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祖先曾将天干用于人名,最早曾用于帝王之名。
我国第九个五年计划的重点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夏朝约相当于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约相当于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这两个朝代的帝王有的是以天干命名的,不是根据其出生日定的,就是根据其去世日定的。其实,用天干命名在当时类似间接的纪日法。其中,夏朝的亡国之君夏桀名为履癸,商朝的开国之君商汤名为太乙。
夏、商之后,随着人口繁衍,文化发达,名字也开始复杂了,大多以姓氏为依据,以天干命名的习俗逐渐被淘汰了。
(二)甲子日武王伐纣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经过四年的准备和练兵后,联合西南的庸、蜀、羌、微、卢、彭、濮等部向商王朝发起进攻。周武王的军队行至牧野时,举行讨伐商纣王的誓师大会,历数商纣王的罪状。商纣王闻讯,匆忙发兵抵抗。两军一交手,商军士兵纷纷倒戈,周军占领商朝的都城朝歌,商纣王自焚而死,商朝灭亡了。
灭商后,周武王被推为天下共主,建立了周朝。周武王伐纣,一战击溃商朝大军,这一战是开创周朝八百年的重要战役。这场战役究竟发生在哪一天?人们都很关心这件事。
利簋帮助人们解决了这一难题。利簋铭文中有“珷征商”字样,又被称为“武王征商簋”。簋是古代的盛食具,相当于现代的碗。因铸簋的人名叫利,所以称为“利簋”。利簋于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利簋通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重7.95千克。簋腹腹内底部的铭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铭文4行32字:“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事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译文大意是:武王征伐商国,甲子日早上,岁祭,占卜,能克,传闻各部军队,早上占有了朝歌,辛未那天,武王的军队在阑驻扎,赏赐右史利铜,用作檀公宝尊彝。
利得到铜后,觉得很荣耀,就用铜铸造宝器来纪念周武王伐纣这件事。据此,人们知道周武王于甲子这天伐商。
江晓原教授根据史书上的天象记载,运用电脑及现代天文学,考订出周武王伐纣的正确日期。公元前1045年12月4日,周武王率军出发;公元前1044年1月3日,周武王的军队渡过孟津;公元前1044年1月9日,周武王军队与商朝军队在牧野决战并获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项重要的学术研究成果不仅使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座标得到了明确的定位,而且为商周两朝的断代提供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基点。
(三)庚戌年孔子降生
孔子的生年历来未能确定。唐代司马贞曾感叹道:“《经》、《传》生年不定,致使孔子寿数不明。”
上世纪,我国出现了几种不同的孔子诞辰,各执一端,使得各处的纪念活动无法统一。
《春秋公羊传》说:“(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十有一月,庚子,孔子生。”
《春秋谷梁传》说:“(襄公)二十有一年,……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庚子,孔子生。”
这两部书都说孔子出生于鲁襄公二十一年,即公元前551年;又都明确记载了孔子出生日的纪日干支是庚子;不同的是一为十一月,一为十月。
幸运的是《春秋公羊传》和《春秋谷梁传》在孔子出生这一年中都记载了日食,这是人们解决问题的天文学依据。日食是极罕见的天象,同时又是可以用于精确的回推的。《春秋》242年中,记录日食共37次,用现代天体力学方法回推验证,鲁襄公二十一年在曲阜确实可以见到一次日偏食,这就与“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的记载完全吻合。而在次年,即鲁襄公二十二年,没有任何日食。
我国学者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推算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10月9日。
孔子一生整理了几部我国古代重要典籍,有《诗经》《尚书》《春秋》等。《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其中很多是反映古代社会生活的民间歌谣,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尚书》是一部我国上古历史文献的汇编,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春秋》是根据鲁国史料编成的一部历史书,它记载着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81年约242年间的大事,宣传王道思想,是中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继续传授他的学说,渐渐形成了一个儒家学派,孔子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的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来的历史。他提倡的仁爱思想已经成了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核心,至今对和谐社会的建设仍有积极作用。
(四)庚寅日屈原降生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也称端五和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节、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大同小异的。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两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贴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屈原死于农历五月初五,那么他出生于哪一天呢?
屈原在他的著名作品《离骚》中说:“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这句是说太岁星逢寅的那年正月,又是庚寅的日子,我降生了。这两句话说明这一年是寅年;孟是始,陬是正月,夏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说明这年正月是寅月;庚寅则说明这一天是寅日。屈原出生在寅年寅月寅日,巧得很,一共三个寅,这可是个好日子。
屈原不但生日好,人也好。
屈原出身贵族,知识渊博,通晓治国之术,熟悉外交辞令。学成后出任楚国三闾大夫,在内与楚怀王商讨国事,发号施令;对外则接待宾客,应酬诸侯,为国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后来,楚怀王听了小人的谗言,渐渐疏远屈原,并将他流放了。
屈原见楚怀王不能明辨是非,竟被谗言蒙蔽,让邪恶的小人为非作歹,以致君子不为朝廷所容,因此十分苦闷,便挥毫写了一篇长诗《离骚》,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情感。
《离骚》长达数千言,汪洋恣肆,无所不包。文中列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含义却十分深远。屈原志趣高洁,行为廉正,远离污泥浊水,游于尘世之外,不与小人同流合污。屈原的高尚品德可与日月争辉,与天地同在。
不久,屈原在流放途中听说秦军灭了楚国。他不肯做亡国奴,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写了一篇《怀沙》赋后,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杀而死。
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直活在华夏人民的心里,他的作品《离骚》不仅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五)汉章帝推行干支纪年
汉章帝生于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57年),是汉明帝的第五个儿子。
汉章帝的生母是马皇后的同母异父的姐姐贾贵人。因为马皇后没有孩子,汉章帝从小由马皇后抚养,后来被立为太子。
汉章帝从小就很厚道,爱好学习,人又极其聪明。他尤其喜欢儒家学说,凡是儒家经典他都能背诵。
汉明帝驾崩后,刘炟即位,时年19岁。
汉章帝即位的第二年,中原和东方一带发生了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饿殍遍地。汉章帝急得如坐针毡,下令说:“快将仓库打开,将粮食发给灾民!”听说粮食发下去了,他才安下心来召集大臣商量对策。大臣们纷纷进言,司徒鲍昱说:“天降旱灾,是由于阴阳失调。陛下首先要赦免流放的刑徒和关在监狱中的人。”尚书陈宠也上书说:“治国如同调琴一样,弦太紧会断,刑太重百姓会不满的。因此,陛下一定要减轻刑罚。”汉章帝听取了他们的建议,立即大赦天下。这样,社会矛盾立即缓和,社会秩序也安定了。官民共同努力,渡过了天灾造成的难关。
汉章帝即位后,特别重视农业生产。一天,他带大臣们出巡,看见农民正在忙着种田,他也按捺不住了,竟亲自到地里去耕田。这事传开后,见皇上尚且如此重视农业生产,百姓都安心种田了。
汉章帝常说:“王者八政,以食为本。”他命令各级官府说:“不得无故扰民,不得影响春耕和播种。要动员流民回乡,安心种田。凡是愿意回乡的流民,一路上由官府给予照顾。”为了让农民集中精力种田,他轻徭薄赋,减轻了农民负担。
在汉章帝的督促下,各级官府都大抓农业生产。因此,汉章帝在位期间,经济大为发展,被称为东汉盛世。
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校书郎杨终上书说:“天下太平,国家无事,陛下应该注重文教,整理五经。自从武帝独尊儒术以来,解释经书的人各持己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造成了学术上的混乱,往往离题千里,不合圣人微旨。请陛下仿照宣帝召集名儒于石渠阁讲经的盛事,给五经做出正确的解释,为后世留下范本。”汉章帝对杨终的建议十分赞许。他从小爱读五经,对于五经的不同解释早就不满。于是,他召集全国名儒,到洛阳北宫的白虎观中开会,对五经逐条做出解释,最后由他裁决,定出正确的解释。散会后,汉章帝命班固将正确的解释整理成书,取名《白虎通德论》,简称《白虎通》或《白虎通义》。
过去五经解释烦琐,歧义百出。白虎观会议之后,五经有了皇帝认可的权威解释,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章帝还有一项巨大的贡献,那就是影响千古的干支纪年。
汉章帝元和二年(85年),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以当年为乙酉年。
从乙酉年(85年)至今,近两千年来从未间断过,也从未错乱过,排列有序,历历可查,无论对国家经济还是国家政治都是大有好处的。尤其在核对史实年代方面,更是大有裨益。
干支纪年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不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作为一年的开始。例如,1984年是甲子年,但严格来讲,当年的甲子年是自1984年立春起,至1985年立春止。
(六)“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东汉建立后,豪强地主在政治和经济上都享有很多特权。光武帝统一全国后,大封亲戚、功臣为王侯。每个王侯都得到了大量的封地,有的多达四县到六县的土地。如济南王刘康一人就占有私田八万亩、奴婢一千四百人、骏马一千二百匹,整天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除贵族外,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吏都由豪强地主子弟担任,形成世袭的官僚集团,称霸一方,欺压百姓。
地主建立起拥有大量土地的庄园,每个庄园都是一个独立王国,以农业为主,也有手工业和畜牧业。庄园主强迫贫困破产的农民做农奴,让他们长年在庄园里劳动,不许随便离开。这些农奴被称为“徒附”。徒附在地主的控制下种植谷物、蔬菜、桑麻,还养蚕、织帛、缝衣、酿酒、制糖,他们还给主人养马、放牛、喂猪,替地主生产生活必需品和消费品。徒附虽然整年辛勤劳动,但吃不饱,穿不暖,死后连葬身之地都没有。徒附的妻子儿女也要被迫成为徒附,受地主的压迫和奴役。地主控制下的徒附不能在户籍上登记。一个地主往往控制着上万家徒附,占有亿万财富,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
汉灵帝养了许多狗,狗的头上都戴着官帽,身上还缠着彩带。汉灵帝为了搜刮更多的钱财,竟公开卖官鬻爵。他在西园设立“卖官所”,标出各级官衔的价目,公的价目是一千万,卿的价目是五百万,现钱交易,也可以赊欠,到任以后再加倍交款。此风一开,老百姓又一次遭到灾难性的掠夺。花钱买官的官吏上任后拼命敲榨百姓,不仅要捞回买官的本钱,还要搜刮十倍百倍的钱财中饱私囊。
朝廷腐败,地主豪强如狼似虎,再加上接二连三的天灾,逼得老百姓再也活不下去了,只得纷纷起来造反。巨鹿郡有兄弟三人,老大张角,老二张宝,老三张梁,都挺有本事。张角懂得医术,为穷人治病从不收钱,穷人都很尊敬他。张角知道农民受地主豪强的压迫和天灾的折磨,都盼望出现一个太平世界,好过上安乐的日子。于是他创立了一个教门叫太平道,利用宗教把群众组织起来。他还收了一些弟子,跟他一起传教。张角派他的兄弟张宝、张梁和弟子周游各地,一面治病,一面传教,相信太平道的人越来越多了。大约花了十年工夫,太平道传遍了全国,各地的教徒发展到几十万人。
当时,地方官认为太平道劝人为善,为人治病,因此谁也没有认真过问。朝廷里有一两个大臣看出苗头,奏请汉灵帝下令禁止太平道。汉灵帝正忙着建造林园,根本不把太平道放在心上。张角把全国几十万教徒组织起来,分为三十六方,大方一万多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推举一个首领,由张角统一指挥。张角和三十六方首领约定,于“甲子”年(184年)三月初五,在京城和全国同时起义,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苍天”指东汉王朝,“黄天”指太平道。张角暗暗派人用白粉在洛阳的寺庙和各州郡的官府大门写上“甲子”二字,作为起义的暗号。
不料,在离起义还有一个多月的紧要关头,起义军内部的叛徒向朝廷告了密。朝廷立刻在洛阳搜查,将在洛阳做联络工作的太平道领袖马元义逮捕斩首,和太平道有联系的一千多人也惨遭杀害。形势突变,张角当机立断,决定提前一个月起义。张角自称天公将军,称张宝为地公将军,张梁为人公将军。三十六方的教徒接到张角的命令后,立即同时起义了。起义队伍人人头裹黄巾作为标志,人称“黄巾军”。黄巾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惩办官吏和地主豪强;打开监狱,释放囚犯;没收官家的财物,开仓放粮。不到十天,全国纷纷响应。起义军从四面八方涌向京都洛阳,各郡县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向朝廷。汉灵帝这才慌了,忙召集大臣商量对策。汉灵帝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同时派出大批人马,由皇甫嵩、朱儁、卢植率领,分两路前去镇压黄巾军。
黄巾军声势浩大,像黄河决口一样,官军哪里抵抗得了。大将军何进不得不奏请汉灵帝下了一道诏书,吩咐各州郡招兵对付黄巾军。于是,各地的宗室贵族、州郡长官、地主豪强都借着打黄巾军的名义招兵买马,抢夺地盘,扩张势力,拥兵自重,把整个国家搞得四分五裂。黄巾军坚持了九个月的苦战,终于被东汉朝廷和各地地主豪强的军队血腥镇压下去。在紧张战斗的关键时刻,黄巾军领袖张角不幸病死。张梁、张宝继续带领将士和官军进行殊死搏斗,先后牺牲。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化整为零的黄巾军一直坚持战斗了二十年。
经过这场暴风骤雨般的大起义,东汉王朝的腐朽统治受到了致命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了。
(七)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是1894年7月末至1895年4月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战争爆发的1894年(光绪二十年)按中国干支纪年是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1894年春,清朝附属国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清政府出兵帮助镇压。日本政府表示对中国出兵决无他意,但当清军入朝时,日本也派大军入朝,于7月25日突袭中国北洋舰队,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战争打响后,两国海军进行了黄海大战,中国战败。陆上,日军从朝鲜打到奉天(今辽宁沈阳市),占领了大片领土。1895年初,日军又侵占山东威海。
清政府无力抗战,一再求和,最后派直隶总督李鸿章为头等全权大臣前往日本马关,与日本全权代表、总理大臣伊藤博文和外务大臣陆奥宗光议和。
4月1日,日方提出了十分苛刻的议和条款,李鸿章乞求降低条件。10日,日方提出最后修正案,要中方明确表示是否接受,不许再讨论。在日本威逼下,清廷只得接受。4月1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又称《春帆楼条约》,共11款,主要内容有:①中国承认朝鲜“完全无缺之独立自主国”(实则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②中国将辽东半岛、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③中国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两亿两;④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地为通商口岸,日本政府的派遣领事官在以上各口岸驻扎,日本轮船可驶入以上各口岸搭客装货;⑤日本臣民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市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其产品免征一切杂税,享有在内地设栈存货的便利;⑥日本军队暂行占领威海卫,由中国政府每年付占领费库平银五十万两,在未经交清末次赔款之前日本不撤退占领军;⑦本约批准互换之后,两国将战俘尽数交还,中国政府不得处分战俘中的降敌分子,立即释放在押的为日本军队效劳的间谍分子,并一概赦免在战争中为日本军队服务的汉奸分子,免予追究。
《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之后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帝国主义变中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步骤,又一次把中华民族带入了灾难的深渊。
(八)戊戌变法
1895年4月,日本逼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这一消息传到北京后,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变法维新的主张。
在维新人士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新政从此开始,历时103天,史称“百日维新”。因这一年在中国干支纪年中是戊戌年,所以也称戊戌维新或戊戌变法。
在此期间,光绪皇帝根据康有为等人的建议,颁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书和谕令,主要内容如下: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军事上,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起来。
维新运动时期,各地创办了不少社会风俗改良团体,如不缠足会、戒鸦片烟会、延年会等,动员群众改变恶风陋习。维新派把移风易俗的措施,通过新政法令的形式,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公布于全国。例如:凡民间祠庙不在典册者,由地方官改为学堂,以便达到废淫祠、开民智的目的。乡试、会试及童生各试,过去用四书的一律改试策论,一切考试均不用五言八韵诗,以讲求实学实效为主,不凭借楷书之优劣分高下。准许满人经营商业,改变满人的寄生习俗。
由于维新人士在当局的支持下做了大量工作,一些过去不敢想、不能做的事情,如女子放足、女子上学等渐渐形成潮流。与欧美同俗、断发易服、废跪拜礼等在当时看来是极其荒唐的主张也正式向清廷提出来,甚至鼓动得光绪皇帝也动了心,想要换掉满族服装,废掉跪拜大礼。所有这些都为移风易俗作出了巨大贡献,是功不可没的。
这些改革措施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为封建顽固势力所不容。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守旧派发动政变,使变法仅维持一百多天便夭折了。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一直到死,长达十年之久。
这样,清朝最后一次复兴希望也破灭了。
(九)庚子赔款
1900年在干支上是庚子年。
在这一年里,中国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义和团运动蓬勃兴起,二是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义和团兴起于山东和河北交界地区,是在义和拳等民间反清秘密结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帝爱国群众组织。义和团成员有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还有一些无业游民。当时,在山东一带,西洋教会的势力十分猖獗,欺压百姓,残害儿童,劳苦大众的反洋教斗争因而异常激烈。
甲午战争后,在帝国主义军事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鲁西北地区,群众经过长期酝酿,奋起抗教,成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主要发源地。与此同时,河北人民也不断反抗教会的欺压,参加斗争的群众越来越多,直鲁交界地区和河北南部很快也出现了义和团,不断攻打教堂。义和团提出了许多反帝口号,如“扶保中华,逐去外洋”“扶清灭洋,替天行道”“兴清灭教”和“洋人可灭”等。
1900年,义和团焚烧丰台火车站的消息与京津铁路轨道被拆毁的谣言传到了北京外国公使居住的东交民巷。各国公使闻讯,认为形势紧急,立即举行会议。会上,各国公使一致同意调军队前来保护使馆。次日,驶抵大沽口外的外国舰队先后接到进京的电报,立即由海河乘船抵达天津,准备向北京进犯。七月二十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开始洗劫北京城。
这时,挟持光绪皇帝逃到西安的慈禧太后竟下令清军铲除义和团,并不顾羞耻,请八国联军帮助剿匪。1901年,英国、俄国、德国、美国、日本等11国强迫清廷签定《辛丑条约》,将清廷置于列强控制之下。从此,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辛丑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关税中拿出四亿五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
五年后,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说:“哪一个国家能够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罗斯福的谘文。同年7月11日,美国驻华公使柔克义向中国政府正式声明,将美国所得“庚子赔款”的半数退还给中国,作为资助留美学生之用。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内,每年至少应派留美学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则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为止。被派遣的学生必须是“身体强壮,性情纯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当年龄”,中文程度须能作文及有文学和历史知识,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国大学和专门学校听讲,并规定留学生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同时,中美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建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于是,清廷于1909年6月在北京设立了游美学务处,这就是清华大学的雏形。1909年8月,清廷内务府将皇室赐园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肆业馆的馆址,学务处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学生,从630名考生中录取了47人,于10月份赴美。
这就是利用庚子赔款派学生留美的由来。
1910年8月,学务处又举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应考,最后录取了70人。在这第二批留美学生中,有大名鼎鼎的胡适,还有语言学家赵元任、气象学家竺可桢等。
美国的退款产生了极大的国际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北京政府于1917年8月对德奥宣战,并停付赔款。大战结束后,各国都表示愿与中国友好,以便用和平的办法维护和扩张其在华利益。他们纷纷紧步美国的后尘,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
这笔退款被广泛地应用到中国的教育文化事业和实业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利用这笔钱大力发展军事工业,为侵略做准备。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