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为人处事-取舍有度,懂得方圆进退之道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职场上,人人都在追求成功。不过,渴望成功的人很多,但真正能够取得成功的人很少,原因在于很多人没有真正领悟职场方圆进退之道。进,固然可贵;而以退为进,更是难能可贵。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退为进呢?要紧紧地抓住“退”和“进”、“失”和“得”之间的辩证关系。“退”并不是一味的忍让、败退;“进”更不能不假思索,急躁冒进。必须切记:退应有底线,进要有节制。只有悟透这些职场玄机,才能做到知己知彼,运筹帷幄,从而决胜职场。

    利益取舍,做人之道

    利益取舍既是一种处世的哲学,也是一种做人做事的艺术。“取”是一种本事,“舍”是一门哲学。没有能力的人取不足;没有领悟的人,舍不得。舍之前,总要先取,才有得舍,取多了之后,常得舍弃,才能再取。所以“取”、“舍”虽是反义,却也是一物的两面。

    职场为人处事如此。要做成大事,就必须顾全大局,必须关键时刻不能患得患失于小益小利,更善于分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能够舍卒保车,为了更大、更长远的利益舍弃眼前的利益。

    有道是“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人世间的事情,有了付出才有回报,没有无回报的付出,也没有无付出的回报。付出越多,得到的回报越大,只想别人给予自己,那么“得到”的源泉终将枯竭。

    战国时,齐国的孟尝君是一个以养士出名的相国。由于他待士十分真诚,感动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而十分落魄的士人,名叫冯援。冯该在受到孟尝君的礼遇后,决心为他效力。

    一次孟尝君要叫人为他到其封地薛邑讨债,问谁肯去?冯援说我愿去,但不知用催讨回来的钱,需要买什么东西?孟尝君说就买点我们家没有的东西吧!冯援领命而去。到了薛邑后,他见到老百姓的生活十分贫困,听说孟尝君的讨债使者来了,均啧啧有怨言。于是,他召集了邑中居民,对大家说:“孟尝君知道大家生活困难,这次特意派我来告诉大家,以前的欠债一律作废,利息也不用偿还了,孟尝君叫我把债券也带来了,今天当着大伙的面,我把它烧毁,从今以后,再不催还!”说着,冯援果真点起一把火,把债券都烧完了。

    薛邑的百姓没有料到孟尝君是如此仁义,个个感激涕零。冯援回来后,孟尝君问他:“讨的利钱呢?”冯援说:“不但利钱没讨回,借债的债券也烧了。”孟尝君便大不高兴。冯援对他说:“您不是要叫我买家中没有的东西回来吗?我已经给您买回来了,这就是‘义’。焚券市义,这对您收归民心是大有好处的啊!”果然,数年后,孟尝君被人用谗言陷害,齐相不保,只好回到自己的封地薛邑,薛邑的百姓听说恩公孟尝君回来了,全城出动,夹道欢迎,表示坚决拥护他,跟着他走。孟尝君甚为感动,这时才体会到冯援的“市义”苦心。

    正所谓“好与者,必多取”,小的损失可以换取大的利益。从某种意义上说,得失问题就是贡献与索取、获得与舍弃之间关系的平衡和把握。

    历史上,有无数著名人物取得了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他们的成功无不得益于对“舍得”二字的把握和体悟。昭君舍弃了锦衣玉食的宫廷生活,踏上了黄沙漫天的西域之路,却得到了天下的一时太平与后世的无限赞美;越王勾践在被吴王夫差打败后,舍弃了君王一时的尊严,忍辱苟活,卧薪尝胆,经过十年的反思、十年的历练,他又重新夺回了天下;司马迁舍弃了尊严,没有选择体面地死去,在牢中怀着更为强烈的忧愤之情写成了《史记》,完成了一部任何历史书籍都不能与之相比的恢弘史诗;东晋的陶渊明,毅然放弃了当时世人竞相追逐的功名利禄,回到了山间,过上了“晨起理兴秽,戴月荷锄归”的隐士生活,才获得了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李白舍弃了富贵,却留住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

    如今,有关得失,社会更流行的准则是:该得的就要得,该失的就要失,而不该得的就一点都不要得,不该失的也自然不应失。是不是得失之间的关系就简单到了如此明了?当然不是。当得失与人的智慧,与人格、节操,与人的道德、法律结合之后,就会变得异常的复杂,处理其间的关系就变得异常微妙、艰难了。

    譬如,得失中的远见与近视。职场中有不少人,急功近利的色彩非常强烈,考虑的只是眼前的利益,所看到的只是鼻子下的东西,而看不到未来。于是,不管大的、小的,不管是主要的、次要的,统统都想捞到手,一点小亏都不能吃,时间一长,就慢慢向贪得无厌的方向演变,一般来说,这种人的得其实是得不偿失的。

    “得”有鱼和熊掌之分,有利与义之别。追求“鱼”还是“熊掌”、“利”还是“义”,决定“舍”的性质是舍得其所、舍得崇高,还是舍得不值或舍得让人不齿。比如,某些人为了谋取不正当的利益,不惜阿诀逢迎、溜须拍马,有的甚至用金钱女色百般拉拢腐蚀官员;一些贪官污吏为搜刮民脂民膏,不惜以个人前途、人身自由甚至身家性命为筹码。这样的“舍”哪怕舍的再多、再惨,这样的“得”哪怕得的再少、再亏,也只能让人觉得不值;而一些仁人志士为了正义的事业,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勤勤恳恳,乐于奉献,他们舍的是个人利益,得到的却是人民的拥戴与怀念,这种“舍”与“得”自然是崇高与伟大的。

    放低姿态,主动示弱

    哭是婴孩儿的语言,他以柔软的方式告诉大人,他需要抚爱,需要温暖,需要慰藉。相反,不哭或少哭的孩子,大人就很少去关注他。原本以为自己乖、不哭不闹、不让人烦是好事,不料却因此常常让大人所忽略、忘记。难怪说,“爱哭的孩子有奶吃”,爱哭的孩子也是被人抚爱最多的孩子。

    在自然界中,也有这样一些生存现象。

    在澳洲,有一种强悍的烈马,其寿命反而比那些懂得示弱的温和的母马短暂,它们的命运一般是被杀掉;而那些温和的母马,往往被人们驯服,让其在赛场上成为一匹有可能夺冠的快马。

    海滩上有两种蓝甲蟹:一种是比较凶猛的,它们通常对危险不知躲避,遇到谁都很“横”;而另一种则比较温和,少有抵抗,一遇到敌人就翻过身子,四脚朝天,任你怎么咬它、踩它,它都装死到底。

    就这样经过了千百年的演变后,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强悍凶猛的蓝甲蟹越来越少,成了濒危动物;而喜欢示弱的蓝甲蟹,却繁衍得非常快,如今遍布于世界各个海滩。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

    据动物学家分析,这是因为强悍的蓝甲蟹过于好斗,在相互残杀中首先灭绝了一半,又因为强悍而不知躲避,被自己的天敌吃掉了一半;相反,那些会示弱装死的蓝甲蟹,则因为示弱而保护了自己,得以繁衍至今。

    无论是婴孩儿的哭,还是自然界中的这些现象,都在告诉人们:凡事如果逞强好胜,往往会让你头破血流;但是如果懂得适当示弱,则会很容易被别人所接受。因此,做人做事,懂得适度地示弱,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中国古代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故事大都表明了这一点,比如西汉时期的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最终叱咤风云,成为一代名将;三国时期的刘备,屈皇叔之尊三顾茅庐,终于得到了诸葛亮的誓死效忠,从而光复汉室,等等。而现代也有姚明作为典范,虽然他是中国当下身份最显赫的体育明星,但有谁听到过他狂妄的传闻呢?即使外界对他有一些误会,他也甘心“示弱”,以一贯的从容和自信为自己轻松化解麻烦。这样的事情不胜枚举,他们都是靠“示弱”赢得了人生的满堂彩。

    美国心理学协会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让一名彪形大汉在拥堵的马路上横穿而过,结果愿意给他让路的车辆还不到50%,这样出车祸的概率会很高;但是随后换作一个老弱病残的人横穿马路,却有很多人主动让路,大家都觉得自己是在做善事,在这种情况下车祸率几乎为零。

    弱与强,在人际交往中,所收到的效果就是这样截然相反:示弱,会让人处于强势的地位;而强硬,则反而会让自己处于弱势的地位。由此可见,示弱并非弱的表现,它可以为你争取更多的利益。

    你是否向朋友主动诉说过自己的苦恼呢?这时朋友感到你也有弱点,也需要慰藉,是不是不但不会嫌弃你,反而因为自己能够宽慰你而感到快乐呢?能够给予别人慰藉,是一般善良的人引以为荣的事情,不少人正是利用人们同情弱者这一点而谋求自己平时谋取不到的利益。

    比如有一些歌星或演员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扩大影响,往往就利用这种技巧进行自我宣传。想要成为明日之星,必备的条件当然有很多,很多人聪明地以艰苦的历程博取人们的同情心。于是一些人声称:“我少年丧父,母兼父职,经历过千辛万苦”或“我年少丧父,母亲病重,靠我一个人来养活一家老小……”他们将这类极其悲惨的遭遇在适当的时机向人道出,以博得大众的怜悯。

    华玲在一家银行客服部工作,她聪明、能干、自信,但有点心高气傲。银行里等级森严,比她早来一年或两年的同事似乎都有着很强的优越感,总是在她面前颐指气使。华玲在心里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拿出成绩来给大家看看,她相信,只要自己把业绩做好了,就会得到客户总监的赏识。

    华玲办公室还有一名同事叫何莆,也是刚来不久,也许是大学刚毕业,不谙世事,总是有许多问题。其他人多是各忙各的,懒得过问,唯有华玲,每次何莆遇到难题,她总是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以至于何莆经常在办公室发出这样的感叹:“华姐,你好厉害啊!”

    因为勤奋,业绩也不错,还喜欢帮助他人,渐渐地华玲的美名开始远扬。半年后,整个银行都知道了客服部有个华玲,虽然刚来不久,做事却非常有能耐。接下来是每年9月例行的人事调整,华玲信心十足,心想这回提拔的人选中一定有自己。可最后的结果一公布,让她大吃一惊,何莆荣升客户主任助理,华玲则原地踏步。华玲又恼又气,心里问自己:我到底哪里做错了呢?

    一次,办公室的一位同事在与她喝咖啡时,坦诚地指出了她工作中的不足。“你太强了,所以大家都觉得你不需要提升。谁知道你坐上去之后会怎样呢?何莆就不同,她可爱、柔弱,人人都愿意帮她。还有啊,提升何莆这样的人,至少不会妨碍自己的位置,领导的心思你要懂。”这位同事一语道破天机。华玲这才明白,自己表现得能力太突出,反而害了自己。

    随后,她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她首先改变了自己万事不求人的做法,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她会向同事们主动请教。同时,她还逐步改变了自己原来独来独往的习惯,在工作之余,有意识地与同事多多接触,故意将自己的弱点、缺点以及不为人知的“另一个自己”暴露给对方。没过多久,华玲在银行内的人际关系就有了很大的改善。此后,她更是谦虚谨慎,凡事不再逞强。

    在第二年的综合评定中,她的“员工互评”分数出奇得高。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年后,华玲很顺利地当上了客户主任。

    俗话说:“大树易折,弱草坚韧。”人心就是这样,对于那些比自己强的人,往往心存戒备甚至敌意。所以,在职场人际交往中,如果你总是表现得很强势,千方百计地显示自己的高明,则很容易引发对方的抵触情绪。相反,如果你放低姿态,主动示弱,却往往能够消除对方的戒备心,甚至打动对方,赢得对方的认同与支持,从而让自己获得更多利益。

    留住青山,才有柴烧

    古时候,常有一些仁义之士信奉“之可杀不可辱”的英雄气节,其实,这是做人的大忌。英雄固然正气浩天,但是人都死了,还奢谈什么卷土重来、报仇雪恨?而善识时务者,宁愿忍耐为先,伺机而动,等待东山再起。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做人要学会低调忍耐,保存实力。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一切都可以从头再来。我们要明白顺势而为的道理。这是因为天地宇宙自然万物,本来就在周期循环旋转中。“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凡崇高者必有倾倒,复归于平,比如高山成平地,即“山附于地”,从而可以厚下安宅。

    勾践是春秋末期越国君主。公元494年,吴国与越国在夫椒(今江苏吴兴)发生激战,越国大败,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此时,是拼死相抵,还是屈辱求和?为了保存实力,以图他日东山再起,勾践明智地选择了后者。他命文种、计倪等大夫守国,自己带着夫人和大夫范蠡入质于吴。

    在吴国,吴王夫差有意羞辱勾践,将他囚于石室,并要他守坟喂马,有时骑马出门还故意要他牵马在国人面前走过。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三年不愠怒,无恨色,胜过夫差手下的仆役。夫差生病,勾践前去问候,还掀开马桶盖观察夫差刚拉的大便,体贴夫差的病情。“问疾尝粪”,博得吴王夫差之欢心。后来,勾践在吴国受辱负重三年,终于换取了吴王夫差信任,被释放回国。

    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在座位前放着苦胆,无论是坐着还是躺着,抬头就能看见苦胆,吃时也亲口尝尝苦胆。勾践还常常自言自语地说:“你忘记了吴越在会稽这一仗的耻辱了吗?”不但如此,他亲自参加田间劳动,他的夫人亲自织布,吃饭时也不加肉,穿衣也不要多种颜色的华美衣服,屈己礼待那些有才能但地位不如自己的人,善待来访的宾客,救济贫穷的人,慰问死者家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

    为使国家富强,勾践采纳了范蠡、文种提出的“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之策。要范蠡负责练兵,文种管理国家政事,推行让人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在范蠡、文种辅佐下,勾践励精图治,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公元前480年开始,勾践几次率军大举进吴。越军势如破竹直捣吴城,夫差溃不成军,夜奔阳山。勾践追至阳山,夫差自刎。就这样,勾践忍辱负重报了仇。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面对坎坷,面对失去的时候,我们要不计荣辱,不计得失,先求生存,后求发展,要有远见的目标去看待事情。如果你的工作受到了挫折的压迫,不妨去低一下头,不妨去卧薪尝胆。只要信念还在,只要人心不死,我们就一直会有希望。

    急流勇退,该放弃就放弃

    压力如激流,当激流过急过猛时,不如退一步,并不是逃避和退缩,而是为了调整自己,以更好地迎接压力挑战。

    急流勇退是一种放弃,但并不是舍弃如荼的生活主流走远,更不是强求不食人间烟火的脱俗。而是呼唤一种率直的生活理念,一种近乎平淡却真挚的人生态度。进和退是一个问题的两面,世界上的一切事情都是有进有退的。如果说“逆水行舟”是一种进的艺术,那么“急流勇退”就是一种退的艺术。高明的人往往深谙急流勇退的道理,因其退得及时,故常能立于不败之地。急流勇退虽然是一种放弃,但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急流勇退是一种清醒的选择,急流勇退是一种明智之举。

    生活在五彩缤纷、充满诱惑的世界上,每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会有理想、憧憬和追求。否则,他便会胸无大志,自甘平庸,无所建树。然而,历史和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必须学会放弃!放弃是为了更好地拥有。人生是复杂的,有时又很简单,甚至简单到只有取得和放弃。取得往往容易心地坦然,而放弃需要巨大的勇气。若想驾驭好生命之舟,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永恒的课题:学会放弃!

    公元前五世纪,吴、越两国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二十年后,终于灭亡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理智的智者。

    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勾践这个人臣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他婉言谢绝。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刀财富。

    可见,急流勇退是一种明哲保身的方法,只有智者可为。急流勇退,不是怯懦无能的表现,不是遇难畏惧、临阵脱逃的借口。有时候,急流勇退恰恰是心灵高度的跨越,是睿智思索的最佳抉择。学会急流勇退,不是看破红尘,与世无争,而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学会急流勇退,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清高自负,而是为人有道,胸怀达观;学会急流勇退,不是摒弃人格、放弃原则,而是坚持真理、一往无前;学会急流勇退,而后获取,这是人生的一种智慧、一种哲理、一种艺术。

    能够放弃一些东西、物质、利益,是人生的一道美丽风景。有时,急流勇退就是一种高远目光,就是一种趋利避害,就是以退为进、就是弃旧图新。学会放弃,学会急流勇退,人生就会有一个更新更高的目标。

    争一步不如让一步

    “争”与“让”关系的选择,可以说常为智者所把握。“争”与“让”的区别在于:用争斗的方法,你绝不会得到满意的结果。但用让步的方法,收获会比预期的高出许多。我们每天都生活在社会上,每天都在和各种人打交道,语言的魅力是独特的,有魅力的语言也可以称得上是一种艺术。勇于承认错误就是这艺术上的一朵小花,总会在你料想不到的时候散发出智慧的芳香。

    戴尔?卡耐基居住在纽约的市中心,从他家步行一分钟,有一个公园。他常常带雷斯到公园散步,雷斯是他的小波士顿斗牛犬,它是一只友善而不伤人的小猎狗;因为在公园里很少碰到行人,他常常不替雷斯系狗链或戴口罩。

    有一天,卡耐基和他的小狗在公园遇见一位骑马的警察,他好像迫不及待地要表现他的权威。

    “你为什么让你的狗跑来跑去,不给它系上链子或戴上口罩?”他申斥卡耐基,“难道你不晓得这是违法的吧?”

    “是的,我晓得,”卡耐基回答,“不过我认为它不会在这儿咬人。”

    “你认为!法律是不管你怎么认为的。它可能在这里咬死松鼠,或咬伤小孩子。这次我追究,但假如下回我再看到这只狗没有系上链子或套上口罩在公园里,你就必须去跟法官解释啦。”

    卡耐基克客客气气地答应遵办。

    可是雷斯不喜欢戴口罩,卡耐基也不喜欢它那样,因此决定碰碰运气。事情起初很顺利,但接着却碰到了麻烦。一天下午,他们在一座小山坡上赛跑,突然又碰到了一位警察。

    卡耐基决定不等警察开口就先发制人。他说:“警官先生,这下你当场逮到我了,我有罪。我没有托辞,没有借口了。上星期有警察警告过我,若是再带小狗出来而不替它戴口罩就要罚我。”

    警察回答:“好说,好说,我晓得在没有人的时候,谁都忍不住要带这么一条小狗出来玩玩。”

    “的确是忍不住,”卡耐基回答,“但这是违法的。”

    “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他开脱。

    “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

    他告诉卡耐基:“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我们这么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卡耐基感叹地想,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他责怪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卡耐基处理这种事的方法是,不和他发生正面交锋,承认他绝对没错,自己绝对错了,并爽快地、坦白地、热情地承认这点。因为站在他那边说话,他反而为对方说话,整个事情就在和谐的气氛下结束了。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免不了会遭受责备,何不抢先一步,自己先认错呢?听自己谴责自己比挨人家批评好受得多。

    承认自己有错让你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以冲淡你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你承认是自己的错误,就决不会惹上烦恼。因为那样的话,不但会避免所有争执,而且还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容大度;并且,还会使他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身处职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跟人发生争执,别老是指责他错了,也不要刺激他,而要有一点心眼,采取必要的让步,讲究一点方法才能改变他人的意见。

    遇到争论时,首先做出让步,这是有礼貌的表示,而不是伤面子的行为。如果执意争吵,只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因此,快速、真诚地让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与对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他觉得你真诚的情形下,他也会真诚地待你了。

    弯曲是一种弹性的生活态度

    在加拿大的魁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有心人不难发现,山谷的山上除了几乎没有别的杂树,山谷的西坡则不然,那儿的雪松与女贞。等生长在一起,共存共荣。穷苦的原因,就是由于特殊的风向,每年冬天东坡上的雪总比西坡上大,来得密,不一会,雪松上就落满了。不过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韧而生机勃发的支丫便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才得以安全过冬,毫发未损。东坡上肯定也曾长过其他的杂树,只是因为它们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上述自然现象昭示人们,当生命的负荷到了确实难以承受的时候,无妨像雪松一样适时适度的弯曲,以卸掉多余的沉重,从而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佣1000多尊,初跪射佣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佣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佣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佣首当其冲,低姿态的跪射佣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佣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佣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由此可见,学会弯曲,就可以保全。弯曲是一种弹性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弯曲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的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为了生命那张能笑到最后的灿烂的脸。学会低头和弯曲,也就学会了用美好的感觉面对人生的苦难。学会了低头和弯曲,也就学会了用更高的智慧去看清人世间的沧桑。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每一个去过这所学校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却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达到了目的。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有着壮观的大门的,或者,有的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有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这是多么重要的人生一课!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职场成功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是需要侧身才可以进去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弯曲。只有适时的学会弯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矛盾,适应不同环境,承受诸多的压力。

    大智若愚乃养晦之术

    在职场中,最优秀的员工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最能干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大智若愚。

    从做人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是为降格以待的智慧。

    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使人轻视和忽略。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在中国古代做人的艺术中,“大智若愚”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聪明人都深知此道。

    那些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者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 (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识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不是自毁声誉,低调做人,而是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

    这种低调做人之术在汉以后的所有做人术中发展得最为充分,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无不以弱者的姿态做出强者的举动。

    在职场生态圈中,大智若愚也是一种力量或者一种优势。那些公认的聪明人,在职场中的命运往往不会很好,凡事都精明,遇事不吃亏,到头来却处处受人压制,成为人们打击嫉妒的中心。反倒是一些看起来笨笨的人,平时经常被人欺负,谁骗他都相信,可到了关键时候,这些人却永远是屹立不倒的,甚至于占尽优势。

    “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渊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别人屋檐下,要舍得低头

    学会低头,是混在职场中的人的必修课。学会低头,可以减少很多职场前进过程中的阻力。

    曾有人问过苏格拉底:“你是天下最有学问的人,那么你能告诉我天与地之间的高度是多少?”苏格拉底毫不迟疑地说:“三尺!”那人不以为然:“我们每个人都五尺高,天与地之间只有三尺,那不是要把天顶个洞吗?”苏格拉底笑着说:“所以,凡是高度超过三尺的人,要长立于天地之间,就要懂得低头。”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年轻人不懂得低头,虽然他们怀着满腔热血,揣着远大抱负,想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然而,纷纭复杂的现实世界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美好。面对坎坷、荆棘和生活道路上横生的障碍,他们被碰得头破血流,成为不得不在风车前败下阵亲的“堂吉诃德”。因此,我们要汲取教训,学会审视、思索,采用迂回和绥的方法去战胜和超越。要知道,一时的低头是为了长久的抬头,正如暂时的退让是为了更好地前进。只有学会低头,才能学会了审时度势,把握全局。

    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找一个人来接他的班。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叫到面前,这两个弟子一个叫慧明,一个叫觉新。方丈对他们说:“你们俩都要凭自己的真实力量,如果谁能够从寺院后面悬崖的下面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班人。”

    于是,他的两个徒弟一同来到悬崖下,那真是一面令人望之生畏的悬崖,崖壁极其险峻陡峭。

    身体健壮的慧明自告奋勇地决定第一个爬,于是他信心百倍地开始攀爬。但是不一会儿他就从上面滑了下来。慧明爬起来重新开始,尽管这一次他更加小心,但还是从山坡上面滚落到原地。慧明稍事休息了后又开始攀爬,尽管摔得鼻青脸肿,他也没有一点打算放弃的意念……让人感到遗憾的是,慧明屡爬屡摔,最后一次他拼尽全身之力,爬到半山腰时,因为把所有的力气都耗完了,但又无法停下来去休息,最后重重地摔到一块大石头上,当场昏了过去。方丈不得不让几个僧人用绳索,将他救了回来,他才得以死里逃生。

    轮到觉新了,在刚开始的时候他也和慧明一样,竭尽全力地向崖顶攀爬,结果也是不尽人意。觉新紧握绳索站在一块山石上面,他打算再试一次,但是当他无意间地向下看了一眼以后,突然放下了用来攀上崖顶的绳索,走下了石头。然后他把衣衫整了整,把身上的泥土也拍了拍,然后一扭头向着山下走去。

    旁观的众僧都对他的行为感到很吃惊,都在猜想着难道觉新就这么轻易的放弃了?大家对此议论纷纷。而在这时,方丈默然无语地看着觉新的去向,很有深意地点了点头。

    觉新到了山下,沿着一条小溪流顺水而上,又穿过一片绿色的树林,越过山谷最后没费多大的力气就到达了崖顶。当觉新重新站到方丈面前时,众人还以为方丈会痛骂他贪生怕死,不敢挑战困难,更有可能会将他逐出寺门。谁知方丈却微笑着宣布将觉新定为新一任住持。

    众僧皆很吃惊的样子。觉新向同修们解释:寺后的悬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只要于山腰处低头下看,一条上山之路便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师父经常对我们说,明者因境而变,智者随情而行,就是教导我们要知伸缩蜕变,该低头的时候一定要低头!

    方丈听了,满意地点了点头。

    可见,低头,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是审时度势后的一种明智选择。低头,就是为了你迈向前时更能昂首挺胸。所以,要攀得更高,走的更远,就先要学会低头。当你昂首阔步走向前时,不要忘记低下头,看看你脚下的石头,很可能它会把你绊倒。在职场中也一样,要想平安前行,就得学会低头,有同事要刻意刁难你,你不仅不能怪他,还应该向他请教,化解偏见,成为好友。有同事背后搬弄你是非,不该过于较真,而是以友好的态度表示原谅。

    学会低头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一种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低处和摩擦降到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力,好走更长远的路;是为了把不利环境转化成有利环境。这是水的一种怀柔、一种权变,更是人们行走社会的生存智慧。

    放下身段,让路变宽

    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曾经说过一句话:“现代社会,昂首阔步、趾高气扬的人比比皆是,然而有资格骄傲却不骄傲的人才真正高贵。”事实的确如此。只有懂得放下身段的人,才是真正富有身价的人。在现实社会中,如果你想走出一条路来,那么就要放低自己的身价,也就是放低你的学历、放下你的家庭背景、放下你的工作经验、放下你的身份,让自己回归到“普通人”中。在有些时候,如果你直接把自己定位得很高,会让对方很难接受。这时,你不妨先将自己降低几个层次,从一些小事、基本的事情做起,让对方在这些过程中逐渐认清你的才华,从而自觉地把你放在相应的位置上。

    有一位在美国留学的计算机博士,辛苦了好几年,总算毕业了。可是,虽说是拿到了响当当的博士文凭,却一时难以找到工作。

    他一次又一次地被各大公司拒绝,生计没有着落,这个滋味可是不好过。他苦思冥想,想找个办法,谋个职位,这样免得路过不论是中国餐馆,还是美国餐馆时,都要加快步伐。哎!有了,他总算想到了一个绝妙的点子。

    他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个最低身份去求职。

    这个法子还真灵,一家公司老板录用他做程序输入员。这活可真是太简单了,对他来说简直是"高射炮打蚊子"。不过,他还是一丝不苟,勤勤恳恳地干着。

    不多久,老板发现这个新来的程序输入员非同一般,他竟然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这时,这位小伙子掏出了学士证书。老板二话没说,立刻给他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相对口的专业。

    又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时常还能为公司提出许多独到而有价值的见解,这可不是一般大学生的水平呀!这时,这位小伙子又亮出了硕士学位证书,老板看了之后又提升了他。

    他在新的岗位上干得很出色,老板觉得他还是与别人不一样,非同小可。于是,老板把他找到办公室,对他进行质询,这时,这位聪明人才拿出他的博士证。

    老板这时对他的水平有了全面的认识,便毫不犹豫地重用了他。

    这位博士求职的成功,在于他能够放低自己的身价,以低姿态去求职,进而赢得工作岗位。

    在职业起步的短短道路上,想要得到更好、更快、更有益的成长,就必须以归零思维来面对这个世界。不要以清高来标榜自己,不要觉得自己特别优秀,而是要把自己的姿态放下,把自己的身架放低,让自己沉淀下来,抱着学习的态度去适应环境、接受挑战。放下“身段”才能提高身价,暂时的俯低终会促成未来的高就。

    老子曾经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一味抬高自己的身价,只能让路越走越窄,直到最后无路可走。而如果在某一时段适当地放低自己的身价,却能够让路越走越宽。

    一家公司招聘业务人员,招聘广告一发,应聘者接踵而来。招聘主管发现,其中一位应聘者资历显赫,非常适合,但对于公司来说,有小庙容不了大佛的顾虑,因此招聘主管对他不抱太大的希望。面谈时,招聘主管也很诚恳地告诉他,依据公司规定,无法给予太高的薪水。没想到他竟然愿意接受不到他原来薪水一半的条件,这让招聘主管有点意外。正式上班后,他也没有出身大企业的骄傲,准时上班,报表填写得清清楚楚,勤跑客户。不久,他的业绩远远超乎大家原本的预期,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公司破格让他晋升,而且大幅度加薪。

    经过了解才知道:原来他在前一家公司已当上了主管,工作相当顺利,薪水也十分满意,原以为可以衣食无忧,没想到公司投资失败,老板不知去向,让他们哭诉无门。在此期间,他也曾经因为薪水无法与自己所要求的相符而怨天尤人,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但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挫折和沉淀之后,他选择了重新出发,重新体会到价值与价格的差异。

    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敢于放低自己的身价,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才能为自己日后的成长打下坚实基础,为谋求更大的发展际遇增添筹码。同时,你也不要在乎别人的眼光和批评,做你认为值得做的事情,走你认为该走的路。唯有放下身价,才会找准自己的定位,进而提升个人价值。

    在职场竞争上,能够放下身段比放不下身段的人具有更多的优势:能放下身段的人,他们的思考富有高度的弹性,不会有刻板的观念,并且能吸收各种资讯,从而形成一个庞大而多样的资讯库,这些都将是他的本钱;能放下身段的人,能比别人早一步抓到好机会,也能比别人抓住更多的机会,因为他没有身段的顾虑。唯有如此才会在放低自己身价的同时,提升个人的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