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为人处事-精诚合作,实现互利双赢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在当今的社会里,仅凭一腔热情已经难以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当遇到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时,只有依靠别人的力量,才能找到成功的捷径。与人合作可以分担成本、让大事变小,让自己变得更加强大。世界上没有永恒的敌人,也没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合作共存是永恒的生存智慧,达到双赢的目标合作才更具魅力。

    好汉也需“贵人”帮

    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好汉只凭单打独斗是做不成大事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人际资源,与朋友们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是成大事的重要前提。

    汉高祖刘邦对于广交朋友深得其道。由于他性格豪爽,与人交往时出手大方,为人豁达,不斤斤计较,很受人欢迎。

    刘邦是个志向远大的人,平时他最崇拜的人,是被称为“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刘邦对信陵君的领袖魅力崇拜得五体投地,他有时会把自己幻想成为信陵君,而把一些朋友比做侯赢与朱亥。

    在刘邦结交的朋友中比较典型的人就是屠夫樊哙。樊哙是位剑术高手,粗中有细,他讲义气,重友情,和刘邦的感情最好。樊哙非常敬重刘邦,视他为“大哥”,只要刘邦有事,樊哙必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后来,经过樊哙引荐,刘邦又结识了乐师周勃。周勃也是一位大侠式的传奇人物,不过他的性格有点古怪,让人难以捉摸。但自从和刘邦认识后,周勃便将刘邦引为知己。从这一点看,刘邦的确是个善于交际的人,这种人大多都具有领袖才干。

    经周勃和樊哙介绍,刘邦又结识了在县衙当马夫的夏侯婴。夏侯婴和刘邦的性格极为相似,对朋友十分热情。认识夏侯婴不久,刘邦便和他成了莫逆之交。

    夏侯婴与刘邦一样,也是沛县人,是沛县衙中赶马车的车把式。这个做车把式的对官场有着最直接的观察。结交到这样一个朋友,对刘邦仕途的发展很有帮助,他可以借助夏侯婴来了解上层的更替、官员的升迁、政策的变动等等问题,以便对自己的从政计划做出相应的调整。

    那时刘邦已担任泗水亭长之职,是当时负责驿站之类的官员,夏侯婴赶马车迎送政府的官吏,两人关系很好,经常聊天谈笑,叙述志向,谈得非常投机。夏侯婴每次只要有机会经过泗水亭,总会特意留下同刘邦畅谈一番。他们所交谈的内容无所不包,上至天文地理,下到朝廷地方,甚至有趣的乡间传说。刘邦在与夏侯婴交谈中学到了许多知识,掌握了许多做官的方法,为他后来能够更好地驾驭人才打下基础。后来刘邦起义以后,夏侯婴重操旧业,一直为他赶马车,多次舍命将刘邦救出险境。刘邦当了皇帝后,夏侯婴被任命为九卿之一的太仆,仍为刘邦赶马车,所以说夏侯婴是刘邦的一个生死之交。

    萧何是刘邦当时结交的最为重要的朋友,他们同是沛县人,有同乡这一层地域关系,因此显得特别亲密。刘邦能与萧何交上朋友,对他的政治前途很有帮助。萧何在县衙门中很有权势,他曾多次帮助刘邦解脱过官司上的纠纷。萧何也曾经多次向沛县令推荐刘邦,并在暗中使了不少力,才让刘邦当上了亭长。即使在当上亭长后,刘邦还常常受到萧何的指点与影响。

    刘邦作为普通的平民百姓,在没有家庭背景和社会地位,又没有什么经济实力的情况下,能够结交到萧何这样的朋友,也算是非常难得的事情。由此也可见刘邦的社交能力之强,才智之高。

    “一个好汉三个帮”,在任何时代这个公理都不会失效。在职场中谋天下,打天下,不能靠单个势力,也要巧于联合他人。成功人物最善于采用“拧成一股绳”的战术。多结交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人脉网络,关键时刻为你拔刀相助的必是他们,从一定程度上讲,朋友也是助你在职场上长袖善舞的人脉支柱。

    单打独斗,举步维艰

    任何一个人若只凭单打独斗,是做不成大事的。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丰富自己的人际资源,互相鼓励,互相扶持,是成大事的重要前提。

    传说一个人死了,上帝的使者来接他,问他愿进天堂还是地狱。他大胆请求:“先让我看看再做决定可以吗?”“当然可以。”使者先让他参观地狱。进了地狱之门,他看到一间宽敞明亮的大房间,空气中飘溢着诱人的食物香味,他寻着香味搜寻了一下,原来在房屋中间放着一口很大的锅,锅里正在熬着肉粥。

    但是在粥锅的周围却围着许多面黄肌瘦的人。有些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他们还互相仇视,恶狠狠地瞪着对方。

    “他们为什么守着肉粥不吃,却宁可挨饿呢?”他不解地问。

    “你再仔细看看,他们每人手里都拿着什么?”使者指点他。他这才看到他们每人手里拿着一个勺,但这个勺的柄很长,比他们的身长都高。“这里严格规定必须用勺吃粥。但他们每个人都无法把粥送到嘴里,所以他们只能在那挨饿。”使者解释着。

    他们又到了天堂。天堂和地狱的环境完全一样,但这里的人个个面色红润,健康愉快。“他们也必须用长柄勺来喝粥吗?”“是的,你看。”他看到这里的人们在互相喂食,你给我一勺,我给你一勺,人人都吃得饱饱的,他们谈笑着,嬉闹着,心满意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只有合作才能更好地生活下去,单打独斗则难免遭受失败的苦果。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如果你能够使别人乐意和你合作,不论做任何事情,你都可以无往不胜。”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唯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功。

    华帝热水器的创业群体被人称为是“七星北斗阵”。7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都来自广东中山市小榄镇的农民家庭,他们为生意人树起了合伙创业成功的典范。

    1978年,邓新华、黄文枝、潘权枝、李家康4人一起被分配到了一家镇办机电厂工作。他们工作勤奋,都成为了业务骨干,1980年黄文枝还当上了主管生产的副厂长。后来机电厂关闭了,员工全部解散。与此同时,黄启均在一家镇办农具厂当铁匠,是厂里锻焊高手杨建辉的徒弟,关锡源则在一家镇办印刷厂当排字员。

    1991年底,7位老朋友偶然间聚到一起,此时每个人都事业小有成就。没有了生存的压力,就有了发展的苦恼,他们商量着日后的发展大计。开燃气用具配件加工厂的黄文枝说:“我的厂最近一年给几家燃气灶具生产厂提供配件,每个月的要货量都在大幅递增,证明生产灶具是有利可图的。”大家一听,觉得不错,于是决定合伙创业。

    1992年4月,7人一致推举邓新华为董事长,黄文枝为总经理,将企业更名为中山华帝燃具有限公司。在股权分配上,村政府占30%,余下的7人平分,各占10%,而黄启均和关锡源均以管理和营销知识入股,这在当时的中山市可谓是一大新闻,7位股东表现了惊人的胆识与气魄。7位老板都没有读过大学,最高也就高中毕业。7个人开始遵循“各尽所能,各取所长”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合理的简单分工,每个人兼任一个部门的经理。同时,他们实行民主集中制,在重大决策问题上,7个人中有4个人赞成即算通过,彻底杜绝了个人独裁决策的失误,从制度上保证了华帝的健康发展。

    华帝热水器的崛起,源于当时所有的燃气灶具都不注重品牌形象,产品缺乏差异性这一问题。他们率先发现问题,并聘请专业形象设计公司为企业导入CI策划,公司销售、宣传等事务用品全部按规范“CIS”化,使得华帝气派典雅的高品位形象很快得到了消费者认同,逐渐在热水器市场成为一支奇兵。

    没有知识优势,凭借合伙人的齐心协力与规范管理,华帝热水器终成大器。从七兄弟作的“一加一大于二”这道创业题目中不难看出,合伙创业比单枪匹马有着独特的优势。

    合作是一种精神,这是每个人成功不可缺少的条件。良好的合作,能够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将自身优势与他人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或“多赢”。

    只有在合作中寻求发展,与人联手,才能使事业越做越大。任何个人或是企业,想要谋求更大的发展,都不能单纯地依靠自身力量,而要学会合作。因为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与人联合则可以壮大自己。这不是一时或者短期的方法,而是一种长远发展的眼光和规划,并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联手你的黄金“搭档”

    今天的社会是个合作的社会,要想靠单枪匹马,笑傲江湖,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了。每个人都需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自己的搭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红花还要绿叶扶”,就是说现代人要有合作意识,走共同创业的道路。

    二十多年以前,乔布和沃滋是在同学的一家车库里结识了,当时他们都是中学生。这两个电脑迷想要一台“8800",可是一时又凑不起钱,于是他们决定自己动手装。乔布和沃滋卖掉了自己的一些东西,凑起钱准备装100套“苹果一I”计算机板,然后每台售价50美元,可赚回200美元,因为这正好够他们的本钱。

    “苹果一I”是沃滋设计的,目标是降低成本。乔布拿着样品到当地的电脑商店去兜售,当时这家商店只订了50台。他们说,社会上大部分人不是想买散装件,而是想买整机。这给了乔布最重要的市场信息,当时乔布仍无意做企业家。而这家商店的经营者却是个有心人。为了督促乔布去设计制作微电脑整机,他们便把“苹果一I”故意装在了一只粗糙不堪看起来很没有档次的木头盒里。当乔布再次到这家商店去的时候,他们就给设计者乔布展示出了带有木头外壳的“苹果一I",这促使乔布下决心去设计制作美观的外壳。乔布和沃滋终于决定设计、生产完整的微电脑了。这就是后来著名的“苹果一II”。

    乔布和沃滋原来都是技术人员,当他们决定自己开公司后,遇到的首要的问题是筹措资金。这时,风险企业家开始光顾这两位年轻人了。来光顾的第一位是唐·瓦伦丁,他是乔布和沃滋的老板介绍过来的。瓦伦丁来到乔布家后,看到乔布穿着牛仔裤,散着鞋带,留着披肩长发,蓄着一脸大胡子,他无论怎么看都确实不像是一位企业家的样子。瓦伦丁先生觉得不妥,终于未敢问津。而把乔布和沃滋介绍给了另外一位企业家—英特尔公司的前市场部经理马克库拉。

    这位精明练达的风险企业家,对微型电脑业务十分精通。这位38岁的富翁来到乔布的车库,仔细询问并实地考察了“苹果”的样机,他当时提了一大堆问题。最后问起了关于“苹果”电脑的商业计划。乔布和沃滋对买卖一窍不通,两人当时面面相觑,尴尬的说不出一句话来。

    可是,马克库拉独具慧眼,看出了这两个小伙子是不会让他失望的,于是他告诉乔布和沃滋,一个详细的计划是吸引风险资本所必需的。此后,马克库拉给他们俩上了两星期的管理课培训,他们三个人日夜工作,制定了一项“苹果”电脑的研制生产计划。马克库拉首先将自己的91000美元先期投人,又帮助乔布和沃滋从银行取得了25万美元的信贷。

    接下来,他们三个人又带着计划去马克库拉熟识的风险投资家那儿游说,吸引了另外60万美元的资金。至此,苹果公司吸引进了接近100万美元的风险资本。他们聘请了33岁的迈克尔·斯科特当经理,因为他熟悉集成电路生产技术。马克库拉、乔布任正副董事长,沃滋任研究发展部副经理,于是,苹果微电脑公司就这样正式开张,走上了它飞速发展的道路。

    合作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艺术。唯有善于与人合作,才能获得更大的力量,争取更大的成功。良好的合作,能够突破了自身的局限,将自身优势与他人的优势相结合,通过建立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实现“双赢”或“多赢”。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

    在职场中,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团队的发展,我们只有将个人追求与企业追求紧密结合起来,破除个人英雄主义,搞好团队的整体搭配,取长补短,形成协调一致的团队默契,才能创造出更大的价值。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小猴和小鹿在河边散步,它们看到河对岸有一棵结满果实的桃树。

    小猴对小鹿说:“我先看到桃树的,桃子应该归我。”说着就要过河,但是小猴的个子实在太矮了,只走到河中间,就被水冲到下游的礁石上去了。小鹿说:“是我先看到的,应该归我。”说着就过河去了。小鹿到了桃树下,不会爬树,怎么也够不着桃子,只得回来了。

    这时身边的柳树对小鹿和小猴说:“你们要改掉自私的坏毛病,团结起来才能吃到桃子。”

    于是,小鹿帮助小猴过了河,来到桃树下。小猴爬上桃树,摘了许多桃子,自己一半,分给小鹿一半。

    他俩吃得饱饱的,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优势互补。小猴与小鹿,就其个体而言,尽管都有自己的特长,但如果“单枪匹马”是摘不到桃子的。然而,一旦他们组成了一个相互协作的团队后,就出现了取长补短的奇迹——轻而易举地摘到了桃子。可见,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各显千秋。

    作为职场人士,我们要善于与人合作,把自己融入整个团队中,凭借整体的力量,使自己所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解决好。所以,一个人最明智且能获得成功的捷径就是善于同别人合作。

    比尔·盖茨可以说是公认的聪明绝顶的人物,但他所取得的成就同样也不是由他一个人所创造的。其中,对比尔·盖茨的事业起到了决定性帮助的人物当属现任微软总裁史蒂夫·鲍尔默。

    盖茨是一个计算机技术的天才,可他在公司管理方面却显得手足无措。以至于微软刚成立的时候,就陷入了重重危机。盖茨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在学校期间,盖茨就是一个沉默内向的人,他参加的绝大多数交际活动都是好友鲍尔默极力鼓励的。同是哈佛高材生的史蒂夫·鲍尔默,知识面广,反应敏捷,判断准确,善于把握商机,是一个天生的管家。更可贵的是鲍尔默很早就开始了商业实践。在高中时,鲍尔默就担任了小篮球队的经理人。当时的教练会议说,鲍尔默是他当时见过的最好的经理人,球队需要用的球和毛巾总是放在它们应该放的地方,他从那时起就是团队精神的典范,因此,整个队伍的状态一直都非常好。由于受到犹太家庭的正统教育。

    于是,盖茨决定去找鲍尔默。1980年,比尔·盖茨在他的游艇上以5万美元的年薪说服了当时就读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鲍尔默加入微软。从此,这两位性格迥异的好友通力合作书写了一个制造财富的神话。

    由此可见,一个人若真的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发扬合作精神。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越来越要求团队合作能力。如果没有其他人的合作,任何人都无法取得持久性的成功。但是,有些人由于无知或自大,误认为自己能够驾驶自己的小船驶入这个处处都充满危险的生命海洋。这种人终会发现,有些人生的漩涡比危险的海域还要危险万分。只有通过和平、和谐的合作努力,才能获得成功,单独一个人必定无法获得成功。

    有个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应聘到一家公司上班。上班的第一天,他的上司就分配给他一项任务,为一家知名企业做一个广告策划方案。

    这个年轻人见是上司亲自交待的,不敢怠慢,就埋头认认真真地搞起来。他不言不语,一个人摸索了半个月,还是没有弄出一个眉目来。显然,这是一件他难以独立完成的工作。上司交给他这样一份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考察他是否有合作精神。但他不善于合作,既不请教同事和上司,也不懂得与同事合作一起研究。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去蛮干,当然拿不出一个合格的方案来。

    由此可见,一个人要想取得成绩,只发挥以一当十的干劲还不够,还必须提高自己的团队合作精神,使整个团队发挥以十当一的功效。

    在工作中,同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谁都不能单独地生存,谁也脱离不了群体。依靠群体的力量,做合适的工作而又成功者,不仅是自己个人的成功,同时也是整个团队的成功。相反,明知自己没有独立完成的能力,却被个人欲望或感情所驱使,去做一个根本无法胜任的工作,那么失败的几率也一定更大。而且还不仅是你一个人的失败,同时也会牵连到周围的人,进而影响到整个公司。

    因此,一个团队、一个集体,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巨大。善于合作,有优秀团队意识的人,整个团队也能带给他无穷的帮助。如果你想要在工作中快速成长,就必须依靠团队、依靠集体的力量来提升自己。

    让朋友成为你的帮手

    古今成就大事者都离不开三个关键要素:天时、地利与人和。职场上的竞争与其他任何行业的竞争一样,说到底都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因此,选择帮手便显得异常重要。一个要想在职场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其最大的本事,应该是能与各种各样的人合作的能力。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在总结自己胜利原因时,说过一段有名的论断:“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晌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应该说,刘邦道出了他夺权成功的真谛,他是一个善于组织一切力量为己所用的人。从现代商战观点看,刘邦是一个会使用一帮人马的“好老板”。从兵法上看,刘邦虽无统领大军的本领,但他能统领指挥千军万马的“帅”为其所用。他的调配、御帅、御将能力谁也无法企及。

    从资源利用角度上看,社会上各种资源散溢着,就像水白白流走一样,假若不敢蓄积,也就无法形成一种力量,一种走向。蓄势的过程,就是积聚力量、形成规模、安排秩序、形成走向的过程。

    做一个领导者、一个老板最根本的能力是调配的能力,人尽其能,物尽其用,把每一种资源都发挥到极致,他的事业也就成功了。

    维克多从父亲的手中接过了一家食品店,这是一家古老的食品店,很早以前就存在而且已出名了。维克多希望它在自己的手中能够发展得更加壮大。

    一天晚上,维克多计划早早地关上店门,准备第二天和妻子一起去度假。突然,他看到店门外站着一个年轻人,面黄肌瘦、衣服槛楼、双眼深陷—典型的一个流浪汉。

    维克多是个热心肠的人。他走了出去,对那个年轻人说道:“小伙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吗?”

    年轻人略带腼腆地问道:“这里是维克多食品店吗?”他说话时口音带着浓重的墨西哥味。

    “是的。”年轻人更加腼腆了。他低着头,小声地说道:“我是从墨西哥来找工作的,可是整整两个月了,我仍然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我父亲年轻时也来过美国,他告诉我他在你的店里买这顶帽子。”

    维克多看见小伙子的头上果然戴着一顶十分破旧的帽子,那个被污渍弄得很模糊的“V’,字形符号正是他店里的标记。“我现在没有钱回家了,也好久没有吃过一顿饱餐了。我想”年轻人继续说道。

    维克多知道了眼前站着的人只不过是多年前一个顾客的儿子,但是,他觉得应该帮助这个小伙子。于是,他把小伙子请进店内,好好地让他饱餐了一顿,并且还给了他一笔路费,让他回国。

    不久,维克多便将此事淡忘了。过了十几年,维克多的食品店越来越兴旺,在美国开了许多家分店,于是他决定向海外扩展,可是由于他在海外没有根基,要想从头发展也是很困难的,为此维克多一直犹豫不决。正在这时,他突然收到从墨西哥寄来的陌生人的信,原来是多年前他曾经帮过的那个流浪青年写的。

    此时那个年轻人已经成了墨西哥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他在信中邀请维克多来墨西哥发展,与他共创事业。这对于维克多来说真是喜出望外,有了那位年轻人的帮助,维克多很快在墨西哥建立了自己的连锁店,而且发展得异常迅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你有能力帮助别人的时候,务必伸出援手,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我们事业上的帮手。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优点。在与人合作时,选择对象一定不能太单一,也不要完全局限于自己的同行或具有共同爱好与兴趣的人。最关键的是做到优势互补:既能使自己的优势为其他人提供必要的帮助,也能使其他人的优势对自己发生作用和影响。

    战国时期,许多达官贵人都喜好供养大量门客,以便获得帮助。其中,齐国的孟尝君门下的客人数量最多,号称有“门客三千”,而且其中什么样的人都有。

    孟尝君出使秦国时,遭人谗言陷害,秦昭王将他囚禁起来并想杀了他。危急之时,有门客向孟尝君建议,可以向昭王最宠爱的一位妃子求救。

    不料,那个宠妃告诉孟尝君说,她想要孟尝君已经献给昭王的一件白孤裘衣,这一下可难倒了孟尝君。正在他无计可施之时,有一位曾是偷盗之徒的门客说,可以帮助孟尝君弄到白孤裘衣。接着,他施展绝活,很快将白孤裘衣盗了出来,献给那个宠妃。宠妃便暗中派人打开城门,放孟尝君等人逃走。

    随后,孟尝君急驰回国。走到函谷关时,正是夜半时分,须到鸡叫时方可开门。但孟尝君担心,等到那时秦昭王可能已经发现自己逃走,必将派兵来追。孟尝君急得心急火燎,害怕追兵到来,但又没有办法叫开城门。

    此时,又有一位门客挺身而出,他说自己善于学鸡叫,可以给守关士兵造成错觉,使他们打开城门。果然,这个人学了几声鸡叫后,函谷关的守门士兵误以为天将近晓,便把城门打开。孟尝君顺利地火速逃出了函谷关,回到齐国。

    孟尝君能够逃出牢笼,大难不死,靠的并不是什么谋士大将,而是所谓的“鸡鸣狗盗”之徒。这个故事,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无论什么样的人,都有特定的价值和用途。要善用别人的一技之长,让朋友成为事业上的帮手。

    精诚合作就能双赢

    从字面上看,合作与竞争无疑是两个相对独立的过程。合作即是人与人共同完成某些工作,而竞争却是与人一较高下的过程。然而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合作精神却显得越来越重要。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俄罗斯有一个人因为得罪了当地的高官而被发配到了西伯利亚。由于那个地方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所有的人都认为他必死无疑。就在他口粮即将用尽的时候,他遇到了两匹快要饿死的狼。经过思考之后,他决定将自己的食物分一部分给狼,并把狼带到他的小屋里住了下来。在他的照顾下,狼终于脱离了危险,在春天返回了森林。

    第二年,那两匹老狼带着三匹小狼奇迹般的出现在那人面前,在他的附近住了下来。就在那时,他感到他逃出森林的机会到了。他做了雪橇,备足了干粮就让狼拖着雪橇向森林的尽头跑去。经过一个月的出逃,他终于离开了那片穷凶极恶的森林。

    不难想象,如果当年的他不去救济那两匹将死的狼,也许他的后半生就要被埋葬在那片雪原了。正是由于他的真诚给予,使他和狼形成了一种相互信任的合作关系,最终帮他脱险。人与野兽之间的和平尚可在合作下形成,何况充满智慧的人呢?

    从上面的故事看来,合作与竞争的意义就显而易见了。竞争通常是为了自己的利益,那么合作又何尝不是呢?合作只是换了一种和平的方式解决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合作成功的前提条件就是双方都得付出“真诚”。

    合作的境界永远高于竞争。不要害怕别人与你分享了丰厚的成果,不要不舍得把自己的成果拿出来以便与他人合作,我们必须记住“先舍后得”的道理。合作就是共同发展,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

    当初,通用汽车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都分别觊觎着电气混合动力型汽车这一快速增长的新市场,但是这两个汽车巨头又同时面临着与丰田和本田的一场硬仗,丰田和本田都在早期进人该市场并处于领先地位。因此,它们必须找到一种方法来加快产品开发的速度,以便在最短的时间内向市场推出具有竞争力的混合动力技术。最后,它们找到的方法是合作。

    除了通用汽车和戴姆勒一克莱斯勒,还有通用汽车和福特公司,日立和松下电器,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和英国航天系统公司,通用汽车和丰田,铁姆肯公司和SKF集团这些对制造商的共同之处是,每一对企业都是在市场上短兵相接的直接对手,它们同时又是合作伙伴,一起肩并肩地开发新产品,分享新理念和新技术,合作开拓市场。

    铁姆肯公司旗下的工业集团总裁阿诺德认为:“企业可能无力独自承担做某些项目的成本,但是如果与其他企业合作,就可以由大家共同分担这些成本。竞争对手之间的联手合作并不会损害各自的竞争优势。”

    该工业集团就选择和竞争对手合作,合作对象包括像SKF这样的轴承制造商。双方通过合作共享物流和电子商务等系统。阿诺德说:“当市场不景气时,很多制造商都会陷入困境。但是通过合作,即便是市场低迷,我们依然能够提高产能,同时分担成本和风险。”

    在社会中,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相互依存,共生共荣。竞争是必要的,但“你死我活”的竞争策略,于人于己均无好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采用“双赢”战略呢?你得利,也让同仁得利,这种双方都能获得利益的双赢,大家何乐而不为呢?

    “双赢”是一种良性的竞争,更适合于现代职场中同仁之间的相互合作。不过,人在自己处于绝对优势时常会得意忘形,不惜一切去与同仁争斗,其最终的结果也必然是赢得悲惨。如果是这样,你的一切努力都将会化为云烟。双赢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美德。当你与对手合作时,应该以真诚的态度,采用“双赢”的竞争策略,这绝对不是看轻你的实力,而为了现实的需要,为了事业长足发展的需要。

    合伙经营,1+1>;2

    合伙经营是人们经济活动中的合作。所谓合伙,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共同出资、共负盈亏、共同负担责任。这种资本组织方式在中国商业领域均源远流长。

    吴鹰是美国著名公司UT斯达康公司的创立人之一。1986年,吴鹰放弃了国内优厚的大学教师职业,毅然前往美国攻读电子工程专业、钻研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由于勤奋和执著,他有幸进入贝尔实验室,与当时世界一流的科学家一起工作。这让他大大开阔了眼界,为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

    但作为华人,吴鹰不能参与最顶尖的项目研究,不能参加最重大的业务谈判,时间久了,吴鹰就觉得有些郁闷。

    机会终于来了,1991年,同在实验室工作的薛村禾邀请吴鹰共同创办公司,两个颇为投机,吴鹰一口答应了,当即决定办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就这样斯达康公司在美国的土地上诞生了。

    就在公司全面发展的时候,一个对吴鹰日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人出现了。这个人就是华人留学生陆弘亮。具有同样梦想的两个人一拍即合,两家公司顺利合并。

    1995年,合并后的UT斯达康公司成立了,并将公司总部设在美国硅谷,而将公司运营的重心转移到中国,把中国当做一个大市场来做。通过这样的设立,吴鹰和他的伙伴将UT斯达康公司打造成了一个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美国公司,他们以美国式的方式管理公司,远远地走在了国内同行的前面。

    这就是合力的力量。优秀人才有机结合在一起,就会相映成辉,相得益彰。如今许多企业实行强强联合,就是希望通过合作产生巨大的能量,达成双赢的效果。

    人们之所以愿意采用合伙经营的方式,这是因为其好处有三:一是可以比较容易筹集到做生意的资金;二是每个人承担的风险有限;三是可以博采众智,有利于生意的发展。

    著名的乔家大院的始祖乔贵发,祖居祁县乔家堡,因其父母双亡,早年常为人帮佣,是一个“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光棍汉。乾隆初年,乔贵发与秦姓结为异姓兄弟。

    一天,秦姓兄弟对他说:“大哥,我们总是这样饥一顿饱一顿的也不是长久之计,趁我们现在年轻,到口外去做工吧。”

    乔贵发茫茫然地说:“去哪里做工呀?”

    秦姓兄弟说:“去口外吧。”

    乔贵发想了一想,同意了。两个小伙子一同走西口,开始在一家当铺做伙计。稍有积蓄,乔贵发就动起了脑筋,说:“我们不如合伙开一家草料场,这样总比替人家干活强。”

    秦姓兄弟听了他的主意后,很高兴,说:“对,对,我们也当一回掌柜。”

    两人便转到西脑包开草料铺,兼销豆腐、豆芽、切面及零星杂货。二人惨淡经营,生意日见起色。但后来又一度亏赔,几乎关门。见生意不好做,乔贵发对秦姓兄弟说:“兄弟,这间店现在是用不了两个人了,我还是回家种一段时间地吧。以后生意好一些,你再叫我来。”

    秦姓兄弟点点头,两人洒泪而别。

    乔贵发带着一点积蓄回家后,重操旧业,种地放羊,并娶妻生子。

    乾隆二十年,口外粮食丰收,秦氏趁粮价低时购买了一大批黄豆,没有想到次年黄豆歉收,黄豆价格大涨。秦氏见状,把黄豆出售,大赚了一笔,他马上想到乔贵发,捎口信把乔贵发从原籍叫来共同经营。

    一见到乔贵发,秦氏就拿出一大把钱,说:“兄弟,这回我们有钱了,你的脑子活,你来使这笔钱吧。”乔贵发马上想到自己的生意不好,是因为店铺太偏僻了,要真想做好生意,必须得有一个好门面。

    经过调查与观察,二人把店移到人流量大的东前街,开设客货找“广盛公”,乔、秦二人当上了财东。此后,广盛公的生意十分兴隆。

    任何一项事业都不可能由单个人完成,都需要依靠合作的力量。只有善于和各种专长、各种层次、各种性格、各种特点的人合作,才能获取更大的利益。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试问“臭皮匠”如何胜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呢?只有“臭皮匠”们的互相合作,才能集众人之智胜过诸葛亮。

    与竞争对手合作,实现同赢

    有这么一则童话故事:

    农田的旁边有三丛灌木,每丛灌木中都居住着一群蜜蜂。农夫觉得,这些矮矮的灌木没有多大的用处,心想,还不如砍掉了当柴烧。当农夫动手砍第一丛灌木时候,住在里面的蜜蜂苦苦地哀求他:“善良的主人,您就是把灌木砍掉了也没有多少柴火啊!看在我们每天为您的农田传播花粉的情分上,求求您放过我们的家吧。”农夫看看这些无用的灌木,摇了摇头:“没有你们,别的蜜蜂也会传播花粉。”很快,农夫就毁掉了第一群蜜蜂的小家。没过几天,农夫又来砍第二丛灌木。这时候冲出来一大群蜜蜂,对农夫嗡嗡大叫:“残暴的地主,你要敢毁坏我们的家园,我们绝对不会善罢甘休!”农夫的脸上被蛰了好几下,他一怒之下,一把火把整从灌木烧的干干净净。当农夫把目标定在第三丛灌木的时候,蜂窝里的蜂王飞了出来,对农夫柔声说到:“睿智的投资者啊,请您看看这丛灌木给您带来的好处吧!您看这丛黄杨树的木质细腻,成材以后准能卖个好价钱!您再看看我们的蜂窝,每年我们都能生产出很多蜂蜜,还有最有营养价值的蜂王浆,这可都能给您带来很多经济效益呢!”听了蜂王的介绍,农夫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他心甘情愿地放下斧头,与蜂王合作,做起了经营蜂蜜的生意。

    面对强大的对手,三群蜜蜂做出了三种选择:恳求、对抗、与对手共赢,而只有第三群蜜蜂达到了最终的目的。

    这则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一味地比权量力,好勇斗狠,最后只能导致两败俱伤。如果学会合作,有时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世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朋友。商业竞争就是利益之争,为了利益最大化,我们必须学会与对手合作共赢,把商业竞争变成是一场双方得益的“正和博弈”。

    元凯在市里一条步行街上开了一间书店,开张3个月后,生意还算不错。可惜好景不长,一个姓裴的商人很快就在街角也开了一间书店,一份生意两家做,自然就没有当初那么赚钱了。元凯气得直跳脚,发誓一定要让对方的生意做不下去。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吸引顾客的办法:打折。元凯书店的玻璃上贴出了一张宣传单:本店图书除教材外,一律八五折!这之后,书店的生意果然红火了几天,不过裴某也很快想出了对策:本店图书一律八折。元凯狠狠心,又贴出了告示:本店部分图书七五折,凡购书满百元者赠送精美礼品!

    就这样,两家书店打起了“价格战”,两个老板见到对手眼睛就冒火。两个月后,元凯拿起计算器一算账才发现,两个月来,劳心劳力却利润微薄,几乎成了赔本买卖,想来对手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生意可不能这样做了,他决定与同行和解。两人一商量,裴某提出了个建议:两家书店尽量避免进同类图书,比如,一家进教辅,一家就卖漫画、杂志,这样就不会出现恶性竞争了。半年下来,两家书店都有赢利,两个老板也成了不错的朋友,经常在一起喝喝茶、聊聊天,交流一下开店的经验,提起过去的争斗,两人都戏称是“不打不相识”。

    由此可见,恶性竞争是有害而无利的,要想让自己获得长久的利益,就必须掌握双赢的技巧。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那种“你死我活”的争斗在实质利益、长远利益上来看都是不利的,你不可能打倒所有的敌人,也没有必要打倒所有的敌人。摩根曾说:“竞争是浪费时间,联合与合作才是繁荣稳定之道。”现代竞争,不再是“你死我活”,而是更高层次的竞争与合作。很多故事都能证明双赢这一技巧所创造的效益,这种“合作共赢”的思路很值得人们借鉴。

    本茨和戴姆勒几乎是同时发明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辆汽车,又在相差不久的时间内建立起各自的公司。所以从一开始,命运就将他们安排到了一起,他们从此就处于一种竞争状态中。1896年,戴姆勒设计出了第一辆马达载重车,而本茨抢在戴姆勒之前制造出了第一辆公共汽车。不甘示弱的戴姆勒在1900年成功地研制出一种高速新式轿车。奥匈帝国总领事埃米尔·耶利内克一口气订购了36辆这种新式轿车。

    耶利内克在订购这批车时提了一个要求,那就是用他女儿的名字“梅塞德斯”作为汽车的新商标。于是从1920年起,“梅塞德斯”轿车开始风靡全世界,它给本茨汽车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就在本茨与戴姆勒两大汽车制造厂两虎相争之时,已经崛起的美国福特汽车厂已把目光瞄准了欧洲市场。采用流水线作业的福特汽车价廉物关,不断涌进德国市场。当一辆辆福特T型车奔走在德国的大马路时,本茨与戴姆勒几乎同时惊呼:狼来了!

    在商战如此激烈的情况下,本茨和戴姆勒两大汽车公司都处于危机之中。1926年5月的一天,本茨专程前往戴姆勒公司拜访戴姆勒,他此行的目的是要促成两家公司的合并。此时,已经92岁的戴姆勒热情地接待了比他小10岁的本茨,双方开诚布公地就合并事宜进行了商谈。为了避免在竞争中自相残杀而导致两败俱伤,也为了共同对付国外汽车业的竞争和挑战,双方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意见。

    一个月后,本茨与戴姆勒将两家企业合并,联手成立了“戴姆勒一奔驰股份公司”。两位汽车业元老在新的公司分别担任董事长和总经理。合并后,两位经营怪才配合得异常默契,使得公司迅速成长和壮大起来了。

    在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由于经济危机等多种原因,很多汽车厂都倒闭了,唯有奔驰公司屹然不动,稳中有升。本茨与戴姆勒的后继者都为两大公司的合并而感到非常庆幸,是合并给了公司新的生机和不断发展和壮大的希望。奔驰公司的强大,在于化敌为友,与竞争对手合并,共同发展。

    竞争对手终究是敌是友,完全取决于你的态度和胸怀,只有具有宽广胸怀,以博大的心胸容纳对手、团结对手的人,才真正具有长远的发展眼光,才能将对手变成自己人,实现长久的生存和发展,让自身立于不败之地。

    在职场竞争中,竞争对手确实是与你相互对立的。其实,换个角度,把对手拉到自己的“利益圈”里,或者建立一个双方共同的利益圈,就能打破这种限制了。事实证明,与对手之间合作带来的收益往往比竞争带来的收益要大得多。所以,在现代职场竞争中,联合竞争对手共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策略。把对手变成自己人,双方为了共同的利益携起手来,齐头并进,会达到双赢的目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