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稿讲话 即兴发言-人靠衣裳马靠鞍——用修辞为你的讲话“乔装打扮”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

    可是你知道吗?你的脱稿讲话同样需要包装。很多人不禁会问:人穿的是衣裳,那语言能穿什么呢?事实上,丰富的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话语的衣服。如果话语不加修饰就直接脱口而出,就如裸奔一样,不仅粗俗不雅,而且让当事人受到伤害。从今天开始,让我们学习修辞艺术,跟裸奔说“bye bye”!

    拒绝“裸奔”——修辞让脱稿讲话血肉更丰满

    俗话说:“人靠衣装,佛靠金装。”可是你知道吗?你的脱稿讲话同样需要包装。很多人不禁会问:人穿的是衣裳,那语言能穿什么呢?事实上,丰富的各种修辞手法就是话语的衣服。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不加修饰就直接脱口而出的语言,如同不穿衣服裸奔一样,不仅粗俗不雅,而且容易让当事人受到伤害。可很多人不以为然,他们把这种不懂包装的讲话方式看成是性情豪爽,敢于直言直语、仗义执言,甚至在内心里感到自豪。

    裸奔的讲话方式,果真值得赞美吗?事实上,如果你裸奔讲话,人生会错失很多机会,甚至在关键时刻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个故事:

    据说朱元璋当皇帝后,小时候光屁股一起玩的伙伴都想攀附他。有一天,一位伙伴来到金銮殿,已经几十年没见过面,朱元璋早已记不清他的名字了。怎么办呢?他计上心来,如此叙述儿时往事来:“微臣当年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菜将军。”朱元璋听后勾起童年回忆,心中快乐,随即就封他做了大臣。

    听到这一消息后,另一个小伙伴坐不住了。当年他跟朱元璋最要好,心想我肯定会捞个更大的官职。他也来到金銮殿,一见面就说:“老朱,咱哥儿们以前帮人放牛。一次,在芦花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还未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汤也撒了。你只顾抓地上豆子吃,却连红草叶也送进嘴里,谁料叶子卡在喉咙,使你很痛苦。幸好我叫你把青菜叶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带下去,后来你放屁拉稀好几天……”朱元璋被人揭了老底,嫌他讲话不顾体面,龙颜大怒:“给我推出去斩了!”

    通过上述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同样的一件事,第一个人懂得将粗俗的往事进行委婉艺术的包装,并与朱元璋的身份相结合,非常贴切自然,自然博得龙颜大悦,获得加官进爵。而另一个人却直愣愣地照实直说,当面揭丑,让皇帝颜面尽失,自然就落个被砍头的下场。由此可见,讲话时一定要拒绝裸奔,要用各种手法对自己的语言进行包装。

    那么,脱稿讲话者应该如何进行语言的包装呢?

    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修辞手法对自己的讲话进行“乔装打扮”。修辞手法是一种语言的魔术,可以让枯燥变生动,将抽象变形象,让虚弱变有力,让冷血变催人泪下。总之,只要你学会了修辞技巧,你的讲话内容就能更加血肉丰满。

    在这里,以比拟、对比、反复修辞手法为例,简单讲一下修辞手法的魅力。

    第一,比拟修辞。即把甲事物模拟为乙事物来进行语言描述。比拟由本体、拟体两部分组成。根据本体与拟体的关系,一般将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两类。所谓拟人,是指把物或者抽象概念当作人来进行描述,并赋予它人的行为动作、思想感情、音容笑貌等。例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这句话就属于比拟中的拟人修辞;而所谓拟物,即将人直接当做物,或将此物当彼物来描述,比如“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这句话就属于典型的拟物,即把“恶霸”比拟成有尾巴的动物来进行描写。

    第二,对比修辞。所谓对比,就是将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两个不同方面,或两种不同事物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其中两种事物或概念的对比叫两体对比,而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之间的对比,叫做一体两面对比。比如,在讲话过程中,发言者为说明远离小人的重要性,便引用了“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这句话。在这里,发言者就是恰到好处地运用对比修辞,从而让听众明白了远离小人的重要性。

    第三,重复修辞。即为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的修辞手法。

    在诗人艾青的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一文中写道:“她含着笑,洗着我们的衣服/她含着笑,提着菜篮子到村边的结冰的池塘去/她含着笑,切着冰屑悉索的萝卜/她含着笑,用手掏着猪吃的麦糟/她含着笑,扇着炖肉的炉子的火/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可以说,为了赞美保姆——大堰河的勤劳和善良,艾青在这里连续用了六个“她含着笑”,从而使大堰河勤劳乐观的形象跃然纸上。

    按照反复使用的类型,可以将反复修辞分为连续反复和间隔反复两种。

    1连续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相继重复,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例如在“中国运动员,中国运动员,要将只手遮天”这句话中,连续重复了“中国运动员”这个词。而在“多谢,多谢,这事真还得多谢你们”这句话中,又连续重复了“多谢”这个词。

    2间隔反复。在接连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隔有其他的词语或句子,这叫间隔反复。例如在“困难来了,纠缠来了,情绪来了,心、肝、身体被它们折磨着,日夜不宁……”这句话,就属于间隔反复。

    在脱稿讲话中,间隔反复有时会和排比、反问等修辞结合在一起使用。例如:“估测数据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计算的时候,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的时候,要有稳健的判断。”此句反复和排比一起使用,有力地强调了科学家的能力和胆识。又例如:“世上有不经过播种耕耘而成熟的果实吗?世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此句通过句式的反复和反问,强调了果实成熟的不易。

    总之,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够让脱稿讲话摆脱枯燥,从而血肉丰满起来。如果你在脱稿讲话中遇到言语干瘪、听众昏昏欲睡的情况,就可采取修辞的方法使话语妙趣横生,让听众欲罢不能,爆发出一阵阵如雷鸣般的掌声。

    反问——反客为主的语言技巧

    反问又被叫做反诘、激问,是一种用疑问形式来表达确定意思的修辞手法。反问修辞的主要特点是只问不答,让听众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讲话者真正想表达的意思。在脱稿讲话中,反问能够明确表达、强调讲话者的某一观点见解或思想感情,给听众一种不容辩驳的气势。

    印度著名诗人泰戈尔曾访问中国。在一次演讲后,担任翻译的徐志摩问泰戈尔:“您这样永远创作不息,究竟是苦还是乐?”泰戈尔微笑着回答:“你去问问夜莺,它呕心沥血地歌唱,究竟是苦还是乐?你去问问河流,它日夜不息地流淌,究竟是苦还是乐?”

    面对徐志摩的提问,泰戈尔巧妙地提出两个反问句,他的回答意象优美、含蓄典雅,令人耳目一新,表现了创作的热情和超脱的情怀。同时,泰戈尔的反问也增强了其语言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禁烟英雄林则徐,他一生清正廉洁。有一次,有人劝他应多积些钱财,以便将来留给子孙。林则徐却坚定地回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

    面对他人的劝说,林则徐连用两个反问句作答,显得力度十足,令人深思,增强了语言的表达效果。可见,在特定的条件下,妙用反问,能够取得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反问句包括否定式反问和肯定式反问两种,而且每一种都有其独特的功能。所以,在脱稿讲话中,我们一定要掌握这两种反问形式的具体用法。

    第一,肯定式反问。看似肯定,实际上表达的是否定之意。与一般的肯定句相比,肯定式反问的语调上扬、语气更重,表达力度更强。例句:如果我们只顾眼前利益,搞短期行为,污染了环境,破坏了生态,还怎么持续发展?我们的后代怎么办?在这句话中,就连用了两个反问,表达了讲话者对肆意污染环境、破坏生态行为的强烈不满,号召听众们自觉地抵制这种破坏环境的恶劣行为。

    第二,否定式反问。即用反问语气表达肯定的内容。例如:“难道人是生而知之,后天就不需要学习吗?”这句话是在反驳“人生而知之”的论点,其主要目的是在强调“人都需要学习”的重要性。如果讲话者平铺直叙,以陈述的方式来表达这个观点,就会显得平淡无力。而采用反问句式,则可以使讲话者的感情更强烈,观点更鲜明,从而给听众留下了深刻、难忘的印象。

    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法拉第,在他刚发现电磁感原理时,众人并不认可。甚至有人当面讽刺法拉第说:“这个原理,恐怕没什么实际应用价值!”法拉第听到后,反问对方:“那你说说,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呢?”

    面对他人的无礼嘲讽,法拉第没有采用直接反驳的方式回击对方,而是巧妙地反问。这不仅给对方有力的还击,而且还暗示电磁感应原理像新生儿一样,将会逐渐成长壮大起来,可谓寓意深刻,说理透彻。

    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要想使自己的观点更具鼓动性和说服力,就要善于运用反问修辞。然而,反问修辞虽好,但也不可随处乱用。比如,当讲话者对某一问题了解不够深入时,就不要轻易运用反问修辞。这样一来,你不但没有把对方驳倒,反而使对方据理力争,把你驳得无言以对、哑口无声。

    总之,脱稿讲话中要想用好反问修辞,既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更要掌握逻辑的严密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把反问修辞运用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设问——让话语更吊人胃口

    如果在脱稿讲话中总是单一的叙述会显得枯燥乏味,这个时候怎么办?有一种很好的调味剂是设问修辞。设问修辞手法,能够将所要表达的内容变得一波三折,同时具有很突出的强调作用。即讲话者为强调某一讲话内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问自答。另外,也可以只问不答,由听众经过思索后自己得到答案。脱稿讲话中,讲话者巧妙运用设问修辞,可以引起听众对讲话内容的重视,从而激发听众主动去思考问题。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革命军攻占了象征沙皇反动统治的皇宫。

    当时,俄国的农民们大喊大嚷,发誓要将之付之一炬,以解他们的心头之恨。见此情状,一些工作人员纷纷出来劝说,但都无济于事。

    列宁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赶到了现场。他很恳切地对那些义愤填膺的农民说:“农民兄弟们,皇宫是可以烧的。但在烧它之前,我可以问你们几个问题吗?”

    农民们一听列宁并不反对他们烧皇宫,于是齐声回答:“可以,你说吧!”

    列宁问:“请问皇宫里面原来住的是谁?”“是沙皇统治者。”农民们大声地回答。

    列宁又问:“那皇宫又是谁修建的呢?” “是我们呀。”农民们坚定地回答。

    “那么,既然是咱们人民修建的,现在就让咱们的人民代表住,你们说,行不行啊?”

    农民们都连连点头。

    列宁最后问:“皇宫现在还烧吗?” “不烧了!”农民们齐声回答。

    皇宫终于保住了。

    在这场讲话中,列宁用一连串的设问,对广大民众循循善诱,不仅巧妙清除了他们心中的障碍,更是成功保住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建筑。同样,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要想使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同样需要用设问的方式来诱导听众思考,并最终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在具体的运用中,根据提问的方式不同,设问修辞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第一,一问一答。即讲话者先提出一个设问句,紧接着自己回答。这种一问一答的设问,可以迅速吸引听众的注意力,然后讲话者通过感情真挚的语言表达来感染听众,从而达到让对方深思的讲话效果。

    第二,几问一答。即讲话者先提出一连串的设问句,然后再一一加以回答。这种设问方式,能够有效增强讲话者的语言气势,以一种势不可挡的语言魅力来折服听众,最终使听众心服口服地接受讲话者的观点。

    第三,连续问答。即连续地使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这种设问,以步步紧逼的手法制造出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也就是说,讲话者可以在层层逼近的过程中,使听众对自己的观点从怀疑到接受,再从接受到认可,最后从认可到最终的大力支持。

    在脱稿讲话中,设问用在不同的地方,也常常会起到不同的语言效果。比如,在讲话题目中运用设问,可以激发听众对讲话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之产生一种想听的欲望与冲动;如果在讲话的开头运用设问,则可以巧妙拉近讲话者与听众之间的距离,让彼此产生亲近感,从而增加了讲话者的信服力;如果在文章结束时运用设问句,则具有强调、总结的效果,从而使自己的讲话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无论在生活的交流中,还是在工作的沟通中,人与人之间产生分歧、争议是正常的。然而,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不管双方之间具有怎样的分歧和矛盾,但彼此之间总能找到某些“共同点”。所以,讲话者要想说服听众接受自己的观点、看法,就要善于运用“设问”的方式来引导对方,使对方的观点与你达到“高度一致”的频道。这样一来 ,你的脱稿讲话目的自然也就达到了。

    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每个人都具有抗拒外来说服的心理本能,此时讲话者不可强硬地否定、指责对方,而是要善于“求同存异”,并在“求同”的过程中来缩短彼此之间的心理差距,进而达到成功说服的目的。

    对比——让美者更美,丑者更丑

    讲话,这件事简单吗?看似简单,实际上并不简单。说它简单,是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在讲话,稀松平常,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虽然大家每天都在讲话,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把话讲好,这又证明了讲话的不简单。

    为了让自己的脱稿讲话更具感染力,我们可以采用对比修辞手法。所谓对比修辞手法,即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鲁迅将战士和苍蝇对比说:“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毛泽东将成功和失败对比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其中都运用了对比修辞。

    由此可见,对比修辞手法可以让讲话内容更加冲击十足、曲折丰富,尤其是更加接地气。不接地气的语言,怎么可能打动听众呢?所以,要想真正打动人心,就要借助对比修辞手法,使美的更美,丑的更丑;好的更好,坏的更坏。

    说到这里,还有一则关于扁鹊的故事。其大概意思如下:

    魏文王问扁鹊:“你们三兄弟谁的医术最高明?”扁鹊说他大哥的艺术最高,接下来是他二哥,最末的才是他自己。魏文王感到疑惑,就问扁鹊为什么你最出名呢?扁鹊回答说:“我大哥给人看病,都是在病还没发作之前就帮人治好了,一般的人都不知道他在无形中铲除了病因,因而他的名气无法传出去,只有我们自己家人知道;我的二哥给人看病,是在病很轻微的时候就治好了,因此名气也就周围乡里人知道;而我呢,所治的病都是已经很严重的,因此大家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名气也传遍国家。”

    这则故事中,扁鹊通过三个人的巧妙对比,让医术高超的大哥凸显出来,同时也说明世人的愚蠢和无知。这就是对比的力量,就像京剧脸谱一样对比鲜明,让人一望便知。

    关于美与丑的对比,《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大家都知道什么是美之后,也自然而然的知道什么是丑了。因而,在脱稿讲话中,要想让自己的话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多运用对比的确是个很好的法子。这往往比你堆砌一大堆的华丽辞藻管用的多,更比你呆板念稿子更有力量。

    关于对比修辞的巧妙运用,我国流传了不少鲜活的事例。比如,大家所熟知的纪晓岚就很善于使用对比技巧。

    有一天,乾隆问纪晓岚忠和孝是什么。纪晓岚答道:“忠就是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孝,就是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这合起来就是忠孝。”

    谁知,高明的乾隆皇帝立马“将”纪晓岚的“军”道:“朕现在就赐你一死。”纪晓岚叩头谢恩后出去寻死。半柱香的功夫过去了,纪晓岚却气喘吁吁地跑了回来。

    乾隆皇帝见纪晓岚活着回来了,满心欢喜,但又故作严肃地训话道:“大胆纪晓岚,朕赐你一死,你竟敢不死?”这时,纪晓岚立马跪在地上,然后向乾隆解释道:“皇上,臣罪该万死。臣遵从皇上的谕旨去死,但正当我准备跳河自杀时,屈原却突然从河里跑出来。他怒气冲冲地向我喊道‘纪晓岚,你这个混蛋家伙,我当年跳江,是因为楚怀王昏庸无道;但当今皇上皇恩浩荡,贤明豁达,你怎么能死呢?’听屈原这么说,这不我就又回来了!”

    乾隆听纪晓岚这么说,默然无语。此时,如果真的让纪晓岚去死,说明自己也像楚怀王一样昏庸。于是只好自我解嘲道:“好一个铜齿铁牙纪晓岚,竟然把朕给绕进去了!”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有时候,很多人被皇上赐死,并不是因为犯了滔天大罪,也可能只是因为一句玩笑话而已。这正如上文中的乾隆皇帝和纪晓岚,起初只是在讨论忠和孝的话题,但在话赶话的情况下,却把纪晓岚推到了死亡的浪尖上。如果换做其他人,也许真的就一命呜呼了。而能言善辩的纪晓岚,却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来赞美乾隆,不但令乾隆龙颜大悦,而且为自己的“不死”找到了充分的理由。从这个例子中不难发现,“对比”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往往具有一种起死回生、柳暗花明的魅力。那么,在脱稿讲话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呢?以下策略可以参考:

    第一,要懂得辩证法。万事万物都有对应的事物。比如天和地相对,太阳和月亮相对,男人和女人相对。老子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由此可见,这些相对事物之间存在统一的内在联系。正如毛主席所说:“辩证法的核心就是对立统一。”如果我们在脱稿讲话中明白这一道理,就会使用对比手法。

    第二,培养逆向思维习惯。对比修辞运用最关键的一点是从反面入手,而这就需要逆向思维策略。群众的眼睛未必是雪亮的,你能够逆向思维,跳出从众思维误区,就能找到丰富的讲话引爆点。为了培养逆向思维习惯,建议背诵古代启蒙经典《声律启蒙》,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学到对比、对偶、对仗的语言艺术。

    第三,巧用俗语、歇后语、俏皮话、网络语录等语言进行对比。现在流行一句话:“高手在民间。”确实如此,大量的俗语、谚语、歇后语中也隐藏了对比手法。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当你穿上了爱情的婚纱,我也披上了和尚的袈裟……”“生时何需久睡,死后自会长眠”,等等。这些对比鲜明有趣的句子,在脱稿讲话时巧妙穿插,可以为你的演讲增光不少。当然,这需要你平时就注意多加搜集、积累。

    比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

    在传统经典著作《诗经》中的《关雎》篇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用雎鸠鸟的状态来比喻年轻人的恋爱行为,这样的比喻既浪漫又美好,所以千古传诵。由此可见,在脱稿讲话中使用比喻,能够表达出一种妙不可言的感觉。

    什么是比喻?即在说明某一事物时,不直接说,而是通过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这就是比喻。比喻又称打比方,在脱稿讲话中,如果能够运用打比方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说明某个道理,则可以使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有助于听众对讲话主题的深入理解。

    美国伟大的演说家拉尔夫·佩里特就是一个善于运用比喻来进行演讲的人。在他还未成名时,曾经以《挫折大学》为主题进行一场演讲。为吸引听众听完自己将近四个小时的演讲,他着实在开场白上下了一番功夫。面对无数听众,他是这样开始自己的演讲的:

    尊敬的女士们、先生们,很感谢大家来听我的演讲!作为演讲者,我不希望大家坐在这里看我如何表演,而是希望大家能够坐下来用心倾听我在讲什么。在这里,我只是一辆送货的车子。在货车到达你们的家中时,相信大家感兴趣的并不是货车的外表,而是货车里装的各种商品。

    在送货的过程中,虽然有时货车是一辆破车,但里面却装满了不错的商品。所以,在这次演讲中,请大家不要过度关注我这辆货车的外观,更不要过分地在意它的破烂不堪,也不要过分在意它的嘎吱作响,更不要过分地在意商品的包装与捆扎如何,而要走进车里,去看看商品吧!我相信,这些商品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的!

    在这场讲话开场白中,拉尔夫·佩里特心理清楚自己的知名度并不大,无法利用“名人效应”来吸引听众。为解决这样一难题,拉尔夫·佩里特在演讲一开始,就巧妙地利用比喻修辞,把自己比喻成一辆外表破旧不堪但里面却装满优质商品的货车。他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醒听众,在听演讲时,要像平时购买商品一样,不要只看外表,而要注重商品的质量。

    可以说,正是借助这一比喻手法,拉尔夫·佩里既向听众传达了自己“虽不是什么名人,但演讲却值得一听”的信息,同时也避免了直接“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另外,拉尔夫·佩里特“走进车里去看看商品吧!”这句话,更是生动、形象,用一种提醒的方式激发了听众继续听下去的欲望。

    由此可见,脱稿讲话中,用好比喻修辞,将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冗长为简洁,化平淡为神奇;从而增强了讲话者语言的表达效果。所以,脱稿讲话者要想一鸣惊人,就一定要在比喻修辞上下功夫,从而使自己的比喻达到以下几点要求。

    第一,比喻要贴切。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决不能把毫不相干的两个事物硬是放在一起进行比喻。这样一来,不但不能达到生动、形象的描述效果,反而会给听众留下一种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坏印象。著名诗人北岛有首标题为“生活”的诗,内容只一个字“网”。可不是吗?错综复杂的生活确实很像一张网:有亲情之网、仇恨之网;互助之网、破坏之网;善良之网、罪恶之网;幸福之网、痛苦之网……各种各样的网密密麻麻、相互交织,就这样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活图景。这个比喻可谓创意奇特、精辟贴切。

    第二,比喻要通俗。即在进行比喻时,选择的喻体一定要浅显、具体、具有大众性,保证大部分听众都了解这一事物。反之,讲话者选择的喻体听众很陌生,就很难达到通俗、生动、形象的比喻效果。著名作家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形容三仙姑:“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象驴粪蛋上下了霜。”好一句“驴粪蛋上下了霜”,真是通俗而不粗俗,活灵活现的样子立即跃然纸上。

    第三,比喻要具有形、神性。即用来对比的两个事物之间不仅在外表上具有共同点,而且其内在本质或神态上也具有某种相似性。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形象、生动的比喻效果。《轮椅上的霍金》中这样评论霍金:“他不能写字,看书必须依赖一种翻书的机器,读文献时必须让人将每一页平摊在一张大办公桌上,然后驱动轮椅如蚕吃桑叶般地逐页阅读。”霍金阅读和蚕吃桑叶之间存在某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联系,这个比喻可谓神妙之极。

    第四,比喻要具有相近性。即比喻中的喻体和本体必须属于不同性质的两种事物,但在某些方面又具有极其相似的特性。如果本体和喻体属于相同的事物,这将失去了比喻修辞本身的价值和意义。另外,如果两种事物之间不具有相似或相近性,其两者之间就失去了可比性,同样也无法进行比喻。例如,《红楼梦》中这样描写林黛玉:“闲静时似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曹雪芹将林黛玉和娇花、弱柳作比喻,不仅道出了林黛玉的美丽,而且还暗示她多愁多病的性格,相近度不仅局限于外在,而且在内在上也十分相通,功力实在非常人可比。也由此可见,比喻是多么有趣。如果语言中没有了比喻,可以想象这个世界将是多么单调、枯燥。

    借代——以简代繁,富有内涵

    借代,即指不直接说出某人或某物的名称,而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名称来代替。其中,用来代替的叫做“借体”,被代替的叫做“本体”。脱稿讲话中,如果讲话者善用借代修辞,不仅可以使讲话内容听起来幽默、风趣,而且能够巧妙化解各种尴尬局面。

    有一次,著名作家冯骥才到美国访问。一位美国朋友带着儿子去看他。在他们谈兴正浓时,冯骥才突然发现朋友的儿子竟穿着鞋子爬上了他的床,并站在雪白的床单上拼命蹦跳,但孩子的父母并没有发现这一幕。冯骥才不忍心床单被孩子如此糟蹋,可如果直截了当地将孩子撵下来,势必会造成朋友间的尴尬局面,而且会显得自己太小气。

    思索片刻,冯骥才用手指向床,并幽默地说道:“请你的儿子回到地球上来吧!”这时,朋友夫妇才发现孩子闯了祸,连忙大笑着说:“好,我和他商量商量。”

    在这段风趣而幽默的对话中,冯骥才巧妙地运用了借代修辞。他在建议朋友把孩子从床上请到地板上时,故意把“地板”说成“地球”,这样一来,朋友即领会了他的真实意图,同时也为朋友保留了面子,避免出现当面指责孩子犯错的尴尬。

    在实际的运用中,借代修辞又分为以局部代整体、以特征代本体、以具体代抽象、以专名代泛称四大类。其具体运用如下:

    第一,以局部代整体。即用事物的一部分来代替本体事物。例如,在唐诗“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李白就是用船的一部分“帆”来代替“船”。在脱稿讲话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借代修辞,可以营造画面感,从而更形象地感染听众。

    第二,以特征代本体。即借用事物本身呈现的某种特征、标志或某种关系,如处所、场地、数量等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在“巾帼不让须眉”一句中,就是以“巾帼”借代女人、“须眉”借代男人。其中,“巾帼”代表了女人围头巾、佩戴装饰物的特征;而“须眉”者代表了男人胡须、眉毛浓密的特征。由此可见,脱稿讲话者利用借代修辞可以让平淡的词汇变得更生动、具象,更契合听众的日常生活经验,容易引发心理共鸣。

    再比如,某人在一次脱稿讲话中说:“我爷爷那个年代,离不开袁大头。”在这句话中,朋友就是以“袁大头”来借指“印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其原因在于,当时银元的最大特征是印有袁世凯的头像,所以人们常常以“袁大头”来代指银元。

    第三,以具体代抽象。即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来借代无形无色等抽象事物。例如,军事家、政治家陈毅在诗作《梅岭三章》中写道:“南国烽烟正十年。”所谓“烽烟”原本指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然在这首诗中则代指战争。可以说,正是陈毅巧妙地借用了“烽烟”二字,从而把“战争”描述的更具体化、形象化。

    第四,以专名代泛称。即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例如,谚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这句话就是借“诸葛亮”来指代机智多谋之人。比如流行的网络语:“我是打酱油的。”在这里并不是真的打酱油,泛称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一种心态。在脱稿讲话中,如果你能熟练地运用专名,可以让讲话变得妙趣横生。

    夸张——言过其实,突出个性

    夸张,指的是针对事物的某些特征,运用丰富的想象,有目的地做出超越事实的描述,从而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运用了夸张修辞,突出强调了瀑布的气势,表达了作者对瀑布的赞叹之情。在脱稿讲话中,如果你擅长运用夸张修辞手法,则可以让你的讲话具备瀑布一样滔滔不绝的气势。而且有时候,在讲话中运用夸张也可以营造出一种幽默的效果。

    众所周知,央视主持人李咏的长相可谓“很有特点”,脸长而窄,而且嘴大,眼小。但李咏从不避讳自己的长相。有一次,一位记者笑着问李咏:“你的脸到底有多长啊,你量过吗?”李咏听了一脸坏笑地说:“今天早上的汗现在刚流到下巴!”记者又问他:“你有没有想过换一个发型?”李咏听了再次打趣道:“想过呀,但头发又少又软,又怎能盖得过这张长脸?”

    上例中记者对李咏的提问带有调侃之意,同时也具有揭人短处之嫌。但李咏并没有因为这两个问题使自己陷入尴尬之地,反而用过于夸张的语言来调侃自己的“长脸”;然后再笑言自己“头发又少又软,盖不过长脸”,尽显机智幽默意味。

    与其他幽默方式相比,夸张式幽默可谓别具一格,但在运用夸张时必须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然后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形象化地表现,这样才能产生幽默效果。

    在夸张修辞的运用中,有时需要把事物的性质、状态、特征等,故意往“大、多、高、强、深、快”等方面说,这种夸张称之为“扩大夸张”。

    有一位美国老太太,为证明自己的儿子比林肯还要聪明。她说道:“我儿子5岁就会念葛底斯堡演说词了,可林肯到50岁时才会念。”

    大家都知道,葛底斯堡演说词是林肯总统在南北战争期间的经典演说,林肯在做这场演说时已经50岁。其实,这位老太太当然清楚自己的儿子远远不如林肯出色,但为证明自己的儿子聪明过人,故意把儿子与林肯进行对比,然后再借用这种夸张修辞来赞美儿子。在这段文字中,老太太的话语的确夸张的离谱,而且带有明显的荒谬性,但正是由于言过其实的荒谬,从而制造出了令人惊叹不已的幽默效果。

    在夸张修辞中,与扩大夸张相对应的是缩小夸张。所谓缩小夸张,即故意把事物往小处说,使之更“小、少、低、弱、浅、慢”等,有时甚至会数倍缩小。

    有一次马克·吐温坐火车去一所大学演说,他急着赶时间,可是火车却开得很慢,他对此充满不满情绪。当列车员过来查票时,马克·吐温递过去一张儿童票。列车员打量了一下马克·吐温,幽默地说:“还真没看出来你还是个孩子!”马克·吐温回答:“我现在已经不是孩子了,但我买火车票时还是个孩子呢。”

    在这段对话中,马克·吐温就运用了缩小夸张修辞。我们都明白,火车即使开得再慢,也绝不至于慢到让一个人从小孩长成大人。但是,马克·吐温就是借这种夸张讥讽火车的缓慢程度,从而产生出极强的幽默效果,让人不禁呵呵一乐。

    在脱稿讲话中,夸张修辞能够营造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让听众印象深刻、过耳难忘。如果你善于使用夸张修辞,就可以很容易地抓住听众的注意力,颠覆他们的认知常识,让他们情绪激荡、欲罢不能。但是,在使用夸张修辞手法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四点:

    第一,夸张要符合真实。夸张可以夸大其词,但不可离谱。离谱就是失去依据和基础。对于夸张修辞来说,不管如何渲染,内核和本质却必须真实。比如,“静的掉根针都能听见”、“他饿得都可以把一头大象给吃了”、“三十年过去了,弹指一挥间”等等,以上这些夸张修辞中虽然看似夸大,但在人们的心理感受上是绝对真实的,如此说并未让人觉得有任何不妥之处。由此可见,夸张修辞一定要以心理真实为根本。如果你在脱稿讲话中,能熟练运用夸张修辞,则可让你的讲话不可思议、一鸣惊人。

    第二,夸张要突出差距。在运用夸张修辞时,一定要对比鲜明,不可相差无几。例如:“她还没有端酒杯,就醉了”,这句话显然运用了夸张手法,大家一看都能明白,并能真切地感受到美酒佳肴的氛围。但如果换成这样的句子:“她喝了三四杯,就醉了”,这样则让人分不清楚是事实还是夸张。所以,夸张修辞一定要强化差别,这样才能营造夸张效果。

    第三,夸张要注意场合。在脱稿讲话中,夸张修辞并不是用在哪里都适合的,还要注意场合。尤其在科技演说、新闻报道、经验汇报等场合,要少用或者完全不用夸张修辞,以免歪曲事实、生出事端。比如,如果你在公司财报中说“我们今年的盈利收入叠加在一起,有一座山那么高”,则会给人一种浮夸、虚假的感觉。

    第四,夸张要有限度。夸张修辞可以放大事物的某些特点,让你的脱稿讲话更加引人注目。但是,我们要知道过犹不及,要掌握夸张的限度。千万不能口无遮拦、一味往大里说,否则会让听众觉得你故弄玄虚、缺乏诚意,从而使自己的话语失去应有的真实度和信服力。

    双关——一枪打二鸟,一语示二意

    我们常说,沟通时要学会听弦外之音,事实上我们有时候也要学会说弦外之音。在修辞手法中,跟弦外之音最接近的就是双关语。所谓一语双关,是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同义、谐音关系,使言辞有意识地具有双重意义。

    美国总统福特,在当众讲话时就喜欢用双关语。一次,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说:“我的名字叫福特,不叫林肯。”当时林肯既是美国总统,又是一种名牌汽车的称谓;福特则是价位低廉、深受大众喜欢的汽车。福特的这句话可谓一语双关,含蓄地暗示了自己是大众喜欢的总统。不得不承认,福特总统这一“双关语”的运用,大大提升了民众对他的支持率。

    在脱稿讲话中,双关语可以使你的表达更含蓄委婉、风趣诙谐,而且有时还能起到劝解、讽刺等语言效果,从而使听众通过风趣的语言来读懂意味深长的道理。那么,在具体的语言运用中,双关具有哪些表现形式呢?具体来说包括谐音双关、语义双关、对象双关三种。

    第一,谐音双关。即利用词语之间的同音、近音关系,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再增加相关意义的一种方法,它是把原有词义和相关的新词义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以产生出新的表达效果。例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此句中的“晴”跟“情”谐音,表面上好似是在说天气,暗中却是在表达感情,可谓一语相关。

    在语言的表达上,谐音双关也是歇后语构成的一种常用方法,本来毫不相干的两种事物,由于读音相同或相近,便构成了幽默、生动的歇后语。比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石头人开口——说实(石)话、拉着胡子上船——牵须过渡(谦虚过度),等等。

    谐音双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相当普遍。在某大型广场,有这样一则标语:“痰纸—挥间,地面玩完。”“弹指—挥间”本意表示时间极短,但在这句标语中,“痰纸”与“弹指”谐音,这则标语巧用谐音双关,告诫众人千万不要往地面上吐痰、扔纸。这种提醒方式比直截了当的警告更容易被人接受。

    第二,语义双关。语义双关是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构成的双关。从本质上来说,讲话者通过借用语言漏洞偷换概念。而且概念被偷换得越离奇、越隐蔽,表达效果反而越好。

    在京剧《八一风暴》中,有这样一段对白:“嘿嘿,秘书长,你高兴得太早了吧,你看,我这儿还埋伏着一个车哪!将!秘书长!从全局来看,你输了,你完了,你交枪吧!”

    这段话的语境是:打入敌军的地下工作人员张敏跟敌秘书长下棋时的一段双关语。表面上说的是下棋的事,实际上是暗指敌我双方军事斗争的形势,含蓄曲折,意味深长。

    在脱稿讲话中,讲话者要想运用语义双关,首先要先找到一个能够容纳不同意思的概念或词语,而且要让自己所表达的意思能够在这一词汇中同时显现出来。此外,想要更好地表现出语义双关的效果,就要故意使两种意思不相协调,甚至是越相互冲突,其表达效果反而越好。

    第三,对象双关。对象双关是双关类型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具体来说,是依靠特定的语境,让一句话关联到两个对象。在语言表达上,对象双关的奇妙之处在于:明里在说东,实则说西;明里指桑,实则骂槐,即通常所说的“指桑骂槐”。

    著名诗人海涅是犹太人,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他常常遭到无故攻击。一天,一个旅行家对他说:“我刚发现了一个小岛,岛上竟然没有犹太人和驴子!”海涅镇静地说:“看来,只有你和我一起到那个岛上去,才能使犹太人和驴子都不缺!”

    在这段对话中,旅行家拿犹太人与驴子相提并论,其目的是在讽刺、嘲笑海涅是犹太人,而海涅却机智巧妙地将对方比作驴子,从而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让对方有苦难言。不过要注意的是,对象双关在运用中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不到万不得已,不要轻易使用。

    总之,双关语是一种灵活机智的说话技巧。在脱稿讲话中,如果你掌握了双关修辞技巧,不但能使自己的语言幽默风趣,而且能够巧妙地应对各种尴尬之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