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河民间故事集-传说(12)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由于烛溪湖三面环山,大大小小的溪流,都注入烛溪湖,许多原来的山岙已被湖水淹没,湖中也有几个小岛屿,而湖底地形高低不一。那时候,还没有准确的测量仪器,若要平分烛溪湖,使湖水让东西两边的人平均享用,谈何容易呢?原先是按目测的大致样子,来筑堤分湖的。因此分湖后,人们就产生了不同的意见,但是没有人能化解这个矛盾。

    为此,他们各自写了诉状,告到县衙。余姚县官看了他们的诉状,叹息道:真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为了断案,他来到了烛溪湖查察,面对绵绵的山和茫茫的水,县官自觉断不了案,就把这案子上交到绍兴府里。府台老爷看了案情,觉得也难断案,就把案子搁了下来。就这样,请求平分烛溪湖的案子拖延了多年,未能得到判决。

    一年春天,皇上派钦差李大臣来浙东巡视。绍兴府台老爷乘机递交了平分烛溪湖的卷宗,并陪钦差大臣到姚北的烛溪湖,来现场判案。四太公被马堰村民推荐为调解分湖纠纷的代表,与钦差大臣和府台老爷等十余人同行。

    他们来到航渡桥,登上狮子山。钦差大臣看了烛溪湖说:“西湖大,东湖小。”后来,他们来到湖塘下,登上伍梅山,钦差大臣看了烛溪湖说:“东湖大,西湖小。”

    这时,四太公大声说:“钦差大臣怎能这样判呢?要吃苏醒巴掌了!”话音刚落,他扬起右手,在钦差大臣的脸上左右开弓,狠狠地打了两个巴掌。然后,独自一人向山下跑去。

    钦差大臣和府台老爷一行七八个人都被四太公的突然举动吓得惊呆了。过了一会儿,他们才回过神来。府台老爷命令差役:“快去抓人!”这时,四太公早已一溜烟地跑下山了。差役哪里追得上呢?

    四太公回到家中,对家人说:“我扇了钦差大臣两个巴掌,他们会来抓的,我得逃到大哥那里去避避风头。”于是他收拾好行李,背起包袱,立即出门向西北海边走去。四太公来到杭州湾海边,租了一艘船,顺着涨潮,由水路向省城而去。四太公一路顺风顺水,傍晚时分,就到了钱塘江。上岸后,他就直奔大哥府邸。

    再说差役来到马堰村,闯入四太公家,搜查无人,只好回去复命。后来,钦差大臣和府台老爷一行人来到马堰村,敲锣召村人到祠堂集中。钦差大臣对众人说:“你们的族长太公哪里去了?”

    “跟随钦差大臣去烛溪湖了。”人群里有人说。

    府台老爷说:“他打了钦差大臣,已跑回来了。”

    “还没见回来呀。”四太公的家人说。

    差役恶狠狠地说:“看来,不打不讲实话了。”于是,三个差役先后捉了三个人,绑了起来,用棍棒毒打。

    “我确实没有见四太公回来呀!”

    “别打了,我真没看见他。”

    “我不知道他去哪里了,哇,太疼了。”

    ……

    差役打了一阵,见男人都不说,又绑了三个女人,就要毒打起来。

    “钦差大臣,别打了!别打了!村里人的的确确没有看见四太公回来。我估计他闯了祸,去省城哥哥家躲避去了。”一个老婆婆害怕媳妇也遭毒打,说了她的猜想。

    钦差大臣觉得老婆婆的猜想是很有可能的,就对府台老爷说:“你陪我去省城找人吧!”

    “是!”府台老爷对差役说,“把这些人放了,我们速去省城。”

    钦差大臣这一行人离开马堰村,乘船到余姚。下午从余姚出发,他们沿着运河大堤,抬着两顶大轿,迅速赶路,渡过曹娥江,夜宿百官。第二天一早起程,中午经过绍兴,夜宿萧山。第三天渡过钱塘江,奔赴省城。下午入衙门,击大鼓,请求捕人判案。

    衙门升堂,把四太公带了上来。“你为啥要打钦差大臣的巴掌?”审者瞟了前来大堂的四太公一眼问。

    四太公说:“钦差大臣到烛溪湖,现场断案。他一会儿说‘西湖大,东湖小’,一会儿后说‘东湖大,西湖小’。他头脑发昏,说话颠三倒四。我扇他巴掌,让他苏醒苏醒,好把诉讼了多年的分湖案断正确,这难道不行吗?”

    “李大臣,您是一会儿说‘西湖大,东湖小’,一会儿说‘东湖大,西湖小’的吗?”

    “我是在不同的山上,看了烛溪湖,才说‘西湖大,东湖小’;‘东湖大,西湖小’的。”

    “说这颠三倒四的话,是不是头脑发昏了?”四太公说,“钦差大臣的昏话,不但断不了案,还将会激化横河乡里人之间的矛盾!扇巴掌让他苏醒苏醒,应该不应该?”

    “李大臣,您这‘西湖大,东湖小’和‘东湖大,西湖小’的话能断案否?如果不能断案,那您理亏在先;他扇巴掌事出有因呀!”审者再瞟了四太公一眼说,“如果我判:‘扇巴掌错,扇巴掌对’,行吗?”

    “这——这——”钦差大臣支支吾吾着。

    “看来,李大臣您被两个巴掌扇苏醒了!这案子我想这样断:扇巴掌事出有因,无罪;李大臣受了点皮肉之疼,扇巴掌者送点浙江的特产给他,作为补偿吧!”审者微笑地说着,又瞟了四太公一眼。

    钦差大臣自知理亏在先,又怕颠三倒四断案的话传到朝廷里去,对自己的仕途也不利,只好服判了。

    三天以后,四太公平安地回到了马堰村,人们更加敬佩族长太公的才干与胆量了。后来,四太公出了一个主意:把烛溪湖中间的湖堤掘断,造了一座石拱桥,让东湖和西湖的水经桥洞流通。横河乡里也再无人来争湖大湖小了。

    侬若要问四太公名字,徐澄科就是他的大名。

    (2016年,采录于横河镇马堰村)

    胡时麟轶事

    言专/搜集整理

    明代翰林胡时麟,家在乌山南山麓河东小村,出身贫寒,幼聪颖,父母耕织助读。少年时独自在乌山山东小山房中攻读课业。一晚读书至夜半,忽闻门外“剥啄”一声,开门观之,一少妇入,时麟问她从何来?少妇立而不答,低首半晌才说:“爱君朗读动情,特相访。”时麟拒之不出,并拿出案头《烈女传》讲解冯烈女年十九,污而不沉,断臂死。少妇听之感愧,掩脸而走。

    从此时麟更专心攻读,结果发迹连中三考,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翰林院庶吉士,在朝议政事,后因抗直忤权贵,改给事中,出为江西俭事,兴利剔弊,大有政绩。后丁父忧,奔丧守孝三年,将乌山山东原读书的小山房改为别墅,叫作“卷阿小憩”,旁有玉尺池,池现尚存,池水清澈,全来自山泉。

    时麟守孝期满,补云南俭事,分巡金沧道薙毒草,以驱瘴疾,云南人感其德政,立祠纪念之。云南有三宣六慰司,部落各别,时麟于是考其山川地形,作了一本《西南夷志》献于朝,作治理云南备考,晚年著《卷阿集》。

    乌山前河东老家,造有翰林府第前后三进,前进近河,后进近山,房子于太平天国战乱时被毁。后人为纪念他,称他住宅所在地为翰林房。

    (1986年,采录于横河镇乌山村)

    抗倭英烈胡屿峰

    张水洲/搜集整理

    明朝时期,我国浙东海域倭寇猖獗,经常骚扰沿海,过往之处鸡犬不留,许多乡村屋内物品全被洗劫一空,好些民房被烧成灰烬。浙东杭州湾南岸倭寇还屡次从海涂抛锚上船,来到三北鱼米之乡,大肆劫掠居民的财物。因此,三北人们对倭寇恨之入骨,纷纷建立武装,配合朝廷派来的戚家军,抗击侵犯之敌。

    嘉靖三十一年(1552)冬天,横河乌山村有一个叫胡屿峰的人从外地求学回到家乡,目睹了倭寇在姚北家乡劫财、抢物、杀人、放火的罪行。他义愤填膺地对家人说:“吾虽然博涉经史,是一介书生,但是读书应当以致用,吾不能以老书虫自骄。”于是,他决定学习班超,投笔从戎,抗击倭寇,保家卫国,替死难的同胞报仇。

    家里人都支持他的选择,并叫他去三山所,联络当时驻军军事长官许东望,商量军民联合抗倭大计。胡屿峰到三山所,向驻军长官许东望讲明来意。许东望正求之不得,拍掌叫好,立即答应提供军事器械和培训民团的教官,让军民在战场上互相配合,互相支援,共同抗击倭寇。

    从三山所回来后,胡屿峰就着手变卖部分家产,筹集资金作为军费。然后,他组织胡姓族中健儿三百多人,组成胡家军进行行阵攻守实战训练。由于这些年轻人多数学过武术,手脚也灵活,训练进程快,效果也好。第二年春,一支比较有素质的乡民兵团就在姚北乌山下诞生了。他们先驻守在乌山下的虞家城内,若有倭寇来犯,就可出兵迎战。

    阳春三月,天气暖和了。一天晚上,倭寇六七十人从悬泥山西边的海滩登陆,绕过明朝戚家军重兵严密防守的浒山,来到乌山下的虞家城,半夜时分开始对城外的民居进行劫掠。

    岗哨发现情况,立即鸣锣报警。胡屿峰立即起床,集合人马,带领胡家军冲出城外,同倭寇激战。倭寇招架不住,抛盔弃甲,丢下二三十具尸体,纷纷败退。他们逃到虎屿山下,又遭到浒山守军的围歼,十多人放下兵器,投降求饶。

    到了夏天,倭寇的侵扰频繁起来了。胡屿峰率领的胡家军除了驻守虞家城外,还抽出一半人马,奔赴小路头、马家路、天元悦来寺、低塘郑巷、周巷、长河和泗门等地配合戚家军抗击倭寇。胡屿峰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杀倭寇,屡建战功,深受民团成员的爱戴,也得到了当地驻军长官和县令的十多次嘉奖和资助。

    经过三年的抗倭战斗,胡屿峰率领的胡家军在姚北家喻户晓,有志保家卫国的热血青年纷纷先后报名从戎,加入胡家军。胡屿峰率领的民团人数增加了一半,成了一支锐不可当的抗倭力量。

    有一天,胡屿峰与其兄等百余人去余姚西北抗倭。他率领五十位民团健儿由壖塘追击倭寇,直至上虞断桥,不幸中了倭寇的埋伏,身陷重围。胡屿峰被倭寇砍了十余刀,英勇战死。胡屿峰牺牲后,皇上下旨:授朝廷的表旌。抗倭英烈胡屿峰的事迹也载入了史册。

    (2006年,采录于横河镇乌山村)

    虞山的由来

    张水洲/搜集整理

    很久很久以前,横河镇今日的平原还是海洋,山地还是杭州湾海洋中的岛屿,虞山就是其中的一个无名小岛,现在的三北平原也还是一片汪洋大海。

    后来,杭州湾南岸由于钱塘江泥沙流入和潮汐上涨的缘故,滩涂淤泥不断积淀,海水向北退却,三北海滩一年年地变成了陆地平原,那些海洋中的岛屿随之变成了一座座的山。现在横河镇石堰村北面的虞山,就是其中的一座海岛变成的小山。

    这座虞山高不足五十米,周长约两千米,原来是无名字的小岛小山。后来怎么会叫虞山?它的山名是怎样来的?在横河镇有一个流传了四千多年的故事。

    远古时候,唐尧经过众臣的推荐,并做了多年考察,想把皇帝的位子禅让给虞舜。但是,唐尧的儿子丹朱不肯,他想继承父亲的王位,还起兵讨伐虞舜。为了避让丹朱的挑衅,不使老百姓遭受战争的苦难,虞舜在今叫上虞百官镇的地方告别了拥戴他的众官员,带着他的部下兵将和亲人,先退让到余姚。但是,丹朱追赶不放。迫于无奈,虞舜带着部下兵将和亲人,乘竹筏由姚江转入东横河后,顺着河道,来到现在的横河镇石堰村上了岸,定居下来。

    从此以后,虞舜带领着众人在这里渔猎食物,采集果子,围涂垦荒,种植庄稼。在这座无名小山下,他们辛勤耕种了整整三个年头,教会了海边人们围塘挡潮、织网捕鱼、烧荒垦地和建仓藏粮;也经常为海边人们收种作物、提供粮食、采集草药和医治病痛。

    这三年中,虞舜亲自带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感动了部下,感动了海边人们,感动了上苍。因此,部下为他卖力,人们为他送子入伍,上苍为他风调雨顺。

    出兵时机成熟了,虞舜就带领部下去征讨丹朱。丹朱的部下久闻虞舜的贤德和才能,也深知丹朱的不义和可恶。为了避免战争带来灾难,丹朱部下十余人闯入丹朱的卧室,抓住了他。他们大开城门,迎接虞舜,拥戴他为王。

    从那时候起,人们为了纪念虞舜就把横河镇石堰村北面的一座无名小山叫作虞山。不知是哪个朝代,人们在东面山坡上建造了虞山庙,设舜帝殿,供舜帝像,后来这庙因故被毁。

    很多年后,人们在北面山坡上移建了虞山庙,重塑了虞舜像。这新造的虞山庙是三间坐西面东的瓦房,庙正门上面悬挂一块匾,上书“虞山庙”三个大字,中堂供虞舜塑像,右边是经堂,左边为斋堂。入内见一副楹联:上联为秋风禾粟有虞田,下联是晓日山川神禹迹,落款为甲申夏日书于杭州梁平波。此联是为纪念虞舜避让丹朱曾在此地定居耕种而撰写的。

    据传说,舜出生于今浙江省余姚市姚江边的姚墟(今叫诸冯古墟)。

    虞舜,姓姚,名重华,字都君,是中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的部落联盟大首领,世称“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帝。三皇五帝的时候,领导者举贤荐能,禅让王位,尧让给舜,舜让给禹。他们以德治理天下,社会和谐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留下许多佳话。“尧天舜日”这个成语就是来赞美唐尧和虞舜德治天下的。虞舜具有高尚的人品和超人的才能,以德治理天下,深受老百姓爱戴,是唐尧帝举荐的好皇帝。他来虞山避让丹朱,在海边耕种时,也留下了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如《避让丹朱》《舜象兄弟》《舜禹治水》和《海边耕种》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