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是皇帝的“家奴”,侍奉皇帝及后妃是他们最主要的职责,而宫中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属于宦官的职务范围。
1.随侍和传旨
在历代宫廷中,都有一些紧随皇帝左右随侍和传旨的太监。他们一般通称“御前近侍”或“随侍太监”。
这些人的地位虽然不是很高,但因其离皇帝最近,所以在朝廷上相当引人注目。
刚入宫的小太监一般不会得到这种差事,而得到这种机遇的太监则往往自认为是出息了。由于能跟随在皇帝左右,离出人头地也就不远了。
清廷宦官设有四执事和奏事处,分工很细。
四执事管理四个方面的事务,设有七品首领太监一名,下辖太监三十五名,所负责的事务主要是伺候御用冠袍带履和备赏冠服,管理御用甲胄的收贮,随侍执伞、执炉,御前坐更。
奏事处不设首领,属四执事首领管辖,共有太监十八名,分为内奏事太监四名,随侍太监二名,记档太监四名,使令太监八名。奏事处太监专门负责传旨,引领召对臣工等。
相比之下,奏事处太监离皇帝较四执事更近,但却不设首领,防止这些人专权擅政。
历朝宫廷的规模都很大,皇帝即使在宫苑内也必须乘轿,因而,皇帝的随侍太监中还有专门为他抬轿的,包括八品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三十二名。
皇帝的轿子都用明黄色缎子制成,这是皇帝的专用色,其他任何人都不许用。抬轿子的太监一般都相貌端正,身体强健,个头大致相当,以保持轿子的平稳。
每当皇帝出行时,轿子前后都随侍着许多太监,有负责护卫的,有挑着盛好茶水、点心的圆笼的,有执伞执炉的,力求做到皇帝所用的应有尽有,以便随叫随有。
轿前六七十米处还有太监一边走一边发出“哧、哧”的声音,称为“打吃”。宫里的人只要听到这种声音,凡在屋里的都要立即停止说笑,凡是在外边的都要火速躲避,实在躲避不及的则要面壁而立,以免惊驾。
2.负责生活起居
皇帝及后妃、皇子、公主的生活起居都是由太监来照料的。皇帝是宫廷中的主宰,侍奉的太监最多,其他人也各有数量不等的专门太监侍候。
按照清制,皇太后宫中设六品总管太监二名,八品首领太监五名,其余太监四十六名。另外,皇太后宫内还设有专门的茶房、膳房、药房,各设八品首领太监一名,并设太监三十六名,其中茶房十名,膳房二十名,药房六名。
专门服侍妃嫔的太监要少于皇太后所用太监数目。清宫中每位皇妃设八品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名;每位皇嫔设八品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八名。另外,皇帝的妃嫔还有专门的膳房和药房。膳房设七品首领太监一名、八品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二十四名。药房不设首领,属御药房管辖,设太监八名。
古代重男轻女的观念比较重,因而皇子与公主的待遇历朝都不相同。每位皇子各设八品首领太监一名、太监二十名,专司皇子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每位公主各设无品级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四名,专司公主日常生活起居及各项杂务。
历朝宫中生活都极奢侈,皇帝每顿饭不下百种菜肴。清代皇帝每顿饭由御膳房准备四桌菜,每桌二十余种,从山珍海味到风味小吃一应俱全,应有尽有。
后妃每餐荤素菜四十种,另外还有各色稀粥、糕点、面食及小菜。
每到开饭时间,传膳声一下,各宫太监便分别到膳房里的荤局、素局、点心局按照号码从转动的架子上依次往下取饭、取菜。各种饭菜都用精致的碗盘盛着,上面覆有银盖。
各宫太监用食盒将饭菜提到各宫,再一样样地摆好,绝不能错乱。等全部摆好后,首领太监高喊一声“碗盖”,众太监便把碗盘上的银盖取下来,随即由小太监用食盒提走。这时,首领太监跪下回禀道:“吃的摆齐了!”主人这才入席。太监伺候主子用餐后,还要立即端上漱口盂、热毛巾,让主子漱口、擦手。通常情况下,皇帝与后妃大多不在一起吃饭。
在宫中,与帝王关系最密切的就是太监。皇子一旦离开奶妈的怀抱,此后的一切支应杂务,甚至包括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等方面的基本教育都由随侍的太监来承担,日常生活更是一刻也离不开太监。因此,许多皇帝对大臣的规谏充耳不闻,而对身边太监的话却言听计从,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太监自皇帝幼小时就服侍皇帝,久而久之,在皇帝心目中留下可以信任的印象。
3.管理性生活
历朝历代规定,太监承担着对皇帝或皇子进行教育及性约束的任务。
中国人深受孔孟之道的影响,性情渐趋含蓄,久之,男女之事作为父母反而不好说出口。太监平常与皇帝或皇子们生活在一起,而且又是失掉性功能的人,这种羞于启齿的男女之事便由他们负责传授了。
在皇帝或皇子结婚之前,太监要向他们解释男女之事,并引领他们看描写男女同房的春宫图,进行性启蒙。
皇帝结婚后,皇帝与皇后或嫔妃每次同房,太监都必须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之作为受胎的证据。
每天晚餐后,御前太监便将写有嫔妃名字的牌子放在一个银盘中,然后跪在地上高举银盘,听候皇帝吩咐。如果皇帝无意找嫔妃过夜,则只须简单地说一句“退下”;如果皇帝想同哪位嫔妃同房,便会伸手将她的号牌翻过来。御前太监退下后,把牌子转交给当差的太监。当差的太监立即通知皇帝选中的嫔妃,让她洗漱准备,然后用特制的羽衣将她赤裸的身子裹住,背到皇帝的寝宫。
皇帝与嫔妃就寝后,太监要守候在寝宫外。如果超过了规定的时间,太监就会在外面高呼:“时间到了!”如果得不到皇帝的回应,太监会再次高声呼叫。如此反复三遍,皇帝必须回答,而且侍寝的嫔妃一定得被送回自己的住处。
与此同时,随侍的记档太监要问明皇帝,是否允许陪他过夜的嫔妃生孩子。如果皇帝说“留住”,那么记档太监就会详细地记录年月日,以便作为日后受胎的证据;如果皇帝表示不要,则立即对该嫔妃采取避孕措施。
清宫中负责这类事务的宦官机构是敬事房。敬事房隶属内务府,地点设在乾清门内西侧,专门管理皇帝与后妃的生活起居。
4.洒扫庭除
紫禁城中各处都有专职太监,负责擦拭各处的陈设,洒扫庭除,坐更,巡察火烛,晨昏启闭。清宫中几乎每一处都有负专责的太监,乾清宫设有首领太监四名,其中七品二名,八品二名,另有执役太监二十四名。这二十八名太监除负责收藏列祖实录和圣训,收贮赏用器物外,他们日常最主要的职责就是擦拭本处的陈设,扫地,负责御前坐更。
内廷东西十二宫中住满了后妃,每宫各设八品首领太监二名、太监十二名,负责擦拭、洒扫、坐更等杂务。
在宫苑中,各处园圃都有太监专门负责打扫与养护。圆明园、长春园、静寄山庄三处共设各级首领太监三十一名,另有无品级首领太监四十二名、执役太监四百零六名。这四百多名太监,除了技勇太监七十名之外,其余的都在各处当差,负责洒扫庭除,培植花木。
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三处共设七品总管太监二名,首领太监五名,副首领太监九名,执役太监二百零二名,专司园内各处一应杂务。
景山设七品总管太监一名,八品首领太监二名,无品级首领无定额,太监也无定额,专司景山内一应杂务。
北小花园设无品级首领太监一名,太监六名,负责洒扫和培灌花木。
除此之外,清宫中还设有打扫处,下辖太监七十余名,专门负责宫廷的洒扫。
5.收贮物品
皇宫中日用品极多,数不胜数,而这一切都必须随传随到,不可稍有迟缓。这就需要专人收贮,以备急用。
明朝宫中有内府供用库、司钥库、内承运库。
内府供用库收掌宫内及山陵等处太监的食米及御用黄蜡、白蜡、沉香等物品;
司钥库收贮制钱,以备皇帝赏赐之用,还掌宫中各处的钥匙;
内承运库收掌大内金银及各类宝物。
此外,还有宫内“十库”,分别收贮纸张、巾帕、钱贯、钞锭、布帛、丝锦、罗纱、生漆、桐油、弓箭、盔甲以及梳笼之类。
清代宫廷之中除有库房外,大多物品都分门别类地收贮在各宫中,如乾清宫专司收藏列祖实录和圣训,收贮赏用器物;交泰殿专司收藏御宝,收贮勋臣黄册;御书房专司收贮书籍、古今字画;古董房专司收贮古玩和各类器皿。
6.守门巡更
禁军和皇帝的贴身侍卫不能随便进入内廷,尤其是晚间更不能进入内廷。因此,皇宫内廷的守护之责只能由太监来担任,而稽查大小臣工出入宫廷,呈报宿卫名单,击更巡夜,护卫宫廷便成为宫内太监的重要职责之一。
皇城内外诸门设有正副提督和掌司,由司礼监统辖,负责稽查出入人等。
清朝内宫之中各殿各门一般都设有专职太监,少则五六名,多则十名以上,主要负责宫门的启闭,稽查出入人等。
乾清门职责较重,负责陈设御门听政时所用的宝座,负责晨昏启闭,还负责稽查大小臣工出入,呈报宿卫名单等。
为了使太监真正负起护卫之责,历朝宫中都有技勇太监,类似后来的宪兵。
在宫中击更巡夜是件极苦的差事,夜里不许睡觉,因此没人愿意干。明朝宫中一些犯有小过失的宦官往往被调至更鼓房司更,相当于一种责罚。他们每夜五人,轮流到玄武门楼打更,无论酷暑寒冬,风雨无阻。从起更三点开始,到五更三点为止,按更数用藤条击鼓,用檀木榔头击大云板。每更一人上楼,即使是风雨漆黑之夜也要摸索着上楼,不准提灯。
7.供应热水和煤炭清宫中设有热水处、柴炭处,各设八品首领太监二名、太监二十五名,分别负责宫内各处饮用、沐浴所用热水和烧炕等用木柴煤炭的供应。
阜成门是京城所需煤炭的主要进货通道,宫内所用煤炭也是从这里运进的。因“煤”与“霉”同音,倒运煤炭有“倒霉”之嫌。于是,人们便在阜成门瓮城门洞内的汉白玉上精雕梅花一束,以求吉祥,避避晦气。这样,“阜成梅花”便成了北京九门中的一景。
西直门是京城九门中运水进城的唯一通道,皇宫所需的饮用水由西郊的玉泉山运到这里,然后由此运进紫禁城。清代皇宫中的运水车都由毛驴拉,车上插小黄旗作为标记。西直门瓮城门洞中刻有汉白玉水纹石雕一块,称“西直水纹”,也是京城九门中的一景。
热水处、柴炭处的太监十分辛苦,收入也不多。好多在这里当差的太监一想到当年阉割之痛,都觉得悔之晚矣。
(二)太监当官
太监本名“宦官”,宦官一词中虽有个“官”字,但却不是官。他们只是皇帝的家奴,其职责是以内廷杂役为主的。但是,在宦官势力猖獗的年代,他们之中有的人得以出任外朝官职、军职和各类官职。这样,皇帝的“家奴”真的当官了。
这些当了官的宦官不仅有官位,有俸禄,有官服,甚至有爵位,有食邑,并享有娶妻成家、养子传爵、购置田产等权利,其身份地位已与普通官员没有差别。唐、明两朝的少数上层宦官竟然达到了气焰熏天、势侔人主的程度。当然,这样的宦官只是极少数。
1.出任外朝官职
宦官的任职本来只限于内廷范围,但历史上却有许多宦官出任外朝官职。秦朝大宦官赵高曾官至丞相,在朝廷中一手遮天,说一不二。
北魏时期,宦官出任外朝官职已经比较普遍了,并且任职范围也越来越广了。如北魏奸宦宗爱曾经担任北魏太武帝的大司马、大将军、太师、都督中外诸军事,不仅位极人臣,而且集内外大权于一身。
北魏太武帝本是一代雄主,大刀阔斧地统一了中国北部。宗爱为人险恶,多行不法,怕太武帝治罪,竟先下手为强,杀了太武帝,立太武帝的儿子拓跋余为帝,给北魏造成了混乱,影响了国家的安定。宗爱因拥立之功,位居首辅,胡作非为,人称赵高再世。拓跋余想削夺他手中的权柄,宗爱又派小太监将其杀死。太武帝的孙子拓跋浚继位后,才将宗爱凌迟处死,并夷其三族。
北魏宦官还有出任地方长官的,出任县令、郡守、州刺史等地方官的宦官有十多位。他们多是实际到职任事,并非遥领虚职,如宦官王质曾任瀛州刺史,在州十年,察奸纠慝,风化粗行;刑政峻刻,官民畏服。
唐朝宦官有直接出任三省、六部、九寺、五监各机构高官的,如鱼朝恩自诩文武全才,唐代宗委任他判国子监事,兼鸿胪、礼宾等使,掌握朝廷大权;李辅国曾兼任少府,后又迁兵部尚书,但他仍不满足,竟向唐代宗要求出任宰相,终于被册进司空兼中书令,从而开创了唐朝宦官担任宰相的特例。
鱼朝恩掌权后,干预政事,欺凌百官,贪贿勒索,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竟于北军中设置监狱,人称“地牢”,迫害无辜,为害朝廷。
李辅国出任宰相后,不思报国,只知结党营私,正直大臣深受其害,朝政陷于混乱,使唐代宗大失所望。
明朝有镇守太监、分守太监及守备太监分驻各地,虽与直接出任州县长官不同,但却拥有凌驾于地方官之上的权力。
镇守、分守与守备本为明朝武官职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奉旨监督地方军事的宦官袭用了上述职衔,称镇守太监、分守太监与守备太监。
早在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宫内太监出镇地方的情形即已普遍出现。他们管理军务,位在诸将之上。
从明仁宗洪熙(1425年)那年开始,宦官领衔出镇的人不断增加,出镇地区也日见其广。根据职权范围,出镇宦官本是监督防区军事的,但由于宦官往往恃宠而骄,竟也兼管起民政来,不但擅专军事,还巡视地方,受理民事案件,干涉政务,滥杀无辜。
正德二年(1507年),明武宗下诏说:“敕各镇守太监预刑名政事。”这就使宦官干预地方政务合法化了。
2.出任军职
宦官出任军职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出任监军,二是直接担任军官。
唐朝宦官多有充任监军使、观军容使的,也有典掌左右神策军、南衙十六卫禁军的。
监军是唐朝宦官所担任的最重要的军职,是监视率军出征的将帅。唐朝后期,天下凡有兵马处都设监军使。
观军容使的设置始于唐肃宗时期的宦官鱼朝恩,后来渐渐普遍,其名分和职权均高于监军使。在安史之乱中,由于鱼朝恩不懂军事,一意孤行,在重大战役中瞎指挥,以观军容使之威逼将帅听命于他,使唐军取得平叛胜利的时间推迟了好几年,损失惨重。
神策军的设立始于唐玄宗天宝年间,原为戍边部队,与宦官无关。唐肃宗时,用宦官鱼朝恩监神策军。鱼朝恩被杀后,宦官不再统领其军。唐德宗建中年间,奉命讨伐叛军的泾源节度使在出征途中突然倒戈进攻长安,史称“泾源兵变”。唐德宗面对兵临城下的危局,慌忙召集禁军御敌,但禁军平日缺乏训练,早已奔溃一空。唐德宗无奈,只得弃城逃跑。兵变被镇压后,唐德宗回到京城,罢除了原先的禁军将领,由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别统领左、右神策军,并对神策军进一步扩充与完善,使之成为保卫京城的主要武装力量。于是,宦官统领左右神策军遂成定制。左、右神策军中尉与把持中枢机要的两位枢密使被时人称为“四贵”。
唐承隋制,设置了南衙十六卫: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千牛卫,合称“十六卫”。十六卫兵权不重,但官品较高,是宦官极力争取的对象,也是宦官的升转之阶。
宋代宦官担任军职的情形很多,北宋时宦官广泛地参与各类军事行动。宦官秦翰在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多次参与军事行动,先后担任过多种军职。
秦翰长期任职边关,有勇有谋,又善于领兵和团结将帅。他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先后负伤四十九次,在北宋王朝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不居功,不揽权,不谋私利,堪称宦官中之佼佼者,实不多见。
宋朝皇帝对率军在外的武将十分猜忌,宦官却可以使他们相对地放心一些,因而宋代宦官多有直接出任主帅的。镇压方腊起义时,宦官童贯曾出任江浙淮南宣抚制置使,做了全军的统帅。
明朝宦官出任军职的,除了镇守、守备外,还有提督京营和出任监军两种形式。
京营即守卫京城的军队,是用兵时的主力部队。宦官提督京营始于明成祖永乐年间。当时,创置了京军三大营,即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其中五军营设提督内臣一人、武臣二人;三千营设提督内臣二人、武臣二人;神机营设提督内臣二人、武臣二人。这三大营互不统属,至明英宗天顺年间(1457年—1464年),宦官曹吉祥以司礼监总督三大营。于是,京军遂专掌于宦官之手。明思宗崇祯年间(1628年—1644年),京营有派驻的提督太监、坐营太监和监枪太监,分别督责军中事务,甚至连京营的检阅也由司礼监派员负责。
自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年—1424年)开始,明朝对出征军队派遣监军,位高者可加“总监”之名,甚至可以加授“总督军务”的头衔。
崇祯年间,监军大多狐假虎威,借助于帝王的宠信弄权参政,左右出征的将帅,贻误军机,断送了大明江山。
3.出任各类使职
唐朝地方与中央相关的使职,比较重要的有枢密使、宣徽使和学士使。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的表现之一,即通过担任枢密使一职而把持了中央政权。
枢密使由宦官出任始于唐代宗时期,当时的职权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不久,枢密使逐渐侵夺宰相之权,出现了“宰相、枢密共参国政”的局面。唐朝的枢密使执掌机密,参与军国大政的议决,甚至决定皇帝的废立。
宣徽使负责内侍之籍、郊会、朝会、国宴,并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中枢机要。
唐朝设有翰林学士之职,参掌机密,与闻大政,时人视为“内相”,大多是贤良方正之士。唐朝宦官独出心裁地设立了“学士使”这一职务,介于帝王与翰林学士之间,负责传旨和上报,从而参与中枢机要。
明朝司礼监的职权范围总括了唐朝的枢密使、宣徽使与学士使三使之权,在许多方面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司礼监有权批答奏章,有权传宣谕旨,并总管宦官事务,下辖文书房、礼仪房、中书房、御前作,另外还有诸多外差,其职权远比唐朝的三使为重,是名副其实的“内相”。
唐朝设有市舶使、营田使、群牧使、铸钱使等。
市舶使设于广州,主要掌管外来船舶的税收和贸易事务。
营田使管理屯田事务。此类事务本属司农寺管辖,安史之乱后转由宦官兼管。
国家的牧业管理本归太仆寺,安史之乱后设置群牧使管理国家牧业。
铸钱事务本由少府监管辖,安史之乱后设置了铸钱使管辖其事。
这些太监出任使职,掌握了国家财政,中饱私囊,反使国家积贫积弱,成了一个空壳子。
明朝与经济事务相关的宦官设置名目繁多,主要有市舶太监、监督仓场太监、税使、矿监、采办、织造等,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大批宦官被差遣到各地担任矿监、税使,对当时的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危害。如高淮本是市井无赖,后自阉入宫,担任尚膳监监丞。当万历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出京时,他看准这是发财的绝好机会,便重贿权臣,出任辽东矿税使。高淮到辽东后,社会上的残渣余孽纷纷投到他的门下充当税使。他们公开抢掠,敲诈勒索,夺人之产,淫人之妻,使辽东人民陷入了十八层地狱。对于那些敢于反抗的商民,不论老少,均捉拿到天王寺施以酷刑:有的被倒立吊在树上,称“抽脚朝天”;有的被捆住双脚悬在井中,称“悬头系井”;有的被拦腰束住吊在柱子上,称“腰束吕公绦”;有的被置在下有烈火的铁皮上,称“烘焚暖炕”,至于鞭腹笞背,拳打脚踢,更属家常便饭。高淮还将辽阳的富户登记在册,逐一敲诈,多者数千两,少者数百两,最少的也需几十两。富商张柱因其子忤逆不孝而送交官府,高淮闻知后,强行夺走张柱的儿子向他勒索,陆续索银,直到索银达四万余两才罢手。
明朝大批宦官出任使职,都像高淮这样只谋私利,不以国家为重,胡作非为,致使国家江河日下,积重难返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