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坏”女人-慈禧——统治清朝半个世纪的女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慈禧太后(1835—1908)又称“西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是晚清同治、光绪两朝的最高决策者。

    慈禧年轻时,也曾娇艳妩媚,楚楚动人。咸丰皇帝对她情有独钟,把她捧上贵妃的位子。后来她又因为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成为了太后。

    有了咸丰皇帝的信任和扶持,慈禧开始插手朝政。咸丰去世时,即位的同治帝过于年幼,慈禧借机除掉了八位辅政大臣,从此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

    慈禧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出发点,不惜让利于洋人,从洋人和民间起义组织的相互制衡中谋求生路。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正是清政府与洋人武装联合剿杀的结果。

    在内忧外患面前,慈禧以对内镇压、对外妥协的策略,使清王朝的统治得以苟延残喘。

    在人们的心目中,慈禧无疑是一个专横、残暴的女人。历史上的慈禧究竟是怎样走到这一步的呢?

    不该入宫的女人

    “兰主子,兰主子,天大的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啊!”一个小太监跌跌撞撞地向花园跑来,兴奋地大喊着。兰儿正在花园中赏花,一副心不在焉的神色,听到这欢呼声,眼睛才放起光来,她知道,安得海肯定是给她带来了好消息,说不定今天皇上会来。这一段时间,她一直托付小安子在皇上面前为她多说好话,希望能抓住皇上的心,尽快得到皇上的宠幸。

    兰儿回过头,笑容如鲜花般灿烂,对小安子笑脸相迎。“安弟弟,跟你说过很多次了,不要叫我兰主子,叫我兰姐姐就行了。”

    安得海是咸丰皇上身边的小太监,虽说职位不高,但是很讨皇上的喜欢,能经常见到皇上。兰儿对安得海一直另眼看待,毕竟在这钩心斗角的宫中,得有个知心人,才能更好地生存,更要有个为自己忠心办事的人,才能尽早出人头地。因此,兰儿虽为主子,却与安得海姐弟相称,并不时施以小恩小惠,这让安得海感激涕零,死心塌地地跟随着她。

    “恭喜兰姐姐,贺喜兰姐姐,这一段时间小安子在皇上面前努力地称赞姐姐,今儿个皇上将临幸兰姐姐,兰姐姐出头的日子到了!兰姐姐将来若是发达了,可别忘了拉小安子一把啊。”安得海谄媚地笑着。

    兰儿上前抓住安得海的手:“看你说的,和姐姐怎么这么见外呢,姐姐是不会忘记弟弟你的功劳的。”说着从怀中掏出一块小金砖,递给安得海:“来,小安子,姐姐也没有什么好表心意的,这金砖你就收下,等姐姐将来登上高位,一定更好地报答你。”

    “姐姐客气了,能为姐姐效力是小安子的荣幸,是小安子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小安子推辞着,不肯接受,兰儿就将小金砖硬塞到了他的怀里。“那多谢姐姐了,小安子以后什么都听姐姐的!”

    兰儿待安得海走后,盘算半晌,开始回寝宫梳妆打扮。皇上第一次临幸,这可马虎不得,一定要趁机给皇上留下好印象,这样才能得到更长久的恩宠,才有出头的日子!在宫中待了几个月,总算不枉一番苦心,还真多亏了小安子,否则还不知要等多久。

    “皇上驾到——”

    一行长长的队伍向兰儿寝宫走来,打头的正是咸丰皇上。不过皇上的气色不是很好,脸色有些蜡黄。

    “皇上吉祥。”兰儿和身边的几个宫女跪地请安。

    “平身。”咸丰皇上扶起兰儿,“你们都下去吧。”

    “喳。”随从们退身出去,关上了房门。

    第二天一早,门外小太监呼唤道:“皇上,该上朝了。”

    咸丰醒来,看着怀中妩媚的兰儿,只见兰儿妙目含情,面如桃花,不禁怜爱有加,贪恋不舍,于是大声对小太监吩咐道:“传旨下去,就说朕身体微恙,今天早朝取消。”

    “喳。”小太监应声下去了。

    “皇上,早朝不可不上,否则臣妾就变成罪人了。到时,大臣们会说臣妾以色媚君,害得皇上耽误朝政。”兰儿轻吐着言语,娇声道。

    “唉,那些大臣,早朝不上也罢,上了没有一个向朕报喜的,全在说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琐事,令朕烦忧啊!倒是良辰难得,朕现在只想待在你的身边,好好地快乐一番。”咸丰长叹了一口气,翻身压了上来,帐内春色满园。

    转眼间又过了三年。兰儿用她的美貌,她的聪敏多情,牢牢地把咸丰皇帝拴在了身边。咸丰是个风流好色之人,宠幸的貌美妃嫔不可胜数,但兰儿是个难得的有心人,她的媚不仅长在脸上,也融入了骨子里。皇上喜欢喝茶,兰儿也喜欢;皇上又爱赏诗,兰儿也略通文墨,还能写出一手漂亮的书法。皇上有时候懒得拿笔,就干脆叫兰儿帮他批阅奏章,一面落得清闲,一面也能欣赏兰儿的字。兰儿刚入宫的时候十六岁,封贵人,现在因为受到皇上的特别恩宠,已经被封为懿嫔。

    咸丰不知道的是,因为他的过分宠幸和信任,兰儿对他的权力已经动了太多的念头。批阅奏章,就是兰儿最早接触“政治”这个东西的途径。

    在宫外的世界里,清朝由于长期自视优越、闭关锁国,经济和军事发展滞缓,财政也腐败不堪,泱泱大国开始在风雨中飘摇。咸丰皇帝刚登基时就遭遇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至今镇压不力,而另一方面,以英国为首、历经工业革命的西方各国,正以强硬的态势在贸易活动中大肆攫取中国的财富。他们向中国倾销鸦片,以这种百害无一利的毒品换取了数万两雪花白银。先帝道光皇帝在位时,曾因为禁烟一事与英国开战,结果被英军的洋枪和火炮打得惨败,不得不签订《南京条约》,同意了英方的不平等贸易条款。后来,不光英国,连美、法、俄等国也争相插手,要求“共享”英国在中国得到的好处。这样大清朝怎能吃得消?眼看战争又是一触即发,咸丰皇帝处于焦头烂额之中。风流成性的咸丰,已经很少再去做那些风花雪月之事,而是整天闷在御书房里。不过就算这样,他也没忘了宠幸兰儿。别的女人他可以暂时不碰,但这个兰儿太勾魂,他想离也离不了。

    其实凭借皇帝对兰儿这般宠爱,她完全有能力争到皇后之位。只因为兰儿姓叶赫那拉,而叶赫那拉部落早年又是清皇室爱新觉罗氏的宿敌,所以清太祖努尔哈赤有训:灭大清者必为叶赫,今后清皇室不得召叶赫那拉氏的女子入宫。现今咸丰皇帝纳兰儿为嫔已经是破例,他哪有胆子得寸进尺再立她当皇后?

    一个有着危险姓氏的女子,却仍能得到皇帝专宠,这十分不可思议。咸丰六年(1856年),清皇宫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压力下,难得地添了件喜事:懿贵嫔为皇上生下了长子,名载淳。

    翌年,兰儿晋为懿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这时候,离她刚进宫仅仅过了五个年头。

    热河阴谋

    太平天国起义和洋人的入侵沉重地打击着清朝的统治。就在兰儿晋为贵妃那年十月,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英国和法国联合出兵,从珠江口登陆,大举向内地入侵。咸丰皇帝一边命军队设防,一边派使臣到大沽谈判,指望着俄、美两国能够帮他“调停”。结果战场和谈判桌上皆失利,英法先后攻陷了大沽、天津,眼看要打进京城。咸丰皇帝无奈,只好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支付巨额赔款并进一步开放不平等贸易政策。英法得了便宜,并不知足,咸丰十年(1860年)又在大沽挑起争端。驻守大沽的清官兵豁出性命对抗英法联军,竟然大胜。这下可惹恼了英法两国,他们叫嚣着要报复清朝,增调了大批人马,全面入侵,不打进北京誓不罢休。咸丰皇帝被气红了眼,兰儿也跟着心急如焚。

    是夜,兰儿用过晚膳,待宫女们撤下宴席后,斜倚在床上,呼唤道:“小安子。”

    “喳。”安得海走了进来。这时的安得海在兰儿的竭力扶持下,已经当上了主事太监,虽说权力不是很大,但也管着一批小太监,同时服侍着皇上,照顾着兰儿的生活起居。

    “小安子,皇上怎么决定的?”兰儿问。

    “皇上不肯离开京城,准备从各地抽调围剿太平军的军队回来,与洋鬼子决一死战。大臣们怎么劝也不听。”安得海答道。

    “小安子,皇上现在在哪儿?”

    “在御书房发脾气,我也是被他赶出来的。”安得海沮丧道。

    “走,我们一起去见皇上。”

    “皇上现在谁也不想见,而且还说,如果敢再劝他离开京城,不管是谁,一律处斩。兰姐姐,现在我们根本就没必要去触这霉头。”

    “我们去就是了,不提这些事就行,只安慰安慰皇上。”

    两人来到御书房,只听见皇上在里面大发脾气,乒乒乓乓地摔东西。“皇上。”兰儿轻启朱唇,“兰儿求见。”

    “你进来吧。”

    兰儿示意安得海留在外面,一个人走进御书房。御书房里一片狼藉,各种书籍丢得满地都是,还有摔碎的花瓶和翻倒的椅子。眼下一个小太监也没有,估计都让皇上给轰出去了。

    “兰爱妃,你来了。”咸丰本是怒气冲冲的,看到兰儿,脸色好了很多,“你看看这些大臣,全是一些酒囊饭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洋人闹事,他们不好好谈判,偏往枪口上撞;现在洋人真的打进来,他们又全都怕得要命,一个个地来劝朕逃跑。你说现在朕怎么跑得了?再跑,再跑把皇位都跑丢了!也罢,我泱泱大清国,难道还拦不住几个洋人?朕先跟这帮洋人决一死战,回头再找太平天国算账。”

    “皇上,国事臣妾不懂,也不敢过问,但是臣妾还是很好奇,想知道一些事实,不知皇上能否指点一二,以解臣妾心中不解。”兰儿娇声道。

    “爱妃,你想知道什么呢?”

    “皇上,洋人打进来,他们想要什么呢?他们想消灭大清国吗?想占领大清国的江山,自己为王吗?”

    “这个……”咸丰沉吟片刻,“这倒还不至于,依朕看,他们不过是想在大清国捞到实在的利益。银两、资源、贸易权,他们希望得到的不外乎这几样。以洋人之力,想统治我大清是不可能的。大沽一战已经证明,我大清的军力并非等闲,洋人就算真的要攻占大清,也必先付出惨重代价。”

    “那么太平天国的那些逆贼呢?他们的目的又是如何?”

    说起太平天国,咸丰恨得牙痒痒:“这群贼人,无视天赋君权,跑去信什么‘拜上帝教’,占地封王,分明是想推翻朕的皇位,夺取我大清的江山,是朕的心腹大患。多年了,剿不灭,杀不尽,近年来愈闹愈凶,竟然连洋人也奈何他们不得,实在是太嚣张了。”

    “臣妾有些话在心里,不吐不快,恕臣妾直言,还望皇上不要责怪。”

    “兰儿有什么好主意?朕不怪你。”咸丰皇上抓住兰儿的手,抽过一把椅子,坐了下来,把她搂在怀里,“兰儿总是很有主意,在这关键的时候,朕其实也很想听听你的看法。”

    “皇上,究竟是意气重要,还是江山重要呢?也许,皇上把各地围剿太平军的军队调回来与洋人一战,固然能打败洋人,然而,却给了太平军一个充分喘息的机会,他们一定会趁机继续扩张势力,甚至还可能反扑。而皇上在与洋人的决战中大伤元气,到时再想剿灭太平军,恐怕是难上加难。一边只不过是想要些利益,一边要的却是大清国的江山,谁重谁轻,皇上可要好好思量。再说,大清国地大物博,给洋人一点好处,也不至于伤筋动骨。依臣妾看,还是暂时不要招惹洋人,先剿灭太平军,守住我大清的基业要紧。”

    咸丰琢磨一番,觉得此话大有道理。“还是爱妃明事理!多亏今天你来见朕,否则朕真的要酿成大错了。你可真是朕的主心骨,好,朕就依爱妃所言,与洋人讲和。”

    第二天,咸丰颁旨,清军放弃一切抵抗,皇帝移驾热河避暑山庄,由恭亲王奕留在京城代理政务。然而清政府的示弱并没有取悦洋人,英法联军见清军撤走,更觉得有机可乘,于是长驱直入,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塘沽,又水陆协同,进攻大沽炮台。咸丰见大事不妙,决定搬出老一套办法:派出使臣与洋人谈判,主张“和为贵”。英法联军马上提出索要巨额赔款、开放新的通商口岸等无理要求。清使臣不敢轻易签订这等丧权辱国的条约,予以拒绝,结果英法立即翻脸,大军继续进发。咸丰皇帝本来就体弱多病,接到消息后急火攻心,病情越来越重,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了。

    “咸丰皇上驾崩啦——”咸丰十年八月,这举国震惊的消息从热河迅速传遍了大清国。咸丰皇上的遗体将择日回到京城,再举国发丧。

    傍晚,热河行宫。

    “兰姐姐。”安得海急匆匆地跑了进来。

    兰儿摒退左右,问:“怎么样?”

    “皇上遗诏,由大阿哥载淳继位,年号‘祺祥’,兰姐姐和孝贞皇后尊为皇太后,徽号慈禧、慈安太后。恭喜兰姐姐。”安得海喜气洋洋道。

    兰儿在室内来回踱着,欢喜之情溢于言表:“好好,我的孩子当上皇上了,我的孩子当上皇上了。”

    “但是,兰姐姐,皇上另立下了遗诏,命载垣、端华、肃顺、景寿、匡源、杜瀚、穆荫、焦佑瀛八人为‘赞襄政务王大臣’总摄朝政,辅佐年幼的大阿哥,而且还说,如果姐姐弄权,这些大臣可以除去姐姐,这对姐姐可是大大的不利。”安得海有些忧心。

    “这个负心人,我为他出了那么多力,他竟然如此防备我!”兰儿怒气冲冲。

    “是啊,姐姐,如果真让这八个人把持了朝政,姐姐除了安心地当皇太后,还能干什么呢?到时大清的天下变成这些人的天下,别说是兰姐姐,就连皇上,恐怕也奈何他们不得了。”

    “不能就这么算了!”兰儿叫道,“皇上还小,理应由额娘来照顾,把他交由外人摆布是何道理?我要去找皇后,我俩一起去跟大臣们提,就说皇上年幼不能处理政务,理应由两宫皇太后来辅弼,看他们有什么说的!”

    “兰姐姐英明!”小安子附和道。

    虽然皇后与兰儿并不是很合得来,但如果皇后站在八大臣那边,对兰儿母子必然十分不利。好在皇后是一个心软的人,又没有太多主见,兰儿将朝廷里的局势分析给她听,跟她摆明利害关系,再以“维护清朝正统宗室”相要挟,皇后就被说服了。

    女人并不适合在某些场合抛头露面。第二天,群臣议会时,有人按照兰儿的指示,提出“皇帝年幼,当由两宫太后垂帘听政”的建议。八位辅政大臣立即反对,理由是“本朝未有皇太后垂帘之先例”。

    兰儿回到行宫时,自然十分恼火。

    “兰姐姐息怒,依我看,那些逆臣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其实姐姐就是过于心慈手软了,那种人,你不给他们点颜色瞧瞧,他们还真以为自己能反了!”安得海劝人很有一套。

    “安弟弟,你想说什么?”兰儿明知故问道。

    安得海皮笑肉不笑地做了一个抹脖子的手势。

    “这……”兰儿沉吟着,“这行吗?如果不能成功的话,这后果你可是知道的。”

    “兰姐姐,你想想,如果不早点找机会除去他们,以后我们的日子就难过了。等他们掌握了实权,我们就得在他们的鼻息下过日子,一辈子也抬不起头来。而且,兰姐姐,宫中不也有许多支持我们的人嘛,姐姐平时对他们那么好,他们如今一定会站在我们这边的。比如说,恭亲王奕……”安得海低声提醒道。

    兰儿不住点头。恭亲王奕是个人才,在朝廷中担任都统、授内大臣、议和大臣等要职。咸丰皇帝在热河逃难期间能够把国事委托给奕,证明他对这个弟弟处理外交内务的能力是放心的。兰儿与咸丰皇帝的观点经常不谋而合,这不完全是在逢迎谄媚。对于奕,兰儿早有观察,她发现奕职位虽重,却苦于得不到实权,在朝中屡次受到肃顺等人的排挤。按理说,奕应该不会站在八大臣那边,但现在事情重大,她仍有些顾虑:“这,但不知恭亲王对我的忠诚到底有多少。”

    “这一点,兰姐姐不必担忧,恭亲王那边就包在我身上,我去探探他的口风,如果确认他是支持姐姐的,再深谈下一步。”

    兰儿略加思索,道:“匆忙行事,我怕做得不周全,你这次去,还要想办法让皇上的遗体迟些回京。”

    “姐姐放心,小安子早有考虑。到时我会进言为了大清国的前途,必须选个吉时回京,在选日子时,买通一些人,做做手脚,就能成了。”

    “不过,安弟弟,这里也离不开你啊,把你派出去,姐姐依靠谁呢?”

    “姐姐大可以放心!最近,我的手下多了一个叫李莲英的小太监,他为人机灵,手脚利落,对我也是忠诚不贰,到时,我离开姐姐,就让他陪伴在姐姐的身边,侍候姐姐,为姐姐出主意。”

    事情敲定,第二天安得海赴京城联络奕,李莲英就来了,接替照顾兰儿衣食起居的工作。兰儿进一步思索她的夺权计划,认为皇后钮祜禄氏仍是她必须争取的援军。八大臣的蛮横态度,皇后已是看在眼里,想必她现在也对八大臣不满了。想到这一步,兰儿就开始着手笼络皇后。

    十月某日。

    寝宫里,李莲英正在给兰儿梳头,梳完头后开始为她按摩。兰儿舒服地眯起了眼睛。

    “小李子,小安子那边传来什么消息没?”兰儿问。

    “兰主子,别心急,这事不是一会半刻能说清楚的。安公公说恭亲王已经有些动摇了,站在兰主子这一边的机会相当大,他正在想办法进一步笼络恭亲王,可能要再过一两天就会有更多消息传来。”李莲英轻声答道。

    “这一段时间也难为你们了。”兰儿一摆手,李莲英退在一边。兰儿站起身来,从梳妆台的抽屉里拿出一个金盒子,递给了李莲英,“这是姐姐给你的一点儿心意,你收下吧。”

    李莲英打开盒子,只见满满的一盒子金银首饰,发出灿烂的光华,慌忙跪下:“兰主子太抬举奴才了,能为兰主子效力是奴才几世修来的福气。这些贵重之物,奴才是万万不敢收的。”兰儿再三打赏,李莲英就是不肯接受:“兰主子实在要打赏的话,就赐奴才一辈子跟随兰主子,天天为兰主子梳头按摩。服侍兰主子就是对奴才最好的奖赏了!”

    兰儿打心眼里喜欢这个聪明乖巧的小太监。“好,小李子,从今天起,你就是姐姐的专门侍从。等这件事情成功后,姐姐还有重赏。”

    李莲英连忙叩头:“谢兰主子恩典。”

    不久,安得海从京城回来,直奔兰儿的寝宫。“兰姐姐,好消息,天大的好消息!”他尽量压低声音,却掩饰不住话里的喜气。

    “是不是恭亲王奕那边已经办妥了?”兰儿欣喜地问。

    “是的,姐姐,恭亲王奕完全站在姐姐这边,他拉拢了掌握京机与直鲁征兵的兵部侍郎胜保和僧格林沁,已经完全控制了京城。皇上的灵柩将在十月二十六日走大路起程回京,护送的人正是皇上任命的八位顾命大臣。兰姐姐和皇后将带着载淳由载垣、端华跟随从间道回北京,这机会是大大有利于姐姐啊!而且,恭亲王过几日就会秘密来热河与姐姐商讨细节,姐姐,成功唾手可得。”

    兰儿眉开眼笑。“安弟弟,这可都是你的功劳,姐姐这辈子能遇上你真是太幸运了。等事成之后,姐姐一定封你做大总管。”

    两日后,恭亲王奕孤身一人,秘密地来到了热河,悄悄来见懿贵妃。安得海撤离所有宫女太监,命几个心腹太监守卫。

    兰儿见了奕,千恩万谢。“这一次,可要多亏王爷的帮忙,不然,我们娘俩就真没有出头的日子,只有任人宰割的份了。”

    奕道:“肃顺等人权势太大,横行朝野,早就有不臣之心,倘若今后再让他们控制了皇上,后果可想而知!不拔除他们的势力,我等皇室宗亲就没有出路。现在京城那边,禁卫军统领都是我的人,八大臣的亲党,也都被我秘密逮捕。现在就只等发丧回京那日,见机行事,抓住这八个逆臣,一并处置了。对了,不知皇后对这件事是何态度?”

    兰儿道:“我已经跟皇后谈过了,起初她也不敢答应,但我劝她为了清室着想,不要让权力落在外人手中,由她掌实权,到时更利于清室的团结巩固。她虽没有明确表态,但是已经默许了我们的做法,不会加以干涉。为防万一,我已经将皇后身边的宫女太监全部换成我的人,时时刻刻盯着她,如果她有异心,我就先下手为强。”

    奕点头赞道:“懿贵妃果然行事缜密,有运筹帷幄之才。”

    “等事成之后,王爷,你就当议政王,好好地帮我们娘俩。这朝廷当中,我们就只剩下你这么一个可以信赖的人了。”兰儿向奕撒了最后一张网。

    渴望权力的奕,自然没有任何异议。

    转眼到了十月二十六日。在一片痛哭声中,肃顺等人扶柩离开热河,前往京城。兰儿以“皇帝年幼,不能全程护送先帝梓宫”为由,只随灵柩走了一天,就与皇后一道,携幼帝载淳由载垣、端华护送着从小路提前回京。大臣胜保派新兵接应皇后、兰儿及幼帝入京。入京后,兰儿立即秘密接见了恭亲王奕、军机大臣文祥等人。

    十一月二日,载垣、端华刚踏入宫门,就被埋伏两旁的侍卫逮捕。

    “你们干什么?造反是不是?你们不知道我们是谁吗?”载垣怒道。

    胜保走上前来:“我们奉命逮捕你。你们有什么话,等到了刑部再说吧。”

    “奉命?奉谁的命?我们犯了什么罪?”载垣惊异地问。

    “载垣、端华、肃顺等人,身为朝廷命官却有不臣之心,我等奉皇后的命令,将你们逮捕,提交刑部发落。”胜保一副公事公办的态度。

    “胡说,一定是你们假冒皇后之名,你们才是大逆不道!我要见皇后,我要见皇后!”载垣愤怒地叫道。

    “戴罪之人,有什么资格见皇后,来人,押入天牢,等候发落。”胜保一声吩咐,就有一群侍卫上前,将载垣等人五花大绑,押了下去。胜保看着他们的背影,冷笑不已。“皇后?你以为皇后是谁?”

    当日,肃顺等八位顾命大臣全部被逮捕。

    兰儿和皇后钮祜禄氏,如今可以正式称为慈禧皇太后、慈安皇太后了。

    第二天慈禧、慈安两宫皇太后召开群臣议会,当即宣布任命奕为议政王,桂良、文祥等人任军机大臣,组成新的军机处。群臣表示并无异议。

    十一月七日,朝堂之上,慈禧和慈安皇太后正式宣布,咸丰皇帝驾崩,皇长子载淳继位,年号同治,并宣布载垣、端华、肃顺等人有乱政专权之行为,大逆不道,当即赐载垣、端华自缢,将肃顺斩首,其余人等分别罢免或流放。

    肃顺不服,大叫:“妖女祸国,大清亡矣,大清列祖列宗,你们睁开眼看看吧,妖女,皇上临终前……”

    慈禧当即打断他的话头,冷酷地吩咐道:“割掉他的舌头!”

    随着一声惨叫,侍卫回来复命,盘中盛着肃顺血淋淋的舌头。外面,依稀传来含混的骂声,群臣噤若寒蝉,慈安太后也不由得看了慈禧一眼,神色之中忧虑重重。

    独吞大权

    载淳正式登基时,年仅六岁,年号同治。因为皇上年纪尚小,在奕、胜保等一批大臣的极力推举下,于养心殿东暖阁设座,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就在这里垂帘听政。

    慈禧一掌权,就开始大搞改革,目的不仅是树立威信,也是在朝中扶植自己的势力。她在议政王奕的辅佐下,整饬吏治,处理了一批贪污受贿的官员;发展军用、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汉人官员一直不受朝廷重用,但汉人之中确实有不少能人,汉人的地主武装十分精锐,而反观八旗子弟,却个个因为养尊处优而磨平了战斗力。慈禧决定提拔一批汉族官员,作为自己强大的援手。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汉族官员都是由慈禧提拔上来的,在洋务运动、国防事务、外交事务等方面均有巨大贡献。

    另一方面,太平天国起义作为长期威胁清政府统治的一股力量,注定成为慈禧弄权和立威的炮灰。

    这日,奕来到东暖阁,与慈禧商讨剿灭太平天国一事。

    奕奏道:“启禀太后,现在太平贼子直逼京城,臣已经派僧格林沁前去围剿。但现在朝廷与洋人刚刚停战,尚未恢复元气。以当前之军力,想要一举歼灭太平贼子,恐怕不是易事。”

    慈禧点点头:“确实,朝廷正需要休养生息,岂能再用重兵。明天本宫就下旨,拨一些军费给曾国藩、李鸿章,让他们在地方上大力扩充军队,改善军备,这样他们就能助朝廷一臂之力。洋人那边谈得怎么样?”

    “他们同意出兵帮忙,但要求我们聘用他们的顾问进入军机处。军机处可是大清的中枢权力机构,臣不敢答应。”

    慈禧不以为然。“洋人如果想要大清的江山,当年就不会与我们签订《北京条约》然后撤兵。本宫一直认为,洋人的最终目的不过是从我大清捞取好处罢了。而我大清地大物博,他们索取的只是小小一部分,不至于伤及我大清的根本。他们要什么,我们给他们就是,如能与洋人建立友好关系,不仅能使大清免遭入侵,还可以借洋人之力铲除国内的叛党、乱民。现在不仅太平天国,连苗民、回民那边也是烽烟四起,这些都是威胁大清的根本隐患。我们已经别无选择了,王爷,明天本宫再下旨,命你为全权外交大臣,与洋人交涉,只要他们肯出兵,一切条件都可答应,而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彻底剿灭太平贼子!”

    “太后所言极是,臣会尽快与洋人交涉,争取让他们早日出兵。”奕答道。

    在外国列强的干预下,依靠李鸿章、曾国藩的地方军队,慈禧先后严酷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苗民起义、回民起义。总的来说,在慈禧掌权初期,国内局势相对平稳,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清朝的军事力量有所提高。因为这些都是在同治帝在位期间发生的,史称这一时期为“同治中兴”。

    在两位太后垂帘听政的数年里,整个朝廷的实权似乎全都抓在慈禧手里。慈安太后就像个老好人一样,只是象征性地发表一些保守见解,而真正的决策、改革都交由慈禧来做。

    但是慈禧越来越觉得,慈安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其一,同治帝虽然是慈禧的儿子,但慈禧发现,这个儿子跟自己不亲,反倒跟慈安形同母子。慈禧知道自己平时对儿子太严厉,可这完全是因为儿子不成器。同治帝自幼就十分贪玩,不喜欢读书,慈禧为了这件事经常责骂他。反之,慈安却对同治十分宽容慈爱,关怀有加。在年幼的小皇帝眼里,两个女人,一个母夜叉一个活菩萨,他自然在感情上就偏向后者。

    后来同治长大了,顽劣依旧,而且十分荒淫好色,不仅在宫里跟一班宫女厮混,还经常到宫外的花街柳巷里风流。慈禧自然不希望儿子是这样一个被人笑话的主儿,但儿子不问朝政,这倒更有利于她的专权了。她以同治“典学未成”为由,一再拖延同治亲政的时间。

    1872年,同治十七岁,慈禧为他举行大婚典礼。慈禧希望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慈安却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这个节骨眼上同治帝又站在了慈安一边,说自己喜欢后者,于是立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这件事让慈禧又一次暗中生恨:慈安已经在明目张胆地与她抢夺儿子了!慈禧的一腔怨气,无法向身为正宫的慈安发泄,就转嫁到了新婚皇后阿鲁特氏身上。慈安不在场的时候,慈禧往往对阿鲁特氏十分刻薄,一有小事就要横加责骂。

    同治帝亲政后没多久就染上了天花。1874年十一月,同治病重,在养心殿里疗养。慈禧命令宫中三缄其口,不准多谈皇上的病情。次年一月十二日,同治帝驾崩。没过多久,皇后阿鲁特氏也暴毙而亡。皇后之死十分蹊跷,一时间人们都怀疑是慈禧太后下的毒手。

    一个来去匆匆的儿子,还不至于让慈禧对慈安动了杀机。慈禧真正不能原谅慈安的,是安得海的事情。自从入宫以来,小安子可是慈禧最亲近的人,虽然不能作为一个真正的男人被她宠爱,可也跟个小情人差不多。二十来岁就没了丈夫,慈禧在这宫中是寂寞的,只有安得海懂得她的心意,变着法子逗她高兴。他会经常陪着慈禧说话、玩闹,还给慈禧排戏看。慈禧最喜欢看戏,尤其是淫戏,安得海为此给她在西苑建造了一座精巧绝伦的大戏楼,又专门召集了一班一流的梨园子弟,专门排演她喜欢的戏目。

    就这样一个开心果,死了,死在慈安太后手下。慈禧终于坐不住了,她知道自己宠小安子是有点过火,可再怎么说,她也不过就是多赏小安子一些银子,有什么好吃的、好穿的都给小安子留一份,还给小安子封了个总管,让他在众大臣面前有点面子。安得海得罪了谁?无外乎两个人,同治帝和恭亲王。曾有一次,同治看不惯小安子那骄纵的样子,骂了小安子一顿,慈禧就帮小安子出气,训斥了自己的儿子。还有一次慈禧与小安子闲谈,两人说得高兴,就有点忘乎所以,闹成一团。这时,恭亲王奕求见,说有紧急的要事与太后商议。慈禧为了与小安子玩乐,推辞不见,想必让奕恼羞成怒了。

    可就算这样,千不该万不该,又有哪一样得罪到慈安的头上了呢?

    事情要回溯到同治八年(1869年)。慈禧为皇帝准备大婚的事,要派人到江南采办丝绸布匹。安得海想借这个机会去江南游山玩水,就自告奋勇承担这件事。

    “安弟弟,这事可行不通,我大清有律令规定,太监不能离开城去办事。”慈禧为难道,“这次就派别人吧,你去又不方便。”

    安得海不以为然:“小安子没有什么不方便的,只要太后您点头,小安子什么都能做。”

    慈禧一想,可也是,权力不就是这么用的吗?于是应允道:“好吧,好吧,那你去吧,不过千万不要声张,办完事快点回来。”

    安得海一百个答应,可是一出宫就把慈禧的话放到了一边,一路上大张旗鼓地到处招摇。地方上的大臣们,一见太后的宠臣来了,个个夹道欢迎,送礼奉承。到了山东德州,知府赵新准备得慢了一点,安得海就大发雷霆,说怠慢他就是看不起太后看不起皇上,要赵新准备六百万两银子。赵新不敢擅作主张,就把这事呈报给了他的顶头上司,山东巡抚丁宝桢。丁宝桢接到报告很纳闷,内监不是不能离开京城吗?安得海是怎么到山东来的?于是他写了一封密奏,十万火急送给皇上问这件事。

    同治帝一接到奏折就乐了。好你个安得海,平时仗着有太后宠爱,想收拾他还有些难呢,这下终于逮到机会了!同治马上去找慈安太后,说:“安得海总算出宫了,机不可失,我想杀了他!”

    慈安不动声色道:“好啊。这个奴才平时仗势欺人,作乱宫廷,大臣们早就看不惯他了。你额娘可能一时糊涂,下不去手,这次皇上就先斩后奏,替她拿个主意。”

    同治又道:“可是离得这么远,朕不能亲自下手呀!怎么办?”

    慈安道:“就让丁宝桢去办。太监擅自出宫、收受贿赂都是犯法,皇上写一份诏书给丁宝桢,让他依照我大清律例,把安得海就地正法。”

    于是,安得海就这样神不知鬼不觉地被处死了。等事情传到慈禧耳朵里,一切都晚了。慈禧大哭了一通,过后就对慈安恨得牙根直痒痒。慈安这一举动,不仅剪除了慈禧的重要心腹,也不动声色地拉拢了同治皇帝和以奕为首的朝中大臣。

    “好你个慈安,表面上装聋作哑,想不到在背后给我捅刀子!小安子哪里得罪了你?你不就是想对付我吗,那你来呀,看谁能斗过谁!”慈禧恶狠狠地叫道。

    慈禧是个能够沉住气等待机会的人。慈安出事的时候,是在1881年。年初时分,慈安忽然患病,久治不愈,遍召天下名医入京诊治。直到三月初九日早上,慈安还能够召见军机大臣,处理军国大事,身体没有大的异常之处。可是就在第二天晚上,慈安突然暴亡。人们对这件事备感蹊跷,认为一向身体健朗、年仅四十五岁的慈安太后不可能就这样病死。关于慈安太后的死因有无数种流言,在朝野上下传播。

    慈禧对流言置若罔闻,只是暗中处死了慈安身边的一干宫女及几个太医,然后十分镇定地为慈安办了丧事,从此独揽朝政大权。

    又一个傀儡

    同治帝刚去世那年,慈禧指定醇郡王奕三岁的儿子载湉为帝,年号光绪,继续与慈安太后垂帘听政。

    光绪的生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的胞妹。慈禧对自己儿子尚有些看不过眼,对这个小外甥更是轻蔑至极。光绪天生胆小,四岁的他是哭喊着被带进紫禁城的。当时,他小便失禁,带着一身尿骚气走进皇宫。慈禧见他这副模样,忍不住骂了句:“一个白痴。”几天后,光绪皇帝被扶上雕龙宝座,面对满朝文武的跪拜,一时间又吓得大哭起来。慈禧十分不耐烦,又一次骂道:“白痴,白痴皇帝!”

    此后,慈禧再也没有把光绪放在眼里,继续我行我素地操纵朝政。从这时起,她使用了清朝历代太上皇的名号,自称为“老佛爷”,以标榜自己的至高权力。

    光绪十五岁亲政,慈禧宣称退位,但仍把持大权。朝中一切用人行政,仍要经由慈禧的懿旨批示,方能施行。

    又过三年,光绪十八岁,举行大婚典礼。他的一个皇后和两个妃子都是慈禧选的,皇后为慈禧的侄女叶赫那拉氏,徽号“隆裕”,妃子分别是珍妃、瑾妃。光绪不喜欢姿色平平的隆裕皇后,而对貌美又活泼的珍妃十分中意,因而常常与珍妃如胶似漆地腻在一起。慈禧见状,不高兴了:她选自己的侄女做皇后是为了控制光绪帝,光绪对皇后的冷漠,不正相当于间接对老佛爷表达不满吗?

    珍妃因为得宠,被娇惯得不知所以,行止就不检点起来,屡次干政,并涉嫌卖官。慈禧岂能放过这机会,很快以“习尚浮华”为罪名,迫令光绪下旨,把珍妃降为贵人,幽禁起来。

    在大把权力和财富的供养下,慈禧形成了她特有的享乐习惯。自从安得海死后,太监李莲英就成了慈禧身边的头号红人,每天贴身侍候慈禧,并负责慈禧起居饮食娱乐等大小事务。慈禧越到晚年,对吃喝享受方面就越考究,御膳房虽然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厨工,她还不满足,又从各地采办“禽八珍”“海八珍”“草八珍”等,做成了全国最好的名菜名点,供自己享用。御膳房得随时为她准备各种点心,而每日的正膳,照她规定必须得上一百碗不同的菜肴,另有两次“小吃”至少有二十碗菜。用餐时,慈禧一个人坐着独享,每餐尝过的菜至多不过三四种,剩下的待她用餐完毕,便一齐撤下。这些菜或当即倒掉,或由宫女、高级太监等依次取食,其中十有八九还是完完整整的。

    1894年,慈禧的六十寿辰快要到了。这日,慈禧懒懒地从床上起来,像往常一样让李莲英给她着衣梳妆。“小李子,你这梳头的绝活真不愧是宫里第一,下手不轻不重,舒服得紧。只可惜我是真的老了,头发梳得再光顺也比不上人家大姑娘。”慈禧一边看着镜子一边叹道。

    “谁说的?老佛爷福气大,保养得好,最近又逢喜事,人是越来越年轻了,皮肤简直像十七八岁的女孩子一样细嫩。”李莲英嘴上说着,手里的动作丝毫不停。

    “你就一张嘴甜,会惹人开心。对了,说到喜事,我叫你办的事怎么样了?”慈禧问。

    “禀老佛爷,军机处那边开始不肯把办海军的军费挪出来为老佛爷修颐和园,还讲什么军不强则国败,国败则受蛮夷欺侮。奴才就说,这银子可以慢慢筹,可老佛爷的六十大寿等不及,费了好大的一番工夫,才让他们拿出银子来的。”李莲英从容不迫地报告着,“老佛爷放心吧,钱都筹到了,接下来修园子这事由奴才亲自监管,一定会让老佛爷满意。”

    “嗯,小李子,什么事让你去办,我就一百个放心了。”

    原来,为了隆重地庆贺这次寿诞,慈禧决意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清漪园,改称颐和园,在园内摆宴席受贺。除此之外,自大内至颐和园,路上要设彩棚经坛,力求风光排场。慈禧经常去颐和园走动,看着一代皇家宫苑渐渐恢复往日的雍容隽美,心中十分惬意。她认为这就是她功绩和辉煌的见证,可以留给后人,世代瞻仰。

    然而就在这时,境外出了乱子。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日本政府与清政府同去镇压。起义军撤退后,日本军队却赖在朝鲜境内不肯走,还蓄意挑起事端,胁迫朝鲜政府中断一切有利于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最终日本不宣而战,一面在丰岛海面对中国海军发动突然袭击,一面由陆军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拉开了中日甲午战争的序幕。

    接到战报,朝廷乱成了一团,大臣纷纷上奏,有的建议狠狠回击,有的建议寻求外国庇护,有的则建议求和,还有的则明说当今国事危急,希望慈禧取消六十寿辰庆典。

    慈禧迎着众人期待的目光,缓缓说道:“庆典不可取消,至于日本那边,美、英、法等国一定会出面调停,他们不会进一步扩大战争。恭亲王,你全权负责联络各国大使,只要他们肯出面调停,无论什么条件都可以答应。”

    “臣领旨。”奕出列,把头埋得很低。群臣一片哗然,但慈禧拂袖而去,根本不再理睬其他。

    然而,慈禧的设想落空了,西方列强希望在战争中坐收渔翁之利,全部采取了袖手旁观的态度。日军一路疯狂进攻,渐渐逼近临海,战事越演越烈。

    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纷上书,再次奏请停止寿辰庆典以及修复颐和园工程,慈禧大发雷霆,户部尚书军机大臣翁同龢被迫改口上奏:“启禀老佛爷,今国事紧急,日本海军已经逼近,应该尽中华之力与之决战,老佛爷寿辰不能停,但其他修葺工程可以暂缓。”

    一些主战派也纷纷上奏,奏请老佛爷停办“景点”,移做军费。连一向唯唯诺诺的光绪皇帝也站在了主战一边:“启禀老佛爷,当今国事要紧,如果我朝再不抵抗,中华危矣。外国列强索求无度,就像一个无底洞,是怎么也填不满的。一味妥协,只会招来更大的野心家,无休止地对我中华蚕食鲸吞。老佛爷请三思。”

    慈禧怒不可遏:“你们有几斤几两,五次三番要求打仗?!今日之事,全是外交失误所致,你们不想想怎么停战和解,却反倒要把争端扩大!等大清全境卷入战争,该如何收场?何况本宫六十寿辰乃是喜事,在这节骨眼上打仗该有多不吉利!本宫心意已定,寿辰依旧进行,至于日本那边,全力求和,日本有什么要求,尽量满足。所有的条件,务必在寿辰之前谈好。如果再有人胆敢反对,一律推出午门斩首!”说完拍桌退朝,只留下目瞪口呆的群臣和光绪皇帝。

    然而,日本与多年前的英法一样,并不是小恩小惠就能打发走的。日方根本不理会慈禧太后的乞和,继续大举入侵,清军海陆军先后溃败。慈禧一面派翁同龢到天津与李鸿章会商停战求和事宜,一面下令全国继续寿辰庆典。

    十一月七日,大连湾被日本占领。这一天正是慈禧太后的生日,前方军情急电雪片般飞来,慈禧却不为所动,依旧在颐和园受贺,大宴群臣。

    日本拒和后,继续扩大战争,大清北洋水师不堪重击,节节败退,终于全军覆灭。慈禧完全丧失了抗敌的信心,次年四月以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代表,与日本签订了中国历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向日本赔偿军费白银二万万两,开放四处商埠,并对日本居民和货商提供多项优惠政策。

    《马关条约》很快震惊了全国。国内的知识分子们,深感国家贫弱,民族危亡,纷纷寻求救国之道。从四月份起,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的读书人,先后发起了联名上书、成立学会、出版新式报刊等运动,主张拒和、迁都、练兵、变法,建议朝廷推动改革,以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慈禧起初以为,这都是民众的必然反应,就像李莲英说的那样,只不过是一时的意气用事。但时间长了,她发现变法运动不但没有退潮,反而越来越发展壮大。这些知识分子以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为纲要,建议光绪帝在大清国推行“君主立宪”制度。什么是君主立宪?那不就是剥夺皇室的实权吗!

    而年轻气盛的光绪皇帝,懦弱的外表下藏着重振国威的壮志,竟被这些人说动了。1897年十一月,德国强占胶州湾,法国强租广州湾,英国强租后来被称为新界的地区和威海卫,这些更使得全国人心激愤,强国御辱的呼声空前高涨。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六月十一日,光绪皇帝终于颁布“明定国是”诏书,以朝廷名义宣布变法,史称“戊戌变法”。

    慈禧岂容光绪放肆,“明定国是”颁布第四天,就逼迫光绪下了三道上谕:以“渐露揽权狂悖”的罪名把光绪的心腹大臣翁同龢革职查办;要求新任二品以上官员定时觐见太后;任命慈禧亲信荣禄为直隶总督,统领精锐的北洋三军。这样一来,光绪的权力完全被架空,而军政大权进一步巩固在慈禧手中。

    九月十九日凌晨,慈禧带领随从突然从颐和园赶回紫禁城皇宫,光绪慌忙出迎。慈禧不理,径直进入光绪寝宫,没收了所有奏章,并怒气冲冲指着光绪道:“我养了你二十多年,你怎么竟听从小人之言,对我图谋不轨?”

    光绪吓得脸色煞白,嗫嚅道:“我……我并无此意!”

    慈禧道:“你坏祖宗之法,要把祖宗家业葬送在康有为一介书生之手,这是大逆不道!”

    光绪壮着胆子顶道:“我宁可坏祖宗之法,也不忍弃祖宗之民,失祖宗之地,被后人耻笑。”

    慈禧啐了一口:“你这白痴!祖宗之法没了,咱们都要完蛋!今天没有了我,明天还会有你吗?”

    当天慈禧就传懿旨,以光绪帝生病不能理政为由,再次开始临朝训政。从这晚起,光绪即被软禁在中南海瀛台,此后,他每天处于慈禧的严密监视之下,失去了原本就少得可怜的权力。

    戊戌变法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就宣告失败,慈禧下令逮捕康有为等人,并废止所有新政措施。戊戌变法留给今天的,只有当年七月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大学。

    大清国的死局

    因为清政府的一味妥协政策,外国列强认为清朝软弱可欺,加紧了对中国的压榨和掠夺。

    1900年某日,养心殿东暖阁。

    “老佛爷,这一段时间,冒出了个民间组织‘义和团’,成员遍布全国各地,气势不低于太平贼子,老佛爷是不是要派兵围剿。”李莲英一边为慈禧梳着稀稀落落的头发,一边禀道。

    “小李子,我听说,义和团的口号是‘扶清灭洋’,是不是?”

    “启禀老佛爷,事实确实如此,义和团和朝廷并无正面冲突,甚至义和团的成员有不少还是朝廷的兵勇。”

    “这就得了,小李子,传我的旨令下去,朝廷全面扶持义和团。我大清是时候该向洋人宣战了。”

    “老佛爷您……小李子愚钝不明白。”

    “洋人虽无夺取我大清江山的意图,但近年来对大清盘剥过甚,又大肆占地,瓜分势力,大清已经快吃不消了。不抑制一下他们的扩张,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朝廷的兵力……够吗?”

    “朝廷虽然向各国宣战,但并不全力出击,主要由义和团去和洋人打拼。无论哪一方得胜,对我朝都大为有利。如果这一战能够赶走洋人,自然是好事。另一面,义和团在拼斗中也必然会元气大伤,到时,只要给他们安一个罪名,朝廷就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消灭他们了。而倘若洋人胜利,义和团全面失败,这也不违背我们的意思。到时我们只需要把所有的战争罪名都推在义和团身上,惩办凶手,再向洋人支付一些赔偿,事情也就了结了。小李子,你说是不是?”

    “老佛爷真是英明。”

    “小李子,明天颁旨,扶持义和团,允许他们发展,并向各国宣战。”

    “喳,老佛爷真是考虑周到,有了老佛爷的英明策略,大清国可保万无一失。”

    慈禧在这边打着如意算盘,却不知洋人更加狡猾。各国频繁滋事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从中国获利,利用一切机会把矛盾扩大化,寻找侵略的借口。慈禧这次总共向十一个国家宣战,正中了洋人的下怀,各国纷纷调遣军队,准备进兵北京。六月份,日本、美国、奥匈帝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及俄国的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以水路为突破口,向天津、北京一带进军。战局的迅速扩大远远超出慈禧预估,义和团虽然士气高涨,对洋人极端仇恨,但大刀长矛终抵不过洋枪火炮。经此一役,不仅义和团惨败,连清军的防御工事也遭瓦解。八月份,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不得不挟光绪帝和亲贵大臣逃离京城,派奕劻和李鸿章去跟洋人求和。

    离京那日,光绪的一干后妃,只有正宫隆裕皇后可以随皇帝一起走,其余妃子因为照顾不便,只能各自散开,去亲属家避难。珍妃自认为有光绪的偏宠,非要跟着走,说是跟皇上不离不弃。慈禧见状,老大的不高兴,认为这个妃子不识大体,会成为累赘。于是她对珍妃说:“洋人要打进城里来了。外头乱糟糟,谁也保不定怎么样,万一受到了污辱,那就丢尽了皇家的脸,也对不起列祖列宗,你应当明白。”

    珍妃跪在地上,小心翼翼地答道:“妾明白,不曾给祖宗丢人。”

    慈禧又说:“你年轻,容易惹事!我们要避一避,带你走不方便。”

    珍妃自作聪明道:“太后您可以避一避,但皇上是一国之君,应该留下来坐镇京师,维持大局。”

    慈禧一听就变了脸色。这废物是一国之君?能够维持大局?简直笑话!她怒喝道:“你死在临头,还敢胡说!”

    珍妃理直气壮:“妾没有应死的罪!”

    慈禧冷笑道:“我说让你死,你就得死!”

    珍妃慌了,道:“妾要见皇上一面。皇上没让妾死!”

    慈禧终于不耐烦了。“皇上也救不了你。来人,把她拖出去,扔进井里!”

    于是上来两个太监,连拖带拽,把珍妃扔进了井里。珍妃一路大叫“皇上救命”,光绪在远处听见,只能暗自垂泪。

    慈禧带着光绪等人,先是逃到怀来,随后又辗转逃亡至大同,后来又逃到太原和西安。第二年九月,清政府与八国正式签订《辛丑条约》,赔款额本息共计白银九亿八千多万两。各国进一步在中国划定势力范围,并要求清政府“谢罪”。清政府不但要惩处义和团领袖,还要从此禁止一切反帝国主义民间运动。

    严酷的现实粉碎了慈禧的妄想,慈禧这个时候回忆起戊戌变法,方觉得西化改革是中国必须走的一步棋。于是从这一年起,慈禧在国内推行“新政”,其内容基本是照搬戊戌变法,企图挽救病入膏肓的清朝统治。但是,在一个丧权辱国、威望全失的政权下,民众的信任和热情已经无法复燃了。

    1908年,慈禧病重。当醇亲王载沣的长子溥仪被带到宫中时,慈禧已经卧床不起。年仅三岁的溥仪,是慈禧选中的下一任大清皇帝。溥仪也注定是一个傀儡,但他的操纵者已经不可能是慈禧了。十一月十四日,光绪帝病逝。慈禧得到这个消息时还在大笑:“你这白痴!”次日,慈禧也随之去世,结束了她对清朝长达四十七年的统治。

    人物点评

    慈禧,身为同治、光绪两朝的实际最高统治者,同治帝的生母、咸丰帝之妃,幸运地获得了那个时代女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她并非出身于世代簪缨、钟鸣鼎食的显贵之家,她不过是当时一个中级旗籍官员的女儿。若不是她在十几岁的时候凭着选秀的偶然机遇,进入紫禁城,从而搭建了扭转乾坤的政治平台,她的命运与千千万万普通女孩子又能有多大差别?慈禧靠着一步步的钻营,顺利地走近了君王之侧,又幸运地生下了咸丰帝唯一的皇子,从而“母以子贵”,有了皇太后这一至尊身份。咸丰帝的早逝,对她来说是及时的,否则她如何操控年幼的皇子,并借此“垂帘听政”?

    在封建社会,女子主政并非易事。慈禧为后人所诟病,一方面是因为其贪权、专政、私生活腐化,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她当权时期,清政府屡次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妥协,签订不平等条约,不仅丧权辱国,更导致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对中国近代发展造成了极其深远的不良影响。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