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弟子规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总序。

    《弟子规》,圣人训①。

    首孝弟,次谨信②。

    泛爱众,而亲仁③。

    有余力,则学文。

    【注释】

    ①规:法度,准则。训:教导,训导。②孝弟:《荀子·王制》:“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弟,通悌。信:诚实。③亲仁:亲近有德行的人。

    【译文】

    《弟子规》这本书的内容,是圣人对学生的训示:首先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要对己谨慎约束,对人诚实可信。博爱民众,并亲近有德行的人。做好了这些如果还有余力,就去学习文化知识。

    二、入则孝出则悌

    父母呼,应勿缓①。

    父母命,行勿懒。

    【注释】

    ①父母呼,应勿缓:《礼记·玉藻》:“父母呼,唯而不诺,手执业而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

    【译文】

    当父母呼唤的时候,应当即刻答应,不能迟缓,执行父母命令的时候,应当立即行动起来,不能拖延偷懒。

    父母教,须敬听;

    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对父母的教诲,要恭敬地听明白。对父母的责备,要顺从地接受。

    冬则温,夏则凊①;

    晨则省,昏则定②。

    【注释】

    ①冬则温,夏则凊:《二十四孝·扇枕温衾》:“后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惟切。乡人称其孝。身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凊,凉。②晨则省,昏则定:《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省,向父母问安。定,安定,这里指侍候父母睡下。

    【译文】

    冬天寒冷的时候要照料父母,使其温暖,夏天炎热的时候则让父母清爽凉快。早晨要向父母请安,晚上要侍候父母安眠。

    出必告,反必面;

    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

    外出办事时,必须禀告父母,回来后也要面告父母,以免父母挂念。居处要在固定的地方,职业要稳定不能经常变化。

    事虽小,勿擅为;

    苟擅为,子道亏①。

    【注释】

    ①苟:假使,如果。子道:做儿子的礼仪。

    【译文】

    不要因为事情小就擅自去做,假如自作主张地去做事,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仪。

    物虽小,勿私藏①;

    苟私藏,亲心伤。

    【注释】

    ①物虽小,勿私藏:《礼记·坊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也,示民有上下也。”

    【译文】

    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东西,也不要私自把它们藏起来。假如你把东西藏起来,一旦被发现,父母一定会非常伤心生气。

    亲所好,力为具①;

    亲所恶,谨为去②。

    【注释】

    ①具:准备。②恶:讨厌。

    【译文】

    凡是父母所喜欢的东西,一定要努力准备齐全。凡是父母所厌恶的东西,一定要小心谨慎地处理掉。

    身有伤,贻亲忧①;

    德有伤,贻亲羞。

    【注释】

    ①身有伤:《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也,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贻:遗留。

    【译文】

    如果身体受了伤,就会给父母带来忧愁。如果品行上有什么缺失,就会使父母蒙受羞耻。

    亲爱我,孝何难;

    亲恶我,孝方贤。

    【译文】

    父母爱我关心我,我孝敬父母又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我还能克尽孝道,这种孝才算是真正的孝道。

    亲有过,谏使更①;

    怡吾色,柔吾声。

    【注释】

    ①亲有过,谏使更:《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通悦)则复谏。”

    【译文】

    父母如果有过错,作子女的应该多次规劝使其改正,规劝时态度一定要和颜悦色,说话时声音一定要轻柔。

    谏不入,悦复谏;

    号泣随,挞无怨①。

    【注释】

    ①号泣随,挞无怨:《礼记·内则》:“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父母怒不说(通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怒,起敬起孝。”号泣,大哭。挞,打。

    【译文】

    如果父母不听子女规劝而不改正过错,等父母情绪好时再劝,如果还是不听,还要哭泣恳求,如果父母生气打子女,子女也甘愿接受绝无怨言。

    亲有疾,药先尝;

    昼夜侍,不离床。

    【译文】

    父母生病的时候,煎好的汤药,做子女的都要先尝一尝。照料生病的父母要日夜服侍在床前,不离开一步。

    丧三年,常悲咽;

    居处辨,酒肉绝①。

    【注释】

    ①居处辨:指夫妇不同居。

    【译文】

    父母去世后要守丧三年,经常伤心痛哭,哀思亲恩。在守丧期间,要夫妻分居,还要不吃肉不饮酒。

    丧尽礼,祭尽诚①;

    事死者,如事生。

    【注释】

    ①丧尽礼,祭尽诚:《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译文】

    为父母守丧要完全按照礼法的规定去办,举行祭礼时要表达出极大的诚恳。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要像父母在世时一样克尽孝心。

    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孝在中①。

    【注释】

    ①睦:和睦。

    【译文】

    作为兄长要善待弟弟,作为弟弟,要尊敬兄长。兄弟之间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就包含其中了。

    财物轻,怨何生;

    言语忍,忿自泯①。

    【注释】

    ①泯:尽,消失。

    【译文】

    彼此把财物看得很轻,兄弟之间的怨恨又从何而生呢。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或饮食,或坐走;

    长者先,幼者后。

    【译文】

    在吃饭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开始;在坐的时候,应当让年长者先坐下;在走路的时候,让年长者走在前面,年幼的跟在后面。

    长呼人,即代叫①;

    人不在,己即到。

    【注释】

    ①长呼人,即代叫:年长者唤人时,即刻代为呼叫。

    【译文】

    如果听见年长者叫唤人,就应立即代他去呼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

    称尊长,勿呼名;

    对尊长,勿见能①。

    【注释】

    ①对尊长,勿见能:在尊长面前,不要自我表现自己的才能。见,音xin,表露,表现。

    【译文】

    称呼长者,不可以直呼其名。在尊长面前要表现得谦虚恭敬,不要自我表现才能。

    路遇长,疾趋揖①;

    长无言,退恭立。

    【注释】

    ①疾趋揖:趋,跑,疾走。揖:古时候的拱手礼。

    【译文】

    走在路上如果遇上了尊长,要快步迎上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不说话,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

    骑下马,乘下车;

    过犹待,百步余。

    【译文】

    如果自己骑着马行路时遇见长者要下马,坐着车行路时遇到长者要下车。长辈走后,自己还要在原地呆会儿,等长辈走到百步以外,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

    长者立,幼勿坐①。

    长者坐,命乃坐。

    【注释】

    ①长者立:《礼记·曲礼》:“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

    【译文】

    如果长辈站着,年幼的人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命令你坐,这时你才可以坐。

    尊长前,声要低①。

    低不闻,却非宜。

    【注释】

    ①尊长前:《礼记·曲礼》:“毋侧昕,毋嗷应,毋淫视,毋怠荒。”

    【译文】

    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些,但是也不能太低,要是低到听不清楚,那也是不适宜的。

    进必趋,退必迟;

    问起对,视勿移。

    【译文】

    在见尊长的时候,走路要快些,见过尊长告退的时候,动作一定要缓慢。长辈问话时要站起来回答,双目望着长辈,不能左顾右盼。

    事诸父,如事父①;

    事诸兄,如事兄。

    【注释】

    ①事诸父:《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

    【译文】

    服侍叔伯等父辈,要像服侍自己的父亲一样恭敬。对待堂表兄,要像对待自己的胞兄一样恭敬。

    三、谨而信

    朝起早,夜眠迟,

    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清晨要早起,晚上要迟睡。一个人很容易从少年就到了老年,所以每个人都要珍惜此时此刻的宝贵时光。

    晨必盥,兼漱口①;

    便溺回,辄净手②。

    【注释】

    ①盥:洗手,洗脸。②辄:总是,就。

    【译文】

    早晨起床后一定要洗脸洗手,在洗脸洗手的时候,还要刷牙漱口。每次大小便完毕,都要把手洗干净。

    冠必正,纽必结①。

    袜与履ǚ,俱紧切②。

    【注释】

    ①纽:纽带,系结用的带子。②紧切:穿好鞋,结紧系带。

    【译文】

    戴帽子一定要戴端正,穿衣服时要把纽扣扣好,袜子和鞋子都要穿整齐,鞋带要系紧。

    置冠服,有定位,

    勿乱顿,致污秽①。

    【注释】

    ①顿:放置,安放妥当。秽:污脏。

    【译文】

    脱下来的帽子和衣服,应当放置在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随便乱扔,以免把衣帽弄脏。

    衣贵洁,不贵华;

    上循分,下称家①。

    【注释】

    ①上循分,下称家:《礼记·少仪》:“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分:名分。称:适合,相当。

    【译文】

    衣服的穿着贵在整洁干净,而不在于华贵漂亮。在见长辈时穿的衣服要符合自己的名分,平时在家时穿的衣服要和自己的家境状况相称。

    对饮食,勿拣择;

    食适可,勿过则①。

    【注释】

    ①则:法则,成法。

    【译文】

    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超过平常的饭量。

    年方少,勿饮酒①。

    饮酒醉,最为丑。

    【注释】

    ①方:正当,正好是。

    【译文】

    在自己正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喝酒,因为一旦喝醉了,就会丑态百出而丢脸。

    步从容,立端正;

    揖深圆,拜恭敬。

    【译文】

    走路时要不紧不慢从容大方,站立时要端庄直立。作揖行礼时要把身子弓下去,叩头的时候要表现得恭恭敬敬。

    勿践阈,勿跛倚①;

    勿箕踞,勿摇髀②。

    【注释】

    ①践阈:踏在门槛上。阈:门坎。跛倚:斜靠在某物上。②箕踞:两腿叉开蹲着或坐着。髀:大腿。

    【译文】

    在家门口站立时不要把脚踩在门坎上,不要瘸腿斜靠着,坐时不要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大腿。

    缓揭帘,勿有声;

    宽转弯,勿触棱①。

    【注释】

    ①棱:物体的棱角。

    【译文】

    进门时要缓慢地揭开门帘,不能弄出声响。走路拐弯时角度要大些,以免碰到棱角。

    执虚器,如执盈①。

    入虚室,如有人。

    【注释】

    ①执虚器,如执盈:《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虚,空。盈,满。

    【译文】

    手里拿着未盛东西的器具,就像拿着装满了东西的器具一样小心。走进没人的房间,就像走进有人在的房间一样谨慎。

    事勿忙,忙多错;

    勿畏难,勿轻略ü①。

    【注释】

    ①轻略:草率粗心。

    【译文】

    做事不能匆匆忙忙,匆忙时最容易发生差错。做事时不要畏惧困难,也不要草率地对待看似简单的事。

    斗闹场,绝勿近;

    邪僻事,绝勿问①。

    【注释】

    ①邪僻:不正当或不正派。

    【译文】

    凡是打架闹事的场合,绝对不能走近。凡是不正经的事情,绝对不去过问。

    将入门,问谁存;

    将上堂,声必扬①。

    【注释】

    ①将上堂,声必扬:《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扬,高,扩大。

    【译文】

    准备进入别人的家门时,首先要问一声:有人在家吗?准备上堂屋时,声音要更高一些。

    人问谁,对以名,

    吾与我,不分明。

    【译文】

    当别人问是谁时,就要将自己的姓名告诉对方,如果只回答“是我”、“是吾”,对方就弄不清楚究竟是谁。

    用人物,须明求。

    傥不问,即为偷①。

    【注释】

    ①傥:同倘,假如。

    【译文】

    使用别人的东西,必须明确地提出请求,以征得别人同意。假如不问一声就拿去用,这就是偷窃。

    借人物,及时还;

    人借物,有勿悭k①。

    【注释】

    ①悭:吝啬,小气。

    【译文】

    借了别人的东西,要在约定的时间里归还。别人向你借东西,如果自己有的话就应当答应,不要小气不借。

    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①。

    【注释】

    ①奚:何,怎么。

    【译文】

    凡是说出的话,首先要讲求信用。欺骗蒙混,胡言乱语,这怎么可以呢?

    说话多,不如少;

    惟其是,勿佞巧①。

    【注释】

    ①惟:只有,只要。是:恰当;无误。佞巧:逢迎讨好,奸诈机巧。

    【译文】

    说话多,不如少说,因为言多必失,说的话只要能切题恰当就行,不要花言巧语。

    刻薄语,秽污词;

    市井气,切戒之。

    【译文】

    尖酸刻薄的话,和下流不干净的话,千万不能说。粗俗的市侩习气,都要彻底戒掉。

    见未真,勿轻言;

    知未的,勿轻传①。

    【注释】

    ①的:实在,的确。

    【译文】

    对于自己没有完全看清楚的事,不要随便乱说,对于自己没有明确了解的事,不要轻易散布出去。

    事非宜,勿轻诺①;

    苟轻诺,进退错。

    【注释】

    ①诺:许诺。

    【译文】

    对于不妥当的事情,不能随便答应别人,假如你轻易许诺,你就会进退两难,做也是错不做也是错。

    凡道字,重且舒①;

    勿急疾,勿模糊u。

    【注释】

    ①道字:说话吐字。舒:流畅。

    【译文】

    凡是说话的时候,吐字要重而且流畅。说话时不能讲得太快,不能讲得含糊不清。

    彼说长,此说短,

    不关己,莫闲管①。

    【注释】

    ①不关己,莫闲管:《孔子家语》:“无多事,多事多患。”

    【译文】

    那个说东家长,这个说西家短,如果别人说的这些事情与己无关,就不要去多管闲事。

    见人善,即思齐①;

    纵去远,以渐跻②。

    【注释】

    ①见人善,即思齐:《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②跻:登,上升。

    【译文】

    看到别人的善行,就要向他看齐,即使和他相差得很远,如果自己努力去做,也会渐渐赶上他。

    见人恶,即内省①;

    有则改,无则警②。

    【注释】

    ①省:反省,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言行。②警:戒备;警备。

    【译文】

    看见别人做了坏事,就要自我检讨。如果发现自己有错就要加以改正,如果自己没有做错事也要自我警惕。

    惟德学,惟才艺,

    不如人,当自励①。

    【注释】

    ①励:磨练,训练。

    【译文】

    只有品德、学问、才能、技艺不如别人的时候,应当自我勉励,赶上别人。

    若衣服,若饮食,

    不如人,勿生戚①。

    【注释】

    ①戚:忧患,悲哀。

    【译文】

    如果自己的穿着不如别人漂亮,如果自己的饮食不如别人的美味可口,用不着心里难过悲伤。

    闻过怒,闻誉乐;

    损友来,益友却①。

    【注释】

    ①损友来,益友却:《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译文】

    听到别人说自己的缺点就生气,听到别人恭维自己就高兴。如果这样,不好的朋友就会来与你交往,有益的朋友就会与你断交。

    闻誉恐,闻过欣;

    直谅士,渐相亲。

    【译文】

    听见别人称赞自己就感到惶恐不安,听到别人指出自己的过错就欣然接受,如果这样,那些正直诚实的人,就会逐渐与你亲近起来。

    无心非,名为错①,

    有心非,名为恶。

    【注释】

    ①非:名词用作动词,指做坏事。

    【译文】

    如果无意中做了坏事,这就叫“错”。如果是故意地为非作歹,这就叫“恶”。

    过能改,归于无,

    傥掩饰,增一辜①。

    【注释】

    ①辜:罪,过错。

    【译文】

    犯了错误却能够改正错误,就等于没有做过错事一样。假如犯了错反而加以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四、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①。

    【注释】

    ①天同覆,地同载:《礼记·孔子闲居》:“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私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

    【译文】

    无论什么人都必须互相关心和爱护,因为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

    行高者,名自高。

    人所重,非貌高①。

    【注释】

    ①貌高:外表漂亮。

    【译文】

    一个行为高尚的人,他的名望自然会高,人们所重视的,并不是相貌的漂亮。

    才大者,望自大①;

    人所服,非言大②。

    【注释】

    ①望:名望,声望。②言大:夸大其辞,吹嘘。

    【译文】

    一个才学丰富的人,他的名声自然会大。人们所佩服的是有真才实学的人而不是自吹自擂的人。

    己有能,勿自私,

    人有能,勿轻訾①。

    【注释】

    ①訾:诋毁,怨恨。

    【译文】

    自已有才能,不能自私自利只为自己谋利。别人有才能,不能轻易地诋毁别人。

    勿谄富,勿骄贫①。

    勿厌故,勿喜新。

    【注释】

    ①勿谄富,勿骄贫:《礼记·坊记》:“小人贫斯约,富斯骄,约斯盗,骄斯乱。”

    【译文】

    不要曲意巴结有钱人,不要对穷人骄横无礼,不要厌弃过去的故旧老友,不要只喜欢新交的朋友。

    人不闲,勿事搅;

    人不安,勿话扰①。

    【注释】

    ①安:情绪不安。

    【译文】

    当别人很忙碌的时候,不要用事去打搅。当别人心情不安的时候,不要找他说话而打扰他。

    人有短,切莫揭;

    人有私,切莫说①。

    【注释】

    ①私:隐私,秘密。

    【译文】

    发现了别人的短处,千万不要揭发出来,发现了别人的隐私,绝对不要去说破。

    道人善,即是善①,

    人知之,愈思勉。

    【注释】

    ①道人善,即是善:《礼记·坊记》:“善则称君,过则称己,则民作忠。……善则称亲,过则称已,则民作孝。”

    【译文】

    称道别人的善行,就算是做了一件好事。因为别人知道你在宣扬他的善行,就会更加勉励自己。

    扬人恶,即是恶;

    疾之甚,祸且作①。

    【注释】

    ①疾之甚,祸且作:《孟子·离娄下》:“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疾,憎恨。

    【译文】

    宣扬别人的短处就是一种罪恶。宣扬别人的短处别人就会痛恨你,你就会招致祸患。

    善相劝,德皆建;

    过不规,道两亏。

    【译文】

    看到别人的长处要给予鼓励,这对双方在品德上都有益处。看到别人的过失不加规劝,这对双方在道义上都是一种亏损。

    凡取与,贵分晓①;

    与宜多,取宜少。

    【注释】

    ①与:给予。

    【译文】

    无论是从别人手里得到东西,还是把东西给予别人,都要分得清清楚楚。给予别人的应该多些,获取别人的应该少些。

    将加人,先问己;

    己不欲,即速已①。

    【注释】

    ①己不欲,即速已:《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欲,希望,愿意。已,结束。

    【译文】

    准备要求别人去做的事,首先要问一问自己愿不愿意去做。自己都不愿意做的事,就立即停止。

    恩欲报,怨欲忘;

    报怨短,报恩长。

    【译文】

    对别人的恩惠要思报答,对别人的怨恨要忘记。对别人的怨恨越短越好,对别人报恩要越长越好。

    待婢仆,身贵端①;

    虽贵端,慈而宽。

    【注释】

    ①待婢仆,身贵端:《礼记·儒行》:“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端,直,正。

    【译文】

    对待家里的女仆,最重要的是自身要品行端正。品行端正固然重要,但也要有仁慈宽厚的胸怀。

    势服人,心不然;

    理服人,方无言。

    【译文】

    用势力去压服别人,别人就会口服心不服。用道理去说服别人,别人才会口服心服无话可说。

    同是人,类不齐,

    流俗众,仁者稀①。

    【注释】

    ①流俗众,仁者稀:《论语·宪问》:“君子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

    同样是人,但类别不一样。普通的俗人最多,而品德高尚的人很少。

    果仁者,人多畏①。

    言不讳,色不媚。

    【注释】

    ①果仁者,人多畏:《论语·子张》:“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果,真正的。

    【译文】

    真正的仁者,人们对他都心怀敬畏,说话时直言不讳,脸色也不谄媚。

    能亲仁,无限好;

    德日进,过日少。

    【译文】

    如果能与品行高尚的仁者亲近,会得到无限的益处。与仁者亲近个人的品德就会一天天进步,而过失就会一天天减少。

    不亲仁,无限害,

    小人进,百事坏。

    【译文】

    不接近品行高尚的仁者,会有无限的害处。这样一来小人就会乘机亲近他,什么坏事都做了。

    五、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①。

    长浮华,成何人?

    【注释】

    ①不力行:“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译文】

    如果不努力实践仁义,只是学习经典文献,就会滋长浮华作风,将来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但力行,不学文;

    任己见,昧理真。

    【译文】

    如果只努力实践仁义,不学习经典文献,就不会明白一些道理。只凭自己的见解去为人处事,就不会明白道理的真假与否。

    读书法,有三到①。

    心眼口,信皆要。

    【注释】

    ①读书法,有三到:朱熹《训学斋规》:“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译文】

    读书的方法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心要记,眼要看,口要读,这三者确实都很重要。

    方读此,勿慕彼①。

    此未终,彼勿起。

    【注释】

    ①方:刚,才。

    【译文】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不要向往那本书,这本书还未读完,不要去开始读那本书。

    宽为限,紧用功,

    工夫到,滞塞通。

    【译文】

    不妨把学习的期限放宽些,但在学习时要抓紧时间用功。学习只要功夫到家,不懂的地方就会自然弄通。

    心有疑,随札记①;

    就人问,求确义②。

    【注释】

    ①札记:分条记录、作为参考的文字。②就:趋向,接近。

    【译文】

    如果心中有疑问,要随时做好笔记,虚心向别人请教,求得准确的意义。

    房屋清,墙壁净,

    几案洁,笔砚正。

    【译文】

    书房里要收拾得清爽,墙壁要保持干净。书桌要保持整洁,笔砚要放端正。

    墨磨偏,心不正①;

    字不敬,心先病②。

    【注释】

    ①墨磨偏,心不正:《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②敬:恭敬,整齐。

    【注释】

    如果把墨磨偏了,说明心不在焉。字写得潦草不整齐,说明思想不集中。

    列典籍,有定处,

    读看毕,还原处。

    【译文】

    存列典籍要有固定的地方,读完一本书,一定要归还到原来的地方。

    虽有急,卷束齐①。

    有缺损,就补之。

    【注释】

    ①卷:卷帙,书本。束:捆绑。

    【译文】

    即使有急事不看书了,也要把书本整理好。如果书本有缺损,应当修补完整。

    非圣书,屏勿视①;

    蔽聪明,坏心志。

    【注释】

    ①圣书:指儒家经书。屏:除去,放弃。

    【译文】

    不是圣贤经书,应该放弃不看。不好的书容易蒙蔽人的思想,破坏人的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①。

    圣与贤,可驯致②。

    【注释】

    ①勿自暴,勿自弃:《孟子·离娄上》:“言非礼义,谓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义,谓之自弃也。”②驯:渐进,逐渐。致:达到。

    【译文】

    一个人不能自甘堕落,也不能自己瞧不起自己。圣人和贤人的境界,都是可以通过自身努力逐渐达到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