    庄子在这一篇中探讨了人的自然本真和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而他本身坚持的原则就是“外化而内不化”,意即人可以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与时俱进,为了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做出一些改变或者退让,将自己融入大环境中。外在随遇而安,但是没有失去内心坚持的东西,不曲意逢迎、不攀附权贵,坚持自己做人做事的原则。

    “外化而内不化”,这话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难!毕竟,在生存大于理想的年代,社会上的诱惑越来越多,能够保持自身的温保尚且不易,保持一份安定自若的胸襟更是难。如果一个人只有内心的坚持,而脱离了社会系统的支持,又要拿什么来生活,拿什么来维持自身的社会角色呢?由此说,思随真理,言随大众不失为一种适应社会,保持自我的方法。

    庄子在《秋水》一篇里又假托孔子之口,讲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孔子出去游学,当他到达匡地的时候,突然之间遭到一群当地人的围攻,大家一层一层地包围起来,人越围越多,将孔子一行人围在了圆心的位置。

    孔子坐在地上,一边听着周围的兵刃之声,一边唱着歌。这时,子路慌慌张张地走过来,对孔子说:“外面都这样了,您还有娱乐之心啊?这些人不知道因何而来,看来咱们要有性命之忧了!”孔子淡淡地说:“你过来,我告诉你。”子路走到了身边,孔子说:“你看看我这个人,我一直都在躲避穷困之境,却始终没有躲开,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是我的命!我也求通达,但是从未通达过,为什么呢?这是时运不好!

    “在真正的治世,清明太平的时代,是没有穷困可言的;而在暴君当道、虎狼掌权的时候,也没有哪个通达之士可以显露出来。如今的这一切也是我们躲不过去的。

    世界上有很多不同的勇敢:一个人在水中穿行而不避蛟龙,这是渔夫之勇;一个人在陆地行走而不避猛虎,这是猎人之勇;一个在白刃相交于前,能视死若生,这是烈士之勇;临大难而不惧,这叫圣人之勇。

    穷困或通达,有它自然的道理,当你知道时运如何,心中有所秉持,这样才能够在大难当前时,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惊于色。既然我们命定如此,你就少安毋躁,在这待一会儿吧。”

    子路虽明白其中道理,却难耐心中害怕,颤颤巍巍地在孔子身边坐下。过了一会儿,一个身穿甲胄的人走了过来,对孔子说:“对不起,我们搞错了,我们要围的是一个叫阳虎的人。”

    《论语》中也曾记载,阳虎的面貌和孔子有点相似。正因如此,这些人才弄错了,造成了一场误会。不过,从这场误会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孔子是如何做到“内不化”的——只有内心的强大、安静和勇敢,有所秉持,无惧无畏,才能让你在外在上处变不惊,游刃有余。这也是庄子写这个故事的最终目的。

    或许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内心需要坚持的东西。比如近代革命家那种“独立”、“自强”的精神,文艺学者坚持“民主”、“科学”的精神。在这个时代,年轻人最应该坚持的就是心中的品格。

    或许你不得不将自己变成一个发条橙,每天定时上下班,在封闭的格子间中埋葬自己的青春;或许你不得不小心做事、谨慎言语,生怕哪次举止不当得罪了上司,从此前途无望;或许你不得不眼看着不公平和黑暗的存在,却只能内心绞痛,无能为力。但是,在你逐渐调整自己的外在,努力适应社会生活时,一定不要忘了心中的坚持,坚持“不尚武,不尚力,而尚心。”这“尚心”指的就是品质,是一个人的人格。

    随缘——让浮躁的心沉静下来

    日本江户时代曾经有一个大师,他每每教导他人,都要众人平心静气,用佛心和高尚的品德要求自己。因为他的讲道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因此许多内心存有困惑的人都来拜谒或者请求开释。不过,他有一个习惯,就是常常在开释之前让信徒们静坐冥想一番,将内心中的浮躁之气沉淀下去,他才开始耐心解说。

    一天,寺院里来了一位陌生的信徒。他请教大师说:“大师,我的性情暴躁,常常无故发火得罪人,为此我很是困扰。请问您有什么办法能帮我改正吗?”大师思虑片刻,对这位信徒说:“看你风风火火地赶来,一定是真诚相求,我会尽量帮你的。不过,你先坐下来吧,坐下来想想你的暴躁。”

    信徒依从大师的话,在一块青石板上坐了下来。可是,没过十分钟,他又问大师说:“不行啊,大师,我现在还想不起来暴躁的性情。一般情况下,当我碰到具体的某一件事时,它就会自动跑出来的。”大师没有考虑他的意见,让他继续闭目冥想。

    过了一会儿,信徒实在是忍不住了,站起来对大师说:“您还是直接告诉我改正方法吧,我坐在这里只是心中烦躁,毫无用处。”大师摇摇头说:“只有你闭目冥想时,才能屏蔽外界的障碍,进入内心的环境,才能找到你的暴躁之源。”

    信徒再三请求,大师都没有为他讲解方法,他瞬间就变了脸色,指着大师说:“我看,你根本就是个幌子大师,因为你什么办法都没有,所以才让我坐在这里空想,我再也不要相信你的鬼话了。”说着,他踢开院门,悻悻离去。

    世上总是有人将自己的过错推给他人或者上天,殊不知,一切因果都是源自自身。那些被自身缺点所控的人,在人生的某一阶段总是会艰难前行,如同那位陌生的信徒一般,他永远不知道静不下来就是“躁”,永远对沉静内心这件事报以抵触,他就将永远活在暴躁和愤怒中,得罪别人,烦恼自己。

    一般有智慧和德行的人对生活、对事业、对自身都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其原因就在于内在的修炼。通过静坐或冥想,让眼睛逃离尘世的干扰,将注意力从外转到内,消除外界带来的躁气,从而解决自身的困惑和忧愁。

    佛家常说,一个人的修行如何,不用看别的,只要看色相,就能看出修行的质量和程度。一个能够专注于某一问题,沉静思考的人,必定是内心清净、心境平和的。所谓“学问深时意气平”,心境平和的人,做学问也不会浮躁夸张。

    夏天,院子里的草地枯黄了一大片,珍妮弗赶紧找来爷爷说:“咱们快撒些草籽吧,否则草坪就要变成爷爷的头顶了。”爷爷笑笑说:“不着急,等天凉了再说。”

    到了八月中旬,爷爷买回来一大包草籽,带着珍妮弗一起播种。可是,院子里刮起一阵秋风,草籽随风飞舞,有的被吹到路面,有的被吹到空中。珍妮弗大声喊着:“草籽飞走了,草籽飞走了……”爷爷说:“没有关系,吹走的草籽无核,落下来也不会发芽。”

    当天夜里,忽然下了一场大雨。珍妮弗冲到厨房,哭着对爷爷说:“这下完了,我们的草籽肯定会被雨水冲走的。”爷爷正在看书,眼皮都没有抬一下,安慰她说:“相信我,一定会长出草坪的。”

    半个月过去了,秃掉的草坪上长满了青苗,一些未播种过的角落也开始泛着绿意。珍妮弗高兴地直拍手,爷爷站在门口说了一句“一切随缘。”

    许多时候,人要羡慕别人的快意和上升,就无法修炼提高自己,进德修业也常常无功而返。心气不平时,观看事物不客观,体验彼此也不能全面。心平,浮躁之气远离,仿佛脚下生根,任凭风吹运动,波涛汹涌,皆可免予沉浮。所谓不浮,也就是不惑于此。

    沉静的内心,是一种胸襟气度,也是一种氛围,一种广大自在的心理状态。就像和风、轻云、流水,是需要阅历沧桑、壮怀激烈之后才能生出的一种平和。对于你我凡夫俗子,若不能气质平和,至少处世随缘,莫强求自己,也不逼迫他人,浮躁的内心便可随着时间慢慢沉静。

    一个法国的军人在大革命中受伤了,他每日酗酒消沉,过着没有希望的日子。三个月前,他曾经是一个热血的青年,为了心中“自由、平等、博爱”的理想奔赴沙场。此时,他憎恨这个国家,憎恨那些鼓吹革命,却又不断将财富塞入自己腰包里的人。他也憎恨自己,失去了信仰的身体不过是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果不是老母亲苦苦的哀求,他恨不得一枪毙了自己。

    两年过后,这位军人依旧过着昏天黑地的生活,整日酗酒,流连妓院和赌场,不问世事,也不想以后的人生。有一天,一个朋友告诉他,在一个偏僻的小镇上有一个特别灵验的泉眼。这个泉眼不是一般的山泉,而是带着灵性的水源,很多人都在那里治好了病。

    军人拄着拐杖,也来到了镇上。他一瘸一拐地走在小镇的街道上,当地的居民带着轻蔑的口吻说:“可怜的家伙,难道你想向那神奇的泉眼要一条腿吗?”军人停住了脚步,转身对他们说:“我不是要请求有一条新的腿,而是要请求它帮助我,教我在没有一条腿后怎样过日子。”

    当他来到泉水出口时,遇到了一位看护神只的老者。老者从山泉中舀出一碗水,对军人说:“这碗水可以免费给你喝,条件是你要放弃过去的生活,让自己重新开始人生。”军人答应了老者的要求,如愿地喝到了神奇的泉水。

    回家之后,军人不再沉迷色情和赌博,而是在一家二手书店找到了一份秘书的工作。二十年后,他成为了红极一时的畅销书作家,而他一生的追求,就是拯救那些身陷困境中的人们。

    无视他人的非议——想说就让别人说去吧

    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滩,有一位演艺界的奇女子叫做阮玲玉。她文化水平不高,却能够在戏剧中准确地诠释人物。在她所有的作品中,当数《神女》最为传神,她将一个品格崇高的母亲和一个地位卑微的妓女融合为一体,演出了人物的灵魂。即使当时的“电影皇后”胡蝶也不得不承认,“阮玲玉演得了我的角色,但我演不了她演的角色。”可惜,在演戏上颇有造诣的阮玲玉,最终却死在了“人言可畏”的上海滩,年仅二十五岁。

    当时,分别和阮玲玉同居过的唐季珊和张达民为了争夺她,将彼此之间的私事闹到了法庭上。张达民状告唐季珊侵吞自己的财物,霸占自己妻子,要求他把阮玲玉还给自己,并且赔偿高额的精神损失费。唐季珊则状告张达民捏造事实、颠倒黑白、妨害名誉。他们的官司你来我往,在法院一审再审,持续数月之久,期间上海的小报则大肆做宣传文章,将阮玲玉批作“可耻的荡妇”,“罪不容诛的祸水”。甚嚣尘上的言论抨击让阮玲玉有苦难诉,最后走上了自杀的绝路。

    提起阮玲玉的故事,除了让喜爱电影的人更加怀念这位颇具天赋的演员,更加让人为“人言可畏”这句话感到惊心。鲁迅也说:“她们的死,不过像在无边的人海里添了几粒盐,虽然使扯淡的嘴巴们觉得有些味道,但不久也还是淡,淡,淡。”可见舆论的力量从来不会因为某个人的殉节而停止,反而会激生出更多话题,引来更多非议。

    非议永远来自不同角度的评价。似乎每个人都试图从自己的立场评价别人,更有甚者,是出于一个固有的目的去评价别人。这时候,立场就会变得十分多样化,评论的内容和程度也会有所差别。不过,评论者或许永远不知道,当自己得到想要的利益时,被评论者会受到怎样的影响甚至伤害。

    在这个讯息异常发达的今天,任何人都能成为评论者,任何人都可能被非议。这时,就需要我们拥有强大的内心世界,练习淡定从容的心态,让那些想说的人、想议论纷纷的人尽管说去。有时候,无视就是最好的应对策略,我们只需要依旧吃饭,依旧睡觉,依旧做自己的事。

    从前,有一个人非常嫉妒释迦牟尼,于是便跳到释迦牟尼的面前大声叫骂。可是无论他怎样的高声叫嚷,释迦牟尼始终保持沉默,不予理会。

    当他骂得口干舌燥,气喘吁吁时,释迦牟尼问他说:“朋友,如果有人送你东西,而你并不想接受的话,这个礼物最后该归谁呢?”那个人未加思所地说:“当然要还给那个送礼物的人。”

    释迦牟尼立刻笑着说:“那么,刚才你骂我的话,我并不想接受,这些话现在要归谁呢?”这一反问,使得那人无言以对,霎时觉得自己太过分了。于是,他立刻向释迦牟尼道歉,并立下誓言,表示今后再也不敢如此放肆了。

    后来,释迦牟尼讲道时,对弟子们说出了这段亲身经历,并训诫他们说:“受到他人责骂,就想反唇相讥,这当然是人之常情。实际上,这也不过只是逞口舌之快罢了,就好像向空中吐痰一样,不但伤害不到对方,反而会溅回自己身上,徒然自取其辱,伤害自己的尊严。”

    凯恩斯有句名言:“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但死了之后,跟在你名字后面的还有你为这个世界做的事情。你放心,那些指指点点的非议绝对不在其中。”

    许多人看重了来自他人的非议和责骂,将那视作一件有害生命,必须除之而后快的大事。于是想方设法针锋相对,甚至寻求报复。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无视他人的非议,自在地过自己的生活。如果那恰好是无中生有的流言,不是正好让它不攻自破吗?

    有朋友转告胡明说,有一位同行觉得他非常傲慢。有趣的是,他甚至不认识这位同行,连名字都没有听说过。经过同事的提醒,他才勉强想起来,唯一的一次接触就是在上个月的商务饭局上。

    当时,胡明由经理带着入场,一大桌子人他一个都不认识,于是他找了一个角落,安静地坐了下来。一个晚上,他只跟旁边的人说了话,交换了名片,有的人打了声招呼,有的人则连脸都没记住。那个在背后议论他的人,估计就是“连脸都没记住”那组里面的。就因为如此,胡明被冠上了一个“傲慢”的帽子。

    不仅如此,当天出席饭局的经理被认为是“浑身铜臭味,俗不可耐”。胡明猜测,经理一定一整个晚上都在和他们谈论如何选精品楼盘、如何保养阿玛尼西装和如何保养他家的狗吧。在胡明眼中,经理的确有如此俗不可耐之处,不过相较于其他的经理人,他更热心,更有胆识,更有魅力。

    同事问胡明:“这周还有一个饭局,要不要去摘掉‘傲慢’的帽子,挽回自己的形象?”胡明说:“嘴长他身上,让他说去。我下个月的广告单就签他们家,让他看看这到底是‘傲慢’,还是‘偏见’!”

    心态调整——从依赖到自强

    老鹰在繁殖幼鸟时,一定会将巢穴筑在树梢上或者悬崖峭壁上。不仅如此,它还会在巢穴里放上荆棘和石子,然后衔些枯草、羽毛放在上面,做成一个并不那么舒适的窝。

    老鹰喂食幼鸟几周后,如果它觉得幼鸟已经足够强壮,可以飞出去独自觅食了,它就会残忍地搅动鸟巢,让巢里的枯草和羽毛掉落,露出下面坚硬的石子。就算幼鸟会痛苦得嗷嗷直叫,老鹰也不会放弃自己的打算。当巢里可以依靠的东西越来越少时,幼鸟会狠狠地抓住荆棘的枝条,尽管那样也很痛苦,但至少不会让它马上掉下去。这时候,老鹰会从远处飞过来,将幼鸟从巢穴中“推”出去。不要以为老鹰妈妈会杀死自己的孩子,在坠落的过程中,幼鸟为了自救,会本能地张开翅膀,从此学会了飞翔。

    很多家长对待孩子就像老鹰这样。当孩子渐渐长大,就会慢慢让他们习惯离开家的生活,开始学着独立生活。刚开始,孩子可能会像幼鸟一般,会想家,会哭泣,会苦苦地挣扎,那都是成长必经的过程。如果没有老鹰那么狠心的一推,幼鸟永远不会成为鸟中之王。鹰之所以成为鹰,正是因为它们从小就摆脱了依赖,学会了独立地面对大自然的挑战。

    不过,生活中也有很多“依赖型”的人。他们习惯活在别人的帮助之下,缺乏独立的见解,而且一旦脱离他人的支持,就无法独立面对周遭的世界。的确,依赖他人能为自己省去很多烦恼,只要有人帮忙做事,自己就不必费心思。然而,任何事情都是两面的,当你觉得来自他人的帮助让生活变得简单而顺畅时,也在无形中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爱默生说:“坐在舒适软垫上的人容易睡去。”依赖他人的习惯会让我们渐渐磨掉雄心壮志,当丧失依赖,或者依赖他人也无法解决问题时,才是人生中最悲哀的一刻。世间的很多事让人觉得可恶,但是一个身体强壮、头脑健全、重达一百五十斤的年轻人竟然双手插在口袋里,等待别人的帮助,却无疑是世界上最令人恶心的一幕。

    薛刚是一个大公司的老板,年过半百之后,他对事业已经没有过多的要求,唯一的希望就是儿子能够及早接手公司的业务,自己好安心在家颐养天年。可是,儿子却过分依赖自己,始终无法独挑大梁。

    儿子回国后,薛刚安排他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潜伏”在公司的底层。他希望儿子能够在那里锻炼锻炼,吃吃苦头,同时还能熟悉公司的整体结构和运作模式,以便他今后掌控公司的发展。可是没到一个月,儿子就因为业务拖沓被主管上司批评,两人闹翻之后,他的真实身份也暴露出来。

    薛刚的计划泡汤,只好让儿子变成“空降兵”,直接到总经理办公室做助理。职位晋升,他的顽劣性情更加离谱。仗着在老爸身边工作,每天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稍微遇到困难就甩手不干,等待薛刚出面解决。薛刚特别后悔从小对儿子的娇惯,让他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坏习惯,以至于到他成人以后,依旧不愿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像个孩子一样躲在父亲的荫庇下,任性胡为,整天做些荒唐事。

    说实话,任何人都不应该成为自己依赖的理由,即使是父母兄弟。你依赖他人越多,就证明自己即将失去越多。过分依赖别人,不仅会让自己失去主动权,还会慢慢地失去自我,丧失对生命的主宰。

    依赖也好,不自立也好,不过就是心态在作祟。贪一时便宜的人会觉得,能够获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是一种幸运,从不利的方面来看,对他人的依赖实际上是一种不幸。给你钱的朋友只会让你丧失人格,鞭策你、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缺点的朋友才能迫使你自立。

    一位名叫罗进的华裔人士,虽然身患残障,却从未放弃过追求理想和美好的生活。他的每一次努力,都是凭借坚持和毅力完成的。

    罗进在五岁时不小心从岩石上跌落,导致了双耳失聪。后来,他被送到了聋哑学校学习手语,在那里,他不仅学会了另外一种语言,还遇到了自己的终生伴侣欣。

    后来,欣跟随父母移民美国,两个人被迫两地分居。欣在美国工作,一直存钱帮助罗进移民,希望两人能到美国相聚。两人结婚后,罗进用了五年的时间终于顺利到达美国。到美国后,罗进和欣一家人挤在一个狭小的公寓内,并且在欣工作的工厂找到了裁缝的工作。不过,他并未甘愿过这样的日子。

    在语言不通的他国异乡,罗进没有依赖妻子和亲人的帮助,反而主动去学英语手语,希望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换一份薪水更高,更具专业性的工作。给罗进做过课程咨询的工作人员说:“每次他都穿戴得整整齐齐,看起来非常专业。而且,他的举止非常礼貌,看起来就像随时准备参加面试。”

    参加过一个食品制作的课程后,他在一家大型超市的烘焙部找到了一份面包师的工作。罗进的经理对他的表现赞不绝口,并且对他这种自立自强的精神表示佩服。每次经理夸奖罗进工作出色时,他都会说:“我不能养成依赖他人的习惯,而是要比其他人更加独立才行。”

    让热血沸腾——激情比方法更重要

    奥兰多是一个汽车清洗公司的经理。他工作的店面是公司十二个连锁店之一,也是生意最火爆、员工工作热情最高的一家店。所有在那里工作的人都表现得很骄傲,好像他们的生活因为清洗公司而变得更美好一般。

    实际上,两个月前,公司还不是这个样子。那时候,员工已经完全厌倦了每天重复的工作。他们中有的人已经打算辞职,有的人则懈怠工作,浑浑噩噩地过日子。自从奥兰多来到公司,就用他昂扬的精神状态感染了所有人,让他们重新找回了快乐工作的日子。

    奥兰多到达公司的第一天,就微笑着和每一个员工打招呼,然后将自己介绍给所有人。为了尽快地了解每一个人,他常常走出自己的办公室,穿着工作服和员工一起工作,和他们聊天,说笑话。公司里所有员工的工作安排他都列在了日程表上,以便随时应对员工的突发问题。他还创立了和公司会员的联谊会,让员工和顾客互动起来。

    在他的影响下,公司里的所有人都开始高高兴兴地上班,充满激情地工作,两个月后,业绩也开始稳步上升。老板看到了奥兰多的过人之处,决定将他的工作方式在所有的连锁店推广。

    长时间地在一个环境下工作,封闭的写字楼,办公室亘古不变的空调风,时刻不离手的电脑和电话,都在一点点侵蚀着我们的工作激情。当我们很轻松地成为娴熟的技术人员之后,日复一日地重复着相同而琐碎的工作,消耗着头脑中的存储量,让我们开始有了一种被掏空的感觉。

    这时,不少人会产生一种无助感,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从而在各个方面开始着手补救。可是,试验了许多方法之后,工作状态还是老样子,情绪也变得越来越低落,越来越没有冲劲儿。

    其实,这些人从一开始就找错方向了。有时候,激情远远比方法更重要。与其运用各种技巧调整工作状态,不如重新找回对工作的热情。一旦你重新热爱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享受到成就感和乐趣,即使环境没有变化,心情也会变得轻松快乐。

    国际知名的建筑师罗宾谈及他对建筑的热情时,始终感谢的一个人就是他的父亲。“可以说,我的所有关于建筑的知识都是从父亲那里学到的。我真正学到的东西不仅仅是建筑知识,还有对建筑的热情。”

    “父亲是一个非常热爱工作的人,一个星期工作七天,周末从来没有休息过。即使每天回家都是筋疲力尽,他的心情却总是大好。每当我们居住的公寓开始更换大厅吊灯时,父亲总是一天天地待在一楼的大厅里,生怕那些笨手笨脚的木匠毁掉了原本的设计。”罗宾回忆说。

    “当他开始建一座新的公寓时,如果马路对面恰好有个人也在盖公寓,父亲一定会盖得更快、质量更好。结果,那个人就会被老板解雇,从此被赶出这个行业。随后,父亲会买下那座未完成的公寓,按照自己的想法将它改建完成。这种工作总是让他非常享受,比他原本获得的成就感更大。”

    罗宾继承了父亲的工作模式:带着一百分的激情做出一百分的成绩。因此,他每天晚上只睡三四个小时,整日奔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正在兴起的一座高楼设计图纸,安排施工。“我实在太热爱自己的工作了,以至于早上迫不及待地想起来去上班。”很多人听来觉得诧异,罗宾却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当有人问他,“你是用什么方法保持工作质量和效率的?”罗宾轻描淡写地说:“不需要任何方法,保持激情就行了。”

    当你做着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时,它就不仅仅是耗费时间、劳役身体的工作了。因为工作本身已经变成了动力之源。就像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之一乔布斯一样。他或许不是最好的计算机设计者,但他却是最富激情的电脑爱好者。正是因为这份包含能量的原始激情,让他成为这一代人里最富有创造力的一个。

    激情比方法重要,同样比聪明和天赋重要。那些天资聪颖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成绩,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激情。与其说他们有一大堆梦想,不如说这些人都是“空想家”。他们的脑子里有很多伟大的念头,甚至有许多充满新意的想法,可是他们从来没有动手实践过,而是永远都在纸上谈兵。

    工作激情来自梦想,来自努力去做,也来自瞬息万变的周围环境带来的挑战和冲击。如果在某一个瞬间,你能够放弃所有的顾虑和理性,问自己:什么才是我真正想做的事情?如果现在我只能做一件事情,我会去做什么?如果有那么一件事让我废寝忘食,让我全身心地沉浸其中,那会是什么事?当你对这些通通做过评价之后,一定能够找出激情的来源。做喜欢的事情通常就意味着你的激情所在。

    霍华德是杰克在IBM实习时的第一主管。他是一个年过四十的中年男人,却是一个不失幽默和风趣的好上司。双鱼座的他头脑中总是会冒出来各种各样有趣的点子,始终保持激情,即使在IBM这样严苛的环境里,他也能轻松应对,游刃有余。

    杰克初到IBM时,就见到霍华德和其他人的工作状态不一样。他总是精神抖擞的,好像每天都有美妙的事情发生。于是,杰克好奇地问他秘诀,他总是笑而不语,到了后来,杰克开始死缠烂打,他才含糊地说了一句:“等你拿到offer的时候,我再告诉你。”

    可惜,杰克最后没有留在IBM,而是去了宇航局在北极的探测站做技术顾问。杰克猜想,大概以后都没有机会知道霍华德的秘诀了,没想到告别晚会一过,他就收到了霍华德的邮件,里面是他的博客链接。

    “公司里的一个同事离开了,我觉得非常遗憾,原本期待他会和我一直工作下去,他却抛下了我们,选择了北极熊。”

    “他时常问我,你保持激情的秘诀是什么?其实我并没有秘诀,有的不过是对工作的喜爱。当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时,我就知道这是我会喜欢一辈子的东西,于是一直在这个行业坚守,不肯到其他地方去。”

    “工作中难免会遇到困难,比如公司政治、人事纠纷、领导的忽视和很多零碎的小事,这些东西就像是树林里的枝杈,会不断纷扰视线,让人失去耐心和乐趣。每当我遇到这个时候,我就问自己说,你还喜欢计算机吗?未来的二十年里,你是否打算继续和它打交道?到目前为止,我的答案都是肯定的。这就是我的秘诀。”

    生活如此美好——活在当下

    曾经有一座神像,神像有两张面孔,一个向前,一个向后。向前看的一面代表面向未来,向后看的一面代表缅怀过去。神像非常高大,肃穆庄严,很多人都到神像跟前顶礼膜拜。

    一天,一位路人经过神像面前,他没看懂神像象征的深意,于是前来问询。他对着神像说:“为什么你能够受到这么多人的膜拜?”神像不屑地说:“这你都看不出来,我一张脸向前,告诉世人不要忘记规划未来;一张脸向后,警示世人不要忘记过去。这么深刻的道理,你都看不出来吗?”

    路人还是疑惑不解,继续问神像说:“你将所有的时间都给了未来和过去,那么现在怎么办呢?”听过路人的追问后,神像无言以对,霎时间轰然倒塌。因为他已经承受不起世人的膜拜了。

    如果按照时间来算,我们的生活全部是由三天组成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然而,昨天已经悄然远去,明天还遥遥无期,我们唯一拥有的就是今天,也就是现在。正如库里希坡斯所说:“过去与未来并不是‘存在’的东西,而是‘存在过’和‘可能存在’的东西。唯一‘存在’的是现在。”

    可是,总有一部分人沉浸在对昨日的追忆中,为了生命中曾有过的幸福片段唏嘘感叹,或者为过去痛苦的际遇愤愤不平;另一部分人则生活在对未来的想象中,憧憬明日的美好生活,或者担忧强壮的身体因年老而生病,担忧儿女不孝,晚年不幸。

    无论是活在过去,还是担忧未来的人,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在虚无的情绪中失去了当下。毕竟昨天已经是“存在过”的日子,而明天则是“可能存在”的日子,与其活在幻想或者破灭的幻想中,不如脚踏实地地活在当下,过好今天。

    寺院里有一个小和尚,每天早上负责清扫寺院里的落叶。多年来,清扫落叶已经成为他每日必做的功课,无论春秋冬夏,他都要坚持完成。

    虽是从小的习惯,小和尚也没觉得扫落叶是一件多么简单的事。尤其秋冬之际,每天风起,树叶就随风飞舞,刚刚扫干净的地方又要重来一遍。因此,小和尚每天都要花费许多时间才能清扫完树叶。小时候,小和尚很听师父的话,让他认真扫完他就扫到一片落叶都不剩,如今他长大了些,心眼也多了些,于是他一直想找个好办法让自己轻松一些。

    忽然之间,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一天清早,他早早地就起床了,对着一棵树猛烈地摇晃,摇落了许多树叶后,小和尚心想:“这一次真痛快,能把今天和明天的落叶都扫干净了。”这样想着,小和尚一整天都在偷偷开心。

    第二天,他来到院子里一看,一下子就傻眼了,院子里还是堆满了落叶,和以往没有任何差别。师父看见小和尚诧异的表情,走过来对他说:“傻孩子,世上的很多事情是无法提前的,就像这落叶,无论你怎么用力摇晃,第二天依旧会有树叶飘落。人唯有认真活在当下,才能活出最真实的人生。”小和尚点点头,表示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想想那些脚步匆匆的人是怎样过人生的?少年时,将青春赌在了书本上,拼了命地想挤进一所一流的大学;如愿上了大学后,又巴不得马上毕业,赶紧找一份好工作;接下来,迫不及待地谈恋爱、结婚、生小孩;随着年纪的增长,天天盼着孩子快点长大,快点上大学,好重新回到自由身;孩子长大了,单位也退休了,却连路都走不动了。再也没有力气享受生活,再也不可能弥补青春时的遗憾了。

    所谓活在当下,就是不要花时间去思考恐惧的未来或甜蜜的过去。专注于眼前的事,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眼下值得的事情上。有了今天一滴水,一粒米的积累,才能积累出若干个美好的今天,迎接即将到来的明天。

    一天清晨,一位来访者请求一位大师指点迷津。大师将他请入房间里,耐心地听来访者讲他对过去犯错的懊悔和对未来生活的疑虑。几分钟后,大师打断了他的话,问他说:“你早上吃饭了吗?”那人点点头。大师又问:“那你吃完饭洗碗了吗?”那人又点头。大师接着问:“那你有没有把碗晾干呢?”那人不耐烦地说:“当然——现在,你可以解答我的疑惑了吗?”大师说:“现在你已经有了答案。”说着,将他请出了门。

    大师的问题把来访者搞得满头雾水,气嘟嘟地就回家了。几天之后,他重新思考大师的问题,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大师正是在提醒他,将生活的重点放在眼前,不要去想那些已经无法弥补的事,更没有必要为尚未发生的事担忧。全神贯注于当下,才是生活的要点。

    我们总是有很多对未来的规划,希望未来的时间早点来,提前吃掉明天的饭,提前做完明天的事,恨不得将未来几十年的工作都做完,一劳永逸。然而我们做的这些前提准备,往往都是无用的。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让自己陷入对过去、对未来的虚无念想中,当下的顺境或者逆境,可能已经是命运最好的安排了。

    在北欧的一座教堂里,按例摆着一座耶稣的雕像。和一般的耶稣雕像不同,这里的耶稣雕像非常神奇,往往有求必应,任何人的愿望都能满足。正因如此,前来祈祷的人特别多。

    教堂的看门人是一个老实人,也是一个虔诚的教徒,他看到每天有这么多人前来祈祷,每个人都向耶稣寻求帮助,他担忧耶稣过度操劳,希望自己能够分担他的辛苦。

    一天,他在祈祷时,对耶稣表明了这份心意。这时,教堂的穹顶上传来一个声音说:“谢谢你的好意。那么我们换下位置吧,你替我听众人的祈祷,我替你做教堂的看门人。”看门人看到了耶稣现身,连忙答应了。“不过,我有一个条件。当你变成我之后,无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话。”这个非常简单,看门人马上就答应了。于是,耶稣变成了看门人,看门人变成了十字架上的耶稣。

    第二天,教堂里来往的人依旧络绎不绝,很多人都带着自己的心中苦闷向耶稣祈祷,希望能够得到耶稣的帮助。其中有许多要求是合理的,也有许多要求是不合理的。无论怎么样,看门人都信守承诺,默默地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没有说话。

    过了几天,教堂里来了一位富商。富商请求上帝让他变得更加富有,祈祷完之后,富商匆匆离去,却忘记带走自己的钱袋。富商走后,来了一位穷苦的流浪汉,他请求上帝让他远离寒冷,能够温饱度日。祈祷完毕,他看到了富商落下的钱袋,发现里面装的是大把的金币。他以为自己的祷告被耶稣听到,马上让他实现愿望了。是他谢过耶稣,将钱袋拿走。十字架上的看门人想要阻拦远去的流浪汉,但碍于之前的承诺没有开口。

    流浪汉走后,来了一位将要出海的年轻人。他向耶稣祈祷航海顺利,自己能够平安归来。年轻人刚要离开,就被返回来的富商拦住了。富商以为钱袋被年轻人拿走,要求他归还,两人开始争执起来。这时,一直在上方观看的看门人终于忍不住了,他将事情的原委告知了富商,于是富商去追那个拿走钱袋的流浪汉,年轻人则追赶马上出海的轮船。

    两人走后,站在门口的耶稣对看门人说:“你现在没有资格分担我的辛苦了。”看门人大惑不解地问:“难道我对他们说明真相也有错吗?”耶稣说:“你只是自以为是罢了。那位富商的钱不过是用来嫖妓,被流浪汉拿走,正好可以挽救他的性命;年轻人如果被富商缠住,正好能够延误他出海的时间,因为他所乘的轮船将在大海中淹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