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领袖毛泽东-谈笑风生 不计安危——杨奇清忆护卫毛泽东访苏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开国大典后,一个周末的晚上,国务院办公厅灯火通明,杨奇清奉命去周总理处汇报工作。这时,公安部杨奇清的办公室里,电话铃急促地响着,秘书小王拿起听筒一听,是中央警卫师师长吴烈打来的紧急电话,报告在香山毛主席的住处双清别墅附近发现了一个形迹可疑的人,从那人身上搜出一支“独眼龙”手枪,要求迅速查处。可杨奇清在总理处迟迟未归,小王年纪轻,又辛苦了一天,等着等着在沙发上睡着了。凌晨,他猛然醒来,发觉自己身上盖着副部长的大衣,才想起重要情况没有报告,连忙把刚刚入睡的副部长叫醒。

    杨奇清一听火了,他一面迅速地穿衣,一面严厉地指责小王:“像你这样糊里糊涂,脑袋搬了家还不知道怎么回事!”他完全无视羞愧交集的小王,“非狠狠处分你不可!”说罢,早饭也没吃,赶到部里组织人员侦破案子去了。

    杨奇清整整忙了大半天,直到查出个水落石出,他才放下心来,和解似的拍了拍小王的肩:“好了,已经查清了。这样的大事关系主席的安危,可千万不能大意呀!今早上我急了,对你不应发那么大的火,你别放在心上!”停了一下,他不无歉意地说:“你也太累了,有时间,我们下个星期天去颐和园划船,痛痛快快玩它一天,好吗?”“好的。”小王憨厚地笑了。可是,副部长许下的愿,好久了,还没兑现,小王噘着小嘴巴,嗔道:“副部长,你说话可算数?”“算数,下星期咱就去!”可多少个星期日过去了,他仍没去。小王不怪他,副部长太忙啊!他哪有空闲呢?

    没多久,他又接受了一项特别任务。

    那是1949年12月初,一辆北去的列车徐徐驶出北京站,未几,停靠在山海关。望着那雄伟壮观的天下第一关,坐在列车中部的一位身着呢大衣,脚蹬方口皮绒鞋,体格魁梧,笑容可掬的首长,对身旁的杨奇清说:“这里停多久?”杨奇清回答:“半小时。”“下去看看吧?”首长说。“外面风大,您帮主席加点衣服!”杨奇清关照着一旁的汪东兴,随即起身到前后的车厢里跟滕代远和任远、冯纪等人打了个招呼,便又回到主席身边。杨奇清第一个跳下列车。车站的列车员望见走在中间的首长,朝她们频频点头致意,一股暖流涌上心头。她们差点叫出声来:“毛主席,您好!”但望着前面的“卫士长”那平和中透着严谨的目光,和他那紧紧抿着的嘴唇,她们会意地把千言万语凝聚在心头,只是用目光向主席传去纯真的崇敬之情。

    人们都明白,当时的环境十分复杂。沿线国民党散兵游勇、土匪、特务、反革命分子,帝国主义的间谍分子,还没有彻底肃清,杨奇清的身上担着多重的担子!尽管已是寒冬腊月,千里冰封,可杨奇清等公安保卫战士的心里却是暖烘烘的,他们头上冒着热气。这里有对党和国家的领袖的一片赤子之心,也有对保卫工作的几分担心。熟悉内情的同志知道,杨奇清等人为了绝对保障主席的安全,已经有多少个不眠之夜了。这次主席出国访问苏联,庆祝斯大林七十寿辰,签订中苏友好互助同盟条约,这情报已被潜伏的敌特机关通过电台向他们的主子发出。杨奇清除了组织公安人员紧急侦破外,还不顾爱人病危正在抢救,匆匆把她托付给同志们,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护卫毛主席的征途。

    一辆编号为9002次专车,风驰电掣般往北驶去。专车经过的路线,护路部队一公里一个岗哨,一双双警惕的眼光,密切巡视着四面八方。专列上的乘务人员更是一一选好了的。这一切,都是在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下,由杨奇清与滕代远具体部署的。此刻,周总理的话还在杨奇清耳边回响:“我们国家还刚刚解放,对隐藏的国内外反革命分子,还没来得及彻底清扫。要百倍警惕,防患于未然,绝对保证主席的安全!”

    在那些日子里,杨奇清和滕代远多次凑在一起,商讨着防范措施。当时,在哈尔滨车站发现一架机车头上竟绑着一束手榴弹;天津杨村的铁路桥梁也被破坏了。面对如此复杂的敌情,杨奇清和滕代远立即采取了紧急措施,迅速处置,在24小时内破了案,并通报全国,消除了隐患。

    为组织专列,杨奇清和滕代远等人费了不少苦心。专车一共3节,前卫是警卫连,后卫是备用车。挑选了一位老英雄司机驾驶,那车开得很平稳。每到一站,杨奇清和滕代远总要下车检查。任远风趣地说:“滕部长是列车长,杨副部长是警长,我和冯纪是警卫员。”

    毛主席沿途请各地负责同志上车,做调查研究,他谈笑风生,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经过6天6夜的行车,列车缓缓停靠在满洲里。杨奇清同苏联方面的保卫部负责人直接联系后,毛主席在苏联的安全保卫工作则由苏方具体负责,杨奇清奉命返回北京。当从广播里听到毛主席顺利抵达莫斯科的新闻时,杨奇清兴奋地对重病初愈的妻子说:“喏,你听见了吗?我们的工作多么有意义啊!”肖彬这才知道,他扔下她不管的原因。

    不久,毛主席回国。杨奇清陪朱德总司令、李富春副总理去沈阳迎接。毛主席这次回国是公开的,国内外敌特早就有了准备,我们防不胜防。但在杨奇清的具体领导下,各地公安部门严密注视敌特动向,消除了隐患。在长春,我公安部门及时侦破和排除了敌特在铁轨下面埋着的定时炸弹。好险呀,再过20分钟那颗定时炸弹就要爆炸了。在另一个车站,发现斯大林送给毛主席两辆高级轿车的零件箱和米格17号的零件丢失了。杨奇清亲自组织侦破,他察看了现场,作了周密调查,终于查出是铁路员工中一名白俄搬运工作的案……

    1953年春节前几天,毛泽东主席和李先念、王树声等来到武汉视察,住在汉口市委16号招待所。这是一栋二层小楼房,邓子恢、叶剑英等曾在这里住过。主席住进去之前,杨奇清对屋内屋外,地板、房檐,乃至每一件用具都亲手检查了一遍。这天晚上,天很冷,司机夏树人怕水箱结冰,就将水放了出来,水哗哗发出声响,顷刻只见杨奇清和罗瑞卿急急从房里蹑手蹑脚走了出来,他俩连连向小夏握手低声说:“主席睡了,不要放水。”小夏看到两位部长脚上连鞋也没来得及穿,只是趿着一双袜子踏在地上,外面还在下雪。小夏感动得热泪盈眶。但水不能不放,他想了想,找了床棉絮接着水箱里流出的水。直到水放完了,杨奇清才回到屋内。

    这天,主席要去看望湖北省委的同志。杨奇清预计到从住所到省委机关要经过黄鹤楼,主席可能要登黄鹤楼,就预先作了布置。清早他乘车到现场察看了一番。车队出发了,一到蛇山,主席果然提出要登黄鹤楼。当时由罗瑞卿部长陪着主席,他身着呢子大衣,戴了口罩。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迎面走来,主席高兴地逗一个胖乎乎的小孩,被聪明的小孩认出来了,他甜甜地喊了声“毛主席!”主席一招手,武昌轰动了,卖甘蔗的把甘蔗挑子一撂不要了,大嫂子把孩子丢在床上,抱着个枕头跑来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围上来了,都想看看毛主席。一时间,武汉三镇人山人海,挤得水泄不通。咋办?有人提出,迅速调集警卫部队,把人群隔开。杨奇清不同意这么做。他说群众要看主席,应当让看,不能把领袖和群众分开。杨奇清让随行人员分头到群众中去,组织大家列队欢迎。在热烈的掌声中,主席很安全地到了事先准备好的船上。有人请主席进舱去,主席说:“不要紧,反革命没有准备。”他一直站在甲板上,频频向群众招手致意。船快到对岸了,可岸上的人群仍如潮涌。主席一时难以上岸。杨奇清出了个主意,他附在罗瑞卿的耳边说了几句,罗部长点头同意。不多时,有一只船载着主席往武汉关的军用码头驶去。在上蛇山时,主席还到一个老太太家坐了好一会,问她的生活情况。还视察了一些码头,连装卸粪便的码头也看了。据于桑回忆,当时毛主席勘察得很细,他猜测可能是为修长江大桥来踏勘哩。

    后来,毛主席几次畅游长江,其保卫工作也是由杨奇清亲自组织的。他从实践中总结采用了三层梯形结构的保卫队形。即外层是由武汉市公安人员组成的第一梯队;中层是中央警卫人员组成的第二梯队;后面是由四只机动船组成的指挥所。这个队形一直使用到1967年毛主席最后一次畅游长江。

    也就是这次在武汉,一天早晨,阳光灿烂,毛主席风趣地问杨奇清:“到外面转一转行不行呀,保卫大臣。”杨奇清回答说:“行。”他们没惊动其他人,在外面转了一圈。当时,院子里菊花开得正艳,江青带了小女儿在花园里游玩,小女儿望见菊花雀跃着,伸手就去摘了一朵最大的“一捧雪”。这当儿,被杨奇清看到了,杨说:“院里的花是供观赏的,不能随便摘呀!你是主席的女儿,更要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哟!”毛主席听了这话,也走过来赞同地笑着点了点头。

    在雄伟壮阔的天安门广场,金水桥畔,天安门城楼,常常闪着一个伟岸的身影,特别是每当节日来临的时候,这个身影更是久久地伫立着。他,有时彻夜不眠。人们常说“大有大的难处”。杨奇清“官”可谓不小,党和国家的高级干部。然而,很多时候他总是事必躬亲。主席每次去天安门的行车路线,杨奇清总是亲自去勘察选定,一次又一次更换着。主席从哪里登上城楼,所经之处,所能接触到的物件,他总要先去走走,摸摸。除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去测定有无隐患之外,更多的是用他的心,一个共产党员对党和领袖高度的责任感,去测定。主席要坐的椅子,杨奇清总是自己先坐坐,更不用说主席坐的电梯了。他要反复查试,看是否漏电;附近有无定时炸弹和地雷。多少年了,主席安然无恙,敌特休想动他的一根汗毛,这中间饱含着杨奇清的多少心血与忠诚!他就像一块花岗岩,默默地砌在社会主义大厦的基础上,护卫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安全!

    (凌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