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要熟知的2000个文化常识-民俗礼仪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下半旗致哀

    所谓下半旗是先将国旗升至杆顶,然后又降到与杆顶距为旗杆的1/3处。

    相传,这一礼节源自英国。1612年,一艘英国船“哈兹伊斯”号在探寻一条海上航道时,船长被北美洲海岸的爱斯基摩人所害。在返航时就以降旗的方式向死者致哀。

    久而久之,以下半旗表示哀悼成了一种国际惯例,一直沿袭至今。现在一般说来,只是在一国主要领导人逝世时才下半旗。

    礼炮21响

    鸣放礼炮起源于英国。据说400多年前英国海军用的是火炮,当战舰进入友好国家的港口之前,或在公海上与友好国家的舰船相遇时,为了表示没有敌意,便须把船上大炮内的炮弹统统放掉,对方的海岸炮舰船也同样做以表示回报。这种做法以后就逐渐成为互致敬意的一种礼仪。由于当时最大的战舰装有大炮21门,所以鸣炮21响就成了一种最高礼节。

    21响全都鸣放作为国家元首的礼遇,1875年美国对总统和国旗首次正式采用这一礼仪。

    握手礼

    握手礼是欧洲中世纪的骑士们发明的。在战争期间,骑士们都穿盔甲,除两只眼睛外,全身都包裹在铁甲里,随时准备冲向敌人。如果表示友好,互相走近时就脱去右手的甲胄,伸出右手,表示没有武器,互相握手言好。后来这种友好的表示方式流传到民间,就成了握手礼。

    另一种说法是握手礼源于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当时,人们在狩猎或战争中,手上都拿着石块或棍棒等防卫武器,倘若途中遇到陌生人,如大家都无恶意,就放下手中的武器,并伸出手掌,让对方抚摸手心,表示手中没有武器。后来这种礼俗就演变成今天的握手礼。

    举手礼

    中世纪时,骑士们常在公主和贵妇们面前比武。在经过公主的座席时,骑士们要吟唱一首赞美的情诗,其诗里往往都把公主比作炫目的太阳,骑士们要把手举起来做挡住阳光的姿势,借此一睹芳容,表示虔敬。后来,这种动作便演变成为见到尊敬的人就把手举到眉上,形成举手礼,并一直沿用下来。

    叩手礼

    中国的叩手礼是从古代的叩头礼演化而来的。叩手礼指的就是古代最隆重的“三跪九叩首”之礼。

    叩手礼来源于清朝乾隆年间。传说乾隆下江南,微服私访,扮作贫民模样,随从们朝见或请旨问安不便施行“三跪九叩首”之礼节,否则就把身份暴露了。

    但在封建社会,君臣乃人生之大伦,是不能被废弃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个聪明的大臣,想出了一个主意,即以“手”代“首”,二者同音,这样“叩首”为“叩手”所代。三个指头弯曲即表示“三跪”,指头轻叩九下,表示“九叩首”。这个意见被采纳,而且逐渐在民间推广。每当主人请糖倒茶之际,客人即以叩手礼表示诚意。

    脱帽礼

    脱帽礼来源于冷兵器时代。当时作战双方都要戴头盔,头盔多用铁制,十分笨重。战士到了安全地带以后,首先是把头盔摘下,以减轻沉重的负担。这样脱帽就意味着没有敌意。如果是到友人家,为表示友好,也以脱盔示意。这种习惯流传下来,就是今天的脱帽礼。

    跪拜礼

    跪拜礼源于我国东汉时期。在东汉以前,还没有现在的桌椅,人们在吃饭、议事、看书时,是在地上铺上席子后,席地而坐。通常,坐时要两膝着地,再将臀部坐于后脚跟之上。

    在接待宾客时,每当坐着向客人致谢时,为表示尊敬,往往要伸直上半身,然后俯身向下,就这样,逐渐演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跪拜礼。

    碰杯

    人们喜欢在喝酒之前先碰一下杯,这个习惯现在遍及全世界。它是怎么来的呢?

    一说是古希腊人创造的。传说古希腊人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当人在喝酒时,人的很多器官都可以分享到喝酒的乐趣:鼻子可以嗅到酒的香气,眼睛可以看到酒的颜色,舌头更可以辨别酒的味道,唯有耳朵被排除在这一享受之外。怎么办呢?聪明的希腊人终于想出一个办法:在喝酒之前,互相碰一下杯子,杯子发出清脆响声立即传到耳朵中,这样,耳朵也和其他器官一样高兴了。

    另一说碰杯起源于古罗马。古罗马崇尚武功,常常开展“角力”竞技。竞技前选手们习惯饮酒,以示相互勉励之意。由于酒是事先准备好的,为了防止有心术不正的人给对方喝的酒中暗放毒药,人们便想出一个防范的办法。在角力前,双方各将自己的酒向对方的杯中倾注一下。这以后就逐渐发展成一种碰杯的礼仪了。

    “剪彩”仪式

    电影、电视屏幕上常可看到剪彩仪式,这起源于西欧国家。这些国家新船下水时,都要举行庆典。前往观礼的人很多,为避免发生意外,船体与观礼者之间用布绳隔开,在准备就绪之后,才用剪刀剪断布绳,让观礼者看。这种防范措施后来就演变为剪彩仪式。

    “先生”的由来

    “先生”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为政》篇里记载“有酒食,先生馔”,它的意思是指父兄。

    但是不同时代“先生”的指代有所不同。经书中的先生大多指的是老师,后来人们把年长有德者也尊称为先生。正因为如此,孔子被后来封建各王朝尊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到了元代,把道士也称作先生。

    如今,“先生”已成为社会场合通用的礼貌称谓,不仅男人可以称作“先生”,女人也可称作“先生”。有些女子也把自己的丈夫称为“先生”。在有些地方,有称医生为“先生”的。

    “岳父”的来历

    古代,帝王常登临名山绝顶,并在山顶堆土为坛祭天,是为“封”;除地为坛而祭地,是为“禅”,二者合称“封禅”。改朝易代,帝王即位,常行“封禅”之礼,以报天地之恩。“封禅”对于每一个王朝来说,都是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历来都很受统治者的重视。史书记载了大量这类事例。由于泰山被视为“五岳独尊”,所以也就成了“封禅”之地的首选。

    在唐玄宗李隆基的一次泰山“封禅”中,中书令张说做“封禅使”。“封禅使”具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力,于是,张说借机把自己的女婿郑镒由九品超拔为五品。唐玄宗察觉此事之后,曾当面质问过郑镒,弄得郑镒面红耳赤,无言以应。在旁边的同僚黄幡绰含沙射影地讥笑道:“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对于张说的徇私大为不悦,不久就把郑镒降回了九品。

    后来此事传到了民间,时人认为郑镒之妻父虽然有徇私之嫌,但其对自己女婿的感情却不可谓不深,于是人们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也把妻母称为“岳母”。

    “走后门”的来历

    “走后门”一词据说出自北宋年间。宋徽宗即位后,以蔡京为相。蔡京上任后,拼命贬斥哲宗朝的旧吏,规定其子女不得为官和入京,甚至连其诗文也不准流传。蔡京的这一做法引起了人们强烈的不满,民间对此多有讥嘲。

    在一次朝廷宴会上,聪明的艺人们借机演出了这样一幕戏:一个大官坐在公堂上,传判各事。有个和尚要求离京出游,可是由于其所持的戒牒是哲宗年间的,结果被判令还俗;一个道士遗失了度牒请求补发,但是由于他是哲宗年间出家的,所以立即被剥下道袍,复为百姓。这时,一个属官上前低声问道:“今国库发下的俸钱一千贯,皆为旧时钱文,如何处置?”这个大官略作沉思,悄悄地说:“那就走后门,从后门搬进来吧!”

    在上述语境中,“走后门”一词既是对蔡京所作所为的一种嘲弄,也是对官家牟取私利的一种讽刺。后来,这个词比喻为通过托熟人、拉关系、送礼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来达到某种功利目的,私下获取某种利益。

    “巾帼”原为妇女头饰

    我们现在常用“巾帼”一词来表示对妇女的一种尊称。巾帼原指我国古代妇女的头巾和发饰,最早见于《晋书·宣帝纪》。它里面记载道:“诸葛亮数挑战,司马懿不出,因遗帝巾帼女人之饰。”

    在我国古代,巾帼的种类非常多,颜色也各式各样。头巾一般选用高级的丝织品制成,发饰品上面缀有一些珍贵的翡翠和玛瑙。正因为巾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价格昂贵,一般平民妇女是无权享用的。所以,后人把妇女中的英雄人物、为国为民不畏艰险而英勇奋斗的女豪杰称为“巾帼英雄”。

    “皇帝”的由来

    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等。

    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后,自认为这是自古未有功业,甚至连三皇、五帝也比他不上。如果不改变“王”的称号,“无以称成功,传后世”。于是让李斯等人议改称号。他们和众博士商议后报告秦王说,上古有天皇、地皇、泰皇,泰皇最贵,可改“王”为“泰皇”。秦王反复考虑,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高五帝”,决定兼采“帝”号,称为“皇帝”,并自号始皇帝。从此,“皇帝”的称号为历代君主所袭用。

    吹生日蜡烛的由来

    吹生日蜡烛是一种为生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古希腊。古希腊的月亮女神阿蒂梅斯的崇拜者们在庆祝月亮女神生日时,在圣坛上摆上插着蜡烛的蛋糕。后来,古希腊人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插上燃着的蜡烛,并增加了吹蜡烛的内容。他们相信,燃烧的蜡烛具有隐秘神奇的力量,如果孩子要求一个心愿,并且一口气吹灭所有的蜡烛,他便可以如愿以偿。这一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圣诞卡的由来

    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出现在140多年前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维多利亚和艾伯特博物馆馆长亨利·科尔在圣诞节前夕,忽然想起家乡的老规矩,在圣诞节前都要走亲访友,表示节日的问候。可是,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于是他想到了用卡片送祝福的创意。于是,世界上第一张圣诞卡便这样诞生了。

    当时,有志于推动艺术普及的亨利,越琢磨越觉得这个主意好。于是他与朋友合作,迅速印制出1000张圣诞卡,也许由于没有彩色印刷,他便精心逐张彩绘,然后出售,每张售价一先令。

    世界上第一批圣诞卡的画面是一家人欢快举杯向收卡人祝贺节日的场面,下方印有“祝您圣诞快乐,新年愉快”的字句。到了19世纪80年代,在圣诞节和新年前夕,互赠圣诞卡和贺年卡在欧洲蔚然成风。随后,这个习俗开始传遍世界。

    纽扣“女左男右”由来

    纽扣的出现是在13世纪前后。初时人们把它作为装饰品只钉在男人们的衣服上。因为美观大方,女服亦采用了。但是男女服的纽扣为什么男右女左呢?因为男人装束打扮不依赖别人,而女性,尤其是贵妇人、太太、小姐,则要佣人帮助梳妆打扮,为便于女佣人与女主人相对时能应用右手系纽扣,才将纽扣钉在左边。

    男性把纽扣钉在右边的另一层道理是因为中世纪男人们随时都有角斗和战斗的可能。为了护好持刀有力的右手免遭寒冻,设计师们绞尽脑汁把男纽扣钉在右边,好让他们可随时把手伸进衣服内取暖。

    “男左女右”的来源

    我国古来就有“男左女右”的习俗。至今在许多地方还保留着。“男左女右”的习俗是怎样产生的呢?我国古代哲学认为,宇宙中通贯物质和人事的两大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古人将其归类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为刚强,阴者为柔弱。男子性刚强,属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属阴于右。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据说这种区分法,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已有了。

    蜜月的由来

    “蜜月”这个词其实是由古代抢婚习俗演变而来的。英国古代的条顿族流行抢婚,丈夫为了避免抢来的妻子被对方抢回去,就在新婚期间带着妻子到外地过一段隐居的生活,每日3餐喝蜂蜜酿成的酒,连续喝30天,恰巧是一个月,据说蜜月的说法就是自此开始的。为什么古代的蜜月夫妻饮用的是蜂蜜酿成的酒,而不是其他酒类,这就必须从英国的地理背景来探讨。因为英格兰无法栽培葡萄,蜂蜜却随处可见,所以自古以来英国人就有喜欢饮用蜂蜜酒的习惯。他们取下蜂窝,从里面拿出蜂蜜,再用滚水来煮蜂窝,使蜂窝发酵而成为蜂蜜酒。因此,蜜月饮蜂蜜酒和风土习惯也是有关联的。

    婚纱的由来

    一般人认为戴婚纱的习惯可能是从英国流传开的。英国人结婚要穿礼服,新郎穿长礼服;新娘身着白衫、白裙,头戴白色花环,还要罩上长长的白衫,手持白色的花束。总之,英国人崇尚白色,它象征爱情纯洁、吉祥如意。

    其实,戴婚纱的习俗可以追溯到更早。在公元前10世纪,当时两河流域就已盛行女子戴头纱。在古希腊,举行结婚仪式时不仅新娘要戴亚麻或毛织成的头纱,而且一对新人都要戴上花冠。到了罗马时代,不同宗教信仰的人要戴不同颜色的头纱以示区别。中世纪以后,宫廷贵族之中出现了用珍珠装饰的花冠。尔后,发展成白色头纱,并且尺码日益延长,并遍及欧洲各地。

    订婚戒指的由来

    1477年,奥地利皇帝麦士米尼深深地爱上了勃艮第的一位漂亮的公主玛利。为了得到玛利,麦士米尼派人送去了一枚特制的钻石戒指,这枚戒指用钻石镶成了一个英文字母“M”,是玛利的缩写。就是由于这枚戒指打动了玛利的心,夺得了玛利的爱情。从此以钻石戒指作为订婚信物,便成为西方人的传统。

    古代后宫等级

    皇后

    正一品:贵妃,淑妃,贤妃,德妃

    从一品:夫人

    正二品:妃

    从二品:昭仪,昭媛,昭容,淑仪,淑媛,淑容,修仪,修媛,修容

    正三品:贵嫔

    从三品:婕妤

    正四品:容华

    从四品:婉仪,芳仪,芬仪,德仪,顺仪

    正五品:嫔

    从五品:小仪,小媛,良媛,良娣

    正六品:贵人

    从六品:才人,美人

    正七品:常在,娘子

    从七品:选侍

    正八品:采女

    从八品:更衣

    “三教九流”指什么

    “三教”指儒教、道教、佛教。“九流”指儒家者流、道家者流、阴阳家者流、法家者流、名家者流、墨家者流、纵横家者流、杂家者流、农家者流。流者,流派也。九流就是九流派学说。

    “三教”和“九流”的名称,在汉朝时并不含有贬义。自唐人撰《春秋谷梁序》中,把“九流”“异端”并列后,加之佛教、道教迷信日盛,后人应用“三教九流”来泛指社会上形形色色、五花八门、各行各业程式人物,从此含有贬义了。

    “十恶不赦”是指哪十恶

    我们经常用“十恶不赦”来表示罪恶重大、不可宽恕的意思,这个词是从我国古代封建法律上得来的。

    南北朝时,北齐的法律列出十条大罪。隋、唐时,对十条大罪的内容略有增删,并正式定名为“十恶”,写在法典的前面,以示重要。这个规定一直沿用到清代。

    “十恶”是指:

    1.谋反:企图推翻皇帝的统治。

    2.谋大逆:毁坏皇室的宗庙、陵墓和宫殿。

    3.谋叛:背叛朝廷。

    4.恶逆:殴打或谋杀祖父母、父母、伯叔等尊亲属。

    5.不道:杀无辜一家三人或一家非死罪三人等。

    6.大不敬:冒犯帝室尊严。

    7.不孝:对祖父母或父母不扶养、咒骂、控告,或在祖父母、父母的丧期内结婚、作乐等。

    8.不睦: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和殴打、控告丈夫等。

    9.不义:官吏间互相杀害;士卒杀官长;杀死老师;闻丈夫死匿不举哀、作乐、改嫁等。

    10.内乱:亲属之间通奸或强奸等。

    这十条大罪,直接触犯封建国家的统治秩序和封建伦常观念,被封建统治者视为最严重的犯罪。凡有犯者,均处以严厉的刑罚,并规定在一般情况下不准赦免。这就是“十恶不赦”一词的由来。

    红色表示吉祥的缘由

    每逢新春佳节或办喜事儿,人们总要张灯结彩,贴上大红对联,点上大红蜡烛,来个“满堂红”,以表示喜庆、吉祥。这种习俗,在我国由来已久。早在远古,我们的祖先曾用过黄色代表吉庆,也曾用过黑色和白色代表吉庆。到了汉朝,汉高祖称自己是“赤帝之子”。“赤”就是红色。从那时起,红色就成了人民崇尚的颜色。汉朝以后,我国各地崇尚红色的风俗习惯已基本趋向一致,并一直沿袭下来了。于是,红色就成了我国人民表示喜庆、吉祥的颜色。

    伯仲叔季

    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古代贵族男子的字前常加伯、仲、叔、季表示排行,字的后面加“父”或“甫”字表示男性,构成男子字的全称,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

    十二生肖

    又称属相。古代术数家拿十二种动物来配十二地支,子为鼠,丑为牛,寅为虎,卯为兔,辰为龙,巳为蛇,午为马,未为羊,申为猴,酉为鸡,戌为狗,亥为猪。后以为某人生在某年就肖某物,如子年生的肖鼠,亥年生的肖猪,称为十二生肖。在古代,十二生肖常被涂上迷信色彩,一遇休戚祸福,往往牵扯起来,特别是在婚配中男女属相很有讲究,有所谓“鸡狗断头婚”、“龙虎不相容”等说法。

    月亮的别称

    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它的别称可分为: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生辰八字

    古人认为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各有天干、地支相配,每项两个字,四项共八个字。根据这八个字,可推算出一个人的命运。遇有大事,都需推算八字。旧俗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帖,上有生辰八字。双方各自卜问对方的生辰八字命相阴阳,以确定能否成婚,吉凶如何。

    九拜

    我国古代特有的向对方表示崇高敬意的跪拜礼。《周礼》谓“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

    “岁寒三友”指的是什么

    松、竹、梅。

    座次

    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做“南面”,称臣叫做“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内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面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

    斋戒

    古代祭祀或重大事件,事先要沐浴、更衣、独居,戒其嗜欲,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斋戒”。“斋”又称“致斋”,致斋三日,宿于内室,要求“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戒”又称“散斋”,散斋七日,宿于外室,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吊丧礼,以防“失正”、“散思”。古人斋戒时忌荤,但并非忌食鱼肉荤腥,而是忌食有辛味臭气的食物如葱、蒜等,这主要是为了防止祭祀时口中发出的臭气,对神灵、祖先有所亵渎。

    讳称

    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有:

    1.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

    2.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

    3.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坐化、羽化、仙游、仙逝等。“仙逝”现也用于称被人尊敬的人物的死。

    4.一般人的死称:亡故、长眠、长逝、过世、谢世、寿终、殒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终等。

    古代对“百姓”的称谓

    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古代对职业的称谓

    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师说》中的“师襄”和《群英会蒋干中计》中提到的“师旷”,“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柳敬亭传》中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优”,亦称优伶、伶人,古代用以称以乐舞戏谑为职业的艺人,后亦称戏曲演员。

    古代女子的年龄称谓

    金钗之年——12岁女子。

    豆蔻年华——13岁女子。

    及笄之年——15岁女子。

    碧玉年华——16岁女子。

    桃李年华——20岁女子。

    花信年华——24岁女子。

    标梅之年——出嫁女子。

    古代男子的年龄称谓

    韶年——7岁男孩。

    黄口——10岁以下的儿童。

    舞勺之年——13~15岁的少年。

    舞象之年——15~20岁的少年。

    古代对“朋友”的称谓

    1.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

    2.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

    3.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

    4.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

    5.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

    6.从小一块儿长大的异性好朋友叫“竹马之交”。

    7.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

    8.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

    9.不拘于身份、形迹的朋友叫“忘形交”。

    10.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

    11.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交”。

    12.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

    陛下、殿下、阁下的区别

    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是臣僚谒见帝王时所处的地点和位置。后来,可能是臣僚们为表示对帝王的恭敬而用的一种称谓。因为臣僚们见帝王常用陛下一词,慢慢就转变成了对帝王的尊称。

    “殿下”一般是对太子、亲王、皇太后、皇后的尊称。他们生活起居在宫殿之中,故有此称谓。

    “阁下”一词盛行于唐代,当时是对高级官员的尊称。因为古代高级官员的官署往往称阁,如龙图阁、天禄阁、东阁、文渊阁,等等,故以阁下相称。

    “五花八门”作何解

    金菊花——比喻卖茶的女人。

    木棉花——比喻上街为人治病的郎中。

    水仙花——比喻酒楼上的歌女。

    火棘花——比喻玩杂耍的人。

    土中花——比喻挑夫。

    一门巾——算命占卦之人。

    二门皮——卖草药的人。

    三门彩——变戏法的人。

    四门挂——江湖卖艺的人。

    五门平——说书评弹者。

    六门团——街头卖唱的人。

    七门调——搭棚扎纸的人。

    八门聊——高台唱戏的人。

    传统饮食

    五谷——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五谷”,古代有多种不同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一种指稻、黍、稷、麦、菽;另一种指麻、黍、稷、麦、菽。两者的区别是:前者有稻无麻,后者有麻无稻。古代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稻的主要产地在南方,而北方种稻有限,所以“五谷”中最初无稻。

    五牲——五种动物,具体所指说法不一:一种指牛、羊、猪、犬、鸡;一种指麋、鹿、麏、狼、兔;还有一种指麏、鹿、熊、狼、野猪。第一种说法流传较广。

    五味——指酸、咸、甜(甘)、苦、辣(辛)五种味道。烹调上讲究“五味调和”。

    六畜——指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

    八珍——指古代八种珍贵的食品。其具体所指随时代和地域而不同。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九云:“所谓八珍,则醍醐、麝沆、野驼蹄、鹿唇、驼乳麋、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也。”后世以龙肝、凤髓、豹胎、鲤尾、炙、猩唇、熊掌、酥酪蝉为八珍。

    包饺子

    饺子原名“娇耳”,是我国医圣张仲景首先发明的。

    相传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后辞官回乡。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南洋的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伤,当时伤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总结了汉代300多年的临床实践,便在当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一面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抵御了伤寒,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称之为“饺耳”或“饺子”。

    灯笼

    灯笼统称为灯彩。起源于18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人们都挂起象征团圆意义的红灯笼,来营造一种喜庆的氛围。后来灯笼就成了中国人喜庆的象征。经过历代灯彩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品种和高超的工艺水平。从种类上有:宫灯、纱灯、吊灯,等等。从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鸟、龙凤、鱼虫,等等,除此之外还有专供人们赏玩的走马灯。中国的灯彩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利用各个地区出产的竹、木、藤、麦秆、兽角、金属、绫绢等材料制作而成。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风筝

    风筝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被称为人类最早的飞行器。相传春秋时期,著名的建筑工匠鲁班曾制木鸢飞上天空。后来,以纸代木,称为“纸鸢”;汉代起,人们开始将其用于测量和传递消息;唐代时,风筝传入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到五代时期,又在纸鸢上系以竹哨,风入竹哨,声如筝鸣,因此又称“风筝”。至宋代,放风筝逐渐成为一种民间娱乐游戏;元代时,风筝传入欧洲诸国。

    金龟婿的来历

    “金龟婿”的来历与唐代官员的佩饰有关。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唐初,内外官五品以上,皆佩鱼符、鱼袋,以“明贵贱,应召命”。鱼符以不同的材质制成,“亲王以金,庶官以铜,皆题其位、姓名。”装鱼符的鱼袋也是“三品以上饰以金,五品以上饰以银”。

    武后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改内外官所佩鱼符为龟符,鱼袋为龟袋。并规定三品以上龟袋用金饰,四品用银饰,五品用铜饰。可见,金龟既可指用金制成的龟符,还可指以金作饰的龟袋。但无论所指为何,均是亲王或三品以上官员。后世遂以金龟婿代指身份高贵的女婿。

    古代酒器

    尊,是古代酒器的通称,作为专名是一种盛酒器,敞口,高颈,圆足。尊上常饰有动物形象。壶,是一种长颈、大腹、圆足的盛酒器,不仅装酒,还能装水,故后代用“箪食壶浆”指犒劳军旅。彝、卣、罍、缶,都是形状不一的盛酒器。爵,古代饮酒器的总称,作为专名是用来温酒的,下有三足,可升火温酒。角,口呈两尖角形的饮酒器。觥是一种盛酒、饮酒兼用的器具,像一只横放的牛角,长方圆足,有盖,多作兽形,觥常被用作罚酒,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有这样的描述:“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杯,椭圆形,是用来盛羹汤、酒、水的器物。杯的质料有玉、铜、银、瓷器,小杯为盏、盅。卮也是一种盛酒器,《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之句。

    羹

    羹即肉汁。有两种:一种是纯肉汁,供食饮;另一种是肉羹,制成五味调和的浓肉汤,后泛指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的食品。在古代,肉是“肉食者”才能吃到的,贫苦百姓只能用白水煮菜为羹,这就是所谓的菜羹。

    脍炙

    脍,切细的鱼、肉;炙,烤肉。古代鲜肉一般用火炙,就像今天的烤羊肉串;干肉则用火烤。“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古代脍食需要很高的刀工技法。脍炙是人们所共同喜好的,后来把诗文为人所称颂叫做“脍炙人口”。

    决斗

    决斗起源于古代奴隶制国家巴比伦、古希腊等国家,而后盛行于中世纪的欧洲。最初,决斗是神明裁判的一种方式。所谓神明裁判,就是由神来判定诉讼双方哪一家有罪,其方法是对诉讼当事人进行各种考验。而决斗便是其中的一种考验方式。在决斗时,上帝将进行干预,使正义的一方获胜,使有罪的一方惨败。如果某人在决斗中失败身亡,法律将不追究对方的责任。人们把决斗的结果看作是上帝的判决。

    生日祝寿的由来

    生日祝寿是中国很古老的传统,大约是从南北朝时开始。据北齐文学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说,当时在江南就盛行过庆贺孩子1周岁生日的习俗。到唐代庆贺成人生日的习俗就很盛行了。唐太宗曾对大臣长孙无忌说:“今天是我的生日,世俗都为之欢乐,在我却感到悲伤。”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八月生日时,曾在花萼楼下宴会百官,百官上表要求以皇帝生日这天为千秋节。生日上寿礼,大约始于宋朝。宋时做官的过生日,僚属都要献寿礼。绍兴年间,宋高宗曾下过禁止任官受生日贺礼的指令,但秦桧擅权后,四方之官,都趁生日机会向秦桧送礼。其后各地方大小官吏也都效仿。于是这种习俗也就渐盛了。

    祝寿送寿桃的由来

    祝寿送寿桃的习俗据说是从孙膑开始的。传说,孙膑1岁时就离开家乡,到千里之外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一晃12年过去了,那年五月初五那一天,孙膑突然想起来,今天是母亲的生日;老母亲已经有八十高龄了,思母之心油然而生,孙膑于是向师父请假,要回乡看望母亲。临行前,师父鬼谷子摘下一个桃送给孙膑说:“这桃我是不轻易送人的,你在外学艺未能报孝母恩,我送给你一个带回去给令堂上寿。”

    再说孙膑的家里,这天大摆酒宴为老母亲庆寿。老母因思念孙膑,心里难过便哭了起来。正在这时孙膑回来了。他赶忙从怀里捧出师父送的桃送给母亲说:“今日告假回来,师父送我一个桃孝敬母亲。”老母亲接过桃吃了一口说:“这桃比冰糖蜂蜜还甜。”桃还没吃完,母亲的容颜就变了。大家看见孙膑的母亲吃了桃以后,变得健康年轻了,纷纷效仿孙膑,在父母过生日的时候,甚至是一般亲朋好友过生日的时候,送上寿桃,表示衷心的祝福。

    鸡尾酒的起源

    在19世纪,有一个名叫克里福德的美国人,经营一间酒店。他有三件引以为自豪的事情,人称克氏三绝:一是他有一只孔武有力、气宇轩昂的大公鸡,是斗鸡场上的好手;二是他的酒库据说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美酒;三是他的女儿艾恩米莉,是全镇的第一名绝色佳人。

    镇里有个叫阿普鲁恩的年轻人,是一名船员,每晚来酒店闲坐一会儿。日久天长,他和艾恩米莉坠入爱河。这小伙子性情又好,工作又踏实,老头子打心眼里喜欢他。但老是捉弄他说:“小伙子,你想吃天鹅肉?给你个条件吧,赶快努力当个船长!”小伙子很有恒心。几年后,果真当上了船长和艾恩米莉举行了婚礼。老头子比谁都快乐。他从酒窖里把最好的陈年佳酿全部拿出来,调成绝代美酒,在杯边饰以雄鸡尾,美艳至极。然后为他绝色的女儿和优秀的女婿干杯,“鸡尾万岁!”从此鸡尾酒大行其道。

    还有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英国船只开进了墨西哥的尤卡里半岛的坎佩切港,经过长期海上颠簸的水手们找到了一间酒吧,喝酒、休息以解除疲劳。酒吧台中,一位少年酒保正用一根漂亮的鸡尾形无皮树枝调搅着一种混合饮料。水手们好奇地问酒保混合饮料的名字,酒保误以为对方是在问他树枝的名称,于是答道:“考拉德·嘎窖。”这在西班牙语中是公鸡尾的意思。这样一来,“公鸡尾”成了混合饮料的总称。

    抓周

    孩子刚满一周岁那天,做父母的就要在他(她)面前放上一些有代表性的东西,诸如笔墨纸砚、珍宝玩具、服饰胭脂、瓜果点心等,看孩子抓取何种物件,预测其一生的性情和志趣。这种由父母导演的小孩子周岁仪式,名叫“抓周”,又称“啐盘”、“试儿”,可算我国古老的风俗了。

    贴“囍”

    明朝浙江杭州有个方举人,上京赶考进士,船过苏州,只见一处岸上灯火辉煌,笙歌满耳。待船靠岸一看,原来是一户富商悬联招婿。联曰:“走马红灯,灯红马走,红灯灭熄,走马停步。”虽然人山人海,却没有人出来应对。方举人也被难住了。为了不误考期,方举人只得将对联牢记心中。到京城开科考试那天,主考大人以飘扬的“飞虎黄旗”为题出了一联“飞虎黄旗,旗黄虎飞,黄旗翻卷,飞虎藏身”。此时,方举人不觉心里一亮,便以苏州富商悬联招婿的上联作对,且第一个面呈主考大人。

    主考大人阅后,大加赞赏,便将其录取为进士。方举人归途中喜气洋洋,踌躇满志。途经苏州时,仍见悬联招婿的上联无人对出下联。此时,方举人便把主考大人出的上联作下联以对。富商一见十分满意,便设宴招为乘龙快婿。一副巧合的对联竟使方举人双喜临门,方举人大喜过望,便在洞房花烛夜的那间新房雪白的墙上,并排而工整地书写了两个大红“喜”字。

    新娘蒙红盖头的由来

    过去举行婚礼时,人们往往看到新娘头上顶着一面别致的大红缎料,名之曰盖头。

    盖头大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朝。当时是劳动妇女在劳动中避风御寒使用的。以后各族人民纷纷仿效,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而盖头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时为民间遮风沙和御寒的实用物,仅仅只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据传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帷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

    放爆竹

    放爆竹是我国人民春节时借以助兴的习俗。这一习俗源于汉魏时期,南北朝风俗书《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据说古时,住在山区的人,常得寒热病。当时被认为是恶鬼作怪,于是为了一年平安无事,便在农历元旦时就用火燃烧竹子,发出巨大响声,把山鬼驱走,因最初的爆仗是烧竹子,故称“爆竹”。

    唐朝称“爆竿”,后亦称“爆仗”。火药发明后,爆竹采用硫磺做火药,外面裹有厚纸,并插上引线,用火燃放引线后,体积骤然扩大,结果把外面厚纸炸开,因而发出巨响。约在此时,放爆竹在消灾去邪的同时,亦有了庆祝之意。

    关大门吃年夜饭

    相传这种习俗是为了哄骗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每年吃年饭的时候,玉帝就派铁拐李下凡人间察看,借以了解民间疾苦。铁拐李是个跛脚叫化仙,他常在人间吃年饭的时候,提着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家乞讨。讨完后再把讨来的东西提给玉帝看。谁家穷、谁家富一看就知道了。据此玉帝便让富人遭受几次灾,不要太富了;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不要太穷了。

    这事慢慢就传到了人间。有一户人家生活比别人过得好,为了年年能过上好日子,便想出了应对之策,吃年夜饭的时候,他把大门关得紧紧的,家人谁也不准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要饭的时候,他家年夜饭已经吃过。打开大门后,桌上空荡荡的,无以施舍给铁拐李。铁拐李一看,这家也真够穷的了,连年夜饭都吃不起。于是在他家门口上放几个元宝就走了,但没有不透风的墙,别家也看出了他家发财的原因,便跟着学起来。后来铁拐李见家家都关着门吃年夜饭,便知下凡探察之事已被发觉,便不到人间来讨饭察贫富了。但关起大门吃年饭的习惯却从此流传了下来。

    守岁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此习俗始于南北朝时期。古时,人们把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麒麟送子

    麒麟送子是我国古时候祈子法的一种。传说中麒麟是仁兽,是吉祥的象征,能为人们带来子嗣。王充在《论衡·定贤》中描述,孔子诞生之前,有麒麟吐玉书于其家院。这个典故成为“麒麟送子”的来源。

    文身

    文身,就是在人体上用尖利之器刺刻图案,使色素渗入体内,留下永久性的花纹。由于颜料以黑色为主,如墨行文,故名文身。

    文身是一种极为古老的文化习俗。春秋时的《礼记·王制》中有:“东方曰夷,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这是我国有关文身的最早记载。

    缠足

    “缠足”大约始于南唐。据说当时李后主就曾令宫嫔做金莲。到了宋代,随着礼教加重,缠足之风愈加浓烈,女子的脚也愈加小了,而越小越受赞赏,成为美人的标志,什么“三寸金莲”、“尖如春笋”,妇女的痛苦也越来越重了。

    清朝入主中原之后,康熙曾下诏禁止女子缠足。这对妇女来说真是一件大好事。但形成的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因此闹出了不少纷争。康熙七年(1668年),王熙奏免其禁,于是民间又公开缠足,入关的满族妇女也跟着效法,乾隆皇帝屡次降旨严责,不许旗女裹脚,满族人才保存了天然双足。

    雄鸡象征吉祥的由来

    在我国民间,人们相信雄鸡是能辟邪的吉祥物。在一些地区,每家都养一只红公鸡,用来保护房子不遭火灾;有的地方在安放棺木时,将一只白公鸡放在底下作为守护神。为什么雄鸡能辟邪呢?据说,雄鸡是由玉衡星散开而变成的,它的眼睛能辟邪。

    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在远古的时候,天鸡脚下有两位神,一个是郁垒,一个是神荼,他们的手中都拿着苇索,专等不祥之鬼,捉到就把它们杀掉。后来人们就做两个桃人立在门旁,用雄鸡的毛放在索中用来辟邪。还有的人是在门上画一只雄鸡,同样能起到辟邪的作用。人们用雄鸡来辟邪,表示吉祥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一幅画着雄鸡和鸡冠花在一起的图案是用来祝贺“官上加官”。一只雄鸡和五只小鸡画在一起,构成一幅“五子登科”图,这是用来祝贺金榜高中。其实,雄鸡表示吉祥的缘由,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鸡”与吉祥的“吉”发音完全一样,人们就用鸡来谐音“吉”了。

    何为满汉全席

    满汉全席起兴于清代,是集满族与汉族菜点之精华而形成的历史上最著名的中华大宴。满汉全席,分为六宴,均以清宫著名大宴命名。全席计有冷荤热肴一百九十六品,点心茶食一百二十四品,计肴馔三百二十品。合用全套粉彩万寿餐具,配以银器,富贵华丽,用餐环境古雅庄隆。

    此宴是清朝皇帝为招待与皇室联姻的蒙古亲族所设的御宴。一般设宴于正大光明殿,由满族一、二品大臣作陪。历代皇帝均重视此宴,每年循例举行。

    植物语

    不羁的心——月见草

    纯白的爱——雪莲花

    神秘——黄水仙

    执著——藏红花

    游戏人生——风信子

    耐心——雪割草

    洁白无瑕的爱——白色紫罗兰

    单恋——白色郁金香

    爱情——紫色紫罗兰

    淳朴——黄色紫罗兰

    不屈不挠——黄杨

    善良——匀桧叶

    优雅——庭荠

    自我——水仙

    含羞——报春花

    严格——刺竹

    挚爱——酸模

    健康——长寿松

    童真——金凤花

    沉静、安详——常春藤

    母爱——苔藓

    敏感——含羞草

    勇气——黑色白杨木

    盼望的幸福——金盏花

    平凡——木瓜花

    奉献——小豆蔻

    无悔的爱——红色樱草

    迷人——芍药

    勿忘我——毋忘草

    光荣——紫丁香

    不畏艰苦——荷兰

    为你而生——含笑

    期望——小叶丁香

    爱心——米兰

    美丽的回忆——长春花

    单纯——玉兰

    关怀——石竹

    傲慢——水仙

    开朗——五色梅

    高贵——银杏

    喜悦——栀子花

    人生起点——嘉兰

    初恋——四季樱草

    梦幻爱情——蝴蝶兰

    真爱——月季

    尊敬——喇叭水仙

    无尽的幸福——百合

    爱情俘虏——桃花

    竞争——波斯菊

    清静——飞燕草

    温文尔雅——桔梗

    决心——天竺葵

    威严——王莲

    魅力——粉红山茶花

    孤独之美——蓝茉莉

    天生丽质——美女樱

    璀璨的心——扶桑

    热烈的心——倒挂金钟

    和平——万年青

    勇敢——九里香

    婚姻纪念日的别称

    一周年——纸婚

    二周年——棉婚或布婚

    三周年——皮婚

    四周年——丝婚

    五周年——木婚

    六周年——铁婚

    七周年——铜婚

    八周年——电器婚

    九周年——陶器婚

    十周年——锡婚

    十一周年——钢婚

    十二周年——麻婚

    十三周年——花边婚

    十四周年——象牙婚

    十五周年——水晶婚

    二十周年——瓷婚

    二十五周年——银婚

    三十周年——珍珠婚

    三十五周年——珊瑚婚

    四十周年——红宝石婚

    四十五周年——蓝宝石婚

    五十周年——金婚

    五十五周年——翠玉婚

    六十周年——钻石婚

    七十周年——白金婚

    中国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

    1.《梁山伯与祝英台》

    2.《孟姜女》

    3.《白蛇传》

    4.《牛郎织女》

    四大名绣

    1.苏绣——苏州

    2.蜀绣——四川

    3.广绣——广东

    4.湘绣——湖南

    十大名茶

    1.碧螺春——江苏吴县太湖的洞庭山碧螺峰

    2.信阳毛尖——河南信阳车云山

    3.君山银针——湖南岳阳君山

    4.六安瓜片——安徽六安和金寨两县的齐云山

    5.黄山毛峰——安徽歙县黄山

    6.祁门红茶——安徽祁门县

    7.都匀毛尖——贵州都匀县

    8.铁观音——福建安溪县

    9.武夷岩茶——福建崇安县

    10.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区

    四大名扇

    1.檀香扇——江苏

    2.火画扇——广东

    3.竹丝扇——四川

    4.绫绢扇——浙江

    扑克人物

    红桃J:查尔斯七世的宫廷随从拉海亚。

    梅花J:亚瑟王的著名骑士兰斯洛特。

    方块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罗兰。

    黑桃J:查尔斯一世的侍从,丹麦人霍克拉。

    黑桃Q:帕拉斯·阿西纳,古希腊神话中智慧与战争女神。

    红桃Q:朱尔斯,德国人,查尔斯一世的妻子。

    梅花Q:英国的兰开斯特王族的约克王后。

    方块Q:是《圣经·旧约》中的约瑟夫的妹妹,莱克尔皇后。

    黑桃K:大卫,公元前10世纪的以色列国王所罗门的父亲,擅长弹奏竖琴。

    红桃K:查尔斯一世,弗兰克国王沙勒曼。

    梅花K: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大帝。

    方块K:罗马名将和政治家朱亚斯·西泽。

    长寿的雅称

    喜寿:指七十七岁。草书喜字看似七十七三个字,故特借指七十七岁。

    米寿:指八十八岁。因米字看似八十八三个字,故借之八十八岁。

    白寿:指九十九岁,“百”少一为九十九岁。

    茶寿:指一百零八岁。“茶”字上面为“廿”,下面为八十八,二者相加,得一百零八岁。

    上寿:指九十岁以上。

    中寿:至八十岁以上。

    下寿:指七十岁以上。

    另外,长寿还有一些别的称号,如:

    古稀之年、悬车之年、杖国之年均指七十岁;

    耳顺之年、还历之年、花甲之年均指六十岁;

    朝杖之年、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期颐之年指百岁。

    中国民间的财神

    财神的起源颇为难考,所祭祀的神明也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财神,一般认为有所谓“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比干、范蠡,“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这些财神,又可分为文财神和武财神两大类,最为人们熟知的财神,则是“正财神”赵公明。

    何谓“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何谓“五伦五常”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