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走什么样的城市建设道路
城市建设的辩证法首先体现在建设道路和模式的选择上。城市建设走什么样的道路,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就会有什么样的前途命运。是选择走一条越建设越有钱、越有钱越建设的道路,还是选择走一条越建设越穷、越穷越建设的道路?答案肯定是要走一条具有良性循环和发展后劲的、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
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回答?人们对于过去传统的城市建设道路有着深刻的体会。吃饭靠财政、建设靠财政,“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政策变成了“吃饭第一、建设第二”的现实选择,大多数属于“吃饭财政”的地方政府哪有钱搞城市建设?大家对20世纪90年代的县城形象可能仍然记忆犹新。一般情况是,十字交叉两条路、东西南北四条街,中心地区一个喇叭可以对全城广播,也就是现在乡镇一级的水平。在这样的层面上我们生活了很多年,我们的政府也运行了很多年。
今天我们提出新型城市化道路,更重要的是一种理念创新。有了这样的理念,我们就可以眼光敏锐、思路开阔、头脑灵活,就可以找到更多、更好的工作抓手和着力点,就可以破旧立新、想出更多的办法,不断打开工作局面。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城市建设是一件纯花钱的事情,每年都在盘算着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直到2004年上饶市在运作水南街改造项目的时候,还没有真正意识到从“城市建设良性循环”中、从项目改造给周边地区带来的效益增值中,寻找解决项目建设资金的出路问题。只要对水南街改造项目的增值情况做一简单分析就不难发现,城市建设有着很大的运作余地和效益空间。水南街改造之后,旁边的房地产楼盘一夜之间每平方米上涨500元,房地产开发商大赚了一笔。同样吃亏的还有市委党校门前的信江南岸道路改造项目,边上也有一个正在动工的房地产楼盘。当初预测价格每平方米2800元,道路改造之后开盘价是每平方米3500元,每平方米上涨700元,而且是一抢而空。这说明什么?说明城市建设产生的效益流失严重,也说明我们对城市经营的认识滞后。想一想这些年,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做了多少项目,背了多少沉重的债务包袱,越来越感到融资的艰难。问题出在哪里?关键是没有跳出就事论事的传统思维和传统做法,没有把大家的观念统一到“城市建设过程就是政府创造财富过程”的认识上来,没有走出一条自我创造、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新型城市建设道路,政府是在捧着金碗讨饭吃!
怎样才能走出这样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进行理念创新,做到城市开发建设的有序性。这种有序性,既体现在城建项目有序准备、有序规划、有序建设上,也体现在周边的土地资源有序收储、有序整理、有序出让上。在执行这种有序性原则上,要坚持土地收储在前、城建项目建设在中、土地出让在后,把城市建设的过程真正变成土地资源增值的过程。全面经营城市必须立足城市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必须立足为政府创造效益、聚集财富。只有这样,才能走出一条越建设越有钱、越有钱越建设的具有良性循环和发展后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过去,规划部门只管搞城市规划,国土部门只管搞土地经营,建设部门只管搞城市建设,虽然各有分工,但彼此分割,根本谈不上有序性原则,教训十分深刻。
要把广大市民“身边的小事情”办好
这些年,各地的城市建设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市的马路宽了,楼房高了,广场大了,休闲娱乐的地方多了。城市增加了许多美化、亮化工程,城市变大了、变美了、变亮堂了。无论你走到哪个城市,都会让人感到沧桑巨变。市民高兴,政府脸上也有光彩。但是,城市里还有不少“丁字路”和“断头路”没有打通,人们感到生活不方便;城市的美化、亮化工作仍存在不少“死角”,在一些背街小巷,脏乱差的现象随处可见甚至臭气熏天;在街头巷尾,群众感觉绿地少了、用于休闲健身的小游园少了,茶余饭后总觉得缺少点什么。
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活动中,群众提了意见,也提了期望。站在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角度,站在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高度,城市建设是最能体现民意、最能赢得民心、最能增进党群感情的地方。城市变美、变亮,群众交口称赞,政府感到骄傲;政府工作出现失误、产生疏忽,或者没有做到与时俱进、跟上发展,群众对此有意见,政府应感到这是种鞭策。总之,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是党和政府体现形象的晴雨表,是维系群众关系的重要纽带。
在城市建设方面,讲为民办实事不只体现在如何向市民保证多修两条大马路、多建两个大广场、多造两个高标准的精品楼盘上,而且还体现在真真正正、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办几件“贴心”的小事情上。马路再宽,老百姓不可能天天在大马路上闲逛;广场再大,普通老百姓不可能打的经常去广场休闲;精品楼盘再漂亮,没钱的老百姓也不可能在现代化小区享受高质量的生活。那么,普通群众真正关心的兴奋点在哪里呢?
在城市道路上,既要有大路,又要有小路,同时还要打通“丁字路”“断头路”,形成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许多城市热衷于修宽马路、立交桥等“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好大喜功,不仅浪费土地资源和政府财力,而且并不符合广大市民的愿望。大路固然重要,但真正方便市民出行、办事的还是小路,把群众身边的小事办好就是最大的为人民服务。打通“丁字路”“断头路”,更是把路修到市民的心里。这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真正的“国计民生”。贯彻落实中央“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仅要抓大事、议大事,更要从抓群众关心的小事做起。
这两年,上饶市在财政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分期改造了城区一大批里弄小巷,可以说深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什么是国计民生?这就是真正的国计民生。过去,里弄小巷坑坑洼洼,没有安装照明,阴雨天排水不畅,一到晚上便黑灯瞎火,自行车摔跤是家常便饭,行人钱包被抢、妇女遭遇不测的问题也偶有发生。里弄小巷改造之后,群众高兴地说:“里弄小巷改造才是政府真正的重点工程。”真是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城市的真正魅力在于优良的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竞争的日益激烈,招商引资的关注焦点最后落在了城市提供的软件和硬件服务上。招商引资、区域竞争今后靠的不再是减税让利,也不是请客送礼,而是响当当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因此,培育城市魅力,塑造城市特色,就要不遗余力地做“环境”。城市魅力和竞争力最后的落脚点在哪里?
城市魅力和竞争力首先要体现在城市配套功能上。反思许多城市新区建设的教训,为什么新区总是热不起来?白天人们匆匆赶往老城上班,白天冷冷清清;晚上人们猫在家里看电视,街上也冷冷清清。关键是城市公用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差,商务、企业不愿意在新区安营扎寨,造成第三产业不发达。因此,城市新区成为典型的“睡城”,人们晚上休息才回家。因此,城市发展离不开城市的产业支撑,而产业支撑也离不开发达的城市服务功能。
按照辩证法的观点和要求,城市不但要做大,还要做强。一个城市是否有活力,有多大的凝聚力、吸引力、向心力,关键要看市政基础设施是否配套、城市功能是否完善。可以想象,一个入学就医困难、购物不方便、环境脏乱差、满大街找不到一个健康休闲场所的城市是没有吸引力的,也是缺乏竞争力的。因此,在市政公用设施上,要把市场、学校、医院、公厕、垃圾中转站、污水处理系统等规划、建设到位。江西上饶要建设四省交界区域中心城市,要在区域经济中发挥龙头功能和领跑作用,就要从完善城市功能抓起,让投资者既适合创业,又方便生活。各县、区到市里来,不仅因为它是政治中心,干部不得不来开会或者汇报工作,还因为它是经济商业中心,在这里可以享受到更高层次的文明和服务。上饶是一个旅游城市,发展旅游经济将成为我们的一个支柱产业,可惜在我们的城区连一个标准的旅游公厕都没有,是非常遗憾的,也是与我们作为中心城市的身份和地位不相衬的。如果在市区规划建设30座环境清洁的旅游公厕、规划建设20座卫生管理到位的垃圾清理站,绝对是另外一番风景,旅游观光者自有评说,外来投资者自有公论。如果再规划建设和整顿好20个农贸市场,广大市民也绝对会拍手称快。
许多城市每年都会安排并向社会公开承诺10项或者20项重点工程,都是非常花钱的项目。我们在这里提倡一种观点,“抓城市建设,更要抓城市管理”。宁肯少上一两个重点项目,也要多搞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城市功能的完善,是城市质量提高的重要表现。许多城市的实践证明,在这方面花小钱,可以树形象、得民心。
城市魅力和竞争力还体现在城市品位提升上。在江西的许多城市,多半有山有水。其实,在城市化进入新阶段之后,山水就是城市的优势,山水就是城市的特色,也是人居环境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城市景观建设上,要做好山水文章、做好美化亮化绿化工作,既要美化自然景观,又要美化人工景观。在这方面,杭州市的经验有6个字,“显山、露水、透绿”,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城市景观是创造宜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市民向往的美好事物。我们有时候会发现,在一块不大的城市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上,老年人愉快地健身、妇女们带着儿童嬉戏、成年人在下棋聊天,这是一片非常难得的太平盛世景象,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如果我们的城市多建几个街头小广场、几片小绿地,让市民们就近休闲、就近健身,可能会更加赢得民心。同时也不难发现,有的城市大广场固然气派豪迈,散发着时代气息,但是往往因为数量所限,距离较远,市民感觉不方便,反而冷冷清清,缺乏人气。如果在城市里实施一个“增绿计划”,见缝插绿而不是见缝建房,这个城市的绿色就会慢慢见多,城市品位就会慢慢提高,城市就会变得更加宜人、更具魅力。
营造城市品位和特色还要把历史遗留下来的古迹保护好,好让人们看到这个城市的过去。历史古迹不仅仅是城市的标签,还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的血脉、城市的灵魂和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城市的历史文化古迹是城市发展的痕迹,能否保留、保护和利用,是城市文明和文化品位的重要体现。对具有一定历史保护价值的老街区和历史古迹,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再考虑继承、利用和发展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拆旧建新,把城市的历史文脉全然抛弃掉。
江西上饶城区拥有“一山、两江、十一湖”,还有信江书院、豆芽巷和集中营等文化遗产,可谓山水人文资源得天独厚。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有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只要认真规划、科学梳理,加上人工创意,应该可以建成全国品位上乘的宜居城市。一般来说,有品位的人都愿意生活在有品位的城市里,而有品位的人多半都是成功人士,一个城市里有品位的人多了,这个城市就会创造出无限商机和生机,就会变得很有希望。现在,做城市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做环境。在今天的世界,资金、技术、人才都是流动的,唯一不动的只有城市环境。城市的环境做好了,这个城市就会变成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的“洼地”,这个城市的“黄土”就会变成黄金。
要谨防“城中村”现象蔓延
乡村城市化与城市乡村化是一个悖论。城市化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社会变革的主旋律。城市化并不简单意味着城区面积的扩大、城区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张,更不是简单地把一批无地无业的农民“圈”在城市里、脱掉农民帽子变成居民的身份就意味着农村城市化了。城市化要坚持标准,绝不能随意降低品位。特别是在加快城市化的同时,要谨防城市在新一轮“摊大饼”中“乡村化”。
在城市化过程中,许多城市出现了一个极不协调的“城中村”问题,既影响了城市质量品位,也给政府增添了无穷无尽的管理麻烦。也许是城市化进程太快的原因,“城中村”问题在有的地方表现得相当严重。主要表现:一是城郊农村被纳入城区体系之后,农民身份虽然变了,但生活习惯没有变,随地吐痰、大小便,光着膀子说脏话等不文明、不卫生行为大量存在;二是农民进城之后管理方式没有变,沿用的还是村委会管农民的办法,卫生工作上不去,计划生育管不住,甚至赌博成风;三是一部分人的发展生计问题没有落实,一整套的低保、医保、养老险等社会保障没有建立健全起来。“城中村”问题是与城市化进程背道而驰的行为,应把城市化的推进与“城中村”的治理同步规划、同步实施。
当前正处于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时期,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农村性质的土地将会不断地被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客观地讲,这是迟早的事情。必须做好村庄规划,特别是对村民居住点进行超前规划,不要等到成为“城中村”之后,再来治理。到那时候,不仅破坏城市景观,更会劳民伤财,增加政府负担。调查发现,许多地方城市规划区的农民建房非常杂乱,既不便于管理,也不利于资源共享。有的甚至在自己的农田里直接建起了房子,通电通水的管线扯得蜘蛛网一样,既危险又杂乱无章,已经成为城乡结合部的一大“景观”。
因此,城市规划部门要树立城市大规划的意识,突破现行的制度限制,既要管城区规划,也要管城乡结合部的规划,提前把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按照居民的办法管起来,并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安排若干个农民居住小区,作为“准城市居民”管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