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长篇小说全集Ⅱ-草原上的太阳(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序

    今天,《草原上的太阳》一书已经完整地放在了我们面前,而在1991年的冬天,却还仅仅只是一个设想。那个冬天的一个夜晚,阿来说他想拓展一下自己创作的题材范围,使自己的身心与笔墨都和我们这块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有更加密切的关联,要我为他出一个题目。这也就成了我们已故的民族教育家、藏兽医专家尼玛同志传记的缘起。

    尼玛这个名字,就是太阳的意思。

    也许是从来就在渴盼光明与辉煌,我们民族世世代代有许多人都叫做这个名字,美好的希望也就这样生生不灭。在若尔盖草原上,一个也叫做尼玛的人,把希望变成了现实,把自己的生命和热血化成了智慧和知识的光芒,而被广大人民赞誉为“草原上的太阳”。他的业绩在万里草原上被人民广泛传扬。

    纵观尼玛同志的一生,可以看到他身上是如何汇聚了藏族传统知识分子的优秀品质,看到学识和道德良心如何相生相长。看到他的杰出贡献并不局限于某一个方面。而更多有意义的地方,我认为在于,他的一生更提供了一个知识分子把自身命运自觉地和民族、国家命运紧紧联系起来而产生的一个奇迹。时代只会造就那种深刻认识了时代,最大限度投入时代的人物。“时势造英雄”,但绝不是无条件的造就。尼玛认知了,把握了,投入了我们伟大时代变革的潮流,也就成为了时代的英雄。这是历史的辨证法。有一个美国人写过一本书,名字就叫《历史中的英雄》。是一个很好的名字。

    作为一个受过传统的严格的训练的藏族知识分子,尼玛同志学力深厚,不止在一个方面表现出了他高深的造诣。相信这一点读过本书的人自会有深刻的认识。而我只想强调一点。就是他独特的教育方法与思想已成为我们一笔受用不尽的精神遗产。

    要确立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地位,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要看它对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如何。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更有着它的独特性。不是所有教育都是成功的教育。而尼玛同志的教育是一种相当成功的教育。从职业教育的角度看,他培养了一支几千人的掌握和运用科学生产方法和技能的新型农牧民队伍;从普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角度看,除往上一级学校输送大量人才外,更为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作出了贡献。

    还值得加以强调的一点是,他独创的教育体系还使伟大而古老的藏民族长期积累的科学文化、生产技术知识得以流传和光大。充实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丰富绚烂的文化宝库,功德无量!

    到今天,经过各级党政部门的积极努力,大力推广他的教育思想,他的教育方法,使若尔盖县、阿坝州的民族教育事业又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而他永远探索的精神更鼓舞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创新探索,使我们的民族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我在少年时代,就听到家乡人民传颂他的事迹而心生景仰。到政府工作后,才有机会和他认识交流,并一直为他孜孜以求为传播发扬藏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不计个人荣辱得失的宽广襟怀所感动,尼玛同志一生呕心沥血,致力于一个民族精神上的健康与壮大,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功可昭日月,其情可歌可泣。直到他临终之前,殷殷嘱托我的几件事情,都是他的学校,他的学生,那情景还仿佛就在眼前,清晰可见!我们的青年作家阿来写成此书,我十分乐意写下这一段文字在书前作为序言。我们可以告慰于尼玛同志在天英灵的是:他的教育方式已在广泛推广,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进一步的推广和发扬。而这本书的写作目的也就在于:让更多的人从中汲取一种百折不回的精神力量,为振兴、繁荣社会主义的新阿坝作出应有的贡献!

    希望本书的作用不止是缅怀。因为一切的希望都在现在,在今天我们的努力与贡献。我们寄希望于未来,而明天却把她的希望寄托在我们的今天!

    泽巴足

    《草原上的太阳》再版有感代序

    藏族青年作家阿来同志写的《草原上的太阳》,自出版二十年后的今天得以再版,这是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为满足广大读者愿望,继续广泛宣传学习本书主人翁,即已故著名民族教育家、著名藏医、藏畜牧兽医专家、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创始人、老校长若尔盖尼玛的办学精神和光辉业绩需要,而办的一件好事。我曾在阿坝州工作多年,十分关心和支持尼玛先生在若尔盖牧区的办学事业。欣慰之际,应藏文中学校长尼玛俄热之邀,为该书再版作序。我写这篇感想,算是一个交代。在此,也向广大读者表示问候并共勉。

    (一)

    《草原上的太阳》是一本介绍尼玛先生生平事迹的力作之一。尼玛先生仙逝之后,较全面、系统的写先生的生平事迹的著作主要有三部:一是1991年,由阿坝州教委徐长富同志写的《尼玛办学模式》;二是1997年,由先生的高足之一、藏族青年学者供秋仁青根据先生《自传》,按藏族传记体写法,用藏文写成的史料性专著《尼玛传》;第三本是1993年阿来同志写的这本《草原上的太阳》,这是一本以一个藏族青年作家特有的眼光,运用纪实文学的表现手法,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尼玛先生不平凡的生平和事迹的书。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完全忠实于尼玛先生其人其事。而作者各自的独到见地,又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在揭示尼玛先生生平事迹的全面性、丰富性和深刻性方面达到了一定深度,为研究尼玛先生的思想和业绩提供了有益启示。

    本书作者阿来同志,把写作英雄模范、杰出人物,视为学先生、受教育的难得机会。他深入实际、广泛采访、辨析考证、挖掘精神,对本书主人翁尼玛先生,崇敬至极,满怀激情地写出了一个真实、可信、鲜活、感人的尼玛先生。他深入揭示尼玛先生一心为了办学,艰苦奋斗、独辟蹊径、开拓进取的精神,尤其是反映他无论在顺境或是逆境中,都能审时度势、从容应对,奋力拼搏,推进办学事业发展。所以,对学习和宣传尼玛同志,继承和推进他所开创的事业的同志来说,值得一读。

    三十多年期间,尼玛先生先后创办了红星乡兽防站、红星公社“五七”学校、若尔盖县“五七”学校、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若尔盖县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若尔盖县藏兽医学会和阿坝州农牧校藏兽医班。他建立了以红星乡兽防站、若尔盖县农牧民文化技术学校和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三位一体”的“尼玛办学模式”教育体系,为川、甘、青、藏、滇、内蒙、新疆等七个省(区)的十六个市(州),五十个县培养了10000余名既懂技术,又有文化的优秀人才。尼玛先生的精神品格和光辉业缋,多次获得党和国家很高的荣誉,获得了各级领导、大德和学者们的赞誉,还有人民群众广泛的口碑。我同尼玛先生是肝胆相照、志同道合的至交,深有相见恨晚之感。先生虽然离开我们已有二十三年了,然而我对他的精神境界、优秀品质、光辉业绩之价值的认识却在不断深化。越发觉得,先生具有合乎时代的品格和精神。这是一种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文化实践创新,符合中央提出的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县、强州、强省、强国的精神。我在同尼玛先生多年接触和了解中,深刻悟到,他对国家、民族和人民无限忠诚,理想执着,信念坚定,具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无私奉献的优秀品格。

    尼玛先生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品质和品格,是与他一生的传奇经历和学识修养分不开的。先生从少年时代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又具有人间丰富阅历并经受身心砺炼。这样的人生经历和砺炼,为他洞察社会、实现人生价值奠定了较强的辨别能力和意志基础。在青年时代,他饱学藏族大小“十明”学科中的精华,实现了从朴素信仰向理性信仰的转变。他早在“文革”之前就开始认真学习革命理论,并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确立了更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他掌握了多门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知识。这使得他在新社会、新时期、新文化环境中,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与社会主义新文化接触早、起点高、吸收快,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解较深。由于他具备了这些主观优势,引导他走上依靠科教振兴民族、服务人民之路,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处于逆境他忍辱负重,不颓不馁;一遇顺境则善于开拓、奋力拼搏,这样一种气魄和优秀品质,成为践行社会主义高尚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典范。所以我们学习尼玛先生首先要学习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像他那样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自己为民族、为国家的理想信念不动摇,使我们继承尼玛未竟事业的意志更坚定,工作上更加奋发精进。

    (三)

    我们学习尼玛精神,继承尼玛遗志,结合时代特征不断推进由他引领开创的事业,就是要正确执行民族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促进藏区跨越式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多年来,省、州、县教育部门和从事藏区教育的各族有识之士,把尼玛先生探索和开创的牧区教育新路,概括为“三教统筹”、“牧科教结合”、“尼玛办学模式”等学科体系。在他的文化和专业(藏医、兽医)知识的教学中,一个一以贯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就是以各科藏语文教学为主的“(双语)加设汉语文广教学模式。即在学习文化(藏汉文)基础上学习专业知识(藏兽医、藏医),为牧区经济和牧民生活服务,为牧民健康服务;”学校教学由“社来社(合作社)去”的一般文化技术学习,发展到初中,再到高中,并输送到高等院校深造或到州内外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教学方法先由母语再到兼学汉语文、先学基础文化再学专业学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以藏语为先、为主的“双语”教学,是符合牧区教育教学的重要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符合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更吸收现代先进知识,符合牧区群众的意愿和要求,从而受到他们的欢迎和好评;这种教育模式,在坚持学习文化和专业的同时,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爱国意识、传统道德和社会公德的养成。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中共阿坝州委、州政府和州、县教育部门,热情支持尼玛先生办学。州委、州政府决定:把原来“社(合作社)来社去”的民办的文化学校,办成州属县(代)管的“阿坝州若尔盖藏文中学”,这样,学校转成为公办,纳入基础教育序列,解决了教学和基建的经费来源,使得“尼玛办学模式”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学校初、高中在校学生发展到2000多人,社会各方面人士对该校十分关注。

    龙玛先生在牧区办学走出的成功路子是来之不易的,是符合古今中外民族双语教育通用规律的。尼玛先生对用藏文吸收和传授现代科学文化的应用功能坚信不疑;对党和国家保障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权利,支持继承和发展民族教育文化的政策坚信不疑。从而促使他开创并坚持运用藏文为主的“双语”从事教育、文化和科技事业之路不动摇,形成了特有校园文化之魂和创业精神。

    世纪之交,尼玛文化教育思想的实践,进入了“后尼玛时代”的历史阶段。感到欣慰的是,在州、县党委、政府及其教育部门的支持下,省、州、县教育科学工作者和尼玛先生的后继者们共同努力,对我国“三北”地区和西南地区民族“双语”教育进行实地考察,对藏区几十年教育实践进行系统总结,尼玛先生“双语”教育思想的科学性,从广度和深度得到了有力验证,深化了对藏区尤其是牧区教育规律性的认识,大大提升了实施“双语”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规范化的认识水平。省、州教育部门把牧区“双语”教育科学概括为“各科以母语教学为主加设民族汉语的双语教育”,指导和推动了藏区“双语”教育理论和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指导方法和完备的教学套路。从而使“双语”教育在基本实现九年义务教育普及和基本扫除青壮年农牧民文盲,初步实现“双语”高考与全国统考接轨,促进职业教育拓宽路子、提升水平,从而促成牧区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形成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四川省藏区,尤其是牧区“双语”教育已经步入了完善结构体系、强化教育质量、提升师生能力的重要阶段,这一发展趋势不可逆转。近年来,阿坝州制定通过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教育工作条列》《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重要法规,其中也包含了尼玛先生的教育和文化科技思想。我们相信,这些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对包括“双语”教育在内的“庀玛办学模式”的新路子在新形势下得以巩固发展,以创立藏兽医学科、传承并移植传统藏戏等为代表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的继承、保护、弘扬和创新繁荣等方面,将获得有力保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