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就为征服世界:蒙古帝国史-前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那个曾经荒凉无比的蒙古草原上,许多个游牧部落星罗棋布。大约在5世纪,这里出现了突厥人,他们在蒙古草原的中部建立了国家,其他部落就在周边地区寻求生存,为了争夺生存空间,这些部落不时发生冲突甚至战争。在这个时期,民族出现了更替,其中的突厥人很好战,他们中的一部分族群演变成了后来的蒙古族。

    哈拉契丹帝国的建立、蒙古人与客列亦惕人和乃蛮人的战争、蒙古社会的解体、各部落为统一蒙古所做的各种尝试,像这样在争斗中的融合、兴替就是成吉思汗登上历史舞台之前蒙古草原的普遍情况。

    第一节蒙古族的起源

    如果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的话,蒙古人应该属于阿尔泰系或者突厥-蒙古系,突厥人和通古斯人也属于这一系。从6世纪开始,蒙古人、突厥人和通古斯人中的突厥人在历史上有了自己的称谓:突厥(系“强壮”之意)。而直到12世纪,“蒙古人”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唐朝文献记载:在客鲁涟河下游以及兴安岭北面居住的室韦人中,有个名字叫作“蒙瓦”或“蒙兀”的部落,伯希和先生认为这是“蒙古”这个名词在历史上的起源)。现在的一些语言学家认为,突厥系和蒙古系是中古前期一些游牧部落的统称。原始的突厥人在中原人口中被称为“匈奴”,而西方人则把他们叫作“匈奴人”。他们应该是早期的突厥人,研究者一般认为他们应该被列为突厥语系的民族。5世纪到6世纪,拓跋人(或桃花石人)建立了魏朝,控制了今天中国北方的大部地区。虽然那个时候还没有“突厥”这个词,但后来的人们会认为他们就是突厥人。然而追根溯源,曾经在蒙古地区雄霸一时的蠕蠕人,还有在5世纪统治突厥斯坦的吠哒人,这些都可能是蒙古人的祖先。此外,契丹人在10世纪和11世纪曾经统治过现在中国的北京以及周边地区,他们的统治势力在12世纪还曾延伸至突厥斯坦的东部。那么,契丹人也有可能有一部分后来成为蒙古人。

    由此可知,突厥人和蒙古人实际上是轮流着在蒙古大草原上建立霸权。公元前3世纪至2世纪是突厥人称霸草原的时期。2世纪中叶,鲜卑人(属蒙古人)占领了蒙古草原东部地区,蒙古开始崛起。5世纪,属于突厥人的拓拔人在争夺今日中国的北方地区的战争中获得优势,击败了鲜卑人,突厥人重新获取了优势。在这个时候,属蒙古系的蠕蠕人还在占有戈壁。到了6世纪中叶,历史上出现了“突厥人”这一名词,他们占据了蒙古和突厥斯坦的西部。到8世纪中叶前后,突厥人的统治力慢慢减弱,被畏兀儿突厥人取代了统治地位;乞儿吉思突厥人则在9世纪中叶至10世纪前25年占据了优势。然而到了公元924年,乞儿吉思突厥人也开始后劲不继,蒙古地区重新回到突厥人和蒙古人争霸的局面。一直到13世纪初,成吉思汗的出现使这种争斗画上句号,他统一了蒙古草原,正式建立了一个庞大的部落。

    这很容易让人觉得:政治势力的轮番上台,实际上就是游牧民族不停地争斗,胜的那方赶走了原来居住在这里的部落,占领了这个地方。但是如果我们认真考察成吉思汗的发迹史,就会跟我们对阿提拉(生于406年,卒于453年,与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同一时代的人物,曾带领匈奴人四处征伐,最后成为中亚、欧洲的大部分领土的霸主)的认识一样,让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观念。阿提拉征服了阿尔泰人、芬兰-乌戈尔人、萨尔马西安-阿兰人和日耳曼人,但是他并没有大肆烧杀抢掠,而是把他征服的人们聚合成为以匈奴人为核心的一群人,继续去征战其他安居各地的族群。成吉思汗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兼并了突厥部落为他效力,与他们一起去征服中原还有波斯。这让很多突厥人在蒙古人的麾下效力,特别是在现在的俄罗斯南部和突厥斯坦,这里其实大多数是突厥人,却在蒙古人的麾下效力。需要为大家说明的是,从匈奴人到成吉思汗,草原的种族是复杂的,这种生活习性的共同性要远大于语言上的共通性,这种生活习性即游牧生涯。他们在草原和森林的边缘地带也能作为牧民生存。

    另一个被讨论得比较多的问题是:12世纪,突厥人在文化上是否就领先于蒙古人?波普(现代蒙古语学者)和巴托尔德(前苏联学者)的论据经常被列举,他们认为蒙古语言在当时的演进远远不如突厥语言;又有人说成吉思汗的族人还不如畏兀儿突厥人文明。可是,有很多证据证明,契丹人由于受到中原人的熏陶,在早于成吉思汗的两个多世纪前文明水平就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而他们说的就是蒙古语。蒙古人与突厥人文化的进展如何,要看他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不能只是着眼于他们的语言演进。不管是蒙古人还是突厥人,如果他们生活在与文明地区比较近的地方,例如中原和波斯,他们就会被熏陶得比较文明;如果他们始终在深山或者草原腹地活动,他们的文明程度就相对较低;如果是在草原与森林的交界地方生活,或者生活在森林深处,例如西伯利亚山区、现中国的东北地区的深山老林里面,那么这些部落则近乎于野蛮人了。人的文明程度在于其地理位置所在,并不是看他们属于哪个种族。

    其实,中亚细亚和上亚细亚属于两种地理形态的演变地区,我们可以把成吉思汗的发迹史看作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斗争,这也是两种文明斗争历史中的一段。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一直都有耕地被沙漠化,最后由于缺乏治理完全变成了沙漠。4世纪就曾出现因为水源枯竭而引起的一些地区荒芜。例如,和阗与罗布泊之间的尼亚、密儿伦、楼兰等地。斯坦因考察发现这里有着许多“地下森林”,这能证明这里曾经并非一片荒芜。另外,在靠北边的地区,草原和耕地却出现了轮流占据的痕迹。如果沙漠化是自然现象,那么在草原上有耕地的痕迹出现,则是人为的了。

    在中国的汉朝时期,屯田的士兵来到现在中国的山西、陕西、甘肃北边的草地,他们开辟农田,把放牧的匈奴人从这里逼退。在4世纪,匈奴开始大规模入侵今日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在现在中国的山西、陕西、河北各省进行抢掠,弄得民不聊生。农民被迫离开土地,本来长着庄稼的耕地变得杂草丛生,一片荒芜。渭水流域变成了豺狼出没之地,荒无人烟。当时,带有蒙古血统的少数民族领袖苻健统治现在中国陕西省地区,国号为秦。他的子民们曾经因为恐惧而要求苻健派兵驱除猛兽,但是他没有答应。作为一名文明程度不高的君主,他的残酷性格致使他宁愿爱猛兽也不会善待自己的子民。他想的是:只要野兽被喂饱,就不会再吃人了。这可以看出,文明程度低的少数民族领袖是乐于看见猛兽在他们统治的疆土内活动,它们甚至可以帮助统治者统治臣民。多个朝代都作为国都的长安成为少数民族统治下的一片野地。成吉思汗占领了疆土,也打算这样。他占领了今中国的北方地区以后,就开始废耕变牧,清除农户,致使黄河以北的地区变耕地为草原。然而与此相反的是18世纪以后的情况,那时候农耕民族不断地对外扩张,蒙古的草原和今中国东北的森林都受到农耕文化的入侵,鄂尔多斯的游牧民族和通古斯的狩猎民族都只能往外迁徙。

    游牧文化入侵中原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不甘示弱而奋起反击,这样的争斗有时候会达到一个相对和谐的时期。这样的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游牧民族或者狩猎民族和中原农耕文明得到了充分的交流,他们除了能够用武力击败中原农耕文明,也能够反过来用中原文明的政治素质和威信,统治那些还在蛮荒地区的族人。就如北魏皇帝拓跋焘,5世纪,他统一了现在中国的北方地区。公元429年,拥有蒙古血统的蠕蠕人向他们发起了侵略战争,拓跋焘宣布迎战,要把侵略者赶走。当时的中国定都在南京,拓跋焘的幕僚们提醒他小心被人从背后偷袭。他回答道:“我们是骑士,中原人只是步兵而已,我们是一群野兽豺狼,不会怕这些初生牛犊!蠕蠕人是以游牧为生的,夏天在北方游牧,冷了就来到南方,掠夺我们的边境。夏天他们的马是没用的,雄马忙于交配,雌马却要照顾小马驹。我们在这个时间发起攻击,肯定成功!”从他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学到了用计谋对付野蛮人,用武力征服文明。这样的一种双重思维,帮助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能够最后平定游牧民族的反抗,并征服了南方的中国人。可是他们这种方法也不能够见效太久。游牧民族统治者被中原农耕文化同化了,就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被北方的其他部落打败;二是被汉化;三是像黄金家族一般,经历几代统治后被赶出中原。这种规律贯穿于中原人和蒙古人的关系发展。

    第二节前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

    从贝加尔湖向南一直延伸,到阿尔泰山和兴安岭的这片广阔地区,属于蒙古地区。这里靠北边的是山岭和牧场,属于灌木丛生的区域;南方则相对平坦,是一片大草原。人们在这个地方发现了许多旧石器时代的洞穴,特别是在贝加尔湖西岸、上东古斯卡河的支流别拉亚河两岸和伊尔库茨克西面80公里的马尔塔地区。这表明,这个地方很可能是远古时代孕育的文明。

    大约在公元元年,匈奴人似乎就已经在这一地区的心脏地带建立帝国。“单于”(即匈奴之王)大致应该在鄂尔浑河上游的拐弯处,杭爱山的深处,也就是后来蒙古人占据的哈拉和林城,在今天的额尔德尼昭的西面。在那个时代,被戈壁和长城夹在中间的狭长草原,相当于现在中国的内蒙古,是由其他匈奴人占据,他们成为维护中原帝国的利益而存在的一支军事力量。4世纪初,这些本来散在各处的匈奴人突然结成联盟,把中国北方的诸多地区掠夺而去。7世纪,这样的状况又出现了一次。在这个时期,东突厥汗国的中心是今天的蒙古。东突厥汗国的首领们曾在鄂尔浑河上游右岸靠近哈拉和林的地方驻扎。也是在这个区域,哈拉和林向北60公里的地方,介于和硕柴达木小湖和柯克淮-鄂尔浑之间,有被雕刻在石头上的追悼文字巨著,它代表着突厥民族初期史诗。在今天的内蒙古,长城北方地区,也在同一个时间产生了另一个突厥汗国,这个汗国与中国关系十分密切,有时候会结成联盟,有时候直接成为中国政权的一部分。

    东突厥也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继之而起的畏兀儿突厥人在今天的蒙古地区也建立起了“宫廷的城”,坐落在哈剌巴剌合孙,在哈拉和林北边的地区。在这段时间里,回鹘人借鉴粟特人,利用叙利亚的字母,创造了文字,文明水平提高了很多,影响了后来的蒙古和满洲的字母。在那个时候,中原文化当然会对他们的文化产生影响,特别是约在公元763年出现的聂斯脱利教(基督教其中一个教派,唐代开始在中国流传,中原称为景教)影响较大。一个多世纪以来,鄂尔浑河的故地都是草原政权的中心,在不久的将来这个地区的历史地位也会有所变动。回鹘人想要寻求定居下来的方法,他们在一些森林和草原等条件较好的地方开始耕作。因为开始信奉摩尼教(中原称之为“明教”,波斯人摩尼创建于3世纪中叶),他们不再食用肉食以及乳品,开始吃蔬菜。哈剌巴剌哈孙有一座石碑,有着820年历史,石碑上面的碑文是这样写的:“这个野蛮至极、遍地血食的地方渐渐成为素食主义的领地,血腥杀戮的地方变成乐善好施的土地。”摩尼教把现伊朗地区的文化带到蒙古地区,回鹘又与唐朝政权有着盟友的关系,中原文化也影响着蒙古地区,二者的影响让现蒙古这一片地区,有可能出现一个强大的文明帝国。如果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突厥-蒙古民族的历史就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样。或许这里会建立起一个“大突厥”帝国,摩尼教、聂斯脱利教、佛教等宗教文明在这里蓬勃发展;希腊-佛教派或伊朗化的库车派、吐鲁番等文化将影响这里的艺术发展;库车、粟特、梵文文学让这块土地拥有文化积淀。这里将成为一个文明大国,完全能够与其他周边的文明国家相提并论。从今天的畏兀儿文学,尤其是佛教发展,我们可以确知这种存在的可能性。

    但是在公元840年,突厥人的另一支系把回鹘人从鄂尔浑地区赶了出去。他们来自叶尼塞河上游,是文明程度很低的乞儿吉思人。那个时候,回鹘人已经迁徙至戈壁的绿洲、吐鲁番、焉耆、库车等地方,开始了定居生活。乞儿吉思人则让蒙古地区重新变成蛮荒之地。乞儿吉思人统治了80年(840-920),鄂尔浑地区因此失去了东突厥以及回鹘人统治时期的灿烂文明,也失去了如同和硕柴达木般动人的英雄史诗或哈剌-八剌哈孙的狂热宗教遗迹。公元920年,契丹国王耶律阿保机带领雄狮来到鄂尔浑,把野蛮的乞儿吉思人赶走,但是这也没有改变鄂尔浑地区的状况,契丹人并没有在这里驻扎。而回鹘人当时已经在塔里木盆地北边游行商队所经过的绿洲上定居,他们开始了耕种和经商,不愿意再回到荒芜的草原与自然搏斗。耶律阿保机没有办法让回鹘人回到鄂尔浑地区生活,蒙古地区便由北方各个游牧少数民族所占据。曾经在历史上有着辉煌光环的鄂尔浑地区,再次成为蛮荒之地。一直到成吉思汗统一这里之前,一直是这样。

    在这个时候,契丹人开始成为历史的主角。这个民族的气质与蒙古人有着相似之处。他们居住在辽河西岸,在辽河与其支流察哈尔河之间,也就是现在的热河地区。历史学家一直觉得契丹人属于通古斯种群,但其实他们是属于蒙古语系的族群——他们说话带着强烈的腭音,这是蒙古方言和通古斯话相互作用形成的口音。契丹人在耶律阿保机的带领下,进入了如日中天的时代。公元924年-936年,他们占领了戈壁的东部。德光(阿保机的儿子)继阿保机之后,在公元936年把北京和大同从北宋的手中夺过来,当时的北京不如今天那么重要,大同那时候却是山西北部的要塞。公元979年和公元986年,北宋都尝试过收复这两块失地,却没能成功,反而在交锋后让契丹人进入了中原腹地、黄河沿岸地区。1004年,契丹人甚至逼近国都汴梁。同一年,宋朝与契丹签订城下之盟,划定两国的统治区域,界限就在北京稍南的地方。

    整个11世纪,北京都被契丹人控制着。契丹人也被迅速汉化,文明程度提高,但同时他们来自游牧民族的血液,让他们仍保持他们固有的性格。耶律楚材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既是一位有着汉族文人知识和良知的人,也可以为成吉思汗效力,融入他们的群体,就因为他仍未失去游牧民族的天性。

    12世纪初,今中国东北出现了巨大的变化。满洲人的祖先是属于通古斯种族,一直到这时候仍然在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他们在森林建立领地,狩猎为生,他们从契丹人身上受到文明的教化,不同程度地承认了契丹人的统治。他们最为强悍的一支,是住在黑龙江的南支流乌苏里江流域的一支,也就是生活在今中国东北和俄罗斯滨海省之间的女真人。

    1113年-1123年,女真人开始对契丹人的统治不满,他们与宋朝联手,对契丹南北夹击。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进了辽东和热河地区,完全把契丹人的地盘抢了过来。但是在解决了契丹人之后,女真人和宋朝却因今北京的归属问题发生争执,完颜阿骨打的兄弟、继位的吴乞买与宋朝彻底决裂。女真人在1125年进占北京,并在第二年攻破汴梁,俘虏了北宋皇帝。女真人占领了中原北部作为跳板,他们觊觎着南方的土地,1129年-1130年,女真人进犯南宋,但他们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未能如愿。1138年,女真人与南宋划江而治。北方由女真人统治,南方则是宋朝的领土,分界线原则上划定在淮河流经的地方并继续通过渭河和汉水流域。女真人占据了北方中原,宋朝则迁都杭州,也就是今天中国浙江省海湾处。女真人建立了金国,开始接受汉族文化。1152年,迪古乃(完颜亮)定都北京,女真人的汉化进程加速。

    还有一个国家也是不能忽视的,那就是公元990年在中国西北建立的唐兀人国家,他们的文明程度不高,这样基本就构成了成吉思汗崛起前的版图。唐兀人是吐蕃族,1001年,他们在宁夏驻扎,也就是今天中国甘肃省东北边与鄂尔多斯的交界地方。1028年-1036年,他们向西扩张,把甘州和敦煌纳入他们的版图。他们建立了王国,称为西夏王国,直到1227年,成吉思汗把这个国家占领了。唐兀人掌握了中亚细亚的交通要道,正是处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他们通过经商致富。受到中原的影响,唐兀人的文化也达到相当的高度,还仿照汉人文字,自己创造了民族文字。

    第三节哈剌契丹人西进

    如前所述的所有历史变化,同样对蒙古和突厥斯坦产生了震荡。

    丘处机的游记即《长春真人西游记》和张德辉的游记里面,都描述过哈剌契丹人西进。女真人进犯,契丹人被迫逃难到克鲁涟河和土拉河之间的蒙古地区,他们在这里建立了城池,很可能是想要控制蒙古地区。但这一座城池没有存在很长时间,历史上也找不到关于这座城池的资料。1221年5月到6月,丘处机经过这个筑城之地,依稀可以看到废墟中的街道,还有写着契丹文字的砖瓦。张德辉的游记说,这座城池在土拉河和崇山峻岭之间,大致为方圆3华里。成吉思汗时代土拉河的黑森林是客列亦惕人的势力中心,那么在较早的一个世纪前的时光里,契丹人是不是也影响了客列亦惕人的历史?契丹移民的神秘消失,是不是也要和客列亦惕人的结盟有关?是否一部分的契丹移民也成了客列亦惕人联盟的组成部分?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

    我们可以知道的,就只有耶律大石的一番筹谋。

    耶律大石是耶律一族,在契丹拥有崇高地位。根据《辽史》的记载,他骑射皆精通,懂汉文,是翰林院的“林牙”(辽国把翰林叫作“林牙”,耶律大石最开始的时候是“翰林应奉”,后来升任“承旨”。“应奉”和“承旨”皆为翰林院的官职。而汉人则一般把翰林称为“太史”)。1120年,大辽国因女真人的反叛而行将崩溃,耶律大石为了国家兴亡费尽心血。他没办法挽回北京局势,对辽国的新统治者的做派也感到失望透顶,于是便西进以求存。根据志费尼的说法,耶律大石当时身边仅存70人。根据《辽史》的记录,他首先来到汪古突厥人的酋名为床古儿的地区,献出了400匹马、20头骆驼、1000头羊。然后他离开这里,去了别失八里,也就是现在的济木萨的周边地区。到了之后,他召集当地有着回鹘血统的各个部落首领,聚集了10000人的骑兵队伍,用黑牛白马祭祀天地祖先,然后出发继续往西。他让他的一名使者去和回鹘国王毕勒哥陈述利害,并讲述了耶律阿保机当初驱逐乞儿吉思人,让回鹘人回到蒙古地区生活的往事,拉近他们之间的距离。回鹘国王与耶律大石进行了3天会面,送给耶律大石600匹马、100头骆驼、3000头羊作为西进的路费,还把自己的儿孙给他带在路上作为人质,正式成为耶律大石的藩属。

    《辽史》对耶律大石的经历并没有过多涉及,但是波斯作家志费尼则认为,耶律大石在和回鹘国王会见之后,就转而向北方的叶尼塞河上游的乞儿吉思突厥人居住地前进,想要凭借现有的力量重新建立王国。“到达乞儿吉思人的边境,纵横于乞儿吉思人的领土,但是,看到乞儿吉思人将要集合起来,准备反击,他们便退到了叶密立地区,在那里建立了一座城池,至今遗迹尚存。”突厥人的许多部落开始归顺于耶律大石,他很快就拥有4万户的人口规模。

    第四节哈剌契丹立国

    羽翼丰满以后,耶律大石开始打起了占领伊塞克湖地区和楚河流域的算盘。根据志费尼的说法,耶律大石似乎没费什么气力:“他向八剌撒浑前进。这个地方的统治者似乎很弱小,他们认为自己是额弗剌昔牙卜王朝的后裔,控制着哈剌鲁突厥人和康里突厥人,可是这些人并不承认他们的统治,有时甚至敢于反抗。由于难以自保,他只能请求契丹移民的首领进驻,宁愿交出政权。因此耶律大石顺利推进到八剌撒浑,成为大汗,取消了所谓额弗剌昔牙卜后裔的汗号,只让他们称呼伊立-伊-都儿汗,即‘突厥人之王’。很快,耶律大石又征服了康里突厥人。他的一路大军挺进到喀什噶尔与和田,另一支军队则去对付乞儿吉思人。他带兵进占了费尔干纳和河中。同时期,撒麻耳干的王侯们也俯首称臣。他派大将额儿讷思侵略焚杀阿即思的领土,阿即思以每年献三万那(“那”是当时的货币单位)的代价请求投降。”

    根据《长春真人西游记》的记录,耶律大石从离开北京到八剌撒浑驻扎,用了10年的时间。“新的生活区域和他们的北方沙漠地区有着天壤之别,那里土地很平坦,人们种了很多桑树,物产跟中原的有相似之处,但是夏秋两季很干旱。他们渐渐融入了那里的生活。”

    伊本-额梯儿处有更多的记载。根据他的资料,回历522年,也就是1128年时,喀什噶尔边境上出现了“申”国(实质是指中原政权)的“古儿汗”——也就是耶律大石——他被称为“残废者”。抵抗他的喀什噶尔哈剌汗王朝哈桑之子阿合马也死在了他的屠刀之下。

    “这位‘古儿汗’离开中原而踏上突厥斯坦的路上,碰见了许多在他之前来到这里投靠汗王们的同胞。耶律大石团结了这些人,让他们帮助自己征服突厥斯坦大地。他并没有毁坏当地的统治,只让每家人贡献一个‘那’。他命令各地方的首领在腰带上系一块银牌,表示臣服于他。后来,他带兵攻击河中(即撒麻耳干王国的马维兰-纳赫儿地区),回历531年9月,公元1137年,他打败了在这里盘踞的汗王马合某从忽毡,逼迫其逃亡。于是马合某向塞尔柱王朝的算端(即苏丹,伊斯兰国家里面依照沙里亚法规设立的政教合一的统治者),还有东伊朗国王撒查求援。到了1141年,撒查带兵前来与契丹人决战,可他与古儿汗在哈特湾激战中败退,在只儿浑流域再次遭遇惨败。”

    拉施特把耶律大石称为都石太傅(太傅是中国古代官职的名称,帮助皇帝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布,并对国家进行治理),即认为耶律大石拥有极强的政治能力,而且老成持国。根据拉施特的说法,1128年-1129年,耶律大石实际已经自称为“古儿汗”,也就是大汗。志费尼则翻译为“世界之汗”。就如同我们即将说到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时候的其中一个敌人——札木合也使用过这一称号。耶律大石建立的帝国称为“哈剌契丹”,即“黑契丹”。耶律大石卒于1135年。因为他的儿子耶律夷列的年龄还不足以亲政,因此权力实际由皇后塔不烟掌握。志费尼书里说到的“哥扬克”,可能就是这位皇后,但有可能是人名上的错讹。7年之后,也就是1142年-1155年这段时间,则是耶律夷列亲自掌握政权。他身后也是留下幼子。因此1155年-1169年则是由耶律夷列的妹妹普速完执政,她的丈夫则是萧朵鲁不。根据《辽史》记载,普速完曾经与丈夫的弟弟普古只沙里私通,而且密谋杀掉亲夫。萧朵鲁不久发动兵变,将他们杀死。之后,耶律夷列之子耶律直鲁古开始了他的统治,从1169年开始之后,他是成吉思汗崛起前的最后一位古儿汗。

    虽然耶律大石之后的几代古儿汗都不是很杰出,但哈剌契丹的历史是很值得玩味的。他们很特殊,从北京来到突厥斯坦的腹地建立起了一个帝国。

    第五节蒙古民族源起的传说

    公元924年,耶律阿保机把乞儿吉思突厥人赶出鄂尔浑地区,让蒙古人有机会在这个时期一展身手。公元552年-924年,都是各种突厥人在蒙古地区称王称霸,“突厥”突厥人、畏兀儿突厥人、乞儿吉思突厥人在这里轮流坐庄,蒙古人的祖先蠕蠕人则一直处于弱势地位。现在,他们终于有了翻身的机会。室韦诸部是有着蒙古血统的部落,他们在唐朝时候,甚至魏朝时候已经占据了客鲁涟河下游、兴安岭北边和嫩江发源处,因此虽然突厥人占领了蒙古的中部腹地,但蒙古人却仍然占据着蒙古地区的东北部。自公元924年开始,蒙古人就沿着客鲁涟河的下游顺流向前拓展,契丹人并没有对这一现象有过多关注。

    蒙古人有着其民族起源的诸多故事,但大多已经与原貌差之甚远。某些传说描述,蒙古人的祖先被突厥人的祖先打败,逃难来到了儿额格涅坤山中的开阔地,一个名叫孛儿帖·赤那的首领(即“苍狼”)把蒙古人祖先们带到斡难河、客鲁涟河和土拉河一带的地方。这个事件发生的具体日子虽经过波斯历史学家们的反复求证,但仍然难以证实。在圣山不儿罕(即现在的肯特山附近)和斡难河的源头,孛儿帖·赤那与豁埃马阑勒(即“白鹿”)结婚,生下了巴塔赤·罕,也就是后来称霸四方的蒙古人的第一代祖先。当然这些都没有信史可以证明。突厥人对于狼图腾的崇拜起源也没有确证,突厥人的“乌古思讷默”也认为苍狼“柯克不儿里”是他们的祖先。《拉施特书》写道,降临阿阑·豁阿的天神拥有黄皮肤,灰褐色眼睛。这大概也来源于成吉思汗家族的名称“孛儿只斤”,这个词的意思就是灰色的眼睛。其实这些皆无信史,只是传说。孛儿帖·赤那的十代以后,朵奔·蔑儿干娶阿阑·豁阿为妻。朵奔·蔑儿干去世以后很多年,有天晚上,有一位黄色的神明从天而降,进入天窗,赐给阿阑·豁阿三个儿子,名字叫作不忽·合塔吉、不合秃·撒勒只和孛端察儿。之前她与朵奔·蔑儿干育有二子,分别是不古讷台和别勒古讷台。这个传说发生在斡难河边,黄金一族所认为的圣地。据《拉施特书》和《秘史》的记载,阿阑·豁阿与某些部落有所联系,这些部落后来在成吉思汗崛起的时代被称为“尼伦部”,意思为“光明的儿子”和“出身纯洁”,拥有这个名字,是因为是天神赐之下凡的,而且与黄金一族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的家族孛儿只斤氏属于尼伦部。另有泰亦赤兀惕、兀鲁兀惕、忙忽惕、别速惕、札只剌惕、巴鲁剌思、巴阿邻、朵儿边、撒勒只兀惕和哈塔斤,也都属于尼伦部。其他与成吉思汗一族稍微疏离的,不能上溯到阿阑·豁阿的蒙古部落,如阿鲁剌惕、伯牙吾惕、火鲁剌思、速勒都思、亦乞剌思和翁吉剌惕或弘吉剌惕则是“都儿鲁斤”,即远族类。这些神话是从蒙古诗人叙述中来,虽然只是传说,但我们可以大致知道黄金一族和蒙古各部落之间的一些关系。

    虽然蒙古人自称为神的后裔,似乎理应受到上天的眷顾。但其实他们的日子过得很不好。《秘史》记载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先祖孛端察儿的生活,我们可以从中知道一些蒙古人始祖的生活状况。孛端察儿觉得被各位兄弟不公对待了,于是骑了一匹青白色没有尾巴长着断梁疮的马离家出走了。他射死了被狼围在悬崖上的野兽,把肉吃掉。“他捡拾狼的余食,养着黄鹰。春天的时候,许多野鸭野鹅飞来,他便放黄鹰去捕猎。”他像其他游民一样,去问附近部落的人要马奶喝,过后却袭击了给他马奶喝的部落,并奴役他们。孛端察儿早年间生活很是艰难,但他实实在在就是黄金一族的始祖。

    第六节其他部落的源起

    了解了关于蒙古起源的传说,我们可以进一步去了解拉施特记载的可信的事实了。其他部落也有他们各自的发展史。我们主要考察的是12世纪中后期,也就是成吉思汗刚刚出生的那段时间。

    塔塔儿人在蒙古地区的东边生活、放牧,经常在客鲁涟河南边或东边和中兴安岭之间出没。一般人觉得他们是通古斯血统,但伯希和经过考证确认他们应该是蒙古系。公元731年-732年,在和硕柴达木的阙特勒突厥有一块石碑,碑文中所说的一个有时称九姓塔塔儿,有时称三十姓塔塔儿的联盟部落,应该就是指塔塔儿人。在12世纪,他们分为了几个部落,并且成为一个组织不算紧密的联盟,包括察阿安塔塔儿、阿勒赤塔塔儿、阿鲁孩塔塔儿等。

    成吉思汗的氏族和跟随他们一族的蒙古人,在塔塔儿人的西北方、客鲁涟河和斡难河上游之间放牧,这些部落主要是泰亦赤兀惕部落。伯希和曾说过,“蒙古”是室韦各部落的其中一个名字。他们在客鲁涟河下游的周边地区和兴安岭的北部游牧,唐朝的时候好像就叫作“蒙瓦”或者“蒙兀”。伯希和认为,“室韦人几乎肯定是属于蒙古语族的”。

    喀尔喀(合勒合)河穿过捕鱼儿湖,汇入客鲁涟河。捕鱼儿湖的旁边,即塔塔儿人生活地区的东边,在12世纪的时候住着翁吉剌惕人,他们与成吉思汗一族和泰亦赤兀惕关系都不是很密切,所以可以和这些部落互通婚姻。

    成吉思汗一族的祖先因为生活在草原和森林之间,他们部分是猎人、部分是牧民。成吉思汗本人也是这种生活方式。拉施特认为,泰亦赤兀惕是蒙古的主要部落,他们和成吉思汗家族的祖先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因为他们生活在森林里面,偶尔会被人家叫作“林木中人”,只因为生活在森林里的部落文明程度还不如草原牧民。兀良哈部落也生活在森林里。拉施特说:“他们以广阔的森林为家,不住帐篷,没有牲畜,以狩猎为生,轻视游牧民族。用树枝编成房子,其外用桦皮作为遮盖。将木板系在脚下,叫作‘察纳’,持手杖于雪中行走,像撑桨划船于水中,用于在冬天进行雪中狩猎。”斡亦剌人也是蒙古族裔,他们也是在森林里面生活,住在贝加尔湖西南面。斡亦剌的名称意思是“亲属”“同盟者”,至于他们族群的血统是由什么成分构成,就没有办法考证了。

    另外一个居住在森林里面的猎人部落则是蔑儿乞惕人,他们可能是6世纪时拜占庭历史学家们口中的木乞里人。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以至于他们的血统是属于蒙古还是突厥都没办法确定。他们生活在贝加尔湖南边,色楞格河下游之上,与蒙古人杂居。根据事实判断,成吉思汗的父亲也速该从一个蔑儿乞惕人首领处抢来了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伦,而另一个蔑儿乞惕人首领从成吉思汗手中抢走了他的妻子孛儿帖,所以蔑儿乞惕人也可能属于蒙古系。赤洛克湖沿岸即现在的脱只-哥萨夫斯克附近的札剌儿人却是从事游牧的,他们应该属于突厥系,在蒙古人传说中的英雄海都时期曾经臣服于蒙古人,渐渐成为蒙古部落的一部分。

    第七节客列亦惕人和乃蛮人

    客列亦惕人在蒙古人的西方生活,他们居无定所。我们考察黄金一族的历史,他们的领袖一般都在土拉河的沿岸黑森林驻扎着。但是根据拉施特的说法,他们放牧的范围很大,东至斡难河和客鲁涟河,甚至到达了长城附近。客列亦惕人与乃蛮人活动区域的西方是一条河,《秘史》记载,这条河叫“涅坤”。人们的研究认为,他们生活的腹地是上鄂尔浑河、翁金河和土拉河附近,属于突厥族系,并不是蒙古人。伯希和先生认为,“现在无法确定他们是否属于传说中的原始蒙古民族,也并不清楚他们究竟是受到突厥人影响的蒙古人,还是被蒙古人同化的突厥人。但许多客列亦惕人的称号是突厥称号,而他们的最后一个统治者脱古鲁勒的名字也更像是突厥名字,而不是蒙古名字。”叙利亚研究者巴·赫伯拉厄思认为,客列亦惕人是在公元1000年稍晚成为聂斯脱利派的基督教的信徒。根据传说,客列亦惕人的一个国王在草原里头迷了路,圣瑟治显圣让这位国王得救,当地的信奉基督教的商人怂恿他,让他去请马鲁地方的聂斯脱利大主教埃伯耶苏派遣一个教士给他洗礼。巴·赫伯拉厄思还找到了埃伯耶苏写于1009年寄给聂斯脱利教教长约翰六世的一封信作为证据。这封信件的内容表示,有20万客列亦惕人还有他们的国王都一起受到洗礼。但是,伯希和却认为时间有可商榷的地方,还有“客列亦惕”几个字,也有可能是巴·赫伯拉厄思后来加上去的。无论如何,我们可以知道12世纪客列亦惕的统治者已经转而信仰聂斯脱利教,也有了基督教名字。

    根据这一证据,客列亦惕人很有可能曾经盘踞在突厥-蒙古的腹地。也就是鄂尔浑河上游和土拉河上游,肯定也想要借此为跳板争夺这一地区的霸主地位。在成吉思汗之前两代,客列亦惕人的首领马古思不亦鲁(基督教名为“马可”),与戈壁东部支持女真人的塔塔儿人进行了一场战争,却不幸战败被俘虏。后来,他被献给金国国王,受木驴刑罚而死。他的妻子忽都克台亦里克发誓为丈夫报仇,于是带着100袋游牧人最喜欢的由马乳酿制而成的饮料“忽迷思”来到塔塔儿首领纳兀儿的住处,说要给纳兀儿送礼。实际上却在每一袋“忽迷思”中都藏着一个战士。在纳兀儿设宴款待忽都克台亦里克的时候,100名战士突然出现,刺杀了纳兀儿。土拉河流域是客列亦惕人活动的中心地带,而塔塔儿人则在客鲁涟河下游的南岸活动和生活。可以想见当时客列亦惕人的活动范围已经扩大到蒙古地区的东面。马古思死后一直到脱斡邻勒掌权的这段时间,客列亦惕人的发展并不是很顺利。忽儿察·忽思和古儿罕都是马古思的儿子,后来忽儿察·忽思继位,传给儿子脱斡邻勒。他在成吉思汗的帮助下,在蒙古地区成为霸主。

    乃蛮人生活的地区还在客列亦惕人的西方,也就是上鄂尔浑河和纳伦河以西的地区。杭爱山西部即现在的乌里雅苏台地区,阿尔泰山的乌布沙泊以及科布多地区,也儿的石湖和斋桑泊都是乃蛮人所管辖。伯希和研究表明:“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乃蛮很可能是被蒙古人同化的突厥人,他们的族名虽然很有蒙古味道,但他们的各种称号则是用突厥语言。”乃蛮人相信的宗教是珊蛮教(即萨满教,曾经长时间在中国北方各民族流行)。志费尼则认为他们之中也有人对聂斯脱利教有所接触。居住在他们南方的畏兀儿突厥人也影响着他们的文化。成吉思汗的前辈,乃蛮人首领亦难赤·必勒格(《拉施特书》的叫法是“亦难赤埃格都忽汗”,在突厥语中,“亦难赤”意为“可信赖的人”,“必勒格”意为“智者”)十分勇猛,“敌人们从来看不见他的背影和马屁股”。

    萨满面具

    萨满教是因其神职人员——“萨满”而得名的。萨满师在每次仪式时必以火献祭,作法时身着萨满服,手执萨满鼓、精灵佛像等,通过唱歌和一系列的原始舞蹈与萨满教派的神或仙进行沟通。图为萨满面具,它同萨满服一样,也是萨满师作法时的通灵工具。

    除此之外,还有两个地处西南的部落,也有着一定的文明程度。首先要说的是畏兀儿突厥人,他们在塔里木北边的绿洲、别失八里、吐鲁番、库车等地居住和生活。受到佛教和聂斯脱利教的交互影响,他们产生了一些文化成果。另外要说的是哈剌契丹人,他们是契丹人的一个分支族裔,在前文已经讲过,他们离开中原,在突厥斯坦地区建立了一个王国。

    第八节蒙古部落的解体

    畏兀儿突厥人和哈剌契丹人生活在草原的南边或者蒙古本部的境外。其他的蒙古地区与突厥人或回鹘的汗王们统治时期相比,文明更加落后了。中古初期“斡耳朵巴力”或“宫帐城”等东西,在塔塔儿人、蒙古人、客列亦惕人或乃蛮人出没此地的时候,消失殆尽。不过,突厥人或回鹘人所称的“城”实际上也只是可以移动的营帐,蒙古人把它叫作“古列廷”(蒙古语中,古列廷有“圈子”“栅栏”“固定或流动的营盘”等意思),这样的营帐,头领到哪里就往哪里迁移。但是这样的移动营帐“城市”,在成吉思汗出现的年月都已经绝迹。蒙古的社会组织是家长制的氏族,以“斡孛黑”著称,以及其狭义“牙孙”即支族。到了成吉思汗早年,这样的社会组织基础已经开始崩塌,变得只是以家族作为单位存在。这就让人联想到分散居住的澳大利亚斯克鲁布人。在12世纪的蒙古草原上,我们很少看到营帐和车辆组成的移动“城市”,常看见的只有“阿寅勒”(很少家庭组成的固定营地,多数只有一个家族)。成吉思汗小时候,他的长辈抛弃了他和他母亲、兄弟,他们的生活很艰苦,靠钓鱼、打猎维生。这实际就是“阿寅勒”的一个实例。

    巴托尔德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论点并不能让我们信服,但是,从事实上看,成吉思汗的崛起与蒙古社会的等级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蒙古贵族称为“把哈秃儿”或“把阿秃儿”,即“勇士”或“那颜”,大多数为“那雅特”即贵人,或称“薛禅”即贤者。蒙古一般平民叫作“那可儿”,大部分是“诺古特”。成吉思汗的政治和军事制度就源出于此,分为战士和亲信。蒙古的一般居民,叫作“哈剌出”“阿拉特”。奴隶则是“孛斡勒”“兀纳罕-孛斡勒”。理论上,大汗统治着所有的蒙古臣民。森林里面生活的部族比较喜欢用“别乞”这个字眼,如斡亦剌人、蔑儿乞人(“别乞”意为强壮、结实和强有力。符拉基米尔佐夫将女性称为“别姬”)。由于部落争斗,有的部落会被击败而奴役,有的则会请求庇护而成为藩属,因此各个部落之间也有明显的等级。札剌儿人和成吉思汗的祖先的关系,以及翁吉剌惕人和斡亦剌人向成吉思汗输诚(意为献纳诚心),也是这一种情况的有力证据。

    实际上,在12世纪中叶,蒙古草原已经混乱不堪,而且政治社会结构松散,似乎随时会崩塌。泰亦赤兀惕和若干其他部落里已经没有领袖来控制局面。各部落陷于混战泥潭。塔儿忽台·乞邻勒秃黑和成吉思汗的争斗,以及成吉思汗和札木合的争斗都是这一背景的佐证。从成吉思汗的情况可以看出氏族和支族互相争夺牧地和营地(“嫩秃黑”)的情况:如果某部落的首领死去,剩下妇人和幼子,那么这一个家族的营地很可能会分裂。因为蒙古人只能和外族通婚,所以他们要与其他部落的异性结亲,或是谈判(如成吉思汗的婚姻),或是抢夺(如也速该的婚姻)。蒙古人基本上以此维持平衡:也速该把蔑儿乞人首领之妻诃额仑抢来做妻子,蔑儿乞人也把成吉思汗之妻孛儿帖从他手中抢走。拉施特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前的情况的描述是:“儿子不再听命于父母,弟弟不再服从兄长,妻子不再顺从丈夫,富裕者不再帮助本部落的首领,盗贼、抢劫、叛变者四处可见。牲畜和马群毫无安全感,常常因过度疲乏又得不到休息早早夭亡。到处都是混乱的情形。”也许为了表彰成吉思汗统一草原的功业,这段话有所夸大,但也并非毫无根据。根据《秘史》的记载,成吉思汗成长的时代,确实是混乱的、凶残的、黑暗的。

    第九节蒙古团结与海都称汗

    在成吉思汗之前的时代,蒙古地区各部落也尝试过若干次的融合。《秘史》也对反映这一趋势的歌谣记录在案。尼伦族的神秘祖先阿阑·豁阿就曾经把五个儿子召集到她面前进行训导,每人发给一支箭,命他们折断,儿子们毫不费力地做到了。然后阿阑·豁阿将五支箭捆起来,交由儿子们逐一尝试,却无人能办到。最后她说道:“儿子,若是单独一个人,就像这一支箭,定然容易被折损。然而团结一致,就像这一捆箭,无人可折!”

    海都也是孛端察儿的后裔之一,从历史上看,他似乎曾经联合过各个部落,为成吉思汗大业之先导。海都的祖父蔑年·土敦早逝,祖母那莫伦育有他父辈的七兄弟,世系里面皆可查见从老大合赤·曲鲁克到最小的纳臣·把阿秃儿的所有名字,刚强的那莫伦则带领着部族人们生活。通古斯系的女真人扩张的脚步正好踏上这片土地,他们要开拓中原北面的广阔土地。客鲁涟河的札剌儿人部落遭到了屠杀,七十家札剌儿人被迫来到那莫伦所管辖的地方。札剌儿人饿到了极处,只能在草地里面掘草根做食。那莫伦容不下这些饥民的侵占,命人“赶着车驱逐他们,盛怒之下杀伤了几个札剌儿人。札剌儿人奋起反抗,赶走了那莫伦的马群。那莫伦的儿子们连战甲都还来不及穿,追赶上去与之战斗。这让那莫伦担忧不已,命令媳妇们戴上战甲追赶,但是为时已晚,赶到时六个儿子已全部死于札剌儿人手中。后来那莫伦本人也被札剌儿人杀死。那莫伦的幼孙海都(合赤曲鲁克的儿子)由于藏身于积薪之中,幸免于难。另外她的第七个儿子纳臣因为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娶了巴儿忽或巴儿忽真部人的女儿为妻,在那里成家立业,亦幸免于难。”

    纳臣惊闻家变,迅速从巴儿忽狂奔回来。看到幸存者仅剩年幼的海都和一些弱妇,纳臣怒火中烧,立誓必报此仇并夺回失去的牲口,但苦于无马代步,他只能找到一匹半路跑回的骈马,骑上马后他直追札剌儿人。他在路上遇见二马并行,各带着一只鹰。纳臣认得这是兄弟们的鹰,于是接近较年轻的骑士,打听是否有一个马群由一匹赤马领头东去。直到客鲁涟河拐角处,纳臣刺杀了这位年轻骑士。把鹰与马系于尸体上,转向另一名骑士。这名骑士询问年轻骑士因何躺下了,纳臣趁机敷衍而过,并杀掉了这名骑士。纳臣见远处山谷有几百匹马在吃草,仅由儿童看守,确定并无危险后,纳臣杀死儿童,带回马匹和鹰,把海都和弱妇们带离那莫伦的领地,回到巴儿忽。

    海都是蔑年·土敦和那莫伦的嫡系长孙,接过叔父纳臣和巴儿忽人的权杖。他降服了札剌儿人,从此札剌儿人也成为蒙古人的一部分。海都驻扎的区域大致为黑河沿岸,然而此黑河是否今之发源库伦之北,往西北流入鄂尔浑河中段的那条黑河,则无法确定,皆因蒙古地区名为“黑河”的并不止这一条。海都势力所及,大致为贝加尔湖东岸的巴儿忽真地区。“各部落的许多家庭渐渐归顺于他,这使得他拥有越来越多的臣民。”这就是蒙古族最初统一之形态,成吉思汗时也遵循着类似的统一过程。拉施特的书中海都被称为“汗”,据《秘史》记载,他甚至已成为“可汗”。这有可能只是身后追赠。因为《秘史》只是在元朝也就是1240年编写,这样写只是为了粉饰黄金一族的光辉。

    这里,有几个概念需要澄清,是为了梳理蒙古的历史。第一是“可汗”,这一称呼适用于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等的统治者。第二是“古儿汗”,“古儿”意为“整个天下”,因而“古儿汗”就是天下的大汗。蒙古人根据情况来称呼他们的统治者。

    第十节合不勒汗

    最初称霸蒙古第一汗的海都有三个儿子:伯升豁儿·多黑申、察剌孩·领忽和抄真·斡儿帖该。据称成吉思汗所属的“乞牙惕”系就是伯升豁儿·多黑申的后裔,泰亦赤兀惕一支的始祖则是察剌孩·领忽。成吉思汗的青年时代,就在乞牙惕人与泰亦赤兀惕人的斗争中度过。《秘史》和《拉施特书》对此的说法较为一致。我们从单调的记载中可以知道,当那莫伦惨遭札剌儿人灭门之时,蒙古部落其实已经一无所有,但是他们一旦拥有自己的地盘,便会蓬勃发展起来。

    蒙古地区第一个全盛王朝是到了伯升豁儿·多黑申的孙子合不勒(《元史》称葛不勒汗)成为统治者的时候。这时,蒙古人与金国建立了良好关系。金国意识到蒙古人的强大会带来威胁,采取监视和怀柔的政策。金国人请合不勒来到他们的腹地,来自蛮荒之地的合不勒以食量震惊了金朝的上下。根据拉施特的说法,其实合不勒并非如此饕餮之徒,只是害怕被中原带甜味的食物毒害,因而吃了一部分便去呕吐,然后继续进食。一次,粗鲁的合不勒因醉酒冒犯了阿勒坛汗(即金国皇帝),居然伸手揪他胡子,酒醒后他后悔莫及,主动请罪。可能出于对蛮荒民族的忍让,也可能因为与宋朝对抗而不愿后院起火,金国皇帝并不计较这一切,反而赐以“金、珠、朝服”,让他回到蒙古当官。可是过后因有臣子进言,金国皇帝出尔反尔,派人追回合不勒。合不勒岂是等闲,不肯回头,金国使者不肯罢休,非要将其带回。合不勒则趁乱骑一灰色小马驹逃回属地。死里逃生的合不勒异常恼怒,于是将金国使者全部处死。

    《通鉴纲目》记载,金国皇帝从1135年开始兵犯蒙古地区,就是因为《拉施特书》上记录的这一件传闻的事件。《拉施特书》还记录了1135年-1149年,金国皇帝哈喇迈派呼沙呼将军对蒙古大张挞伐,却在“海岭”一代受挫。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孤军不济,粮草不济,最后在退却的时候,呼沙呼的军队遭到追杀,因而大败。1147年,金国大将乌珠再度出兵蒙古草原,收获的仍是失败,还被迫签下极其屈辱的条约。“金人将西平河以北的27座堡寨割让与蒙古,每年向蒙古进献牛羊谷物若干。另外,金主将熬罗孛极烈的贵号赐予野蛮人的首领,并封其为‘蒙兀’国王。”伯希和曾建议将“蒙兀”以其读音还原为蒙古文“Orobogila”,但是并不能将这名字与《秘史》和《拉施特书》书中所记载的成吉思汗之前的那些英雄的名字对照符合。从此我们可知,金国虽然雄踞中原北方的领土,并且与南宋的作战也屡战屡捷,但仍然奈何不了蒙古人。在兴安岭地区以及嫩江岸边,蒙古人屡屡挫败金国军队。考虑到蒙古人的领地与金国接壤,那就可以想象客鲁涟河南边的塔塔儿人也曾被笼罩在蒙古人的统治阴影之下。

    第十一节俺巴孩汗

    根据史书记载,合不勒有六个儿子,分别是斡勤·巴儿合黑、巴儿坛·把阿秃儿、忽秃黑秃·蒙古儿、忽图剌罕、忽兰(系庶子)、合答安、脱朵延·斡惕赤斤。“六子皆孔武有力,有‘乞牙惕’或‘急流’之称传于后代(出自《多桑书》)。”可是合不勒却并未传位于儿子,而是把汗位传于其从堂兄弟泰亦赤兀惕系的首领俺巴孩,《秘史》和《拉施特书》称他为“汗”或“合罕”。

    这一传承并未对蒙古汗国的发展有所影响。传位之际,蒙古人与塔塔儿人的战争也一触即发。塔塔儿人与蒙古人的血统一致,他们在蒙古草原的东南居住,客鲁涟河右岸与兴安岭之间。合不勒汗的妻弟赛因的斤是翁吉剌部人,赛因的斤的姐姐是豁阿忽·豁阿公主。赛因的斤有疾,请来塔塔儿人著名萨满医治,可是符咒失效,赛因的斤最后病亡。萨满在回去的路上被愤怒的死者家属所杀。塔塔儿人奋起反击,合不勒汗的儿子们则站在赛因的斤的家属翁吉剌人一边。金国阿勒坛汗利用了这场纷争,支持了塔塔儿人,企图遏制蒙古人。两方势力连成一线,想绞杀蒙古势力。

    或许俺巴孩汗认为塔塔儿人的战事已经告一段落,因此答应了要把女儿下嫁给某个塔塔儿首领。根据《秘史》记载,该部落时常在捕鱼儿海和阔连海子(即呼伦池)之间的兀儿失温河岸边。俺巴孩汗亲自护送女儿到这个部落,却意外被塔塔儿人幽禁,还绑送给金国国主。金国国主以“对反叛的游牧人专设的残酷刑罚”对俺巴孩汗施以木驴重刑。合不勒汗的长子,禹儿乞或主儿乞氏族的首领斡勤·巴儿合黑也被塔塔儿人捉去送给金国国主,受到一样的酷刑。

    女真人的首领以此方法想要震慑蒙古人,却更加激起了蒙古人无边的复仇欲望。俺巴孩汗被送去金国时,对儿子合答安和他的堂兄弟忽图剌怒吼:“哪怕十指被弓箭破坏,尔等也须为我复仇!”若后来元朝历史可信,俺巴孩汗的警告便有如魔咒。女真人和塔塔儿人其后即受到血腥复仇,成吉思汗让他们付出了百倍的代价,他们也在这复仇火焰中得到满足。

    第十二节忽图剌汗

    俺巴孩汗被金国杀害,忽图剌汗成为领袖。他是合不勒汗第三子。据说其人勇武无比,为族内少有的英雄。《多桑树》记载:“蒙古诗人们夸赞他声如雷霆,他的两臂强壮如熊,如折箭般便可把人掰成两截。冬夜可以赤膊睡于巨大燃木旁,火星炭屑落到他的身上他毫无感觉,顶多只会当作蚊虫叮咬。每天都要吃一只羊,用庞大的盆盂饮水。”蒙古人和泰亦赤兀惕人在斡难河旁边豁儿豁纳黑主不儿的一棵大树之下聚众商议,认为忽图剌是英雄中的英雄,可担大任,于是便推举为新汗,于树下即位,从此领导蒙古部众。随后,他与俺巴孩之子合答安太子,即泰亦赤兀惕人的首领一起走上向塔塔儿人和女真人进行复仇之旅。他在与塔塔儿人的部落阔端·巴剌合和札里·不花大战13回合,各有胜负,未能取得优势。忽图剌的侄儿也速该却在战争中表现突出,杀死了塔塔儿人的首领铁木真·兀格,并击败其部众。

    为了记住这一辉煌胜仗,也速该将儿子的名字也起作“铁木真”,也就是后来的成吉思汗。忽图剌汗的复仇火焰很快蔓延到女真人的统治区,某次战役之后,忽图剌汗的一支军队在与女真人的战斗中收获颇丰。某次战役之后,忽图剌汗在归途中射猎作乐,却被内儿边部落人突然袭击(由此可知这个时期即使是霸主,本部部众奉若神明,在其他蒙古人眼里却未必神圣),他变得孤立,他的马连颈部都深陷在泥中。他蹬着马鞍,跳出了泥淖,朵儿边人追击至此,觉得忽图剌汗失去马匹已经再无威胁,于是离开了。

    部众以为忽图剌汗已经逝世,也速该也来到这里吊唁。可是忽图剌汗的妻子却并不认为丈夫已经死去。她说:“他声如洪钟,力大无穷,朵儿边人还没有杀他的能耐,他一定会回来的!”朵儿边人离开后,忽图剌汗拽着马鬃,把马拖出泥淖。来到朵儿边人的牧场,他骑上领头的骏马,把朵儿边人的马全部带回营地。这时候,他的亲人们正在为他流泪呢。

    第十三节早期蒙古王朝的衰落

    这样的辉煌没有持续多久。传说蒙古人在贝加尔湖附近和金国与塔塔儿人组成的军队打了一仗,最终溃败。中国史料记载,1161年,金国曾经出军与蒙古交战,击败了他们。金国人的分化政策,塔塔儿人的牵制,蒙古人的内乱,使这个蒙古帝国并不牢固。在蒙古第一霸权之后,塔塔儿人占据了戈壁东部,而且迅速繁衍,甚至其规模连金国也感到不安。不久之后,他们的同盟关系就开始告急。当时蒙古人的兵败让他们的势力迅速瓦解,忽图剌汗的三个儿子——术赤、吉儿马兀、阿勒坛都没有继承他的汗位,也速该也没能继承,只是一个“阿秃儿”。如果也速该拥有一些了不得的称号,史书一定会大书特书。可是我们仅仅知道的是,金国和塔塔儿人联手把蒙古有史以来的第一个霸权毁灭,其过程难以确知。可以知道的是,蒙古各个部落又开始了分裂。

    第十四节也速该

    也速该是乞牙惕支族(牙孙)的首领,属于支族孛儿只斤氏族(斡孛黑),有着“勇敢而活跃的战士”的称号。塔塔儿人的首领铁木真·兀格和豁里·不花都是败死在他的手上,他曾经也在西方与客列亦惕人一较高下。

    客列亦惕王忽儿察·忽思去世之后,他的长子脱斡邻勒无情地把他的两个弟弟台帖木儿太石和不花·帖木儿勒死,成为客列亦惕人的领袖。忽儿察·忽思的另一个儿子额儿客·合剌因怕遭到兄长的毒手而投奔乃蛮人。脱斡邻勒的统治让叔父古儿罕心生怨恨,于是将其逐出部落。脱斡邻勒带着100人离开领地,他要把自己的女儿忽札兀儿送给蔑儿乞惕人的首领脱黑脱阿,以求得到援助。之后他也向也速该求援,得到了积极的回应,脱斡邻勒大败古儿罕于忽儿邦德勒苏惕,抢回了属于自己的汗位。“在黑森林里,土拉河旁”,也速该部与脱斡邻勒部宣布永久结成联盟,两人也成为干兄弟,也就是“安答”。这是一个影响历史进程的时间,由于这一事件,成吉思汗在称霸的路上,得到了脱斡邻勒一定的帮助和庇佑。

    另外一件对成吉思汗意义重大的事情则是也速该是怎样把他的妻子抢到自己手中的。《秘史》中只有对这件事情的粗略描写:“蔑儿乞惕人也客·赤列都带着他的斡勒忽讷部落的妻子来到斡难河一带,当时也速该·把阿秃儿正在这儿附近放鹰。也速该远远看见了这个漂亮的妇人,于是他回去找他的兄弟捏坤太子和答里台·斡惕赤斤帮助他。见到他们走过来,也客·赤列都感到很害怕,骑着马迅速跑开。他翻过一个山岭,转过一个山谷,重新回到他的妻子车前。妻子告诉他:那3个人长相凶恶,定然是来取你性命的,你快逃跑吧,只要能够活着,很容易能再找到像我这样的女人。如果你思念我,可以把我的名字赐给你新娶的女人。说完,她脱下身上穿的衣服,扔给马上的丈夫作为纪念。也客·赤列都刚刚接过衣服,也速该兄弟就到了。他策马狂奔,逆斡难河而逃。也速该把·阿秃儿带着两个兄弟穷追不舍,但一直追了7个山冈也没有追上。他们回头绑了也客·赤列都的妻子,捏坤太子在前面带路,答里台·斡惕赤斤在车旁伴行。”

    《秘史》描述也速该抢夺诃额仑夫人的经过大致如此。

    铁木真就是他们的大儿子,另外他们还育有三子:拙赤·哈撒儿(简称哈撒儿)、合赤温和帖木格,女儿帖木仑。也速该还有两个妻子,生下了别克帖儿和别勒古台。“铁木真”是来自也速该征服的对手的名字,伯希和认为,这个名字在蒙古语里面指“铁工”,这在读音上是一致的。

    铁木真的生辰说法很多:波斯史学家说在1155年,《元史》说在马年即1162年。《萨囊彻辰书》采用了《元史》的说法。伯希和先生认为,这位历史上的蒙古征服者应该生在1167年。这是他通过考察最新发掘的史料得出的结果。在蒙古传说中,未来的成吉思汗诞生之日,手握“髀石般一块血”。拉施特的描述则说,他的脸上似乎有着异样的光辉。这样的描述与他祖先的神光暗合,阿阑·豁阿便是与神光交接生下英雄始祖孛端察儿。据赵珙的描述,成吉思汗年轻时候便不同于其他蒙古人,长得身材修长,老了就长髯飘动。还有的说法是,成吉思汗身材很健硕,眼睛像是猫眼一样,因而一些人觉得他是属于突厥-阿里安血统的人,并非蒙古人,这说法十分荒唐,基本上等同于日本的某些作者说他是日本人。

    1176年,九岁的铁木真跟着父亲去拜访他的舅舅。路遇蒙古种人翁吉剌部的首领德·薛禅,他很喜爱铁木真,跟也速该说:“这个孩子眼睛明亮,面色有光。昨天晚上,我梦到了一个两爪擎着日月的白海青鸟(这种鸟是一种行动敏捷、性情凶猛的猎鹰。蒙古人很崇拜鹰,所以它在蒙古故事里占有一定的地位),从天上飞来站到我手上。这是一个大吉之兆。你今天带你儿子来,这个梦就应验了。我有一幼女,你们和我一同前往看看吧。”也速该带着铁木真来到他的家,见到比铁木真大一岁的孛儿帖。根据一些说法,这女孩长得很漂亮。第二天,也速该就跟德·薛禅讨要孛儿帖当儿媳妇,德·薛禅口头承诺了下来,但要求将铁木真寄放于他家里,作为未婚的夫婿。也速该也同意这一安排,只是叮嘱不要让狗吓到铁木真(蒙古牧地的狗确实十分凶猛可怕),就骑马离去了。

    回去的路上,也速该路遇正在进食的塔塔儿人。也速该正好饥渴难耐,于是便一起用餐。但是塔塔儿人中有人认得此人,知道此人杀了他们部族里面的许多首领,于是便投毒害他。也速该骑马时候感觉身体不妥,三天后就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找人请来蒙力克对他嘱咐:“我儿子年纪都还很小,铁木真也在他的未婚妻家里。塔塔儿人害我,我怕连累家人,你快把铁木真带回来!”说完这句话,他便撒手人寰了。

    蒙力克遵其遗命,马上赶到德·薛禅住处,撒了个谎,说也速该想念幼子,想要让他回家。这样便把铁木真带回他母亲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