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花开缓缓归:古诗词中的田园之风-隐逸,自乐(李颀)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白首何老人,蓑笠蔽其身。避世长不仕,钓鱼清江滨。

    浦沙明濯足,山月静垂纶。寓宿湍与濑,行歌秋复春。

    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

    于中还自乐,所欲全吾真。而笑独醒者,临流多苦辛。

    《渔父歌》

    李颀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进士,《唐才子传》将他归为“巴蜀七才子”之列,并说他“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服饵丹砂,明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一时名辈,莫不重之。工诗,发调既清,修词亦秀,杂歌咸善,玄理最长,多为放浪之语,足可震荡心神”。这首《渔父歌》倒是颇合以上评论。全诗描绘了一位隐居江滨的何姓老人,传递出作者对隐逸之乐的向往和仰慕之情。

    以“渔父”为隐逸象征的传统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姜子牙垂钓,而庄子、屈原、陶渊明等人也都先后以此题材写作文学作品。渔父因此成为一种浪迹天涯,不和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格意象。从结构上看,这首诗可以分为四个部分,每四句为一层,分别讲述何姓老人生活的一个方面。

    起首四句开篇明义,确定何姓老人的隐逸身份。他一头白发,望之仿佛是仙人下到凡间,平时看到他只是穿着蓑衣戴着斗笠,很少见他穿着其他衣服。人们对他并不是特别了解,似乎他来无影去无踪。人们只知道,他很久以来就隐居在这里,从来不过问世俗事物,也没有想过要去做官以求显达。人们只知道,他总是在这清丽的水滨撒网打鱼,有时候垂钓,一坐就是一天。这四句仿佛是绘画中的素描,简单地勾勒出老人的外部形象,以及其为人处世的风格。

    接下来的四句写老人生活常态。这样一位老者,人们或许会以为他是家境富裕,所以在此闲居。但实际上,他的日子过得相当简单,但是却清新飘逸。他常常在明月光之下就着清冽的江水洗脚,犹如古时候的贤人一样,生怕世间的俗物玷污了自己的耳朵。当月色明亮的时候,他就持着钓竿安安静静地在江边垂钓。要说他住的地方,其实每天就在江边随便居住,也没有见到什么格外特别的房屋。这样看起来,他过得简直是太辛苦了。可是即便如此,人们却发现,他仿佛很是快乐,绝少烦忧,不论春夏还是秋冬,人们总能听到他纵情歌唱,悠闲快活非一般人可比。

    “持竿”四句用工笔细描的方法写何姓老人的日常饮食。“持竿湘岸竹,爇火芦洲薪。绿水饭香稻,青荷包紫鳞。”他从岸边的竹林里砍竹子做钓竿,从芦花荡里找来芦苇做柴火,用碧绿的江水煮香软的稻米,用青翠的荷叶包着新鲜的鱼烧熟。他用的都是天然的材料,过得也是天然自由的生活。

    结尾四句总结概括何姓老人的隐逸观念,并以老人的视角对那些以“众人皆醉我独醒”自居的人表示质疑。何姓老人的生活或许看起来有些艰辛,但是他之所以这样做,不过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品性。在老人看来,那些自以为“举世混浊我独清”的人,不过是徒然哀叹的人罢了,他们并不能完全恪守自己的内心需求,而是为俗世所牵绊的人。

    纵观全篇,李颀通过对一个隐逸老人的描画,间接表明了自己的隐逸观念。就写作形式而言,他几乎是化用了屈原的《渔父》,并多处使用原作中的词语,诸如“独醒”等。不同之处在于,李颀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中变换了叙述者的角色,而是以渔父本人的口吻发出声音,使诗歌格外增加了一种节奏感。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